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市是中国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州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广州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制定了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后人了解和学习。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表演、传统节日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广州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传统工艺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如广彩、葡萄花雕、陶艺等。
广彩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陶瓷工艺,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葡萄花雕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雕刻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雕刻而受到广泛赞赏。
陶艺则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陶瓷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而备受推崇。
在音乐舞蹈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音乐舞蹈,如广东音乐、广东曲艺、粤剧等。
广东音乐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而闻名。
广东曲艺则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以其生动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而深受观众喜爱。
粤剧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唱腔而备受推崇。
在传统节日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广州市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广州花市、广州灯会、广州庙会等。
广州花市是广州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盛大花卉市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花卉。
广州灯会是广州市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灯饰展览,各种精美的灯笼和灯饰点缀着广州的夜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广州庙会是广州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举办的传统庙会,各种传统的游戏和表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参与。
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记录了广州市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不仅可以传承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
广州非遗项目
广州的非遗项目非常多,其中包括:
1. 广州醒狮: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 广州版画:广州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3. 广彩:广州传统的陶瓷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
4. 广州话剧:广州话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地方戏剧之一。
5. 广州音乐:包括广东音乐、粤曲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6. 广州木偶:广州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7. 广州剪纸:广州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
以上只是广州非遗项目的一部分,实际上广州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包括各种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多个项目,例如:
1. 五羊传说:越秀区的代表性项目。
2. 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增城区的项目。
3. 萝岗香雪:黄埔区的项目。
4. 金花娘娘的传说:海珠区的项目。
5. 从化温泉传说:从化区的项目。
6. 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花都区的项目。
7. 盘古王传说、郑仙传说、白云山传说、珠江传说、素馨花传说、纯阳观传说、北帝诞、天河区挂人灯、龙洞民谣、凤凰石、百步云梯、走马山宝马的传说、大灵宝金鸡的传说、简佛祖的传说、林碧仙的传说、炮打瘦狗岭、拜北帝为何要不用鸭、甘棠树下的美梦、棠下陂头与郝公和尚、社坛为何无瓦遮头、吊丝丹竹笋、忠勇将军显灵救难、掘尾龙拜山、龙母传说、猪王石的由来番鬼望波罗传说等:这些都是广州市各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天河区 非遗项目
天河区是广州市的一个行政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一些关于天河区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
1. 凉茶制作技艺:广州的凉茶文化源远流长,凉茶制作技艺也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碌鹅制作技艺:这是一项与美食相关的传统技艺,可能指的是在特定地区流传的独特烹饪方法。
3. 糕点制作技艺(广式马拉糕传统制作技艺):马拉糕是一种传统的广式糕点,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传统香制作技艺(龙涎香制作技艺):龙涎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香料,这项技艺涉及了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成的复杂过程。
5. 广式家具制作技艺(天河):广式家具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闻名,这项技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6. 广式腊味煲仔饭制作技艺:煲仔饭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这项技艺涵盖了选材、烹饪技巧等多个方面。
7. 布拉肠制作技艺:布拉肠是广东的一种早餐食品,它的制作技艺也体现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
8. 牛骨牛杂煲和溏心萝卜制作技艺:这两项美食技艺都反映了广州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手艺传承。
9. 天后习俗(石牌村娘妈诞):这是以石牌村为背景的民俗活动,与当地的信仰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10. 广州茶艺(天河):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茶叶的选择、冲泡技巧以及品茶礼仪等。
11. 鸡仔饼、乱针绣等入选天河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鸡仔饼是一种广东的传统小吃,而乱针绣则是一种精细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此外,还有一些未具体列出的非遗项目,如珠村的龙舟、醒狮、北帝游神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天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广州最有意思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都有哪些
广州最有意思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都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蕴藏着众多令人着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广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
它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
在广彩的体验项目中,你可以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广彩作品。
从挑选颜料、勾勒线条,到填充色彩,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当你专注地在瓷器上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仿佛能感受到数百年前广彩工匠们的匠心独运。
而且,完成后的作品无论是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还是作为礼物赠予亲朋好友,都极具意义。
其次,“牙雕”也是一项令人称奇的非遗技艺。
广州牙雕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在体验牙雕的过程中,你可以近距离观察牙雕师傅们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将坚硬的象牙雕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你甚至有机会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简单的雕刻技巧,感受那份细腻与专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牙雕大多采用猛犸象牙等合法材料,以保护野生大象。
再者,“岭南古琴艺术”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
岭南古琴的演奏风格古朴、刚健、爽朗、明快,有着独特的韵味。
参加古琴体验项目,你可以学习古琴的弹奏指法,聆听老师讲述古琴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悠扬的琴音中,仿佛穿越回古代,与文人雅士一同抚琴弄弦,感受那份宁静与超脱。
还有“广州榄雕”,这是一种以乌榄核为材料的雕刻艺术。
榄雕工艺精巧细致,所雕人物、车船、鸟兽等形象栩栩如生。
在体验过程中,你可以尝试用特制的工具在小小的榄核上雕刻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案。
虽然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逐渐成型,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广绣”同样极具魅力。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针法多变、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为特点。
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地之一,广州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广州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广州木版年画广州木版年画是广东省的特色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木版年画是一种以木刻为主要工艺手段的年画,它融合了民间美术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广州木版年画在图案和内容上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广式经书装裱技艺广州是我国南方的艺术之都,广式经书装裱技艺是广州市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经书装裱是一种细致精美的装饰艺术,它以绢为材料,以金、银线为线圈,以牛骨屑为墨,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精细的工艺将经书装裱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广式经书装裱技艺不仅在技术上独具特色,在文化内涵上也体现了广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3. 广东音乐艺术——粤剧粤剧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也是广东省的地方剧种之一。
粤剧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音乐和舞蹈多样而著称,它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在剧目、唱腔和表演技艺上都具有独特的特色,体现了广州市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4. 广东音乐艺术——陶韵陶韵是广东省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它以陶笛为主要乐器,伴以锣鼓、二胡等乐器,表现了广东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陶韵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羊城花灯羊城花灯是广东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塑造灯笼为主要形式,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出各种寓意深刻的艺术形象。
羊城花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广州的非遗文化遗产
广州的非遗文化遗产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常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技艺、医药、民俗十个类别。
1、民间文学:金花娘娘传说、五羊传说、何仙姑与挂绿传说、萝岗香雪、海幢寺传说、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郑先传说、盘古王传说等;
2、传统音乐:古琴艺术、广东音乐、咸水歌、客家山歌等;
3、传统舞蹈:醒狮、黄阁麒麟舞、鳌鱼舞、舞貔貅、舞火狗等;
4、传统戏剧:粤剧、木偶戏等;
5、曲艺:粤曲、木鱼书说唱、讲古等;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螳螂拳、洪拳、太虚拳、南派花毽、咏春拳、莫家拳、黄啸侠拳法等;
7、传统美术:木雕、砖雕、灰塑、玉雕、核雕、象牙雕、粤绣等;
8、技艺:饼印制作、上_龙舟制作、珐琅制作、戏服制作等;
9、医药:针灸等;
10:民俗:沙湾飘色、波罗诞等。
跟着小记者漫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
跟着小记者漫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作者:来源:《都市人》2024年第06期说起永庆坊,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独具粤韵情调、彰显岭南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永庆坊的横街小巷里,藏着许多“非遗”文化宝藏,包括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
众多“非遗”大师进驻永庆坊,开设工作室,让这些“非遗”文化与西关风情完美融合,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同學们是否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呢?下面,请跟随“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藏在永庆坊里的“非遗”文化宝藏。
威风凛凛的广东醒狮“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天河区骏景小学万哲明指导老师:谢莹广东醒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表演通常需要合作完成,一般是两个人舞一头狮。
舞者舞狮时注重马步,会踩各种道具,如高跷、梅花桩等配合表演,以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和精气神韵。
早闻广东醒狮威风凛凛,其传承人是赵继红宗师,他被称为“南狮王”,因此,我决定到永庆坊的“赵家狮非遗生活馆”一探究竟。
一进到展厅,我就被墙上悬挂的各种色彩艳丽、造型威猛的狮头所震慑。
我了解到,广东醒狮中最经典的狮头是“刘关张”,这是以传统戏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脸谱为借鉴,经过油彩上色,勾画花纹,配以毛须、绒球、镜子等装饰物,看起来色彩艳丽又不失风采。
狮头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皆可动,头顶还有一只角,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威严感。
展厅的文化墙上还展示着各种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醒狮表演的照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作为主色调而设计的“奥运五环狮”。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中,“东方雄狮”方阵就是运用了180头“奥运五环狮”。
通过参观,我对广东醒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也希望有机会能穿上表演服饰,亲身体验一把广东醒狮。
小记者的游览攻略“赵家狮非遗生活馆”虽然面积不大,可是内有乾坤。
广东非遗包括
广东非遗文化有:1、粤剧;2、醒狮;3、茶艺;4、蜈蚣舞;5、吴川泥塑。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2、醒狮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3、茶艺茶艺是一种文化。
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4、蜈蚣舞蜈蚣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其好友石文勇首创。
蜈蚣舞根据蜈蚣的动态和习性进行模仿,表演者半蹲的姿势起舞,模拟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惟妙惟肖,受到民众的喜爱并流行开来,传沿至今。
5、吴川泥塑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它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
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
它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镇瓦窑村民兴起。
唐代时,佛山廖岭居民迁移至此,从此,佛山石湾的陶瓷工艺传入吴川。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
【最新版】
目录
1.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简介
2.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内容
3.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简介】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是指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五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名录。
非遗项目是指那些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
非遗项目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内容】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共包括 10 个项目,分别是:
1.广州粤曲
2.广东音乐
3.粤剧
4.广绣
5.广彩
6.广东剪纸
7.广东灯彩
8.广州饼印
9.荔湾区民俗文化
10.广州市白云区石槎民俗文化
这些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戏剧、技艺、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广州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公布对于保护和传承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首先,这批名录的公布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其次,这批名录的公布有助于规范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广州非遗名录
广州非遗名录介绍广州非遗名录是指广州市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非遗名录的建立旨在挖掘、整理和保存广州特色的非遗项目,促进这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广州非遗名录的意义广州非遗名录的建立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州的文化旅游提供丰富的资源。
非遗项目植根于当地的土地、历史和文化环境,通过展示这些非遗项目,可以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广州的历史和文化,增进对广州的认识和感受。
广州非遗名录的挖掘与整理广州非遗名录是通过对广州各地的非遗项目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及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
在挖掘和整理广州非遗名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与传承广州非遗名录的建立和推广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应该加大对其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通过传承人的代际传承,使这些非遗项目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
社群参与广州非遗名录的挖掘和整理应该充分考虑社群的参与和支持。
这些非遗项目在当地社群中扎根并得到传承,他们对于非遗项目的认同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挖掘和整理广州非遗名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当地社群进行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创新与发展广州非遗名录的建立既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要能够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因此,在整理广州非遗名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广州非遗名录的推广与应用广州非遗名录的推广与应用是广州非遗工作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推广和应用,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广州的非遗项目。
以下是一些广州非遗名录的推广与应用方式:文化展览与表演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和表演来推广广州非遗名录。
广州最值得一游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州最值得一游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承载着无数岁月的记忆。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三个地方尤为值得一游,它们是陈家祠、北京路和沙面岛。
陈家祠,又称为陈氏书院,是广东保存最好、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这座宏伟的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走进陈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
这些工艺精湛的装饰不仅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木雕作品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砖雕则细腻入微,花鸟鱼虫、人物典故,无不惟妙惟肖;石雕庄重而大气,彰显着家族的威严;陶塑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铜铁铸坚实耐用,工艺独特;彩绘更是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装饰艺术,陈家祠的建筑布局也极具特色。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由九堂六院大小 19 座建筑组成。
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用途,从祭祀祖先的大堂到供族人居住的厢房,从讲学的书斋到休闲的花园,一应俱全。
这种严谨而有序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严谨和规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教制度。
在陈家祠中,还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珍贵的藏品涵盖了书画、陶瓷、刺绣、家具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广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
其中,不少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北京路,作为广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
北京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这里已经是广州城的中心地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路逐渐发展成为商业繁华的街道,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游客。
在唐宋时期,北京路已经成为了中外贸易的重要场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这里汇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明清时期,北京路更是成为了广州城的商业核心,店铺林立,生意兴隆。
如今的北京路,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遗迹。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
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
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广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广东,一个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我国的南国”。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礼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它们代表着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品1.广东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我国戏曲之南,我国戏曲之花”。
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表演技艺闻名于世,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源自粤东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它不仅在我国广东地区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华人社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粤剧是我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2.广州鼓楼戏鼓楼戏,是广州市的特色传统曲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起源于广州老城区的街头市场,是一个以民间故事、寓言、笑话和神话为题材的广告牌戏、鼓楼戏和敲击乐器念白相伴的一种流行性戏曲曲艺。
鼓楼戏流行于广州市的一些老城区和一些鼓楼村,是广州地区的独特文化象征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表演魅力。
3.客家花鼓灯客家花鼓灯,是广东省梅州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古老的传承历史而闻名,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结合了舞蹈、音乐、舞龙、舞狮以及手工制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客家地区,人们常常通过客家花鼓灯来庆祝节日、祭祀祖先和迎接客人,是客家人民生活的重要一环。
4.威远鼓龙灯威远鼓龙灯,是广东省肇庆市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威远鼓龙灯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广州非遗景点(一)
广州非遗景点(一)
广州非遗景点介绍
1. 陈家祠
•位于广州市的中山七路,是一座明清风格的祠堂建筑。
•陈家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民族宗教活动场所。
•祠内陈列丰富多样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 虎门古镇
•虎门古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古镇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游客可以在古镇中欣赏到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3. 广州文化公园
•广州文化公园位于越秀区,是一个集文化展览、文艺表演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中有非遗展览馆,展示了广州独有的非遗项目和技艺,如岭南画派和广彩瓷等。
•游客可以参加非遗体验活动,亲自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4. 打糕谷
•打糕谷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是一个集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非遗村落。
•村内工作室内有艺人展示扎染、竹编、漆器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
•游客可以参观工作室,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5. 融创文化旅游区
•融创文化旅游区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占地面积达6000亩,是一个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内有传统工艺展示区,展示了广彩瓷、绣球花等非遗项目。
•游客可以观赏非遗表演,体验传统工艺制作,感受广州非遗文化的魅力。
以上为广州非遗景点的简要介绍,广州以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和卓
越的非遗传承工作,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无论是欣赏建筑、观赏表演,还是参与手工制作,都能在广州的非遗景点中感受到传统
文化的魅力。
盘点广东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2种
盘点广东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2种广州象牙雕刻:玲珑剔透,“岭南九遗”之遗珍广州象牙雕刻(核心材料:象牙仿制品(牛骨)),是广州的传统工艺产品,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品尤以“象牙球”著称,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手工艺品,为广州所独创。
西关打铜:“百年精华沉淀的承载物”西关打铜,是广州地区传统铜造的喜盘、铜打的汤婆子、铜碗筷、铜边炉锅工艺,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曾经是广州每家每户必备之物。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两千。
现在西关有老铺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
广州粤绣:“配色调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广州粤绣,又名广绣,是指以广州为主的包括南海番禺、顺德等一带地区的刺绣,它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十六世纪就驰名于外。
该绣品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迎春花市:走进广州的“花样新年”广州的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如今已成为广州年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州地区有“逛花街大过年”的说法。
其一年举行一次,每次于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地点为广州市的八大花街。
它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粤剧:“淡扫轻描俏脸盈,嗓音圆润婉莺声”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为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
广州檀香扇制作技艺:幽香阵阵气韵浓,“四花”技术精巧绝广州檀香扇制作技艺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其以进口檀香木为原料,在轻薄的扇骨上镂空出内容丰富的图案,以精细见长,具有岭南工艺美术的典型特点。
广州永庆坊简介非遗
广州永庆坊简介非遗
永庆坊(DunhuangBei)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上下九步行街的中心,是一条承载着广州历史与文化的老街,也是广州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试点项目。
永庆坊是一条民国建筑风格的小街道,这条街的“灵魂”是那一幢幢历史建筑,这条街的“血脉”是那一位位非遗大师。
永庆坊占地面积约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有5个入口。
其中一期保留了7座民国时期的建筑,建筑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
“三雕一塑”(木雕、砖雕、石雕、灰雕和泥塑)在永庆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
“三雕一塑”中最吸引人的要数泥雕,这里不仅有栩栩如生的人像,还有各种动物与植物。
在永庆坊还有一处岭南文化展馆——“广府记忆”。
永庆坊由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王绍强、卢永良、欧广勇、卢宇光、陈泽华、黎瑞恩、林玉珠)及相关大师工作室组成了非遗活化利用的核心团队,目前已有7位大师入驻永庆坊。
—— 1 —1 —。
广州的非遗文化
广州的非遗文化说起来广州啊,那可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方,尤其是它的非遗文化,简直就像是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起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今儿咱们就一块儿,用咱老百姓的话,聊聊那些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眼里头亮堂堂的非遗宝贝。
在广州的街头巷尾,你走着走着,说不定就能撞见一场热闹非凡的醒狮表演。
那狮子啊,身披五彩斑斓的战袍,眼睛瞪得圆溜溜的,活灵活现,好像下一秒就要从台上蹦下来似的。
舞狮的师傅们身手矫健,一会儿翻滚跳跃,一会儿登高爬梯,那动作流畅得跟行云流水一样,看得人连连叫好,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就像是过年放鞭炮,噼里啪啦的,热闹极了!再来说说广绣,那可是咱们广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你瞅瞅那些绣品,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一针一线都透着精细和雅致。
尤其是那些颜色,鲜艳得跟刚从染缸里捞出来似的,却又不会让人觉得俗气,反而有种说不出的韵味。
听说啊,广绣的技艺可是代代相传,每一幅绣品背后,都藏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看着这些绣品,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匠心独运。
还有啊,别忘了广州的粤剧。
那唱腔,婉转悠扬,像是山间清泉,又像是林间鸟鸣,让人听了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舞台上,生旦净末丑,轮番上阵,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尤其是那些武打场面,演员们身轻如燕,拳风呼啸,看得人眼花缭乱,直呼过瘾。
看粤剧啊,就像是在品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当然了,广州的非遗文化远不止这些。
还有那些精美的广彩瓷器、香飘四溢的广式早茶、还有那些让人听了就不想走的广东音乐……每一件非遗宝贝,都是广州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是广州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你总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文化氛围。
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到处都是宝贝,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非遗文化啊,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广州的过去和未来,让这座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所以啊,下次你来广州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多留意一下身边的这些非遗文化。
它们不仅会让你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更会让你深深地爱上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摘要:一、前言二、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背景与意义三、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具体内容1.传统舞蹈2.传统戏剧3.传统音乐4.传统技艺5.传统医药四、广州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五、结论正文:【前言】广州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公布,进一步彰显了广州市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对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进行概述和解读。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背景与意义】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是在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评审,于某年某月正式公布的。
此次公布的非遗项目名录,对于传承广州市优秀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具体内容】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涵盖了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传统舞蹈】(列举若干项目)【传统戏剧】(列举若干项目)【传统音乐】(列举若干项目)【传统技艺】(列举若干项目)【传统医药】(列举若干项目)【广州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非遗项目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此外,通过开展非遗文化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培训、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等方式,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播、普及和传承。
【结论】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公布,不仅丰富了广州市的文化内涵,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沙妈祖信俗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
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
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
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
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
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
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
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
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
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
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
它耐酸、耐碱、还耐温。
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
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
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广州榄雕工艺是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中的其中一派,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载体,保存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蕴含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州的一个精彩体现。
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座件中的一大类)这几种分别。
其中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榄雕中的传统题材,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流传。
砖雕广州砖雕在选料方面,以建筑用砖作为原材料,充分体现了砖雕艺术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特征;在技法方面,将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艺术互相穿插应用,手法自然生动,刀法明快、干脆,并秉承了岭南雕刻艺术细腻为主的艺术特征,讲究刀工、注重精雕细刻,线条清细玲珑;在题材方面,多表现繁花似锦、龙凤呈祥、仙子献瑞等内容,也善于将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入画,表现出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这也正是岭南特色工艺美术风格的体现。
讲究造型和层次,图案紧凑、层层叠叠,立体感强,形成了以挂线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法。
粤曲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流行于广州市、珠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粤方言地域,并流传到东南亚、美洲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地区。
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基本相同。
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均拿来填词演唱。
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斯风、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咸水歌“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区。
由于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故又称“咸水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海珠区滨江街是水上居民的发祥地之一,在广州地区素有“咸水歌之乡”之称。
1966年滨江街2600多户水上居民全部迁到陆上新居,也将咸水歌带到了陆地。
岭南古琴艺术岭南古琴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
南宋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
明代时,广州府著名琴人辈出,藏琴丰富,有琴曲流传至今。
岭南古琴的演奏营造了清、微、淡、远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岭南琴派的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沙坑醒狮番禺区沙湾镇沙坑村的沙坑醒狮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亦称“南狮”,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造型夸张,粗犷威武,形神兼备,活泼生动。
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
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采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
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鳌鱼舞鳌鱼舞是番禺区特有的民间艺术,由沙涌江氏的祖先在元末明初洪武年间从浙江奉化县丹桂乡金鳌村带到沙涌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鳌鱼舞是鱼灯舞中的一种,鳌鱼雄雌各一,在舞蹈的表演情节和道具制作上均显示出水乡特有的色彩。
鳌鱼舞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
鳌鱼作为鳌鱼神、渔民保护神,是沿海一带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形成的早期自然崇拜的产物;鳌鱼舞所表现的魁星与两鳌鱼的故事,是对祖先与家族图腾的一种附会,有很浓郁的家族信仰色彩。
舞貔貅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
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
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
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
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鲜明,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
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
粤剧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广府大戏。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美洲、澳洲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盛行,于清雍正年间吸收各剧种特色,汇合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形成粤剧,角色分类原有净、生、旦、丑等十大行当,后演变为生、旦和文武生、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独特的行当,是广州的主要剧种。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我国木偶戏自汉代发轫,唐代形成之后,结合各个朝代的戏曲及其他艺术而发展。
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是在元朝时从浙、闽传入。
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
广州成为岭南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
岭南木偶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特显其含蓄细腻,刚而感其锋、柔而迷其韵的岭南派木偶艺术特色而成为独特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享誉国内外。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式家具工艺是中国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吸纳、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带有浓厚的南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具有民族性和开创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广式家具崇尚繁复,雕工精巧,雕刻的面积宽广而纵深,除大面积雕刻外,广式家具更注重镶嵌艺术的发挥,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瓷等工艺,开创一代新风,不但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广州珐琅制作技艺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画珐琅(俗称广州珐琅)。
画珐琅俗称“洋瓷”又叫烧瓷,大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
广州画珐琅以淡雅取胜,善于用西洋风景人物和舒卷自如的卷草番花作为装饰图案。
广州珐琅的大幅彩画如书法淡雅、古朴、细致、生动。
中彩珐琅是近几十年来广州珐琅工艺的又一发展,它将传统广州珐琅工艺融合在掐丝珐琅工艺里面,是两种珐琅工艺上的结合。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代,从事戏服制作。
戏服的制作工艺复杂,需投入的制作成本很高。
一套戏服一般至少要七八米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
戏服款式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有男大蟒、男大靠、文武袖、海青、女蟒裙、小宫装、女披裙、反宫装等。
戏服上的图案制作也需要很长时间,图案内容丰富,花纹精美,融合了独特的广绣艺术,使得戏服上的图案花纹繁褥、构图饱满、装饰性强、对比强烈、繁而不乱。
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二百多年来,敬修堂恪守创始人钱树田倡导的“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以发展医药造福人民为自己的光荣使命。
“敬业修明”出自孔子的《论语》:“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修明者,积极进取发扬其业也。
”可见开创敬修堂的先驱们,他们在开办敬修堂的时候并不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价值,而是把培养致力于发展医药事业造福人民的正人君子列在首位,这就是敬修堂的核心价值。
敬修堂“以人为本、济世救人”的医训和“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是我国中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
西关正骨西关正骨是历史悠久的岭南伤科的典型代表,它形成于明清之际而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三百年历史。
西关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手法理伤、杉皮夹板和百年名药被誉为“西关正骨三宝”,是岭南名医何竹林、李广海后裔李家裕等名医的经验结晶。
“西关正骨三宝”治疗各种骨折,脱臼、筋伤、骨质疏松症,具有无创伤、愈合快、后遗症少等优点,为广大群众所乐意接受。
西关正骨名医大部分集医武一身,对各类创伤骨折救治经验丰富,家学深厚,传承有序。
沙湾飘色沙湾飘色是戏剧人物造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的综合体。
番禺沙湾飘色据传是从邻村员岗飘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员岗飘色又传是在明代从江西省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