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合集下载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设计

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记住地球的圈层名称和特点。

3.初步理解地震波的使用原理。

【学习重难点】
概括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
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1.画图表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明范围。

2.阅读课本图,说明地球内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异同点。

3.说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的基本特征。

4.画图比较岩石圈和地壳层的概念差异性。

5.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的范围。

三、自我检测
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界面,其判断依据是;该面以上c代表,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F面是界面。

(4)C层主要由组成,G层叫H层叫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5)说一下G和H主要不同点。

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2024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学生听讲,并反思
知识小结
梳理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课堂练习
展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学生练习,并回答
提高学生对内容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课程环节中应该注意教师高质量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把握上课节奏,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平铺直入
3、在案例和试题的选择上应尽量向高考的要求靠拢,突出在情境教学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延伸升华
让同学列举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落实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教师点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将在后面的各章中对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进行深入了解。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我们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课程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
2.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3.结合资料及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
4、通过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产生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整理和完善思路,增强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把过渡到通过地震波的反馈来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引导规范学生读图1-18,比较横纵波的不同及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波速的变化。

2018--2019学年 湘教版 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  湘教版 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3.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课堂设计及教学过程】【趣味导学】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进步,借助各种航天器,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看到”的宇宙越来越大。

但是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却并不容易,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

目前人类采取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钻探10000米左右的深度,难道人类就没有办法探索地球内部秘密了吗?当然不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人类是通过何种途径来认识地球内部的,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内部多少秘密。

【预习梳理】1.地震波有和之分。

据此可以发现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2.根据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即、、;3.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三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圈层。

答案:1.纵波(P)横波(S)莫霍古登堡 2。

地壳地幔地核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同心【课堂探究生成】1.研究地球内部圈层依据[重难点突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能量就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

当介质性质发生改变时,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便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

这种纵向上的波速不均匀性,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呈同心圈层构造。

[规律总结] 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

而横波传播速度慢。

只能通过固态传。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归纳总结][易错点提醒] 地壳和岩石圈是一个概念吗?位于地面与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称地壳。

湘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1.4 地球的结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地球内外圈层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水循环、地貌形态知识做铺垫。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大致范围以及特点。

地理综合实践力:学生借助照片、图表等方式,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分类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地震波纵波较快固体、液体传播速度都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活动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 地震发生,海洋上的船只和陆地上的人们感觉会有什么差异?请说明原因。

答案:先由于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有差异,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所以人们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三态都可以传播,因此海洋上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人类可以利用横波和纵波勘探什么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答案:油气资源,因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会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先由于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有差异,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所以人们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三态都可以传播,因此海洋上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油气资源,因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会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讲授播放地震视频让大家反思,我们了解地震发生时,是有多可怕了吧,所以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逃生时间和地震自救的知识。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成分、各层之间的关系;2.能够描述地球内部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幔、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固态地幔和内核由矿物组成,而外核由液态铁合金组成。

1.2 原核和地幔柱假说原核和地幔柱假说认为地幔和地壳是由向上延伸的粘滞物质柱支撑着的。

这些柱的末端有一个熔融区域,从而形成了海底山脉和板块边界。

2. 地球的动力学2.1 地球的热力学地球的热力学包括地球的热量来源、地球的热量分布和地球的热量流动。

地球的热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和太阳辐射。

地球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且随深度不断增加,而地球的热量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对流。

2.2 地震成像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利用地震成像技术可以对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进行成像,探测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3. 地球的表面过程3.1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壳板块的移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爆发、洋底扩展和碰撞等一系列的地球表面变化。

3.2 内外圈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和生物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会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和水文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进化。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2.原核和地幔柱假说;3.地震成像技术。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地球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地震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岀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知识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自主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重难点释疑(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 结构,从而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在不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意义: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圈 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的人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 典题精练1.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A.地质钻探B.研究地震波C.地层和化石D.理论建模2. 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A.地幔B.上地幔C.软流层D.地核 3. 岩石圈是指A.地壳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地幔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来,地面上的人感到左右摇晃。

00 20册 03 50006004.读图1-16回答下列问题。

速度/km-s"'100020001 3000嶷40005 0006000图1-1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在左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____ 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 ________ ;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___ 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 ,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o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难点释疑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4 地球的结构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4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

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2。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生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师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材分析地球结构是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是第二章之后内容的初步概括和学习,是学习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的基础和总括。

本节重点在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介绍和对学生地理空间联系思维的培养.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强。

2、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本节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对图表的掌握。

3、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较弱,本节继续加强学生概括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学生初学地理,对地理思维掌握不够,本节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地图法、板书笔记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地震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地质钻探计划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绘制,体会地球结构特殊性,培养学生地理要素联系的思维,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师:讲新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上了一个月的地理,有没有明白地理在研究什么?生:……。

师:我刚刚听到有人回答地球,回答得非常对,我们地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运行的原理.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

(这句话希望大家能记住,以后对于我们地理学习很有用)我们第一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从天文学角度来看,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天体,这也是与其他星球的共性.而我们看见的身边的河流,花朵,石头等很多都是地球所独有的,也是我们地理学所要研究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节课其实不难,却是正式进入地理学的一小步。

大家再看看这句话,结合大家预习这节课,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生:……师:(黑板上写)那我问一个问题,这句话里面“表层”是什么意思,是500km以上还是100km 以上算表层,这个疑问我们留到后面来解决.下面我们对地球正式开启一段探索之旅,(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要按照之前任老师的要求记笔记,还要跟着我画图,这也是地理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word教案

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2、年级:高一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5、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

第一篇阅读是导入型阅读,但其中涉及的地震波知识必须针对图1-21加以解释分析;第二篇阅读是延伸型阅读,介绍了地壳的组成元素,其中关于硅镁层与硅铝层的知识及地壳厚度变化规律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只有正文描述,主要是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基本特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地球的结构》教案2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4.通过归纳、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及内部与外部圈层特点的差异,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同学们,有谁能告诉我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可以分几层?(学生回答)要想知道,切开就能看清楚了,但是要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结构,怎么办呢?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案设计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案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程导学】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标准解读:能自己绘制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培养地理实践;利用相关事例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按图索骥】【知识清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③横波较①②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④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⑤。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⑥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⑦,横波⑧。

3.地球的内部圈层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物质状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km2900km岩石构成的⑨外壳地幔上地幔固态下地幔地外核液态、横波不能通过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⑪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⑫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⑬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⑭、⑮,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①慢②固体③改变④33 ⑤下降⑥2900 ⑦下降⑧完全消失⑨固体⑩内核⑪大气圈⑫水圈⑬生物圈⑭相互联系⑮相互制约【活学巧练】1.判断题(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2)海洋地壳厚度比陆地地壳厚度大。

()(3)岩浆的发源地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4)岩石圈就是地壳。

()(5)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2.连线题①纵波 A传播速度慢②横波 B 传播速度快【参考答案】1.判断题(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2.连线题①—B ②—A【教材点拨】一、地震波及其应用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古登堡面处横波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根据这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2.寻找矿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当横波遇到油气资源时,横波会突然消失。

高中地理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

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

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

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教学目标●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 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 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齐圈层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宜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丧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谡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虎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丧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岀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底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速護(kn/s)地丧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生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二师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1)由于地丧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而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彖,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 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芷江一中黄微
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授课班级:284班
授课人:黄微
一、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二、三维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

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构;
(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
(3)、外部圈层的界限
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提纲: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内部圈层
横波
地震波Y J纵波
地球内部结构
岩石圈上二莫霍

幔幔
地地核

上下外
A软流层
古登堡面
特点
二、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
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

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

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学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首先就让我们到地震现场亲身体会一下。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首先会感受到一阵剧烈的上下起伏震动,紧随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前后左右摆动。

震动和摆动一起,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展示幻灯片)。

那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波动,然后才是左右摆动呢?
学生回答:因为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更快
很好,很正确!那么从中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结论:一、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的;二、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并且纵波速度要大于横波。

地震波Y
-纵波
请同学们看到教材30页阅读内容,对照下面的表格思考:地震波有哪一些特点呢?(展示PPT)
分类
鼓励式表扬:很好!
总结:地震波的三个特点:1.纵波速度要快于横波;
2.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3.传播速度随介质的改变而改变。

[板书]
引导深入:
了解了地震波三大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对地震波的监测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

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展示幻灯片)仔细地观察地震波随深度变化规律,找到地震波具有非常明显变化的点。

引导学生读图,找到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的明显变化:
根据特点3,当速度变化,说明介质发生改变,上下两层介质之间形成不连续面。

得出结论:两个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绘图演示]
再引导学生观察:除了两处变化外,还有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学生找到:距地表800千米处和5000千米处。

那么这两个地方就分别把地幔和地核分成了上地幔、下地幔和外核、内核。

(幻灯片演示)
(加强学生记忆)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一个鸡蛋的话,蛋壳就是地壳,蛋白是地幔,蛋黄是地核。

【精讲】
地壳:(展示幻灯片)
首先了解地壳,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壳的范围是怎样的,厚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地壳是地球表面以卜',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

很好!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 6 千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厚度随海拔增加而增大。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如图所示(展示PPT),元素从多到少分别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接卜'来大家对照教材26页阅读内容思考:
地壳可以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上,硅镁层在下。

对,并且硅铝层是不连续分布的,只有大陆部分有,大洋底部缺失。

而硅镁层则连续分布。

由此可以得出,大陆部分地壳要比大洋地壳厚
那么地壳的下面是哪一层呢?
地幔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认识地幔。

地幔概念: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km深处。

地幔的分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以下则是软流层(幻灯片演示软流层位置),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作岩石圈。

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大约为lOOTlOkm。

合作探究:软流层,横波为什么没有消失?
学生讨论
总结,解释:一般认为,软流层中的物质不呈液态或气态,而是一种熔融状态的固态[可塑性固体状态],横波可以通过。

承转: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核跟内核。

地核的特点为温度,压力,密度都非常大,并且外核呈液态。

承转:要使我们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球内部结构了解以外,还需要了解地球的外部结构层次。

那么地球的外部,是不是也可以划分为一些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我们从宇宙中看到地球,会发现地球外部包裹着厚厚的一层大气(展示幻灯片:宇宙中的地球)
我们要生存,要呼吸离不开大气。

大气圈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分析:近地面大气密度大一>高度增加一>地球引力作用减小一►大气密度迅速下降到2000——3000km高空,视为大气上界。

2.水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水圈有哪些水体类型,陆地水有哪些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水圈有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按位置又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物圈
地球上还有一个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板书]o 思考: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
总结评价:
生物圈位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与其它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展示幻灯片)
合作探究:地球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分析归纳:内部圈层界限明显,各圈层之间联系不密切;
外部圈层界限不明显,各圈层之间联系密切。

随堂测验: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
B.岩浆比例的不同
C.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
D.各层厚度的不同
2.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课堂小结:
学习完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边绘图演示边讲解)地球内部圈层:
讲解123456和ABC分别代表什么内容。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
七、课后要求:
完成《学练王》上面对应的习题。

八、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