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的固体培养

合集下载

20第二章微藻的培养概述

20第二章微藻的培养概述

20第二章微藻的培养概述微藻是一类微小的植物,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

它们广泛存在于淡水、海水和土壤等环境中,并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具有高度的生物转化能力。

近年来,微藻被广泛研究与利用于生物能源、食品、药物以及环境修复等领域。

而为了更好地利用微藻,首先需要建立高效稳定的微藻培养方法。

微藻的培养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传统培养方法和新型培养方法两大类。

传统培养方法包括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和混合培养三种常见的培养方式。

固体培养是将微藻接种在基质上,通过生物活性物质或者化学物质来提供营养,适合于微藻的分离纯化以及初次培养。

液体培养是将微藻接种于液态培养基中,通过光照提供光能,提供适量的无机盐以及有机营养物,适应于大规模培养。

混合培养则是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

然而,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着培养周期长、传代效率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培养方法。

其中,摇瓶培养是将微藻接种于摇床上,通过控制摇床的颠簸程度和频率来提高微藻的培养速度。

膜生物反应器是将微藻培养在透过微孔膜材料的容器中,通过透过微孔膜材料提供光能和营养物质,具有高度的光合和呼吸效率。

光生物反应器是将微藻培养在透明塑料容器中,并加入气体供应装置和光源,通过灌注合适的气体来改善微藻的培养环境。

对于微藻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配方和光照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培养基的配方应根据微藻的需求而定,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

光照条件应具备适量的光强、合适的波长和光照周期,以提高微藻的光合效率。

另外,微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处理与消毒、接种量的控制、培养温度的调节以及pH值的调节等因素。

合理地控制这些因素不仅能保证微藻的快速生长,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微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既需要充分了解微藻的生长要求和特点,又需要掌握各种培养方法和技术的操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藻的培养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提高,为微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藻类生物学实验

藻类生物学实验

进行微藻培养时,可根据培养藻类对营养的要求,选用合适 的配方,在消毒水中按配方加入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所加肥料 应保持清洁,某些不清洁肥料必须消毒,预防敌害生物通过肥 料污染。
绿藻培养液配方:
①海洋三号扁藻培养液(海洋研究所,1960):
NaNO3
0.1g
2Na3C6H5O7﹒ 11H2O 0.02g
1、实验材料:海带、 裙带菜、紫菜、小球藻、球等鞭金藻等,选4种藻 2、实验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208实验室) 3、实验器材:研钵(每组一套)、15ml离心管(每组4支-依藻种类定)、
15ml刻度试管(每组4支)、0.45m的滤膜(每组3个),抽滤装置, 离心机(或用20ml针管和滤膜器) 4、试剂:丙酮(分析纯)、MgCO3
碘液,常用的配方是:将6克的碘化钾溶于20毫升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克碘,摇 荡,待碘完全溶解后,加入80毫升蒸馏水,贮存在棕色试剂瓶内。)
(3) 计数板与盖玻片洗净擦干――盖好盖玻片――摇荡藻液――吸取藻液 (干的微吸管)――迅速加样――1分钟后低倍镜下计数-计数任何对角两大 格(加盖玻片后每一大格即形成一个体积为0.1立方毫米的空间),然后取其 平均值。每个样品须重复计数两次。
三、实验步骤
3、分离:镜检待分离的藻液,调藻液浓度为5-6个藻细胞为宜,在已灭菌 的载玻片上滴加6滴消毒培养液,另取一载玻片滴一滴稀释的待分离藻 液,在显微镜下用微吸管吸取所需的藻细胞,放在第一滴消毒水中,清 洗,再用微吸管吸取所需的藻细胞放在备有培养液的试管中。
4、将装有藻细胞的试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三、实验步骤
1、抽滤: 减压过滤5ml的藻类培养液到玻璃纤维滤片上,约加0.1g MgCO3 细粉,使均匀覆盖于薄膜上,倒入水样抽滤,注意避免高温、强光及压力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微藻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生物,广泛存在于海水、淡水以及土壤中。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了有效培养和利用微藻,在实验室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培养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藻的培养方法,包括培养基配制、光周期控制、温度控制、培养容器选择、培养规模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研究者进行微藻培养。

一、培养基的配制微藻的培养基是提供营养物质供给微藻生长的溶液。

根据不同的微藻种类和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微藻培养基包括滨液培养基、波利文氏培养基、圣外秧基和BG11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或制备实验室的经验,并保证培养基的无菌。

一般来说,培养基的配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培养基配方中的化学品,称取适量的试剂。

2.在去离子水中溶解试剂,根据需要调节pH值。

3.将培养基溶液装入瓶中,并进行高压灭菌或自压灭菌处理。

二、光周期控制光照是微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影响微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率。

光周期是指光照和黑暗轮替的时间间隔,通过控制光周期可以调节微藻的生长和代谢活性。

常用的光周期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固定光周期法:固定光周期法是指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每天提供固定时间的光照和黑暗。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微藻的培养。

2.逐渐增加光周期法:逐渐增加光周期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和减少黑暗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光照变化较敏感的微藻。

3.梯度光周期法:梯度光周期法是指提供不同光周期的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光周期下的微藻生长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光周期。

三、温度控制微藻的生长和代谢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不同的微藻种类对温度有不同的生长适宜范围。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微藻的生长和产物积累。

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室温培养法:即在室温下进行培养,适用于耐寒性较强的微藻种类。

2.恒温培养法:通过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室维持恒定的培养温度,适用于大多数微藻种类。

藻种培养:

藻种培养:

藻种培养:1.藻种培养设施: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

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容器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

保种室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的侵入。

2.容器、工具的消毒:进行单细胞藻类的纯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须达到消毒目的就可以了。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

高温消毒法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耐高温的容器如塑料和橡胶制品等不能利用高温法消毒。

a、直接灼烧消毒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消毒。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完,也就完成了灭菌操作。

b、煮沸消毒把容器、工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一般煮沸10-20分钟。

大型锥形瓶消毒,可在瓶口上放一普通的玻璃漏斗,再在漏斗上放一称量瓶盖,在锥形瓶内加少量淡水,置电炉上加热煮沸5-10分钟,可使整个瓶壁消毒。

消毒完毕即用消毒的纸或消毒的纱布包扎瓶口。

此法适合消毒小型的容器工具。

c、烘箱干燥消毒将玻璃容器、金属工具用清水洗干净后,放入烘箱。

关闭烘箱门,打开通气孔,接通电源加热。

当温度上升到120℃时,关闭通气孔,停止加热。

如果进行纯培养,容器必须灭菌,当温度上升到105℃时,关闭通气孔,继续加热至160℃,保持温度,恒温2小时,然后停止加热。

必须要等到温度下降到60℃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

有棉塞和纸包扎的容器、工具灭菌,不能超过180℃,以免烘焦。

化学药品消毒主要用于生产性大量培养中,大型容器、工具、水泥池等常用化学药剂消毒。

a、漂白粉消毒工业用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25%~35%,消毒时按万分之1-3的含量配成水溶液,把容器、工具在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冲洗3~4次即可。

b、酒精消毒酒精消毒常用于中小形容器和工具,方法是用纱布蘸70%酒精在容器、工具的表面涂抹即可。

藻种培养:

藻种培养:

藻种培养:1.藻种培养设施: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

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容器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

保种室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的侵入。

2.容器、工具的消毒:进行单细胞藻类的纯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须达到消毒目的就可以了。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

高温消毒法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耐高温的容器如塑料和橡胶制品等不能利用高温法消毒。

a、直接灼烧消毒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消毒。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完,也就完成了灭菌操作。

b、煮沸消毒把容器、工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一般煮沸10-20分钟。

大型锥形瓶消毒,可在瓶口上放一普通的玻璃漏斗,再在漏斗上放一称量瓶盖,在锥形瓶内加少量淡水,置电炉上加热煮沸5-10分钟,可使整个瓶壁消毒。

消毒完毕即用消毒的纸或消毒的纱布包扎瓶口。

此法适合消毒小型的容器工具。

c、烘箱干燥消毒将玻璃容器、金属工具用清水洗干净后,放入烘箱。

关闭烘箱门,打开通气孔,接通电源加热。

当温度上升到120℃时,关闭通气孔,停止加热。

如果进行纯培养,容器必须灭菌,当温度上升到105℃时,关闭通气孔,继续加热至160℃,保持温度,恒温2小时,然后停止加热。

必须要等到温度下降到60℃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

有棉塞和纸包扎的容器、工具灭菌,不能超过180℃,以免烘焦。

化学药品消毒主要用于生产性大量培养中,大型容器、工具、水泥池等常用化学药剂消毒。

a、漂白粉消毒工业用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25%~35%,消毒时按万分之1-3的含量配成水溶液,把容器、工具在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冲洗3~4次即可。

b、酒精消毒酒精消毒常用于中小形容器和工具,方法是用纱布蘸70%酒精在容器、工具的表面涂抹即可。

实验一、海洋微藻的培养、观察与计数

实验一、海洋微藻的培养、观察与计数

实验一、海洋微藻的培养、观察与计数第一部分环境生物学实验黄健实验一、海洋微藻的培养、观察与计数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藻类生长的基本条件和方法,掌握海洋微藻的基本培养方法;2、显微镜下观察并识别几种常见海洋微藻;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原理,掌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材料: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叉鞭金藻;三、主要实验仪器和器皿,(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计数器,(培养瓶(三角瓶),量筒;四、试剂,(培养液: f/2培养液,(碘固定液五、培养条件:光照强度:1200Lux、温度:20-23?、盐度:3%、光照时间:黑暗/光照=12/12六、方法和步骤1、前期准备:各种器皿的消毒、培养液的配制、准备并培养3种不同的海洋微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叉鞭金藻;2、接种:将不同的实验藻种分别接种到盛有培养液的不同三角瓶(100ml)中,接种的藻容量和新培养液之间的比例为1:2,1:3。

培养量与总容量的比小于2/3;3、培养 :按上述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每天摇瓶3次,使藻类充分见接触氧气和光照;4、换代:5-7天换代1次,换代浓度同上;5、固定:将藻液摇匀,用小三角瓶分别倒取一定量(20-30ml)的上述3种藻液加入几滴碘液,摇匀杀死细胞;6、取样:摇匀后,用吸管吸取上述不同的藻液分别滴到盖有盖玻片的学球计数板的边缘,使藻液慢慢进入盖有盖玻片的区域,避免盖玻片浮起,用吸水纸轻轻吸走多余的藻液,每种藻液取样2次; 7、观察计数: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的藻种并分别计数。

1)血球计数板计数原理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板的中部一“H” 型的凹槽,横槽两边的平台上各有一个有九个大方格的方格网。

每个大格:边长-4为,,,,深为0.1mm,容积为0.1mm3(10ml)。

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以计数室为中心,对角线两端各有一个有16个中格组成的大格。

2)计算藻细胞密度数出对角线上的4个大方格中的总藻数A,若藻液的稀释倍数为B,则计算公式如下:A4细胞密度,????×B×10(个,ml)4单位:个,ml七、实验结果按下表记录实验数据。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微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植物,具有高蛋白、高油、高碳水化合物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生物燃料、化妆品等领域。

微藻的培养工艺是微藻生产的关键环节,下面将介绍微藻培养的工艺流程。

一、微藻培养基的准备。

微藻培养基是微藻生长的基础,其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水。

常用的微藻培养基包括BBM培养基、F/2培养基等。

在准备培养基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配方将各种成分溶解在蒸馏水中,并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消毒处理。

二、微藻的接种。

接种是微藻培养的第一步,通过接种将微藻菌种引入培养基中。

通常采用液体接种法或固体接种法。

液体接种法是将微藻菌种直接加入培养基中,固体接种法是将微藻菌种均匀涂抹在含有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接种后,需要将培养瓶或琼脂平板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

三、微藻的培养条件。

微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通气和搅拌条件。

通常情况下,微藻需要光照12小时以上,光照强度为5000-10000勒克斯;温度保持在20-30摄氏度;通气量和搅拌速度要适当,以保持培养基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充分混合。

四、微藻的生长监测。

在微藻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微藻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藻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也可以通过测定培养基中的叶绿素含量、藻细胞密度等指标来评估微藻的生长情况。

五、微藻的收获和提取。

当微藻生长到一定密度时,可以进行收获和提取。

收获可以采用离心法或滤膜法,将微藻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

提取则是将收获的微藻进行细胞破碎、溶解等处理,以获取所需的蛋白、油脂等产品。

六、微藻的再利用。

在收获和提取后,培养基中仍然残留有微藻的碎片和代谢产物,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高温消毒、生化处理等。

处理后的培养基可以再次用于微藻的培养,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综上所述,微藻培养工艺流程包括培养基的准备、微藻的接种、培养条件的控制、生长监测、收获和提取以及再利用等环节。

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可以实现微藻的高效培养和利用,为微藻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常用海洋单细胞藻种的固体培养基保藏技术_王勇军

常用海洋单细胞藻种的固体培养基保藏技术_王勇军

8
,

8
∀ ℃ 的低 温培 养 箱 中 自 光 照 即 可 在 此 然 0 条 件下 藻种 可 以 保 藏 ∀ 年 左右
置于 /

,
,

温 度下 保 藏 数 天后 藻 种会逐 渐死亡 该 现象 和 藻类 ∴ 的生态 条 件有关 # 等鞭 金藻生 长繁 殖温 度 ∀ ℃ 球
,
,

/ ℃


湛 江叉鞭 金 藻 的生 长繁殖 温度 ] ℃
,


青霉 素 才能起 到上 述 同样效果 原 因可 能是 与不 同 藻类本身分泌 的胞外抑 菌产物有 关 球 等鞭金 藻 湛
江 叉 鞭藻 三 角 褐指藻 新 月 菱 形藻所 分 泌 的胞外

、 ,
方法 将 接种 完毕 的 固体培 养基 置于 温度
,

/ ℃
2

# 角褐指 藻 切忌 高于 / ℃ % 自然光 照 # 三
国 内 固体 培养
,
基保 藏 藻种 的实用技术 详细 报道不 是很 多
, 、
大 部分
陌 #月 比 4 ∃ Σ Χ ) ) ∀ ! 方法
8
0
3
Α Δ
8
%

0

仅作 粗 略介绍 本文在 多次 实验基 础上 讨 论金 藻 。 3 ”3 门 #1 节 叩 入 % 绿 藻 门 #侃 4 妙 % 硅 藻 门 2 )


:
阅 卜Σ
海水

藻 如将保藏 温 度控制 在 ℃
, ,

,
保 藏时 间可达


异胶 藻可 参 照 绿藻门配 方

微藻分离及保存

微藻分离及保存

1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的方法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的藻种首先要配制培养液,液体培养基通常用消毒海水按常规配方(例如F/2培养基)配制,或者根据不同的微藻采用其专用的培养基配方。

分离和培养的工具、器皿要进行高温灭菌。

1.1样品系列稀释分离法1.1.1原理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对分离的样品采用逐步稀释的方法,边稀释,边在显微镜下镜检,直到视野中每滴样品只含1个细胞时,即停止稀释,开始分接培养。

1.1.2方法首先在第一个试管中加入要分离的藻液样品,其他试管中加入等量培养液,加入培养液的体积根据分离样品的具体情况而定(如10ml),从第一试管中吸取和培养液同体积的藻液样品(10mL)加到第二支试管中,充分振荡摇匀,此时藻液被稀释了2倍,再用一支新的消毒的移液管,吸取第二支试管中的稀释藻液(10mL)加入第三支试管中,如前振荡,使均匀稀释,此时藻液被稀释了4倍,以后的试管依次采用同样的方法稀释,直到镜检每滴稀释样品中只有1个细胞,可以用这样的稀释藻液进行培养,最终的稀释液种分装到不同的试管中,用棉塞塞好试管,把试管放在有漫射阳光的地方,每日轻轻摇动几次,发现试管中有藻色后进行镜检,如镜检到单种则表示分离成功,此时已达到了分离、纯化的目的,可进行扩大培养。

1.1.3应用概况样品系列稀释分离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工作量小,但是这个技术有很大的盲目性,分离的样品很可能来自两个或更多的细胞,分离的微藻单种不一定是目标种,但可能分离到其他种或新种,尤其对于从天然水域采取水样的初步分离非常适合,而且对于微藻的种类、大小没有限制。

1.2微吸管分离法1.2.1原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极细的微吸管,在显微镜下把目标藻样从一个玻片移到另一个玻片,采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操作,直到镜检水滴中只有目标单种为止。

1.2.2方法在微吸管的顶端套一条长约8cm的医用乳胶管,分离操作时,用手指压紧乳胶管以控制吸取动作。

将分离的水样置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把微吸管口对准要分离的藻细胞,放松手指,藻细胞被吸入微吸管;接着把吸出的水滴放在另一载玻片上,显微镜检查水滴中是否只吸到藻细胞,经过如此再反复操作,直至达到单种分离的目的。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的培养方式,有多种类型,现介绍一些主要的培养方式。

(一)纯培养与单种培养纯培养与单种培养是按培养的纯度来划分的。

纯培养:是指排除了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等设备条件,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必须严格灭菌。

纯培养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生产性的培养中,是不排除细菌存在的,为了区别于纯培养而称之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该类培养是按采收方式划分的。

一次培养:又称有限培养,是在一定的容器中,根据藻类需要加入无机和有机营养,配成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然后在适宜于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光照、PH值等)下培养,待藻液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便一次性采收或作进一步扩大培养。

连续培养:一般在室内进行,采用自动控温、人工光源、封闭式通气培养。

在培养容器内,新的培养液不断流入,达到一定密度的培养液不断流出。

培养液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可根据微藻的生长情况及需要进行人不控制,并保持平衡。

在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浓度和藻类细胞相对稳定,产量高,在国外应用较多,我国目前生产上很少采用。

半连续培养:是指在一次培养的基础上,当藻类细胞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收获一部分浓藻液,并加入新的营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及藻液的生长情况确定。

(三)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该类培养是按培养的规模和目的来划分的。

藻种培养:在室内进行,一般采用一次性培养法。

培养容器为100-3000毫升的三角烧瓶,瓶口用消毒的纸或纱布包扎。

目的是培养和供应藻种。

中继培养:目的在于培养较大量的高密度纯种藻液,供应生产性培养接种使用。

中继培养一般在室内用大的玻璃容器或塑料大袋中进行。

根据需要可分为一级中继培养和二级中继培养。

一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10升的大口玻璃缸(南方各省多用)、10-20升的细口瓶或鱼苗袋,以封闭式不通气培养为主。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微藻培养工艺流程

3.固定化保种法
将藻液与褐藻酸钠凝胶溶液充分搅匀后制成胶-藻 混悬液,将悬液滴入CaCl2溶液中,约30min后形 成固化的褐藻酸钙胶珠,置于培养液保存。
(二)消毒
主要利用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包括:加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 法 (2)化学消毒法包括:酒精、高锰酸钾、石炭酸、 盐酸、漂白粉、洗液等常用化学药品消毒
(三)培养液制备
1、培养液的选择
不同的培养液配方所含的营养素不完全相同。 同一种微藻在不同的培养液中生长效果不同。应根 据实际条件选择最适微藻生长的培养液配方。
2、培养液的制备
微藻的培养液是在消毒淡水中加入各种营养盐 配制而成。首先按配方先后称量各种营养物质,可 逐一溶解或一起溶解,遇到难溶的含金属的物质可 以加热溶解,配方中的维生素一般等水温降至60℃ 后再加,以免分解失效。
(3)生态条件 最适温度为25~35℃ 最适盐度范围为22 ‰ ~26 ‰ 最适光照强度约在 10000~15000勒克斯之 间。 最适pH为8.0~8.9
2. 中肋骨条藻
(1) 分类地位 中肋骨条藻在分类上属于硅藻 门,中心纲,圆筛藻目,骨条藻科,骨条 藻属。 (2) 形态特征 细胞为透镜形或圆柱形,细胞 直径为6~7μm,壳面圆而突起,周缘着 生一圈的细长刺,与相邻细胞的对应刺相 接组成链状群体,刺的数目差别很大,一 般8~30条,细胞色素体一般为2个,位于 壳面,各向一面弯曲,细胞核在细胞中央。
3. 重点介绍三级培养用水的消毒:
生产上常用的具体做法是,用市售的强氯精以 1—2g∕t处理消毒12小时,加入硫代硫酸钠3—5g∕t, 1小时后即可使用。消毒用的强氯精最好用小包装(1— 2kg∕包),因为大包强氯精一次性使用不完,容易吸 水,降低有效氯而失效。 凡是用含有有效氯消毒的水体,加入硫代硫酸钠 后,都可以用硫酸—碘化钾—淀粉配制的溶液进行 检测,如果含有余氯水会变蓝,无余氯系统来说无法控制温度,通常只能 顺从自然温度的变化。在夏季培养时,对开放式大 池遮阴并通风,既可以避免强光直射,也能起到降 温的效果。

实验一微藻培养基配制

实验一微藻培养基配制

进行微藻培养时,可根据培养藻类对营养的要求,选用合适 的配方,在消毒水中按配方加入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所加肥料 应保持清洁,某些不清洁肥料必须消毒,预防敌害生物通过肥 料污染。
绿藻培养液配方:
①海洋三号扁藻培养液(海洋研究所,1960):
NaNO3
0.1g
2Na3C6H5O7﹒ 11H2O 0.02g
实验三 藻类细胞叶绿素的提取和细胞色素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大型和微型海藻叶绿素测定方法。观察比较不同门藻类的叶绿 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含量是衡量大型海藻生长状态的指标之一。浮游植物叶绿素 含量,可用来初步估量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并进行估量水域初级 生产力。也适用于评价实验室单种生长状况。
二、实验材料及用具
小球藻
扁藻
球等鞭金藻
1、血球计数板计数方法:
(1) 搅拌:由于藻类细胞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在取产前必须进行 搅拌,搅拌后立即取样。 (2)固定、稀释:运动细胞需加碘液杀死才能计数。如细胞浓度过大,计数 困难,需把水样稀释到适宜的程度。(附:鲁哥氏液(Lugol‘s Solution)又称
5.E液 500 ml 1000倍
CuSO4.5H2O
0.0098 mg; ZnSO4.7H2O
0.022 mg
CaCl2.6H2O
0.01 mg; MgCl2.4H2O
0.180 mg
Na2MoO4.2H2O 0.0063 mg
A、B、D、E高压灭菌备用
(二)海水处理
沉淀 —— 砂池过滤 ——(抽滤)——灭菌(海水放于三角瓶 中,置于电炉上煮沸,可杀来一般细菌)
三、实验步骤
1、抽滤: 减压过滤5ml的藻类培养液到玻璃纤维滤片上,约加0.1g MgCO3 细粉,使均匀覆盖于薄膜上,倒入水样抽滤,注意避免高温、强光及压力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一、藻类的概述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

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

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二)、微藻的生长模式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

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

微藻分离及保存

微藻分离及保存

1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的方法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的藻种首先要配制培养液,液体培养基通常用消毒海水按常规配方(例如F/2培养基)配制,或者根据不同的微藻采用其专用的培养基配方。

分离和培养的工具、器皿要进行高温灭菌。

1.1样品系列稀释分离法1.1.1原理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对分离的样品采用逐步稀释的方法,边稀释,边在显微镜下镜检,直到视野中每滴样品只含1个细胞时,即停止稀释,开始分接培养。

1.1.2方法首先在第一个试管中加入要分离的藻液样品,其他试管中加入等量培养液,加入培养液的体积根据分离样品的具体情况而定(如10ml),从第一试管中吸取和培养液同体积的藻液样品(10mL)加到第二支试管中,充分振荡摇匀,此时藻液被稀释了2倍,再用一支新的消毒的移液管,吸取第二支试管中的稀释藻液(10mL)加入第三支试管中,如前振荡,使均匀稀释,此时藻液被稀释了4倍,以后的试管依次采用同样的方法稀释,直到镜检每滴稀释样品中只有1个细胞,可以用这样的稀释藻液进行培养,最终的稀释液种分装到不同的试管中,用棉塞塞好试管,把试管放在有漫射阳光的地方,每日轻轻摇动几次,发现试管中有藻色后进行镜检,如镜检到单种则表示分离成功,此时已达到了分离、纯化的目的,可进行扩大培养。

1.1.3应用概况样品系列稀释分离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工作量小,但是这个技术有很大的盲目性,分离的样品很可能来自两个或更多的细胞,分离的微藻单种不一定是目标种,但可能分离到其他种或新种,尤其对于从天然水域采取水样的初步分离非常适合,而且对于微藻的种类、大小没有限制。

1.2微吸管分离法1.2.1原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极细的微吸管,在显微镜下把目标藻样从一个玻片移到另一个玻片,采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操作,直到镜检水滴中只有目标单种为止。

1.2.2方法在微吸管的顶端套一条长约8cm的医用乳胶管,分离操作时,用手指压紧乳胶管以控制吸取动作。

将分离的水样置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把微吸管口对准要分离的藻细胞,放松手指,藻细胞被吸入微吸管;接着把吸出的水滴放在另一载玻片上,显微镜检查水滴中是否只吸到藻细胞,经过如此再反复操作,直至达到单种分离的目的。

藻种培养方法

藻种培养方法

藻种培养方法一、藻种的两种培养类型一般来说藻种的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期保存所需要的培养方法,一种是以实验为目的,短期内保藏藻种的培养方法。

长期培养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基,可以在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培养藻种。

最适合长期培养藻种的培养基是agar(固体琼脂培养基),但是使用agar有一个弊端,即培养物保持无菌的问题;我们可以加一层蒸馏水(咸水的藻类可以加灭菌过人工的海水)在agar上,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在长期保种的过程中减少agar水分和营养的流失。

长期保种使用的培养基,不要选择营养过于丰富的,因为多数的藻,尤其是丝状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生长,会发生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要做生理生态方面研究,实验材料的形态结构是不能异常的。

适合长期保种的贫营养的培养基有这些:Bold’s基础培养基,以及该培养基加上蛋白胨或者琼脂制成的a gar,适合长期培养绿藻;Allen及其改良后的配方可以长期培养一般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土水培养基和它的一个改良的系列也实用培养多数藻种。

对于我库提供的藻种,由于藻种长期习惯的原因,建议使用我们提供的原配方来培养,在长期培养的时候,可以适当稀释原培养基,在藻种培养过程中,生长速率会变慢,可以保持其形态结构不变。

另外,长期培养的时候,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还可以降低温度5~8C(降温的过程最好能循序渐进,突然改变环境温度,可能会导致藻种不适应而死亡)。

光照强度可以减小为原先的一半。

在实验之前3到4周,将长期培养的藻种接种到我们提供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必须灭菌),按照我们给予的培养条件培养,在实验前6天左右,再次接种。

短期培养则可以直接按照我们提供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

由于试验的需要,常常要求在短期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培养物,我们可以采用通气培养和摇床培养。

通气培养可以通CO2或洁净的空气,视培养物的多少来决定通气泵的大小,在通气的硅胶管中设置一个缓冲瓶,塞上灭菌后的脱脂棉,帮助净化空气,如果对通气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通气管中加上一层滤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藻的固体培养沈世军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1摘要微藻的培养多数采用液体培养的方式进行。

液体培养时营养物交换迅速,微藻生长快,同时缺少有机成分,杂菌也不易繁殖。

然而,液体培养基高流动性的特点造成藻种纯化的困难,同时高代谢率也不利于藻种的长期保存。

固体培养恰好弥补了上述不足。

固体培养因为在藻种分离、陆生微藻的培养与藻类种质保藏中的优势多有应用。

过去对微藻固体培养的研究多是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进行的单独探索,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

本文将对最近微藻固体培养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整理,阐明固体培养的优势与缺点,总结微藻固体培养现在依旧面临的问题,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固体培养的用途,包括分离藻种、微藻培养、种质保藏和陆生藻的培养,而分别进行介绍。

关键词:微藻固体培养无菌化种质保藏植物激素营养盐引言微藻本身多生活于水中,所以液体培养基适宜多数微藻的生长,应用也十分广泛。

液体培养基流动性强,有利于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溶解、营养元素的吸收,同时微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阻力小。

除此之外,液体培养基中几乎不含有有机组分,能减少细菌滋生,避免由细菌繁殖引起液体浑浊和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而限制微藻生长。

这些因素使微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细胞健壮。

液体培养也是藻类培养中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好的培养方式。

然而,液体培养也有一些缺点使其不能完全满足实验需求。

首先,液体培养基的高流动性使藻种高度混合,尤其是在充气培养的条件下,藻种在整个培养基中快速移动,特别不利于微藻的纯化培养;其次,微藻在液体培养基中代谢水平普遍较高,世代时间也相应缩短,不利于遗传稳定性的保持,而且一旦藻种被污染,液体培养的种质由于其高度混合的特性,藻种将全部受害,故而液体保存种质既不利于长期保存,也不利于种质安全;最后液体培养也不能适应发菜、普通螺旋藻、钝顶螺旋藻等陆生微藻的生长。

将普通螺旋藻进行液体培养时,虽然其生长依旧旺盛,但其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与野生状态的普通螺旋藻还是有显著差异的[1]。

这对于陆生藻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固体培养一方面可以弥补液体培养的上述不足,另一方面还能实现藻种无菌化培养的目的,是分离无菌种质的重要手段[2]。

于此同时,固体培养也有利于毒理学的研究,由于固体1男,1991年8月20日,shenshijun91@,178********培养基上微藻平铺于培养基表面,少量毒物就能达到实验目的;同时,藻落的固定也有利于毒性反应的观察[3]与抗毒藻株的选育。

然而,现阶段微藻固体培养的研究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藻体消毒手段的欠缺和培养基对藻落生长的限制等。

这就需要对之前的经验进行总结,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正文固体培养主要作为微生物的培养手段使用,在微藻的培养中应用不多。

这一方面是固态的培养基阻碍物质交换和藻体生长,固体培养基表面容易干燥,对水生微藻的健康生长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固体培养对无菌操作有着更高的要求,若不能实现无菌化,细菌将会在培养基表面大量繁殖,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而影响藻类本身的生长[1]。

如能解决上述难题,固体培养还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的。

现阶段微藻固体培养已经得到相当的研究,其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微藻的纯化、增殖、保藏和陆生藻的培养。

微藻的纯化与增殖。

微藻纯化既包括除去其中的杂藻,也包括除去杂菌。

去除杂藻的步骤主要是先通过不同微藻的生理特性来尽量降低杂藻的浓度,杜氏盐藻就可利用反复提高盐度和恢复正常盐度的方法除去大部分杂藻[3],衣藻则可利用其向光性达到这样的效果[2],另外,二氧化锗可除去硅藻[4]法。

除杂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保存目标藻株,避免其在处理过程中受到伤害。

处理后的藻液要喷撒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当出现分离的藻落时,将各藻落分别用显微镜进行镜检,找到目标藻种。

从以上分离藻种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固体培养是藻种分离中不可或缺的实验方法,也是纯化效果检验的重要方法。

固体培养将藻种固定在特定位置,提高了分离的便捷性。

除了固体培养外,毛细管法也是获得纯化藻种的有效方法[5]。

纯化藻种的另一方面,去除杂菌则相对困难一些。

由于细菌个体极微小,适应性很强,通常吸附于微藻表面,使得无菌藻种的获得非常困难;而且某些细菌与微藻共生,去除后微藻长势变差,这也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但是无菌藻种的优势又十分明显,无菌藻种克服了微藻培育中最大的不可控变量,对于微藻生理生化特征的定量研究意义重大。

微藻的除菌现在常用的方式是抗生素法,包括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等。

这主要还是因为抗生素的特异性较强,对微藻本身生长的影响较小[6]。

当然使用柠檬酸钠、升汞等化学方法处理而成功获得无菌藻株的事例也有报道。

经处理过的藻液采取喷雾法或划线法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藻种,达到分离无菌藻落的目的。

此时固体培养基除了需含有微藻生长所需营养盐外,还要含有细菌生长所必需的的营养物质,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也可加入土豆或豆芽提取液,促进细菌的生长,令染菌的藻落充分暴露,达到分离目的[6]。

此外,固体培养也应用于微藻的无菌增殖。

固体培养的一个优势就是杂菌污染和细胞分泌物不易扩散,特别利于藻种的安全性和突变藻体的分离筛选[4],在无菌培养中有很多应用。

其中最常见,研究最多的就是紫菜。

紫菜属于红藻门,体细胞为单倍体,若能将藻体酶解并培养这些分离的细胞,再分化成紫菜幼苗,便能实现紫菜的快速繁殖[8]。

紫菜成体的酶解一般采用细菌酶、葡萄糖酶或海螺酶进行酶解,获得原生质体。

然后将原生质体喷洒或划线分散在培养基表面,密封并在光照条件下培养。

由于固体培养的气体交换性差,可加入碳酸氢钠作为碳源。

数日后便可长出藻落,并分化出新的叶状体。

培养过程中的氮源以硝态氮为佳,浓度0.47-18.8µM,磷浓度以0.01µM-0.14µM为好,低于0.03µM或高于0.3µM都不利于原生质体的生长,最优氮磷比是5:1[9]。

此外,0.1μg/mL的生长素和1μg/mL-2μg/mL的6-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可有效促进原生质体的生长于分化[7]。

除了紫菜,还有很多单细胞微藻。

对于这些微藻的无菌培养,最重要的是确定琼脂浓度,琼脂浓度过高不利于物质交换会抑制藻类生长,过低又不能很好地固化凝结,实验所得最适琼脂浓度是1%到2%[10],当然琼脂用量不能机械地照搬硬套,应根据琼脂的质量与特定藻类的需求而调整。

对于没有细胞壁或细胞壁较为脆弱的藻类,如金藻等,就应该适当减少用量。

营养盐则应参照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并适当增加用量,借以弥补由于固体形态对物质交换的阻碍。

金藻和硅藻不容易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有可能是由于固体表面张力较大的缘故,加入100-500µg/L的表面活性剂可明显改善其生长状况[11]。

由于单胞藻种类多样,所以氮源的种类也要区别不同物种分别对待[12]。

微藻的保藏。

微藻的保藏是固体培养另一个重要运用领域。

固体培养基物质交换速度慢,基质固定,既降低了微藻的代谢速率,又避免了杂菌杂藻的蔓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种方式。

固体方法保藏杜氏盐藻通常能达到半年到一年时间,而液体培养多数半年以下[3]。

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碳酸氢钠作为碳源[12],其保种时间还能延长。

这样便能减少传代次数,降低劳动强度,保持藻种遗传稳定性。

固体保种通常用软琼脂保藏法,即加11%的f/2培养液和0.6%的琼脂用海水混合溶解,灭菌,冷却并维持42℃的温度,注入20%浓缩藻液,迅速用自来水冷却,培养将接种完毕的固体培养基置于:温度20℃的房间内,自然光照(3000~5000lx左右,避免直射光)的环境条件中培养,约2周时间。

在其表面覆盖0.3cm厚度的单胞藻培养液8~10℃的低温培养箱中,给予自然光照[13]。

这种方法一方面抑制了藻的代谢,另一方面表面的单胞藻培养液也避免了培养基的干燥。

如果应用培养皿表面培养的方法,则需20-25天接种一次,25天以上不接种会有衰退。

固体培养基藻种若需要长期保存, 可在藻类生长完全后, 注入经过灭菌的液体石蜡, 这样, 能延长保存时间至5一6 个月[2]。

将微藻与褐藻酸钠混合并制成胶球,在一定湿度下低温保藏也是很好的保藏方法。

这样一方面能够通过调节胶球的大小,缓解胶球内物质交换受到的阻碍,另一方面低温的环境也能抑制微藻的繁殖,使保藏时间进一步延长,并且能节约空间,减少劳动强度,是现今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加入25mg /L的山梨酸钾,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同时其对微藻的生长也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12]。

此外,柠檬酸钠对于细菌的繁殖也有抑制作用,可适量加入固体培养基中。

固体培养还应用于陆生微藻的培养。

陆生藻包括普通螺旋藻、发菜、地衣共生藻等种类。

它们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并不十分适合液体培养,即使能够获得成功,获得的微藻也与野生型存在着形态与生理生化上的差异。

普通螺旋藻的固体培养首先于土壤培养基上获得成功,但由于藻种不够纯净,20天后杂藻繁殖,藻体死亡,尚不清楚为什么在液体培养基中普通螺旋藻能够对杂藻保持优势而在固体培养基上却会受到杂藻的抑制。

而在琼脂培养基上则是细菌的繁殖令螺旋藻直接被微生物毒害而死亡,这也充分说明了有效的除菌方式对于固体培养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受多数抗生素(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等)的抑制,只能使用升汞、柠檬酸钠等化学物质处理,若把握不好处理浓度和时间,极易造成螺旋藻的死亡,所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海藻酸钠小球固体培养效果最好,1个月后小球被螺旋藻占据,2个月小球破裂[1]。

其它陆生藻的固体培养则报道不多,这主要是由于液体培养能够直接用过滤的方式获得纯净的藻体,相比于从固体培养基上分离藻体的繁琐过程,更加能满足藻类产业化培养的要求。

对于实验研究来说,现在处于探索各种陆生藻最佳培养条件的阶段,将微藻的快速生长和稳定保藏作为研究重点,固、液培养条件下藻类的生理生化差异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兴趣,研究并不多。

此外,固体培养在毒理实验也有应用,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毒物的影响[3],对于抗毒藻株的筛选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固体培养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结论综上,微藻固体培养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也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尤其是在微藻的纯化、增殖与保藏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首先,缺少对微藻进行除菌抑菌的合适方法。

决定固体培养成败的最大难点是高效除菌方式的确定,如果除菌力度太大可能会妨碍微藻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若除菌力度过小则会令细菌占据培养基,微藻仍然生长不好,所以找到更多合适的抑菌除菌方法是未来的一大研究方向,这方面的成功也能使固体培养的适宜培养微藻的种类进一步扩大。

其次,培养基配方并不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