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篇一: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

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

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

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

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

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

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

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三骏一中王妃篇二:《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乡愁的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近思乡的愁绪。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乡愁》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一、渲染气氛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预习展示1、我会读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2、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余光中说:“一首诗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潜在的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想想应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思乡之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国暂不能还,作者便滋生了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四、合作探究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乡愁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在本诗中作者用什么事物来形象表现它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但是路途遥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

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

望着家的方向,他仿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九年级优质《乡愁》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优质《乡愁》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优质《乡愁》教案及教学反思《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乡愁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乡愁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教学反思18篇

《乡愁》教学反思18篇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18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教学反思1《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

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

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

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1学生们经过__x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

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

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

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

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

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

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

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乡愁教学反思2《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由于是抒情诗,所以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

《乡愁》教学反思五篇【推荐】《乡愁》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乡愁》教学反思2《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

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

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1《乡愁》是我上次公开课选择的篇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就被它那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所吸引,因此我希望在我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能接受一次美的熏陶。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从多方面进行了准备,包括声音、图片,以及每一分钟的任务都做了精确的设计。

上课的时候努力把每一个设想都呈现出来,确实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这首名诗的兴趣,他们被精美的课件深深吸引,终于伴着紧张和自信结束了这堂课。

可是在课后教研组内讨论的时候,从大家的评课意见中我找到了这堂课的不少成功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足。

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缺憾在于缺少阅读,特别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这首诗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

我细细反思确实如此。

记得作者于光中曾经说过:乡愁四韵只有在咏叹中才能见。

幸好课堂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提高。

乡愁教学反思2《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

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

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50字(二篇)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50字(二篇)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50字(二篇) 2023年乡愁教学反思(推举)一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布满诗意的课堂。

这才无愧于古人制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

怎样才能制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始终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尝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裂,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爱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实行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屡次。

开头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根底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终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

它讲究形象、颜色、韵律,每个字、词都是独具匠心所在。

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

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

“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

这样对学生体会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立刻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

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盼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照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尝“见秋风”。

盼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孤独处”。

《乡愁》课后反思

《乡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乡愁》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

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

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

课前的歌曲欣赏《乡愁四韵》再加上如泣如诉的《Somewhere In Time》作为背景音乐,都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1《乡愁》这首诗我很宠爱,备课也很认真,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

“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呈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受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训练,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布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同学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

主要表现在:1、同学的朗读缺乏情感。

余光中说:“假如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的确,我们的同学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同学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同学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急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

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

心情紧急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灵,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

由于这种紧急心情的干扰,使课堂消灭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The sky is healthy, the gentleman strives for self-improvement, the terrain is great, and the gentleman carries hisvirtue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1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

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2《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

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通过《乡愁》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一起来看下吧!《乡愁》教学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

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

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乡愁》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有关乡愁教学反思模板(6篇)

有关乡愁教学反思模板(6篇)

有关乡愁教学反思模板(6篇)乡愁教学反思。

推举更多专题:“乡愁教学反思”。

老师是雾海中的航标灯,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能起到很大作用的帮手,教案有利于老师学问体系更丰富,不断充实自我。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的编辑收集整理的“乡愁教学反思模板”,为防遗忘,建议你保藏本页!乡愁教学反思模板篇1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用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

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查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与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也许用了一个多月的预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最终让大脑运转起来了,似乎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听闻要参与教学能手大赛,很焦急也很茫然,觉得似乎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

老师翻看完教材后立刻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简单出彩。

”说实话,诗歌始终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布满了信念,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

我静下心来,开头认真讨论课文。

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同学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喜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把握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尝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

我依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状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余光中,让同学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熟悉;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蕴涵在诗歌中的剧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习,让同学也依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同学的认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很多。

余光中乡愁教学反思

余光中乡愁教学反思

余光中乡愁教学反思余光中乡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一】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

现总结如下: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

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

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实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游子心情。

真正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的情景。

动情之处,然泪下,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者。

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教法设计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体现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

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随机应变,让评委朱校长来介绍70年代初台湾与大陆的有关情况,这一举动,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

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松了刚开课时的紧张情绪,[包括评委,学生以及执教老师],一下子拉近评委与同学们的距离。

然后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绍有关情况,本课的教学在大家都全情关注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开始了。

[当然这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这样]在学完诗歌后,我安排了对比阅读,赏另一首《乡愁》。

之后,让本诗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锦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这一举动,又使得全场为之震惊!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远的诗歌,作者竟是身边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在欣赏与羡慕的.心境中听完了王锦同学的介绍。

对《乡愁》一诗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台湾诗人那种对家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同时安排诗人其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在赏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1《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

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所以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时候,我以诗歌朗诵作为开头,学生通过听别人朗诵,然后再自我练习,全班展示。

一班的学生好表现,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情绪,所以他们朗读的时候效果很好。

几个学生很快就把整首诗背下来的。

然后我通过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来剖析这首诗。

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对比席慕蓉的《乡愁》之时,学生说出来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点,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

诗歌鉴赏着重要告诉学生鉴赏的思路,而这堂课,我告诉了学生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节课,我将教会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概括氛围,来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将诗歌鉴赏的方法落实到课文的讲解中。

我预期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乡愁》教学反思2一、教学设计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

“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

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

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

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

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

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乡愁》教学反思3《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

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

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

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

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

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

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

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

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

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

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乡愁》教学反思4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

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

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

”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

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

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

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

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

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

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

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

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

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

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

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习“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

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

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