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3.D 4.C [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理学霸笔记06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06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四、地球的演化历程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1)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呈水平状态。
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地层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化石,如含有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等。
2、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根据地层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所含的化石,可以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由丰富植物化石组成的含煤地层,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考题例析】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精选-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理笔记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06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有46 亿年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3.地层(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 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 2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3 )生物圈① 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四、地球的演化历程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书页”,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 文字”(1)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呈水平状态。
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地层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化石,如含有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等。
2、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根据地层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所含的化石,可以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由丰富植物化石组成的含煤地层,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1、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莫霍面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
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
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弹性和密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幔物质密度、硬度大于地壳。
此面以上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密度约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质平均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密度约3.1-3.3×10^3kg/m^3。
莫霍面温度为400-1000/℃3、地幔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cm3,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雷波蒂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4、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
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5、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简述地壳的圈层结构
地壳的圈层结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由多个圈层组成。
这些圈层按照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五种:硅铝层、硅镁层、硅钙层、碳酸盐层和克氏层。
1. 硅铝层:硅铝层是地壳中最外层的圈层,厚度约为 5-10 公里。
它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岩石类型。
硅铝层的特点在于它的密度较大,重力较高,同时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和地震的发生地。
2. 硅镁层:硅镁层位于硅铝层之下,厚度约为 20-30 公里。
它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镁,是地球上第二常见的岩石类型。
硅镁层的特点在于它的密度较小,重力较低,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的发生地。
3. 硅钙层:硅钙层位于硅镁层之下,厚度约为 30-50 公里。
它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钙,是地球上第三常见的岩石类型。
硅钙层的特点在于它的密度较大,重力较高,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发生地。
4. 碳酸盐层:碳酸盐层位于硅钙层之下,厚度约为 50-70 公里。
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是地球上第四常见的岩石类型。
碳酸盐层的特点在于它的密度较小,重力较低,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盐岩和石膏的发生地。
5. 克氏层:克氏层是地壳的最内层,位于碳酸盐层之下,厚度约为 70-100 公里。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硅,是地球上最罕见的岩石
类型。
克氏层的特点在于它的密度较大,重力较高,同时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金刚石和宝石的发生地。
地壳的圈层结构对于地球的地质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与典例(含详解)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与典例最新考纲: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八大行星的特征知识点二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布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昼长、地势及天气等因素,具体分析如下:2.世界太阳年辐射总体分布特征受上述因素影响,世界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 (1)空间分布⎩⎪⎨⎪⎧①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易错排查】1.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虽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因而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2.太阳辐射弱的地区,热量不一定贫乏,如四川盆地,虽然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但由于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热量资源丰富。
【知识拓展】1.我国部分地区太阳辐射的对比分析2.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般来说,太阳辐射量越大,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就越强,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的影响。
比如新疆南部绿洲农业发展瓜果、棉花生产,充分利用的就是充足的光照和丰富的太阳能。
地球的圈层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圈层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其结构复杂多样,包括了多个圈层。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测,我们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内核四个主要部分。
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气体层的总称,是地球表面向外延伸的气体层。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等成分。
大气圈的功能主要包括保护地球和生物、调节气候和气温、制造并运输水蒸汽等。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总称,包括了海洋、江河和湖泊等水体。
水圈在地球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存,调节气候,平衡地球的热量等。
3.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的最外层,由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组成。
岩石圈上有大陆和海洋,还包括了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岩石圈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上生活着大量的生物,并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人类利用。
4. 内核地球的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被认为是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两部分组成。
内核的存在为地球提供了磁场,并且与地球的地热有关。
二、圈层的主要特点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气体的层,与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
大气圈中的气体不断地在地球上进行物质循环,形成了风、雨等自然现象。
2. 水圈水圈包括了地球上的水体,其中包括了海洋、江河、湖泊等。
水圈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圈层,它通过潮汐、水汽的循环等过程保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的岩石。
岩石圈的特点是地质变化非常缓慢,但会引起大规模的地質灾害。
4. 内核地球的内核包括了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其存在导致了地球的磁场,同时与地球的地热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圈层的功能1. 大气圈大气圈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地球和维持生物生存。
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调节地球的气温,减少紫外线对生命的危害。
同时,大气圈也能够为地球的生物提供氧气等必要的气体。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一个神秘而又复杂的“大球”,由多个圈层构成。
这些圈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地球的独特面貌和生态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它是我们人类能够直接接触和观察到的部分。
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就像一个不规则的蛋壳。
在大陆地区,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5 千米;而在海洋地区,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只有约 7 千米。
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这些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反映了地壳形成过程中的复杂地质作用。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一直延伸到约 2900 千米的深度。
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大部分,约为 84%。
地幔主要由富含镁和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幔又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的存在使得地壳能够在其上移动,这也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它的半径约为 3470 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以铁和镍为主,温度极高,压力巨大,呈现出液态的流动状态。
内核则是固态的,同样主要由铁和镍构成,但由于压力极高,原子被紧密压缩,形成了固态的结构。
地核的高温和高压条件对于地球磁场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层,它包裹着地球,为生命提供了必需的气体成分和保护。
大气圈的厚度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
大气的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大气的温度、压力和成分在不同的高度会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等层次。
大气的流动和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产生着重要影响。
水圈是由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的,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地球圈层结构 知识点总结
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结构及地球圈层地球主要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这些地球圈层的差异性质和相对位置决定了地球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多样景观。
1.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结构,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合金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铁合金。
地核的高温高压状态对地球的磁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参与了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震等地质活动。
2.地幔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地球圈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大部分是上地幔和下地幔,这种不同结构和物质组成导致了地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差异。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热源和地质运动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态结构,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岩等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岩系列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地质活动的主要表现地带,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二、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地表活动的重要原因,它们共同维持了地球的平衡和稳定。
1.地幔对地表的影响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热源和地质运动的主要推动力,它参与了地壳板块的构造和运动,并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理格局和地质景观。
地幔的热对流和物质上涌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火山喷发、地质构造变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2.地核对地磁场的影响地核是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其液态铁合金的运动和变动导致了地球磁场的产生和变化。
地球磁场对地球的生命活动和行星空间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的影响,同时也为人类的导航和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帮助。
3.地壳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构造和地质基础,它的运动和变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活动、地理变迁等现象。
地壳也是地球上生命和文明的主要乐活场所,其构造和陆地分布决定了地球上的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分布格局。
三、地球圈层的作用和意义地球圈层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对地球的生态和地球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奇妙的星球。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必须探究它的圈层结构。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千层蛋糕”,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先来说说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圈层,它就像一层轻柔的“毯子”包裹着地球。
大气圈的厚度非常大,从地面向上延伸数千千米。
它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还能调节地球的温度,阻挡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
比如说,臭氧层能够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其伤害。
而且,大气的流动形成了风,对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是水圈。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水体,比如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海洋占据了水圈的绝大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水的循环使得水资源得以在地球上不断流动和更新,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实现了水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再深入到地球内部,就是岩石圈了。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的厚度在大陆和海洋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5 千米;而海洋地壳则较薄,一般只有几千米厚。
岩石圈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运动,从而引发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如果我们继续向地球内部探索,就会进入地幔。
地幔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圈层,厚度约为2800 多千米。
地幔的物质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呈现出塑性状态。
在这里,物质的对流运动对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起着推动作用。
再往深处,就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其内部的活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阻挡了来自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流,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包括重要观点、关键发现和进一步思考。
1.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30-50千米,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可达70千米,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较薄,约
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重要观点: -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圈层,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关键发现: - 20世纪初,地球科学家首次利用地震波测定了地壳的厚度和性质。
- 钻探深海地壳的国际计划“国际海底钻探计划”(IODP)揭示了海洋地壳的特征和历史。
进一步思考: - 地壳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 - 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如何形成?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
2. 地幔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固态硅酸盐矿物
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流动的塑性。
重要观点: -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约84%。
- 地幔是地球
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地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幔柱假说提出了地幔对板块运动的驱动作用。
进一步思考: - 地幔中的岩浆运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 地幔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预测有何意义?
3. 外核
外核是地幔下方的一层液态金属层,厚度约为220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
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液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外核是地球的磁场产生的关键部分,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保护起到
重要作用。
- 外核的流动是地球自转的原因之一,导致了地球的磁场变化。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表明外核是液态的。
- 地球磁场的测量和模拟揭示了外核的物理特性和运动方式。
进一步思考: - 地球磁场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电子设备有何影响? - 外核中的液态金属运动如何影响地球的自转和磁场?
4. 内核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外核之下,直径约为内外核界面的一半。
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金属呈现固态状态。
重要观点: - 内核是地球内部最热的部分,温度可能高达5000摄氏度。
- 内核的形成和演化对地球的磁场和地震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发现: -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揭示了内核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 地震波的折射现象揭示了内核的存在和性质。
进一步思考: - 内核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如何影响地球的演化和地震活动? - 内核的形成和演化与其他行星的内部结构有何异同?
总结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地球的形成、地震活动和板块运动等地球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圈层,热量的主要来源,与地壳和核之间的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外核是液态金属层,对地球磁场的产生和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固态金属层,对地球磁场和地震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现象的产生机制,为地球科学和地球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
然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注:本文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请勿用于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