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

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

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

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

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1、作家(整理每位作家的时期、主要作品、地位)林白:80年代女作家,《一个人的战争》,具有自觉“个人化写作”意识的作家。

张洁:80年代女作家,早期作品均属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无字》、《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杨绛:八九十年代作家,《干校六记》、《将饮茶》,她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保持适度距离,作平静审视的态度。

铁凝:80年代女作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香雪》,她的小说显得平实而“传统”;常以写实的笔法,写当代变革中的生活矛盾。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对文明的质询和对女性处境的思考相互关联。

王安忆:80年代女作家,《长恨歌》、《小鲍庄》、《流逝》、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的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因此成为“新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宗璞:80年代女作家,《弦上的梦》、《东藏记》。

部分作品,采用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

由于出身背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王蒙:80年代作家,《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头。

广西三剑客:鬼子,90年代中期,《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东西,90年代后期,《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他们两人的创作都表现了关注底层民众艰难处境,探索超越个人体验,重新表现历史化现实的道路。

李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孔子》、《碎爸爸》。

2、名词解释现代派(8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80年代初达到高潮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

——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2、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3、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4、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

二、心理时空结构。

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

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本时期区别于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征是文学在发展中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学的主要参照。

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或多或少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

除此之外,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逐一得到介绍并在中国8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对“文革”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的欲望,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最初起因。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部分朦胧诗人、“后朦胧诗”诗人的诗作及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的“新潮”小说和实验戏剧为代表,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现代主义创作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或者以粗鄙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地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不易感知到的心理真实逼近。

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又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后新潮”小说,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和沙叶新的新实验戏剧。

有极具先锋性的,也有极为大众化的。

就多数作家的创作倾向来看,其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

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各种解构和颠覆。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也称作现代中国文学。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论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和快速发展阶段的独特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思想意识和创作形式的多样性。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题材来源。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审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

对于一些旧传统的批判和反思成了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想倾向。

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注重真实性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作家们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城乡差距、社会阶层、性别关系到环境问题和人文关怀,通过真实的细节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演变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同时,他们也借助各种形式的叙述手法,如写实、寓言、幻想,表达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独特的美感。

中国当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家们描写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强调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所遭受的挫折,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感悟。

这种关注个体的文学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自身的情感认同和思考空间。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

作家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忆,揭示了历史对于现实生活和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关注历史的犯罪和遗忘,试图从个体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

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

互联网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渠道。

网络文学的兴起,通过实时的互动性和大量的参与者,对于文学的表达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变革。

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是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思考。

以其多样性、真实性和个体化的创作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变革中起到了承前启后、见证时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隐失诗人:在十七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了一大批诗人/诗派停止了创作,离开了诗坛。

这些诗人/诗派被称为隐失的诗人/诗派。

包括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等。

6当代散文:狭义: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美文”,后来称为“艺术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等。

在有的时候还包括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7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8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9潜在写作:未公开发表,未经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能进书店上书架,不能跟读者见面的不具“合法”身份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代表作如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以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当涉及到文学,丰富的文化氛围使得中国拥有了众多的文学名词。

这些名词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精通当代文学的关键。

接下来,我将用一种简单而直白的方式向您介绍一些中国当代文学的名词。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知识分子思考与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创造来改变现实。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常常被用来描述文学作品中强调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重要因素。

2.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文学流派,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新月派文学以独立的个性、新的文化观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趣点为特点,成为了中国现代派诗歌及散文的代表作品。

3. 寓言小说寓言小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多使用象征手法、抽象概念和人物等,以讽刺或表达对现实社会的评价,是当代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体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动物农场》,这部作品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集权制度,以及对种族歧视、贫困和暴力等主题的关注。

4.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形态。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该思想流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后现代所注重的文本理论,包括反哲学、反结构主义、视角多元等课题,对于当代文化与文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指导。

5.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运动,旨在发展一种新的现实观。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会将一些独特和奇怪的元素加入到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超现实主义常常被用来表现种种人在心理上的错综复杂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

6. 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文体技巧。

它将小说视为一种注重心理状态和交互的表达方式,与纯粹以时间序列和空间分配的线性结构不同。

它已成为当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结构。

7. 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种文学风格。

它强调以思想上的自由和创造性为基础创作小说,并将小说理解为无法以单一语言进行描述的复杂文化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n解释】1、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3、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4、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新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其旨趣明显的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

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

5、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6、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7、双百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

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4、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作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

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产生的文学作品。

自1899年《新青年》的创刊,到1919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当代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文学作品。

1. 震撼力(Shock Value):震撼力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冲击感和引起观者或读者的强烈共鸣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风,而是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民族文化(Ethnic Culture):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常常通过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来探索民族身份和自我认同。

3. 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m):社会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作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呈现,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颠覆和重建。

作家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风格和多元的文化符号,探索人们对真实性和认同的困惑和迷失。

5. 思想启示(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常通过思想启示来引导读者思考存在意义、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等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希望读者从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6. 女性意识(Feminist Consciousness):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常常通过女性角色的描述和抒发,在文学中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

7. 心灵痛苦(Psychological Pain):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心灵痛苦和困惑。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反思,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8. 反乌托邦主义(Dystopianism):反乌托邦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3.新月社: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4.语丝派:1924年,11月创办《语丝》周刊,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以散文创作为特色,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做出了重要建树。

5.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

1922年 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成员为、、潘谟华、。

创有《湖畔》文集,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6.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7.《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

8.问题小说: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五四”时期流行,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作者主要是文学研究社、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潮流广为传播的背景下,表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9.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的小说,也指“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10.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

二、心理时空结构。

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

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本时期区别于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征是文学在发展中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学的主要参照。

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或多或少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

除此之外,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逐一得到介绍并在中国8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对“文革”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的欲望,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最初起因。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部分朦胧诗人、“后朦胧诗”诗人的诗作及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的“新潮”小说和实验戏剧为代表,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现代主义创作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或者以粗鄙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地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不易感知到的心理真实逼近。

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又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后新潮”小说,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和沙叶新的新实验戏剧。

有极具先锋性的,也有极为大众化的。

就多数作家的创作倾向来看,其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

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各种解构和颠覆。

在艺术表现上,通过突出叙事方式或话语的构成方式,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操作,彻底地表现神秘或虚无。

从创作上看,在文体结构、意向组织、叙述方式等方面往往具有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实验性。

二、民族文化主义思潮以文化寻根为其主要表现,试图以高度的理性自觉,从哲学本体论角度重新提出和阐释文化概念,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在形态。

寻根文学是民族文化主义思潮在创作上的体现。

三、通俗文学思潮本时期的通俗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大众文化范畴,它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它所具有的商业性、娱乐性、消遣性、通俗性特征却体现了商品化、市场化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

通俗文学:1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新武侠小说2 言情小说琼瑶、亦舒等的言情小说3、历史小说高阳等的新历史小说4、抒情散文、诗歌三毛、尤今、席慕容、亦舒等人的散文、诗歌。

5、纪实文学《毛泽东传》《走下神歌坛的毛泽东》等一批有关名人传记和轶事的纪实文学拥有众多的读者。

6、“汪国真热”“王朔热”四、伤痕文学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

以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班主任》(刘心武)为起点,出现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伤痕文学”揭露了“文革”十年动乱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严重创伤,特别是心灵创伤。

代表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叶辛的《蹉跎岁月》等,相应的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有诗歌《在浪尖上》(艾青)《故园九咏》(流沙河),散文《怀念萧珊》(巴金)《干校六记》(杨绛)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1、对文学的真实性的回归。

2、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

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五、反思文学1979年初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是“反思文学”的最初代表作,从1979年至1981年形成反思文学的热潮。

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的《绿化树》、谌容的《人到中年》、古华的《芙蓉镇》等,相应的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回答》(北岛),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等。

反思文学的特点:首先,从其思想倾向上看,反思文学不仅表现社会政治问题,而且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既控诉极左思潮对人性的毁灭,又歌颂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维护人的尊严、权利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尝试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蒙太奇手法、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

六、改革文学以改革为题材。

1979年7月发表的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作品有《沉重的翅膀》(张洁)《新星》(柯云路)《平凡的世界》(路遥)《燕赵悲歌》《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鸡窝洼人家》(贾平凹)《乡场上》(何士光)等。

改革文学的特点:1、密切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巨变,又开掘出当代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联系。

2、既讴歌了敢于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改革者,又表现了在改革的大潮推动下,普通人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

七、寻根文学(小说)出现于1984年,至1985年达到创作高潮。

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古堡》,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寻根小说的主要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企图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手法,又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八、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为源头,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格非的《迷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活》,余华的《鲜血梅花》等。

先锋小说的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

九、“第三代”诗人80年代中后期出现,也被称为“新时代诗人”,“后新诗潮”,“后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试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英雄悲剧的崇高、理性自我的庄严、人道主义的感伤,而是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

于是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体现在语言实践方面,则具有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韩东的《山民》《有关大雁塔》、于坚的《感谢父亲》《尚义街六号》等。

十、“新写实”思潮这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在90年代初期引起文坛普遍关注。

“新写实”思潮中的真实观,的确不同于我们以往的现实主义真实观。

他们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因而其作品不仅摆脱了对生存状态的政治和伦理性判断,而且把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生存”转变为对形而下的“活着”的过程性展示。

它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从而写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

十一、“新写实”小说80年代后期凸起的新写实小说以其强劲的势头冲击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传统。

把笔触伸向平民百姓的世俗人生,去写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琐屑欲望,成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文学世俗化思潮的代表。

不论从思想或审美取向上说,它都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新形态。

代表作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刘恒的《苍河白日梦》《教育诗》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顽主》等。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摒弃超越于现实的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

2、主题意蕴更多地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生活”、“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十二、“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

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

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的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的突显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池莉的《凝眸》等。

十三、现实主义冲击波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等作品都以其特殊的当下品格而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得到了强化。

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能性。

十四、女性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女性文学四次创作高潮。

一、20世纪初“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作家有谢冰莹、石评梅、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她们的写作是“人”的觉醒的一种体现,是“五四”启蒙话语宏大叙事的一部份,女性写作的独特经验显现不足。

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丁玲、张爱玲、萧红、梅娘等的创作,出现了较为显明的女性意识。

其中,萧红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写作者。

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时期的女性作家数量很多,有张洁、谌容、戴厚英、张辛欣、刘索拉、王安忆、铁凝、张抗抗、残雪、舒婷、陆星儿,稍后的方方、池莉、蒋子丹、迟子建等。

在这些众多的女作家中,张洁、张辛欣的作品较早地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新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借助于思想的再次启蒙、人性的复苏、人道主义的整体话语而来的。

王安忆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中最出色的一位。

四、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女作家有意识、地坚持性别立场,自觉地表现和挖掘女性经验、大胆地表达女性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