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范例

合集下载

文本细读法语文阅读教学示例

文本细读法语文阅读教学示例

直在文本中、 在作者 的世 界里 , 在 读者 的 阅读 中徘 徊。可 以说 是 “ 不 著一
华老栓与夏瑜在刑场的相遇 , 但 却不 相见 的事实 , 正是被 启蒙者 的麻
但启蒙 主体 与 字。 尽得风流” 。因此 , 我们在教 学时 , 需特 别提起 同学 的注 意。鲁迅 的 目 木愚昧与启蒙者的清醒孤独 真实写照。他 们虽 同处一 空间 ,
城堡的隐 , 城 堡方位 的不明确 , “ 空荡荡的一片” , 一切 都预示着城 堡实
作者通过这样 的叙述 , 其 实已经告诉我们 : K. 是永远也 进不了 是一种心 灵与心 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 阅读文学 , 是一种 以自 己 质上的虚无 ,
的心 灵去 探 索 另一 个 或 为熟 悉 或 为 陌 生 的心 灵 世 界 。 ” 基于此 , 让 我 们 通 过 城 堡 。 文 本 细读 , 向伟 大 心 灵靠 近 。
【 关键词】文本细读
鲁迅作品
语文 阅读
如卡夫卡的《 城堡》 开头 :
K . 到达 时, 已经 入 夜 了。 村 子被 厚 厚 的积 雪覆 盖 着 。 城 堡 山连 影 子 也 的方 位 。 K . 久 久 伫 立 在 从 大 路 通 往 村 子 的 木桥 上 , 举 目凝 视 着 眼 前 似 乎 是
三、 枯 草 意 象
仅仅是“ 药” 吗?从《 呐喊 ・ 自序》 来看 , 鲁迅 一生是 寻药的一 生。起 初 , 他
在过去《 药》 结尾 的教 学中 , 我们 主要把 目光 停在 了“ 花 环” 和“ 乌 鸦”
“ 在《 药》 的瑜儿 的坟 为了父亲的病指 望中医, 失望之后 , 东渡 日本研 习西医 , 但在 日俄 战争纪录 等意象上。这可能源于鲁迅《呐喊 ・自序》中曾写道 :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文本的解读,从七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文本背景介绍《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

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朱自清在文中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主题思想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对父爱的颂扬和对亲情的怀念。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三、人物形象解读文中的父亲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

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深厚的爱和期望。

他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叮嘱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父亲的关爱和牵挂。

而朱自清则以儿子的身份,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四、语言特色鉴赏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质朴,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背影》的语言特色在于其用词简练、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艺术手法探讨《背影》的艺术手法独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方式。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情感表达理解在《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表达丰富、真挚。

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

七、文本意义与价值《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背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家庭和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
师: 还 有 什 么可 以 证 明 ?
接 过 学 生 对 曾皙 “ 听课 ” 态 度 的质 要 人 物 以及 作 品 的 主 旨 都 具 有 不
生 : 从 小- k - 孩“ 解 开 左 脚 上 的 疑 , 引 到 曾皙所 “ 言” 之“ 志” , 然后 可 或缺 的作 用 。 鞋扣 ” “ 把 鞋褪 下 一半 ” “ 把 右 脚 的 紧 紧 扣 住 孔 子 的 赞 叹— — “ 吾 与 无 论 是 词 语 的辨 析 、场 景 的
师 :母 亲 用什 么 战 胜 了在 道 言— — 文 本 的前 言 后 语 以 及 语 言 满 , 也更本真 , 她是 平 静 和 痛 苦 、 德 上 占优 势 的 神 父 ?
对孩 子 的爱 。
的细微 处 、 精 深 处 。准 确 、 深 入 地 镇 定 和 惶 惑 、 坚强 和脆 弱 、 自尊 和
“ 喟然 ” 而 叹 中的孔 老夫 子那 种无 出真切 , 读 出心 得 , 读 出 兴 味 。在 限 向往 又 不 免 无 奈 、伤 感 的 复 杂 这 一 点 上 ,三 个 课 例 可 谓 各 擅 胜
细 读文 本
朱 昌 元
情 感 的深 度 感 悟 。
场, 马 尔克 斯《 礼 拜 对 同一 词 语 的歧 见 ,引 导 他 们 辨
把 关 注 的 目光 投 向 析 、 生发 , 探 骊 得珠 ; 《 “ 喟然 ” 深处 曾 国藩 说 “ 阅读 如 攻 城 ”, 杜 二 午 睡 时 刻 》, 母 亲” , 这 是 很 自然 的 ,也 是 完 识 孔 子 》 抓住“ 吾 与点也 ” 的喟 叹 , 甫说 “ 读书破万卷” , 将 两 句话 合 “
的神 色表 现 走 进 他 的 内心 世 界 , 细读 文本 不等 于从 头 至尾 平

初中文本细读案例

初中文本细读案例

初中文本细读案例1、小珊迪读到课题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人物的两个方面:第一是人物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第二是人物自身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外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

课题叫“小珊迪”,但让人颇感奇怪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小珊迪”的字眼,只出现“珊迪”,一共出现了6次。

为什么独独在课题中出现一个“小”字?我的体会是: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这就不仅是一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第三,珊迪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是孤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容易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以上三层意思恰恰可以用来反衬珊迪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灵魂的高贵。

珊迪不小,不但不小,相反他很大,他的形象、精神、灵魂是伟大的。

这样细读课题,才能读出味道来、读出神韵来。

2、“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人一读到“故事”二字,就以为小珊迪这件事是假的,是虚构的。

其实,这样理解是不确切的。

故事,不光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

毛主席看戏的故事,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我宁愿相信珊迪的故事是真的。

“爱丁堡”是英国的苏格兰的首府。

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尽管作者只是提了一下地名,但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敏感和警觉,包括接下去“卖火柴”这一细节,也从一个通孔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3、“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天气很冷”四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是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事情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很冷,到底有多冷?没具体描写,但足以让我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需求。

4、“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唯一的一次外貌描写,读了让人心酸。

只穿一件单衣,没有第二件了。

请注意,这一天天气很冷。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在当下对文学的研究趋向宏观的背景下,呼唤“文本细读”这一文学研究方法的回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

本文分三部分分析此理论:第一部分对文本细读这一理论做出解释;第二部分展示了学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研究;第三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标签: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

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

一、文本细读的定义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

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美国家,随着“新批评派”的产生而产生。

“新批评派”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两个开端:首先是源于美国学者瑞恰慈,他是“新批评”的理论先驱,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选取文学文本之后,将文本的作者去掉,仅让读者面临一个孤立的文本,要求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文本之中,不考虑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

其次是美国学者兰色姆,他创办了诗刊《逃亡者》,对选入其中的诗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鉴赏,通过严格的分析和鉴赏进行文本细读。

在瑞恰慈和兰色姆的影响下,“文本细读”成为了“新批评”的核心的方法论。

“新批评”文学思潮包含许多内容,包括语义结构理论、修辞效果理论、文本本体理论、文本细读理论。

语义结构论是对文本的词语进行分析,修辞效果理论则要求对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文本本体论要求文学批评的对象要为文学文本本身。

文本细读论是建立在语义结构论、修辞效果论、文本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方法,强调一部作品是独立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之外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要求师生以文本为中心,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关注细节,关注结构,寻找作品“缝隙”,运用还原法、比较法、知人论世法、改写法等多种方法,沉入语言之中,领略文本之妙。

【关键词】文本细读;细节;结构;还原法;比较法文本细读是20世纪20年代欧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强调文学批评要立足文本本身,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甚至是一种“盗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它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多方面内涵。

一、文本细读读什么(一)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古人作文,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直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以,我们要细读文本中的字、?~、句甚至标点符号,这些作文的最基本单位,绝不能轻易放过。

金人元好问有诗曰:“文须字字作,变要字字读。

”因此,细读文本,首要的就是仔细推敲,细细品味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的深层含义与独特魅力,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从“怀民亦未寝”一句的“亦”字中,引导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的喜悦高兴之情以及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心有灵犀。

一位老师在执教余光中的《乡愁》时,针对一个学生认为诗中反复出现“头”字,是用字的重复,引导学生细读这个字,让学生将“头”字换成“边”字,反复读一读,看一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学生发现“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距离的两个尽头,很远很远,而“这边”“那边”给人的感觉是离得很近。

在学生明确了这种区别之后,老师要求他们再读一读,看一看还能否发现其他的不同。

慢慢地,有学生发现“头”字发音厚重,“边”字发音给人以轻飘飘的感觉,诗人用“头”而不用“边”正反映了诗人心情之沉重,进而更深入地领会了诗人的思乡情、家国梦。

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以《项脊轩志》为例

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以《项脊轩志》为例

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以《项脊轩志》为例-中学语文论文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以《项脊轩志》为例葛燕《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字字深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这番深情,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当立足于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从以下若干方面引导学生细读《项脊轩志》。

一、品味环境描写语言文章第一段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用“寂寂”描写“庭阶”,便使白天的整个环境变得异常寂静。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不仅“时来啄食”,而且“人至不去”。

一个“时”再次证实了“小鸟”的“主人翁”姿态,频频光顾,毫无怯意。

如果“啄食”还是出于“鸟为食亡”的天性,那么“当仁不让”于人,居然如此大胆,则多少有悖于为“鸟”之道啊。

借助“特写镜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把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这种人鸟相亲的和谐关系与宁静、清幽的环境表现得生动、真切,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和诗美意境。

“三五之夜”的“夜”是时间的定格,“明月半墙”之“月”系色调的设定,圆月朗照之下,“斑驳”的应该不只是“桂影”,而作者“兴之所至”的审美选择或许就是“桂影”,“影”随“风”动,摇曳多姿,“移”和“动”两个动词介入,“静景”被激活为“动画”,呈现出另一种优美意境。

“珊珊可爱”传达了作者自己对描写景物的审美感受,“珊珊”是桂影摇动的样子,而“可爱”则揭示了审美“内化”过程——由美景唤起美感,再由美感转化为情感,带给读者的不仅仅单纯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怡情悦性的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笔者以为,文本细读途径和方法固然很多,而基本要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品味为重要方式和手段,感受文本(语言)之意之美之要旨。

《项脊轩志》环境描写的语言可以进行“细读”和品味,其他文本(包括不少非文学类文本)也完全可以“如法炮制”。

文本细读范例【范本模板】

文本细读范例【范本模板】

文本细读范例:《小狗杜克》文本细读《小狗杜克》,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

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

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从这篇课文里能感悟小狗的品质,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课文第1、2节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图画,“暖暖的太阳”、“轻轻的风儿”、“甜甜地进入梦乡”。

第3节中“谁也没想到"和“竟”引导故事向前发展,终于走到了危机的边缘。

第4节中火车“风驰电掣"、司机“拉响汽笛使劲刹车”、一番努力后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这些情景的描写都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情况的危急,与故事开始之温馨形成强烈反差。

第5节重点写了在千钧一发之际,小狗杜克赶来。

“黑影一闪”、“蹿”“一口咬住”都写出了小狗行动之神速和不顾一切的勇气。

整篇文章刻画了杜克对人的忠义,这些都来自平日和玛丽一家建立起来的感情。

动物也是有感情的,自然界的一切都不容藐视.太阳暖暖地照着,玛丽带着六个月的儿子尼科在公园野餐。

(“太阳暖暖的",说明天气很好,所以玛丽带着小尼科出来野餐,而且是在公园里,给人的感觉很舒适。

“六个月"告诉我们尼科很小,已经会爬了,但是这么小的孩子如果没有大人的照顾是很危险的,这也对后文尼科擅自爬到铁轨上作了铺垫。

)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跑前跑后”可以看出小狗和主人待在一起很高兴,而玛丽丢给它食物时,它会撒欢,说明小狗和主人的关系很亲密。

这也为后文小狗能挺身而出救主人做了铺垫)几十米外,有一条铁路穿过公园。

每隔半小时左右,一列火车便飞驰而过.( “几十米外”说明铁路离玛丽他们野餐的地方不远,“每隔半小时左右"说明火车的频率,也就告诉我们潜在的威胁,给后文飞驰而来的火车作铺垫。

细读文本例谈)

细读文本例谈)

文本细读例谈接渡镇前屋小学:陈华勇细读文本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教学一篇课文,在研究如何处理教材之前,教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

一、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细读文本文本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感情。

细读文本,教师先要作为一名阅读者,虚心涵泳,“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谈谈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

(1)咀嚼文本的语言。

作者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作者不先直接写漓江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样别具一格。

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

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咀嚼了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就有了依托。

(2)分析文本的结构。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接着从水和山两个方面具体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弄清了文本的结构,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有了着落。

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细读文本有些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师引导不当,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感悟往往容易停留在浅层次,也难与文本产生共鸣。

文本细读的范例

文本细读的范例

文本细读的范例作者:王静汪鉴利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1期师:《在桥边》的作者是德国作家伯尔,伯尔被称为二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所谓“废墟文学”,是指二战结束后最初几年中,一些德国作家发表文学作品描述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一片瓦砾和心灵创伤。

点评:简介作家及创作倾向,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便于留出更多时间来探究赏析作品。

师:小说开头的文字很有张力。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分析一下,他们是谁?我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生:“他们”是医生,“我”是受伤的士兵。

小说的背景是“=战”。

生:“他们”应该不是医生吧?因为医生不能给病人安排工作,医生也不管新桥上一天走过多少人。

我觉得“他们”可能是政府官员,他们安排医生来给“我”治伤。

点评:这个问题确有张力,它关系到主题的把握。

关于“他们”的回答,谁理解得更到位,学生一听就有了答案,无需拖泥带水。

师:把这句话改为“他们替我医治了腿”好不好?生:不好,原文用“缝补”这个动作很形象。

一般来说,“缝补”的对象是破衣服、破鞋子之类,表明他们做事情是敷衍了事的,胡乱应付一下就完事。

师:他们拿“我”当一块破布,根本没把“我”当人看,更不要说对我有丝毫的关爱和同情。

生:“缝补”这个动作应该是很熟练,很迅速的,就像飞针走线一样。

它表明伤员太多了,医生只能速战速决,不可能一个个地精心医治。

师:可见,“我”的不幸遭遇是很有代表性的。

战后的伤员安置是个社会问题。

生:“缝补”只是缝合表皮,而里面的骨头断了,他们却不管,这根本不能算是“医治”。

点评:采用改写法,让学生品味“缝补”含义,学生结合语境从词语使用对象、表层含义等角度深入剖析,挖掘出平常词语不平常的含义,因“语”悟“文”。

师:像外科医生治箭伤、夹板医驼子一样,只做表面工作,哪管病人死活。

其实,“我”最大的伤痛在哪里?生:在心里。

因为失去双腿,我的内心很无助,感觉前途很渺茫。

师:他为国家光荣负伤,应该很自豪啊?生:他不是英雄,因为他是德国兵,在二战中是属于侵略者一方,而且还打败了。

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

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

文本细读的四种方法《方法一:字斟句酌》咱们读书看文章,有一种特别有用的办法,叫字斟句酌。

这就像是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词一个词地琢磨。

比如说读一篇小说,看到一个人物说的话,咱就得好好想想,为啥作者让他这么说,这几个字背后藏着啥意思。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形容词,都能透露出好多信息呢。

像“红彤彤的脸蛋”,这“红彤彤”可不简单,它不光让咱知道了脸蛋的颜色,还可能暗示这个人很健康、很有活力,或者是刚干完活热得脸发红。

再比如说古诗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个“绿”字,多妙啊!咱就得细细品,为啥诗人不用“吹”“到”这些字,偏偏用了“绿”。

一琢磨,就能感觉到春天那种生机勃勃一下子就出来了,好像整个江南岸都被染绿了,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所以啊,字斟句酌能让咱发现好多平常注意不到的小细节,能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心思,体会到文字的魅力。

以后看书读文章,咱都试试这个办法,肯定有大收获!《方法一:字斟句酌》字斟句酌这法子,真的特别好使。

您想想,作者写东西的时候,那都是字斟句酌的,咱们读的时候要是稀里糊涂,不就辜负人家的心血啦?咱就拿一篇散文来说吧。

作者描写一朵花,说它“娇艳欲滴”。

那咱就得想想,这“娇艳”是个啥样儿,“欲滴”又是啥感觉。

是不是花的颜色特别鲜艳,花瓣上还挂着水珠,好像随时都要掉下来?这么一琢磨,这朵花就好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了。

还有啊,读故事的时候,人物的名字也有讲究。

比如说叫“阿强”,可能这人就比较强壮、有冲劲儿;要是叫“阿慧”,也许就聪明伶俐。

这都得靠咱们一个字一个字去体会。

有时候,一个字的不同,意思可就差老远了。

像“走”和“跑”,“看”和“望”,别看就差一点点,表达的程度和心情可完全不一样。

咱们仔细品品,就能走进作者的世界,明白他到底想说啥。

字斟句酌能让咱们读得更明白,更有趣,可千万别马虎对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哟!《方法二:前后关联》读文章可不能孤立地看,得把前面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这叫前后关联。

文学文本细读

文学文本细读

文学文本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走进奇妙的文字世界》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超级有趣的事儿,叫文学文本细读。

这可不是简单地读读书,而是像侦探一样,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比如说,我们读一本故事书,可不能光看个热闹。

得仔细瞅瞅作者用的那些词儿,想想为啥要用这个,不用那个。

就像我上次读《小王子》,里面说“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它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口井。

” 哎呀,我就想,为啥不说沙漠美丽是因为有漂亮的沙丘或者闪亮的星星呢?这口井到底藏着啥秘密?这不就是细读嘛!有一次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首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老师问我们:“李白大晚上不睡觉,看着地上的月光咋就觉得像霜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的说:“可能是李白太冷了,所以觉得像霜。

”有的说:“也许是月光太亮太白,让李白一下子恍惚了。

” 你瞧,这就是细读,我们都在努力走进李白的心里头,猜猜他到底咋想的。

还有啊,我和小伙伴一起读《安徒生童话》。

读到《丑小鸭》的时候,我们可争论得厉害啦!我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是因为它一直不放弃,努力变得更好。

” 小伙伴却说:“才不是呢,那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的种,迟早会变漂亮的。

” 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

最后我们又仔仔细细地读了好几遍,才发现,其实我俩说的都有点道理。

这难道不有趣吗?文学文本细读就像是在文字的花园里寻宝。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词,就像一朵小花,能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有时候,一句话,就像一条小路,能带你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夏洛的网》里,夏洛为了救小猪威尔伯,在网上织出了那些神奇的字。

“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这些字可不光是字呀,那是夏洛对威尔伯深深的爱!每次读到这儿,我都感动得想哭,难道你们不会吗?再想想《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那么多神奇的咒语和魔法物品,要是不细读,能感受到那种刺激和惊喜吗?肯定不能呀!文学文本细读,能让我们发现好多平时发现不了的好玩意儿。

语用体验文本解读之利刃以《老王》教学为例谈文本细读

语用体验文本解读之利刃以《老王》教学为例谈文本细读

1、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解读
通过这种结合自身经验的解读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意蕴而 且能够促进教师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思考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结合生活感悟进行解读
2、结合生活感悟进行解读
除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解读之外教师还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来进行个性 化解读。《老王》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状态而这 些恰恰是每个人都能够亲身体验到的。因此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 活感悟来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 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和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提高。
五、结论:立足语言,细读文本
五、结论:立足语言,细读文本
通过对《老王》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所表 达的情感和观点。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 老王的形象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尊严的和思考。我们也可以从文章 中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不幸者的愧疚和反思。这使得《老王》这篇文章不仅具 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内容
《老王》的文本解读:立足语言, 细读文本
《老王》的文本解读:立足语言,细读文本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以 “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 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 心、同情和尊重。在选入中学课本后,这篇文章引起了界内人士的极大。
二、细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推 敲
1、从语言文字入手
1、从语言文字入手
在《老王》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写老王的生活和命 运。这些语言文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非常传神。比如在文章中,作者写道: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将老王的贫 困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贫困和无奈则正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所普遍面 临的命运。因此,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反复推敲关键词句 的含义和作用。

文本细读策略例谈——以《少年王冕》为例

文本细读策略例谈——以《少年王冕》为例

162019年第6期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策略例谈——以《少年王冕》为例许凤菊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师生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生命与文本的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

面对一个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下面以《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于形式相似处细读文章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结构形式,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尤其是形式相似之处,更值得反复咀嚼。

《少年王冕》一文按王冕成长经历从其七岁丧父写到了十七八岁奉养母亲,每段开头都交代了时间,尤以2、5两段开头形式相似,分别是“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和“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读第2段时老师这样设疑:是谁“眼看”?能不能改成第5自然段那样“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通过辨析可以读懂,这是母亲眼看,这三年日子不好过,王冕父亲早逝,连续几年年成又不好,母亲只靠针线活勉力维持,“眼看”是眼巴巴望着儿子早日长大帮着做点事,日子的艰辛,全在“眼看”中;第5段“不知不觉”则是因为这时王冕已经能够补贴家用为母亲分忧,而且还能读书,感觉很快活。

同样是三四年,这样一比,人物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理解人物形象也就更深刻了。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比较是细读文本的一条捷径,这两个“形似”开头间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背后更为广阔深远的意蕴,就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得以发现。

再如文章第4段有这样两句:“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

”这两句话意思相似,“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好像也差不多,“舍不得吃”一读就明白是孝敬母亲,那“舍不得花”呢?可以看出王冕勤奋好学。

那王冕为什么要勤奋好学?可以引导学生懂得因为他想改变命运,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本细读,挖掘小学语文的宝藏

文本细读,挖掘小学语文的宝藏

文本细读,挖掘小学语文的宝藏
嘿,大家好呀!课文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箱,里面藏着好多宝贝呢。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文本细读可好玩啦。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会带着我们仔细地读课文。

我们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句话一句话地想。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课文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有一篇课文里写着“小鸟在枝头唱歌”。

我们就会想,小鸟唱的是什么歌呢?是欢快的歌还是温柔的歌呢?这样一想,课文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还有一次,我们读了一个故事,里面有个勇敢的小男孩。

老师让我们仔细想想小男孩为什么勇敢。

我们就开始在课文里找答案。

原来,小男孩不怕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所以他很勇敢。

通过这样的细读,我们学到了小男孩的勇敢精神。

文本细读还能让我们发现很多美丽的词语和句子。

有一篇课文里写着“春天来了,花儿开了,五颜六色的,可漂亮啦!”我们就会觉得“五颜六色”这个词用得真好,让我们一下子就想象出了春天的美丽。

我们也可以自己进行文本细读哦。

在家里看故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地读,想一想故事里的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啦。

文本细读就像一把小铲子,能帮我们挖掘出小学语文的宝藏。

让我们一起认真地进行文本细读,发现更多的美好吧。

散文文本细读示例

散文文本细读示例

散文文本细读示例散文在文学体裁中是最难定义的。

原先,人们只是在与韵文相区分的意义上提出“散文”这一类别,押韵的是韵文,不押韵的都算是散文,这个范围就很大了。

对散文的这种理解古今中外都很流行。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有一本重要著作叫做《散文理论》,所论述的主要是小说,也包括了戏剧、民间故事和神话,书名所用的就是散文一词的广义。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说他的那部书“论文叙笔”,所谈论的包括“文”和“笔”,“文”是有韵的,“笔”是无韵的。

他所谓“笔”,包括“史传”、“诸子”等,其中论述到的《左传》、《史记》、《汉书》、《孟子》、《庄子》,今天看来,其中的许多篇章毫无疑问是经典的散文作品。

从阅读和研究的实际来说,在散文的范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清晰地辨别。

比如,《文心雕龙》“叙笔”的部分讲到的还有“章表”、“铭箴”、“奏启”等等,有很多文学性很弱,甚至没有什么文学性,现代人把它们叫做应用文。

但用这些形式写作出来的,却又有少数优秀的散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刘禹锡的《陋室铭》。

古人也感觉到划分明确界限的困难,梁代萧统编《文选》,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用来区别有文学性的散文和没有文学性的应用文。

“沉思”,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意味;“翰藻”,就是语言的形式之美。

他所选的作品,大都有很高的文学性。

他的这两条标准到现在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重要参考。

在欧洲,十六世纪的法国作家蒙田创立新的文体“essay”,中文翻译为“随笔”,是比较严格意义的散文。

当然,西方以前早有这种文体,只是蒙田出版三部《随笔集》,把它确立为一种公认的独立文体,由此而被人们广泛重视。

圣勃夫后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蒙田身上发现自己的一小部分。

”“五四”前后,essay被介绍到中国,人们对散文的认识的重点,由它的应用性转移到审美性。

刘半农1917年在《我之文学改良观》里提出“文学散文”这样一种说法,周作人则于1921年提出“美文”,后来还有“小品文”等多种名目。

文本细读——王崧舟

文本细读——王崧舟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崧舟老师们,上午好!文本细读是我们这个研修班的第一讲。

我们这个研修班,不玩虚的,我们没这个胆量玩,你要玩虚的,先不先自己的心就虚了,做贼心虚啊!(笑声)不玩虚的,也不玩酷的,为什么?不会玩啊!自己都酷不起来,还玩酷?非酷毙了不可!(笑声)这是我们这个班的研修宗旨,第一,不玩虚的;第二,不玩酷的。

那么,玩什么呢?不玩,啥都不玩!你是来充电的、来研修的、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是不是?所以,你不能老想着玩啊!(笑声)我们只来实的,实打实的,如果一定要说玩的话,那就玩个实的吧。

什么叫“实”?“实”就是管用,“实”就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实”就是将理念、理论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实践中、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

我们不是“唯实用主义”者,搞诗意语文怎么能奉行“唯实用主义”呢?我们是语文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但我们不玩虚的,不玩酷的,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各位,请特别留意这个“大地”,大地才是我们栖居的唯一家园,不能一说“诗意”就想入非非,就想自己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天马行空,跟那个嫦娥似的,好好的大地不栖居,硬要飞到那个又寂寞又寒冷的月宫里去,过那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

(笑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要完整的解读,要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解读,所以,诗意语文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统一,我们是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笑声、掌声)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宣讲的所有专题,都是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理念和宗旨,你要入世,你要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你就得有真功夫、真本事,而且,这功夫、这本事不但要真,更要硬!你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你要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你要在语文教育中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笑声)你有了真功夫、硬功夫,你还用怕吗?你还用愁吗?打遍天下无敌手,笑傲江湖自逍遥啊!(笑声、掌声)那么,我们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是什么呢?对!文本细读!大家知道,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了,整个课程改革现在处于一个高原期,或者说胶着期也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读书会文本细读式鉴赏案例
文本细读通常分为解体、解题、注释、翻译、赏析五大部分。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体(词调+词体+词韵+韵字,建议在PPT 展示时,将韵字直接在词作中标示出来)此词以《鹧鸪天》为调。

《鹧鸪天》为
双调小令,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姜夔此词叶词韵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韵字为期(四支)、思(四支)、啼(八齐)、丝(四支)、悲(四支)、
知(四支)。

(解体部分知识点参看《唐宋词格律》)
解题(作者生平简单介绍+本作品创作情况,如:写于何时?为何而作?写了什么?注意首先把握住这首作品的内容,再注意把握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
此词为南宋姜夔所作。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

姜夔妙谙音律,善自度曲。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终身未仕。

有《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著作存世。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

据词题可知,词人于元宵之夜有所梦,所梦当为词人在合肥所遇的女子。

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云:“白石遇合合肥恋人时,约二十岁。

宋绍熙二年(1191)年,白石两次到合肥,作《浣溪沙》?《摸鱼儿》、《凄凉犯》诸词。

到宋庆元三年(1197)作此词,距离合肥初遇,已有二十来年。


(解题部分知识可查阅《二十四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四库全书》、《全明词》、《清词钞》、地方志等资料)
注释
[1]肥水: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

肥水源出合肥市西北将军岭,为今东肥河和南肥河的总称。

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蓝家山东南,经合肥市流入巢湖。

[2]相思:树名,又名红豆树,木质坚硬。

唐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丹青:指画图。

[4]红莲夜:红莲喻灯,红莲夜借指元宵夜放灯。

宋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云:“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即以红莲喻灯。

(可参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翻译(自主,请尽量用诗意的语言和韵律进行翻译,大白话的散文式翻译效果可能不佳)
淝水东流,无尽无期。

当时相遇,悔种相思。

梦中相见,怎比画图?梦中惊醒,原是鸟啼。

春未绿遍,鬓已白丝。

阔别日久,悲伤难抑。

岁岁花灯,两处沉吟。

相思相忆,各自心知。

赏析
此词是姜夔为昔日恋人所写。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词上阕以水发端,感慨水流无尽,恰似相思无绝。

“当初不合种相思”一语,看似追悔,却流露出难以自抑的思念之苦。

在梦中,作者又见到了恋人,虽无画图清晰,却已可稍解相思,无奈山鸟却一啼惊醒梦中人。

下阕写词人从梦中醒来后的心情。

换头处“春未绿,鬓先丝”,词人的哀思借巧对点染而出:春天还没有来,而自己已经老了,而这一切,却是他与恋人长久分离,悲苦哀愁的结果。

其后“岁岁红莲夜”,照应题目,也表明词人对伊人不随年来年去而消逝的思念。

结句以“两处沉吟各自知”收束全篇,由己及人,伊人之沉吟与一己之相思相映。

整首词笔调凝重,充满真情,且巧妙点化前人诗境词意:“暗里忽惊山鸟啼”一句依稀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前人痕迹,“两处沉吟各自知”又隐约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入微体贴。

(赏析抓住:
意:说明全篇大意
构:全篇的结构间架。

字词句:抓住炼字、用词、佳句,尤其注意对仗及其他修辞手法的使用
典:典故,包括语典和事典
格:风格究竟如何,清丽?绮靡?低俗?高雅?民歌化?文人化?……)
欧阳修《游龙门分题十五首》
其二《下山》
行歌翠微里[1],共下山前路。

千峰返照外[2],一鸟投岩去。

渡口晚无人[3],系舸芳洲树。

【解体】
此诗为欧阳修自记龙门之游而分题之作。

为五言古诗,三韵,
“路”、“去”、“树”。

“路”、“去”,去声六御;“树”,去声七遇。

邻韵通押。

【解题】
《下山》为欧阳修游龙门分题组诗之第二首。

此组诗作于宋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作者欧阳修二十六岁,居洛阳。

是岁,欧阳修春游龙门,后与同游者分题赋咏兹游。

据作者《送陈经秀才序》,同游者有杨愈(子聪)、张谷(应之)和陈经。

《送陈经秀才序》云:“伊出陆浑,绝山而下,东以会河。

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

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

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

欧阳修自天圣九年-景元年约三年的时间,任西京留守推官,时钱惟演任西京留守,门下幕僚多才士,诸人诗酒游历以为乐,号为八老,欧阳修自称
“达老”。

龙门,即洛阳县南之龙门山,亦名阙塞山。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河南府部汇考》之“河南府山川考”云:“阙塞山:在府城正南二十五里,郡之朝山也,一名伊阙,俗名龙门。

郦道元曰:‘伊水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

’?”。

又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东北过伊阙。

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谓之伊阙。

”龙门山风景秀美,山寺林立,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曾云:“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注释】
[1]翠微:《尔雅?释山》曰:“未及上,翠微。

”郭璞注:“近上旁陂。

”此处当泛言青山。

李白《赠秋浦李少府》诗云:“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杜牧《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2]返照:指夕阳,落日。

(唐)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3]此句化用唐韦应物《滁州西涧》之“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意。

北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亦化用之。

【翻译】
周遭翠碧山色,
一路且行且歌。

下山路途漫漫,
行来与人相携。

千峰夕照余光,
一鸟急归岩穴。

日暮渡口无人,
唯见洲树系舸。

【赏析】
淡笔写景,得山中情味,末句化用无痕。

……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