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全景光学系统设计
微光彩色夜视光学系统设计与像质评价
Optc ld sg o ow- e e -i ht c l r n g tv s o y t m ia e i n f r l l v l lg o o i h i i n s s e a t m a e qu lt v l to nd is i g a iy e a ua i n
Al r fa t e p ia s s e , c t d o t i p ia s s e l e r c i o t l y t m — v c a a i p r o tc l y t m a d f— x s h e — e lc in u l c n o fa i t r e r fe t d a o
2 .Gr d ae Unv r i fCAS,B in 0 0 9,Chn ) a u t ie st o y ej g 1 0 3 i ia Ab t a t:I r e o u e vii l nd l g w a e i f a e n o m a i n f r i a e f i nd c l r sr c n o d r t s s b e a on v n r r d i f r to o m g uson a o o dipl y,t r e d lb nd i a ng o ia ys e sa her m a i g p r o m a e w e ea l e . s a h e ua — a m gi ptc ls t m nd t is i g n e f r nc r nayz d
CAIZ a —n ,LI Z a — u h n e U h o h i,HUANG ig ,NI Jn xn Jn U i— i g ’
( . Xi a n tt e o p is a d Pr cso M e ha c fCA S, Xian 7 01 1 ’ n I s iut fO tc n e iin c nis o ’ 1 19,Chi na;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夜视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夜视设备往往体积笨重,使用不便,限制了其实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
该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采用了最新的微光增强器技术,能够将微弱光线增强,使其变得更加明亮,从而提供更好的夜视效果。
该系统还配备了高清晰度的镜头,能够捕捉到更多细节,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环境。
该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设计精巧,重量轻,佩戴舒适。
头盔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头型进行调节,确保佩戴的稳固性和舒适性。
系统的重心设计合理,不会给使用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和不适感。
该系统还具有便携性。
用户可以将头盔折叠起来,放入小巧的盒子中携带出行。
当需要使用时,只需将头盔展开,将其轻松佩戴在头部即可。
这种设计使得用户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使用夜视功能,无需额外的安装和准备工作。
该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还具有一些智能化的功能。
系统内置了导航系统和环境感知系统,可以通过选项菜单进行调节和设置。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夜视模式,例如黑白模式和彩色模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系统还具备防水和防尘的功能,保证使用的可靠性。
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在夜视技术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它不仅提供了更好的夜视效果,而且具有轻便、舒适、便携和智能化等特点。
相信它的出现将为夜视设备的应用带来全新的体验,并得到用户的广泛青睐。
四通道微光偏振实时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收 稿 日 期 :2018-10-10; 修 回 日 期 :2018-11-16 基 金 项 目 :微 光 夜 视 技 术 重 点 实 验 室 项 目 (61424120503× × ) 作 者 简 介 :贾 春 辉 (1993- ),男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光 学 设 计 方 面 的 研 究 。E-mail:wsjch8023@163.com
JIA Chunhui 1,GAO Ming1,YANG Shuning2
(1.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Low-Light-Level Night Vision Laboratory,Xian 710065,China)
_日盲_紫外折反射全景光学系统设计_王丽萍
的 日盲 紫外折反射全景光学系统 , 用于紫外目标探测 研究。综 述了紫外探测技术要素 , 确定了紫外折反 射全景光学 系 统设计参数。基于像差理论及紫外光学系统特性 , 从参 数分配、 初始结构求解入手 , 采用分裂透镜、 加齐明 镜等方法设 计 了光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 日盲 紫外折反射全景光学系统各 视场能量集中度为 80% 的弥散圆直径均小于 20 m, 低 于紫外 ICCD 像元尺寸的 30 m, 各 视场 M T F > 0. 7@ 17 lp/ mm, 满足设计指标要 求。实验验证 了外折反 射全景技术 用 于电晕探测的可行性 , 实验图像成像效果良好 。 关 键 词 : 日盲 紫外 ; 折反射全景光学系统 ; 光学设计 文献标识码 : A doi: 10. 3788/ OP E. 20111907. 1503 中图分类号 : T N23; T H 703
第 19 卷
第 7期
光学 精密工程
Optics and P recision Engineering
V ol. 19
N o. 7
2011 年 7 月
Jul. 2011
文章编号
1004 924X( 2011) 07 1503 07
日盲 紫外折反射全景光学系统设计
王丽萍 , 李
*
春,பைடு நூலகம்金春水
(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吉林 长春 130033)
3
日盲 紫外全景光学系统设计指标
紫外折反射全景系统是对目标信号进行能量
探测的系统 , 系统相对孔径为 1 围目标 探测 , 系 统视 场定 为 360
微光成像仪的设计
第一章绪论
(3)胶片在制造过程中,中问层粘合不好,造成胶片内部存在气泡: (4)生产工艺条件不佳,片基保管不好局部变形,涂饰后乳剂不均,产生沉 积现象形成黑斑; (5)胶片片基质量不佳,干燥时温度突变,或涂布过程中喷嘴退嘴,会产生 乳荆层的脱落,俗称“脱涂”: (6)乳剂峰膜不良或高温加工时峰膜不足,产生乳剂熔化,表现为画面中有 乳剂流动现象,称作“熔流”; (7)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片基或乳剂上造成各种不同形态的划 伤; (8)在乳剂涂布后的干燥工序中,出于温度过商,乳剂收缩不均,产生龟裂。
同时,国外的弊病检测设备主要用于在连续生产线上对产品表面进行检测, 功能较完善,技术也较成熟,但价格十分昂贵。并且,国外知名的胶片厂商,通 过采用表面检测技术在胶片生产的前几道工序就有效地发现并剔除了弊病,因此 不需要在胶片生产的最后阶段(整理工序)设置弊病检测环节。而对于国产胶片 的生产线,即使在前几道工序上安装了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也会由于国内胶片 片基本身的缺陷、生产工艺水平和生产设备的限制,得出错误的检测结果。正因 为这样,只能在整理车间进行弊病的检测与剔除。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胶片生产 厂商(如中国乐凯)对涂布工序的胶片观测做过一定的尝试:一种方法是由操作 人员佩戴微光夜视仪观测乳剂涂布中的胶片,找出弊病产生源并当场剔除之;另 一种方法(也是目前中国乐凯第二胶片厂使用的方法)是借助安全手电筒的侧向 照明进行人3-目视观测。但是这两种方法观测效果都不甚理想。
微光夜视仪中物镜光学系统的小型优化设计
文章编号: 167329965(2009)062519205微光夜视仪中物镜光学系统的小型优化设计3刘钧,刘欣(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西安710032)摘 要: 为改善传统球面微光夜视系统结构复杂、镜片数较多的特点,将衍射光学元件引入传统球面物镜中,在符合成像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设计出一套用于微光夜视仪的折/衍混合物镜光学系统.该物镜视场为40°,相对孔径为1/1.19,包含三个衍射面,并将传统球面系统透镜数减少了2~3片,仅由5片组成,在空间频率为40lp/mm时,轴上传递函数可达0.89,轴外可达0.43.关键词: 微光夜视仪;光学设计;折/衍混合系统;衍射光学元件中图号: TB851 文献标志码: A 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光增强技术进行观察的夜视系统,可以在夜间或低亮度条件下(10-1~10-5 L X),利用微弱星光、月光和大气辉光,通过像增强器转变成人眼可观察的图像,弥补了人眼在能量、光谱和分辨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人的视野和功能.微光夜视仪主要用于隐蔽性夜战、夜间侦察、夜间抢险救援、夜间导航等,尤其适用于夜间低空贴地飞行[123].为了降低使用者的负担,安装在头盔上的微光夜视系统,通常情况下要求其体积小,重量轻,而且对物镜视场和相对孔径要求较大,传统的系统设计大多采用球面,其结构复杂,镜片较多,使得系统体积和质量较大,很难满足设计要求.随着光学加工工艺和光学检测技术的提高,衍射面由于其衍射效率高,负色散性,不产生场曲,并且有较多的设计自由度,使之代替球面成为了一种趋势.文献[4]设计了由6片透镜和一个衍射面组成的折/衍混合微光夜视头盔的光学系统,对传统的系统设计进行了优化[527].文中将折/衍混和光学元件应用于微光夜视仪的物镜光学系统设计中,将原有的7片透镜减少为5片,并给出成像质量图.在符合成像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设计出一套用于微光夜视仪的折/衍混合物镜光学系统.1 物镜光学系统的参数与结构1.1 设计要求物镜是微光系统信号的入口,一般安装在微光夜视仪的最前端,要求其重量尽可能小,使整个系统的重心后移.为使像面有足够的照度,需要大相对孔径物镜,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大视场[8210].针对设计要求,对该物镜计算出相应的技术指标:焦距19mm;视场40°;相对孔径1/1.19;全视场畸变≤5%;在空间频率为40lp/mm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omsfer Function,M TF)轴上≥0.60,轴外≥0.40.由于夜天辐射除可见光之外,还包含丰富的近红外辐射,为此选择560.82nm, 721.27nm和876.22nm为设计波长.1.2 初始结构的选择夜视仪器通常使用两种类型的物镜,一种是匹兹伐型,一种是双高斯型.匹兹伐型物镜结构简单,球差和彗差校正较容易,但是当视场加大时场曲很严重,故通常适用于仪器对视场要求不大的情况下.双高斯型物镜是微光仪器中最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于这种结构较容易在宽光谱范围修正球差,并且其基本结构是对称型,垂轴像差容易校正,系统第29卷第6期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ol.29No.6 2009年12月 Journal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Dec.20093收稿日期:2009209222作者简介:刘钧(19642),女,西安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系统理论及设计.E2mail:junliu1990@.相对孔径可达到1∶1,甚至更大,视场可达到40°~50°[11212],据此选取双高斯型物镜作为初始结构.由于所选像增强器光阴极的平板保护玻璃影响到整个物镜系统成像,在设计过程中加入该元件,其材料Q K3,厚度为5.57mm.2 传统球面系统的设计与像质评价对于微光物镜的设计,像增强器的特性参数是必不可少的原始数据.本着体积小,重量轻的原则,并考虑到器件性能及其发展现状,设计选用第三代像增强器,有效光阴极直径/屏直径为18/18mm.微光物镜具有大视场、大相对孔径的特点,轴上像差容易校正,但轴外像差很难控制.在选定初始结构后,用ZEMAX 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初步多次的优化和调整后,得到了一个球面系统.图1 球面光学系统及其传递函数Fig.1 Spherical optical system and its M TF图1给出了球面光学系统及其传递函数.该球面光学系统由5组7片透镜组成,其中包括2片双胶合透镜,总长为61.55mm ,口径达到40.82mm.在空间频率为40lp/mm 时,轴上传递函数达到0.79,但轴外较差,仅0.08~0.32之间.若略微牺牲轴上点传函,轴外点传函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这样的成像质量并不满足使用要求,而且该系统体积,重量过大,不宜长时间佩戴,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有待进一步改进.为了提高成像质量,并且减小其体积,则在光学系统中引入衍射面,将传统球面物镜小型化,设计出一套用于微光夜视仪的折/衍物镜.3 物镜光学系统小型优化设计对于夜视仪,物镜的系统长度和口径会影响到整个仪器,这要求在减少系统中透镜的片数的同时又不能降低系统的成像质量.为了使物镜系统结构更简单,并且提高成像质量,在设计好的传统球面光学系统中引入衍射面.衍射光学元件具独特的成像性质,通常情况下,光学成像系统采用回转对称的衍射结构.文中所用的光学设计软件ZEMAX 中,旋转对称的二元光学衍射面的相位函数表示形式为<(r )=2πλ(A λr 2+G λr 4+…)(1)式中:A λ为二次相位系数;G λ等为非球面相位系数.其中A λ决定了该面的旁轴光焦度,对于某一确定的二元光学器件,A λ与使用波长λ成正比,故此项一般用于校正系统色差;G λ多用于校正系统的各级球差[13].在ZEMA X 面型里有很多同时具有折射和衍射光焦度的面,衍射光焦度独立于折射率和表面的失高,它是通过改变光线的波前相位使光线聚焦的.表面类型“二元光学面2(Binary2)”通过连续改变经过此表面的波前相位达到指定的光焦度,其使用的相位变化公式为<=A 1r 2+A 2r 4+A 3r 3+…+A i r 2i , (i 为正整数)(2)式中:r 为归一化的孔径值,A i 为第2次项的系数.式(1)和式(2)的形式虽然不同,但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A 1项也是用于校正系统的色差,A 2,A 3,A 4,…,A i 等项用于校正系统的高级象差.设计中采用ZEMA X 面型中的“二元光学面2(Binary2)”来模拟衍射光学元件,即将附加数据(Ext ra Data )中的二元面的相位系数设为变量,并构建评价函数,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中采用逐步添加衍射面,减少透镜片数的方法来设计折/衍物镜光学系统.共采用三个衍射面,使透镜数量从原有的七片减少为五片.首先用折/衍单透镜来替换球面系统中光阑前的双胶合透镜,如图2所示,替换后系统中的第三个面设为衍射面.在保持系统相对孔径,焦距以及视场不变的条件下,将所在透镜的结构参量和附加数据(Extra25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9卷Data )中衍射面的相位系数设为变量,进行整体优化.其中衍射面的相位系数A 1,A 2,A 3,…应逐步增加作为变量优化,其他透镜的结构参量也可设为变量,共同来调节整体光学系统.其次,在优化函数中应加入畸变,色差等函数,并加大权重,可实现对部分像差有效的校正.利用同样的方法,将图2中光阑后的双胶合透镜替换折/衍单透镜,替换后的系统中本应是五片单透镜,但由于在优化过程中第三片和第四片透镜的两接触面无限制的靠近并且曲率非常相似,则迫使删除了衍射面,而在光阑后又形成了一个双胶合透镜.通过反复的实验,并对各种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将衍射面添加在了最后一片单透镜上,也就是系统的第九个面,如图3所示.通过对系统的优化调节发现:当含有一个衍射面时,虽然成像质量有所改善,口径也减小到34.26mm ,但系统过长,达到了70.04mm.当含有两个衍射面时,系统长度减小为59.65mm ,口径为28.62mm ,但是图3可以看出,最后一片透镜过厚,会增加系统通量.经过反复实验,将系统的第二个面替换为衍射面,优化调节后得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系统,如图4所示.图2 含有一个衍射面的物镜光学系统Fig.2 Objective lens optical systemswith a diffractive surface 图3 含有两个衍射面的物镜光学系统Fig.3 Objective lens optical systems with two diff ractive surfaces 图4 折/衍物镜光学系统Fig.4 Refractive /diff ractivelens optical system 在折/衍物镜光学系统中,第二、三、九面为衍射面,表1给出了各衍射面的相位系数.通过对设计结果的分析可知:折/衍射光学系统不仅将传统球面光学系统中的透镜数由原来的7片减少为5片,其系统口径也由40.82mm 减小到24mm ,长度也有所下降,为58.56mm.图5给出了折/衍物镜光学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畸变.该物镜的几何像差校正得比较好,基本满足了像差校正的公差容限.色差较小,相对畸变在5%以内,在空间频率为40lp/mm 时,中心视场的传递函数(M TF )可达到0.89,全视场可达到0.43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表1 折/衍物镜衍射面相位系数Tab.1 Phase coefficient of three diff ractive surfaces ref ractive /diff ractive lens面数A 1A 2A 3A 422367.7319-125739.92051522340.8543-1.5197E +0083-3929.4188-1557759.518437207755.1704-1.8547E +0099-79994.31624083263.401789765015.18581.7082E +010图5 折/衍物镜光学系统传递函数、场曲和畸变Fig.5 M TF ,astigmatism and distortion of ref ractive/diff ractive objective lens125 第6期 刘钧等:微光夜视仪中物镜光学系统的小型优化设计4 结论文中将衍射光学元件引入传统球面光学系统中,将其小型化,设计出了满足要求的微光夜视仪的折/衍射物镜光学系统.通过对球面光学系统和折/衍光学系统进行成像质量和结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折/衍射光学系统不仅将球面光学系统中的透镜数由原来的7片减少为5片,其系统口径由40.82mm减小到24 mm,长度也略有下降.当传递函数值在空间频率为40lp/mm时,轴上像质保持不变,轴外均达到0.43以上.整个折/衍光学系统结构简单,透镜片数较少,均选用国产玻璃,半径参数适中,符合加工工艺条件,保证了物镜的可实现性及较低的成本.随着各种新型光学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机械加工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多新型面型应用到光学系统中来.参考文献:[1] 李景生.微光夜视技术及其军事应用展望[J].应用光学,1997,18(2):1. L I Jing2sheng.Low2Light Night Vision Technology and Its Prospects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J].Journalof Applied Optics,1997,18(2):1.(in Chinese)[2] 周海宪,张蔚,王战胜,等.机载微光夜视仪的研究[J].应用光学,1999,20(5):15. ZHOU Hai2xian,ZHAN G Wei,WAN G Zhan2sheng, et al.Study on Onboard Night Vision G oggles[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1999,20(5):15. (in Chinese)[3] 刘华.综合机载微光夜视镜光学系统研究[J].光电与控制,2001(4):26. L IU Hua.Research on Optical System of Integrated Airborne Night Vision G oggle[J].Electronics Optics&Control,2001(4):26.(in Chinese)[4] 张慧娟,王肇圻,卢振武.折/衍混合微光夜视头盔显示器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学报,2004,24(10):1393. ZHAN G Hui2juan,WAN G Zhao2qi,L U Zhen2wu.Hybrid Diff ractive2ref ractive Optical System Designof Head2Mounted Display for Lightweight Night Vi2sion[J].Acta Optica Sinica,2004,24(10):1393. (in Chinese)[5] 尚华,刘钧,高明,等.头盔式单目微光夜视仪中光学系统的设计[J].应用光学,2007,28(3):292. SHAN G Hua,L IU J un,GAO Ming.Lens Design in Helmet2Mounted LLL Night2vision System[J].Jour2 nal of Applied Optics,2007,28(3):292.(in Chinese)[6] Zhao Qiu2ling,Wang Zhao2qi.Hybrid Ref ractive/Dif2f ractive Eyepiece Design for Head2mounted Display[J].Acta Optica Sinica2003,32(12):1495.[7] 崔庆丰.折衍射混合成像光学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35(1):12. CU I Qing2feng.Design of Hybrid Dif ractive2ref ractive Imaging Optical Systems[J].Inf rared and Laser Engi2 neering,2006,35(1):12.(in Chinese)[8] 胡明勇,江庆五,刘文清.一种大视场、大相对孔径微光夜视光学系统的设计[J].光学技术,2005,31(3):161. HU Ming2yong,J IN G Qing2wu,L IU Wen2qing.De2 sign of Low Light Night Vision Optical System with Large Field and Large Relative Aperture[J].OpticalTechnique,2005,31(3):161.(in Chinese)[9] 王希军,周海宪.机载微光夜视仪折衍混合物镜的设计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2,9(3):35. WAN G Xi2jun,ZHOU Hai2xian.Design of Ref rac2 tive2diff ractive Hybrid Objective Lens in AirborneNight Vision G oggle[J].Electronics Optics&Con2 trol,2002,9(3):35.(in Chinese)[10] 杨新军,孙强,卢振武,等.穿透型折衍混合头盔显示器的光学系统[J].光电子・激光,2004,15(11):1301. YAN G Xin2jun,SUN Qiang,L U Zhen2wu,et al.Hy2 brid Diff ractive/Ref ractive Optical System of See2through Head Mounted Display[J].Journal of Optoe2lectronics・Laser,2004,15(11):1301.(in Chinese) [11] 刘钧,高明.光学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L IU J un,GAO Ming.Optical Design[M].Xi’an: Xidian University Press,2006.(in Chinese)[12] 高明,强西林,陈智利,等.头盔式双目微光夜视仪的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1,21(4):300. GAO Ming,Q IAN G Xi2lin,CH EN Zhi2li,et al.Re2 search of the Aviator’s Night Vision Imaging Sys2tem on Head2binocular[J].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of Technology,2001,21(4):300.(in Chinese) [13] 金国藩,严瑛白,邬敏贤.二元光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J IN Guo2fan,YAN Y ing2bai,WU Min2xian.Binary Optics[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Press,1998.(in Chinese)225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9卷Miniaturization Design of Objective Lens Optical SystemsUsed in Low 2Level 2Light Night VisionL I U J un ,L I U X i n(School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 ’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32,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o meet t he requirement of image quality ,t he diff raction optical element s are int roduced to t he t raditional sp herical lens ,and an optical system wit h hybrid refractive 2diffractive lens is designed to imp rove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st ruct ure and large number of lenses in t he t raditional sp herical and low 2level 2light night visio n.In t his system ,t he field of view is 40°and t he relative apert ure is 1/1.19,and t he number of t raditional sp herical lens is decreased by 2or 3to 5including 3diff ractive surfaces.When t he spatial f requency is 40lp/mm ,t he value of M TF on 2axis can reach to 0.89,t he value of M TF off 2axis 0.43.K ey w ords : low 2light level night vision ;optical design ;hybrid diffractive 2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diff ractive optical element s(责任编辑、校对 张立新)简 讯医用局部深孔手术摄像照明装置在五官科、脑外科手术中,由于光源的光轴与人眼睛的视轴无法完全重合,当手术部位距体表有一定深度时,人眼观察到的手术部位的某个边沿总有一部分区域存在阴影,孔越深两光轴夹角越大,阴影的区域越大。
低光照环境下全景拍摄系统设计与应用
低光照环境下全景拍摄系统设计与应用
韩叙;宋宇莹
【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
【年(卷),期】2024()2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全景影像制作需求不断提升。
针对目前主流全景影像制作方案在低光照环境下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全景拍摄系统,通
过全景云台连接四个全画幅相机,有效提升画质,改善图像在拍摄、拼接中的视差现象,完成了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处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本系统易于拆装、方便扩展、便于携带,适用于多种低光照环境下的拍摄场景需求,所制作的全景影像已应用于
VR设备及球幕剧场中,使用效果良好。
该系统为低光照环境下全景拍摄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韩叙;宋宇莹
【作者单位】北京天文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853;J966
【相关文献】
1.特警低光照环境下建筑物搜索问题研究
2.低光照环境下警察突击战术的探索
3.MDF-ANet:低光照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视觉融合分割方法
4.低光照环境下基于面
部特征点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5.低光照环境下基于特征点补偿的图像匹配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装备,广泛应用于军事、警察、消防等行业,以及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和活动中。
传统的夜视系统往往存在重量大、体积大、视野狭窄等问题,给用户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旨在提供更轻便、更舒适、更高性能的夜视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一新颖的设计。
我们采用了最新的微光传感器技术,配合高性能的图像处理芯片,实现了在低光照条件下的高清晰度成像。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强用户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环境下的视野,帮助用户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提高工作和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我们采用了轻量化设计,通过优化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将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小,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存在,大大减轻了负担。
我们还对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电池续航能力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锂电池技术,通过对电池容量和充电效率的优化,实现了长时间的续航,确保用户在工作和活动中不会因为电池耗尽而受到影响。
我们还引入了智能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加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的智能化管理。
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对成像模式、亮度调节、放大倍数等参数的调整,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
我们还对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耐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优化。
采用了高强度的材料制作外壳和内部结构,确保了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稳定性和耐用性。
我们设计的这种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像清晰、续航能力强、操作简便、耐用稳定等优点。
它适用于各种工作和活动场景下,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提高工作和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信随着这种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推出,一定会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青睐。
在未来,我们还将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优化,努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产品,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头盔式单目微光夜视仪中光学系统的设计
i b e tln s rd c d fo 9t n h u e fln e n o u a s rd c d fo 9 t . n o jc e si e u e r m o 6a d t e n mb ro e s s i c lri e u e r m o 7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3期 8
20 0 7年 5月
应
用
光
学
V o . 8。NO.3 12
M a y,2 007
J u n l fAp l d Op is o r a o p i tc e
文 章 编 号 : 0 22 8 ( 0 7 0 2 20 1 0 — 0 2 2 0 ) 30 9 — 5
A b t a t To i pr v he m a i a iy of t e l ns s d i l e — oun e l —e e —i t sr c : m o e t i g ng qu lt h e u e n hem tm t d ow lv llgh ( ) n gh v so s s e LIL i t ii n y t m a m a t e e s i i w eght s a l n ie, c nd ke h l n l ght n i , m l i sz om p c i at n s r c u e,a hi de s he i e s de i ne . A c or i o t e t e r tc lc lul ton o h tu t r gh or ra p rc l ns i s g d c d ng t h h o e ia a c a i ft e l n ar m e e s pe ii o t e m e — ou e n gh — ii s s e , l n r m e e s a e e s p a t r s c fc t he h l t m nt d LIL i t v son y t m e s pa a tr r
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
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在现代科技的璀璨星空中,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这项技术如同为我们在黑暗中打开了一双“慧眼”,让我们能够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周围的世界。
那么,究竟什么是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呢?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让我们一同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光线极其微弱的环境中看清物体的技术。
它的核心在于对光线的收集、增强和处理,从而使原本几乎不可见的景象变得清晰可辨。
要理解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首先得从光的特性说起。
光,既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粒子流。
在微光环境下,光线的强度非常低,这就给我们的观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通过巧妙的光学设计,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这些微弱的光线。
在光学系统中,透镜和反射镜是两个关键的组件。
透镜可以将光线折射并聚焦,而反射镜则可以通过反射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通过合理地组合和优化这些组件,我们能够有效地收集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并将其汇聚到一个特定的位置,从而增加光线的强度。
但仅仅收集光线还不够,还需要对其进行增强。
这就涉及到了一些特殊的材料和器件。
例如,像增强器就是微光夜视技术中常用的一种设备。
它能够将微弱的光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并通过一系列的放大和处理过程,将其增强到足以被我们的眼睛或其他探测器所感知的程度。
除了硬件方面的设计,软件算法在微光夜视光学设计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优化,我们可以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提高清晰度,从而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和清晰的画面。
在实际应用中,微光夜视光学设计技术有着广泛的用途。
军事领域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在夜间作战、侦察、监视等任务中,微光夜视仪能够帮助士兵在黑暗中看清敌人的位置和行动,为作战决策提供关键的信息。
在安防领域,微光夜视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监控夜间的街道、小区,还是保护重要的设施和场所,它都能够提供可靠的保障,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夜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和普及。
在许多领域,夜视技术已经成
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然而,在特殊任务中,简单的手持式夜视镜可能无法满足
需求。
因此,头盔式夜视系统应运而生。
本篇文章介绍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和人
工智能算法,可满足更高要求的任务需求。
一、设计方案
该微光夜视系统采用头盔式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显示器
该系统采用高清OLED显示器,分辨率为1080P,可在黑暗环境下显示清晰的实时图像。
同时,该显示器采用低亮度设置,减少亮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成像部分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CCD成像技术,具有高感度、低噪声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同时,系
统中还加入了红外照明灯,可增强成像效果。
在弱光情况下,系统还可以自动切换成黑白
模式,提高成像效果。
3. 人工智能算法
该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和跟踪目标。
同时,系统还具有自动对焦、
自动曝光和自动调节对比度等功能,可在不同光照环境下保证清晰的成像效果。
二、系统特点
3. 自动识别目标
4. 轻便舒适
该系统采用头盔式设计,具有轻便舒适的特点。
用户只需戴上头盔,即可进行工作,
避免了手持式夜视镜疲劳的问题。
5. 多用途
该系统可以用于警戒、侦察、搜捕、搜救、消防等众多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总结。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微光夜视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军事、安全、消防等领域的重要装备之一。
然而,当前市场上的微光夜视设备常常存在体积大、重量重、佩戴不舒适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挥。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本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头盔式设计,将微光夜视设备与头盔一体化,重量分担在头盔和身体上,从而减轻佩戴者的负担和不适。
同时,头盔上还加装了将微光夜视影像投射到眼镜上的小型投影仪,使佩戴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微光夜视画面,无需特意低头观看。
在具体实现方面,本设计采用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从微光夜视设备中获取的光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对图像进行处理,并利用小型投影仪将处理后的图像投射到佩戴者的眼镜上。
此外,由于该设计采用头盔式设计,还可以将微光夜视设备和头盔上的其他装备相互结合,如安全头盔、通讯系统等,实现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装备。
因此,该设计具有灵活性、多功能性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该设计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的出现,为现代微光夜视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未来的军事、安全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
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已经成为了军事和警察等行业的标配装备。
传统的微光夜视系统在使用中存在一些不便之处,比如重量过大、视野狭窄、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应运而生,它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先进,而且在使用体验上也更加优越。
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采用了最新的光电子技术,使得系统更加轻便紧凑,同时还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以下将从技术原理、产品特点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采用了最先进的CMOS传感器技术,相比传统的CCD传感器,在低光环境下的成像效果更加出色。
该系统还将特制的光学透镜和影像增强技术相结合,使得用户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作战或执行任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产品特点方面,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在重量和体积上都做到了极大的精简,而且还具有防水、防震、防尘的性能,适应了不同的作战和环境要求。
该系统还配备了高容量锂电池,保证了较长时间的使用,并且支持USB充电接口,便于随时补充电量,保障作战或执行任务的需要。
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还引入了智能化的控制系统,采用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或者按钮操作来控制系统的开关、放大倍数、色彩模式等设置,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关于应用前景方面,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将在军事、警察、安防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军事领域,该系统能够大大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和生存能力;在警察和安防领域,该系统则可以帮助执法人员在夜间或恶劣环境下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这种新颖的头盔式微光夜视系统设计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其技术先进、产品特点突出和应用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军事和警察等领域的新宠,为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光探测成像系统电路设计与实现
微光探测成像系统电路设计与实现摘要:CMOS图像探测器广泛用于通信、医疗、工业、航空和空间等民用和军用领域。
随着CMOS图像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对CMOS图像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如昼夜睡眠条件下,而传统CMOS图像传感器则不是这样。
例如,研制了微型CMOS传感器并开始用于各种航天器,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工作条件和时间范围,对地球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测,并在地面紧急情况下提供了早期预警,例如目前,外国主要的微光源遥感卫星是美国军用气象卫星上的可视图像扫描操作系统(ols)和极地卫星上的可视红外图像辐射计国家长程卫星公司的“吉林一号”系列卫星具有夜视遥感功能,可以获得分辨率为1m的彩色夜视图像。
基于此,对微光探测成像系统电路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光探测;数据分析;设计引言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概述设计的微光成像系统电路结构包括微光成像传感器、电源模块、FPGA主处理单元、DDR3和EMM存储单元、cameralink传输接口和卫星通信接口模块。
其中,微光学成像传感器提供电源模块所需的电源,在FPGA产生的驱动控制脉冲的控制下,将光学系统连接起来接收微光学辐射,进行光电转换,产生数字图像信号数据至DDR 3 FPGA与EMM一起缓存和处理映像数据,并最终通过cameralink接口将其下载到测试板上。
系统电路满足高帧速率、高噪声比和微光源检测的设计要求。
2硬件结构设计微光成像系统电路结构包括一个微光成像传感器、一个电源模块、一个FPGA主处理单元、DDR3和EMM存储单元、一个摄像机传输接口和一个卫星通信接口模块。
微光学成像传感器为电源模块提供必要的电源,在FPGA产生的驱动控制脉冲控制下连接光学系统接收微光辐射,执行光电转换,生成数字图像信号数据至DDR 3 FPGA和EMM,以便系统电路满足高帧速率、高噪音比和微光检测的设计要求。
3四象限探测器原理四象限探测器基本上是一种光电探测器,它使用先进的光学刻蚀技术将光电探测器分为四个部分,对应于探测器的四个象限。
3.2 微光夜视系统的光学系统
微光夜视系统的光学系统v 夜视成像物镜v 目镜夜视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夜视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物镜v夜视系统对成像物镜的基本要求v光电成像系统用物镜的分类夜视系统对成像物镜的基本要求Ø大的通光口径和相对孔径。
Ø小的渐晕。
Ø宽光谱范围的色差校正。
Ø物镜有好的调制传递特性。
Ø最大限度地消除杂散光。
Ø在红外光学系统中,必须同时考虑聚光系统和扫描系统。
Ø尽可能减小被动红外系统中冷反射所产生的图像缺陷。
''D D E L f f πτ⎡⎤⎛⎫⎛⎫⎢⎥=+ ⎪ ⎪⎢⎥⎝⎭⎝⎭⎣⎦22011144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Ø折射系统:Ø反射系统:Ø折反系统:夜视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物镜a) 双高斯型物镜 b)匹兹伐型物镜改进的双高斯型 改进的匹兹伐型折射系统:易校正像差,可获得较大视场,结构简单,装调方便。
由于红外材料价格昂贵(Ge,Si单晶),折射比高而反射损失大,在满足需要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少透镜片数。
在像质要求不高的辐射计中多用单片折射透镜。
为了减小单透镜的球差和色差,也做成组合透镜。
单反射镜的四种形式(a)球面单反射镜 (b)抛物面反射镜 (c)椭球面反射镜 (d)双曲面反射镜两种常用的抛物面反射镜(a)光阑位于焦面(同轴)(b)焦点在入射光束之外(离轴)反射系统:双反射镜的基本结构(a )牛顿系统 (b )卡塞格伦系统 (c )格里高里系统反射系统: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折反式物镜系统。
折反系统:包沃斯—卡塞格伦系统包沃斯-马克苏托夫系统1-校正透镜的交替位置; 2-孔径光阑;3-校正透镜; 4-焦面; 5-球面反射镜折反系统: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可见光红外全景光学系统设计样本
附件4:序号: HLJGDJS022 第二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创意设计类创意策划书竞赛题目: 可见光红外全景光学系统竞赛队名: 云柏科技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组委会制二〇一七年三月( 二) 国内技术中国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的折运射光学全景成像, 全景图像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的除卫东副教授结合全发成像理论, 研究了广度优化搜素法最后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
但这些研究还处在理伦试验研究阶段, 距工程应用尚待时日。
浙江大学杨国光教授提出了一种180度大视场y形全景凝视成像方法, 这种全新的成像手段能够获得无远景深的凝视像, 但设计工作量大, 且获得实性时较难.1998年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院就已开始研究全景成像方面, 而且将二元光学应用于全景领域,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为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使用价值及参考价值。
除了这项技术外, 全景技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 是由曾责勇、苏显渝提出的折反射全兼成像系统设计方法, 该方法将非球面反射镜与成像技术相给合, 已实现全方位场景成无畸变像!当前, 国内虽然红外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可是可见、红外与全景结合技术的工程应用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 只有一些学校、研究所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由王水仲设计的红外热成像鱼眼镜头””, 已广泛用于医疗内窥检查, 边防监视, 气象探测等生活各个方面。
二、项目技术路线及设计全景成像系统视场大, 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大, 价格也不昂贵, 而且观测也方便。
全景系统在军事上用于目标监控, 全景视频会议, 恶劣环境下探测目标等等。
随着技术的日新目异的发展, 有很多方法来设计全景成像, 超广角鱼眼镜头视场角能达到l80°甚至更大, 它的缺点在于畸变很大, 对于图像拼接不利; 旋转扫描式全景成像只能在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环境下应用, 它的图像更新速度也不高, 而美国专利第5816999号广角镜头( 二) 工作原理考虑到全景光学系统处在运动场合带来某些帧频信息的丢失, 全景光学系统采像系统选用分布孔径的方法, 但该方法存在光心校对难, 参考了国内外多镜头全景成像的方法, 和结合本文设计思路, 确定全景光学系统转像部分采用特殊形式, 不但能够最大量的接受有用信息, 还解决了分布孔径部署产生的光心不能很好的对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光全景光学系统设计杨子建;胡博;张宣智;刘峰;闫磊【摘要】According to the property of low‐light‐level (LLL ) imaging system ,the LLL pano‐ramic imaging system was designed ,which was made up of a reflection part and a transmission part .The basic theory for designing the reflection part was expounded ,a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 imaging system of good performance was designed and optimized .This system has a waveband of 0 .4 μm~ 0 .9 μm ,an effective focal length of 2 .43 mm ,a working F‐number of 1 .5 ,and a field of v iew of 30°~100°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ntire field of view , the distortion is less than 6% ,the value of th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at 24 lp/mm is greater than 0 .3 .The system can meet the demands for imaging .%根据微光像增强器成像特性,设计了微光全景光学系统,采用反射式前组与透射式后组结构。
重点阐述反射式前组的设计方法,并据此设计优化得到了性能优良的成像系统。
该系统有效焦距2.43mm,工作波段0.4μm~0.9μm,有效工作 F数1.5,水平视场360°,垂直视场30°~100°。
设计结果表明,系统全视场f‐θ畸变小于6%,调制传递函数在24 lp/mm处大于0.3,系统指标满足成像要求。
【期刊名称】《应用光学》【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24-27,28)【关键词】光学设计;微光;宽波段;全景成像【作者】杨子建;胡博;张宣智;刘峰;闫磊【作者单位】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23;TH703引言微光成像系统是一种利用光增强技术的光电成像系统,它可以大大改善人眼在微光下的视觉性能。
传统的微光成像光学系统一般遵循中心投影法,只能对较小的视场成像,由于其局限性,在任何一个视点处所获取的信息是孤立的某个有限空间部分。
在某些特殊场合,为了实现对周围整个场景信息的整体获取,引入微光全景成像,通过采用特殊的全景成像装置,获取水平方向360°、垂直方向一定角度的视场。
当前实现全景成像的方法主要有3类:1)旋转与拼接全景成像。
旋转成像需要精确的旋转运动控制部件及复杂的算法,多摄像机拼接成像图像配准困难,而且这种成像方式成本高,系统复杂[1];2)鱼眼全景成像。
鱼眼镜头具有很短的焦距,视场角接近甚至超过180°,但这种成像存在较大的图像畸变,且其畸变模型不满足透视投影条件,无法从所获取的图像中映射出无畸变的透视投影图像,同时视场角越大,光学系统越复杂,造价越昂贵,并且视场角变弯,物像对应关系复杂,补偿困难[2-3];3)折反射全景成像。
根据反射次数分为单反射面折反全景成像和多反射面折反全景成像,比较典型的折反全景成像代表是P.Greguess在1986年提出的全景环形透镜成像(panoramic annular lens)。
本文结合微光成像及全景成像的技术特性[4-6],选择折反射全景成像方法。
1 设计指标微光全景成像光学系统设计指标为工作波段:0.4μm~0.9μmF#: 1.5水平视场:360°垂直视场:30°~100°探测器:二代半像增强器(φ18mm)2 设计方法微光全景成像光学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大视场、短焦距,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此类光学系统归为反远距光学系统,其初始结构的一阶参数计算可以据此展开[7]。
如图1所示,系统由前组(前置反射镜组)和后组(中继系统)构成。
由于微光系统用于低照度情图1 光学系统结构Fig.1 Structure of optic system况下,设计中需要相对较大的口径,且光谱波段宽,因此设计中选择前组由纯反射光学元件构成,这样不但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能量损耗,而且由于反射光学元件不引入色差,便于整体系统的色差校正。
该前置反射镜组由两片二次曲面反射镜m1和m2构成,系统光阑位于中继透镜组上。
由公式(1)~(3)可知,对一定的入瞳直径(取规划值1)及一定的系统F#,前组焦距fm或前组F#m与后组(中继系统)的垂直放大率β成反比,再者考虑到像差的校正,一般取β的绝对值小于1,具体取值需综合权衡。
式中:p表示匹兹伐半径;φ表示元件光焦度;n为材料折射率。
由像差分析可知,对后组一定的入射角而言,前组的角放大率越小,则其视场角越大,与其相关的像差(尤其是畸变)将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光阑位于后组上,后组产生的畸变为零,后组产生的一定像散只能通过前组补偿,故前组在初始设计阶段要考虑像散与畸变的校正问题。
对后组而言,后组可以补偿消除前组的球差、彗差、场曲,由于前组为纯反射光学面不产生色差,后组要求单独消除色差,考虑使用胶合透镜。
此外,由于前组的角放大率很小,负光焦度很大,产生很大的负场曲,因此要求后组存在正场曲与之平衡,后组可以采用正透镜分离的形式,并且由上述公式可知,对一定的正光焦度而言,其折射率越低越好,而负光焦度情况则与之相反。
为了降低前组像散与畸变,根据像差理论分析可知,只要能控制主光线最大入射角度,就能很好地控制前组的像散与畸变,经进一步分析可知,起主要作用的为反射面m1。
为了合理选择二次反射曲面,设计过程中推导了角放大率α与二次项系数k及入射光线与光轴夹角u之间的关系式,本文以双曲面为例进行阐述。
如图2所示,由解析几何[8]可知,对双曲面面型的反射面m1而言,存在如下关系:式中,为曲面的离心率。
将(4)式~(6)式联立可得:图2 双曲线的几何关系图Fig.2 Geometric property of hyperbola此式对其他二次曲面面型的反射面同样成立,故第一个反射面m1的角放大率及入射角可分别表示为对整个前组而言,其角放大率可表示为式中,前组等效二次项系数当入射角一定时,整个前组角放大率α与k值之间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故而第一反射镜m1的二次项系数k1与第二反射镜m2的二次项系数k2的取值关系要满足(11)式所对应的k值要求。
此外,前组角放大率取值要考虑后组的因素,本文中最大视场角取100°,考虑到后组的承受能力,角度放大率取值-0.3。
由公式(10)可知,此时k为-1.4,对应的k1与k2之间关系如图3所示:图3 k1与k2关系图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k1and k2由图3可知,k1值的选取对m1面的影响突出,若反射面m1为双曲面,则反射面m2为椭球面,考虑到整个系统结构尺寸,需要在初始设计阶段合理取值。
以反射面m1的二次项系数k1为自变量定性分析,则反射面m1对应的反射光线与光轴夹角u′、角放大率α、最大入射角ip的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u′、α、ip 变化规律图Fig.4 Changes of u′、α、ip为了确定前组结构,还需要结合其场曲的校正要求确定二次曲面顶点曲率半径R1、R2、结合二次曲面反射镜的共焦性质确定其顶点间间隔d12及中继系统的入瞳位置(以其与主反射镜的距离表示)dp。
具体计算公式分别表示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第一反射镜的尺寸最大,为了确保设计尺寸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得到反射镜口径D与顶点曲率半径比值与其视场角ω(单位:rad)的关系表达式为为了方便讨论,任取二次曲面常数,比如-3,则二次反射镜口径与视场角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ω与D/R变化规律图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ωand D/R3 设计结果依据设计方法最终选择前组第一片反射镜为双曲面,第二片反射镜为椭球面,根据初始光学系统指标合理约束相关参数,利用光学设计软件设计优化得到性能良好的系统前组后,根据光瞳匹配原理合理设计系统后组,最终得到了满足系统指标要求,整体性能良好且满足成像要求的光学系统,其光学系统原理图如图6所示。
图6 光学系统原理图Fig.6 Lay out of optic system图8 场曲、f-θ畸变曲线图Fig.8 Field curvature and f-θ distortion4 小结本文重点阐述了折反射式全景成像系统中反射式前组的设计原理,并根据该原理设计优化得到性能优异的成像系统,完成了微光全景光学系统设计。
设计的系统工作波段为0.4μm~0.9μm,有效工作F数1.5,实现水平视场360°,垂直视场30°~100°,焦距2.43mm。
设计结果表明,在空间频率24lp/mm处的MTF值大于0.3。
全视场f-θ畸变小于6%,设计结果性能优良,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对同类折反射式全景成像系统设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该系统由前组(反射前置镜)及后组(中继系统)构成,中继系统由4片玻璃透镜构成,其中两面为非球面,满足工作波段0.4μm~0.9μm,有效工作F数1.5的指标要求。
使用中该系统实际光轴竖直放置,水平视场为环形的360°视场,垂直视场30°~100°,其有效焦距2.43mm,系统全视场f-θ畸变小于6%,调制传递函数在24lp/mm处大于0.3,且系统色差也得到很好的校正,如图7~图9所示。
图7 MTF曲线图Fig.7 MTF curve图9 相对照度曲线图Fig.9 Relative illumination【相关文献】[1] Liu Jun,Li Jing,Gao Ming.Design of five-channel infrared panoramic optical system[J].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2011,40(4):668-673.刘钧,李璟,高明.五通道红外全景光学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40(4):668-673.[2] Fan Zhigang,Wang Fangbo,Chen Shouqian,et al.Catadioptric omnidirectional system with undistorted imaging[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11,32 (5):817-821.范志刚,王方博,陈守谦,等.消畸变成像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J].应用光学,2011,32(5):817-821.[3] Spencer H M,Rodgers J M,Hoffman J M.Optical design of a panoramic wide spectral band infrared fisheye lens[J].SPIE,2006,6342:63421P.[4] Chahl J S,Sriniva San M V.Reflection surfaces for panoramic imaging[J].Applied Optics ,1997,36(31):8276-8285.[5] Powell I.Panoramic fish-eye imaging system:US,5631778[P].1997-5-20. [6] Rosendahl.Lens system for panoramic imagery:US,4395093[P].1983-7-26. [7] Korsch D.Reflective optic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1:63-80.[8] Bartsch H J.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formulas[M].Beijing:Academic Press,1987:220-238.J.巴茨.数学公式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