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本文表达了苏轼的苦闷、自我解释、自慰、自我解惑,同时表现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正在脱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我碰巧看到)月光从传送门射进来,(我不禁对一次夜游产生了兴趣,于是)我起身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我以为没人可以玩,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所以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的月光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海藻和水草交错,原来是院子里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什么时候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
注释(1)承天寺: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南部。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勇年号。
当时因为五台案被贬黄州四年。
(3)住户:一指房间的门,二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张怀民:我的一个朋友。
梦功成名就,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黄州,住在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形容水的清澈。
形容这里的月光如水般清澈明亮。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赏析/鉴赏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Hale Waihona Puke 者:……的人。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整体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初二上册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篇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家苏轼创作的名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特点1、比喻、错觉、联想2、动静结合“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细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个“闲”字慢慢地氤氲开来,渐渐地在我心中升腾,好一个“闲”字了得!月色真美,面朝长天,“闲”庭信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注解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字词注解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精选13篇)、原文、翻译对照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精选13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2003/04/01《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2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教学目标]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吟咏品味。
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体会作者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评价。
4. 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学生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和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和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以及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以及赏析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忧国忧民,这篇词写出了他不尽的情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赏析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翻译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翻译(共含11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知识扩展:练习题一、解释句子中关键的词语。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作者是,他是朝著名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
2、默写出本文描写月色的句子:。
3、这篇游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第一段以为主、第二段以为主、第三段以为主。
文章感情基调十分明显,可以从、和等词直接流露出来。
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5、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文中有何作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①②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作者心境篇一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赏析篇二仔细想一想,才发现现在的人都活在紧张的工作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之中,从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回想起古人当年是怎样怀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心情是如何的快乐!如何的逍遥自在啊!而在这现代生活中,也难寻觅到这份诗意!“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的感受,也许,我是这样想的吧!被贬官——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不好受,而诗人却怀着别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是凌云壮志——张怀民,他们两个结识了。
感慨世事万变,他们心里懂得,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心里知晓。
喧哗终会消隐,月光依旧会照射大地,落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在那个淡淡轻盈的月光下,诗人解了衣,却难以入睡,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伤感吧!月色,在这个充满倦意的小镇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进了诗人的心窝里,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是因为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
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于是,为了这不必要的烦恼,它决定——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似乎有灵性,它懂得世界万物,懂得世界万物的心。
同是伤心人,怀民如何睡得着?踏遍红尘路,寄情水云间。
月光漫漫,如水,如雾。
两人步于中庭,倾听小城沉睡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细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种色调?水,它本无色?诗人赋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种触人心弦?只因,它,本无色!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景致,但是,那并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许,它建立在作者被贬官的悲凉之感上。
不知如何去描述作者情感的交织,只知——愤怒的情感,却隐含在作者这仅83个字的“闲情”文中。
也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别有一番景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篇三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篇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
“元丰六年”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宋神宗年号),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于流发,自然心情忧郁。
事隔四年,时至今日,其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
古时以农历记事,“十月十二日夜”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的。
这样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户”。
“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几日的夜晚天气,因为俗语有云:“初七初八,月际更发”,今日已为“十二”,当是朗月升挂;抑或作者对前几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
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际的融融月色。
特别是句中“入”之一字,脱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来慰藉迁客骚人的心灵。
“月色入户”更入“心”,“欣然”一词,使作者喜悦兴奋之情状跃然纸上。
“念无与为乐者”“念”承前句“行”而来,是作者瞬间的心理活动。
作者形单影孤,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一个人行之无味,不禁叹问:谁能与吾为乐呢?“乐”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闪念之间,人、地跳跃而出,快得几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也暗显出两人的感情笃厚。
张怀民何许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两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从中也可见出两人心有灵犀,神思契合。
句中“承天寺”,又扣题一次。
“寻”字写出急切访友的心情,写出急于寻人共赏月景的心情。
同时,又传达出不知怀民是否在“家”的隐忧。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大喜过望,怀民不仅在寺,且还未寝。
于是两人一起在庭院散步。
句中点明了“夜游”的具体地点,三点文题。
“夜游”,常时一般以为暗黑,但因前文已点出“月色”,顿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与作者此时心境吻合,怎会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显出作者两人情态闲适、携手而游的景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为文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
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
“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
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
“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
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
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连两问,含义极深。
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
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地听出诗人内心的丝丝忧楚和些些放达。
“闲”之一语,是为“文眼”,包含不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
虽口言“闲”而心难“闲”,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又怎是一个“闲”字了得!综观全文,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有层次的运用,将月下美景、心中闲愁和盘托出。
叙事,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将自己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晓明通畅,同时,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
写景,则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
抒情,则委婉曲致,欲吐还休,似闲还愁,作者仅只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都留待读者去深深体味。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节奏划分篇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注释:篇六(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
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写作背景篇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