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讨与实践摘要:中高职衔接教育是指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无缝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并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成功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目标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和建设路径,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方案。
1. 引言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中高职衔接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将从相关问题出发,探讨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和建设路径。
2. 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中高职衔接课程不匹配。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2)衔接课程缺乏实践性。
中高职衔接教育注重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培养,但目前课程设置较为理论化,实践环节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教学方法陈旧。
中高职衔接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支持,学生难以获得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原则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高等职业学校的需求,确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并能适应学习。
(2)衔接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即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顺应,避免出现学科断层。
(3)灵活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
4. 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如下:(1)加强调研和评估。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调研和评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实施策略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趋势。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和跨文化能力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在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时的策略,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施途径。
1.1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核心目标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核心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与国际院校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交流项目,使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增进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和理解。
-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其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1.2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应用领域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交流:与国际院校进行学术研讨、学术会议等活动,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 学生交换:通过学生交换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院校学习,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
-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国际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 联合研究:与国际院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学术和技术问题。
二、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实施策略高职院校在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2.1 明确项目目标与定位在项目实施之初,高职院校需要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定位,包括项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文化交流目标以及国际合作目标等。
这有助于在后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确保所有活动都能够围绕既定目标进行。
2.2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网络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摘要】现代社会对于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差异。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上,国内外的中高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衔接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文章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衔接、差异分析、现状分析、影响、问题、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体系间的互通和衔接变得尤为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导致了教育衔接的问题。
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影响,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课程差异、衔接现状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致力于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教育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是当下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一研究对于促进国内外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中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顺畅衔接是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和优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和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提纲:一、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性1. 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2. 双语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二、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1. 课程设置与规划2. 教学团队建设3. 教学资源保障4. 教学评估机制三、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发展1. 针对性强化课程建设2. 培养双语教学师资队伍3. 与企业合作,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四、结语---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教育领域的一项热门话题。
在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
在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意义更加突出。
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良好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很多行业和企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1. 课程设置与规划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置。
这需要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确定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计划。
这涉及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使课程设置和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 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具备一支由专业教育人员和双语教学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
这样的教学团队需要具备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团队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教学资源保障为了确保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利进行,同时还需要充分保障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学用书、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
特别是对于相关的教学工具和材料,需要确保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充足和合理。
4. 教学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机制。
这些评估机制可以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估等。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功能、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功能、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作者:谢永华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33期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走出去”企业对“懂中文、通文化、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需求旺盛。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具备发挥服务中国标准和文化走出去、提高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提升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等三大功能,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有待完善、教学资源有待丰富、师资水平有待提升、企业参与热情有待激发等现实困境,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院校资源、发挥企业作用,促进“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文+职业技能;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33-0015-06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
“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尊重共建国家的发展权,充分尊重共建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自决权,有针对性地为共建国家提供帮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累计为共建国家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2万人次以上,极大促进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
作为与经济社会和生产实践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亟须大批“中文过关、技能过硬”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学好中文、掌握技能,进入中资企业工作成为许多国家青年职业发展的热门选择,催生了对“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迫切需求。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强调用中文学习专业技能,以中文推广和技术技能共享结合的形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满足职业院校、企业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等多元主体需求,近年来发展迅速。
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产业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开始呼吁教育体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培养更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国际化产教融合强调将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
而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探索,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格局,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在本文中,将探讨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讨论合作机制,以及如何建设师资队伍,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
1.2 问题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产教融合不足、师资队伍不够强大、国际化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对接,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机会。
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有助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理念,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探讨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意义重大,将有助于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朝着更加国际化、现代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和需求不断变化,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汉语国际教学实践目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汉语国际教学作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合格的汉语国际教师,提高汉语国际教学水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汉语国际教学实践的目的。
二、培养合格的汉语国际教师1.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汉语国际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汉语国际教师。
这包括:(1)扎实的汉语基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学等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教学。
(2)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以便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
(3)教学技能: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技能。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汉语国际教学实践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
这包括:(1)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汉语学习中取得进步。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反思:教师应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提高汉语国际教学水平1. 提高教学效果汉语国际教学实践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汉语知识,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这包括:(1)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推广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包括:(1)介绍中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提升国家形象。
四、促进教育公平汉语国际教学实践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有机会学习汉语,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基于“中文+职业技能”的职业本科院校汉语教学模式初探——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基于“中文+职业技能”的职业本科院校汉语教学模式初探——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摘要:自2019年“中文+职业技能”被提出后,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开设“中文+职业技能”相关项目并进行教学实践,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之前留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集语言、专业技能、中华文化于一体进行新的实践,为职业院校留学生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字:中文+职业技能职业本科教学模式一、引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在多个领域深入合作,如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中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影响深远,拓展了职业院校的国际教育视野,提升了国际交流高度。
各国经济之间的往来也增加了“中国制造”产品的曝光度,让更多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国际留学生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需求逐渐转向中国技术技能,为“中文+职业教育”的提出提供了先决条件。
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提出“中文+职业教育”,为探寻以中文学习为基础的职业技能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加入了“中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队伍,职业院校国际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现有汉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家和各院校对留学生教育方面关注颇多,也给予了一定的资源支持,针对留学生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职业院校招收留学生的时间较短,2017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在三年期的培养过程中许多相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亟待解决,包括教学衔接不通畅、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等,这些对留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衔接不畅通。
现在大多数院校针对留学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学习基础汉语知识和技能再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未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学生学习的汉语知识与专业中所需的汉语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之学生的汉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实训中应用的机会较少,知识并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很多留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仍然听不懂汉语或者不能理解专业知识,不能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汉语达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标准课程实践和反思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标准课程实践和反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想简单谈谈我们学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探索的点滴实践。
主要有四点:一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标准,二是课程建构,三是国际合作交流实践,四是问题与反思。
一、发展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外国语学校创办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早在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还有刘少奇主席办公室以及宣传部、教育部等各方积极倡议和鼎力支持下,我国创办了长春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学校、天津外国语学校、重庆外国语学校等七八所第一批外国语学校,文革前发展到11所,文革后恢复了上述中除北京外国语学校外的7所,我们厦门外国语学校应该是第8所,是改革开放后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当时叫“厦门市英语中学”,1992年经上级部门批准改为现名“厦门外国语学校”。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建国初期相当一段时间内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等不利国际环境,国家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外贸政策,学校也主要教授俄语。
在中苏关系出现恶化甚至决裂前夕,国家考虑到要打开外交新局面,需要培养大量懂外语的外交和外贸人才,因而创办外国语学校。
当时,全国几所大城市依托外国语学院(大学),挑选出了一批“根正苗红”的小学生,集中到外国语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到大学进行“一条龙”培养。
那时的培养目标是“外语水平较高,一般文化知识较好”。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培养目标调整为“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全面发展”。
我们厦门外国语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以改革开放后的新思想指导办学。
厦门特区是1981年设立的,我们学校同一天被批准创办,因此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顺时代发展之势而长”。
1982年秋季开学,我们招收了初一两个班80人,到88年高三毕业的时候是78人,其中两个出国了。
经过33年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发展,现在我们有初、高中两个校区,有86个班,共4300多学生和360多名教职员工。
国际中文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我有幸参与到这一教育事业中,现将我的教学实践报告如下。
二、教学背景1. 学生背景我所教授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年龄在18-45岁之间。
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学习中文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教学环境我所教授的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
线上课程主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线下课程则在学校进行,学生可以与教师面对面交流。
三、教学目标1. 基础汉语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 文化教学:通过讲解中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3. 交际能力培养: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实践1.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汉语。
(2)情景教学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汉语的魅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内容(1)语音教学:通过声母、韵母、声调等语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汉语发音规则。
(2)词汇教学:教授常用词汇,并引导学生进行词汇拓展,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语法教学:讲解汉语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语法框架。
(4)文化教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
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实践研究
高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实践研究摘要:国家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准的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选择采用国际化办学,提高学生的在那个能力,很多的高职学院以“中德”双重培养为契机,在化工、机电等多个专业领域,对国际化的专业教育标准的发展进行了探索。
国家间的院校教学与学习标准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高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引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大,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这样,就能够适应行业新技术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从而使高职院校整体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这样才能满足现阶段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能提高中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以这种趋势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是有利的。
一、高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概述专业课程标准是一项基本的工作,它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以产业的国际化和国际的先进教育为中心的,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国际化”专业的教育水平与“一般”专业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国际化的专业教学标准,不仅要从自身的教育现状出发,要与自身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也要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技术和技能人才作为重点,突出其国际性。
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满足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国际上优秀的专业相匹配,并与国际上的大学、公司、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国际间的相互认可,为提高国际认可程度,必须扩大国际视野,发掘共性的规律性和共性的规律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设高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价值所在(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从实质上讲,在高职院校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能够达到以国际化的超高标准,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全球发展视野,明确对国际跨界文化交往的规则,逐渐地,对跨国界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有所了解。
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文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日益广泛,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然而,目前的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面临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材内容不够贴合实际、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为了优化与完善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对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当前的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中文与国际文化、国际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评估课程设置,加强中文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注重学生对国际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沟通与理解能力的专业人才。
其次,需要优化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
当前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为了使教材更贴合实际,我们应该引入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设计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材内容。
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优秀的中文教材,结合中国自身语言和文化特点,精心打造适合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的教材。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是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完善的关键。
目前,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人数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
同时,建立师生互动的学术讨论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推动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经验。
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素养,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人才。
总之,中文与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由之前的高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倾斜,中等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就需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分类表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做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融通工作。
现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制定时需要突出该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与改革尤为必要。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随着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设备,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
但是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优秀人才紧缺,大部分就业者是层次较低的劳动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工。
缺乏相关技能与准入资格,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修改和完善职业院校的工业机器人中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做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
一、中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目前我国现行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部分专业的衔接存在“脱轨”的不良现象。
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不完善。
例如:高职院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由于实训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就将实训课程课时进行压缩。
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
同样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也不扎实。
很多需要应用到的数学或物理等课程内容被删减。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融输并举”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 我国 高等 职 ‘一带一路’品牌服务”五个维度进行有益探
业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极大地赋予了高 索、成功实践和创新突破,筑成政行校企合作
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崇高使命,对于高等 交流新范式,有效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战
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水平。
(三)外引内培国际师资团队 学校加大教师出国(境)培训力度,提高外 专引智质量和实效。学校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 (British Council)联合建设“以英语为媒介的教 学”(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EMI)双语 教师发展基地,提升双语教师培养数量,选派多 名骨干教师赴国(境)外进行课程研讨,深入沟 通交流合作办学教学情况;引聘国(境)外高水 平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专家,建立国际化专业 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 点开展教学科研、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项目, 实现教师专业教学国际化能力和科研创新能 力的双向提升。
一、开源引流, “融”国际优质职教资源
国家倡导职业教育要学习借鉴、开发创新 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标准的职教资源,开发国 际 通 用 专 业 标 准 和 课 程 体 系 ,聚 焦 国 际 化 人 才培养内涵建设。因此,学校加快探索职业教 育国际化新模式,于 2018 年 3 月成立了由主 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 能部门和八个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 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外交流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 “融输并举”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文/方 芳 贺 婧
摘 要:近 年 来 , 党 和 国 家 高 度 重 视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 鼓 励 职 业 院 校 加 强 国 际 交流合作, 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国际教育标准互通和教育发 展,引导职业院校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努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 人才。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校实际,放眼国际趋势,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发 展”战略,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取得了历 史性突破。 文章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情 况为案例, 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 成果。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途径与推进策略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途径与推进策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国际化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那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呢?本文将从途径和推进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途径1. 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外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活动。
通过与国外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 增加留学生招收数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积极拓展留学生的招生渠道,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校学习。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还可以促进本地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推进国际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课程和教材,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打造适合本地学生的国际课程体系。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推动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4. 加强国际交流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讲座、暑期学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比赛、实习项目等,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二、推进策略1. 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和策略,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国际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国际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2. 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国际化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寻求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与国外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
在介绍了背景信息,研究目的以及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接着在详细阐述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具体实践,课程设置与合作,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措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总结了国际化办学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培养更多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探索、理念、实践、课程设置、合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挑战、对策、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是当前中国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职业教育也需要与国际接轨,积极探索面向世界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就业环境,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竞争力。
与此国际化办学也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拓展师资队伍、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和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提供更多机会。
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内涵和特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之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深入分析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和具体实践,探讨国际化课程设置与合作,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措施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更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以及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案例分析、评价与展望、启示、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过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的学习路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推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探讨其关键要素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研究
第6期总第15期三晋基层治理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Sanjin2022年12月Dec.2022No.6Sum15“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研究管明龙(临沂职业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近些年,国内大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实现了“引进”与“输出”双向并举发展,但与“双高计划”的目标要求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建设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国际化办学理念不够深入、机制体制不够健全、项目设置单一、办学实力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技能型人才较少等方面。
为此,要通过树立前瞻理念、完善相关政策、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等措施,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3)01-0088-03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决策,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致力于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研究切实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体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一些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国际办学之路,但是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行动较为缓慢。
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国现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打造中国品牌的高职教育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办学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办学实施路径研究
刘必旺;谈颖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
【年(卷),期】2022(21)2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施"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办学,助力"走出去"企业解决本土化人才需求瓶颈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锚定境外办学定位,提升办学质量;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打造"双师双语"师资团队;搭建政行企校合作平台,加快境外办学品牌建设等途径,落实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境外办学水平,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方案。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刘必旺;谈颖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2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实施路径研究
2.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实施路径研究
3.农业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境外办学的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泰国分院办学为例
4.新时代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路径研究
5.新时代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赵岩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22年第04期摘要:“中文+职业技能”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
依据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特点,文章提出并构建了“分层分段”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从强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夯实“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完善“中文+职业技能”师资队伍、丰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资源、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高职院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分段分层;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专门列出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1]。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2]。
国际学生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交叉发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探究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认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又应该如何构建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文+职业技能”的缘起与发展“中文+职业技能”这一概念与“汉语+”或“中文+”密切相关。
“汉语+”最早被正式提及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致辞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3]。
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在大会致辞中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4][5]。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
2020年11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
2020年12月,语合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泰共建全球第一所“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6]。
2021年,“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2021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举办多场关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论坛及研讨活动,重点发布了《“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14届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也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作为重要论题进行研讨。
与此同时,多所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研讨。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中文+现代农牧业”农业类师资专题培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了“中文+职业技能”短期培训。
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职业技能”工业汉语等系列教材。
由此可见,“中文+职业技能”从提出到文件落地实施,逐步实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融合发展。
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高职院校国际学生课程体系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必须体现高职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属性及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帮助更多国际学生学习中文,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国际间人文交流,突出“中文”和“职业技能”融合协同发展的特色。
(一)依据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制定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和基本依据。
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是“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准则”,“是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开展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7]。
《质量规范》明确提出了国际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等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高职院校而言,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要以《质量规范》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知晓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并尊重中国发展,具有一定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华、友华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依据国际职业技能人才需求,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一关键要素来进行,注重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大项目和大工程“走出去”,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各国对“中文+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
培养既懂中文又懂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符合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中国驻外企业经營发展,符合各国广大青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沿线各国提升社会大众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三)依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
高职课程体系不同于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它全面贯彻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8],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操性及应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
因此,在“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属性特色,强调专业阶段的实践应用性。
此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与国内学生相比,在贴近产业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与不同国家在文化和习俗上的融合度,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际化,适应国际产能合作提出的新要求,紧跟“走出去”中国企业和中国先进技能,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依据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对象为外国留学生。
这就要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必须与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构建体现国际学生教学对象的特色内容和课程类别,精准把握课程门类设置,增设与专业技能课程相匹配的职业汉语主修课程和职场汉语辅修课程,克服国际学生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理论课程学习困难等现实问题,提升国际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三、基于“分段分层”的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不是创建新的课程体系,而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根据教学对象和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适当调整和重构原来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国际学生的特点和“中文+职业技能”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培养国际学生中文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这也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同时也是培养既会中文又懂技术技能的知华、友华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重点要以中文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凸显中文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发展。
国际学生的中文与职业技能并不是同时推进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
首先要打好国际学生的中文基础;其次是用中文辅助专业技能学习,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国际化课程教学,提升国际学生技术技能。
根据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状况,结合职业教育规律,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形式来推进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根据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和阶段性,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分为两个阶段,即中文基础阶段和职业技能培养阶段。
根据国际学生课程类别的不同,在不同阶段分为:中文基础课程、“中文+”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中国文化课程等四个不同类别的课程体系。
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需求、入校时间及生源类别等方面的差异,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和类别,具体见图1。
中文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国际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等基本交际技能和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此阶段,根据国际学生的入学情况、学习需求、汉语水平等因素,分为初、中、高等三个不同层次,开展国际学生精准化培养,提升国际学生培养的针对性。
这一阶段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汉语综合、汉语听说(口语、听力)、汉字识写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中文基础阶段不仅包括汉语课程体系,还包括中国文化课程体系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书法、国画、茶艺及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等内容。
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化教学为感知、认知层次的体验教学,目的是让国际学生感知多彩的中国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专业技能阶段包括国际学生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和“中文+”课程体系及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
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
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是国际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内容。
它主要由“专业课程模块”和“企业实习实践模块”构成。
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在学校内完成,根据国际学生实际特点和需求,主要采用“短周期、强实践、重技能”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将实训实践和课上理论结合,重点强调国际学生技能实践学习,以达成技能培养的目标。
“企业实习实践模块”重点是提升国际学生职业技能实操和职业综合素养。
这一阶段主要强化校企合作,尤其是驻外中资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为国际学生搭建国外中资企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技能,解决应用场所的实际问题。
“中文+”课程体系主要是帮助国际学生用中文学习专业技能,让国际学生重点掌握专业技能常用的专业术语,尤其是职业场景的相关术语。
理论课程之所以是国际学生的难点,主要是因为他们汉语读写能力差,看不懂相关专业术语。
“中文+医学”“中文+工业”等课程就是将中文与专业技能结合,帮助国际学生学习专业术语,提升国际学生用中文学的能力。
中国文化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国际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9],培养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情感基础。
国际学生中国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文化认知和交流互鉴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