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赵岩

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22年第04期

摘要:“中文+职业技能”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依据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国际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特点,文章提出并构建了“分层分段”的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践,从强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管理、夯实“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完善“中文+职业技能”师资队伍、丰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资源、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高职院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文+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国际学生;分段分层;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专门列出了提升职业

教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2]。国际学生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交叉发展、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探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应该如何认知“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又应该如何构建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文+职业技能”的缘起与发展

“中文+职业技能”这一概念与“汉语+”或“中文+”密切相关。“汉语+”最早被正式提及是在201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致辞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3]。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在大会致辞中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融入适应合作需求的特色课程,积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学习中文[4][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中文+职业技能”项目。2020年11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2020年12月,语合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泰共建全球第一所“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6]。

2021年,“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2021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举办多场关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论坛及研讨活动,重点发布了《“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第14届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也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作为重要论题进行研讨。与此同时,多所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研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中文+现代农牧业”农业类师资专题培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了“中文+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此外,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职业技能”工业汉语等系列教材。由此可见,“中文+职业技能”从提出到文件落地实施,逐步实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协调融合发展。

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课程体系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必须体现高职国际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属性及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帮助更多国际学生学习中文,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国际间人文交流,突出“中文”和“职业技能”融合协同发展的特色。

(一)依据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国际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制定国际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和基本依据。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质量规范》)是“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准则”,“是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开展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7]。《质量规范》明确提出了国际学生“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等四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要以《质量规范》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知晓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化,理解并尊重中国发展,具有一定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华、友华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依据国际职业技能人才需求,构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一关键要素来进行,注重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大项目和大工程“走出去”,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各国对“中文+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培养既懂中文又懂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符合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中国驻外企业经營发展,符合各国广大青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沿线各国提升社会大众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三)依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高职课程体系不同于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它全面贯彻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8],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操性及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因此,在“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属性特色,强调专业阶段的实践应用性。此外,“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与国内学生相比,在贴近产业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与不同国家在文化和习俗上的融合度,注重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的国际化,适应国际产能合作提出的新要求,紧跟“走出去”中国企业和中国先进技能,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依据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对象为外国留学生。这就要求“中文+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必须与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构建体现国际学生教学对象的特色内容和课程类别,精准把握课程门类设置,增设与专业技能课程相匹配的职业汉语主修课程和职场汉语辅修课程,克服国际学生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理论课程学习困难等现实问题,提升国际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