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2,3课
最新整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
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
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
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
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
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生:边。
)2、解释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飞机升空的道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小木棒、胶带。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飞机已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一架飞机很大、很重,那么它是依靠什么力量飞向天空的呢?今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不开的纸①、双手各拿一张A4白纸,使他们相距不太大的距离,并让他们自然下垂。
②、用嘴对着两纸之间平稳的吹气。
③、实验观察:两张纸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空气对所有的物体都有压力,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向两纸之间吹气时,空气流动快了,纸间压力减小了,而纸两侧空气压力不变,相对大于里边,压的纸向里靠近,两张纸没有被吹开?2、实验二:吹起来的纸条①、将A4白纸条贴近嘴唇下边,并用食指按住,然后平稳向前吹气。
②、实验观察:纸条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当用嘴吹气时,纸条上边的空气流动快,空气压力相对小,纸条下边的空气流动慢,空气压力相对大,纸条是不是由于上下空气流动速度不一样,造成压力不同而被托起来的?3、、实验三:模拟机翼升起①、将一张A4白纸对这,使上半部分纸比下半部分纸缩进2.5厘米,用胶带把上下两部分粘起来,形成机翼状。
上半部分略凸起形成圆拱形,用直尺从中间穿过。
②、向模拟机翼平稳吹气。
实验观察:模拟机翼出现了什么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①、根据实验二的道理,模拟机翼上下部分的空气压力大小如何?②、说说模拟机翼被托起的道理?③、想一想飞机升空的道理。
分组讨论:为什么飞机场要修长长地跑道?(三)探索发现当飞机高速滑行时,机翼的特殊构造使机翼上面空气流速比机翼下面空气流速快,机翼上下空气产生的压力差将飞机举上了天空。
(四)探索延伸课下分小组研究课本5页题目:为什么会发生两船相撞的事故。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
颜色错觉: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这些颜色通过城市的建筑、大地装饰、衣服的涌动,相互交错,流动变幻,容易使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错觉。
距离错觉:汽车的数量多、品种杂、形状各有千秋。对这些在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驾驶员会出现对车身的长和短,速度的快和慢等判断误差,造成错觉。光线错觉:太阳光,反光物体的亮度,车头冲着光,车头背着光,明体车窗,暗色车窗,以及夜间行车长灯强光,短距灯弱光,反复出现易使驾驶员在未适应前造成错觉。
④图中除中间的正方形外还有正方形吗?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判断较为复杂图形“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对于“视错觉现象”的危害与应用教师要尽可能的再补充一些事例进行教学活动。3.结论
2.看一看:图3中A图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实验三实验程序:
(1)看看我们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
(2)探索延伸中四幅图都属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四、背景资料
1.什么叫视错觉?
视错觉就是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本课活动基本都属于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2.错觉的危害
(完整版)网络公选课【考古发现与探索】课后习题及答案
网络公选课【考古发现与探索】(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2016.4.10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1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A、1900.0B、1921.0C、1935.0D、1947.0我的答案:B2苏秉琦是哪所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创始人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复旦大学D、中国科技大学我的答案:B3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不包括A、研究对象B、研究方法C、研究目的D、研究主体我的答案:D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王威先生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A、一B、二C、三D、四我的答案:C5在龙骨药材上有下列哪项重要考古发现A、汉晋简犊B、龙门石窟C、甲骨文D、良渚文化我的答案:C6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王国维B、梁启超C、章太炎D、季羡林我的答案:A7敦煌石窟是由一名道士在1899年发现的我的答案:×8影视作品里的考古学家和真实的考古学家是有差别的我的答案:√9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二)已完成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墓葬B、房屋C、道路D、鼎我的答案:D2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B、生活用具C、房屋D、刀我的答案:C3“三器说”是哪国人提出来的A、英国人B、埃及人C、丹麦人D、西班牙人我的答案:C4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是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我的答案:√5地质学的发展和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对科学考古学起到重要的影响我的答案:√6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挖掘我的答案:×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已完成1人类第一次合成的金属材料是什么A、铜B、铁C、金D、银我的答案:A2人类第一次能够合成的材料是什么A、铜器B、铁器C、陶器D、银器我的答案:C3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不包括什么A、磨制石器的出现B、铜器的出现C、农业生产的出现D、动物的驯养我的答案:B4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旧石器时代B、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D、晚石器时代我的答案:D5人类经历铜器时代的时间是最长的我的答案:×6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一)已完成1夏鼐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A、一B、二C、三D、四我的答案:A2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A、苏秉琦B、夏鼐C、张忠培D、王巍我的答案:C3中国的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我的答案:√4三峡工程没有对古代遗存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二)已完成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房屋B、村落C、道路D、武器我的答案:D2下列属于遗物的是A、运河B、房屋C、耳环D、墓葬我的答案:C3拍卖行要先鉴定真假再拍卖我的答案:×4发掘品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和传世品的一样,没有谁高谁低之说我的答案:×5在自己田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个人所有我的答案:×6发掘品是经过科学考古工作清理出来的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三)已完成1下列哪个陵墓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过的A、昭陵B、永康陵C、贞陵D、乾陵我的答案:D2武则天葬在哪个陵墓里A、定陵B、昭陵C、乾陵D、秦陵我的答案:C3非法盗墓文物者现在可以判死刑我的答案:×4改革开放以前,盗墓现象非常普遍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四)已完成1青铜器时代完全被铁器时代取代是在什么时期A、夏B、西周C、初秋战国D、东汉我的答案:D2中国从什么时期开始制作铁器A、夏B、周C、春秋战国D、秦陵我的答案:C3铜石并用时代主要是用哪种铜A、青铜B、红铜C、黄铜D、灰铜我的答案:B4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进入铜石并存时期较早我的答案:×5青铜时代,中国主要用铜器做武器和礼器而不是生产工具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五)已完成1考古学在我国属于什么学科范畴A、人类学B、历史学C、哲学D、语言学我的答案:B2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是哪一个A、定陵B、乾陵C、秦陵D、德陵我的答案:A3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我的答案:√4考古学的工作方法更接近于历史学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六)已完成1人类历史上合成的第一种材料是什么A、磨制石器的出现B、陶器C、铜器D、铁器我的答案:B2标志着人类结束史前时代的遗存不包括下列哪项A、文字B、金属C、石器D、城我的答案:C3下列哪项可称之为考古学之根A、田野考古学B、水下考古学C、航空考古学D、科技考古学我的答案:A4田野考古学是根据考古方法进行划分的我的答案:√5田野考古学不包括地下考古学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七)已完成1下列不属于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法的是A、调查B、发掘C、清理D、分析我的答案:D2水下考古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很发达了我的答案:×3实验考古学也叫模拟考古学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八)已完成1越王勾践剑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铁B、铝C、铜器D、锡我的答案:C21977年12月复旦大学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下列哪种文物进行了无损科学研究A、曹操头骨B、越王勾践剑C、金缕玉衣D、《兰亭集序》我的答案:B3世界上最大的钟——“钟王”是哪国制造的A、中国B、美国C、英国D、苏联我的答案:D4航空考古学的主要工作是航空拍照我的答案:√5墓葬里的有机物不能直接取样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九)已完成1人工驯养和人工栽培大概出现在什么时代A、1万年前B、2万年前C、5万年前D、5000年前我的答案:A2人类从大概在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原生活A、5000年前B、1万年前C、2万年前D、5万年前我的答案:B3下列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别A、植物考古学B、动物考古学C、陶瓷考古学D、美术考古学我的答案:D4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环境是包括所有的自然环境,不管其是否与人类生活有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电子教案(人教版发探三年级下册)2013—2014(二)备课人:钟月秋陈菁原塘沽实验学校远洋城校区集体备课分工学期备课一、学段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观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第一课影子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三课纸的再认识第四课用眼卫生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第六课弹弦听音第七课泥石流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第九课辨认方向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三、本学期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四、课时分配(注明总课时数)本学期共计18课时准备课(1课时)第一课影子(2课时)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1课时)第三课纸的再认识(2课时)第四课用眼卫生(1课时)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2课时)第六课弹弦听音(1课时)第七课泥石流(1课时)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1课时)第九课辨认方向(2课时)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1课时)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1课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2课时)五、学生情况分析发探作为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鼓励性语言的施加。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课题: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内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0-31页)教学准备:直尺、教具(小棒)教学目标:1、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情境教学1、引入:在生活中蕴藏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在等待我们去探索与发现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索与发现(二)。
2、创设情境:淘气要去春游,想到超市去购买一些好吃的东西,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1)观察发现:猜猜淘气会走哪条路?还有别的走法吗?为什么淘气会走这条路?说出你的理由。
(走近路)(2)你是如何知道这条路近一点呢,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看法。
(测量长度等方法)(3)淘气家、超市、书店组成了一个三角形,a、b、c分别代表三条边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大家再认真观察和思考,讨论一下,你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从中初步总结出:a+b>c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二、动手操作,算一算,验证初步的结论。
超市书店淘气家abc1、让每小组的同学随意画出一个三条形,然后测出每条边的长度。
任意选择两条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进很比较。
得出:5+8>6 8+6>5 5+6>8归纳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任意”两次的含意。
2、返回上一例子,还可以得出:a +c >b 、c+b >a 三、实战演习,验证得出的结论。
先判断能否摆成三角形,然后动手操作摆一摆,再分析原因。
进一验证“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要求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
重点分析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引导学生推导出“如果有两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则无法拼接成三角形。
课题:探索与发现二——小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探索与发现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主备教师:刘宏凌使用教师:教学内容:四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书45-46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过程,推导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用字母表示。
2、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推导过程与运用。
教具准备:PPT课件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操作体验:PPT课件出示书45页的长方体图,算一算打这个长方体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导学提要:①从上面看,每层有几个小正方体?有4层,一共多少个?②从前面看,每层有几个小正方体?有4层,一共多少个?③分析比较:上面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的算式,为什么计算结果都一样呢?是巧合还是蕴涵着规律?④学生提出假设,同桌学生可以随意举例,看看计算结果来验证是否相等?⑤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2、学习汇报:①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5)×4=60 3×(5×4)=60②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教师用展示台出示算式:3、归纳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在乘法运算中,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后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规律表示为:(a×b)×c=a×(b×c)三、反馈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书46页“试一试”第1题:用课件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书46页“试一试”第2题:此题可以指名3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3、乘法交换律的推导:①从“试一试”第2题中寻找规律,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小学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了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轮子的作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 轮子的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钢珠“变”乒乓球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 钢珠“变”乒乓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探索与发现 2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探索与发现 2中国科学技术馆之探索与发现(2)这期我们将要带着小读者去中国科技馆的哪个展区参观呢?那就是“探索与发现”展厅。
小编的话:“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位于中国科技馆二层,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包括A、B两个分展厅。
上期介绍了“探索与发现”A厅里的“物质之妙”、“光影之绚”、“电磁之秘”三个展区,这期我们将介绍“运动之律” 及“宇宙之奇”两个展区。
“运动之律”展区通过对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形成过程,以及重心、流体运动、振动、能量转换与守恒等内容的展示,为观众提供一个探索物体运动规律的实践情境。
惯性定律小火车在轨道上匀速行驶,当火车将要经过小桥下方时,车厢里的小球会被垂直向上抛出,由于惯性的存在,小球在跃过小桥之后竟然可以落回到车厢中起抛的位置。
小球旅行记观众可以选择小球的运动轨迹,使小球在精确控制的轨道上运动起来,展示了各种运动形式及能量转换的相关知识。
空中自行车在高空中亲身感受自行车走钢丝的惊险刺激,了解力矩在物体平衡方面的作用。
球吸调节两球间的距离,会发现当两球距离一定时,竟然会被两球体下方吹出的气体“吸”在一起,直观地展示了局部气压与气流速度的关系。
流体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其所受阻力与其形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流线型物体所受阻力较小,运动速度较快。
而相同形状的物体,头尾对调后放在流体中运动,其所受流体阻力和运动速度竟然不同。
“宇宙之奇”展区通过展示宇宙的诞生、演化,以及科学家对宇宙未来命运的预测,使观众能更加深刻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引领观众关注宇宙一生的命运,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小天体与地球的邂逅展项有《恐龙灭绝》、《狮子座流星雨》等影像内容可供选择,用立体逼真的画面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近地小行星、流星、彗星等太阳系小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这些小天体与地球的关系。
创世大爆炸展项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星空,向观众展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引发人们对宇宙起源的思考。
小学发现与探索课程设计
小学发现与探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具体知识点),能够理解并描述XXX(具体知识点),了解XXX(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需要能够运用XXX(具体技能)进行XXX(具体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学科或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同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XX(教材的章节):介绍XXX(章节内容),通过讲解XXX(具体知识点)和分析XXX(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XXX(学科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XX(教材的章节):引导学生学习XXX(章节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XXX(技能)能力。
3.XX(教材的章节):通过讲解XXX(章节内容)和分析XXX(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XXX(学科或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X(具体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XXX(学科或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导入: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
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
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一、教学目的: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教案一:发现与探索主题:感受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四季的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2.掌握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四季的变化。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出示四季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Step 2:学习四季的变化规律(20分钟)1.老师通过PPT或教具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变化规律,包括气温、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
2.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规律。
3.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Step 3:感受四季的变化(30分钟)1.学生跟随老师到校园或户外,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植物的生长状况等。
2.学生回到教室后,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3.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四季的变化规律。
Step 4: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四季的变化情况,并与自己所在地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制作成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参与。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1.影子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 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案《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_2生2:72_2+28_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_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_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72+28)_2=72_2+28_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_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_64+__64,结果是64_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_)_64,结果也是64_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_)_64=32_64+__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23探索与发现
四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2.3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一个底角的3倍,一个底角等于().A. 60°B. 45°C. 36°D. 30°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和是135度,这个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内角和的()A. B. C.3.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A. 1B. 2C. 3D. 1或2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A. 钝角B. 锐角C. 直角5.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直角。
A. 1B. 2C. 3二、判断题(共4题;共8分)6.慧眼识真金(判断正误)。
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20°,另一个锐角就是70°。
7.判断对错任意一个三角形中都至少有一个锐角.8.在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内角一定不能小于60°。
9.火眼金睛判对错.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三、填空题(共10题;共15分)10.长5厘米,8厘米,________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11.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18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拼成一个三角形.下面由三角尺拼成的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________度?1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A=________°13.三角形ABC中,∠A=45°,∠B=103°,∠C=________.14.算出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1=62°,∠2=36°,∠3=________°∠1=58°,∠2=20°,∠3=________°∠1+∠2=∠3,∠3=________°.15.三角形具有________性,平行四边形不具备________。
16.已知∠1、∠2和∠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且∠1=45°,∠2=65°,∠3=________°.17.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它的每个底角是________度.18.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________,这是一个________三角形。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凿壁借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 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 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 人。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 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实 验 一
思考:
• 看不见橡皮的盒子里缺少了什么?
• 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不可以 用手电筒光 直照眼睛!
光的直线传播
实 验 二
思考: • 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 光,怎样? • 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 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 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用这种方法卷两个细纸筒。
讨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论
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 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笫一课《影子》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以影子产生条件为重点内容。
教学工具:一个手电筒、塑料板、大象皮和长竹竿。
教学过程(1)以影子产生条件为重点内容。
学生自己收集材料,教师帮忙指导。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3)“探索延伸”是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在组织上下些功夫学生小组讨论。
(4)总结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并了解了影子与测量的知识。
产生影子的条件是a必须有光源,b.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5)家庭作业总结影子的特点与应用并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实践。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 的为重点内容。
教学工具:厚纸一张、实验教材。
教学过程(1)以“光是沿直线传播” 的为重点内容学生收集材料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
(2)本课的关键点在于“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学生小组讨论”(3)实验成功点。
(P.7)学生亲自做实验(4)图6的实践活动最好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
教师请一部分学生到讲台前演示(5)所用灯光不可刺眼学生自己总结(6)总结A 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B 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等(7)家庭作业与父母一起分享实践的快乐。
笫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并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以“热空气是向上升”的为重点内容。
教学工具:纸杯、线绳、塑料袋、平衡尺、酒精灯、蜡烛、细木条、铁架台教学过程(1)以“热空气是向上升”的为重点内容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帮忙指导(2)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内容。
看“实验三”是个综合性实验,还不能直接说明热空气上升的道理,教师讲解原理。
(3)实验均可做为教师演示实验,要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实验(4)“探索延伸”活动最好播放相关的视频课件。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教学文案
讨论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 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凿壁偷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凿壁借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 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 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 人。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 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实
思考:
验
一
• 看不见橡皮的盒子里缺少了什么?
• 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不可以 用手电筒光 直照眼睛!
光的直线传播 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
二
光,怎样?
• 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 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 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用这种方法卷两个细纸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四年级学科发现与探索教学内容有趣的“毛细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研究毛细管的作用,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
上升高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教学媒体
1个水碗,1个直径约15厘米的碟子,红色的水,1个放大镜,一块宽度可放入水碗的小木板,几根粗细不同的吸管、1个玻璃杯。
餐巾纸、绿色塑料条,粉笔、布条、铁丝、海绵、小砖块、橡皮筋,一段长约10厘米的芹菜梗。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水在通常情况下是由高处往低处流的。
你看过水自动地由低处往高处移动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二、探索活动
1、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的向上移动?
取一条面巾纸和一段绿色塑料条,分别将面巾纸和塑料条的一端浸在装有红色水的碗中。
手不要动,保持一段时间,观察面巾纸和塑料条与水接触部位的现象。
然后从碗中拿出面巾纸和塑料条平放在课桌上,用放大镜观察两种物品材料中是否有极细的管道。
使水能上升的物品有细微的管道吗?
想一想:面巾纸有细微的管道,可以使水慢慢上升,还是没有细微管道的塑料条不能使水慢慢上升?
用放大镜观察课前准备的粉笔、布条、铁丝、海绵、橡皮筋、小砖块,把它们分成有细微管道和没有细微管道两类。
用同样的方法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想一想:使水慢慢上升的物品中,细微管道是不是越粗越好?
2、管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把一组内径大小不一的透明吸管用胶带固定在小木板上,吸管下端要摆齐,将小木板垂直放入水碗中,使水碗水面没过吸管下端。
手不要动,保持一段时间。
观察吸管与水接触部位,看一看每根吸管中水升高的情况。
想一想:上面的实验中,粗吸管中水升的高还是细吸管中水升得高?是不是吸管内径越细,水上升得越高?
结论:能够吸水的各种物质,本身构成并不严密,都有许多细小的管道存在,我们把这种管道叫做“毛细管”。
3、芹菜梗毛细管的作用
在玻璃杯中加入少许红色的水。
把一段长约10厘米的芹菜梗插入杯中,保留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插入红色水的芹菜梗,用小刀横向切开浸水一端的芹菜梗。
看到芹菜梗的细小的孔吗?你发现了小孔中有红水吗?
三、探索延伸活动
1、让纸花“开花”。
2、地下水供植物生长。
3、毛巾浸入水中。
4、建筑时,铺上防水涂料。
以上这些,都是毛细管的作用。
课后反思:
袁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四年级学科发现与探索教学内容标准化的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的内容。
2 通过实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标准化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标准化的内容。
教学媒体不同型号的铅笔,不同品牌的味精袋,纸张,直尺,几种不同外形同一规格的螺杆和螺母。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铅笔是重要的书写工具。
那么铅笔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在制作铅笔时有没有标准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活动过程
实验一产品的质量标准
分别将1H、2H、HB、1B、2B、3B等型号铅笔在同一张纸上画一下,用力大小要一样,观察留在纸张表面上的色迹浓淡程度。
你感觉留在纸张表面上的色迹浓淡程度一样吗?
观察味精袋上的文字说明,你发现它们的质量标准分别是什么?请说一说产品质量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二产品的规格标准
用直尺测量A4纸的长与宽。
A4纸长和宽各是多少?与其它组交换测量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再量一量B5纸的长与宽。
B5纸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A4纸和B5纸长与宽的尺寸是标准化的品种规格标准。
标准化的第二个标准是产品的规格标准。
实验三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用3个同一规格不同外形的螺母在同一螺杆上分别做旋紧实验。
想一想:为什么用相同尺寸的螺母可以相互替换并能旋在同一个螺杆上?
实验中发现螺杆和螺母的零部件一般都有通用性。
标准化的第三个标准是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三探索发现活动
通过实验发现了标准化就是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和产品通用性等方面规定的统一技术标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