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及其优化
论教育生态平衡与高等教育的发展
的发展 是相 辅相 成 的 。我 们要 构 建动 态平衡 的 高等 教 育生 态平衡 系统 。
[ 键词 ] 教 育生 态平衡 ; 关 高等教 育 ; 可持 续发展 [ 者简 介 ] 郁 关(97一) 女 , 作 17 , 南通 大学教 育科 学 学院讲 师 , 主要从 事 高等教 育理论研 究 。
源 的珍 惜 和 保 护 法则 。 在 人 才 培 养 上 注 意 绿 色 人 格 、 境 品 环
教育生态平 衡的思想 内涵包 括 : 首先 , 强调 教育 发展 在 空 间布局上 的均衡 性和 自我建构 性 。使 教育发 展形 成一 个
德、 生态素养等方面 的塑造 , 构建人类 与 自然和谐 共荣 的家
创造 良好 的学 生成长环境 。从生态学 的角度来 看 , 任何生物 有机体 的健康 生长都离不开 一定 的适宜环境 , 所谓 “ 正 南橘 北枳” 。教育要从 生态系统 论角度 出发来 考虑学 生 的成 长 ,
致 力 于 优 化 学 生 的 成 长 环 境 。这 就 需 要 建 设 良 好 的校 园 文
态平衡乃是教育发 展必须遵 循 的一条基 本规 律。现代 高等 教育 同样也是一个 由多种要 素构成 的具有 整体综 合效 益 的 生态系统 。我们要优质 高效地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 , 利实现 顺
积极关注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
种环境因 子的变化都可能引发整体环境的 改变, 进而给教
2 边缘效应 .
师的 生存与发展带来影响。
1缺失整体平衡的 . 物质生 态环境 近年来, 随着国 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 大学教师 所赖以生 存的 物质环境得到了 显著改善, 这已成为社会的普
但是, 在大学教师的总 体物质环境状况得到改进的 所谓边缘效应是指在生态环境中, 实际存在某些薄弱的 遍共识。 不可忽视的问 题是, 在不同的 教师子群体间, 其物 边缘区, 被生态系统所重视。 不 在教师生态环境中, 有一些 背景之下, 个体或教师群体由 于某些原因 而成为教师生态系统中的“ 质环境质 边 量的差距却在日 益扩大。有学者通过研究, 得出一 际 , 人” 他们的生存与 发展状况尚 未得到足 够的理 解和 关注。 3 自 织、 适应规律 . 组 自 政府特别津贴, 其参与社会 教师个体是组成教师群体的 基本单位, 每一个体在其生 不说教授群体中的许多教师享有 谋取额外收 入的机会远甚于以助发展轨迹, 即呈现出 教研活动、 群体。在大学教师生态系统中, 以助教为主体的青年教 个性突出、 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态势。这 种态势并不意味着教 教师 师 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承担着学校的大部分教学任 师 群体的 紊乱, 整个教师生态系统依然处于 一种有序 状态。 4 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 务, 是科研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 在物质利益的获取 他们却居于 金字塔的塔底、 生物链的最低端, 扮演着教 竞争是手段, 是教师成长的推动力, 缺失竞争l 的生态环 方面,
二 、 学教 师发 展 的现 实生 态环 境分 析 大
当 大学教师所依存的现实生态环境比 前, 过去有了 很大 改观, 呈现出某些良性发展的势头。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
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_胡保卫
收稿日期:2005-11-25作者简介:胡保卫(1968-),男,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高等农业教育,2006-3,3:14-16Highe r Ag ricultural Educatio n ,2006-3,3:14-16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胡保卫,杜坤林(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生态学通过分析各种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6)3-0014-03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世界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启动了一些不同层次的行动计划。
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计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等。
澳大利亚还把培养学生“理解并关注对自然环境的守护,并且有致力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列入21世纪初国家教育战略目标。
在我国,清华大学1998年首次提出“绿色大学”的全新办学理念,随后,天津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启动了“生态校园”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教育生态学这一理论层面上思索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并以生态学为价值取向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可能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 aller ,w .)。
[1]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刘 俊
( 北华大学 师范分 院 , 吉林 吉林 12 1 ) 3 0 3
摘要 : 教育是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 教育在 和谐发展 中的地位 和作 用不容 忽视 。对 于高等教 育来说 , 态文 明 生 教 育是其和谐发展主要 内容之 一, 高等教育要 实现与社会 生态 系统的互动发展 。 3前 , 高等 院校 开展生 态文明教育对 于我 - ' 在
展 。然 而 , ” 目前 我 国大 众 的 生 态 环 境 意 识 薄 弱 , 生
构筑。
关键词 : 生态文明教 育 ; 高等教 育; 和谐 发展 ; 径 途 中图分类号 : 6 0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2 1 (0 8 0 0 5 0 1 3— 6 4 20 )9— 0 2— 3 0
和谐 思想 由来 已久 , 其发 展轨迹 可 谓源 远流 长 , 从古 希腊 “ 和谐 ” 题 的 提 出 到 近 现代 可 持 续 发 展 命 战 略 的研 究与 实施 , 到 中国构 建 “ 再 和谐 社 会 ”目标 的提 出 , 古今 中外 , 和谐及 和谐 发展 的思 想一 直备 受 历代 哲学 家 、 会 学 家 和学 术 大 师 的青 睐 。教 育 对 社 于促 进社 会和谐 发 展 、 高 人 们解 决 现 实 生 活 中各 提 种 发展 问题 的能力 极 为重 要 。可 以说 , 育 是 实 现 教 和谐 发展 的根本 保 证 , 育 在 和谐 发 展 中 的地 位 和 教 作用 不容 忽视 。高 等 教 育 和谐 发 展 , 是 要 把 和谐 就 发展 理论 的精 神实 质和基 本 内涵全 面 渗透 到高 等教 育发 展 的各 个方 面 , 要 注 意 发挥 教 育 对 经 济社 会 既 和人 的发展 的促 进 作 用 , 又要 注 意保 持 高 等 教 育 自 身 的和谐 发展 。 对 于高 等教 育来 说 , 态 文 明教 育 是 其 和谐 发 生 展主要 内容之一 , 等 教 育要 实现 与 社 会 生 态 系统 高 的互 动发 展 。高 等教 育与 社会 生态 系统 二者 之 间有 着 相互 作用 、 相互 促进 的关 系 , 它们 之 间是互 动发 展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
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和治理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探讨如何建设健康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如何规范高等教育的治理。
一、高等教育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形成一个优秀的、稳定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态系统。
在高等教育领域,生态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教育资金、教师团队、学科设置、课程内容等。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1、优化学科布局高等教育是知识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不同的学科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有着不同的贡献。
如何优化学科布局,精细化管理,是高等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做好学科影响力的测评工作。
在任何时代,对于高校而言,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而影响力,不仅仅只来自于论文被引情况这么简单。
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影响力的直接来源。
因此,科研创新是硬道理,要推行和鼓励高校内部学科间良性的合作和竞争。
同时,高校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既包含广度,又包括深度,这些学科的发展也可以留下历史性的经验,同时对于整体科研的渗透和促进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教育的载体,也是高等教育生态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师资培养和选拔上,要借鉴先进的国外经验,加强对各个学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同时,教师评价体系也需要动态优化。
要更好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包含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师评价标准,通过重视教育质量、关注教学创新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并实现对教师进行周期性考核和追踪评估,保证优秀的教学质量。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
应该通过中央财政等途径,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建立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平台。
以学术生态整治促高教质量提高与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环境部官网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
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
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时代主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力发展教育是推动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世纪,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然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尽管这种制造大多还是低水平的制造,离“世界创造”大国还有很大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
客观地说,我国高等教育尽管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作用日益被侵蚀,一些高校存在着物质至上、制度虚设、精神委靡、学术造假、行政主导、文化庸俗等现象。
有人批评说,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有作为经济利益角逐者和政治名利垂钓者的平台的倾向。
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还有很大差距。
因为,只有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才能真正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战略保障。
所幸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国家也已经开始行动,把高等教育的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使提高质量成为历史新时期的主题。
广西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分析与优化
【 文章编号】 1 0 0 4 -4 4 3 4 ( 2 0 1 3 ) 1 1 —0 2 1 7- 0 5
c a l p y r a mi d ) 理论 , 即把 生 态 系 统 中各 个 营养 级 有 机 体 的个 体数 量 、 生 物量 或 能量 , 按 营养 级 位顺 序 排 列成 生 态金 字 塔 。生 态金 字 塔 理论 被 广 泛应 用 到 各 种 研 究 领 域 。生 命 物 质 有 从 分 子 到 细 胞 、 器 官、 机体 、 种群 、 群落 等不 同的层 次 结构 。生命 的高
2 1 7
( 1 ) 根据 图 1 显示 , 广 西 近几 年 研 究生 教 育 发
的单 位 1 1 个, 硕 士 学 位授 权 点 4 2 8个 , 专 业 硕 士
展迅速 , 截至 2 0 0 9年 , 广 西 有 博 士学 位 授 予 权 单 位 3个 , 博 士学 位 授 权 点 2 2个 , 硕 士学 位 授 予 权
学位授权点 1 2 个, 分布在 6 个单位【 司 。
圈1 广西 2 O 0 4 — 2 O 1 1 年 警 通 高 等教 育 基 本 情 况 数 据 来 源 :根 据 ( 2 0 0 2 - 2 0 0 8广 西教 育事 业 数 据 分 析》 第 5 2页 , 《 中 国教 育年 鉴 ・ 2 0 0 9 ) )第 7 1 7页 , 《 广 西教 育发 展 报 告 2 0 0 9 ) ) , 《 广 西统 计年 鉴 2 o 1 2 ) 统计整理。
[ 摘 要】 高等教 育生态系统在发展 、 演进的过程 中, 与其外部环境之 间以及 系统内部不 同要素之 间不 断 经历 着 由平衡 到 失衡 再到 新 的平衡 的动 态发展 过 程 。文 章 用生 态 学原 理 。 针对 广 西 高等教 育 的层 次 结
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重组与配置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G7 85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8 : 0)7 0 3 — 6 1 0 — 5l ( 01 0 — 0 6 0 2
一
、
高 职 教 育 资 源 生 态 环 境 的 内 涵 与 特 征
为 高 职 教 育 的 发 展 所 创 造 的 有 利 的 态 势 、 件 和 氛 条
“ ”。 境 就 是 环 顾 它 生 命 周 遭 的 “ ” 可 以 说 , 鱼 环 水 。 任 何 高 职 院 校 都 处 在 特 定 的 生 态 环 境 之 中 . 是 环 境 都
轮 和 双 翼 。 有 它 , 职 教 育 就 无 法 远 “ ” “ ” 没 高 走 高 飞 。
对 资 源 和 环 境 依 赖 更 深 、 求 更 高 的 时 期 。 追 求 要 是
高 职 教 育 又 好 又 快 科 学 发 展 的 时 期 。 谓 高 职 教 育 所 资 源 . 指 全 社 会 投 入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领 域 , 于 培 是 用
养 技能 型 、 用 型人才 的所有 人力 资源 、 力 资源 、 应 物
高职 研 究 GOH YNI AZI AJ U
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的重组与配置
口 张 健
摘 要 : 章 界 定 了 高 职 教 育 资 源 生 态 环 境 的 内 涵 和 特 征 ; 析 了 高 职 教 育 师 资 匮 乏 是 “ 肋 ” 财 力 文 分 软 .
不 足 是 “ 病 ” 设 备 短 缺 是 “ 伤 ” 政 策 制 约 是 “ 门 ” 封 闭 办 学 是 “ 颈 ” 课 程 错 位 是 隆 圈 ” 资 源 生 态 通 , 硬 , 命 , 瓶 . 的 环 境 的 现 状 ; 提 出 了提 升 师 能 水 平 、 化 人 力 资 源 , 全 分 担 机 制 、 充 经 费 资 源 , 善 制 度 环 境 、 优 政 并 优 健 扩 完 创 策 资 源 , 建 职 教 集 团 、 享 校 际 资 源 , 化 校 企 合 作 、 合 企 业 资 源 。 施 课 程 改 革 、 构 课 程 资 源 . 办 组 共 深 整 实 重 举 民 办 高职 、 大 增 量 资 源 等 高职 教 育 资 源 生 态环 境 优 化 配 置 与 重 纽 的 对 策 扩 关 键 词 : 职 教 育 ; 源 生 态 环 境 : 组 与 配 置 高 资 重 作 者简 介 : 健 (9 5 ) 男 , 东郯 城人 , 徽 省 滁 州职 业 技 术 学 院职 教 研 究 所 所 长 、 教 授 、 报 主 编 。 张 15 一 , 山 安 副 学 基 金 项 目 : 文 为 2 0 年 度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z - 规 划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职 教 育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与 本 09 o究 f 高 可 持 续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目批 准 号 为 :9 A8 0 1 . 目 主 持 人 : 健 阶 项 O YJ 8 0 8 项 张
以高等教育生态观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读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有感
、
贺教 授 将 我 国 的高 等 教 育 系 统 大 致 分 为 东 、 中、 西 三大 生 态 区域 。各 生 态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不 平 衡 , 主要体现在“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的 区域 分 布 、 教育投 人 、 生态经济效 益 、 科 技 成 果 及 其 应 用 、教 育 的 质 和 量 等 方 面 ” 。高 等 教 育 生 态 系 统 在 政 策、 管 理 方 面 的 可 控 性较 大 。 贺 教授 认 为 , 应“ 加 强 东 部 与 中 西 部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整合 , 利用东部经济发达的优势与 中、 西 部 高 等学校合作 , 走 校 企合 作 之 路 . 实 施对 1 5 1 资 源 西 部 的计 划 。 在 经 济 欠 发 达 地 区招 收 一 定 比例 的学 生 ” [ 6 3 n 等. 实 现 资 源 在 高 等 教 育 系 统各 生 态 区域 的 优 化配 置 。 高 等教育 不 同 区域发 展不 平衡 有 历史 、 文化、 经济 、 政 策 等 各 种 复 杂 的原 因 。 教 育 部 门 在 衡 量 一 个 政 策 是 否 遵 循 了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规 律 时 ,可 看 其 能 否 使 不 同 生 态 区 域 之 间 高等 教育 资 源在信 息 、 能量 、 物 质方 面实 现 良性 互动 , 能 否 促 使 高 等 教 育 生 态 系 统 可 持 续 发 展 ,防 止 各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差 距 过 大 。2 0 1 2 年 我 国 教 育 部 、 财 政 部 决 定 启 动 “ 2 0 1 1 创 新协 同计划 ” 。 鼓励不 同区域 的高 校与 高校 、 高 校 与 企 业 、高 校 与 外 校 行 业 团 体 针 对 核 心 技 术 和 重 大 项 目建 立 创 新协 同体 , 国家经 过评估后 给予 一定 的财政 支持 , 促 进 优 质 资 源 在 不 同 区 域 高 校 间 的 流 动 . 打 破 各 高 校 研 究 相 对 分 散 、 低效 的局面 。
论生态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生态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它迫切需要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进。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表现在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
高等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因此,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高等教育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形成生态保护习惯和行为。
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更能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人才保障。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优化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
高等教育应该借助于科技创新,推进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在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方面,应该注重专业设置的完善与调整。
生态、环保、绿色科技专业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此外,还应该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协作机制,推进环保科技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还能够引领科技创新,从而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步伐。
最后,在高等教育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责任意识。
高等教育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高校作为“国之重器”,应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应该加强校内节能环保和环境教育的领导和工作,大力推进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A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管理类A类)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归纳概括题(30分)题目:请阅读以下材料,归纳概括出我国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材料:1.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2.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实现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的目标,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
3.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断提高。
4.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城乡、区域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5.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提出对策题(35分)题目:某市为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垃圾分类。
然而,在推广过程中,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垃圾分类设施不足,且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佳,导致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缓慢。
针对这些问题,请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综合分析题(45分)题目:以下是一份关于我国某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调查报告,请根据报告内容,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报告摘要:近年来,我国某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消费比重下降,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上升;2.住房消费支出稳定,但占比有所下降;3.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迅速,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居民对健康生活越来越重视。
请结合以上调查报告,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2.针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材料作文题(40分)题目: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题,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管理类A类)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归纳概括题(30分)题目:请阅读以下材料,归纳概括出我国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刘丹丹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08期【摘要】如何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现在的生态时代要求,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生态学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并提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教育生态学概况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探讨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反作用,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生态结构。
二、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教育生态学协调问题是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第一,他们提出的目的和任务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教育与生态不协调的问题。
第二,具体的着眼点和内涵侧重不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保持发展的基础不变,而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生态状况之间的关系是否互相协调。
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生态因子组成的环境取得生态平衡。
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流通”起积极作用。
三、高等教育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一)在教育教学层次方面第一、在教育理念上,生态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在教育实施中,教育理念与生态教育相脱离;第三、在教育内容上,生态教育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分量”。
(二)国家管理政策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过于集权控制,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和自我责任意识。
在目标制定上,高等学校只需听从于政府,无须了解社会需求,从而严重削弱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三)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失衡1.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已达到最大限度。
高等教育学术秩序与学术生态建设
性和规范性。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学者在文化背景、 学术理念等方面存在差
异,影响合作效果。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学术 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知识产 权保护问题,影响合作双
方的利益和积极性。
学术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04
促进学术创新
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不仅 损害学术声誉和学术生态, 还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 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学术评价机制的问题
评价标准单一:过度强调论文 发表数量和质量,忽视学术创 新和质量
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学术界追 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研究和 学科发展
评价过程不透明:评价过程缺 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存在主观 性和不公平性
鼓励创新和跨学科研究,对原创性成果给予适当倾斜 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机制,维护学术秩序和生态平衡
加强学术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加强学术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鼓励高校间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高校间、学科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成 果的共享和推广,提高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02
学术秩序的定义
学术秩序是指学术领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结构,包括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学 术伦理等方面。
学术秩序的目的是保障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提高学术水平和应用 价值。
学术秩序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学者、学术机构、政府、社会等,需要建立完 善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保障。
高等教育学术生态建设的策略与措 施
05
建立严格的学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与制度
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惩戒,建立学术诚信档案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传承和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场所,其存在和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也应如此。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构建和优化其教育生态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构建教育生态系统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互动性等特点,并且应该由多个因素组成,如教育政策、教育政治、校园文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构建教育生态系统:1.1 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管与落实教育政策是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必须加以引导、推进、监管与落实,保证政策可行性和有效性。
政策的执行需要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1.2 优化校园文化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校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校园文化不仅涵盖了高校的独特教育理念和传承,也包括了校园的规范、校风、校训等。
通过校园文化的规范化和优化,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1.3 加强教师教育教师是高等教育机构的灵魂,教师的教育培训是构建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学生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2.优化教育生态系统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基础上,应持续改进、优化和完善,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2.1 推进信息化进程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学习资源和学生信息、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在线管理和共享,进而实现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教育模式。
这需要高等教育机构投资,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2 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师生互动和交流活跃的校园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预示着高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和优质。
学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体验和指导,同时,教师也能获得更多的思想创新和教学灵感。
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和促进这种交流和互动。
2.3 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创新。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等教育生态优化管理
面的、 系统 的 、 系 的观 点 来 对 教育 现 象 及 其 管理 进 联 行一 种新 审 视 , 教 育 生 态 系统 内 部 的 规 律 性 出发 从
然、 经济、 政治 、 文化、 外交等外界环境相交互而形成 的体 系 ; 二是 在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活 动 内部 各 职 能 性 环
节( 计划 、 组织 、 制 、 价 等 ) 控 评 或各 要 素性 环节 ( 理 管 制度 、 理 中形 成 的关 系 、 理 理 念 等 ) 相 交 叉 形 管 管 互 成 的管 理 内部 的 彼 此 关 系 ; 三是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活 动 与 高等 教 育 的其 他 环 节 如 教 学 一 线 工 作 的交 互 关
无论 是 自然 环 境 、 会 环 境 还 是 个 体 的 心 理 环 境 的 社
4个要 素 动态 循 环 、 量 交 换 , 成 了管 理 制 度 运 行 能 构
生态 链 , 表现 出 了 管 理 制 度 内部 的稳 定 性 完 整 性 有 序性 。在制 度 的实 施 过 程 中 , 计 划 到 组 织 到 控 制 从 到评 价 符合 人 类 的认 知 规 律 和 实 践 规 律 , 即使 受 到
到坚 持相 同 的指 导 原 则 , 以 生 为 本 进 行 管 理 。和 如 谐共 处 、 包容 并 进 、 能 价 值 趋 同 的 管 理 制 度 , 会 功 才
协 调 均 衡 发 展 在 生 态 学 原 理 分 析 下 都 能 够 成 为 可
能。
二 、 建 高 等教 育 管理 生态 性 的意义 构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题目及答案(2021年最新编写)
2019年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宪法小卫士题库(附答案) 1.我国宪法规定,(C)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主义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D )年通过的。
A、1954B、1975C、1978D、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B )。
A、公民B、人民C、人民代表大会D、工农联盟 4.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D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生态平衡B、生存环境C、自然环境D、生态环境 5.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A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A、区域自治B、民族自治C、基层群众自治D、特殊的经济制度 6.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持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集体和其他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宪法以(B )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序言B、法律C、文件D、决议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D )。
A、镰刀和斧头B、锤子和斧头C、镰刀和齿轮D、谷穗和齿轮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D)。
A、全民所有制B、国家所有制C、集体所有制D、社会主义公有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C )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的。
A、1988B、1993C、1999D、2004 11.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是(B )。
A、宪法序言B、宪法第三十一条C、中英联合声明D、香港基本法 12.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C ),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化与提升
一
方 面 . 学 生 作 为 影 响 教 育 质 量 主 体 因 子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入 学 水 平 、 习 动 机 、 奋 程 度 、 能 其 学 勤 智
了 这 一 目标 。 高 职 教 育 质 量 目标 的 实 现 不 是 一 种 孤 立 的 行 为 活 动 .它 必 须 依 靠 生 态 环 境 系 统 的 支
发 展 对 策 研 究 ”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目批 准 号 为 : 9 J 8 0 8 项 目 主 持 人 : 健 。 阶 项 0 Y A8 0 1 。 张
中图分 类号 : 1. G7 8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l 7 1 ( 01 2 — 01 — 5 1 0 一 5 8 2 0) 8 0 8 0
一
、
高 l 教 育 质 量 生 态 环 境 的 内 涵 与 影 晌 因 b - q
质 是 教 师 品 质 的 反 映 ; 有 好 的 教 师 , 不 会 有 好 没 就
子
的 教 育 ; 果 教 师 素 质 精 湛 , 使 存 在 教 育 体 制 不 如 即
高 职 教 育 作 为高 等 教 育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其 够 理 想 、 育 经 费 不 敷 支 出 、 程 编 制 失 当 、 材 教 课 教
应 当 指 出 的 是 . 影 响 高 职 教 育 质 量 的 因 素 是 多 方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实践出发,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现状、问题以及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内涵、现状、问题以及路径展开论述。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其内涵包括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特色、教育创新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学科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教育国际化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教育公平,通过优化招生政策、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等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
关键词: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高校需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育特色。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创新。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加强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高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教 学探 讨
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王 丹 丹
4 5 3 0 0 7 河南师 范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 河南 新 乡
摘
要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 明和 . r - _ , l L 文 明之后 的一种新 的文明形 现 “ 美 丽 中国”的 必然要 求。 1 . 完善我 国高校 生态 文明教育 制度 美 国 的环境 教 育 起 步于 上 个 世纪 七 十 年代 初 期 ,是 最 早 提 出发 展环 境 教 育 的国 家。 现行 的 美 国 国家环 境教 育 法 于 1 9 9 0 年
态 。 目前,我 国正 处于工业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生 态文 明过渡 的时期 ,高校 具有 三 、建 立高校 生态文 明教 育制度 的对策
‘ ‘ 人才培齐’和 “ 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因此加强高 校的生态文明
教育至关重要 而教育需要制度作 为其 实施的重要 保障 ,为此我们也
得加强高 校的生态文明* t - e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 ;意 义;对策
一
颁布实施。这部法律重 申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义
务 ,并由此 建立 起一 整套 的教育体 系环 境教 育机构 队伍健 全 、职 责 明确 。 在 美 国 ,早在 中 、小 学就 已 经逐 渐 培 养学 生 的 环境 意
、
高校生 态文 明教育 制度
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为 目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由教 教育势在必行。首先 ,应确立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 ,把 育行政部 门颁 布 ,并指导 和监督 学校 开展 实施。 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其次 ,由教育部牵头组 二 、建设 高校 生态 文明教 育瓴 度的重 要意 义 织专家编写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包括有关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文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及其优化1贺祖斌摘要: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行为决策、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试图用生态学原理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来促进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优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是一个多维性环境,它由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价值生态三大部分环境组成。
在整个生态体系中,任何一种生态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个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产生的。
其中高等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其主要构成因子为制度、经济和科技环境等。
其中,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行为决策、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制度安排往往能左右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投资方向等新的环境中不断变革,从而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一、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分析的新方法:生态学根据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原理,实现和保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制度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与制度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并达到生态平衡;二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主体即高等学校内部结构和功能、组织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三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与各子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数量的平衡。
高等教育生态规律是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
首先,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衡量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平衡态,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平衡;二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平衡;三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倘若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就会导致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失衡。
其次,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
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内部或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在不同的层次结构或同一层次的不同院校间都存在着竞争。
竞争的结果,会导致教育资源流向办学质量和效益好的学校,以体现教育投资的效益,竞争的结果会出现优胜劣汰、协同进化。
再次,生态位与生态圈。
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占据的位置,称为生态位。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生态位,就其经济基础和教育的阶级性来讲,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就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它与经济的关系,它又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1]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维持生态平衡,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赖于建立教育生态圈的人才流、能量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生态圈这个大教育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而且还包括教育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二、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特征:集权控制高等教育运行的以行政约束为主的制度生态环境,其实质是一种纵向约束的可控生态系统,系统的物质、信息、能量的流量是不对称的。
“集中控制的高等教育运行体制其实质是一种服从模式,表现出屈从意识就得到奖励,反之就受到惩罚。
”[2]这种制度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有它特有的集权控制的制度特征。
集权。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可调控的生态系统,在严格集中控制下,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作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利和独立作出决策的权力。
封闭。
表现在目标制定上,高等学校只须听从于政府,无须了解社会需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决定了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平衡。
高校只须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从而严重削弱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表现在管理上,在这种严格的集中控制模式中,集中控制规则通过上传下达、不断地扩展,导致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内建立起一整套复杂而又封闭的规章制度,管理行为被这些规则所束缚。
倒置。
在高度集中控制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只是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好学校的关键主要是依靠政府官员,而不是依靠大学校长和广大教师。
“行政化”了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
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行政系统上执行权力意志的工具,缺乏独立自主发展和参与制度创新的机会。
实际上,这种制度造成的结果是与大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是相悖的,“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
”[3]单一。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无视地区、行业、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统一计划,统一政策,统一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服从角度来看,其制度特征表现为形成了特有的选拔管理者的机制。
高等学校职能的发挥不依赖于管理者的潜能发挥,而在于遵循规则的忠诚度,从而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安全目标的追求成为了管理者的首选目标。
导致了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忠诚于规章制度,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在高度集中控制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由于以上种种的制度生态特征及其相应的制度缺陷,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处于一种乏力的状态,从而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缺乏系统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原动力,受制度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乏力。
三、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制度创新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当系统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时,必然会影响系统的内外平衡。
而系统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与主动创新,才能建立起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的平衡状态;否则,系统将遭到破坏。
作为生态系统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同样要维持系统的内外平衡状态,以有效地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其存在价值。
1. 理顺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优化外部制度生态环境张应强教授认为:“当前的制度环境建设集中体现为调整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4]在谈到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时他认为:“就当前我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而言,主要特征是把大学看作是行政组织的附属机构或者是行政组织的延伸,对大学实行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控制方式,采用刚性的行政方式去控制和管理大学。
大学因此而缺乏办学自主权,缺乏自我责任意识,对行政权力产生制度性依赖。
”因此,在处理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时,首先应强化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理顺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关系,建立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
第一,确立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
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作为生态主体的高等学校,在高度集中控制下的高等教育制度中,其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认,这无形中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创新积极性。
因此,优化制度环境首先是要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即“大学自治”。
自治是指高等学校在国家法律与政策的宏观调控下,自己管理自己。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的主题。
大学自治的前提是政府放权,大学自治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
离开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自治是无秩序的自治,没有法律法规约束的自治是不可想象的。
自治的基础是建立一整套校规校纪,且校规校纪必须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精神一致,其实质上是依法而治。
同时,与“大学自治”相伴的是“学术自由”,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使高等学校成为知识产业的孵化器。
“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5]的新体制要有效地得以运行,就必须建立起以高等学校一方为主体的、淡化高等学校与政府间的隶属关系的、有助于强大高等学校作为法人主体力量的现代大学制度。
第二,重构协同一致的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
生态学认为,协同一致的系统结构是生态系统实现与维持生态平衡状态的载体。
实际上,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正是内外平衡状态不断变动的一种结构。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尽管已形成以行政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与控制为基本程序、初具规模的总体构架,但总体而言,它仍然存在功能、程序失调,系统协调性不足等弊端,尚未形成一个协同一致的整体结构。
因此,有必要重组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促成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概括地讲,实现现行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的协调一致性,首要的是实现政策制定、执行、监督与控制三大子系统功能结构上的协调一致。
为此,首先要加强为决策服务的参谋、辅佐与咨询机构的建设,以充分发挥这些决策服务机构的应有效能,实现政策合成功能结构上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其次,要加强行政监督与控制系统,要赋予其与自身职责相一致的行政权力,确保行政监控职能的有效发挥;最后,对行政执行系统,要依据社会政治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强宏观高等教育管理。
同时,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协同一致性的实现,还要求各子系统运行程序与互动关系的有序性、规范化。
其中,运行程序的有序性、规范化,不仅事关制度体系具体运作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还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合理化、规范化。
因为系统间互动关系正是在系统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互动关系从属于、依附于系统的运作过程。
运作程序的规范化,实际上应该包括互动关系的规范化。
为此,要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程序立法,完善行政运行制度,以法规形式确保制度运行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子系统间互动关系的合理化、规范化。
第三,维持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的动态平衡。
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系统作相应的改变,是为被动变化;其二是系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适应环境,促成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各种人类社会系统,尤其是对象高等教育管理这种公共权力系统而言,其能动性则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然而,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变化或说变革,其目的都应该在于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的生态平衡状态,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即动态平衡。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教育体制,还是社会结构、沟通网络,所有制度环境基本构成要素都处于不断转变之中,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6]为与之相适应,始终保持高等教育系统制度体系的内外平衡状态,必须对制度体系进行不断的调整、改革,以适应并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2. 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系统制度生态建设除了理顺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建立一个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生态环境外,还要落实到大学自由、学者治校的大学理念,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
高等学校内部制度生态环境就是相对于高等学校学术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即以高等学校学术为中心,对学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起着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
其典型特征就是“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组织起大学内部的相关机构,大学事务真正为学术权力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