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

问题与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

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

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

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

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

多现象。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

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

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

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

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

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

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

型等。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

内容的城市地段。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

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

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

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

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

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以物质改建、经济发展、社会文

化延续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既是老街区改造的行动指南。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白族建筑学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白族民居,长期以来在“因时而变”和

“千古不变”两条脉络上发展,即在建材、装饰、审美、结构方面因时而变,在

布局、方位、构架方面又千古不变,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喜洲

民居既注重继承传统,又突出创新发展,形成了自身精致华丽、时新实用、高大

气派的风格,精品瞩目,最能展现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和风采。喜洲街区内有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喜洲白族古建筑群,包含严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品相

宅;有一般文保单位。喜洲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有经大理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大

理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均已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并挂牌保护。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分别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包含白族扎染技艺、白族甲马、喜洲粑粑);传统民俗、传统节庆、传统

曲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白族绕三灵、白族火把节、白族大

本曲、白族唢呐)。喜洲镇以保护利用结合为原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

进行展示利用;积极通过旅游发展促进街区活力提升,同时协调好旅游、居住

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增加文化展示功能,合理利用历史宅院,展现街区的文

化底蕴,延续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提升街区活力。喜洲镇还依托保存完好

的多座古民居建筑群落,重点实施了古建筑、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引入社会资本

投资,保护利用古院落,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客栈。以“喜林苑”片区为代表的

田园风情网红打卡点,以“喜洲客厅”为代表的活化利用典范,引起了社会反响。

1、杨品相宅。杨品相宅位于喜洲城北,原为喜洲商帮八中家之一杨品相先

生家宅。2001 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喜林苑两年的修缮,2008 年作

为精品酒店正式对外开放。整座院落为一进两院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每坊三

开间布局,各坊通过精巧的走廊相连接,白族人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艺术修养,在

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杨焕楠宅。始建于 1800 年,距今已 222 年,2019 年 10 月,修缮后

的杨焕南宅摇身一变成为了独具格调的西餐厅——喜洲客厅。

3、农耕文化体验馆。将喜洲原老印刷厂地块改造作为集农耕文化体验馆、

书吧、茶吧、米制饮品等为一体的多种生活休闲体验活态馆。

三、挖掘历史人文要素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九曲小巷,稻花飘香……喜洲作为“中国白族风情第

一镇”,特有的白族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苍山洱海,构成了“山海田城”的

自然文化景观。这里既有白族生活的活态体验和白族传统习俗风情的集中展现,

更重要还是历史人文的深层内涵,商帮兴学,名校坐落,使得厚重的文化、红色

的基因根植于此。历史上,喜洲人才辈出,由明代始建至清末,题名的进士、举

人近百人,在喜洲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集结。

1、喜洲商号的代表。严家大院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

大遗产,是闪耀在苍洱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而严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的

缩影。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 年),占地 2478 平方米,建筑面积 3066 平方米。一进四院,有三房一

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的典型白族民居建筑格局。

2、原址修缮。大慈寺内“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大慈寺,在白族文化发展

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理崇圣寺和感通寺,集中体现了白族多元信仰的文

化特色。从布局上充分体现了释、儒(白族奉其为教)、道三教合流的特征,结

构十分紧凑。第一院为佛教,第二院是道教,第三、四院是魁阁和儒教的奇观堂,大批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不远处有两棵巨大的古榕树。该寺与中央皇帝神宫(张氏宗祠)相邻,抗战时期一同成为华中大学的校本部。

近年来,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对大慈寺及华中大学西迁原校址进行修缮,2017 年

6 月,“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完成布展并开始对外开放参观。经过整修,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