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5)气固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方法
通过反应器实测的仅为流体主 体的温度Tb和浓度cb ,而催化 剂颗粒外表面上的温度Tes、浓 度ces和内孔表面上的温度Tis、 浓度cis一般是无法直接准确测 定的,只能通过反应工程理论 思维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推算。 由于传递过程的存在,使得反应器微元中必然存在温 度差和浓度差以作为过程推动力。只有当内、外传递的阻 力降低到很低以致可以忽略不计时,上述三个温度和浓度 T 才会趋于一致,即 C b ≈ C es ≈ C is ; b ≈ Tes ≈ Tis 。
rNH 3 = k1 PN 2
PH 2
PNH 3
− k2
PNH 3
1 PH.25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以幂函数型来关联非均相动力学参数, 由于其准确性并不比双曲线型方程差,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幂函数型仅有反应速率常数,不包含吸附平衡常数, 在进行反应动力学分析和反应器设计中,更能显示其优越 性。
气固催化反应的传递过程
双曲线模型包含的参数太多,参数的可调范 围较大,常常对同一反应可以有多个动力学模型 均能达到所需的误差要求。
幂函数型的动力学表达式
不满足理想吸附条件的吸附,都称为真实吸附。 以焦姆金和弗隆德里希为代表提出的不均匀吸附理论认为: 由于催化剂表面具有不均匀性,因此吸附活化能与解吸活 化能都与表面覆盖程度有关。 例如焦姆金导出的铁催化剂上氨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为 幂函数型: 幂函数型 1.5
双曲线型动力学表达式 基于理想吸附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均属双曲线 型。不论其反应类型如何,吸附形式如何,以及 速率控制步骤如何,都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动力学项)(推动力) 反应速率= n (吸附项)
动力学项即反应速率常数k,为温度的函数。 推动力为组分浓度或压力。 吸附项表明了在催化剂表面被吸附的组分。吸附项中 的n表示涉及到活性点的数目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阿尔法队 队长:徐晓杰
主要内容
1
气固相催化 过程及其特 征
2
固体催化剂 及其结构特 征参数
3
气固相催化 剂反应本征 动力学
4
气固相催化 本征动力学 实验测定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步骤
催化剂多为多孔性介质,相对于丰富的内孔,外表面 的催化作用贡献量可忽略不计
• 1 外扩散:反应组分由物流主体→催化剂外表面 • 2 内扩散:反应组分由催化剂外表面→催化剂内表面 • 3 吸附:反应组分在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吸附 • 4 表面化学反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 • 5 脱附: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解吸 • 6 内扩散:反应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催化剂外表面 • 7 外扩散:反应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物流主体
催化反应过程的特征
Ø 1 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和反应速率 Ø 2 催化剂的存在不改变反应过程的热 力学平衡特性(∆GO=-RTlnK) Ø 3 催化剂等速加快/减小可逆反应的正 逆反应速率 Ø 4 催化剂对反应过程的选择性至关重要 Ø 5 如果希望催化剂充分发挥作用,应当 尽可能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成: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 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 1 活性组分
双重催化剂:异构 化、重整反应 半导体催化剂:金属氧 化物、硫化物等(氧化、 还原、脱氢、环化、脱 硫(少量用于加氢))
1 3
2 4
金属催化剂:Pd、 Ag、Fe、Cu等(加 氢、脱氢、裂解(少 量用于氧化)) 绝缘体催化剂:IIIA、 IVA、VA族金属或非 金属氧化物、卤化物 等
• 2助催化剂(促进剂)
• 电子型: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K2O、Na2O) • 结构型:用高熔点、难还原的氧化物可增加活性组分表 面积和热稳定性
反应工程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Ds
2 2
Knudsen扩散系数
DK
2 3
ra
V
9700ra
T / M cm2 / s
V
8RT /( M )
2-5 气体中的分子扩散
• 对于双组分气体,相对于体质mol中心的扩散通量 (单位时间,单位截面积上通过的物质量)其规律
可以用Fickˊs law来表达:(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
正比) J A DABgrad CA 或 J A DABCT grad yA
微孔,孔壁就是反应面。反应物只有进入颗粒内部才能起反应。 本节研究气体在颗粒内的扩散过程,这是气-固相催化反应宏
观动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气体进入颗粒内部的传质方式 颗粒外表面和颗粒内部具有压力差,但由于颗粒较小(一般为
d=3~5mm),压力差忽略不计。在没有压力差的情况下气体 进入颗粒内部的传质方式是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的结果就是 发生分子扩散。
2-3 催化反应阶段的判 别
(rA)g = ks f (CAs )Si =kGSe (CAg CAs )
(rA )g =
CAg
C
* A
1 1
kG Se ksSi
1。本征动力学控制
1
1 且 1
kGSe ksSi
2。内扩散强烈影响
1
1 且 1
kG Se ksSi
3。外扩散控制
1
1 且 1
kGSe ksSi
第二节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在颗粒内部由于两种碰撞不断改变分子运动的方向,使分子 停滞不前。
由于分子扩散的阻力,越到颗粒中心处,分子数目就越少, 反映在浓度上,该组分的浓度就越小。
如果分子扩散没有阻力,颗粒外表面处和颗粒内部 的分子 数是相同的,反映在浓度上,CAs=CAc。
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rd kd exp(h ) kd kd 0 f ( ) exp( Ed0 RT ) h RT
表观吸附速率为 r ra rd ka pA exp(g ) kd exp(h )
平衡时:ka kd
pA
exp[( g h) ]
令
K
A
ka kd
f hg
则
1 f
ln(K A pA )
焦姆金等温吸附方程
令
ka ka0 exp( Ea0 RT ) f ( )
活性 选择性 寿命
催化剂的性能
影响
物理性质: 比表面积; 孔容积; 孔容积分布。
1、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的催化剂具有的表面积Sg,m2/g; 影响催化剂的吸附量和活性。
!!!测定表面积的方法是:氮吸附法。
2、孔容积:每克催化剂内部微孔的容积Vg。cm3/g !!!测定孔容积较准确的方法是:氦-汞法。
非活化的,低活化能;活化的, 高活化能。>40kJ/mol
<8kJ/mol
>40kJ/mol
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
高度可逆
常不可逆
用于测定表面积、微孔尺寸
用于测定活化中心的面积及阐 明反应动力学规律
2、化学吸附速率的一般表达式
1)吸附方程:
A+σ→A σ
吸附率: A
被A组分覆盖的活性中心数 总的活性中心数
3)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4、催化剂活化:目的是除去吸附和沉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来杂质。
方法是:1)适度加热驱除易除去的外来杂质; 2)小心燃烧除去顽固杂质; 3)用氢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或氯化烃作为活化剂
活化催化剂。
5、催化剂的开工和停工
化学反应工程-15-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四、抑制剂
抑制剂是促进剂的对立物,抑制剂用来降低催化剂对不希望发 生的副反应的催化活性。
4.2.2催化剂的制备
催化剂的活性不仅取决于化学组成,而且与其结构有关。催化剂的 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备技术。
ka
k10V
exp
Ea0 RT
同时: g
RT
则:ra ka PA exp g A 1
脱附过程:rd
k1' A
k1'0 exp
Ed0 A
RT
A
k1'0 A
exp
Ed0 RT
exp
A
RT
V可认为是常数,令:
kd
k1'0 A exp
Ed0 RT
同时: h
RT
则:rd kd exp h A 2
总速率:r ra rd ka PA exp g A kd exp h A
达到平衡时:r=0,即:
一部分才能碰上空白的活性位,碰撞的几率为f A ;
3、吸附活化能Ea。只有能量大于Ea的气体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 这种分子占总分子数的分率为:
exp Ea RT
则: ra
k0 PA
f
A
exp
Ea RT
k0为吸附比例常数。
化学脱附速率为 rd 取决于两个因素:
主要的制备方法 ①浸渍法; ②沉淀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共混合法; ⑤滚涂法; ⑥溶蚀法; ⑦热溶法; ⑧沥滤法; ⑨络合催化剂的固载化法。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主要研究化学反应器的原理,研究物理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研究反应动力学为主要内容,并据此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及放大。
工业中,气固相催化反应十分常见,如SO 2催化氧化、H 2和CO 低压合成甲醇、由乙炔合成醋酸乙烯等,所以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是教学重点。
但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这部分的知识较难理解,公式复杂,反应速率表达形式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理解和掌握。
以下就这部分知识进行说明和分析。
反应动力学有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之分。
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反应发生在固体催化剂的内表面,完整的反应步骤有: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穿过颗粒外气膜滞流层,达到颗粒外表面;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沿微孔向颗粒内表面扩散;反应物被催化剂颗粒内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被吸附的反应物在内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产物由内表面上脱附;产物由微孔内向颗粒外表面扩散;产物由外表面穿过气膜层向气流主体扩散。
因此,完整的反应包含了颗粒外的气相扩散、颗粒内的气相扩散和表面催化反应过程。
而扩散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反应速率造成影响。
外扩散是纯传质的物理过程,内扩散与表面催化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所有又称“内扩散-反应过程”。
如仅研究表面反应过程,即排除内、外扩散影响下的催化剂表面与所接触的气体间的反应情况的动力学,则为本征动力学。
而将所有扩散影响考虑在内的情况,则为宏观动力学。
宏观反应速率不仅和化学反应本征反应速率有关,而且与过程的扩散速率有关。
如当外扩散为控制步骤时,反应的宏观速率就仅取决于传质扩散速率。
1、反应速率的表达及反应速率常数间的相互关系对气固相催化反应,反应速率的表达可以用体积反应速率、表面积反应速率或质量反应速率,即反应区可以用不同的基准,相应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基准也有很多。
体积反应速率的表达为:dVdF r ii v±= (1)式中反应区体积可以指催化剂颗粒床层的堆体积,或者是床层中催化剂颗粒的体积。
化学反应工程常见简答题
化学反应⼯程常见简答题3.简述⽓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学步骤?答:整个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可概括为7个步骤:1、反应组分从流体主体向固体催化剂外表⾯传递;2、反应组分从外表⾯向催化剂内表⾯传递;3、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表⾯向外表⾯传递;4、反应产物从催化剂的外表⾯向流体主体传递。
5.实验室中欲测取某⽓固相催化反应动⼒学,该动⼒学⽅程包括本征动⼒学和宏观动⼒学⽅程,试问如何进⾏?1消除内扩散和外扩散2测定本征动⼒学3在⽆梯度反应器内消除影响后测量6.本征化学反应速度在内外扩散阻⼒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与宏观化学反应速度有何关系?答:相等。
第三章1.CSTR串联为何好于单个⼤体积的CSTR?是否⼯业上都⽤多个CSTR串联来代替单个CSTR?多釜串联是否串联级数越多越好?答:1.减少返混2.反应级数>0,多釡代替单釜;反应级数<0,则⽤单釜。
3.不是,要从成本和控制上来最终决定。
第四章1,理想流动模型有哪两种类型?其基本假定和特点各是怎样的?答:.平推流流动模型和全混流流动模型。
(1)平推流模型是⼀种假定返混量为零的极限流动模型。
特点:在定态情况下,沿物料流动⽅向,物料的浓度、温度、压⼒、流速等参数会发⽣变化,⽽垂直于流体流动⽅向任⼀截⾯上物料的所有参数都相同。
所有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都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
(2)全混流模型假定反应器内物料质点返混程度为⽆穷⼤。
特点:所有空间位置物料的各种参数完全均匀⼀致,⽽且出⼝处物料性质与反应器内完全相同。
第五章请分析影响固定床层压⼒降的因素。
答:影响床层压⼒降的因素可分为⼆类:⼀类来⾃流体,如流体的粘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和流体的重量流速;另⼀类来⾃床层,如床层的⾼度、空隙率和颗粒的物理特性如粒度、形状、表⾯粗糙度等。
流体的重量流速对床层压降的影响较⼤,所以在设计和操作时都应该注意流速的改变会引起压降有多⼤的变化。
对于⼀定的催化剂体积,应尽可能降低床层⾼度,加⼤床层直径,即采⽤⼩的⾼径⽐结构,有利于降低床层的压⼒降。
反应工程第二版 第四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 本章讨论化学动力学过程。
10
固体催化剂
•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成,活性组分、 助剂和载体。
• 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 通常对活性组分的要求: • 具有尽可能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抗
毒性。 • 通常对载体的要求: • 高强度,高比表面。
化学吸附 强
可高于 沸点温度 接近反应热
19
化学吸附与脱附
• 化学吸附速率的表达
• 活性中心:固体催化剂表面能够与气相 分子发生反应的原子。以符号σ表示。
• 吸附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型式:
•
A+ σ→A σ
• A-反应物, σ-活性中心, A σ-吸附
了反应物的活性中心
20
吸附率:
A
被A组分覆盖的活性中心数 总活性中心数
11
• 活性组分 • 以金属为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金属
氧化物及硫化物等等。 • 一个成功的催化剂往往是主催化剂和助
催化剂及载体的完美结合。 • 活性组分的选择,根据目前的知识水平
只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尚不能预先选 择。
12
• 载体 • 以多孔物质为主,如硅藻土、三氧化二
铝等。 • 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孔径和比表
26
对双组分吸附:
A组分
A
σ
kaA
Aσ
kdA
吸附速率
raA kaA pAV
脱附速率
rdA kdAA
表观速率:
B组分
B
σ
kaB
Bσ
kdB
吸附速率
raB kaB pBV
脱附速率
rdB kdBB
9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测定
三、撰写实验报告1.数据处理(包括计算示例、数据图表)根据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步骤如下(一)准备工作1.检查各个气瓶气体压力,确保气体足够实验。
2.检查各气瓶接口的气密性,打开气瓶阀门,利用肥皂水检测接口是否漏气。
3.检查工作面板、仪表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4.检查相关阀门的开闭状态。
(二)具体操作1.称取一定量的Ni催化剂与石英砂,在坩埚中混合均匀。
2.装样。
在反应器内石英衬管上装一层石英棉,小心倒入催化剂和石英砂的混合物,再在其上铺一层石英棉。
将反应器两端安装拧紧不漏气,插入热电偶。
3.把CO、氢气、氮气钢瓶的总阀打开,调节CO、氢气的减压阀到0.2 MPa,氮气为0.3MPa。
检查反应装置气密性。
4.打开氢气开关截止阀,打开氢气质量流量计,向反应器中通入50 SCCM流量的氢气。
以10 o C/min的升温速率将反应器温度升高至550o C,在此温度下用氢气还原Ni催化剂1h。
5.打开反应器炉膛,将床层温度降低到预定温度。
实验反应温度定为250-275 o C。
将氢气流量调节至280 SCCM。
当温度稳定后,打开CO 开关截止阀,打开CO质量流量计,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以控制CO浓度在2%~15%之间。
6.监测反应器温度,稳定10分钟后通过六通阀向气相色谱进样,由气相色谱检测未反应的CO和反应产物甲烷的峰面积。
重复2-3次,直至所得结果基本不变。
改变CO流量,在相同的测定温度下重复以上实验,测出不同CO分压下出口气体中CO和甲烷的峰面积。
7.改变反应温度,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结束后,停止加热,关闭质量流量计、气体截止阀和气瓶阀门。
2.实验结果及讨论(包括误差分析)根据以上实验测得数据结果列表如下:10 300 303 80 54.3 80 200.0191序号CH4峰面积/μVsCO2峰面积/μVsCO峰面积/μVsCH4含量/%CO2含量/%CO含量/%1 274 1578194 342 0.0174 99.9610 0.02162 1449 1181449 473 0.1225 99.8376 0.04003 2323 1129000 662 0.2052 99.7363 0.05854 4535 1147850 1070 0.3932 99.5141 0.09275 9474 1151513 1738 0.8148 99.0357 0.14946 16661 1147577 2706 1.4277 98.3404 0.23197 18876 2321474 5500 0.8148 98.9609 0.23458 19854 3560369 8856 0.5532 99.2001 0.24689 20462 4884977 11216 0.4162 99.2157 0.228110 34332 5162293 14133 0.6589 99.0699 0.2712 将rCO对pCO作图,由下式求各温度下的CO级数:即以lnrCO对lnpCO做图,直线拟合其斜率即为反应级数。
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第四版
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步骤:1、扩散(外扩散、内扩散)2、吸附3、表面反应4、脱附5、扩散(内扩散、外扩散)第一节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2-1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以球形催化剂为例:滞流层内扩散-物理过程滞流层内反应物浓度梯度为常量As Ag C C --外扩散过程的推动力。
进行内扩散时,同时进行反应。
R ↑,反应量↑,反应物浓度↓活性↑,反应物浓度↓产物扩散过程与反应物相反。
2-2 内扩散有效因子与总体速率由于催化剂对反应物扩散程度不一样,反应物反应的量也不同,在催化剂内表面上的反应量一定小于按固体外表面计算的反应速度,二者之比称为内扩散有效因子或内表面利用率,或者有效因子。
内扩散有效因子定义解析式:()()i AS s S A s S C f k dSC f k i⎰=0ζ式中:s k -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反应速率常数A C -颗粒内反应物浓度AS C -颗粒外表面上反应物浓度i S -单位体积床层催化剂的内表面积内扩散有效因子定义:率及内表面计算的反应速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梯度计算的扩散速率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ζ稳定时:单位时间扩散到外表面的量=颗粒内的反应量即:()()()ζAS i s AS Ag e g g A C f S k C C S k r =-=上式即为外扩散在内的宏观动力学。
式中:()g A r -宏观反应速率g k -外扩散传质系数e S -单位体积床层中的外表面积如一级反应:则()*A AS AS C C C f -=其中:*A C -平衡浓度则宏观动力学方程:()()()*A AS i s AS Ag e g g A C C S k C C S k r -=-=ζe g i s A i s Ag e g AS S k S k C S k C S k C ++=ζζ*()()e g i s A i s Ag e g Ag e g Ag i s e g g A S k S k C S k C S k C S k C S k S k r +--+=ζζζ*ζi s e g Ag Ag S k S k C C 11+-= 稳定时,反应放热量=外表面传热量即()()()()()g S e S R AS i s R g A T T S H C f S k H r -=∆-=∆-αζ式中:S α-气流主体与外表面间的给热系数S T -外表面温度g T -气流主体温度 2-3 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1、化学动力学控制条件:(1) ζi s e g S k S k 11<< (2) 1→ζ内、外扩散的影响可忽略。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精选课件
4
非均相催化反应速率表达
➢对于均相反应,已经定义:
r1d
Vd t
及 rAV 1d dAn t
➢由于气固相催化反应发生在催化剂表面, 而且催化剂的量对于反应的速率起着关键 的作用,因此,反应速率不再由反应体积 来定义,而改由催化剂体积来定义。
精选课件
5
➢1、以催化剂体积定义反应速率
r V 1 Sd dk tm /s m c 3 o at或 l r A V 1 Sd d A k n t m /s m c 3 o at
5. 产物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上脱附
6. 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外表面
7. 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
精选课件
8
三个过程
➢1,7为外扩散过程 ➢2,6为内扩散过程 ➢3,4,5为化学动力学过程 针对不同具体情况,三个过程进行的速率
各不相同,其中进行最慢的称为控制步 骤,控制步骤进行的速率决定了整个宏 观反应的速率。
如果有多种组分被吸附
,则有
,
B
,
C
,等等
D
空位率:
未被覆盖的活性中心数
V
总活性中心数
自然有 n I V 1 i1
精选课件
21
➢既然吸附过程可以视为化学反应(基元 反应),吸附速率式就可以写成:
ra
ka0
exp
Ea RT
p
AV
作为吸附的逆过程,脱 附可以写为:
rd
kd
0
exp
➢强度高,是对所有载体的要求。
精选课件
1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孔体积布
比表面积
Sg 单位质量催化剂具有表的面积m2 / g 通常介于5 1000m2 / g 之间。注意因次
2.1.3气-固催化反应过程与控制步骤(精)
2.1.3气-固催化反应过程与控制步骤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分析:图为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整个反应过程示
意图(图2-2)。
七个步骤:
①反应组分A从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剂颗粒外表面;
②组分A从颗粒外表面通过微孔扩散到颗粒内表面;
③组分A在内表面上被吸附;
④组分A在内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产物 B ;
⑤组分B在内表面上脱附;
⑥组分B从颗粒内表面通过微孔扩散到颗粒外表面;
⑦反应生成物B从颗粒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
图2-2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整个反应过程示意图
①、⑦称为外扩散过程,该过程主要与床层中流体流动情况有关;②、⑥称为内扩散过程,它主要受孔隙大小所控制;③、⑤分别称为表面吸附和脱附过程,④为表面反应过程,③、④、⑤这三个步骤总称为表面动力学过程,其速率与反应组分、催化剂性能和温度、压强等有关。
整个气固催化宏观反应过程是外扩散、内扩散、表面动力学三类过程的综合。
上述七个步骤中某一步的速率与其它各步相比特别慢时, 整个气固催化宏观反应过程的速率就取决于它,此步骤成为控制步骤。
气〜固非均相催化过程与控制步骤:①动力学控制:吸附,表面反应,脱附(其控制过程与催化剂表面有直接关系);②扩散控制:内扩散,外扩散。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反应本征动力学是研究不受扩散干扰条件下的固体催化剂与其相接触的气体之间的反应动力学。
一般而言,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经历一下七个步骤:
①反应组分从流体主体向固体催化剂外表面传递(外扩散过程)
②反应组分从催化剂外表面相催化剂内表面传递(内扩散过程)
③反应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吸附过程)
④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表面反应过程)
⑤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脱附(脱附过程)
⑥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向催化剂外表面传递(内扩散过程)
⑦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外表面向流体主体传递(外扩散过程)
七个步骤中,第①和第⑦步是气相主题通过气膜与颗粒处表面进行物质传递,称为外扩散过程;第②和⑥步是颗粒内的传质,称为内扩散过程;第③和第④步是在颗粒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和化学脱附的过程;第⑤步是在颗粒表面上进行的表面反应动力学过程。
以上气割步骤是前后串联的:
外扩散内扩散
表面过程
由此可见,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一个步骤过程。
如果其中某一步骤的反应速率与其他各步的反应速率相比要慢得多,以致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这一步的反应速率,该步骤就称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反应过程达到定态时,各步骤的反应速率应该相等,且过程的反应速率等于
控制步骤的反应速率。
这一点对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第四版
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步骤:1、扩散(外扩散、内扩散)2、吸附3、表面反应4、脱附5、扩散(内扩散、外扩散)第一节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2-1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以球形催化剂为例:滞流层内扩散-物理过程滞流层内反应物浓度梯度为常量 As Ag C C --外扩散过程的推动力。
进行内扩散时,同时进行反应。
R ↑,反应量↑,反应物浓度↓ 活性↑,反应物浓度↓ 产物扩散过程与反应物相反。
2-2 内扩散有效因子与总体速率由于催化剂对反应物扩散程度不一样,反应物反应的量也不同,在催化剂内表面上的反应量一定小于按固体外表面计算的反应速度,二者之比称为内扩散有效因子或内表面利用率,或者有效因子。
内扩散有效因子定义解析式: ()()iAS s S A s S C f k dSC f k i⎰=ζ式中:s k -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反应速率常数 A C -颗粒内反应物浓度 AS C -颗粒外表面上反应物浓度 i S -单位体积床层催化剂的内表面积 内扩散有效因子定义:率及内表面计算的反应速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梯度计算的扩散速率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ζ稳定时:单位时间扩散到外表面的量=颗粒内的反应量 即:()()()ζAS i s AS Ag e g g A C f S k C C S k r =-= 上式即为外扩散在内的宏观动力学。
式中:()g A r -宏观反应速率 g k -外扩散传质系数e S -单位体积床层中的外表面积如一级反应:则()*A AS AS C C C f -=其中:*A C -平衡浓度则宏观动力学方程:()()()*A AS i s AS Ag e g g A C C S k C C S k r -=-=ζeg i s Ai s Ag e g AS S k S k C S k C S k C ++=ζζ*()()eg i s Ai s Ag e g Ag e g Ag i s e g g A S k S k C S k C S k C S k C S k S k r +--+=ζζζ*ζi s eg Ag Ag S k S k C C 11+-=稳定时,反应放热量=外表面传热量即()()()()()g S e S R AS i s R g A T T S H C f S k H r -=∆-=∆-αζ 式中:S α-气流主体与外表面间的给热系数 S T -外表面温度 g T -气流主体温度 2-3 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 1、化学动力学控制 条件:(1)ζi s eg S k S k 11<<(2) 1→ζ内、外扩散的影响可忽略。
2.2.2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2.2.2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宏观动力学:工业反应器中实际反应速度(不排除外界因素影响)的动力学关系。
本征动力学(微观动力学):排除外界因素影响,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出的规律。
(一)气-固相催化反应速率气~固相催化反应速度定义:单位催化剂质量(或体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数量的变化。
()dtdN w r A A 1-=-=反应消耗A 的摩尔数/催化剂质量、反应时间()/A r -=反应消耗A 的摩尔数/催化剂体积,反应时间=dtdN V Ap 1-(2—9)Cat V p ~体积有时以单位床层体积为基准,()dtdN V r AB A 1//-=- (2—10)~B V 床层体积关系()()()BA pA A r r r ρρ///-=-=- ~p ρ催化剂密度粒子[][][]33/m mkg kg 密度质量体积=~B ρ 催化剂床层堆积密度 (二)双曲线型的反应速率式(L-H-H-W )型基本假设:①反应发生在吸附分子之间或吸附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 ②()A r -与各组分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覆盖率成正比 基本步骤:①已知:反应物,产物,设想反应机理 ②定出每种机理的动力学方程式③实验推定动力学方程式参数的最佳值 ④检验模型的准确性 (一)表面反应控制1.双分子不可逆反应 S R B A +→+ 设想机理步骤:A 的吸附:σσA ↔+A ~σ吸附位B 的吸附:σσB ↔+B表面反应:σσσσS R +→B +A (控制步骤) R 的脱附:σσ+↔R R 其它步骤达到平衡 S 的脱附:σσ+↔S A表面反应速度:()B A r A k r θθ=- r k ~反应速率常数 根据L-H 吸附模型:SS R R B B A A AA A p K p K p K p K p K ++++=1θ (2—11)SS R R B B A A BB B p K p K p K p K p K ++++=1θ (2—12)()()()21S S R R B B A A BA B A r A p K p K p K p K p p K K k r ++++=-则()21S S R R B B A A BA p K p K p K p K p kp ++++=(2—13)2.双分子可逆反应S R B A +⇔+表面反应为 σσσσS R +⇔B +A 其它吸附、脱附同不可逆反应()SR k k r θθθθ21-=-B A A()2211S S R R B B A A SR S R B A B A p K p K p K p K p p K K k p p K K k ++++-=B A K K k k 1=令()221S S R R B B A A RS S R B A p K p K p K p K p p K K k k kp kp ++++-= SR B A K K k K K k K 21=令 ()()21/S S R R B B A A S R B A p K p K p K p K K p p p p k ++++-=(2—14)k K K k K SR 21=SS R R B B A A R R R p K p K p K p K p k ++++=1θ SS R R B B A A SS S p K p K p K p K p k ++++=1θ说明:分子有两项→可逆反应分母 A 、B 、R 、S→四种物质被吸附括号上的平方项→控制步骤是三步及到两个吸附位之间的反应(双分子反应) 3.2A 在吸附时解离 +⇔B +A R 2S 与上不同的是:*2σσσσσ++⇔B +A S R 反应速率式:()V S R A A k k r θθθθθ221-=-B ~V θ裸露率整理 ()()32221/SS R R B B A A S R B A p K p K p K p K K p p p p k ++++-=(2—15)说明:分母222A →A A p K 是解离吸附 4.吸附的A 与气相的B 进行不可逆反应 S R +→B +A 机理:σσA ⇔+Aσσ++→B +A S R反应速率:()AA BA A rB A r A p K p p K k p k r +==-1θ (2—16)其中 AA AA A p K p K +=1θ5.两类不同吸附位的情况 R →B +A机理11σσA ⇔+A22σσB ⇔+B 1σ吸附A *1221σσσσ+→B +A R 2σ吸附B 22σσ+⇔R R反应速率 ()B A r A k r θθ=-其中A θRR B B BB B A A A A p K p K p K p K p K ++=+=11θ()()()R R B B A A BA A p K p K p K p kp r +++=-11 (2—17)B A r K K k k = 说明:分母两个因子→两类不同吸附位吸附(二)吸附控制 化学反应式R ⇔B +A 若A 的吸附是控制步骤设想,机理: σσA ⇔+A σσB ⇔+Bσσσσ+⇔B +A R σσ+⇔R R反应速率(为A 的净吸附速度): ()b a A r r r -=-A d V A A k p k θθ-=其余各步达平衡:V B B B p K θθ= (2—18)V R R R p K θθ= (2—19) 而:1=+++V R B A θθθθ (2—20)令BB A VR R B R B A V R r p K p K K θθθθθθθθ⎪⎪⎭⎫ ⎝⎛=代入 BA VR r K R θθθθσσσσ=∴+⇔B +A 则V BRB r R A p p K K K θθ=(2—21) V V R R B B B RB r R R B A p K p K p p K K K θθθθθ-=⎪⎪⎭⎫⎝⎛++=++1 (2—22)RR B B BRB r R V p K p K p p K K K +++=∴11θ (2—23)则()A d A A a A k p k r θθ-=- (2—24)V B RB r R d A a p p K K K k p k θ⎪⎪⎭⎫⎝⎛-= (2—25)RR B B BR B r R BR B r r d A a p K p K p p K K K p p K K K k p k ++⎪⎪⎭⎫ ⎝⎛+-=1RR B B BRRB B R A a p K p K p p K K p p p k +++⎪⎪⎭⎫ ⎝⎛-=1 (2—26)其中R b B r a K k K K k K =Br RRB K K K K =⎪⎪⎭⎫⎝⎛=B A θθθθVR r K (三)脱附控制设:R 的脱附为控制步骤:④*σσ+⇔R RR ⇔B +A (①σσA ⇔+A ②σσB ⇔+B ③σσσR →B +A ) 推导结果:()()BA AB B B A A R B A A p p K p K p K Kp p p k r +++-=-1 (2—27)式中:B A r AB K K K K =;B A r b K K K k k =;BA r b aK K K k k K =例1镍催化剂在200℃进行苯加氢反应,若催化剂的平均孔径0510d m=⨯,p,4τ=,求系统总压力为3039.3kpa时,氢在催化剂内的有效扩散系数e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以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为标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一、理论部分
1.催化剂的吸附
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吸附是反应的第一步。
催化剂表面存在各种吸附位,其中最常见的是吸附位和活性位。
吸附位是催化剂表面的一个缺陷,其表面结构与晶体结构不同,因此吸附能力较强。
活性位则是吸附位上的一些具有活性的物种,如氢原子、羟基、氧原子等。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和活性位对反应物的吸附和反应至关重要。
2.反应物的吸附
反应物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和活性位上,通过化学键形成催化剂-反应物复合物,这是反应的第二步。
3.反应
反应物在复合物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形成产物。
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的活性、反应温度等因素。
4.产物的脱附
产物脱附是反应的最后一步,当产物与催化剂之间的键断裂时,产
物会从催化剂表面脱离。
二、实践部分
以催化裂化反应为例,介绍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1.催化剂的选择
在催化裂化反应中,催化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催化剂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寿命。
2.反应条件的控制
催化裂化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等条件。
反应温度一般在450-550℃之间,反应压力一般为1-2MPa。
3.反应物的选择
催化裂化反应的反应物为长链烷烃,反应物的选择对反应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碳数较多的长链烷烃反应活性较低,而碳数较少的烷烃反应活性较高。
4.反应机理的研究
通过对反应物和产物的分析,可以确定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
这对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包括催化剂的吸附、反应物的吸附、
反应和产物的脱附。
在实践中,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物的选择和反应机理的研究是保证反应效率和催化剂寿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