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合集下载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侗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侗族大歌是由侗族民间传统歌曲发展而来的,具有长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主要包括喉音唱法、共鸣唱法和对歌唱法。

喉音唱法是侗族大歌的核心发声方式之一。

喉音就是在发声时使用声带、喉头和口腔等不同的共鸣腔,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喉音的发声特点是声带震动频率较低,发音清晰、富有磁性和变化丰富。

侗族大歌中的喉音唱法创造了独特的原始呼唤声,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和自然力量。

喉音唱法中的不同发声技巧,如舌头颤音、吹气音和婴儿音,使侗族大歌的音色更加多样化。

共鸣唱法是侗族大歌的另一种重要发声方式。

共鸣唱法通过调整发声器官的共鸣腔,实现发声的共鸣效果。

具体来说,共鸣唱法通过呼吸和发音的协调运动,使声音在不同的共鸣腔中共鸣,产生丰富的谐波,并增强声音的音色和音量。

共鸣唱法在侗族大歌中的运用灵活多样,通过调整发声器官的张力、加强气流和改变音景形式,创造出高亢激越、宏亮有力的音色效果。

对歌唱法是侗族大歌中一种常见的发声方式。

对歌是指两个或多个人相互唱和,形成音乐对话。

在对歌的过程中,担任主唱的人先唱一段,然后由回答者或队员回答,形成对唱的效果。

对歌唱法要求演唱者具备丰富的声音控制和音乐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回答和配合主唱者的歌唱。

在对歌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灵活运用声音的高低、响度、音调和音色等要素,使音乐对话更加生动、富有情感。

除了以上三种发声方法,侗族大歌还可以运用呼声、吟唱、颤音、颤声、震音等独特的发声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丰富了侗族大歌的音色和表现手法。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来源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与自然的交往经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包括喉音唱法、共鸣唱法和对歌唱法等。

这些发声方法在侗族大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其音乐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和感染力。

通过对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浅议贵州侗族大歌、小歌之异同

浅议贵州侗族大歌、小歌之异同

浅议贵州侗族大歌、小歌之异同作者:杜勇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2期摘要: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

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嘎啦”在演唱形式、内容表现、风格、音乐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也有共性的地方。

关键词:侗族大歌小歌差异共性一、贵州侗族分布区域及居住现状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侗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侗族分布在黎平、从江、榕江南部等县,也有分布在天柱、镇远、三穗、剑河的北部地区。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侗族分布在毗邻的广大地带,按侗族省(区)居住的分布划分贵州侗族人数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贵州侗族演唱的“侗族大歌”享誉世界。

贵州“侗族人人会唱歌”,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代代相传,成为民族习俗。

民间传统的歌队组织,走乡串寨,以唱“侗族大歌、小歌”而享盛名。

由于侗族居住的地域及侗族方言的差异,因此有南北之分,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县为南部方言区,天柱、镇远、三穗、剑河等县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的侗族约占五分之三,北部方言区的侗族约占五分之二。

南北区域无论从方言上、生活习俗上、服饰、装饰上、民歌风格上都有诸多的差异,也有共性的地方,因此,无法用一种色彩、色调,一种风格上加以涵盖和界定。

所以称之为南侗、北侗,无论南侗北侗都以演唱婉转悠扬的侗歌而得名。

侗族村寨都少了不美丽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花桥、风雨亭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加上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的榕树挺挺立立,到处可见鸟语花香的景象,风景十分秀丽。

如:黎平的绍兴、从江的小黄村都依山傍水,千峰竟秀,村寨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大自然给予了侗族村寨一片远离尘世喧嚣的净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他们,赋予了侗族人淳朴的性格,孕育了他们清亮的歌喉,唱出了天籁之音——侗歌。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传统的一种歌唱形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具有独特的发声方法,下面将对其进行浅析。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颤音。

颤音是侗族大歌中最为常见的发声方法之一。

侗族大歌以其宏伟高亢的
音调著称,而颤音是使其音调更加饱满悠长的重要手段。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通过快速
发出喉咙颤音来增加音调的层次感和穿透力,使听众更能感受到歌曲的激情和力量。

其次是断音。

断音是侗族大歌中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也是其独特音调的一部分。


音是指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在某个音调的中途戛然而止,再迅速切换到另一个音调,形
成一种短暂的间断感。

这种发声方法使侗族大歌具有一种跳跃感和惊喜感,使听众更加耳
目一新。

第三是吐字。

为了让歌曲更加清晰地传达给听众,侗族大歌注重吐字准确。

通过吐字
的技巧,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含义和情感,使听众更能理解和感受到歌曲。

最后是音量和音调的变化。

侗族大歌通常以高亢的音调和强烈的音量为特点,但在演
唱过程中,演唱者也会通过变化音量和音调的方式来表达出不同情感和层次。

通过音量和
音调的变化,侗族大歌能够更加生动地传达出喜怒哀乐等情感,使听众更能陷入其中。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是其独特音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颤音、断音、吐字以及音量
和音调的变化等手段,侗族大歌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情感和意义,使听众更加沉浸于歌曲中。

这也是侗族大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形式,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侗族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独特,具有鲜明特色,下面将对侗族大歌发声方法进行浅析。

侗族大歌采用区域分布广泛的多声部合唱形式。

侗族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侗族大歌传唱流传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贵州地区,大歌通常以三个或五个声部的合唱形式展现出来,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立的音高和旋律,各声部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丰富多变的音乐效果。

在湖南和广西地区,侗族大歌通常以二声部为主,一部分人唱高音,一部分人唱低音,高低音声线差异明显,形成了独特的声音效果。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有独特的咬字技巧。

侗族大歌歌词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咬字技巧是侗族大歌发声的核心之一。

侗族大歌咬字以清晰、准确、力度适中为标准,既要表达出歌词的含义,又要保持歌曲的韵律感和旋律感。

咬字力度适中,不过分强调声音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要求发声连贯、流畅,使整个歌曲听起来饱满、悦耳。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注重呼应和对位唱法。

侗族大歌在合唱过程中注重声部之间的呼应和对位唱法,使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和谐感。

在合唱过程中,各声部之间的呼应要求唱者注重与他人的协作,要求每个唱者都能准确把握好自己的音高和旋律,同时注意与其他唱者的合唱,保持声线的彼此呼应。

对位唱法则要求唱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旋律与和弦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充满了民族特色的和声技巧。

侗族大歌在和声技巧上注重保留了民族原声的特色,在各声部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和声效果。

侗族大歌中常见的和声方式包括并唱、分音和伴音等,这些和声技巧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多元,赋予了歌曲独特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独特,表达出了侗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区域分布广泛的多声部合唱形式、独特的咬字技巧、注重呼应和对位唱法以及充满了民族特色的和声技巧,侗族大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的押韵

侗族大歌的押韵

侗族大歌的押韵规律
说起侗族大歌,那真的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

侗族大歌在四川话里头,我们喊它“氽族大歌”,虽然名字发音不一样,但那份对艺术的敬畏和欣赏,那是共通嘞。

侗族大歌讲究个押韵,那曲调优美得很,歌词里头多用比兴手法,意思深得很。

要说押韵规律,那可不是随便押押就算数嘞。

侗歌里头,每句歌词都要对得工整,唱起来才韵味十足。

就像咱们四川话里头嘞对仗,要讲究个“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侗歌也是这般,讲究个和谐美妙。

侗族大歌里头嘞歌词,有时候是传统嘞,有时候是即兴而作。

但不管哪种,都要遵循一定嘞押韵规律。

这样唱起来,才让人觉得顺畅,听起来才觉得舒服。

就像咱们四川话里头嘞顺口溜,“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简单又好记。

侗族大歌嘞押韵,不仅仅是为了好听,更是为了表达情感。

那歌声里头,有对大自然嘞敬畏,有对生活嘞热爱,有对爱情嘞向往。

唱起来,就像是在跟大自然对话,跟生活聊天,跟爱情表白。

所以说,侗族大歌嘞押韵规律,那是它嘞灵魂所在。

没有嘞押韵,那就像炒菜没放盐,淡而无味。

有了押韵,那歌声才像四川嘞火锅,麻辣鲜香,让人回味无穷。

侗族大歌,真的是一门了不起嘞艺术。

它嘞押韵规律,就像咱们四川话嘞魅力,简单又深刻,让人一听就忘不了。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四川等地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非常重要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被誉为“民族宝库、人类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通常以群体合唱的方式表演,参与者众多,甚至可达百人以上。

大歌分为男女声部,男声音域高亢豪放,女声柔美动听。

歌词通常是一句一篇,内容包括神话、史诗、抒情等多种类型,形式上则以回旋和角度呈现。

大歌的表演方式包括呼啦呼啦、荡歌、对红等,充满了活力和喜庆的气息。

侗族大歌的演唱发声方法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大歌突出了音域的拓宽。

男声部通常由男高音和男低音组成,其中男高音负责高亢、豪放的旋律,而男低音负责低沉、稳重的基调。

女声部则由女高音和女中音组成,女高音的高亢激昂与男高音相呼应,女中音则承接男低音的低沉稳定。

大歌整体声域广阔,兼具高音和低音部分。

大歌特别注重合唱的技巧。

由于大歌通常由多人合唱,要求参与者的合声能力和协调能力非常高。

在演唱大歌时,不同部分的演唱者需要注意相互协调,形成和声的效果。

有的部分需要呼啦呼啦的快节奏,有的则需较为缓慢、柔和的演唱。

大歌的演唱者需要掌握各种合唱技巧,如分部合唱、调子变化等。

大歌的演唱方法强调情感的表达。

大歌的内容通常非常丰富多样,涉及到神话、历史、抒情等多种主题。

演唱者在表演时要注意情绪的转变和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传达出歌曲的意境与情感。

有的部分需要豪放奔放的情感,有的则需要柔情似水的表达,演唱者必须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走向,切实将其表达出来。

侗族大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其演唱发声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大歌在音域的拓宽、合唱技巧的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

通过对大歌的发声方法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乐声的描写

侗族大歌乐声的描写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以
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优美著称
于世。

侗族大歌的乐声非常独特,高、中、低音浑为一体,
音域宽广,声音柔和细腻,旋律优美动人。

在演唱时,通常
由一个领唱者引领整个团队,其他人则以和声的方式进行伴唱,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效果。

侗族大歌的乐声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时而高昂激越,如同
山间的溪流,清澈明亮;时而低沉婉转,如同林间的风声,
轻柔细腻。

在演唱过程中,还可以听到虫鸣鸟叫,山谷回响
的声音,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侗族大歌的乐声不仅让人陶醉,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演唱者们全情投入时,他们的歌声仿佛可以穿透听众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
可以通过侗族大歌的乐声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

总的来说,侗族大歌的乐声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音乐形式,它不仅传达了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也为我们展示了人类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侗族以前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

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劳作的调节,同时也是悲哀的慰籍,总之,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但从声乐演唱角度研究的却尚未见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曾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作过一下思考,现整理成篇发表,权作引玉之砖,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

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

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1、演唱的语言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

它对音乐旋律的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杰出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卢梭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模仿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模仿语言的旋律比语言本身大一倍的力量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

”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

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

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一、音乐形式丰富多彩,表现奇特侗族大歌的音乐形式相当丰富多彩,有“竹筒打击乐”、“板杖团”、“夜郎锣鼓”等多种乐器的伴奏,有长、短、快、慢等多种节奏形式。

同时,在演唱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常常出现腰摇、手舞、鼓捶、跳跃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侗族大歌的表演极为活泼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二、歌词闪亮夺目,情感真挚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侗族大歌的歌词常常以环境、人物、情感等为题材,表现出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的歌词也带有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如《竹子吟》《卡姆祖贡》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存在的困境与奋斗精神。

三、演唱技巧高超,人声巧妙合奏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声韵美。

演唱者常常用特殊的喉音、尖音和低音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天赋的音乐才华。

此外,侗族大歌的人声合唱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协调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完美的音乐效果,使演唱更加具有震撼力。

四、传承不衰,历久弥新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统代表之一,自古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

侗族人民把演唱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标识,深深地融入到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成为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可以看出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在侗族人民的传承发展中,侗族大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演唱和表达方式,诠释了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陈 演(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0)【摘要】数十年以来学者们分别从挖掘整理、起源形成、音乐形态、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保护传承等方面对侗族大歌进行了多维深入大量的研究,关于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的研究则鲜有涉及且未见代表性成果。

本文尝试以此为切入点,为侗族大歌的创新性传播和创造性传承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象征,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枚瑰宝,更是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侗族大歌承载着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教育、情感等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几十年以来持续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任何一种歌唱,声音都是其最直接的艺术形象,也正是声音承载着歌唱的内涵进行表达,侗族大歌亦是如此。

侗族大歌最先吸引世界目光的正是其天籁般的音色,人们却较多地绕过音色寻找其背后的元素。

经笔者调研发现,数十年以来学者们分别从挖掘整理、起源形成、音乐形态、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保护传承等方面对侗族大歌进行了多维深入的研究,对于侗族大歌这种天籁之音的发声方法却鲜有深入的研究和代表性成果。

本文尝试以挖掘整理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为切入,通过调研和实践开发出一套适合广泛运用的侗族大歌发声训练方法,利用这套发声训练方法结合高校声乐课堂试点实践研究,以寻求侗族大歌的创新传承和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侗族语言特点歌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歌唱系唯一直接结合了人类语言的艺术形式。

歌唱的发声、音色、情感等都要受语言的直接影响。

所以,探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必须首先分析其语言特点。

(一)民族方言特点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侗族语言均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其中,侗语又分为南侗和北侗两地两种方言,侗族大歌所使用的语言则为南侗方言。

“歌唱”一词在侗语中称为“多嘎”,侗族人解释为类似“念读”和“吟诵”的音乐行为。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中传统地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歌声表达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包括呼吸、发音和音乐表达等方面。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在呼吸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侗族大歌以自然的呼吸方式为基础,注重呼吸和歌唱之间的和谐统一。

侗族大歌要求演唱者保持舒适自然的呼吸状态,通过深吸浅呼的方式使气息充满整个呼吸道,以此来保证歌声的稳定和富有力度。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中还具有特殊的呼吸技巧,比如长音部分的吸气和短音部分的排气等,这些技巧使得侗族大歌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律。

在发音方面,侗族大歌要求演唱者准确地发出清晰、优美的音节。

侗族大歌的发音方法区别于普通话和方言的语调,侗族大歌注重韵律的变化和音节的延长。

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会根据歌曲的表达要求和感情变化,灵活地运用声音的高低、浮动和颤动等发音技巧,以此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侗族大歌还使用一些特殊的发音技巧,如尖音、颤音和滑音等,增加了歌曲的艺术效果和趣味性。

在音乐表达方面,侗族大歌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表达手法来演绎歌曲的情感。

侗族大歌的音乐表达方法包括音调、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侗族大歌的音调变化多样,旋律流畅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调整音调的高低和起伏来展现歌曲的情感变化和内在意境。

侗族大歌注重节奏的感觉和掌握,通过控制歌曲的节奏快慢和强弱,使得歌曲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侗族大歌还通过改变音色、音量和音质等方面的变化来使歌曲更具表现力,体现出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被称为“侗族之魂”,是侗族人民生活、工作、宗教仪式等各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通常由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一起合唱,具有浑厚、宏亮、高亢的气势,是一种独特的多声部歌曲。

那么,在进行侗族大歌的演唱时,侗族人民是如何进行发声的呢?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呼吸控制在进行侗族大歌的演唱时,呼吸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侗族大歌的演唱通常需要大量的空气支撑,以维持长时间的高亢音色。

侗族人民在练习大歌时,会通过不断的呼吸训练来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控制能力。

在演唱时,他们还会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感变化,灵活地控制呼吸,使歌声更加生动、有力。

二、共鸣调音侗族大歌的发声方式注重共鸣调音,以达到音色浑厚、宏亮的效果。

在进行大歌的演唱时,侗族人民通常会将发声音域置于头腔和鼻腔,并利用口腔的共鸣效应来增强音色的饱满度和穿透力。

通过共鸣调音,侗族大歌的音色更显凝厚、悠远,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侗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喉音技巧侗族大歌的演唱中还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喉音技巧。

侗族人民通常会运用喉结震颤、喉擦音等技巧来丰富歌声的表现力,并增加音色的变化和层次。

这些喉音技巧在侗族大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歌声更富有个性和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协同合唱侗族大歌通常是由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共同合唱的,因此在发声过程中,协同合唱是至关重要的。

侗族人民通常会通过长时间的排练和磨合,使每个人的发声方式和呼吸节奏保持一致,以达到声音的统一和和谐。

通过协同合唱,侗族大歌的声音能够在空间中形成交错、迭合的音符,营造出宏大、壮丽的声场。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是非常独特和复杂的,需要侗族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掌握和运用自如。

通过呼吸控制、共鸣调音、喉音技巧和协同合唱等手段,侗族人民才能够演唱出激昂、深沉、雄壮的大歌,将侗族文化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侗族大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音乐形式,代表着侗族人民的文化和情感。

侗族大歌的特
点是以发声方式为主导,通过发声产生复杂的音乐效果。

那么,侗族大歌是如何发声的
呢?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有四种:嗒、击、吐和滑。

嗒是利用牙齿发出带音调的声音,通常用于唱调式曲子的首尾句和结束。

击是利用双手或其他器具打击身体或器物发出音响
的一种发声方式。

吐是通过口吐气息冲击气管,产生气声,通常用于表现激烈情绪的部分。

滑则是利用舌头、喉咙等部位调整气流,产生连续变化的音调,通常用于唱跑调或半跑调
式曲子。

除了这四种基本的发声方法,侗族大歌还有一些辅助发声技巧,如卷舌、洪亮、笑声等。

卷舌是通过舌头卷曲产生的特殊音调,常用于跑调和慢板式曲子中。

洪亮则是利用深
呼吸和腹式呼吸产生的嘹亮的气声,通常用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感。

而笑声则是利用喉部
和口腔的特殊技巧发出的幽默声音,通常用于调节情绪和增加音乐的趣味性。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多样化,技巧性很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掌握。

同时,侗族大
歌的演唱也需要具备强大的身体控制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侗族大
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交流的表现形式。

总之,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丰富多彩,体现出侗族人民的独特音乐文化。

通过发声的
技巧和精湛的演唱,侗族大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感人的表演形式而被世人所称道。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是侗族大歌表演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对维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音乐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咬字发音、拖腔、呼吸控制、音程跳跃和和声。

咬字发音是侗族大歌发声的基本技巧之一。

侗族大歌在传唱过程中注重发音的清晰准确,以保证歌曲的表达力和准确度。

发音要求舌根高抬,用力有加,音符分明,发音清晰。

拖腔是侗族大歌的特色之一。

拖腔是指以某个音符为基础,向前或向后拉动发音时间,使其具有诗意和表达力。

拖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是侗族大歌的一大追求。

呼吸控制是侗族大歌发声的重要环节。

由于侗族大歌的音乐节奏较快,音域较广,歌者需要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力才能将歌曲唱好。

合理的呼吸控制不仅能保持歌曲的节奏和音准,还能增加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音程跳跃是侗族大歌中常见的演唱技巧。

音程跳跃是指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在不同音高之间的快速切换和跃升。

这种技巧能够增强歌曲的活力和表现力,使之更加具有感染力。

和声是指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多名歌者同时进行不同唱段的合唱。

和声能够增加歌曲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使之更加美妙动听。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特点令人称道。

它在保留传统技巧的也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侗族大歌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也使世人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侗族大歌发声方法是侗族大歌表演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咬字发音、拖腔、呼吸控制、音程跳跃和和声等发声方法的运用,使侗族大歌具有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对侗族大歌发声方法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音乐传统,使其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侗族大歌的赏析

侗族大歌的赏析

侗族大歌的赏析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今天店铺将为您简要地介绍一下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来源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

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

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

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侗族大歌的分类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

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

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

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贵州侗族民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深刻的艺术思想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在侗族人民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发声方法的角度对侗族大歌进行浅析。

一、发声方法的特点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腰腹发声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以腰腹发声为主,即通过调整腰部和腹部的肌肉,使气息得以充分释放,从而产生浑厚、有力的声音。

这种发声方法既能保证歌声的音量和力度,又能赋予歌曲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腰腹发声还能帮助歌手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调,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2.调息呼吸调息呼吸是侗族大歌的重要发声方法之一。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灵活运用呼吸来掌握节奏和音调的变化。

通过合理调整呼吸,歌手能够更好地呈现歌曲的情感变化,使歌声更富有感染力。

3.音域跨度大侗族大歌的音域跨度往往较大,涵盖了较高和较低的音调。

歌手需要通过发声方法的调整,确保自己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歌曲中各种不同的音调,将其融入到整体音乐中。

这种音域跨度大的特点,给侗族大歌的演唱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增加了其艺术价值。

二、发声方法的表现形式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来展现:1.音色的变化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通过调整发声部位和声带的张力,使歌声产生不同的音色。

有的音色沉稳厚重,有的音色明亮悦耳,有的音色轻柔细腻。

通过音色的变化,侗族大歌能更好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内涵。

3.节奏的掌握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对歌曲演唱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透过独特的发声方法,侗族大歌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增加了歌曲的耐听性和艺术价值。

这种独特的发声方法在侗族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承,成为侗族大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独特而丰富,通过腰腹发声、调息呼吸等方式来展现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通过音色、音调和节奏的变化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而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其发声方法也是十分独特而独具特色的。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特定场合演唱的歌曲,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生活、民族传统、爱情等等。

而侗族大歌最具特色的就是其独特的发声方法。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分为发声和唱法两个层面。

首先是发声方法。

发声是侗族大歌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有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即“膈韵发声”。

这种发声方法是侗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它利用了人体膈肌的弹性来产生声音,通过膈肌的振动来发出深沉悠远的声音。

这种发声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声音的高低合适,还能够增加音色的韵味,更加逼真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膈韵发声成为了侗族大歌的特色之一。

其次是唱法。

侗族大歌的唱法也是十分独特和多样的。

侗族大歌的唱法主要有拖拉、虏呗拉、卡呗拉等多种,每种唱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拖拉通常是一个人带头,其他人跟唱。

虏呗拉则是由两人对唱,歌词和曲调相互呼应。

卡呗拉则是由多人组合,分为领唱和和唱两部分,领唱者领唱,和唱者和着领唱者的声音,形成一种独特的合音效果。

这些唱法都能够充分展现出侗族大歌的魅力和独特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发声方法和唱法,侗族大歌还有其它一些特色。

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用侗文进行演唱的,这就使得侗族大歌在意境和表现力上更为丰富和独特。

侗族大歌通常都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唱的,比如丰年祭、婚礼、葬礼等,这就使得侗族大歌更具有仪式感和文化内涵。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其发声方法独特而独具特色。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有“膈韵发声”这一特殊的发声技巧,而唱法则分为拖拉、虏呗拉、卡呗拉等多种形式。

侗族大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发声方法和唱法上,还体现在其歌词和场合上。

通过对侗族大歌的独特发声方法的浅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瑰宝。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一种特殊的歌唱形式,常常在他们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中演唱。

它不仅富有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词来表达侗族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一、演唱特点:1.喉音唱法:侗族大歌以喉音为基础,具有浑厚悠长的音色。

演唱者通过空气的震动,使声带发声时发出喉音,音色独特,深情凝重,给人一种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2.多声部对唱:侗族大歌通常由多个音部组成,每个音部有各自的旋律和歌词。

演唱者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的安排,进行分工合作,形成和谐且富有层次感的对唱效果。

多声部的对唱使侗族大歌的演唱更加丰富多样,使人们更易于感受到歌曲中情绪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3.唱词韵律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采用侗文,其文字简洁、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词中经常使用寓言、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演唱时,重复的节奏和叠词句的运用使整个歌曲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形式美特征:1.随节拍变化的旋律:侗族大歌的旋律多变,多以2/4拍或4/4拍为基础,旋律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在演唱中,歌者会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和歌词的表达需求,适度地在节奏上加以自由处理,形成乐音的呼应和共振,使整个歌曲语调畅快,旋律丰富多样。

2.舞动的身段:侗族大歌的演唱往往伴随着热烈而激情的舞蹈。

演唱者在歌唱时通过身体的动作、肢体的舞蹈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舞蹈动作多为表现力强烈的跳跃、旋转和拍打,配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表达,形成视听上的艺术效果。

3.团队合作意识:侗族大歌的演唱是集体参与的。

在侗族社区中,每个人都参与到大歌的演唱中,不分年龄、性别、职务等差别。

在演唱过程中,大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演唱者们手拉手、齐声歌唱,以团结的力量传达出侗族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也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从喉音发声、音乐节奏和和声三个方面,对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是喉音发声。

侗族大歌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喉音发声技巧。

喉音发声是指人在发声过程中同时振动声带和声门外侧的软组织,并用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调整音高和音量。

侗族大歌演唱者常常利用喉音发声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特点。

他们可以通过喉音的特殊效果,模拟自然界声音,如鸟鸣、猪叫、风声等,使歌曲更具生动感和表现力。

喉音发声还可以产生较高的音量和音域,使歌曲的音乐效果更加饱满和磅礴。

其次是音乐节奏。

侗族大歌的节奏多样且变化多端,既有缓慢悠扬的节奏,也有快节奏的动感。

演唱者通过唱词的重复节奏,使歌曲更有层次感和律动感。

在一些快节奏的歌曲中,演唱者常常会配合打击乐器,如小鼓、大锣等,使节奏更加明确和鲜明。

侗族大歌还会运用复调、半复调等不同的音乐形式,增加歌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最后是和声。

侗族大歌的和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自由和声、分散和声和并唱和声等。

自由和声是演唱者根据歌曲本身的曲调和节奏随意发挥和创作的和声形式,常常存在于唱词之间的间奏部分。

分散和声是指唱词的演唱者通过分散的音高和音域,形成和谐的和声效果。

并唱和声是指不同的声部同时唱不同的音调和词句,形成多声部的合唱效果。

这些不同的和声形式使侗族大歌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激发人们的音乐兴趣和情感共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侗族大歌发声方法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侗族文化中,侗族大
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侗族音乐艺术中的代表作。

而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
是影响其演唱效果的关键。

侗族大歌是由一群人合唱的,唱法是唱领唱,合唱兼备,旋律优美动听,富于表现力。

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莳篁法”
“莳篁法”,是侗族传统唱法之一,也是侗族大歌唱法中的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
点是,大合唱中,一人领唱,其他人跟唱,领唱者是以一种高亢的嗓音发声,其他人则是
在领唱者之后跟随发声。

这一唱法的艺术效果很强,听起来很有活力和动感。

二、“集中法”
“集中法”是侗族大歌发声方法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合唱者们
在同一声音高度上协调发声,以强烈的感情表现歌曲所传达的意思。

这种唱法听起来舒缓
而平稳,非常有感染力,令人倍感温馨。

无论是“莳篁法”还是“集中法”,都需要合唱者们进行精心的排练和协调。

在排练
过程中,领唱者需要尤其注意音准和音量的控制,以确保整场合唱的质量和效果。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侗族大歌的发声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呼应法”、“拨弦法”、“散词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在唱法上都追求一种清晰、流畅、并与旋律协调一
致的效果。

总之,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是侗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唱歌艺术,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
赏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