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语言的荒诞性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灵魂人物,塞缪尔·贝克特通过文学方式将人类的荒诞处境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等待戈多》中。
在《等待戈多》中,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脱离了传统对话的正常模式,这些对话里充满了双关、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和胡说废话等等。
这些看似深奥、前卫的语言为何能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广泛共鸣呢?《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式语言的荒诞效果《等待戈多》中的语言让观众和读者耳目一新。
贝克特将传统戏剧的语言作用彻底摒弃,可以增添戏剧荒诞效果的新的语言方式,从而使戏剧本身流露出强烈的荒诞和无意义感。
这种荒诞的语言效果表现在无意义的词语重复、无关联话题的转换和文字游戏几个方面。
无意义的词语重复人类语言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交流和传递信息。
很多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多彩,并且竭力避免莺复。
但在《等待戈多》中,这种人物对话问的无意义的不断重复却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荒诞效果。
戏剧一开始.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呢称霓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就很好地诠释了不断重复所带来的荒诞效果,狄狄看到戈戈试图脱掉自己的靴子。
所以就问他是否伤到了脚趾。
在他们的对话中,两人不停地重复了一个词。
“弗拉第米尔:你脚疼吗?爱斯特拉贡: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
弗拉第米尔:好像这世界上只有你才脚疼似的!我难道就不算是个人吗?我倒要看一看,你要是受了我的那些苦.你还能怎么着。
你能会告诉我一砦新鲜事。
爱斯特拉贡:你也脚疼过?弗拉第米尔:脚疼!他在问我是不是脚疼过!”当狄狄询问戈戈的脚趾是否受伤时。
戈戈并没有正式的回答他,而是非常生气地重复一个字——疼!然后转问脚趾:狄狄想知道你是否受伤了?显然戈戈并没有回答狄狄的问题。
而狄狄对这个答案也不满意.他的同答更让人觉得无处可寻.难以理解。
由于没有明白狄狄的同答。
戈戈就重复了和狄狄刚才的一同一答,只不过这次问话人和回答者换了顺序。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戈戈和狄狄之间的对话毫无意义。
让人觉得滑稽可笑。
浅谈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韩金男 东北师范大学摘 要:《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该剧体现的存在主义同样引人思考。
本文试着对《等待戈多》中体现存在主义的部分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的阐述本人对存在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并希望人们能够对存在主义继续进行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存在主义;存在;等待戈多作者简介:韩金男(1995-),女,满族,吉林省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150-01存在主义产生于一战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人们在慢慢拥有物质生活、文明、科技等一系列后,发现了自己精神世界的虚无,开始深思自己的归属,这种空虚寂寞与孤独,极其需要一种宿主产生,由此存在主义诞生。
存在主义思想的抽象,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必须得变换思维,化抽象为具体,将一种思想嫁接到文本上来分析,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不失为理解存在主义极好的作品。
《等待戈多》分两幕,第一幕和第二幕分别是第一天和第二天,两幕都是当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流浪汉戈戈坐在土墩上脱靴子却怎么样都脱不下来,另一个流浪汉狄狄来了,同戈戈寒暄。
狄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无聊至极,戈戈跟狄狄提议离开,狄狄不同意,由此戈戈疑问到:为什么不能?狄狄说:咱们在等待戈多。
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他们还等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后来一个孩子告诉流浪汉们,今天戈多不来了,于是二人离去。
第二幕是两个流浪汉又将第一天的对话行为动作重复了一遍,还角色客串波卓和幸运儿偶遇他们自己,最后也像第一天一样没有等来戈多。
戈戈和狄狄准备上吊自杀,可是却失败了,他们不想让对方孤独,于是戈戈又提议离开,落幕。
戈多在作品中从未出现,但是却作为剧中的主角贯穿全剧,戈多是谁,戈戈和狄狄为什么等他,为什么戈戈和狄狄想要自杀?这些疑问都没有交待,这场剧便落幕了。
浅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作品评说6NG NG 浅析5等待戈多6的艺术特色梁卫格陈宓作为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5等待戈多6在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本文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解读荒诞派戏剧的艺术魅力。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是一部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五个,没有情节,没有开端、高潮,也没有结局。
背景不过是一条路和一棵树。
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在等待一个叫做戈多的人,而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却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
在这部作品中,从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语言、隐喻与象征方面都充满了浓郁的荒诞派色彩,以新奇、反传统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做一浅析。
一、荒诞抽象的主题表达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5荒诞派戏剧6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噩梦、幻想、反映、横态或者附庸品而已。
0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1948年到1949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5莫洛伊65马洛纳正在死去65无名的人6,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义的浪游。
他于1948年创作的5等待戈多6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1. 引言1.1 介绍《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荒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两个男人弗拉戈(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农(Estragon)在荒凉荒芜的环境中等待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无意义、循环和荒谬的情节,独特的语言和演出方式而闻名于世,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贝克特通过《等待戈多》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无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探讨了人类面对生死、时间和存在的苦难。
作品中的循环主题和荒诞主义的手法使读者感到困惑和无力,这也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通过对等待、无用和绝望的描绘,贝克特呈现出了一种悲观的人生观,暗示着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无法逃脱的循环。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深刻塑造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无奈和荒唐,令人不禁发笑又深感悲凉。
贝克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话方式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沉重。
通过对《等待戈多》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荒诞主义文学的精髓和贝克特的独特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考人生的机会,同时也引领着文学创作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1.2 荒诞主义文学的背景荒诞主义文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荒诞、荒谬和无意义进行挖掘和揭示。
荒诞主义文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对传统价值和意义的信仰遭到了冲击,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力和绝望感。
荒诞主义文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作家们试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戏谑和颠覆,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荒诞主义文学受到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运动的影响,其核心思想是拒绝传统的逻辑和秩序,突破语言的界限,创造出一种具有荒谬性和反常性的文学风格。
荒诞主义文学在形式上常常采用离经叛道的手法,如断裂的叙事线索、离奇的人物关系和荒诞的情节设置,以此打破读者对现实的固有认知,引发思考和讨论。
《等待戈多》赏析

•艺术教育255《等待戈多》赏析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年),爱尔兰小说家兼剧作家,曾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荒诞剧院的奠基之作,《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戏剧,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包括开头、主要内容或结尾。
该剧只有5个角色,但不知道他们是谁,来自哪里或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观众在看这部剧时会感到困惑。
1953年,这部戏在巴黎的巴比伦剧院首演时,很少有人认为这将是全球经典戏。
即使在纽约百老汇上映时,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奇怪的剧本。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并在许多国家上演。
整部戏有2个场景和5个角色,景象是黄昏时空无一人的小路,旁边是光秃秃的树。
有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贡和弗拉基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但是他们等到了有钱人Pozzo 和他的奴隶Lucky 而不是Godot。
天黑的时候,一个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会来了,明天来。
第二个场景是相似的,相同的黄昏,相同的无聊的等待。
但是不同的是,光秃秃的树长出几片叶子,Pozzo 变成了盲人,Lucky 变得愚蠢。
天黑的时候,孩子来告诉他们戈多不是今天来,而是明天再来。
全片结束。
1 写作背景任何文学作品或文化产品一定会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或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人类的巨大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分离感。
当《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诞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西方国家陷入了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
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一直信仰的上帝并没有从战争、破坏和死亡中拯救人们和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人们感到困惑、沮丧和绝望,他们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他们的信念遭到破坏,他们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所有这些改变了人们的长期信念,人们开始怀疑人性是否真的存在。
2 主题关于这部戏剧,我们总会有一个疑问,“谁是戈多?”有人将戈多解释为上帝,但也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戈多是贝克特对未来希望的理解,或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的意义。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戏剧鉴赏 等待戈多

荒诞的世界,精神的救赎——浅谈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本文拟从人类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这一命题出发,探索人在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戏剧内容大致为狄狄和戈戈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
剧中没有离奇的情节发展,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也没有繁复华美的场景安排,但它却带给观众和读者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沉思。
学界大体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特别是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怀有的那种对生活的无望感、荒谬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
但如果认为《等待戈多》仅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在毫无意义地追求与等待一个虚无的希望,人类的整个行为只是荒诞不经,一切都是无望,仅仅表现了贝克特对生存与生命意义以及对他所置身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的质疑,那或许没有完全真正领悟到他的意图所在。
一.荒诞的剧情和世界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奴隶主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两个流浪汉在枯树墩上等待一直未出现的戈多,而戈多到底是谁,剧本中并没有任何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第一幕开始时, 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过程是用乱说乱动来消磨时间。
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失魂落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经过时给他们的等待带来一点变化,在第一、第二幕的最后都有报信的小男孩说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来,爱斯特拉冈问“:那我们怎么办?”弗拉季米尔说“:等待戈多”,这是可以概括的基本剧情。
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地点和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可以说通篇都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行为,也没有出现一般戏剧都会出现的高潮。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杰作之一,被认为是20世纪戏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荒谬、循环和无望的主题为核心,通过两个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质疑人生的真实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本文将针对《等待戈多》中循环和荒谬的两个主题展开讨论。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整个剧本只有两个幕,场景几乎相同,故事情节几乎重复,这使得观众感到时间的停滞和漫长。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时而等待戈多,时而相互交流,时而卖弄口才,剧中的循环感仿佛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循环中。
循环的象征意义在于凸显了人生的无望和无意义。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等待戈多,希望他能够给他们答案,给他们指引,使他们的存在有意义。
戈多从未来过,他们一直在等待,却从未等到真正的解答。
这种循环的等待和无意义让观众意识到人生的虚无和荒诞。
荒谬是《等待戈多》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整部戏剧充满了荒谬的情境和对话。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的对话总是围绕着毫无意义的话题展开,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目的地聊天,只是为了杀时间。
这些对话荒诞可笑,让人难以理解。
在剧中,还有一个角色是舞台上的男孩,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他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他反复忘记与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的约定,反复出现和消失,给剧中增添了更多的荒诞感和混乱感。
荒谬的情节和对话让观众感到困惑和迷茫,进一步体现了人生的虚无和荒诞。
《等待戈多》中的荒诞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层问题,挑战着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让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等待戈多》通过循环和荒谬这两个主题来探讨人生的虚无和荒诞。
剧中的循环感和荒谬情境让观众面对人生的无意义和无望。
这部戏剧通过对话、情境和角色的设置,引发观众对存在的反思和思考。
正因为它所表达的人生的虚无和荒诞,使得《等待戈多》能够在戏剧舞台上持久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从《等待戈多》解析法国荒诞派戏剧

从《等待戈多》解析法国荒诞派戏剧摘要在戏剧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中西方戏剧、新式戏剧与传统戏剧逐渐进入普罗大众的审美视野。
传统的西方戏剧形式完整、叙事明白,而“法国荒诞派戏剧”此类的新式戏剧一般受众则更为陌生。
为此我们便有了了解新戏剧的代表——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必要。
在此,本人便借《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就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题与形式对其进行解析。
以期通过对其了解指导对新式戏剧的审美与创作。
【关键词】:《等待戈多》;法国荒诞派戏剧;解析;主题;形式AbstractAs the drama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Chinese and western dramas, new plays and traditional dramas gradually enter the aesthetic vis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western drama is complete and narrative, while the modern drama of "French theatre of the absurd" is a stranger. So we have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new drama -- the French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this case, I borrowed "waiting for godot" to resolve the subject and form of the French theatre of the absur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esthetic and creation of the new drama.Key words: Witting for godot; The French theatre of the Absurd; Analysis; Theme; Form目录摘要1【关键词】1绪论3一、《等待戈多》41. 《等待戈多》简介42. 简析《等待戈多》4二、从《等待戈多》中解析法国荒诞派戏剧111. 从《等待戈多》到法国荒诞派戏剧112. “荒诞的体验”的主题与“人的孤独”的主题123. 解构、非理性的创作手法与独特的戏剧语言的使用144. 痛苦的生与同样痛苦的死——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物16结语17谢辞17参考文献181绪论无论是对于“法国荒诞派戏剧”还是现代主义文学,《等待戈多》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作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摘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
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dram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dram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scrip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shows the "absurd" factor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absurdity in the play is not from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from the real world. Therefor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epth stud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rama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iting for Godot", analyzes its features from the absurdit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iting for Godot".Key words: Absurd drama; absurdity; waiting for Godot; inhuman目录摘要IAbstract II一、荒诞派戏剧1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二)主题的荒诞3(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1.“消失”的情节52.荒诞的结构6(四)语言的荒诞6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参考文献9谢辞10一、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
荒诞中的真实——浅析《等待戈多》

2010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2010第26卷JOUR 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 IL IN PROV INC EVo l 26(总251期)T ota l N o 251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杨柳(),女,贵州桐梓人。
硕士,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翻译系,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荒诞中的真实浅析等待戈多杨柳(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0)摘要: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
剧作家们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真实地揭示了当时世界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
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用荒诞的舞台布局、支离破碎的语言和情节,反映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社会现实;戈多;等待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1001702如果要列出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首先兴起于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
这时,荒诞自然而然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题。
当人们论及荒诞派戏剧时,不能不提到爱尔兰裔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 muel Beckett),他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贝克特用他那近乎荒诞的内容和形式打破了戏剧的传统模式,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戏剧艺术表现形式。
等待戈多(Wa iti ng f or Go dot),是贝克特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该剧写于1952年,于1953年1月在巴黎首次公演,连演三百场,轰动了整个法国,轰动了全世界。
短短几年里,该剧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至今仍经久不衰。
该剧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现代西方许多评论家更认为它是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
20130325《等待戈多》赏析

艺术的“纯戏剧”方向发展,而把其艺术性中文学和哲学的那个向度丢掉了。
《等待戈多》的戏剧特征
一、马丁·埃斯林评荒诞派戏剧:
LOGO
“这类戏剧使批评家和戏剧评论家接受起来仍然莫名其妙„„假如说,一部好
戏应该具备构思巧妙的情节,这类戏剧则根本谈不上情节结构;假如说,一部好戏 凭的是精确的人物刻画和动机,这类戏剧则常常缺乏能够使人辨别的角色,奉献给 观众的几乎是动作机械的木偶;假如说,一部好戏要具备清晰完整的主题,在剧中 巧妙地展开完整地结束,这类戏剧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假如说,一部好戏要作为一 面镜子照出人的本性,要通过精确的素描去刻划时代的习俗与怪癖,这类戏剧则往 往使人感到幻想与梦魇的反射;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对答和犀利的对话, 这类戏剧则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
《等待戈多》的戏剧特征
二、《等待戈多》的戏剧特征
2、打破传统的情节结构
LOGO
《等待戈多》就是一个没有情节的剧。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好几天,而剧 终时他们还要继续等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都是永远等待的过程。 贝克特就是用这样一部“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的戏剧”,用一些畸形怪诞的舞台形象, 把他对世界的感受推到了痛苦的极点,把他所认识的,并要加以表现的世界和人生 的荒诞性变成了具体可观的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等待戈多》接受史
一、初演的轰动
LOGO
《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后,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巴黎的咖 啡馆、酒吧间和街头巷尾,到处议论这出戏: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一个问: “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就回答:“我在等待戈多。”它可以说是荒讽派戏剧中 影响最深、最大的代表作 。其荒诞色彩和战后西方普遍的伤感失落情绪的表现而 轰动了整个西方,奠定了荒诞剧的文学地位。
由《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由《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作者:丁大琴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荒诞派戏剧的语言以荒诞的形式表现了荒诞的主题,其迥异于传统戏剧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等待戈多》一直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从作品的对白来探讨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等待戈多》中图分类号:H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59-04荒诞派戏剧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西方戏剧舞台上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
它是以“反戏剧”的姿态兴起于50年代的法国,并于60年代风靡欧美各国的。
其中,《等待戈多》是20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1]。
从语言的表达方法上看,荒诞派戏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了荒诞的主题,创造出一种非理性的、夸张的、荒诞不经的语言表现方法。
荒诞派戏剧没有引人入胜的台词,没有激动人心的锋利的语言,常常是重复日常生活中的陈词滥调,甚至颠三倒四。
正如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所说的:“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那么这类戏剧则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
”[2]本文将对戏剧语言特色进行具体论述,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方人被抛入无家可归的荒诞状态以及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一、重复与自相矛盾对于戏剧而言,语言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而在荒诞派的戏剧中,语言不仅无法有效地表意,而且语言被夸张得变了形。
在荒诞派戏剧中,传统戏剧的语言方式被彻底消解,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媒介和工具,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甚至变成了一种符号。
荒诞派剧作者认为语言的表达属于人生状态的一种形式,既然人的生存是荒诞的,那么语言也是荒诞的,所以,语言不可能正确地表达人类情感。
贝克特《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戈多》讲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探讨一种静态的情境。
“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这实在糟透了。
”在一条乡间的路上,靠近一棵树有两个老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等待着什么。
这就是剧中第一幕开头时的情境。
在第一幕结束时,有人告诉他们说,他们认为与之约好了的戈多先生不来了,但他明天一定会来。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最早的剧本,但它却使荒诞派戏剧引起了广泛注意。
一九五三年一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巴比伦剧场上演,由于其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思想与迥异于传统戏剧的技法,使观众目瞪口呆,毁誉不一。
观众中间形成了两种力量。
誉之者对此剧持赞赏态度,他们声称,《等待戈多》“标志着法国的戏剧革命”,是“异化的里程碑”。
毁之者则对此剧大加批评。
两种力量在剧场休息室便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
事后,女评论家玛丽亚·曼内斯评论该剧时说:“没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妈的一点也不懂”。
然而,人类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理,越是遭到诋毁的东西,便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剧场,观看此剧。
《等待戈多》一剧,仅在巴黎就上演了三百多场,引起了巨大轰动。
据说,演出期间,巴黎大街小巷与咖啡馆、酒吧间里,到处有人在议论此剧。
两个熟人见面寒喧,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就说“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改变了早期荒诞派戏剧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状况。
几十年来,该剧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演。
一九六一年,该剧获得了国际出版奖。
《等待戈多》不仅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而且也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剧中有五个人物。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奴隶主波卓与他的奴隶幸运儿,此处还有一个报信的男孩子。
第一幕黄昏时分,在荒郊野外的一条小路上,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爱斯特拉冈正坐在一个土墩上费力地脱靴子,弗拉季米尔来了。
通过交谈,观众知道他们每天都要来到这个地方,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但他们既不认识戈多,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
《等待戈多》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探析_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等待戈多》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探析_经典名著赏析论文《等待戈多》乍一看,似乎杂乱无章,给人一种厌烦感。
因为它没有完整动人的情节,也没有剧情的发展。
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谈不上真正的人物塑造;地点含含糊糊,时间也超出了常规[1]。
但这些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恰恰正是他的创新之处。
实际上归根结底,《等待戈多》的真正创新之处所体现的一切,都是由它独特的不同于传统情节剧的潜在叙述和显在叙述的基本叙述方式所决定的。
就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基本叙述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反戏剧式意象性叙述。
它的典型性就在于戏剧叙事的反情节性。
这种叙述中也有传统的显在叙述和潜在叙述两种叙述方式渗透其中。
总结其叙述手段主要有五个:一、戏剧情节的极度淡化和舞台直喻手段的广泛运用《等待戈多》与传统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大不相同,几乎无情节可言。
整个剧情都靠对戈多的等待来贯穿。
一个最简单的情节无非是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的过程中穿插着奴隶幸运儿被奴隶主波卓欺压,强迫他思想,他不停地哭泣,一夜间他变成哑巴,波卓变成瞎子的冷酷现实。
再者就是戈戈和狄狄等待过程中的百无聊赖和一系列烦躁不安的细微动作。
一会儿天黑了,一个小男孩来了,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然而第二天天快黑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却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也不来了,明天也许会来。
他们失望之余,想在近处的一颗枯树上上吊。
但最后还是不能放弃戈多到来的美好期望,于是就继续等了下去[2]。
舞台直喻是其情节淡化的重要手段。
对表现主题省却了许多情节、画面。
譬如第二幕那颗枯树上长出的几片绿色的叶子就具有很强的直喻性质。
它直喻着第二天较之第一天等待的希望的增多。
他们嘴里固然唠叨着奋斗没有用、挣扎没有用的虚无主义梦呓,固然等得很苦,很尴尬,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戈多到来的最后的希望。
固然波卓和幸运儿一夜之间在主动寻找他们心中的戈多时,变成了瞎子和哑巴,但第一幕时哭哭啼啼的幸运儿这时却成为他的主人波卓的现实引路人。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等待戈多剧情介绍内容梗概:五十年来,萨廖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直是世界剧坛最匪夷所思、最神秘莫测的剧本。
即便是在戏剧观念最保守的地球村的某个角落,仍然有众多的戏剧家对这个潘朵拉匣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多次尝试着打开这个匣子-用各种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诠释来解构贝克特,但不苟言笑的贝克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严峻的沉默,并把沉默带进了天堂。
也许这就是从艺人到大师的一步之遥。
这将是一次新的偿试,由张献、李容、和景国三个皮匠领军,向世界剧坛的节巨匠贝克特先生致敬-也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和真汉咖啡剧场联合完成对贝克特的祭奠。
我们承认贝克特自己已对戈多做最好的解释-他说:"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所以我们只有相信戈多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或者戈多本身就是等待。
就象荒年中的埃及人把戈多看成是粮食,而美国圣昆延监狱的囚犯则痛斥戈多就是"社会"上海戏剧学院的陈加林教授把戈多想象成"四小天鹅",而北京大导林兆华先生则由戈多联想到<三姐妹>--当然想象是无罪的,或者说"无知者无畏";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谁都不想把这戏排得更好看一些,而我们唯一想做的恰恰是要让这戏更好看。
所谓"2001.女性版"正是为这个群体社会度身定做的,为了迎合和取悦观众,在这出<等待戈多>里充斥着流行和时尚、"戏剧"和"思想",然而我们的原意却是用流行反流行、用时尚反时尚、用戏剧反"戏剧"、用思想反"思想"。
我们相信,贝克特先生一定是个大好人,他创作了<等待戈多>正是为了给世界众多的话剧艺人一个吃饭的机会,所以在世界舞台上才会有形形色色的<等待戈多>。
从表现主义视角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征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从表现主义视角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征杨雪梅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派的经典。
其一反传统戏剧的艺术笔调,将人生的荒诞虚无演绎得淋漓尽致。
短短两幕剧,随处可见莫名其妙的话语,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尽显荒诞无稽,胡言乱语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剧本的艺术特征具有表现主义特点。
因此,本文从表现主义的视角分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等待戈多》;寓意;表现主义作者简介:杨雪梅(1993.10-),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68-02塞缪尔.贝克特,二十世纪西方文坛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创造领域涉及小说、戏剧。
《等待戈多》让他声名鹊起,广为认可,这部剧作奠定了贝克特作为荒诞戏剧派代表的地位。
贝克特在创作《等待戈多》时,表现主义已是明日黄花,却并未消失殆尽,而是融入了后续文学流派中,比如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
在这些流派的作品中,可窥见其对表现主义的传承和发扬,《等待戈多》也不例外。
这部作品吸取了表现主义的精髓,打破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照相式复写和简单的摹仿的传统,以其力求艺术创新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直觉感知到的荒诞,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类型化的舞台人物,絮絮叨叨的妄语,间或冒出意味深长的话语,其寓意值得深入挖倔。
剧作展现了荒诞、象征这一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以直觉把握荒诞表现主义在创作上,一反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照相式复写和简单的摹仿,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以感觉、意识展现世界本质和真实的一面。
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放弃传统理性文学模式,在反映“人生虚无、世界荒诞”这一主题时,通过对社会环境背景的描写,以置身其间的人物为原型,设置合乎逻辑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而是以非理性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形式。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回答: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摘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
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dram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dram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scrip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shows the "absurd" factor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absurdity in the play is not from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from the real world. Therefor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epth stud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rama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iting for Godot", analyzes its features from the absurdit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iting for Godot".Key words: Absurd drama; absurdity; waiting for Godot; inhuman目录摘要IAbstract II一、荒诞派戏剧1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二)主题的荒诞3(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1.“消失”的情节52.荒诞的结构6(四)语言的荒诞6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参考文献9谢辞10一、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
这个术语更加普遍地属于哲学的书写,指的是同逻辑规则冲突的东西。
荒诞,就是与理性不一致的事物,缺乏条理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指的是与常识相抵触的事物,他形容所有看上去荒谬的东西。
[1]我们习惯上以“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指称20世纪后半叶这一代戏剧作者的剧作,这些戏剧作者中,站在最前列的是阿达莫夫、贝克特、热奈和尤内斯库,他们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并扰乱了当代戏剧写作的基本原理。
这些作家对当时西方社会的现状充满了失望,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表现,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苦痛现状。
荒诞派作者们把荒诞深深融入戏剧之中,把传统的戏剧形式变得荒诞化,旗帜鲜明的进行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
荒诞派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局限,模糊了情节、结构的存在,使得以往明晰的戏剧人物变得支离破碎,并运用种种荒诞不经的舞台元素构建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戏剧世界,从而揭示出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诞性。
一个极为悲观的主题贯穿各个作品,揭示出一个经历了野蛮性的爆发和各种理性与人道主义体系破产的时代的各种焦虑。
通过它们的结构和对话,这些作品玩弄它们明确的无条理,达到一种有时仿佛是陷入无意义的程度。
这些作者通过打碎观众的期待体系,同时使他们面对一种双重的无意义,即世界的无意义和想要表达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无意义,他们通过否定戏剧写作一直到那时都依赖的传统戏剧范畴和修辞手法作为自己的特点。
而贝克特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等待戈多》无疑是充分的呈现出了这种“荒诞”的创作方式。
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贝克特1906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出生,1969年,在他63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个奖项带给他的不仅是荣誉,更是给他带来了难以摆脱的窘境——他是爱尔兰人,但他长期居于法国并使用法语进行创作,因此爱尔兰拒绝承认他是爱尔兰国民,而他又未取得法国国籍,这一国籍归属问题使他进退两难,深刻感受到了世界和社会带给他的荒诞境遇。
贝克特不幸而又幸运的亲眼见证了两次惨痛的世界性战争,这种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人类的悲惨命运,让他深感迷惘和忧虑,这也导致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荒诞的阴暗描绘,但这并不代表它本身的阴暗、消极,与之正相反的是,他藉由这种荒诞的手法展现了真实的世界,并希望以此来反省人类的现状,给人们以警示。
荒诞派戏剧作家的剧本通过一种与传统形式的断裂和一种对所有直接严密性的拒绝而显得独特,《等待戈多》自然也是如此。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而言,荒诞是人在失去全部精神寄托后而产生的非理性表现,是人对自身存在状况的恐慌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这种境况促使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从而与自我和世界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立,使得一切都变得“荒诞”起来。
本文将从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的角度分别论述《等待戈多》的“反传统”戏剧特征。
(一)“非人”的戏剧人物传统戏剧视若生命的人物塑造在贝克特看来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被他刻意的破碎化了,处处都呈现出某种“物”的特性。
贝克特把人的存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使人物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躯壳,让其丧失了人的存在,使之荒诞化,从而加深了戏剧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所涉及的人物有六位,也可以说是五位,毕竟“戈多”并未出场。
表面上看,这些人物各有不同,但实质上这些人物完全不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戈多甚至毫无形象可言,从始至终都未曾出现。
这些人物本身并没有独立性,他们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人类的代表,失去了人的个体性。
相对于传统戏剧而言,共性的特征在《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身上表现的异常深刻。
在《等待戈多》种,除了“戈多”之外,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无疑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他们在无趣的四十几载生活中相互依靠,苦度着他们荒谬的人生。
这二人与社会切断了联系,处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边缘地带,孤独而空虚,而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正体现了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萎缩。
他们的一切行为皆是无意义的动作,就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一般无意识的行动。
例如:(他往靴内瞧了瞧,伸进手去摸了摸,把靴子口朝下倒了倒,往地上望了望,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从靴里掉出来,但什么也没看见,又往靴内摸了摸,两眼出神地朝前面瞪着)呃?[2]紧接着这二人出场的波卓与幸运儿同样如此。
当然,这两对人物有一定的区别,波卓与幸运儿还与社会保持着最起码的联系。
然而波卓和幸运儿之间却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这是一种粗暴的物的所有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联系。
在幸运儿身上这种“非人”的特质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他除了身体之外没有任何地方展现出一个人的特征,甚至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语言能力都丧失掉了,从他口中说出的语言不过是语无伦次的梦呓。
例如:幸运儿:如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所证实的那样有一个胡子雪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暗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除了少数的例外不知什么原因但时间将会揭示他像神圣的密兰达一样和人们一起忍受着痛苦……在康纳马拉尽管有网球头颅哎哟石头丘那德(混战,最后的狂喊)网球……石头……那么平静……丘那德……未完成的[3]紧接着便是最后出现在剧中的小男孩,作为戈多的信使,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戈多的代表。
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他面无表情,机械而平静的回答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的,先生”“不,先生”。
仿佛一个设定好的机器人,只是按着既定的程序叙述着固定不变的话语,连记忆都只能维持一天,第二天就忘记了一切,变成另一个崭新的“人”。
戈多更是从始至终都显得虚无缥缈,仿佛只是某种概念化的存在。
虽然对于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来说,戈多是他们的全部期待,是他们命中注定的“救星”,但戈多一直未曾出现。
我们对他的了解只在于等待,他存在于等待中,他的意义也只在于等待。
[4]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为了这种莫名的期待始终等待着戈多的到来,至于戈多是谁,戈多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一点也不清楚。
[5]故而这种“非人”的特性在戈多身上变得异常的明显,也更加的深刻。
剧中人物,从始至终,不断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梦呓似的对话,重复着荒诞不经的动作。
这种种无意义的语言,荒谬的行为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特征。
这正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达到的效果,他藉由这种荒诞的手法使戏剧人物成为“非人”的存在,使人物不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出现,而是成为了一种共性的存在,代表着当时那个时代整个人类的缩影,呈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无助、焦虑、孤独的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毫无希望的等待着死亡(二)主题的荒诞荒诞派戏滑稽、搞笑的表演之下却呈现出严肃的悲剧主题,这种形式本身就充满了荒诞化的特征。
这样的荒诞派戏剧充满对世界的怀疑,对人的存在的怀疑,这也就注定了荒诞派戏剧的主题必然具有强烈的荒诞特质。
荒诞派戏剧表达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无意义所引发的的焦虑,它们所提出的存在观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里,过去的确定和信仰都崩溃了。
对于个人来说,自身的存在失去了意义,人生看不到丝毫希望,似乎唯一等待着他们的前景就是死亡,不可避免的使人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这一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于荒诞派戏剧的写作中心,他强调着一个通过各种反复发生的情景而变得具体化的存在主题。
从《等待戈多》中来看,两幕剧情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在等待戈多,波卓主仆走后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继续等待戈多,[6]他们甚至根本没有见到过戈多,唯一与戈多有联系的就是那个传递口信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