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公式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cc1f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5.png)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机械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
理解机械运动对于我们认识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有着关键作用。
首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简单来说,机械运动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比如说,汽车在路上行驶,飞机在天空中飞行,这些都是机械运动的例子。
要描述机械运动,离不开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第一个就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在测量长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比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测量头发丝的直径就需要用到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像螺旋测微器。
测量长度时,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
测量时间的工具常见的有钟表、秒表等。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只能尽量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接下来是运动的快慢。
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公式是 v = s/t。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 m/s = 36 km/h。
如果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这样的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就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汽车启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刹车时速度越来越慢,这就是变速运动。
对于变速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大致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机械运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参照物。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63c665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b.png)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而机械运动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物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的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概念: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改变位置的现象称为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称为速度,而速度改变的速率称为加速度。
3.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质量*加速度”称为力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的切线得到。
3.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当加速度为正时,速度随时间增加,物体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负时,速度随时间减小,物体减速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通常用g表示。
2. 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3. 下落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可以用公式h=1/2gt²来表示。
五、抛体运动1. 斜抛运动:物体在一个平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一定的抛射角度进行抛体运动。
2. 水平抛体和竖直抛体:当抛射角度为45°时,抛体的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相等。
3. 最大高度和飞行时间:抛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是抛体运动到达的最高点的高度,飞行时间是抛体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
六、力和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称为惯性定律。
初中物理力学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力学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c7d3d4b050876323012124a.png)
初中物理力学公式大全一、机械运动部分(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路程、时间公式:1、求速度:v=s/t2、求路程:s=vt3、求时间:t=s/v【注:v ——速度——m/s (km/h );s ——路程——m (km );t ——时间——s (h )】【各量关系:在t 一定时,s 与v 成正比;在s 一定时,t 与v 成反比;在v 一定时,s 与v 成正比。
注意:绝对不能说v 与s 正比或与t 成反比】(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t t ...s s t s v 2121++++==总总【注意:“平均速度”绝对不能错误的理解为“速度的平均值”】 (三)几种特殊题型中的各量关系:1、“回声测距”问题:s=往返往返vt 21s 21=;或往返t 21v vt s ⨯== 2.“火车过桥(洞)问题”:(1)火车通过桥时所经过的距离:s=s 桥+s 车;(2)火车完全在桥上所经过的距离:s=s 桥;-s 车3.利用相对速度求解的问题:【相对速度——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相对于它的运动速度。
当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线或相互平行的两条线上运动时: A 、同向相对速度:21v v v +=同向B 、异向相对速度:小大异向v v v -=】(1)追击问题:在研究追击问题时,为了简化问题,通常以被追击者为参照物,追击所用时间就是追击者以“同向相对速度”运动完他们的“间距”所用时间。
即:小大间同向间追v v s v s t -==(2)相遇问题:相向而行或背向而行的物体,他们的相对速度是:21v v v +=异向,s 相对=s 1+s 2 (3)错车问题:○1同向错车:s 相对=s 1+s 2 , v 同向=v 大-v 小 , 同向相对错v s t =○2相向错车:s 相对=s 1+s 2 ; v 异向=v 1+v 2 , 同向相对错v st = 【注意:在研究水中物体运动的相遇、追击问题时,一般以水为参照物,则物体都以相对于水的速度运动,可使问题简化。
初中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403490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b.png)
初中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机械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学性质。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机械知识点是基础且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机械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机械运动基本概念1. 位置和位移:位置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位移是指物体由初始位置到结束位置的变化量。
2. 时间和时刻:时间是指事件先后发生的顺序,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
3.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m/s),加速度的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所考察时间段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的瞬间速度。
5. 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保持恒定。
加速度的正负代表速度的增减情况。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的情况,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3.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两个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即任何一个物体施加的力都有对应的作用力。
三、力与摩擦1. 力的产生和力的单位: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形状变化或受力物体受到加速度产生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为牛顿(N)。
2. 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规则性而产生的阻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切向力与法向力:切向力是指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的力,法向力是指垂直于接触面的力。
4. 弹力:当物体变形后恢复原状时,物体内部产生的力称为弹力,一般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四、杠杆原理和机械利用1. 杠杆原理:杠杆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b42613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4.png)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初中物理中,机械运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运动。
在机械运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初中物理中的机械运动吧!我们来了解一下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的基本量有三个,分别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可以是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位移量,其大小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表示。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它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在机械运动中,我们常常遇到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这两种情况。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位移相等的运动,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而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位移不等的运动,其速度大小会发生变化。
除了直线运动,机械运动还包括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着曲线轨迹运动的情况。
常见的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圆周运动是物体沿着圆形轨迹运动的情况,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抛物线轨迹运动的情况,其速度在垂直方向上会发生变化。
在机械运动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一些运动规律。
其中,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是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速度-时间图是以时间为横轴,速度为纵轴的图像,用来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位移-时间图是以时间为横轴,位移为纵轴的图像,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通过分析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在机械运动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定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牛顿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如果物体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情况的定律,它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定律,它指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附答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2e50cd0b1c59eef8c7b4b7.png)
机械运动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变化。
2. 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作为参照的标准。
参照物可随意选择,但不能是物体自身,一般选________为参照物。
知识点二:速度1. 速度:运动物体通过的________与所用________之比,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__。
2. 公式:v=________(1)单位:国际单位________,常用单位________。
1m/s=________km/h。
(2)1m/s 的意义:1m/s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_____________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什么样的??4. 瞬时速度:描述物体某一________运动快慢的程度。
5. 平均速度:描述物体________快慢的程度,v=s 总/t 总。
知识点三: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速度2.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________3.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注意事项:①斜面坡度不能________ ,否则时间________ ,测量的时间误差大②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一定要用路程除以时间来计算③整个过程小车是向下_______ 运动的,所以,后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 前半程附答案:知识点一: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作为参照的标准。
参照物可随意选择,但不能是物体自身,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物。
知识点二:速度1. 速度: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公式:v=s/t(1)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2)1m/s的意义:1m/s表示,物体1s内通过的路程是1m。
3.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b18715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9.png)
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在我们的学习时代,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f6788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4.png)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一、机械运动基本概念1.定义机械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3.确定物体在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4.描述物体在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运动轨迹。
二、力和力的性质1.定义力的概念,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描述力的性质,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对象。
3.引入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包括力的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4.介绍弹力、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三、牛顿运动定律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描述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2.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加速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了解牛顿第三定律,描述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条件。
四、摩擦力和斜面上的力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特点和受力分析。
3.了解斜面上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与斜面的关系,包括斜面的倾角和摩擦系数。
五、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和势能。
2.应用动能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3.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描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物体在发生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时的机械能变化。
六、功和功率1.温故知新,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了解功的单位和功的正负表示的意义。
3.应用功率公式计算物体的功率。
4.理解功率的概念,包括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七、简单机械1.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常见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3.描述简单机械的力和距离的关系。
4.应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波与声音1.理解波的概念和特点。
2.描述波的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
3.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e98d8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8.png)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物理中的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内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位置变化。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中机械运动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力的概念与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互相作用时,使物体产生变形、运动或停止运动的物理量。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1N是指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加速度1m/s²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运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方向、大小、使物体停止运动)。
二、力的效果:合力与分力1.合力:指多个力合成后的力,合力的大小等于多个力的矢量和。
2.分力:指合力分解成的几个力,分力的大小与合力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将若干个力按照一定的方法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求合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2.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力的和的过程,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正交分解和平行分解。
四、力的静力学1.牛顿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3.动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质点运动1.位移与位移的计算:位移是质点从一个位置变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位移的计算可用位移公式s=v×t进行计算。
2.速度与速度的计算: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计算可用速度公式v=s/t进行计算。
3.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计算可用加速度公式a=(v-u)/t进行计算,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六、匀速直线运动1.速度大小不变: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且运动物体在任意连续相等时间内所走过的位移相等。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8977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5.png)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机械运动是物理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的知识点总结: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或状态变化到另一个位置或状态的过程。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3.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轨迹移动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不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发生变化。
4.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沿曲线轨迹移动的运动。
常见的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沿着圆周轨迹移动;在抛体运动中,物体以抛体轨迹自由运动。
5.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a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运动时间。
6.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v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s为位移,t为运动时间。
7.位移与路程:位移是物体从起点到终点位置的直线距离,而路程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
当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没有折返时,位移和路程相等;当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有折返时,位移和路程不相等。
8.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需要外力才能改变其状态。
9.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 = 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10.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作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11.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146be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7.png)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参照系,又称参照物,物理学名词,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七年级-九年级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七年级-九年级初中物理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3a5e2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e.png)
七年级-九年级初中物理公式大全七年级九年级初中物理公式大全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公式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到九年级的物理公式,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机械运动1、速度公式: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单位是米每秒(m/s);s 表示路程,单位是米(m);t 表示时间,单位是秒(s)。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2、平均速度公式:v =总路程÷总时间在变速运动中,我们通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二、声现象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 340m/s(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物态变化1、熔化吸热公式:Q 吸= cm(t t₀)Q 吸表示吸收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c 表示比热容,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 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t 表示末温,t₀表示初温。
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2、凝固放热公式:Q 放= cm(t₀ t)凝固过程中,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3、汽化吸热公式:Q 吸=cmΔt + mL其中 mL 表示汽化时吸收的热量,m 是质量,L 是汽化热。
4、液化放热公式:Q 放=cmΔt + mL液化过程中,物体放出热量。
四、光现象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五、透镜及其应用1、凸透镜成像规律:当 u >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 v < 2f,应用是照相机。
当 u =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 = 2f 。
当 f < u <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 > 2f,应用是投影仪。
当 u = f 时,不成像。
当 u <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4e8c98af111f18582d05a0a.png)
速度的计算与应用--by仙女老师一、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2.特点: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二、参照物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⑴假定性: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⑵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⑶不唯一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⑷排己性:一般不取被研究物体自身为参照物(否则物体永远静止)⑸方便性: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三、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t=S/v。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或km·h-1换算关系:1m/s=3.6km/h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A.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同物理学上的比较方法)B.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5、物体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变)注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6、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就得到了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s-t图像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就是速度大小,即斜率越大速度越大(2)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就得到了速度—时间图像(如图b)v-t图像中,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路程s=vt四、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时间段)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时间点)3.计算公式:V=S 总/t 总S :总路程;t :总时间4、平均速度理解⑴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注:若物体在过程中有停下来,计算平均速度时,需要把停下来的这段时间也计算进去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eed41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f.png)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机械运动是力学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有关机械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位移和速度1.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
位移可以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速度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表示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同。
3.加速度: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也可以定义为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加速度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反映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情况。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是一个直线。
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2.位移-时间图:位移-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变化情况。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时间图是一个抛物线。
3.速度的计算: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初速度+加速度×时间。
4.位移的计算: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的计算公式为:位移=初速度×时间+½×加速度×时间²。
5.加速度的计算: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三、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m/s²,方向向下。
2.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的特点包括: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常数,重力加速度同方向,无论物体的质量如何,都受到相同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只与物体的起点和终点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无关;物体自由下落的位移正比于下落时间的平方。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概念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08c9b2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9.png)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概念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初中重点,受力平衡)
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曲线运动:沿曲线的运动
4、比较快慢方法
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单位:m/s、 km/h;
关系:1 m/s=3,6 km/h;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瞬时速度
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情况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初中阶段唯一需要估读的测量工具)、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公式机械运动是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位置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中,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涉及到我们
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的运动。
本文将讨论初中物理中机械运动的基本
概念和公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
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距离,可以用Δx表示。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
内移动的距离,可以用v表示。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可以用a表示。
1. 位移公式
位移公式可以表示为:
Δx = x - x₀
其中,Δx表示位移,x为最终位置,x₀为初始位置。
通过使用位移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
2. 速度公式
速度公式可以表示为:
v = Δx / Δt
其中,v表示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间隔。
使用速度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 加速度公式
加速度公式可以表示为:
a = Δv / Δt
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
通过加速度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如下:
1.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如果物体的速度为v,运动持续时间为t,那么位移可以表示为:
Δx = v × t
2.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
如果物体的速度为v,那么速度可以表示为:
v = Δx / Δt = 常数
3. 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为0,即物体没有加速度。
三、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按照恒定的速率改变的情况。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如下:
1.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Δx = v₀t + (1/2)at²
其中,v₀表示初始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2.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v = v₀ + at
其中,v₀表示初始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
3. 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保持不变。
加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a = Δv / Δt = 常数
四、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垂直下落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中,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如下:
1.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Δx = v₀t + (1/2)gt²
其中,v₀表示初始速度(通常为0,因为自由落体开始时速度为0),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2.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v = v₀ + gt
其中,v₀表示初始速度(通常为0),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3. 加速度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始终等于重力加速度g,可以表示为:
a = g
结论
通过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处理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问题时,我们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也为其他学科
的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