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生态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第一章导论:理论与模式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2.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3。
社工与案主的关系(1)移情与反移情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
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
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
(2)依恋理论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1 安全依恋型2 焦虑矛盾型3 逃避型4 紊乱型第二章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1.社会系统理论主要使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预估。
它为社工在预估案主系统以及探索该系统是如何受到情境中其他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框架2。
社会系统理论假设系统运作包括四个基本步骤:输入,生产,输出,反馈3.生态视角聚焦于环境中的人以及个体、家庭、小组、社区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
生态系统理视角博弈论
生态系统理视角博弈论生态系统理视角博弈论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运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生态学家们不断探索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
其中,博弈论的理论可以为生态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博弈过程。
这些博弈过程中蕴含着种群生存和适应的重要策略,掌握这些策略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生态系统资源。
博弈论是研究参与者之间决策互动的数学理论。
在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博弈论的应用更加专注于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种群之间的互动中,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策略,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他参与种群选择的策略。
生态学家在探究这些策略时,使用了博弈论中的均衡概念。
博弈论的均衡概念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纳什均衡和演化稳定策略。
纳什均衡是指当每个参与者都以自己的最优策略来决策时,博弈过程达到的状态。
例如,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博弈过程中,捕食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捕猎策略获得最大的利益,猎物则通过选择逃亡或战斗的策略来保护自己。
如果猎物都采用同样的策略,捕食者的最优策略将会是猎物的最劣策略。
纳什均衡是达到最优策略的状态,但在生态系统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演化稳定策略是指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所有个体的策略均保持不变,则这些策略所形成的博弈模型是不可侵犯的。
换句话说,如果生态系统中的多数种群都采用同一策略,那么该策略就是稳定的。
演化稳定策略是指在某个群体中,如果所有的种群都采用同一策略,则这种策略不会被其他策略所取代。
这个概念适用于自然选择中的基因策略。
在生态系统中,有时具有最优策略的物种可能无法生存下去。
例如,进行互惠交易的物种可能无法获得大量的贡献,在竞争激烈的生态系统中就会被淘汰。
相反,有时采取“削弱”对手的策略可能更加有效。
例如,吸血鬼蝠主要汲取牛的血液,但不会杀死牛。
这种策略维持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这为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了一些思考:对于不同种群采取不同策略,或许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系统自然观与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理论及方法探讨自然的主要方式的总称。
首先,就系统自然观而言,它是一种以科学、技术、工程和其他专业活动为基础的洞察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生活福祉的思维方式。
它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客观地观察自然,聚焦于探讨科学伦理知识下自然界的缜密机制,强调采取可持续的技术改造自然的手段,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
其次是人工自然观。
它着重于研究它如何破坏自然环境及其资源,并且是如何借助技术加工改造自然界,从而实现了有生产力的、生态合理的社会发展。
它强调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应用,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改善生活。
最后,生态自然观在自然环境中显示出一种和谐共存的思想,它以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为基础,致力于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复苏,积极投身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政策和技术来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从而调节自然环境并实现中华传统及能量、材料、信息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以及生态自然观都是自然环境研究及管理的基本思路,而它们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前两者是从自然工程角度出发管理自然,而生态自然观是以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为重点奠定基础,从文化传统及保护自然资源的视角出发,发展起来的。
因此,了解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的研究自然,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经济学视角
生态系统平衡知识: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经济学视角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状态。
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学意义,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
在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系统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的状态。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同时,生态系统平衡也体现在生态系统内能源的流动、物质循环、养分平衡、能量平衡等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平衡对环境和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维护自然环境的健康状态和提高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如果生态系统失衡,则会对环境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都与生态系统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对于保护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系统平衡。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对生态系统的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其次,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特别是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同时,还需要制定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向生态产品、生态工程等领域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共同繁荣。
在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科学教育和公众参与也非常重要。
应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支持公民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活动。
政府和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发挥好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之,生态系统平衡是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班级:社工1303班:吉星学号:1110213329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
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
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
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
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
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
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反馈是贯穿于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的。
生态视角理论
生态视角理论作者:蒋婧博来源:《财讯》2018年第19期生态视角理论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主要理论模型,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与折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视角,它融合了不同的人类行为理论和社会工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折中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框架,并成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生态视角反应社会工作介入长期追求个人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改善,是社会工作理论模型中少数具有的实务特色。
生态视角理论是依据人与环境界面问互动关系特质为概念架构,理解个人所在的复杂网络力量如何正向的影响个人与其行动的场域,也关心阻碍个人成长、健康与社会功能的负向生活情境,例如压迫、贫穷、失业s污染等情境。
生态视角理论认为案主历经历的困境为生活中的问题,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的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分入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次文化、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其助人的模型则是综合各种社会工作取向的方法,主张运用多元方而向和多元系统的介入策略。
生态视角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背景生态视角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融合了不同的理论和概念。
它的早期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尤其是“适者生存”这一重要概念。
在社会工作领域,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Richmond“在情境中理解行为”这一论述。
可见,社会工作实践脉络化一开始就受到了重视。
社会工作的另一传统是倡导要将实务性服务和临床服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案主的需要。
第三个传统来自米尔斯关于“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之间的区分,这一观点洞察到个人困闲扰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因此对环境的改变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学无疑作为一个隐喻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这一概念被赋予这样的含义:“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 Cermanin.1979: 8)随后,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出现也为社会工作进一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认识架构。
Gordon认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关注个人和环境。
_生态视角
实务 与评论
核心概念
生态视角理论( 生态视角理论( Ecosystems Theory) 视角理论
交互关系的理论 的理论. 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交互关系 的理论 . 该 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 如家 社区等) 庭 、 机构 、 团体 、 社区等 ) 看作是一种社会性 的生态系统, 强调生态环境 人的生存系统) 的生态系统 , 强调 生态环境 ( 人的生存系统 ) 对 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注重人与环 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 注重 人与环 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 影响 , 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
查尔斯.扎斯特罗( 查尔斯.扎斯特罗( Charles H. Zastrow) 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三种基本类型
微观系统
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 单个的个人, 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 物的社会系统类型, 物的社会系统类型, 更是一种社 会的、 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
中观系统
微观系统
指小规模的群体, 包括家 指小规模的群体, 包括家 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 群体
1.,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 视个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 境是资源的不足或障碍, 境是资源的不足或障碍,并非个人的病态归因 (2)视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困境,是源于众多变量的互动结 视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困境, 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果,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因而解决的方法也是多元的 (3)社工干预时,应善于运用个人的生活经验及非正式系统的支 社工干预时, 作为干预的切入点, 持,作为干预的切入点,进而致力于透过正面的关系和生活体验提 高案主的个人胜任感. 高案主的个人胜任感. (4)聚焦于寻求解决方法和案主的赋权
生态视角的社会工作理论
❖ 2.社工的角色可以包括: ❖ (1)启动 ❖ (2)教导 ❖ (3)推动 ❖ (4)中介 ❖ (5)倡导 ❖ (6)组织
❖ ㈡干预技巧:
❖ 基于生态视角的生活模式的实践包括三个阶 段:初期、持续和结案。在初期,社工思考 并探寻问题的理论解释,对案主的感觉反应 进行同理性理解,反思和了解自己对案主的 感觉和反应是重要的。持续阶段集中于改变 聚焦领域
❖ ⒋生活中的问题
❖ 将案主的问题、人格发展和环境需要的需求 定义为“生活中的问题”而非行为病态或道 德瑕疵的问题,这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摆脱对案主的污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契合。
三、实践构架
❖ ㈠生态评估:
❖ ⒈描述核心系统,辨识那个需要初步关注的系统,
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邻里;
二、概念框架
❖ ㈠生态视角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内容: ❖ ⒈个人有能力与其环境互动,与其他人发生关联是
其与生俱来的能力;
❖ ⒉基因和其他生物常常被视为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
果;
❖ ⒊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
个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关系;
❖ ⒋调试度是一种个人与环境之间互惠性过程的结果,
❖ ⒉人际关联与角色
❖ 人际关联就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 系的能力,此种人际关系的发展开始于亲子 间的依附关系,并因此建构了个人在未来生 命周期内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照顾关系。 角色是在人际关联中形成和发展的,他表现 的是一种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的角色。
❖ ⒊胜任能力与调试
❖ 生态观点认为适应良好并非病态、偏差的成 果,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交流,而 适应不良是由于个人的需要和环境所提供的 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和调试。胜任能力 包括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 的人际关系,由作出决定的信心以获得想要 的结果,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念,每种观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方面。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这一观点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从系统自然观出发,人类活动被视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人的行为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系统自然观倡导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环境保护,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则强调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管理。
在这一观念下,自然被视为可以被人为控制和优化的对象,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人工自然观往往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从而引发生态问题。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侧重于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健康。
这一观念认识到人类福祉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这种观点下,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成为重要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应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寻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这三种自然观念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政策制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些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自然环境挑战的不同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班级:社工1303班姓名:吉星学号: 29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
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
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
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
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
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
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生态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与演化过程。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对于推动产业创新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揭示其演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为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阐述了其与生态学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包括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配置、政策环境的支持等方面。
接着,文章从系统运行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创新链的协同、知识溢出与共享、创新环境的营造等。
文章研究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演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也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我国的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与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创新主体(如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内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力。
一些学者指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推动等。
同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也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方面,研究主要关注其内部主体的互动关系和创新过程。
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
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班级:社工1303班姓名:**学号:**********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
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
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
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
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
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
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
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
系统运作的假设:反馈是贯穿于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的。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生态视角的名词解释
生态视角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生态视角不?生态视角啊,就好比是一幅超级大的
画卷,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小小的蚂蚁到大大的森林,全都给
画进去啦!比如说,一片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兔子啦、狐狸啦、大树啦,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就是生态视角里的一
部分呀!就像一个班级里,有调皮的同学,有安静的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一起构成了这个班级独特的生态。
生态视角可不只是看看这些生物哦,它还关注着环境呢!环境就像
是舞台,生物们在上面表演。
比如沙漠环境和雨林环境,那差别可老
大了!沙漠里的动植物就得想办法适应干旱,而雨林里的动植物就享
受着丰富的雨水。
这就好像一个是艰苦的训练营,一个是舒适的度假
胜地,能一样吗?
再想想我们人类社会,不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嘛!不同的人有着不同
的角色和地位,大家互相合作、竞争,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不
就跟大自然里的生物一样嘛!你看那些大公司,员工们各司其职,老
板就像森林里的狼王,带领着大家前进,这也是一种生态呀!
而且哦,生态视角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平衡!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呢!比如森林里
砍树太多,动物们的家园没了,整个生态就会被破坏。
这就好像我们
身体里的某个器官出了毛病,整个人都不好了呀!
所以啊,生态视角真的超级重要!它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其他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那一小片天地,要像拥有一双超级大眼睛一样,看到整个生态的大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让这个生态系统一直健康、稳定地运转下去呀!你说是不是呢?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资源要素配置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资源要素配置研究生态系统视角的资源要素配置研究一、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系统。
资源要素配置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对不同资源(如水、土地、能源等)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过程。
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对资源要素配置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是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其中的资源存在着不平衡、不稳定、不均等的特征。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这些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其效益,是保障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合理的资源要素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系统视角的资源要素配置研究方法1. 生态系统功能评价: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水循环、能量流动、物质转化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和相互作用,可以确定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方案。
2. 生态经济模型:通过建立生态经济模型,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估资源要素配置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计算不同资源配置方案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指标,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3. 社会参与:资源要素配置涉及到各类利益相关者,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对话,了解不同群体的意见和需求,制定更为公平合理的资源要素配置方案。
四、资源要素配置实践案例1. 水资源配置: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具体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土地资源配置: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为重要。
通过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配置方案,可以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3. 能源资源配置:能源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不同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千差万别。
生态学视角下的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
生态学视角下的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是人们在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所采取的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方法。
自然保护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而环境保护则强调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
虽然两者的目标略有不同,但它们在实践中经常交叉并相互增强。
自然保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保护和保持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种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不仅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基本资源,如食物、水、药品等。
自然保护通过建立保护区、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以及推广可持续发展等手段,试图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灭绝物种的风险。
环境保护主要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保护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环境保护的任务是通过采取措施,如减少工业排放、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等,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并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虽然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生态学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首先,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例如,在建立保护区时,需要考虑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以确保保护区内的物种和生境不受污染和破坏。
此外,自然保护还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环境保护也需要借鉴自然保护的经验和理念。
自然保护注重保护物种,而环境保护则关注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制定环境保护策略。
例如,通过研究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野生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些关键物种。
此外,自然保护的实践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控制非法狩猎和非法捕捞的经验可以应用到环境保护中来。
系统与生态视角
有关系统运作的几个概念:输入:能量跨越边界进入系统。
转化(throughput):能量在系统中如何被吸收利用。
输出:能量对环境的影响经过系统边界穿越出来。
反馈环路:传递给系统的信息和能量,通过输出影响环境。
熵(entropy):系统利用自身的能量维持运行,这意味着没有得到外界输入,系统将会耗尽能量,最后消亡。
系统状态的五个特征系统的稳定状态:如何通过接收和利用输入来维持自身。
系统的自我平衡或均衡:这是保持我们根本性特征的能力,即使输入改变了我们。
分化: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构成要素更加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非加总性: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交互性:如果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此变化会与所有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它们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社会系统可能还具有协同作用(synergy),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创造能量维持自身平卡斯和米纳汉的系统分析1.三种帮助系统非正式或原生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2.社会工作系统改变主体系统-社工和他们工作于其中的组织案主系统-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目标系统-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改变的那些人行动系统-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目标的那些人系统理论两种形式1. 一般系统理论2. 生态系统理论西波林(Siporin, 1975)和杰曼、吉特曼(Germain & Gitterman, 1980)为代表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社区)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聚焦于情境、个体及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个人发展的生态模型Bronfenbrenner,1979(著名心理学家)个人发展不仅仅是受环境影响的傀儡,而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是相互适应的过程;环境不仅指家庭、同辈群体等小系统,而且包括更大的社区和社会。
叙事视角知识:生态视角——如何将危机感与故事文化价值结合起来
叙事视角知识:生态视角——如何将危机感与故事文化价值结合起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态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视角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叙事方式。
生态视角指通过环境和生态的关系来看待社会问题,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生态视角下,危机感与故事文化价值可以结合起来,以此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健康的社会生态。
首先,危机感是生态视角下的重要主题。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在极大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这些问题的爆发,直接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和自然资源的盲目耗尽有关。
因此,人们需要重视环境保护,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减轻环境压力。
同时,在叙事中,危机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通过描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灾难的发生,可以让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行动。
其次,故事文化价值也是生态视角下的重要内容。
故事文化价值指通过叙事来表达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在生态视角下,故事文化价值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借此传递生态伦理与文化,在传承中发挥作用。
例如,生态文化中常见的神话和传说,都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传递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
在叙事中,生态文化可作为主题,激发人们对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传承压力,引起人们对环境警觉,更好地保护环境资源。
最后,如何将危机感与故事文化价值相结合?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注意叙事的过程和技巧。
叙事应该鲜明地体现生态视角,把危机感和故事文化价值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叙事过程中需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能够让不同的听众群体接受,提高叙事的吸引力。
此外,叙事中的符号、意象、节奏和语言等要素也是关键。
使用适当符号、意象和语言能够将故事文化与危机感贯穿一体,使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引起对环境生态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生态视角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叙事方式,它可以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同时强调故事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系统运作的几个概念:输入:能量跨越边界进入系统。
转化(throughput):能量在系统中如何被吸收利用。
输出:能量对环境的影响经过系统边界穿越出来。
反馈环路:传递给系统的信息和能量,通过输出影响环境。
熵(entropy):系统利用自身的能量维持运行,这意味着没有得到外界输入,系统将会耗尽能量,最后消亡。
系统状态的五个特征系统的稳定状态:如何通过接收和利用输入来维持自身。
系统的自我平衡或均衡:这是保持我们根本性特征的能力,即使输入改变了我们。
分化: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构成要素更加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非加总性: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交互性:如果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此变化会与所有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它们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社会系统可能还具有协同作用(synergy),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创造能量维持自身平卡斯和米纳汉的系统分析1.三种帮助系统非正式或原生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2.社会工作系统改变主体系统-社工和他们工作于其中的组织案主系统-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目标系统-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改变的那些人行动系统-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目标的那些人系统理论两种形式1. 一般系统理论2. 生态系统理论西波林(Siporin, 1975)和杰曼、吉特曼(Germain & Gitterman, 1980)为代表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社区)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聚焦于情境、个体及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个人发展的生态模型Bronfenbrenner,1979(著名心理学家)个人发展不仅仅是受环境影响的傀儡,而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是相互适应的过程;环境不仅指家庭、同辈群体等小系统,而且包括更大的社区和社会。
生态环境的结构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指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人或事物,这些人或事物与个体的互动最为频繁,构成其最主要的生活场域,因此影响也最大。
中层系统(Mesosystem)是指个人所属的主要组织的一种联系,即“成长中的人所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生活场域间的互动关系。
”外部系统(Exosystem)是中层系统的一种延伸,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的社会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宏观系统(Macrosystem)是指广泛的意识形态,包括文化或亚文化的支撑性部分,例如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和政治体系。
每一部分都与它所相邻的部分相互包容。
杰曼和吉特曼:生命模式生命模式是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理论架构。
建立在生态比喻的基础上,其中人们相互依赖并与环境相互依存:他们是“人在环境中”(PIE)人们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是互惠的,即通过交换不时地相互影响。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增强人们与其环境之间的适合度。
资源包括:关系性(Relatedness):形成纽带的能力;效能(efficacy):他们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自信;能力(Competence):意识到自身拥有相关技能或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自我观念(Self-concept):他们对自身的全面评估;自尊(Self-esteem):他们感觉自己具有意义、具有价值的程度;自我引导(Self-direction):他们意识到在涉及他人权利时,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并控制自己生活。
利用这些人际资源的能力,受以下社会因素影响强制力(Coercive power)剥削力(Exploitative power)生活环境(Habitat)特定空间(Niche)生命历程(Life course)历史时代(Historical time)个人时期(Individual time)社会时代(Social time)生命模式的实务目标:通过减轻生活压力,增加人们的个人和社会资源,使他们能够利用更多更好的应对策略和影响环境的力量以满足需要,从而提高人们与他们所处环境的适合度。
实务必须是对多样性反应灵敏的、合乎伦理的以及可以赋权的,并通过社工与案主之间减少权力差异的合作关系加以实现。
社工的工作可以采用八种形式:个人、家庭、群体、社会网络、社区、自然环境、组织和政治行动。
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力量应当成为行动的主要焦点,这强调案主从自身出发进行决策和行动。
生命历程中的需要与环境都应该是决策中始终要加以考虑的因素。
生态社会视角:生态批判杰曼、吉特曼、迈耶和她的同事们仅仅是将生态观点用作比喻手段,来讨论案主与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社会视角政治性地应用生态观点,以反对社会排斥,包括诸如环境影响之类的观点(Matthies et al., 2000a, b, 2001; Narhi, 2004)发展出一种详尽的社会工作生态视角,注重所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只是资源贫瘠的国家。
指出必须纠正个性中的主观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去关心地区的公共责任和生活在社区中的人们。
应用系统理论的边界概念强调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资源十分有限,而我们的生命应当是可持续的。
社会工作的基本生态观点整合与联系性;自然事物(资源)的知识;生成(becoming)具有重要性,即现实主义理论所称的涌现性质(emergent properties),而不仅仅是现存事物;保持多样性;社区关系。
社会工作实务的焦点✓发展关爱性社区;✓确认并发展利于公益(common good)的活动;✓促进积极的伙伴关系;✓增加个人与社区的接受力;✓促进决策的地方化和去中心化,并助其实施;✓增进社区健康和社会适应力(social resilience);✓促进环境公平与社会公平;✓减轻人类和生态压力,特别是通过聚焦于不幸的工作和损失;✓注重康复和精神性的自然疗法。
系统与生态视角要点系统理论集中关注作为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整合的个体,因此,系统理论把实务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
各个系统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探索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个人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
系统观点在对家庭的工作中尤其重要。
系统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回应了整合不同实务和创建大型社会机构的运动。
在美国,生态系统理论通过结合传统心理动力学实务的因素,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实务模型,该模型允许对各种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进行持续的整合。
生态“生命”(Ecological ‘life’)与生态系统视角寻求在针对心理问题的实务中结合社会性的因素,并借用来自生态理论的一些概念,比如适应(adaptation)。
系统理论遭受批评,因其假定任何事物都适合一种社会秩序和基本的社会结构,此结构规定了社会中的人、群体和组织之间公认的关系。
系统观点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通过社会网络发展了支持。
☐系统视角存在的问题它是说明性的(expository)而非解释性的(explanatory)(Forder, 1976),所以它以一种新颖的方式陈述观点,使这些观点易于掌握,并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与个体行为之间建立联系。
但它并未解释事件何以发生以及那些联系为何存在。
因此它难以被经验地检验。
它不是指示性的(prescriptive)(Germain, 1979b: 6),因而它没有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在何处以及如何影响系统(Mancoske, 1981)。
此外,它无力让我们去控制系统内的干预的效果,因为我们不知道系统的各个部分将如何相互作用。
它假定影响系统的一个部分会波及其他部分,但在实践中似乎并非如此(Siporin, 1980)。
它的涵盖面过宽(overinclusive)。
并非所有事物都是相关的,而且它对于决定事物是什么并无帮助。
很多内容不适合一般的计划,确定边界非常复杂甚至不可能,并且它假定系统内的事物彼此联系但没有去验证它们是否真的如此(Leighninger, 1978)。
在鼓励社工关注大规模的议题时,它可能导致忽视小规模的和个人的问题(Siporin, 1980)。
系统(特别是生态系统)理论可能夸大了整合系统各个部分的重要性,它假定系统的所有部分对于维持系统都是必要的,并且是或者应该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它趋向于假定系统是或者应该是保守的,应该维持均衡而不是改变或被改变。
另外,系统理论倾向于假定冲突与维持和整合相比,是不可取的,但在实践中也许并非如此(Leighninger, 1978)。
反馈的观点意味着缓慢而便于控制的改变,但如果需要激进的变迁时又将如何?系统理论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并且不能应对反馈有时扩大了偏离而非减少它的这一难题(Leighninger, 1978)。
它具有一套复杂的技术语言,这种语言不太适合类似社会工作的人类活动(Germain, 1979b: 6),结果往往是异化社工。
熵和生存的观念作为系统的层面是物质系统行动方式的类推,并且如同系统理论中众多的生物学和物理学类比,都未能在社会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Leighninger, 1978)。
因为它是一种一般化的(generalised)理论,所以很难应用于任何特定的情境(Germain, 1979b: 7; Leighninger, 1978),另一方面,具体的应用总是多变的。
一名社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诠释情境,别的社工则可以采取另一方式,很难判断谁对谁错。
除这些实务批判之外,系统理论还受到意识形态的怀疑。
其中不少是来自社会学对系统理论的批评,原因在于系统理论是持关于社会的结构功能视角(尤其是帕森斯Parsons)。
马克思主义对系统理论的批评是,它未曾考虑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的不可调和性以及这将以怎样的方式阻碍社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