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2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创作表现,某一个人单独口述(有自己的,也有前人的);一个人讲、唱,另一个人记录整理。(2)、流传上的表现,A单独一个人直接用口头向群众口述故事;B双方对唱;C先讲,再写,后唱;D广泛收集整理,形成口头——书面——口头的形式。
4、作用:(1)、永久性地存留、流传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2)、广泛传播民间文学;(3)、迅速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等。
5、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变异性能显示出民间文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进一步完善、生动,增强作品思想。(2)消极影响:因变异而导致遗忘、误传,使民间文学中一些积极成分丢失,损害,甚至扭曲。
四、传承性
1、含义:即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有相对而言的稳定性。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相区别。
2、民间文学传承性的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思想内容,即作品所表现出来龙去脉的直接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艺术形式,即作品所普遍运用的已较为固定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在艺术形式方面,最明显的是表现出在各种韵文作品中。如(1)较多采用赋、比、兴手法,;(2)传统格式、套语的运用,如五更调、采花调、四季调等;(3)章法、句式:往往有一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区别;(4)选词、反复、排比的运用,如《姑娘姑娘要嫁远方》;(5)衬腔、衬词、衬字的运用;(6)故事中的套语,如很久很久以前----。
民间文学或作者及传播者——环境、场合(时间、地点)——受观众——作者——受众。
这个观点提出来后渐渐得到了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认同和确认。
2、具体内容:(1)民间文学是在特定场合和情景中产生和流传的,如鲁迅的《朝花夕拾狗、猫、鼠》;(2)具体的表演特色:表情、手势、音调、伴音、衬音;(3)民间文学与人民大众生活有极其密切联系,体现其功能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另外,又由于民间文学作品 的口头性,自然而然形成了 演唱歌谣、说唱和小戏词时 的衬字形式。这些衬字绝大 多数是为了调节演唱节拍时 夹在词句中的。这些也都是 音节、格律上的传承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民间韵文作品演 唱时特有的感叹语词,也都 是传承下来的演唱手法。它 们虽然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明 确意义,但是却有—抒情的 艺术效果。象“哎呀来”, “哎嗨哟”,“咿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虽然没有象韵文作品那样 稳定,但是,由于记忆与口头讲 述的原因,往往也逐渐固定下来 一些讲故事的套语。以各民族的 民间故事为例,大体上都有本民 族的讲述套语传承下来。故事的 开头,往往有定型的起句。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些民族在故事结尾时,还经常 加有固定的结束语。有的在故事讲 述中经常穿插固定的韵语,以增强 故事的表现力。这种讲述上的固定 套语,也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说唱艺 人的说唱,在说书、说相声时往往 也传承下来一定的套语,听众听起 来习惯,易于接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不管社会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革,这些艺术特点都一直以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间形式传承下来。因此, 这种艺术传承绝不是偶然的、任意 的创造,而是在人民的口头艺术本 活动中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点点 滴滴形成起来的。象四言、五言、 七言的民间歌谣形式,就是这种传 承形式的例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 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 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 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 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 性。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本文是关于民间文学小常识,感谢您的阅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定义:人民群众创作,以口头方式产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他们中间主要以口头方式流传。
它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朴素通俗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功能:知识传授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礼俗伴生功能神话:1.神话艺术构思核心:a,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不断激发着他们去征服自然力,可是他们的蒙昧和低能,又使他们没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时,人们最熟悉,莫过于人类自己和他们的生活。
他们将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与自己完全等同起来,赋予他们以形体、意识、生命和灵魂,把它们“形象化”“人格化”,进而将它们神化,这就是原始初民的所谓“自然崇拜”,也叫“万物有灵论”,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话创作的思想基础。
b,当人按照自己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形象去理解自然界中一切异已的对立物的时候,他们即是在一种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所以,神话实际上也是原始思维的一种形象性的物化形态。
而想象,便是通向这种转化的桥梁。
因此,我们说“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是神话“创作”方法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
2.神话本质: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这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
而这种心理愿望,之所以能转化为神话,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把这称作神话的“艺术构思”,那么,这种思维运动的方式,主要靠原始的各种联想,它的宇宙观基础,是“万物有灵”论。
正因如此,所以神话只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构思不过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产生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全部神话”,也就成为野蛮时代留给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民间传说:1.传说核: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传说核。
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
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引言: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件教案将介绍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定义、特点以及创作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巧。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民间文学是指源于民间的、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谚语等。
2. 特点:(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作品多以口头方式传承,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
(2)生动形象:民间文学作品常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人物、事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民间性: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二、白话文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白话文是指用白话(口语化的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文学形式,与文言文相对。
2. 特点:(1)口语化:白话文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
(2)简洁明了:白话文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避免繁琐的修辞和句式。
(3)通俗易懂:白话文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有助于传播知识。
三、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1. 借鉴口头语言: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可以借鉴口头语言,使用平易近人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例子:《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话场景就采用了民间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 运用生动的描写: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需要注重描写,通过生动的描写使作品更具视觉感受,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子:《西游记》中对于各种神奇景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利用对比手法: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可以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或情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
例子:《水浒传》中对于英雄和反派角色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正义与邪恶的区别。
4. 运用幽默元素: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可以适度运用幽默元素,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子:鲁迅的讽刺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民间文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民间文学填空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传承性2、自然神话可分为四大类: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3、传说可以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4、中国汉民族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5、中国民间故事按内容分为四大基本类型:童话(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6、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7、中国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8、中国史诗两大类:创世史诗、英雄史诗9、创世史诗的主要作品:苗族的《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祭天古歌》,白族的《开天辟地》、《刀薄劳古与刀薄劳胎》,哈尼族的《奥色密色》,拉祜族的《牡帕密帕》,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10、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品:爱情婚姻叙事诗——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彝族的《阿诗玛》社会斗争叙事诗——《钟九闹漕》写湖北崇阳县农民由抗粮到武装起义的过程;《嘎达梅林》讲述蒙古牧民武装起义反抗达尔汉王的黑暗统治与军阀暴政的斗争。
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2、民间:公共场合之外的地方。
3、田野调查法: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
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4、历史追溯法: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讲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6、口头性:民间文学史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7、群体性: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8、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作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的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是在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因为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要决定当时的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形式。
主要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
包括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个人创作,集体流传的三种情况。
口头性指的是民间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传承的过程中所依持的媒介方式,是口头的听觉的口语性的。
因为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民间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直接以口头为传播媒介进行创作,随时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样不受条件的限制,人们可以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变异性是指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由于传承者的心理机制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民间文学在语言、内容、情节、主体、形象、结构等因素上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显示了民间文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又具有因遗忘和误传导致的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局限性。
传承性又称为传统性,民间文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这种传承性既表现在具体作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和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其中集体性表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审美情趣。
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民间创作和流传中两个起着主导作用的重要特征。
而集体性和口头性派生出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由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就必然导致变异。
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使得民间文学生机盎然,绵延不断。
2、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和丰功伟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者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和原始社会的君王,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者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要晚一些。
民间文学——精选推荐
民间文学
第一章民间文学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 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 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 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
二是与现实形成反差的层面。也就是,民众在创作民间故事时,可能会营造一个虚拟的空间来讲述自己的欲求,但这个空间并 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创造。如《嗜赌的土地爷》 二、民间笑话 是让人开心的民间故事。 按照内容分:嘲讽笑话、幽默笑话、诙谐笑话 按照笑话的多义性分:寓言笑话、(哲理笑话)、政治笑话、儿童笑话、名人笑话及单相笑话(暴露笑话)、双向笑话(斗争 笑话)等。 三、民间寓言 寓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文学样式。它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短小精悍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说明某种生活经验的教训,具有最实际的动机。 寓言的文体特征: 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寓意)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因而具有较强的说理力量。 寓言作品就有两部分:故事(形象)和寓意(理论)。 寓言的创作的特点: 首先,寓言形象受其原型的自然属性的制约,要聚焦自然属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形象的编织,而不能随意编造。 其次,寓言要简明,不能冗长、牵强。每一个寓言故事最终故事凝练为一则成语。 再次,一个故事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寓意,但寓意和故事总要有叠合之处才能和谐统一。 中国、印度和古希腊寓言的比较研究 (1)表现手段方面: 印度寓言往往在故事的开头或结尾,用一段启发性的或教训是的话语点明主题思想。 中国寓言的开头或结尾,没有训谕式、启发性的话语。寓言的寓意和故事融为一体。 古希腊寓言中的宗教寓意一般有明确的话语表达,而与宗教无关的世俗的寓意则融入故事本身。 (2)体式方面: 印度寓言韵文与散文交错,散韵相同,处于中间状态。散文主要用于叙述故事,韵文主要用于咏叹、对话和总结寓意。 古希腊与西欧寓言以韵文为主。 中国寓言主要存在于先秦诸子散文中,以散文为主,分别处于两端。 (3)题材方面: 中国寓言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寓言主要以人物故事为主。 古希腊寓言主要以动物为主。 印度寓言处于中间状态,动物形象略多于人物形象。 (4)内容方面 印度寓言明显受佛教影响,并为传经所利用,沉迷于幻想,关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古希腊寓言简洁幽默,面对现实,寄托在奴隶伊索的名下,具有世俗的性质。 中国寓言则一直秉承“入世”的叙述态势,远离神灵而拒绝走向宗教的寺庙,也没有走进奴隶的小屋,而是进入哲学家们的书 斋,具有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 四、民间童话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物体的叙事。
民间文学的特点与地域文化传承
民间文学的特点与地域文化传承民间文学是指广泛传播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述、音乐、舞蹈、节庆活动等方式来传承。
它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智慧和记忆,对地域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民间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1.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承,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依靠人们的口头传述来延续。
这种形式使得民间文学更贴近人民群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2. 广泛流传:民间文学作品流传范围广,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接触到这些作品。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世代,流传至今。
3. 多样性与丰富性:民间文学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形式,如谚语、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它们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和想象力,为地域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4. 情感表达:民间文学是人们通过口头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准确地传递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
这使得民间文学能够在群众中引起共鸣,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二、民间文学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1. 传承历史记忆:民间文学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记录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通过民间文学的传承,后代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体验前人智慧的结晶。
2. 弘扬地域文化:民间文学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地域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通过传承民间文学,能够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道德观念:民间文学中常常融入了各种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孝顺、助人为乐、忠诚等价值观。
通过接触和学习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4. 促进社区凝聚力: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共享的文化形式,能够成为社区内的纽带。
通过集体的欣赏、传唱和演绎,能够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sou哉?”——《为政》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口头性1.含义: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独特魅力。
口头性虽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特征。
故辨别是否为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田汉有一组民歌体的《钢铁颂》,一时间广为流传: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
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写道:“别看作者小,诗歌可不少,一心超过杜甫诗,快马加鞭赶郭老。
”----------郭沫若写了一首诗答作者:“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老少齐努力,学习主席毛。
”田汉郭沫若------《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懒汉歌》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放卫星》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2.形成原因:口语一直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导致它具有“口语化的风格”。
所谓“口语化的风格”是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通过口语创作和流传,形成了一套与口语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一、集体性的含义、表现、形成。
❶集体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❷集体性的表现: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主要有三种形态:①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②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③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❸集体性的形成: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二、口头性的含义、表现、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
❶口头性的含义: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❷口头性的表现: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人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较为自由的创作活动。
而且,这种创作活动诉诸于口头媒介,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数,生活场景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讲唱者与听者之间平等地双向交流,整个创作与传承活动充满了生活意蕴。
❸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口头程式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Ⅰ.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
Ⅱ.主题或典型场景:口头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常见场面的铺叙模式。
Ⅲ.故事类型或范型:口头叙事长诗的基本而稳定的故事框架。
②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中的创作”:认为口头诗歌传统“诗即是歌”,“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
③口头程式理论除了采用田野作业方法研究活态口头文学文本的基本方法外,还注重研究比较方法。
三、变异性的含义、表现、形成。
❶变异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创作中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 一、民间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 民间文学是对劳动大众的创造力量、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的 一种现实肯定,它是民众精神生产的结晶。 • 民间创作是一种自然状态,常常伴随着物质生产或生活一道 进行。主体是劳动大众,客体是劳动者所处的自然及社会、 历史生活环境。 • 民间文学的创作是主体的情感冲动、直觉感受,所以民间文 学不仅一种客观写照,而且还是一种情感的主体抒发。其创 作的冲动,并不是反映的愿望,而在于发抒的欲求。因此, 民间文学作品常表现出一种真纯不羁、率性而发的独特风格。 • 二、自在自由的性灵抒发 • 民间创作是天马行空式、自在自由的一种心灵抒发。创作主 体既不受某种利欲的引诱和驱使也不受任何外力的束缚制约;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 民间文学没有书面文学的深刻与完美,但它以情感的真纯无 大基本特征是什么?
• 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 • 民间创作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 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 集体服务的特点。 • 既是最初是由某人单独创造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 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 创作主体、对象客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 以调换的。因此,劳动大众人人是创造者但不是某篇 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 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演述的曲唱、评书作品也 具有集体性特点。因为听众的意见,甚至是某些细微 的情绪变化,都会促使民间艺人不读地修改、加工、 丰富自己演唱的作品。
• • • •
二、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民间文学集体性特点的意义: 1.使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民间文学的价值。 民间文学作品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审美心理依据。 因为创作个体的主观情感,总是沿着社会内趋力的特 定指向,在群众共同关注、共同感兴趣的交点上聚焦 的。因此民间文学作品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结晶。它既 包含有社会心理的深刻内容,更体现着劳动大众的审 美习惯、审美兴趣的传统特点。 • 通过民间文学不仅能看到民众的理想追求、领悟到民 众的心理习惯、审美趣味,而且还能辨析一个民族数 世纪以来的心理历程。 • 2.认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便于我们在搜集整理 时进行必要的鉴别。 • 民间文学必须具备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为群众所承认, 而且已成为群众的共同财富的条件。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
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
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