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景观动态

合集下载

《景观动态》课件

《景观动态》课件

内容概述
本课程将分为四个部分:景观设计原理、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与施工、 景观管理与维护。每个部分将介绍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案例,以全面了解景 观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
案例剖析
中央公园
探索中央公园作为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项目的背后故事,了解其设计理念和影响。
滨水公园
剖析滨水公园的设计与规划,讨论其对城市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景观动态》PPT课件
欢迎进入《景观动态》PPT课件。通过本课程,您将了解景观设计的最新趋势、 技巧和案例。让我们一起探索美丽的景观世界吧!
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介绍景观设计的概念、原则和应用。了解不同种类的景观设计项目 和其背后的理念,以及如何运用设计技巧来改善环境质量。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员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和能力。通过学习,学员将能够 分析和评估现有的景观方案,并提出改善建议。同时,培养学员具备创新设 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屋顶花园
研究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挑战,探讨其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相关研究
1 景观生态学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探讨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原则和实践。
2 社会心理学
探索景观设计对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来改善景观质量。
3 可持续发展
研究可持续发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讨论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 展。
学习资源
图书
• 《景观设计导论》 • 《现代景观设计原理》 城市规划与设计》 • 《景观建筑学报》
网站
• 景观设计师协会 • 景观设计在线 • 景观设计论坛
结语
希望通过这个《景观动态》PPT课件,您能够深入了解景观设计的精髓和技艺。 愿这个课程能够激发您的创造力,并帮助您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一位出色的 景观设计师。

《景观动态变化》课件

《景观动态变化》课件
2 人为原因
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景观变化的重要原因。
影响与风险
生态环境影响
景观变化。
人类社会影响
景观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 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引发越来 越多的社会风险。
应对措施
制订地方性的防灾减灾规划,通 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 等手段来降低风险。
案例分析
1
大草原的变化
草原退化、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还原草原是长期性保护的重要任务。
2
旧城区的破产
人口外流、经济萎缩,旧城区破败不堪。如何保护和活化这些城市遗产?
3
茶山的保护
在城市化进程中,茶山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
景观变化原因
1 自然原因
地质变化、水文地质变化、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引起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景观动态变化》PPT课 件
本次课程将引领您深入了解景观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对自然环境与人类 社会的影响。
什么是景观动态变化
定义
景观动态变化是指在时间和 空间上发生的景观结构、功 能、过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特征
非线性、复杂、持续性、不 可逆性、不确定性、非规则 性和多样性。
意义
景观动态变化是生态系统强 化自我调节和应对外部影响 的过程,是景观保护与修复 的基础。
展望
未来,景观保护和修复工作将面 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 创新和提高。
未来展望
1
趋势
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景观
应对
2
动态变化将是未来的常态。
未来应加强应对措施,采取有效和可持
续的手段来应对风险。
3
技术
现代技术将在未来起到重要作用,例如 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第五章 景观动态与模拟

第五章 景观动态与模拟
环境可以影响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
科技
科学技术对景观的作用:
•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农业景观用地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提高了土地生
产力,阻止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业用地扩张;同时使得更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
的束缚,可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促进城市化发展。
2.2 人文驱动因子
经济
经济对景观变化的驱动作用:
• 由手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一段时间的总体规律,
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时间点的某种景观的重大变化。
• 采用统计的量化方法,只能反映出那些易于量化的指标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而一
些对景观变化起重要作用,但不宜量化的指标因素则难以反映。
• 当前对景观变化驱动机制的识别实质上是关于景观驱动因子识别的假设和验证,几乎
• 物种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包括影响物种分布、优势种和丰富度及种间关系
等。
• 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集中在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结构和组成。
存在的问题: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5 不合理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降低
景观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
重要联系。
草地变化的影响
草地对水分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草地的管理。不合理的管理和过度放牧引起植被减少
土壤板结,使得地下水供应减少,这会严重影响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
耕地变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耕地增加,需水量增大;耕地减少,需水量降低。
聚居和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景观稳定的原因:因为建立了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1.数据
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 化的信息,可以监测到土地退化的发生或发 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县为单位的, 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
2.土地资源退化过程辨析
土地退化的质变过程是生产力或生态服务功 能高的土地资源类型向难以利用或生产力极 低的沙地、裸土地、盐碱地和非农用地等类 型的转化过程,另外还包括陆地“三大”生 命支持系统——森琳、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 的丧失过程。
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
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
C i P = 100% i S i
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Bi反映某一土地 退化过程,如沙漠化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B = P 100% i i
i=1
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
A= (B -K ) 100% j j
建立定量模型(或概念模型的定量化) (1)选用适当的数学方法 (2)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3)估计参数值 (4)编写计算机程序 (5)确定模拟的时间步长 (6)运行模型,获得最终结果
模型检验 模型确认(model verif ication) :仔细检查数学公式和计 算 机程序 模型验证(model validat ing) : (1)对模型结构和变量间关系合理性的检验 (2)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值的直接比较 (3)模型的敏感性分析(sensitiv ity analys is ) (4)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
第二节 土地/景观变化模型
一、模型的含义
• 模型的定义 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或简化; 具体地说,模型是对真实系统 或现象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 关系的表述。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动态变化

一、景观稳定性
景观亚稳定性(metastability)
在景观生态学中所研究的稳定性多是指有生命的景观类型的稳定,即生物稳定。生物 稳定性是一种亚稳定性,即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围绕中心位置上下波动)。它可 以是在很长时间内都围绕一个中心位置;也可以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围绕一个中心位置波动,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进入另一种平衡状态,围绕另一个中心 位置波动。
不稳定景观:景观参数的波 动是不可预测的不规则波动。
一、景观稳定性
3.干扰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可以看作干扰条件下景观的不同反应 稳定性是系统两种特征——恢复性和抗性的产物 一般地说,景观的抗性越强,景观越稳定;景观的恢复性越强, 景观越稳定。
若干扰的强度很低,而且干扰是规则的:景观能够建立起与干 扰相适应的机制,从而保持景观的稳定性。 若干扰比较严重,但干扰经常发生,并且可以预测:景观也可 以发展起适应干扰的机制来维持稳定性。 若干扰不规则,而且发生的频率很低,则景观的稳定性最差。
土林—流水侵蚀地貌景观
宁夏贺兰山风蚀地貌景观
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
生命的定居
植物的进化过程:
类似苔藓、地衣或藻类 等绿色植物 —维管束植— 维管束植物发育十分完全 —大面积森林—以裸子植 物占优势的森林(第二纪) —有花的被子植物—— 被 子植物占据统治地位(第 三纪末期)。
植物对景观的作用: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景Hale Waihona Puke 变化的驱动因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自然驱动因子,一类是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生命的定居、土壤的 发育、自然干扰 人为驱动因子:人口、技术、政治经济体制、政策和文化

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
可导致景观替代,当作用力超过R时,原有的景观消失,并在同一地 面范围被新的景观所替代保持景观稳定性
能使景观变得更为稳定的3个普遍过程: (一)异质性
光能可固定在植物生物量中,生物量的累积按照斑 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结构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andscape changes
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一)土地表面性质的变化
地表及其覆盖的植被决定着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 配,这种分配形成了不同尺度上气候系统的边界 环境。地表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 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三)温室气体的变化
景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地表是温室气体和痕量 气体如CO2、CH4、和N2O等的重要来源。 大气中的CO2增加量主要来自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占 25%-35%,主要是森林的退化。
景观变化,如农业的扩张(水稻种植)、城市化过程、 森林退化、生物量的燃烧等是CH4的直接来源。水稻 占20% N2O的增加可能是来源于热带大片森林的砍伐和北半 球中纬度地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占80%
山海关林场
斑块变化
景观驱动力
Driving forces in landscapes
作用力
㈠人力
城市建筑、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森林采伐、造林
㈡自然力
1.物理力: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2.生物力:植物生长、繁殖、病虫害等
㈢惯性力
惯性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稳定力。生物量累积增加和土 壤均一化的过程随着波动日益减弱而同样地变得越来 越慢。
3. 新的运输技术和电脑网络缩短了土地之间的距离,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系统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经 济一体化,产生世界范围的景观变化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

思考题
1. 2. 3.
4.
5. 6.
7.
如何理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亚稳定模型有何意义? 物种共存对景观稳定性有何意义? 试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与物理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作一比 较。 为什么需要建立景观变化模型? 生态学范式为什么要发生变迁?它是如何进行变迁的? 如何理解干扰?它对景观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 什么? 人类为什么要对景观进行改造?改造造成的影响有什么? 如何对待人类活动对景观的作用?


Hubbell(2001)提出的生态漂变学说,以岛屿生 物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理论为基础,从完全不同的 角度解释了热带雨林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机 制。 该学说认为,群落主要是由生物地理范围重叠的 物种组成的非平衡随机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 物种可以局部共存,但物种的组合及物种的相对 丰富度会缓慢地发生漂变。
3.景观总体格局的变化

景观格局通常指的是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
景观组成单元的多样性和空间配置,景观格局影 响生态学的各种过程。

因此,景观格局的变化可理解为景观组成单元的 结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景观过程的变化。
3.1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主要来源: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为的因素。
3.2 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型

对景观稳定性的认识多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如
Forman(1986)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惰 性、弹性等多种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表征景观稳定性的各个术语,仅能反映景 观稳定性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定性作出

全面评价。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和考察景观变化和景观对干扰
相对稳定性,使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表 现为特定状态。

景观生态学课件5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景观生态学课件5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廊道式是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 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
单核心式是指从景观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 延。
多核心式是指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 民点或外来物种的入侵。
散布式是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
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景观结
பைடு நூலகம்
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无计划活动作用下所产生的 景观变化包括五种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 缩小和消失
三、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Forman提出景观变化的6种空间模式,即边 缘式、廊道式、但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 机式。
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向另一 个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 边缘开始。
二、模型的种类
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 解析模型与模拟模型
根据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连续型模型和离散型模型
根据数学方法 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矩阵模型
根据是否含有随机变量或参数 随机型模型和确定型模型
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 多少
现象学模型和机制或过程模型
根据模型的内容 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
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 的“三分”观点:
普遍性
准确性
真实性
指模型的结构(包括变量、 参数、定量关系以及假设) 与真实系统的相似程度。
生 态 学 建 模 的 一 般 过 程
建立概念模型 ( 1) 明 确 地 定 义 所 研 究 的 问 题 ( 2) 确 定 建 模 目 的 ( 3) 确 定 系 统 边 界 ( 4) 建 立 因 果 关 系 图
人为活动是影响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的影响是多时间尺度的 。

第五章 景观动态-2

第五章 景观动态-2
持久性:表示系统或某些成分的生存时间。 恒定性或变异性:表示系统某些特征的波动频率和 幅度。
从景观对干扰的反应来认识:
恢复性或弹性:表示系统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 态的能力。(恢复性可用系统回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来度
量。)
抗性阻力:表示系统抵抗外界变化的能力。

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惯性
气候变化 地貌形态
1 地貌的形成
2 气候的影响
3 生命的定居
4 土壤的发育 5 自然干扰
二、人为驱动因子
包括人口、技术、政治经济体制、 政策和文化等因子,对景观的影响十分重 要。
第三节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一、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五种) 穿孔(perforation) 分割(dissection) 破碎化(fragmentation) 缩小(shrinkage) 消失(atrrition)
岩石和土壤
流水和水文变化 植被变化 干扰

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
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 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几种景观要素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 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 格局的改变 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 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稳定性的衡量标准
景观基本要素具有再生能力 景观中的生物组分保持物质平衡 景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保持功 能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未超出景观自然稳定性的 承受能力
第二节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一、自然驱动因子
指在景观发育过程中,对景观 形成起作用的自然因素。
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景观,它可以 引起大面积的景观发生变化。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

李团胜05景观动态变化

李团胜05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及本质
思考问题:

系统的有序度高是否意味着其稳定性强?
对于生物多样性高的森林景观,是否意味着其结构的 异质性也高?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以上的计算结果表 明,生物多样性更高的森林景观的结构异质性比生物 多样性更低的农田景观的结构异质性要低?你如何解 释这种矛盾?是理解上的问题,还是计算上的问题? 我们在以往的生态系统生态学课程中学过,热带雨林 的稳定性最强,结构也最复杂,但在这里却说热带雨 林的稳定性最强,但结构最简单,这不是矛盾的吗?
三、景观稳定性的尺度
景观的稳定性取决于观察景观时所选择的时空尺度。 (一)景观稳定性的时间尺度 评价景观是否稳定时首先根据自己假定的一个时 间尺度,或者是一个变化速率。景观稳定性的时间 尺度以略长于人类的平均寿命为好。 (二)景观稳定性的空间尺度 指景观的复合稳定性(metastability),即 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在立 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景观的稳定性,多借用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概念
E.Neef(1974)把景观稳定性归结为某种惯性: ①当动态系统改变时,一种现象有能力在新环境 内存在; ②在系统自然变化框架内,某种现象可以在能恢 复其生存能力的区域内消失,形成某种遗迹,当 系统动态变化了,该遗迹又重新复活。 徐化成(1996)把景观稳定性归纳为持久性、恢 复力和抵抗力。
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重要来源。
二、景观变化的土壤效应
景观利用方式和景观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 土壤养分的流动规律,土壤营养成分的迁移在很 大程度上依赖于景观格局的变化。 景观变化还引起土壤质地的变化。 景观变化与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也有关系。
三、景观变化的水文效应

第五章 景观动态.ppt

第五章 景观动态.ppt

通过视觉观察或统计方法确定景观变化:
首先应找出景观参数的观测值是否能用一条回归 直线来表示,也就是确定景观变化的大致趋势。
然后确定波动幅度的大小及直线上下观测值的变 化是否规则。
如果景观参数的长期变化呈水平状态,且其水平 线上下波动幅度的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则景观 是稳定的。
只有呈水平趋势、小范围(或大范围)但有规则波 动的变化曲线是稳定的。
• 廊道式是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 观类型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
• 如果干扰的强度很低,而且干扰是规则的,或干 扰比较严重,但干扰经常发生且可以预测,景观 可以发展起适应干扰的机制来维持稳定性;但如 果干扰不规则,且发生频率很低,景观的稳定性 最差。
(二) 景观要素的稳定性
• 景观是由不同的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 整体的稳定性是由组成其各要素的稳定 性所决定的。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 景观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抗干扰的能力。 –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 一般来说,景观的抗性越强,也就是说景 观受外界干扰时变化较小,景观越稳定; 景观的恢复性(弹性)越强,也就是说景 观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时 间越短,景观越稳定。
• 事实上,景观之所以是稳定的,是因为建立起了 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
• 景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和土壤、植 被、水文5大要素构成的。
• 气候
–周期性变化:多用温度、降水量均值来表 示变化。
–异常变化:
• 地貌
– 通常地貌变化时间较长,以地质年代来计 算。在研究景观的动态时认为地貌要素是 稳定的。
• 岩石和土壤
– 对其它多数地区来说,岩石和土壤属稳 定的景观要素,通常很少考虑。
– 除在岩石大面积出露的戈壁、侵蚀剧烈 的黄土高原等类似地区研究景观稳定性 时,需要慎重考虑岩石和土壤要素(水 土流失严重)。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动态变化
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与城市规划 、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互协 调,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 置和高效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 、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加 强监管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 的浪费和滥用。
环境保护政策
01 02 03 04
环境保护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措施。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如气温、降水、风速等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生长、土壤侵 蚀等,进而影响景观的演变。
生物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会发生演替,从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 一种群落类型,从而影响景观的外观和结构。
人为因素
01
02
03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农业开发、采矿 等活动会改变土地利用方 式,导致景观格局和特征 的变化。
全球变化的挑战与机遇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景观动态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如极端气候事件增 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等。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同时 也为景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加大,要求景观规划和管理更加注重生态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 包括修复前的生态系统状况、修复过 程中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修复后的维 护和管理等。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 源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 和生态环境要求,对土地资源
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土地资 源的生产能力、生态价值和环 境容量等因素,以实现土地资
输标02入题
在景观动态变化的应对策略中,公众参与可以加强政 策制定和实施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高公众对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景观的动态变化课件演示文稿

景观的动态变化课件演示文稿
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景观变化 对大气、土壤、水等各种生态过程的影响以 及不合理的景观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模拟景观变化的方法、步骤及模型。
一、景观稳定性
辩证法的思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 相对的。相对应:景观是时时刻刻在 变化的,稳定性是相对于一定时间和 空间上的稳定性。
(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物种均匀分布时,没有结构的形成,系统的 熵值最高;物种各自聚集,形成斑块结构,景 观熵值最低,应取负值计算景观熵值:其式如 下: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我们假设景观包含有16种物种,将景观分成不同的斑块(图 5—2),抽象化为几种特殊的类型。用上述公式来计算景观的熵 值。
草地景观→灌木草地景观→最后转化为 乔—灌—草组合的景观类型:物种↑,斑块(由大 变小,最后转化成混杂均匀分布),有序→无序.
人工建筑景观、农业景观、白然景观:有序 →无序,熵值从低到高.保持城市和农田的结构, 不得不向城市和农田输入大量负墒。
物理系统中不同时刻分子的相应空间分布(作为气体的热 力学概率)可由宏观状态和微观的比率来表达。公式如下:
复习提问 景观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思考题
复习提问
简述:1、怎样认识景观连接度 与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和规 划的关系。
2、景观结构与水分和养分运动 的关系,考虑这种关系用动态 模型进行定量的分析。
重点和难点
本文内容 重点和难点:引起景观变化,包括土地利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尺度是指所研究的生 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即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 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熵理论作为自然现象不可逆与无序的量度。 可以很好地解释景观的稳定性。自然景观之所 以发生变化,由初始景观发育成终极景观,本 质上取决于熵的累积,即熵的升高过程。

第五章 景观的动态变化

第五章 景观的动态变化

353
0.5
1.72
0.9
0.31
0.25
0.0002-0.0003
4
滞留时间(a) 吸收辐射能力 (相对于CO2)
对全球温暖化 的贡献率(%)
100
1
10
32
150
150
65-130
10000
60
15-30
5
12
主要温室气体的变化特点
酸雨腐蚀后的森林
环境污染之一——酸雨(图片) 淮河上游被化工厂排出物污染; 早春时节的酸雨酸雪污染了河川,造 成一场致命的“酸流”,令溪鳟纷纷 死于鳃部伤害; 工业污染导致水养鱼类的大量死亡
(一)景观变化动态
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是通过建立模型来实现





的,模型的建立需要了解景观变化的机制和 过程.一般来说,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景观的初始状态 2.景观变化的方向 3.景观的变化率 4.景观变化的可预测性 5.景观变化的可能性及程度
图 6-11 洪水扩展八十分钟后状态 Fig. 6-11 The State After Ninety Minutes’ Spread
(三)景观稳定性的尺度问题
回顾尺度的概念(P22) 景观稳定性的时间尺度:景观稳定性的时 间尺度是指人们衡量景观变化时假定的一个变 化速率。
景观稳定性的空间尺度:景观稳定性的 空间尺度主要是指景观的异质稳定性 (metastability)。
尺度及其相关概念
尺度(Scale):在研究某一对象或现象时所 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指某一现象或过程 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常用粒度(Grain) 和幅度(Extent)来表达。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尺度是指所研究的生 态系统的面积大小(即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 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

第五章 景观动态变化

粗粒结构与细粒结构的优势比较

粗粒结构景观多样性高,但局部地区的多样性却 低(边界附近例外),这样的景观结构可以为保 护水源或内部特有物种,提供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或为工业区建设提供大面积的建筑场地,却不利 于多生境物种的生存。 细粒景观整体单调,但局部多样性高,更有利于 多生境物种的生存,却不利于内部特有种生存。 一个带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具有上述所说的各 项优点,是最佳的景观结构。
景观变化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空间模式





①边缘式: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单向地呈平 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边缘开始; ②廊道式: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类型 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 ③单核心式:指变化从景观中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 蔓延; ④多核心式:指变化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 民点或外来物种的侵入(郊区化); ⑤散布式: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如住宅区扩张)
第二节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一、景观动态与干扰 1 干扰:是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 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 干扰类型
① 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② 按干扰的功能划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③ 按干扰产生的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 物干扰; ④ 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3 景观格局演变与干扰

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 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 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具 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特性。
景观对比度及景观粒度
1. 景观对比度
景观对比度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 之间的相异程度。通常分为高对比度的景 观与低对比度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干扰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可以看作是干扰条件下景观的不 同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稳定性就是系统的 两种特征——恢复性和抗性的产物。 一般来说,景观的抗性越强,也就是说景观 受到外界干扰时变化较小,景观越稳定; 景观的恢复性(弹性)越强,也就是说景观受 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时间越短, 景观越稳定。





植被在景观组分中生命周期相对较短,也容易受到 干扰和破坏。 植被的变化同样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情况。不 同的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需一年、多年或更长的时 间。按某种时间节律作周期性的稳定变化,遭受人 为或自然干扰后,植被发生改变,需经相当长一段 时间才能得到恢复,这时认为该植被失去了稳定性。 对农业景观来说,通常只有在土地生产力大幅度降 低的情况下才认为失去了景观的稳定性。 景观中的动物多数情况下仅作为干扰因素出现,只 是在某持定物种大量聚集时,才作为景观组分要素, 一般不予考虑。
第五讲 景 观 动 态

景观动态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空发生的 变化。 具体变化包括有:景观组分的变化、景观要素 的形状及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 能量、物质、物种分布及循环的变化。



景观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人为因素 的影响。

变化速度: 缓慢过程——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等 快速过程——地震、火灾等。 景观动态有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植被演替过程 通常可持续几年到几个世纪,地貌形成过程需要数 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主要生物类群的进化则需要经 历几百万年。
景观动态有时则表现为突发性的灾变。如1976年的 唐山大地震,在瞬间彻底改变了城市的景观。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 景观-
景 观 土 地 利 用 变 迁 过 程
原始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尽管关于稳定性概念的描述较多,但从目 前的研究来看,生态学家比较一致地将系统受到干扰 时抵抗偏离初始状态的能力和受到干扰后返回初始状 态的能力作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概念进一步总结出:稳定性是受 到外界干扰的生态系统振荡的幅度和频率,是其对恢 复的过程和时间的辨识;也指受到外界干扰后,系统 抵抗偏离初始状态的能力和通过内部调节恢复到初始 状态的能力。它是生态系统生产力可靠性和恒定性的 反映,也是系统缓冲能力的反映,还是系统自组织、 自调节和自适应性的集中反映。


相对稳定性(relative stability):是反映系统 稳定程度的量化概念。 绝对稳定性(absolute stability):是反映局部 稳定和全局稳定的质的概念。 阻尼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系统遭到 干扰时,自行增强抗干扰的能力,系统状态只发 生微小的振荡,便迅速恢复原状。

水文(主要指地表水)是景观中最为活跃的组分。 水流在景观中连接各斑块,在某些时候作为强大 的自然干扰力量出现,对景观的变化最具影响力。 如一场洪水瞬间可吞没城镇、农田,改变一个地 区的景观面貌,然后又很快消失。 景观组分的稳定性既与景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联 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为此评价景观的稳定性应 考虑到景观组分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一般 来讲,在实际评价景观的稳定性时,主要考虑的 是植被组分的变化。

景观无时无刻在发生着变化,绝对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景 观稳定性只是相对于一定时段和空间的稳定性。 景观是由不同组分组成的,这些组分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着景 观整体的稳定性;景观要素的空间组合也影响着景观的稳定 性,不同的空间配置影响着景观功能的发挥。
人类本身就是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旦是景观组分中 最复杂、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同时景观稳定性的最大威胁恰 恰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因而人类同自然的有机结合是 保证景观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自然→人工
河北坝上景观用变化(1987-1996)
1980 城镇用地 林地 果园 稻田 水域 湿地 灌草地 1994 裸地
1988
深圳 市景 观变 化
主要内容:


一、景观稳定性 二、景观变化的生态反应 三、景观变化定量分析 四、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五、景观变化的生态影响
一、景观稳定性


由于不同的作者提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时,都是从不同的研究角 度出发的,加之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恢复过程各不相同,所 以产生了许多看来相似却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稳定性概念。
具有不同内涵的稳定性概念:

恒定性(constancy):指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种类组成、群落生态型或 物理环境的特性等不发生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绝对稳定的概 念,但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 持久性(persistence):指系统或系统某些组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保持恒 定或持续存在的时间。一种群如果达到灭绝的时间比另一种群长,则认 为前者更稳定。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因研究对象而异。





如果我们用恢复和抗性二个指标结合起来衡量景观 的稳定性,在某些时候会出现混淆。例如两个景观, 如果其中一个抗干扰能力强,且受到干扰后又能很 快恢复,我们很容易判别该景观稳定性强。 然而,如果其中一个景观抗干扰能力强,但遭破坏 后恢复慢;另一个景观抗干扰能力弱,但受干扰之 后恢复快,我们就很难准确地判别哪一个景观稳定 性强。 所以,有关表征景观稳定性的术语、仅是表示了景 观稳定性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并不能对景观的稳 定性作出总体的估价。这是我们在利用上述各术语 时所必须注意的。
具有不同外延的稳定性概念:

局部稳定性(local stability):或称邻近稳定性 (neighborhood stability),是指生态系统受到较 小干扰后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点,而受到较大的 扰动后则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点,则称该平衡点 的稳定为局部稳定,或邻近稳定。 全局稳定性(global stability):系统受到较大的 扰动后远离平衡点,但最终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 点,则称系统是全局稳定性。


岩石和土壤是经长期的地质过程逐步形成的。地球 遭受风化的历史已超过30亿年。已发现的岩石表面 风化壳的最大厚皮不超过150m,生成1cm厚的土壤 大约需上千年或更多的时间,现代保留的土壤的生 成时间一般不超过2万年。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 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极弱,撒哈拉沙漠平均每一年要 吹掉1mm的细土层。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更为剧烈。 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仅数千年的侵蚀,现在形成的 沟壑深已达数百米。 除了上述一些地区外,岩石与土壤在植被的覆盖下, 同样属稳定的景观组分之列。

景观之所以是稳定的,是因为建立起了与干扰相 适应的机制。 不同的干扰频度和规律下形成的景观稳定性不同。 如果干扰的强度很低,而且干扰是规则的,景观 能够建立起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从而保持景观 的稳定性;
如果干扰比较严重,但干扰经常发生并且可以预 测,景观也可以发展起适应干扰的机制来维持稳 定性;




地貌形态的变化时间尺度相当长,一般以地质年代 来计算。除河口、海岸带、活火山、山前的冲洪积 扇等地质活动强烈的地区外,地貌的形成需数百万 年乃至数千万年才形成旋回,在人类生存的时间尺 度内看不到大地升降、沧海桑田的巨变。 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貌是稳定的,在研究景 观的变化时一般不予考虑。

上图中景观参数是指景观生产力、总生物量、斑块的形状、 面积、廊道的宽度、基质孔隙度、生物多样性、网络发育、 营养元素含量、演替速率和景观要素间的流等景观的重要特 征值。
可以采用视觉观测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时间序列分析)来确 定某种景观变化是属于上述12条曲线的哪一种。 一般来说,首先应找出景观参数的观测值是否能用一条回归 直线来表示,也就是确定景观变化的大致趋势,然后确定波 动幅度的大小以及直线上下观测值的变化是否规则等。
惯性(inertia):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如干旱、风、 火、病虫害、啃食等)时保持恒定和持久的能力。该定义 与恒定性概念基本相同。
恢复力(elasticity):指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到以前状 态的速度。


变幅(amplitude):指生态系统被改变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 程度。
变异性(variability):指系统受到干扰后,种群密度随时 间变化的大小。

3、景观组分的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本质是景观各组分的稳定性,即气候、地貌、岩 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分稳定性的综合体现。
但是各组分的变化往往是不一致的。 气候具有两种变化,一是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规律性极强。 所以人们多用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年平均降水量等指标来 表示其变化的均值。 另一种变化是不规则的,如第四纪冰川,该变化对景观的影 响具有异常性。
抗性(resistance):或称抵抗力,描述系统受到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 它是衡量系统受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的能力。 弹性(resilience):或称恢复力。指系统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 态的速度。弹性与持久性概念类似,但更强调生态系统受到扰动后恢复 原状的速度,即对干扰的缓冲能力。











物种丧失稳定性(species deletion stability):系统丧失 一个物种后,所有其它物种将维持在一个新的局部稳定的平 衡点。 循环稳定性(cycle stability):指系统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区 域循环或振动。循环稳定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学过程。 轨道稳定性(trajectory stability):指一个系统不管其起 点如何,总是向着某终点或终极域移动的特性。 脆弱性(fragility):能在环境改变不大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状 态。 强壮性(robustness):能在急剧的大变化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