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749e4eb1fd0a79563c1e726d.png)
中动手 。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获取知识 。 : ・ 自主探究的 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 ,更在于让
分从事数学活动 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 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 ,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 的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呼唤在数学 法代替学生的思考 ,也代替不 了几十个有差异 : 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
练习 , 乒练习效果非常好 , 它的最大可取之处在 松巩 学知识 ,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 自内心 一
我们该如何制作行之有效 、切实可行的数 : 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 。
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化抽象为具体, 能轻 学课件?制作这样的课件, 一般需要以下三步::
的习 趣 , 真正做到“ 负提素” 目的。 减 之 二、 应用的误区
、
l 繁用多媒体技术 中图形的移动 、 定格 、 : 鼠标,教师变成放映员等问题都是应用中需 : 闪 成
烁、 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 内容。 动画模拟不 思考的问题 。
但能修底改变传统教学 中的凭空想象 、难 以理 : 动性 , 生很好 的教学效果 。
: 织形式上要发挥计算机 的特有优势, 合学 生 符
初 中 数 学 探 究 性 学 习 初 探
江苏省旬容市天王中学 班明庚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 效的数学学 习活 点 , 生思维的最近发展 区确定教学 的起点 ,: 有 在学 结合 , 让学生真正参与至学 习中来 , U 让他们充分 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 , 动手实践 , 自主 把教材 上的知识 点设计成 需要 学生探 索 的问 ‘ 进行 观察 、 分析 、 综合 、 概括等思维活动, 探究 去 探索与合作交 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 式 。 题 ,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 的欲望 , 激发学生的探究 t 知识 和发展能力 , 让他们在动手 中思考 , 在思考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6c02d0352ea551810a687ee.png)
、
制 要求 , 而在 于教师 能否 激发学 生学 习 的兴 趣. 能 让学
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 围下 学 习 , 激发 学生 强烈 的求 知 欲 , 才是 成功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就 是要激 发学生 强烈 的 求 知欲望 , 给他 们 以强 大的探 究 动力. 如, 在学 习“ 有理 数 的乘方” 时, 我给学生提 出这样 一个例 子 : 一个 穷人 到 富人那 儿去借 钱 , 他 以为富人不 会借 给他 , 谁 知道 富人 竟爽快 答应 , 不过提 出了一个条 件 , 就 是在 以后 的三 十 天 内, 富人每 天给他 一万 块钱 , 但 从第 一天起 对方 要还 给他一分钱 , 第二天再还二分 钱 , 以此类 推 , 每 天还前一 天的两倍 , 等到三十天 以后双 方互不 亏欠. 穷人 听后 , 觉 得挺划算 , 本想定下来 , 但又想 到此 富人 是吝啬 出名 的 , 怕上 当受骗 , 所 以很 为难 , 请你 帮穷人 看看 是不是 很划 算. 听到例 子后 , 学生很好奇 , 很 疑惑 , 带 着这种 好奇 , 满 怀疑问地去探索 , 去研究. 在教学生构 建“ 平 面直 角 坐标 系” 这 个重 要 的数学
性格特 点 、 人 际关 系和学 习能力 等 , 在尊 重学生个 人 意 愿 的前 提下 , 将学 习成 绩较 好 的和较差 的搭 配在 一起 , 让他 们 取长补 短 , 帮扶 学 习. 避 免 出现成绩 好 的扎 堆在 组, 成绩差 的扎堆在另一组 的现象 出现. 2 . 端正学生对合作争论 的态度 和观念. 长期 的实践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8950e0f90c69ec3d5bb7536.png)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初探陈巧云(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江苏盐城224000)教育教学睛要]为了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冶作”中荻取,在‘≈采究'’申发展,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方面详细论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而探究学习是培养主动、和|极的知识探究者。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嘎镱司】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探晃巨学习;培养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刨新。
当前,有效的、优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聊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要达到这个目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8---式,它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主题,在数学教学中刨设一种类{以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既是—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更不容易忘记,印象更深刻,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方面条件:一、激发兴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欲是一种需要。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https://img.taocdn.com/s3/m/1c4398e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a.png)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尝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依托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中,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举措,探讨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说明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实施举措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步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只有将“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教师引导、教学模式与教材选用。
2.启发探究教学型态教师的引导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教师需要具备获取学生信息、判断学生学习方向、提供解决方法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时,主要应从这些角度来切入:1) 为学生创造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2) 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积极关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新变化、新知识的发展4) 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3.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探究型学习是包括三个环节:启发/探究/检验,三个环节循环往复。
因此,探究型学习的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安排周密。
同时,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例如,对于中考数学综合练习,可以采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等模式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
4.选择合适的教材探究性学习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能否真正掌握知识,应用技能是取决于教材又不可得充分的支持。
以初中数学为例,一些好的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素材,包括例题、题目设计、帮助体系等,这些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极具参考价值。
初中数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探
![初中数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d6f71b67f1922791688e8e6.png)
初中数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探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某个问题,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感悟,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满情热望中获得成功。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四个特点数学学科自身的高度抽象性,广泛应用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探究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和解决问题采用方法的多样性。
探究性教学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首先、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建构的综合体验过程。
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学生“学”的充分重视,它把学习视库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库基础来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从中得到推论,并根据这些推论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次、学生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而探究教学由于给学生赋权增能,学生不仅变成了教学的真正主体,而且更具有创造性与协作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教学评价应该是开放,多元的反馈过程。
在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中,由于视数学知识的重复再生产库唯一目的,因而在教学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消解了知识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探究教学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是一中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亮一过程的评价绝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探究下去。
初中数学性学习论文
![初中数学性学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bf5bc80c22590102029dce.png)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初探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占领了这个主阵地,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一般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和概念的应用三个阶段,而概念的形成则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有时也是一个难点.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关注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设置一串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了例题: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⑴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⑵两个骰子点数的和是9;⑶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2.要求同学们如何思考这几个问题.刚开始时,好多同学的脸上皱起了眉头,对于例题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后来,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用列表法来分析,并且不重不漏地列出了各种事件的结果,随着表格的完成,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三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四人合作共同探讨,要求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继续挖掘,是否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并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看哪一组同学的问题提得多,提得好,解得对.应该说,这次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数学概念导入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概念、法则形成的过程,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探讨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517bd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6.png)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探讨探究性教学是指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探索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探索。
数学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欲望。
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教授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如何求一个非负实数的平方根?”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和分享思路。
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可以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真实和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也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和自主反思。
通过以上的实践方法,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探究性教学也促进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方法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b6a8f8284868762caaed51b.png)
出结 论 . 如 , 学 习 “ 次 根 式 的加 减 法 运 算 ” , 先 与 学 例 在 二 时 首
生 一 起 回顾 了 整式 的加 减法 法则 的 内 容及 理 论 依 据 . 进行 同
类 二 次 根 式 判 断 的题 组 练 习 , 后 出示 例 题 . 次 , 导 学 生 然 其 指 进 行 讨论 、 流 、 纳 、 结 出 整式 的加 减 法 法 则 . 后 做 相应 交 归 总 最 的题 组练 习 , 学 生经 过 新 旧知 识 的 类 比 , 现 重 要 的 结论 . 使 发 5 引 导— — 探 索 . . 即在 强调 学 生 自主 学 习 ,关 注 学 生 个
体 发 展 的 同时 , 调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以 导 促 学 、 强 以情 激 趣 、 以疑
它 就是 4—3 所 以等 于 1 , .
生 2 我 们 组 觉 得 “ ” 减 少 的 意 思 , 以 4+( 3 可 以 : 一有 所 一) 理 解 为 在 4的基 础 上 减 少 3 因此 它等 于 1 . . 生 3 我 们 组 把 “ ” 作 手 里 原 有 铅 笔 4支 . “ 3 看 作 : 4看 把 一”
边 的 中 点 O. 上 层 的 三 角 形 纸 片绕 0点 旋 转 1 0度 . 层 将 8 下
想 ” 做 一 做 ” 议 一 议 ” 内容 , 开展 探 究 性 活 动 提 供 了 “ “ 的 为
的 三 角 形 纸 片不 动 . 师 : 两 张 纸 片 拼成 什 么 图形 ?是 四边 教 ①
事 物 的一 般 规 律 . 如 , 火 柴 棒 搭 三 角形 , 果 三 角 形 个 数 例 用 如
分 别 为 1, , 4, , 么 , 柴棒 根数 为 多 少 ?搭 n个 这 样 2 3, 5 那 火
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4486e5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0.png)
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性学习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
1.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
2.问题驱动: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创新发展: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引导学生有方向地开展探究活动。
(三)鼓励合作交流,共享探究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享探究成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引导反思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使学生从中获取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50b9d8284868762caaed578.png)
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初探摘要:学生的探索一般不会自发地进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当设计一些用数学来解决学生身边问题的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教师自己不能总是以真理的化身出现,而应鼓励学生勤思多想,勇于提问,勇于探讨,即使学生提出的是荒唐不恰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及勇于发言的精神,因为灵感和创新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窒息和谐的探究氛围实践和创新能力主体作用一、探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只是恭顺地服从,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因此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笔者认为: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三、探究性学习策略1.创设探究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
”现实世界处处存在着数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我们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来进行探究。
如在学习有关出租车收费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
本地出租车收费标准为:乘车不超过2 km收费5元;多于2 km 不超过5 km,每千米收费1.5元;5 km以上每千米收费2元。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4ddd4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d.png)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探索、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并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比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研究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
研究方面,有许多学者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研究者发现,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传统化,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惑。
其次,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适当的任务和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任务和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实践。
此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践方面,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已经在一些学校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并应用数学知识。
这种实践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fa80025524de518974b7d3c.png)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探索摘要:“探究”往往意味着求索,往往彰显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初中数学教师必须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探究性学习”旨在通过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初中数学教学本身的规律与特点来看,数学本身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予以解决的一个学习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尤其应当注重这种教学规律。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运用引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以探究性的姿态面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使学生在自我求索之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往往来说,善于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课堂恰恰也是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
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借此可以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大有裨益。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索精神在初中数学中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刺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也就是说,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不同的数学问题的表现形式有着更多的探索欲望。
比如,笔者在给学生教授“立体图形”的知识时,就从不同规格的桌子入手,探索桌子构成的线与面的知识,并带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内涵进行充分的解读,拿常见的桌子作为例子就能够给予学生更强烈的探索精神。
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的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指引之下,来激发自己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营造更为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
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更加充满趣味性,学生也能够更加沉浸在这种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具主动的意识,这是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必备前提。
(二)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不拘泥于某一问题的具体形式,而是以更加开阔和多元的思考方式来应对具体的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1f4ef0376c66137ee061916.png)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初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探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以下几点一、创设问题情景,搭建探究平台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认知的冲突,就没有探究的可能。
在教学中,当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时,学生本能就有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激起探索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愿望,为学生参与探索提供现实性、可探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探究平台。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情景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教学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景,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教学七年级教材《乘方》时,我让学生估计0.1毫米的一张纸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高?学生的估计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每人拿一张16k练习纸对折,一、二、三……七次后,学生不能再折,提出问题:有没有办法再对折一次,看到八次后的高度?有的学生想到把纸剪开再对折,有的学生想出把同桌两个同学对折七次的两块纸叠放在一起,就是对折八次的高度。
以次类推,全班64位同学全加在一起才算对折了13次,当我告诉他们,“对折20次的高度有30多层楼房的高”时学生惊奇了。
接着就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结果如何计算?回想刚才的对折过程,依次计算对折每一次后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探究性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而在以往数学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记忆与模仿,所有的性质、定理几乎都是在学生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如入云雾之中。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
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
而只有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实际问题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
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
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的冲突或知识的迁移。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如此的功效。
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只有抓住学生认知的冲突或知识的迁移,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
教师要善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1.2 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来设置探究领域。
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
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
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
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
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锻炼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2.1 实践中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动手中尝试。
通过画图、测量、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剪、拼、撕、折、旋转、制作模型等活动,不仅学生主动地获取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简单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形成以实践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意识和不盲从、不轻信的习惯,广泛吸取别人观点,不自以为是,尊重他人,形成科学客观的实践品质,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2.2 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
在学习了概率统计之后,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近几年我校规模扩大,在校用餐人数迅速膨胀,但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时还跟不上,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科学地引导和管理学生用餐呢?你们能出谋划策吗?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分别对学生用餐人数、餐厅打菜窗口的个数、餐位个数、用餐学生在各时间段的分布情况、学生排队等待时间、工作人员打菜速度、学生用餐速度等进行抽样调查,然后把搜集到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最后学生提出下列建议:1、合理控制下课后学生进入食堂的时间,各年级可分时间段就餐。
2、适当启用备用窗口,缓解就餐高峰时的压力。
3、充分发挥值周班的功能,维护好打菜就餐秩序。
4、宣传文明就餐,提高就餐速度。
5、估计好饭菜的数量,使后就餐的饭菜质量有保证。
通过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统计的一些方法和知识,也教会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简单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养成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形成以实践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意识和不盲从、不轻信的习惯,广泛吸取别人观点,不自以为是,尊重他人,形成科学客观的实践品质,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3. 给予学生自由空间,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
我们既要留给学生猜想的空间,又要留给学生动的空间,还要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
一节新授课结束了,并不代表某一教学内容与思维的终止。
学生的心理是好奇的,好胜的。
倘若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则可以燃起新的火花,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又继续渗透数学思想教育,把数学知识延伸下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多些“猜想”的机会,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思维的发展,其实“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现象,是一种合理的推理。
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把剪好的几个三角形夹在书中,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数学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不恰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
在巩固新知环节中,我注重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实践活动,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从中获得新的突破。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上动起来,会创新,能实践。
所以新课程下,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