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专业性大学出版社发展路径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创新:专业性大学出版社发展路径的选
择
摘要:在后改制时代,专业性大学社传统的“专精特”的发展之路遇到了挑战。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走出一条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并就合作方法、数字化、转型升级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专业性大学社的发展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合作;创新;整合;数字化
大学出版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出版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制以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走上了新的轨道,并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模式,目前主要是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它们经济体量大、综合影响力较强,具备上市的潜质,处于大学社金字塔的顶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研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码洋一般在8~30亿元不等。第二类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它们在学术出版、精品出版方面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码洋在3~8亿元不
等,其中还包括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师范类大学出版社;第三类是专业性大学出版社,与第二类相比,这类出版社具有更强的专业学科特点,一般来说专业及学科比较单一,总体规模比较小,社会影响力有限,如音乐、地质、水利、煤矿以及少数宗教、民族等中小型大学出版社。
转企改制以来,这三类大学出版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相对应的也是不同的发展模式:第一类以做大做强为主要目标,通过产业重组、内部整合、外部扩张,实现跨越式、裂变式的高速发展,其实力甚至可以与中央、地方出版集团相颉颃;第二类则是以做强做精为目标,但立足于质量内涵式的经营模式;第三类则是所谓的“专精特”的发展之路。
大学出版社的这三种发展模式是大学出版社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与所在大学母体的学科特色、教学、科研结构紧密相关,有些是因为先天条件,也有些依靠后发优势,它们共同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彰显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各展风采,各逞其能。这个时期的专业大学社和前两类相比,相互之间只有大小特色之分,而无生存发展之虞。
但在文化产业后改制时代,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融合、创新、发展、推进的时代大潮下,专业性大学社传统的“专精特”的发展方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在:一是随着中央及地方大型出版集团的组
建、上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团出版企业、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对专业性大学社出版资源的挤压、争夺,他们挟资本、市场、人才之优势,在专业性大学社原来的出版领域内跑马圈地,在专业教材、学术科研著作等方面全方位地参与竞争,而后者因为资本、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在这样不对等的竞争态势中占据先机;二是专业性大学社原本依赖立足的专业性教材全面失手、科研学术专著出版资金外流及资源、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的发展前景;三是产业的弱化导致后劲不足,发展乏力。在教材推广、出版资助争取等方面,因为其专业所限,不可能开辟广大的市场,专业性大学的科研经费对出版的资助也不可与大型出版集团、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社同日而语,加上企业本身缺少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得其每一步的发展都举步维艰。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许多专业大学社的出版码洋、专业影响力不但没有相应的提升,有些反倒呈下降趋势。二三十人、几千万码洋往往是它们的生存常态,且多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它们一般很少参与市场化竞争,基本不与同业交流,在重大国家级奖项和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申请中也往往阙如,在一般读者中缺少认知度,在专业性高端读者中,美誉度、影响力日渐式微,在出版生态圈中渐渐边缘化,甚至有些专业社还需要依靠学校的财政资助才能得以维持。在新一轮的文化大发展、学术大繁荣的重大时代利好中,它们显得有些落寞无助,不
知所措,面临着新的发展路径选择的困境。
那么,传统的“专精特”模式之后,专业性大学社该往何处去?这切切实实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科学理性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所在学校、上级出版主管部门要对专业性大学出版社重新定位,落实其身份,彰显其特征,真正实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明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我国有112家大学出版社,很大部分为中小型规模,专业性大学社是其中的一部分。观照欧美著名的大学出版社,很多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性大学社,如哈佛大学出版社的人文、法律、医学类学术图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人文、自然科学类图书。日本大学出版社大多数是中小型出版社,比较大的东京大学出版会2010年出书100种左右,其他如庆应义塾大学社、京都大学社、北海道大学社等大学社2010年出版图书也就50种左右,在经济体量上与大型商业出版社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学术影响力上却是独占鳌头,具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在出版资助金获取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校内设立学术专项出版基金,或者依靠社会基金会的赞助。我们虽然与欧美大学社发展模式不同,但在出版资助设立方面,学校可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予以考虑,比如设立年度专项出版基金,纳入学校正常的办学经费,在财力上予以相应的保证。
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可行性发展模式的探索,归结为
“合作创新”四个字,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尝试校际联合,打造专业性大学出版联合体
高校之间的合作,因有诸多共性而使其较为容易实现。至今,已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校际合作尝试,并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合上述两家的经验及高校的学科特点,校际出版合作后的新型出版实体或许能实现新的发展。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安徽大学出版社以强社大社为核心组建综合出版集团的方式外,校际出版合作的模式主要还有两种:
1.以学科特色联合为基础组建专业出版联盟
我国现有的百余家大学出版社以其类型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出版社和理、工、农、医、师范等专科性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出版社,在许多综合性出版社内部也按学科分为各种相对独立的板块,发行界还曾按学科组织过多届科联体、医联体、音联体等专业图书订货会。如果以这些实际存在的专业出版为基础、以学科联合为纽带,按建设现代企业的要求组建跨地区的专业出版联合体,就可使后转制时代的专业大学出版社创出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如师范类大学出版社也可以联合。以出版中小学教材教辅为特色;医学类、艺术专业类、地质、水利、煤矿等同类型出版社也可以联合。前不久以理工类出版见长的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7家社成立了专业出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