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化学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海南 苏玉容)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说课稿海南省万宁中学苏玉容 571500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这是在学习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工具性知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理论指导性知识之后,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课本上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氯离子的检验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后面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制定根据:《课程标准》必修1主题3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知道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比如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毒性等。
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熟悉与钠、铁、铜、氢气、水、氢氧化钠、盐等反应的实验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②学会从史料获取科学知识,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准确记录、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③了解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树立资源观。
观看微型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在初中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习化学,初步能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来指导学习。
学生特点:我所任教的学生是市重点中学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好,参与课堂活动比较积极活跃,但耐心不够,观察、实验记录方面能力欠缺。
由于我校所处地是美丽的滨海小城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海边生活的经历,对大海有很深的感情。
但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它,但却很渴望去了解。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天津 张丽侠)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张丽侠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的教师张丽侠,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1.教材和教法分析从结构层面上看,本节是在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元素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从海水中提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物质,同时为选修四学习氯碱工业作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节通过教材上实验、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重点学习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溴单质、确认海带中存在碘元素及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从能力层面上看,本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有利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室进行试管实验的简便易行与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复杂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法设计上,我采用“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教学方式。
一个中心指以学生活动解决问题为中心,两个主线指知识主线和能力主线。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高视角、低起点,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设问、类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迁移,改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向追求多元化学习目标、重视过程的理解和体会的方向转变。
2.学情和学法分析学生已具有物质分离、碘单质与淀粉间的相互检验、卤素间的置换等知识。
思维具有广阔性,富有想象力,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却不知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他们特别想知道丰富的海水资源包含哪些及如何提取它们为人类服务;而通过阅读课内外资料,将教材上的内容设计为流程图等可以获得。
3.教学目标依据上述分析,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顺利连接蒸馏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绘制从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图,并能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表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资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氧化剂、沉淀剂的选择,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中提取镁的探讨和学习,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对自然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
2021-2022年高中化学 硫酸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2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
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
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
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新】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
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常数的知识,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学习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奠定了知识基础。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一谈我所教授的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电解质、化学平衡的知识,为本节课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一个可逆过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知识属于化学原理性知识,理论分析是研究、阐述理论问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也很有帮助。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用电离平衡常数解释有关离子浓度的问题。
2.通过对电解质概念的学习,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平衡的指导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与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实用模板)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指导思想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__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2.教学目标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三.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理论性较强,用图片四.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4.指导学生归纳__本节的内容归纳.总结.及时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高中化学说课稿篇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____x中的__X,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多篇汇编)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四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课标分析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
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
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说教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新版】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
这一节,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
因此教好,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__中的,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教学不仅是__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B、(2)过程与方法目标:A、B、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C、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D、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3.教材的重,难点及确立依据:通过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A、B、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A、B、难点的依据: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2)三. 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全国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离子反响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离子反响是高中化学重要根底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响都是离子反响。
理解离子反响本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响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响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响,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响的根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响本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响理论,还是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响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表达,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离子反响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响本质的完善和稳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响〕打下了重要的理论根底。
二、学情分析本方案施行对象:施行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根底: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响,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对待复分解反响,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响,这些都为离子反响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根底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响。
才能根底: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才能和一定的实验探究才能。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才能,但仍较薄弱,能承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响,并已经可以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方在某些反响中不同的反响物却有一样的现象,产物也一样或者者相似,这些反响是否有本质性的联络呢?等等。
高中化学说课稿全国优质
高中化学说课稿全国优质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这一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影响因素;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准确测定反应速率。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比如,用火柴点燃纸张的过程,火柴头的化学反应开始较慢,但随着反应的进行,速度逐渐加快,直至纸张完全燃烧。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2. 探究活动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应速率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结束后,学生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浓度、温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知识讲解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实验体验后,我将系统地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速率方程的书写、速率常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
同时,我会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解释动态平衡的实质,并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应用。
2021-2022年高中化学 硝酸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硝酸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硝酸的第一个课时。
我将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才可以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了解了硝酸具有酸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而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硝酸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此本节课重点探究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物质结构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已具备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酸具有酸的通性及浓硫酸的特性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综上所述,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社会生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利用“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硝酸、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比更加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硝酸的两大特性难点: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我还设计了本节课的创新点:在探究硝酸性质中既有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还有实验仪器的改进学生活动的体验点:体验硝酸泄露的可怕性,硝酸的强氧化性以及实验仪器的改进三、教法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山东 王秀忠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课时)一. 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认识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为他们系统地总结整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运用有关方法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既可加深学生对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的认识,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提供指导,同时又可使他们系统地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达到课程标准对于金属钠的教学要求。
本节教学既是学科研究方法讨论课,也是物质性质研究课。
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金属钠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加深他们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增强他们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行为的意识。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
③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②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③在归纳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金属钠性质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②通过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增强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意识。
2021年化学说课稿四篇
2021年化学说课稿四篇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精编)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2、学习特征3、预测困难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通用3篇)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通用3篇)高中化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亲身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反应过程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2021年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5篇
2021年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5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__x,来自...。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这节课。
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为I 学习奠定基础。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2.1.1 理解的内容并能2.1.2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试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2.2.1 通过试验,探究。
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2.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究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3.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3.3 初步体验在研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或者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突出重点难点:通过突破难点关键: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法。
(精选)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
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络:(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
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
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
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
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
【新版】2021年化学说课稿3篇
2021年化学说课稿3篇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地位和功能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
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2.掌握乙烯的氧化和加成反应3.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三维想象培养过程与方法:1.准备地观察实物、模型2.利用模型法帮助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具体和抽象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有机化学的入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有序、认真的学习态度2.通过分子节后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3.通过乙烯用途的学习感受化学学科对社会生产生活得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教学难点:乙烯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二、说教法: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
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
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谈学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7篇
2021年高中化学说课稿7篇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
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⑵过程与方法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⒊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二、学情学法分析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天津 王健伟)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第二课时)王健伟天津市耀华中学300040一、新课程标准要求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
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三、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学习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化学《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尤五洲今天我说道课的内容就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成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释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化学原理范畴,就是化学学科的关键原理性知识之一,也就是对水解还原成反应原理本质的开拓和应用领域。
初中化学初步自学了“化学与能源”,在报读模块④将系统深入细致地自学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有关内容的提高与开拓,又为报读打下必要的基础。
起著承前启后的促进作用。
“幼儿教育科学知识”水解还原成反应能量转变的原因??“研习中科学知识”原电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形成条件??“学后科学知识”化学反应原理??本节融合了(1)水解还原成反应(2)能量的切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领域(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开朗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科学知识。
并彼此融合、扩散。
通过本节课的自学,学生将可以构成一个水解还原成反应、能量切换、元素化合物科学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排序等科学知识联系出来的科学知识网络。
对培育学生从课堂教学至理论,又从理论至课堂教学的心智规律的提升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领域十分广为,因此努力学习本节科学知识,具备关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火力发电:燃烧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分析引出原电池实验探究:概念、工作原理、组成及创造性实验转化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重新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形成及应用领域。
重新认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对现代化研习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水解还原成反应的科学知识,懂了水解还原成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利害,这样就有助于认知原电池中的电子迁移问题。
在必修课程一的第一章我们还自学了物质的量的排序,对电化学的有关排序必须比较难抓起。
但由于相距时间比较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忘却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来源:学。
科。
网]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升学生设计能力、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鼓励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辨认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源:学科网]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教育学理论指出,挑选和使用教学方法时,不仅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心智特点采用。
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建议,为了突显重点,突破难点,使用指导辨认出、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展开问题深入探讨、分析推理小说和比较概括,并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板书的时间,提升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本节在自学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则表示为:反常的实验现象,明确提出疑点借助物理仪器的实验学生观测实验现象师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来源:学科网]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内化、抽象得出规律实验探究法的挑选旨在全面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居多的多种探究活动,并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唤起自学化学的兴趣,加强科学探究的意识,推动自学方式的发生改变,培育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基本理念。
在实验→观测→探讨→推断→检验的过程中,自学和认知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形成条件。
通过本课的自学,并使学生培养擅于观测、擅于思索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测、比较、概括等方法回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指导辨认出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做为难点,我利用两种手段去突破。
一就是利用灵敏电流计推论电子的运动方向,二就是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模拟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变小抽象化为具体内容,协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学法指导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展开直观生动的自学就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出色的自学方法。
由于学生之前没电化学的基础,认知原电池原理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碰触电化学科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存有神秘感和积极探索性欲,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并使学生在独立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辨认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里既包含对学生观测实验的指导,又包含对实验方法的挑选指导(对照实验)。
同时特别注意尽早的利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再分小组全体之力展开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令人满意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来源:学_科_网]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1)指导学生写作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领域和促进作用,明确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会转变为电能呢?又就是如何转变的呢?(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3)鼓励学生探讨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明确提出问题:若想将化学能轻易转变为电能?怎样同时实现这个转型?(4)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够并使学生明晰自学目标,步入自学主题,防止思维的盲目性。
(二)独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知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使用问题鼓励,实验探究,动画演示,探讨交流,概括总结等方法。
(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问题1:氧化剂和还原剂轻易碰触展开反应时,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够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
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2:若将水解反应和还原成反应分离在相同区域展开,那么,怎样架设桥梁并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问题3:怎样晓得所架设的桥梁中存有电子流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量仪器挑选和组与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协助学生认知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方式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育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控质疑问难的方法,提升批评布季谢能力。
(2)实验探究:原电池及其原理[来源:学&科&网z&x&x&k]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组内交流列出想法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3实验4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插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问题2:电子从zn到溶液中h经历了哪种途径?问题3: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1锌片插入稀硫酸实验2[来源:学科网]铜片插入稀硫酸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问题2: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问题3: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4: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至什么促进作用?组内交流列举见解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实验③和实验④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
[来源:学科网zxxk][动画演示]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成:(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成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2、教材中“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分含糊,考虑到学生的科学知识搬迁能力和归纳能力还不是很强,纯粹的探讨可能会无从谈起。
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使用实验探究法。
把学生分三大组,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实验,第2组与3个实验,第三组2个实验,每组都就是对照实验。
通过本组实验装置与否产生电流,若无法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照,分析可能将的原因;若能够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照,存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之一。
[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实验装置第一组实验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