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材分析】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2节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心脏疾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心脏的结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结构功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因为心脏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部位。
5.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在于体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肺循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血液在肺部和体循环之间的交换,保证了氧气的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6.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左心室:负责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是心脏中最大的室。
右心室:负责将缺氧血泵送到肺部,是心脏中最小的室。
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等,负责血液的单向流动。
2.教学难点
(1)血液循环路线的理解: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和途径的理解较为困难,尤其是对于肺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举例:通过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路线。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2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2 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的高度有序性;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5)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6)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7)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8)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图片,视频材料,小黑板。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参与讨论。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

2、猜想,阅读,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自学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本节内容。

(三)引入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四)合作探究一、血液循环概念:教师:讲解: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区分概念: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动脉,静脉的概念。

教师:引导讲解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叫静脉血。

学生:猜测动脉内流什么血,静脉内流什么血?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血液循环包括几个途径?2、每个途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师:归纳:人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为了获取氧气,体循环为了输送氧气。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九章教案第2节  血液循环(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9.2.3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能循环流动,在于有心脏和血管的结构,这节课内容再次让我明白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堂反馈通过课后练习题1某人感冒,患肺炎,经医生诊断后在他的手背上注射青霉素。

你认为青霉素经过怎样的路径到达肺部去抵抗病菌完成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1通过这道练习题,既将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同时检测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途径和意义这个重要概念掌握和应用的情况。

课堂拓展自主阅读,学习血压、脉搏阅读教材,学习血压、脉搏等概念完成课后练习题2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一是从形象感知实事实知识入手到概括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二是通过“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一)从形象感知事实知识到概括抽象出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和“画心脏结构图”的活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学生直接感知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激发学生思考血液怎样在血管和心脏之间循环流动的?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途径的概念。

(二)“以画促学”建构生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本节课主要围绕“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学生互动,通过画图、比图、写图、思图四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建立“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这个重要概念。

整个教学设计从学生学出发,通过建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由于我过高的估计了有些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理解,所以在绘制血液循环图时多用了一些教学时间,在课堂小结,回顾知识建构框架图的时候显得时间有点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之后注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新知传授:利用血液循环图示,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让学生跟随教师模拟血液循环过程。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过程。
第三课时:血液成分的变化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血液成分的变化。
(2)新知传授: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颗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人体哪个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心脏,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图片,如血管、红细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红蛋白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颜色变化。
第四课时:血红蛋白的特性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
(2)新知传授:讲解血红蛋白的特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红蛋白的特性。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章节所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4.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让他们珍惜生命,关爱身体健康。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心脏是பைடு நூலகம்何工作的吗?血液循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9第2节血液循环word教案(2)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9第2节血液循环word教案(2)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观察血管,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观察心脏,辩论心脏结构,说明心脏与功能适应的结构特点。

3、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4、描述血液循环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教学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教学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心动同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4、体循环、肺循环的气体交换;5、血压、脉搏的形成;6、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课时:3课时四、教学模式:观摩式、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了解到人体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器官。

人体的血液就像公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血管是一条条公路,而这些血管有什么类型,又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节血液循环。

请同学们先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的内容。

板书:第2节血液循环(一)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1、动脉:管壁原,弹性大,血流快。

2、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慢。

3、毛细血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红细胞单行通过。

(学生阅读后,先让一些学生进行回答血管的类型,分布的位置,教师总结)教师强调:1、血管的类型,颁布的位置。

2、各血管的血流速度。

3、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板书:(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1、结构:有4个腔,上下相通,左右不能。

2、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用多媒体展出心脏结构模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回答,教师最后总结)教师强调:1、心脏有四个腔,这四个腔的名称和特点。

2、左心室在这四个腔中,室壁最后,这与它的功能有关。

板书:3、生理(1)心率: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平均值为75/min(2)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3)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判定的(教师通过在课室上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心率的测算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强调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室的名称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了解心脏跳动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率、心律等概念。
4.能够运用生物绘图工具,绘制心脏结构图和血液循环途径图。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血液循环过程的相关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7.对于教学重难点,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点知识。
8.课后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绘制心脏结构图、血液循环途径图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主题,如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等。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堂小结
(出示PPT)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思考、回答
笔记
让学生辨
认不同血管特
点,落实基本知
识。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一课时血管
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动脉:心脏全身
静脉: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二、血管出血和止血方法
动脉:近心端
静脉:远心端
毛细血管:创可贴
课后练习
详见作业纸
教学体会及建议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安排相关的活动,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其中对血管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血管的辨认上。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很好地运用到题目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在每小节内容讲解后都配备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限时作答。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的目的。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方案一、课题概述“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部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部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2)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即循环的作用;(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及合作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心脏结构的清楚认识是学习本课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于无法真实地且完整看到的血液循环途径的认知存在一定难度,对血液循环过程中发生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容易混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通过动画效果的课件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在教学中选用电脑课件。

恰当地选用课件,可以增加认知的直观性,通过观看和观察过程,提高记忆的效果;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励学生热爱本学科;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将结构复杂、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展现出来,甚至将传统的静止的图片信息转变为新颖的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展示出来。

2、让学生初步认识水银式血压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知识回顾师:同学们,在第1课时的学习中,我们对心脏的结构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先来让(教师结合课件“心脏解剖图”,Q :心脏壁是什么组织构成的?它的功能是什么呢?) (教师适当表扬)(1.5分钟)【导入】师:心脏是我们输送血液的泵,它以其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动力,将血液输送到我们的全身各处,让血液在心脏与全部血管组成的闭合管道中,按照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生物 9.2血液循环 教案设计
2.血液循环的途径分类。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途径。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
明确课题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心脏挂图及模具展示
1.通过展示挂图让学生了解心脏的具体位置,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血液方面的知识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而血液循环又是一些挂图仪器,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和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意义。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
二.血液循环途径
①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体循环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启发诱导为前提,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设问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在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9章第2节中,我们即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血液循环。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途径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将采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本节教学案例共5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2.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心脏跳动视频、血液循环动画等,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它们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模型、图表等工具来描述血液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变化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4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9章 第二节 血液循环教案4 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

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教学过程一、预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2课时)

北师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目标1.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

2.通过心脏解剖活动,能够描述心脏的基本结构。

3.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观察并解剖心脏,了解心脏的各部分结构。

2.理解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二)教学难点1.有顺序地解剖和观察心脏。

2.明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有关心的歌曲歌词。

质疑:歌词中的“心”与生物学中的“心”是否相同?[板书: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一)]讨论解释心的含义。

思考歌词中的心与生物学中的“心”是否相同。

明确心脏的位置和形状展示《感恩的心》演唱画面。

提问:这些人摆出的心形手势位置是否正确呢?同学们知道心脏在人体内的真正位置吗?(3D动画分步展示心脏在人体内的真正位置)提问:心脏在人体内能不能贴近体表,它受到哪些结构的保护?展示心脏的简图,并与不同的图形进行比较对比。

提问:心脏的形状更像哪一个图形呢?(板书:)观察、质疑,联系自身情况讨论,明确心脏的正确位置。

学生思考,观察图片,明确生物学中人体心脏的正确位置:胸腔,偏左。

学生对比心形、梨形和心脏的简图,大致了解心脏的形状。

过渡展示心脏在循环系统中的位置图。

提问:心脏在循环系统中能够输出和回收血液,由于血液到达肺和身体其他各器官的距离有较大差异,作为循环系统的一个“泵”,各部分结构有哪些特点与之相适应呢?图解泵的特点:1.有腔室2.有进出口3.能产生压力4.腔室分开,气体和水流不会倒流同学们想不想亲自解剖心脏,看一看其内部结构和泵有什么异同,是如何保证其作为循环系统中的动观察,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欲望。

观察,分析,假设心脏内部结构特点。

位置:胸腔偏左形状:梨形大小:拳头心脏——动力器官力器官的呢?活动:观察并解剖心脏(猪心)讲解观察方法和解剖工具的使用,提出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2019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19春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

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

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

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实验观察心脏
交流五分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展示心脏的结构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
(1)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当它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就这样,心脏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脏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

由于输送血液距离长短不同,心脏四个腔的壁厚薄出现不同;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些。

(3)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通;心房与静脉相连通。

(1)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

2.心脏的功能
讨论心脏与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是什么?
小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讨论水蚤心脏搏动有什么特点?
明确(1)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2)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
率为75次一分种。

(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
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为心输出量。

(4)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多媒体展示心脏工作具体过程
小结(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
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2)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

(三)课堂练习
第3课时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活动
讨论(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管?(2)红细胞是怎样在毛细管中运行的?
小结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循环途径:
(三)课堂练习
第4课时血压与脉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测量血压与脉搏的方法、不同的人的不同血压与脉搏的数值。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血压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内容,并相互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血压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收缩压?
(3)医生测量血压后如何表示血压值的?
(4)健康成年人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各是多少?(5)何为高血压?何
为低血压?
小结(1)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2)收缩压和舒张压:
(3)血压的表示方式:
(4)血压的正常值及意义:
(5)血压异常:
2.脉搏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动脉壁向远处传播,这就形成脉搏。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做假设设计实验。

(三)课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