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如梦”(一)

合集下载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句情景默写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表达诗人旷达之情(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来直抒胸臆,以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叹人生无常的悲叹的两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9.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以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意境著称。

有一首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触人心弦,令人深省。

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出现人生如梦的思想,这也是他对生命、人生的一种洞察和领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里,苏轼用明月、宫阙等意象,表现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

他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无法把握,所以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苏轼的另一首《临江仙·金风细细》也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

他在词中写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他通过梧桐树和细雨的意象,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莫测。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愁绪,而这种愁绪正是因为悲伤和无奈所致。

在这首词中,苏轼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迷茫。

苏轼的《东坡吟》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词,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

他写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新月逐人归,花深树屋亚。

”在这首诗中,苏轼用细雨、微风、新月和花草等意象,表现了人生短暂的现实和人们的往来。

他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因此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被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所困扰,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人生的美好。

苏轼的诗词深邃而丰富,体现了他对人生、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认为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生命的美好。

这些思想和感悟不仅深刻而丰富,而且也对我们正确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下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诗词中汲取一些心灵的慰藉和启示,将人生如梦的主题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第二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论苏轼的“人生如梦”

论苏轼的“人生如梦”

论苏轼的“人生如梦”作者:郑群辉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9期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

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

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9016910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广东潮州 521020)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

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

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

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①。

这一见解非常精辟。

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②。

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③。

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

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

周瑜
34岁
苏轼
47岁
美女相伴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婚姻
外表
职位
际遇
功绩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屡遭贬谪(壮志难酬) 年老无成
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 地刻画出周瑜儒雅风流、文武双全的 “豪杰”形象。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 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 不幸的遭遇。
三、展想象,塑形象
•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周瑜这一形象的?
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下阕: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表现周
瑜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乔初嫁 生活细事 年青有为 雄姿英发 形象气质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服饰装扮 语言神态
风流儒雅
自信从容
风流儒将 英雄周瑜
樯橹灰飞烟灭 侧面烘托 丰功伟绩
• • •

• 词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
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 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 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 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 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 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 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 的代表作。
2.本词最重要的艺术技巧有哪些?
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
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 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 吗? • ①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 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 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苏轼的诗词中,关于人生如梦的意象出现频繁,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虚幻的深刻认识。

在苏轼的诗作中,他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场梦境,不断强调生命的短暂和转瞬即逝。

在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下者飘飓,三松满山僧复老。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苏轼写道:“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馀树。

晨昏搴宝镜,冉冉抱琴书。

”这些诗句充满了对人生虚幻和时光流逝的沉思。

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苏轼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诗句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和震撼,生活中的得失和成败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幻影。

苏轼对人生如梦的思考不仅反映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

在《东坡志林》中,他写道:“世路如梦,久住非久。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变幻莫测的理解。

苏轼关于人生如梦的诗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深刻认识。

他通过诗歌和散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虚幻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苏轼的诗词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不忘初心,活出真实的自我。

第二篇示例:人生如梦,匆匆而过,苏轼的诗词中便有多处表达对人生短暂、苦短的领悟。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的诗词被誉为宋词的巅峰之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甫子平生,亘古矣。

万事运定耳,靡事转蓬。

”这句诗道出了他对人生短暂的理解。

人生只是一段短暂的旅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短暂的过客,时间在不停地流逝,任何事情都是暂时的,人生的得失荣辱都是转瞬即逝的。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

苏轼黄州诗词中的“如梦人生”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惊魂悄定,被贬黄州,有如经历了一场恶梦。

因此,他在黄州期间感叹“人生如梦”的诗词特别多。

当人们感到孤独和不幸的时候,往往就是他们朝向宗教的时候,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佛家思想常常帮助他超脱自己。

他在得知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当天(即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就写下了“却对酒杯浑似梦,偶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泽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其一)的句子。

此诗的后一句尽显东坡的狂放不羁,他好像没拿一百四十天的大狱当回事,出狱就开始对酒如梦,下笔如神了!事实上,“却对酒杯浑似梦”还是彰显了苏轼入狱遭贬的深沉辛酸。

梦,这一意象,美好又缥缈,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

一位鼎鼎大名的诗人,一位曾屡受皇帝嘉奖、大臣褒扬的名士,如今蒙冤被贬做了地方的“武装部副部长”,他低迷过、怀疑过、忧虑过、恐惧过。

乌台诗案,苏东坡经历了惊心动魄与死里逃生,“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次韵前篇》)苏轼因文字而获罪,则“焚笔砚,断作诗”,“不敢作文字”、“不复作文字”、“不复作诗与文字”,不愿意为好事者留下口实,使诗歌被“笺注”的灾难重演,使声名招损,便“杜门念咎”,“焚香默坐”,“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

至此苏轼似乎可以完全一心地做他的“东坡居士”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既欲参政又畏祸及,才是苏轼谪居黄州心态的要义所在。

忧畏的一面是很明显的,而苏轼欲博忠直的一面亦未能泯灭不见。

通过苏轼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在黄州的生活有一个“不适”到求“适”,“适未厌”到全然而“适”的过程,表现出由“醉里狂言醒可怕”、“忧患已空犹梦怕”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路历程。

苏轼谪居黄州,起初有一种自鄙人嫌、杜门念咎的悔过心理,经过一个“镇静以处忧患”的阶段之后,才获得澹泊自持的心境,即以“箪瓢鸡黍”自娱,“躬耕渔樵”为适,则能安于黄州。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意思“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中,其全诗文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i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u 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佑刻本,作“强虏”。

延佑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神游于故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赏析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首先是思想感情的豪放,这是豪放词的灵魂。

而感情的豪放必定以充实的思想内容为基础,否则就只剩下一堆空洞的豪放语,那是伪豪放。

感情充实与否,关键在于有没有自我真情的抒发。

东坡的这首豪放词正得力于此。

上阕至下阕的前半部分以赤壁为背景,抒发了对祖国悠久历史与壮美江山的崇敬之心,并由衷赞美了它们所哺育的、以周瑜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感情激昂饱满,酣畅淋漓。

接下来突然转到对自己老大无成的感慨,而这正是东坡被贬黄州后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种巨大的感情落差,不但没有减弱豪放词的色彩,反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力度。

须知大豪放之人,往往经历过大悲伤的磨难,一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的人是很难陶冶出真正的豪放情怀。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周瑜和自己形象刻画所用的笔墨极其得当。

对周说,思》所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而此词最能体现豪放时空观的是第一大句:大江东去豪放之空间观也;千古风流人物豪放之时间观也。

而最妙的是浪淘尽三个字。

浪尚属空间范畴,但淘尽的则是属于时间范畴的千古人物,这样就紧紧地把空间与时间结合在一起,真是神来之笔。

难怪它能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成为最能抒发作者情感的代表句。

在豪放的时空观的基础上,该词的写景力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乱石三句写景,有生动的形状,如乱、千堆;有出神入化的势态,如穿、惊、拍、卷,甚至暗含了巨大的声响和鲜明的颜色,如从惊和拍二字上,我们仿佛听到轰隆隆的巨响,从雪字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耀目的光彩。

总之,笔笔都有强大的震撼力。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意思是: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樽:酒杯。

一樽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一句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

三、释义:与江月同饮,古事已去,成功失败皆付笑谈,作者钦羡周瑜的功成名就,而自己现在虽然也是一身报复,却无处施展,只有在这赤壁之上咏叹,心事无人知晓,只能和江上升起的月亮同饮一杯,叙述作者的苦闷。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译文鉴赏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译文鉴赏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译文|鉴赏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词吧!《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鉴赏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迷茫苦闷的句子

苏轼迷茫苦闷的句子

苏轼迷茫苦闷的句子
苏轼在其生涯中确实经历了一些迷茫和苦闷的时期,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所体现。

以下是一些反映他迷茫和苦闷情绪的句子: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无常和漂泊不定的感慨,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记,短暂而又模糊。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这句诗描绘了苏轼被贬到黄州时的心境,他感到自己就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鸿鸟,无法找到栖息之地,只能孤独地徘徊在寒冷的沙洲上。

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他感到人生就像一场梦,几度新凉,充满了无奈和迷茫。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他借酒浇愁,对着江月寄托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迷茫。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苏轼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迷茫和苦
闷情绪,同时也展示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人生如梦诗词名句

人生如梦诗词名句

人生如梦诗词名句
1.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一-白居易《城上夜宴》
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一-宋·苏轼《西江月》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酶江月。

-- 宋·就《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七绝·春日》庭院西窗挂碧纱,黄莺飞树醉云霞。

花残无语暗相思,芳草萋萋落满花。

5.《女冠子·人生如梦》
夕阳落半,往事依稀重现。

落花时。

难忘桃花面,秋波泛蹙眉,鸟鸣心不喜,云散两依依。

人生如一梦,不言悲
6.《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凳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7.《百事人生》百事人生且放歌,豪情酿酒醉眉额。

天地鹏时展翼,风雨无阻渡星河。

8.《中老人生》风华正茂展雄才,步履阑珊观夕阳;
酸甜苦辣笑无奈,花开花落待轮回。

苏轼·人生如梦

苏轼·人生如梦
苏轼·人生如梦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 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 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 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 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年间“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 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 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 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等。
•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永遇乐》
摒弃欢怨之情,就能超越如梦的人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 也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也是他 以超脱旷达的情怀来自我宽解,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消除心中痛苦,随缘自适的面对一切。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
• 宦海沉浮,爱妻离去。他履险如夷、 泰然自若、坦然旷达、潇洒从容在 沉重的苦难中品尝人生之味,领悟 人生的底蕴;在生活,自然山水中 追求生命的亮丽与庄严,置身苦难 之外,以超然的心态凝眸,体味人 生,不去计较暂时的得失、荣辱、 顺逆、穷达,活得充实、自在、愉 快、潇洒。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何不苦中作乐!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岁月留下沧桑痕迹,仕途奔波风尘仆 仆带来疲倦和失意。面满尘,鬓如霜, 分明是一个老者的形象。一个老者面 对自己27岁(妻子永远都是27岁)貌 美如花的妻子,妻子如何能相认呢。 也正因为没有了妻子在身边,无心也 不愿关注关心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了, 转眼鬓发已白。这正是“无处话凄凉” 的“凄凉”。

人生如梦的诗

人生如梦的诗

人生如梦的诗
当然,人生如梦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主题,许多古代诗人都曾用诗歌来表达这一主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生如梦”的诗句:
1.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唐代诗人杜甫在《梦李白》中写道:“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3.唐代诗人王维在《疑梦》中写道:“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雠浪苦辛。

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4.宋代诗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 豪放表⽰雄豪奔放,也指⽓魄⼤⽽不拘⼩节,也指处理事情果断有魄⼒.本⽂为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希望对⼤家有帮助! 1 《念奴娇·⾚壁怀古》 宋代: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尊还酹江⽉.(⼈⽣⼀作:⼈间;尊通:樽) 这⾸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魄宏伟,视野阔⼤,对壮丽河⼭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2 《江城⼦·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何妨!持节云中,何⽇遣冯唐? 会挽雕⼸如满⽉,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这种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转,⾃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概,这就把⼀⾸⽣活随笔式的⼩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词读起来,韵调铿锵,⽓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 此词为醉归遇⾬抒怀之作.词⼈借⾬中潇洒徐⾏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4 《⼘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挂疏桐,漏断⼈初静.时见幽⼈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的⽣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的努⼒来渡过⽣活难关.但内⼼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法理解的.在这⾸词中,作者借⽉夜孤鸿这⼀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许、蔑视流俗的⼼境. 5 《⽔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代:苏轼 落⽇绣帘卷,亭下⽔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堂上,欹枕江南烟⾬,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有⽆中. ⼀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叶⽩头翁.附:《江城⼦·密州出猎》赏析 附:《江城⼦ 这⾸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层转⼊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作渲染和铺垫,⽽侧重写望⽉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幅包含着关、⼭、⽉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般⽂学作品⾥,常见“⽉出东海”或“⽉出东⼭”⼀类描写,⽽天⼭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落的地⽅,何以说“明⽉出天⼭”呢?原来这是就征⼈⾓度说的.征⼈戍守在天⼭之西,回⾸东望,所看到的是明⽉从天⼭升起的景象.天⼭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把似乎是在⼈们印象中只有⼤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组合到⼀起,显得新鲜⽽壮观.这样的境界,在⼀般才⼒薄弱的诗⼈⾯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有的是笔⼒.接下去“长风⼏万⾥,吹度⽟门关”,范围⽐前两句更为⼴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万⾥”出问题,说是:“天⼭⾄⽟门关不为太远,⽽⽈⼏万⾥者,以⽉如出于天⼭⽿,⾮以天⼭为度也.”⽤想象中的明⽉与⽟门关的距离来解释“⼏万⾥”,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度⽽⾔的,⼠卒们⾝在西北边疆,⽉光下伫⽴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万⾥中原国⼟,横度⽟门关⽽来.如果联系李⽩《⼦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关情”来进⾏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的描写,便以长风、明⽉、天⼭、⽟门关为特征,构成⼀幅万⾥边塞图.这⾥表⾯上似乎只是写了⾃然景象,但只要设⾝处地体会这是征⼈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还.”这是在前四句⼴阔的边塞⾃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登⼭围困了七天.⽽青海湾⼀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休⽌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乎见不到有⼈⽣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思归多苦颜.⾼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他们推想⾃家⾼楼上的妻⼦,在此苍茫⽉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的.“望边⾊”三个字在李⽩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是⼴阔⽽渺远.战⼠们想象中的⾼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个⼴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休⽌的民族冲突,揭⽰了战争所造成的巨⼤牺牲和给⽆数征⼈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像是沉思着⼀代代⼈为它所⽀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盾⾯前,诗⼈,征⼈,乃⾄读者,很容易激起⼀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不得已⽽⽤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的.离⼈思妇之情,在⼀般诗⼈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却⽤“明⽉出天⼭,苍茫云海间.长风⼏万⾥,吹度⽟门关”的万⾥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这样浩渺的⼈,才会如此下笔.这⼏句并不是局促于⼀时⼀事,⽽是带着⼀种更为⼴远、沉静的思索.⽤⼴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些诗⼈所难以企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摘要: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

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

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

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如梦;《圆觉经》;如幻三昧作者简介: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潮州521020)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非常引人注目。

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这一题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就不下10篇,主要就苏轼的词展开探讨,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思想来源以及对这一观念持“消极”说的重新评价等。

这些论文对所探讨的问题还不够深入细致,或仅满足于从苏轼某篇作品进行引申发挥。

另有一些学者在其著作当中附带提及这一问题的,例如较早注意到苏轼喜写梦的孙昌武先生,认为苏轼深受佛家“人生如梦”观的影响,而佛家讲“如梦”,是因为我、法两空,比中国固有的老、庄思想深刻得多。

这一见解非常精辟。

张再林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一文在列举了大量苏轼词中例句后,认为“人生如梦”是其词表现得最为深沉、动人的感慨之一。

张丽华则统计出在苏轼近350首词中,使用“梦”字达80多次。

但上述学者均未展开讨论。

其实,苏轼喜写梦,并不局限于其词,其诗、散文、笔记小说中均有。

据笔者所知,在其诗中所用“梦”字要远远超出其词,至于以梦为题的诗、梦中作诗以及记梦诗、叙也非常多;笔记小说里,《东坡志林》卷一列了“梦寐”专条共十一事,此外一大批铭、颂、书信也屡屡提及梦。

除却记梦题材的作品,“人生如梦”的确是他许多作品中最为深沉的感慨之一。

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人生如梦”难道是苏轼的套语、口头禅,用以故作旷达,甚或是他思想中的悲观消极的表现?如果不是,而是他本人深切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又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又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他这种人生观?]一、“人生如梦”观的基本涵义及苏轼这一观念的定型期我们考查苏轼的诗词与文集可知,他的关于“人生如梦”的思想观念,最初发轫并形成于知徐州时期,而定型于黄州时期。

欲知其“人生如梦”观的定型,先必溯源其“人生如梦”观念,明其“人生如梦”观念的基本内涵。

苏轼“人生如梦”观念的理论成因得力于佛教。

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如梦’是(佛教)大乘十喻之一,是佛家人生观的表现”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人生如梦”是一个佛教概念。

中国本土虽然也有庄周梦蝶、蕉叶覆鹿、南柯春梦等寓言,但把梦与宇宙人生明确而紧紧联系起来,并予以最为深入论述的,却是佛教。

大乘佛教无论是般若系还是唯识系的各种经论,无不连篇累牍地提到以梦为诸法本质的譬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最著名者,如《大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等以十种譬喻说明诸法空相: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此即所谓“般若十喻”,其中即有“如梦”一喻。

又如《维摩经#8226;方便品》表示“人身无常”之十喻,也举出梦喻。

至于《金刚经》结尾的“六如偈”,更是最广为人知的偈子。

其实,佛教“人生如梦”应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生是一场迷梦,盲目而缺乏方向,缺乏自觉性,并且无法把握自已的命运,就好像人在做梦时无法掌控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一样。

二是指人意识到人生、世事的虚幻性、不实性,人生是一场梦幻。

前者就迷而言,后者就觉而说,前者是身处其中的迷情,而后者却是跳脱出来的觉悟,含义相反而相生相成,互为因果。

“只有一个因为无意义、盲目及缺乏方向而觉绝望的人才能有机会找到方向。

要能因自己身处的处境而感到绝望,一个人需要在大量的理智与观察(悉达多在决心要成为佛陀之前的心意状态)”。

西亚多乌祖迪迦:《炎夏飘雪》,香港闻思修佛法中心2001年版,第179页。

盲目而绝望之人若能反思,对内心进行理智的观察,那么当对内心有所了悟时,反观人身人事人世,其虚幻性和不实性就会得以呈现。

因此,人生如梦作为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来说,并非佛教的专利,它与个人生活履历和善于内省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可能有所感受,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饱经忧患(包括迁徙、病患、濒危、官运起伏,等等)而又能深自省察的人当然感悟较为深刻。

苏轼这种“人生如梦”的观念,在其早年生活里是没有的,在诗文中看不出来。

我们从其最早表现这一观念的词句“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8226;明月如霜》)④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考证,《永遇乐#8226;明月如霜》作于熙宁十年(1068)徐州任上;第230-231页考证,《西江月#8226;三过平山堂下》作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由徐州到湖州任路上。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8226;三过平山堂下》可以得知,这种观念大约形成于其任徐州太守(1076—1079)时期。

这与他守密、徐、湖五年,“经历了一场政治思想与人生思想的搏斗,形似平静之官场生活,掩盖不住他内心深处行藏用舍与世途祸福的矛盾”⑥薛瑞生:《论苏东坡及其词#8226;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

有关,更与他频繁接触佛教僧人,佛学修养逐渐增进密切相关。

当然,苏轼此时的“人生如梦”观仅仅是一个开端。

正如薛瑞生先生所说,“政治之威压感常使他(指苏轼——笔者按)作庄生梦蝶之想以求解脱人生如梦观念或主要是来源于激烈斗争的官场体验,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表现,还未必是他对整体人生的看法。

只有经历了他人生第一次大死大活的“乌台诗案”,并被贬谪到了黄州(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通过深刻的言行反思,以及阅读佛教经典、静坐观空体验,他的“人生如梦”观念方才真正确立。

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和人生的第一次跌落谷底,使苏轼心神甫定、痛定思痛之余,重新回首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途,自然而然地会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人生如梦感。

而这正是他所言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梦”——“迷梦”,个人在这场迷梦中认不清方向,做了不少“不合时宜”的事,写了不少得罪当局的诗词,既未能完全意识到宦途的艰险,事到临头更掌控不了自身的命运。

从他给友人的许多信中屡屡提到的“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的话语②③④⑥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1759、1859-1860、1535、392页。

,尤其是这一句:“既蒙圣恩宽贷,处之善地,杜门省愆之外,萧然无一事,恍然酒醒梦觉也”(《与杜几先一首》)即可看出,他觉悟到在此前的人生就好像一场迷梦。

也就在这种深刻的人生反省过程中,苏轼转向了佛教,从佛经里和静坐中体验了“人生如梦”的另外一层涵义:人生、人世的不实性、无常性。

苏轼黄州佛教修行自有非佛教的因素在其中。

例如为了政治上的免祸去灾,学佛可为他提供一个政治的避风港,另外也是为方外友情所感召等。

如他说:“谪居以来,杜门思咎而己。

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

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

”(《与参寥子二十一首之二》但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此集中地亲近佛教的结果,的确给他的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改观。

就佛教修行而言,苏轼在黄州时期做了众所周知的两件事:读经和静坐。

先考察一下他的静坐活动。

他的静修地有两处:一是黄州安国寺,这一处是他持续时间最久的静修地,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黄州贬谪时期。

他在这里进行了有规律的静坐活动,“间三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另一处是天庆观:“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乃出”(《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孔凡礼先生说“其旨在养生”孔凡礼点校:《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92页。

,其实也是一种打坐,与心理调整有关,虽然仅偶一为之,采取的却是类似禅门中“克期取证”的比较精进的闭关修行方式。

毫无疑问,通过长期的心如止水的打坐,他在一定程度上切入了《心经》所谓“五蕴皆空”的境界:“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倏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

这段文字往往为苏轼研究者所引用,作为苏轼黄州学佛的表证,但对它所包蕴的深刻含义却又轻轻放过。

这个“空”不是虚无、空无一物,而是指一切现象无自性、无实体、无主宰,当体即空。

佛教经论中,“空”与“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大般若经》卷一的“般若十喻”正是“为解空法故”,正如《楞严经》所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新修大正大藏经》卷十九,第131页上。

,一个人一旦体验到诸法“空”性,那么他对世间事物、时间,包括人的色身和精神现象在内的一切存在对象的观照,其鲜明感受特征就是如梦如幻——因为诸法待缘而生,是不实的,无常的。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体验到一切诸法缘生,无有实性,如梦似幻,也就体验到了“空”性:“了知一切法悉如幻化。

乃至分别一切法。

皆是化事。

以彼分别毕竟空故,而一切法亦复皆空”(《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新修大正大藏经》卷十二,第358页中。

再看他的读经。

苏轼这种对诸法如梦的体验又在他同期所熟读的佛经中得到印证,或者说,静坐与读经两相作用,强化了苏轼对“人生如梦”的认同。

从资料中可以得知,苏轼这一时期详加研读的佛经主要有《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

无论哪一部经,都在阐明诸法如梦如幻的道理。

即以《维摩诘经》为例,如《方便品》“人身无常”十喻:如聚沫,如泡,如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浮云,如电;《弟子品》“诸法无常”六喻:如幻如电,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见阿閦佛品》:“诸法如幻相”;可以想见,诸经中这些俯拾即是的语句,给正处于特殊境遇的苏轼带来多大的思想冲击!尤其是《圆觉经》,除充斥其间的如幻、如梦、如虚空等表现有为法不实无常的字眼外,其“如幻三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对苏轼的人生观尤其产生了影响,使苏轼终于构建了有别于一般人的“人生如梦”观念(详第二、三节)。

佛经对诸法不实性和无常性的譬喻有多种,但正如《宗镜录》所云:“经中所云,一切法如梦,以证唯心者,……此梦喻一法,证验最亲”《新修大正大藏经》卷四十八,第2016页上。

,因为梦的虚幻、无常性质是最能为人所理解的,以梦喻诸法、人生也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苏轼这一时期经由自己静坐和读经的实际体会,而对佛经中“人生如梦”观念有了深刻的肯认,自然在其文学创作中表露出来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