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讲述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展示了他们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努力。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培养尊敬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报告文学特点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理解。
(2)报告文学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报告文学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结构、报告文学特点等。
5.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尊敬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
6.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培养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
(2)体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生哲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正确评价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袁隆平及其事迹和贡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喜看稻菽千重浪”,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科学知识和人生哲理。
5. 课后作业:(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板书(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在小组中交流观点。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生字词,正确书写。
(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爱。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2)理解作者对农业生产的热爱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金黄的稻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景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由此引出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跟读,纠正字音,提高朗读水平。
3.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重点内容。
4. 体会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对农业生产的热爱。
5. 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如:农业生产的现状、农民的生活、粮食安全等。
(2)各小组交流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共识。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教案三:《喜看稻菽千重浪》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喜看稻菽千重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深入了解稻菽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3.了解稻菽的生长过程和价值。
教学难点:1.感受稻菽的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重要性。
2.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传达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诗歌《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复印件。
2.插图和图片展示稻菽的生长过程。
3.声音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播放音乐《稻香》并展示稻田的图片,唤起学生对稻菽的了解和相关形象联想。
2.引入: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诗歌《喜看稻菽千重浪》,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标题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初读诗歌:教师朗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语感和节奏。
4.分析诗歌:师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词句,探讨种植稻菽的过程和稻菽受到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5.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展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合作。
第二课时:1.复习:请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其中一个小组表演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2.深入了解:向学生展示稻菽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变化和细节。
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情感。
3.情感体验: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以小组形式完成情感表达作业,写下自己对稻菽生长过程的感受和赞美之词。
4.朗读展示: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写的情感表达作品朗读出来,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稻菽的重要性和我们对食物的珍惜意识。
教学延伸:1.邀请当地农民或稻田管理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稻菽的种植过程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1.2 教学内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和批评性语言。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个人经验和情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辅助展示课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文章、讨论区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探讨: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4.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分析与讨论:20分钟主题探讨: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精)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教材定位】《喜看稻菽千重浪》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记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那些卓越的劳动者。
本文通过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而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通过横跨40载的历史,写出了“温饱梦”“粮食梦”在袁隆平手里逐渐成长并最终实现的光辉时刻。
进而展现了袁隆平对科研工作的高度热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
把握文章中对袁隆平的细节描写,概括主要事迹,并分析这些典型描写的作用。
同时,要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素养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3.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把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杂交水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有支持,有质疑,有不屑。
当“杂交水稻”真正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有了“超级水稻”的称号时,世界为之震惊。
温饱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民生的根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喜看稻菽千重浪》。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沈英甲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
重庆人。
中共党员。
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教案: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的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收的景象,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解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和祖国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和感受稻菽的生长过程和稻菽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1.2 教学内容1. 稻菽的生长过程简介2. 稻菽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3. 观察和描述稻菽的方法第二章:教学准备与过程2.1 教学准备1. 稻菽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和拍摄照片或视频。
2. 准备相关的图书、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准备观察和描述的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2.2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稻菽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稻菽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讲解稻菽的生长过程和重要性:介绍稻菽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发芽、拔节、抽穗、成熟等阶段,并强调稻菽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3. 观察和描述稻菽: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稻菽,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稻菽的外形、生长状况等。
第三章:教学目标与内容3.1 教学目标1. 了解稻菽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2 教学内容1. 稻菽的种植技术简介2. 实践活动:稻菽种植体验第四章:教学准备与过程4.1 教学准备1. 稻菽种子、农具等种植材料和工具。
2. 农田或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和准备。
4.2 教学过程1. 讲解稻菽的种植技术:介绍稻菽的播种时间、种植深度、施肥方法等。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农田或种植基地进行稻菽种植体验,引导学生亲手播种、施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目标与内容5.1 教学目标1. 了解稻菽的收割过程和稻菽产品的加工方法。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5.2 教学内容1. 稻菽的收割过程简介2. 稻菽产品的加工方法简介3. 观察和描述稻菽收割和加工的方法第六章:教学准备与过程6.1 教学准备1. 稻菽收割现场的照片或视频。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领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
(2)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3)写作练习的指导。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稻菽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稻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稻菽的生长过程和农业发展现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句子,共同解决难题。
(2)分组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句子。
(2)解析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运用。
5. 朗读与默写:(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布置默写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稻菽的生长过程和农业发展的短文。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写自己喜欢的农村生活的片段。
2. 作业要求:(2)作业按时完成,认真批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响应程度。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两篇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课堂导入1.播放视频3分钟,截取主持人读颁奖词部分视频。
2.过渡语: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整体感知(一)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问:四个小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
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
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尊敬,培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2. 相关资料:关于稻菽的知识,作者的生平介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家能简单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进行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简编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作者观点和情感表达,以及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喜看稻菽千重浪》。
2.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了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和情感表达。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作者观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表达自己对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看法。
2. 选择一篇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扩展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书写的课后感悟和阅读文章的质量,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农村、农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使学生了解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3. 讨论课文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变化,以及作者对农民的敬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掌握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对农村生活的感悟。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农村建设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讨论课文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变化,以及作者对农民的敬意。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杨洪基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并与《喜看稻菽千重浪》进行对比。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
3. 写一篇关于《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评论文章,可以从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文本。
2. 杨洪基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农村生活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参考书籍:关于杨洪基的作品集、文学评论等相关资料。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赞美。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 采用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原文和相关评论文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3. 教学设施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劳动的热爱。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抒情手法等,并讨论其艺术特色。
5.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写作技巧是否得到了提升。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重新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
3. 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农村生活的作文。
九、课程评价:1.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场景,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敏感和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2)将课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稻菽的生长过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与理解:(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3)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观察与描述:(1)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和自然环境。
(2)邀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景象,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观察到的自然景象为题材,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观察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点。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稻菽种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技术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稻菽种植过程和技术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稻菽种植技术要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稻菽种植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2)讲解稻菽种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技术要点。
4.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取一篇贾平凹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写作质量和思考深度。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关注。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以及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
(2)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
2.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
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
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
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最高的地区。
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2.“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走近人物(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①XX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批判贬斥杂交稻的。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练习二)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三、活动练习:
写一篇人物通讯。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