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及护理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来提供恰当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关键要点。

1.观察病人的心律和心率: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或血压,了解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2.观察病人的症状: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或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确定病人的病因:针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因。

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

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4.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和作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的时间规定,并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提供体位调整:有些心律失常病人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低血压和晕厥。

在这些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如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6.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和调适技巧,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压力。

7.教育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告知病人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监测和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法。

8.定期复查和进展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情况。

根据病人的进展和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心悸病人是否诉“心脏跳得很快”、“心慌”或伴“心脏有停跳感”。

产生心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

2、头晕、乏力、抽搐、晕厥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见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询问病人症状发作的诱因及持续时间。

3、胸闷、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所致。

见于心室率太快或太慢,使心脏射血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肌的缺血、缺氧。

4、既往史:注意询问病人以前是否患过心脏方面疾病,是否做过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发作史。

5、用药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及利尿剂,是否有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重点了解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使用情况。

6、心理社会评估:心律失常可出现于生理和病理状况,多种因素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在评估病人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时,除了疾病、药物因素外,还应注意其精神心理因素的评估,部分病人因过分紧张或情绪激动出现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后精神更加紧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7、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最重要依据。

【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2、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3、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有关【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人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力使不适感加重。

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

协助病人去枕平卧,抬高头部和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心力衰竭时,协助病人半坐卧位,以减轻肺淤血,减轻呼吸困难;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抽搐时,应注意保护好病人,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注意防止舌咬伤。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病人,鼓励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不正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以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一、护理措施。

1. 监测心律。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及时监测心率和心律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并记录下来。

如果发现心率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2. 观察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一旦发现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管理药物。

许多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要提醒患者避免饮酒、吸烟和过度劳累,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4. 控制情绪。

情绪波动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的发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和放松。

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

5. 提供营养支持。

良好的营养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监测患者的饮食情况和体重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和干预。

6. 定期锻炼。

适量的锻炼可以帮助心律失常患者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

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运动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二、注意事项。

1. 避免刺激。

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避免饮酒、吸烟、饮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这些食物和饮料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发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要注意饮食的选择。

2. 定期复诊。

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等检查。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制定复诊计划,并提醒患者按时复诊。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心脏病、吸烟史、跌倒史、晕厥史、用药治疗及抢救情况、过敏史及家庭史。

2、评估患者有无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

3、评估患者有无胸闷、黑朦、晕厥、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还应评估患者的神志等。

4、评估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1)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良性心律失常患者,鼓励其正常工作与生活。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嘱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

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药物治疗与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注射时速度易慢,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控制速度。

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必要时上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心律等心电的变化,以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3、潜在并发症的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抢救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一旦出现猝死,立即进行抢救。

4、避免诱发因素: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或紧张、快速改变体位等,一旦有头晕、黑朦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跌伤。

有头晕、晕厥发作或曾有跌倒病史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单独外出,防止意外。

5、减轻焦虑:(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避免过冷、过份潮湿或干燥。

(2)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支持,鼓励其战胜疾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3)抢救时,护士要保持镇静,给患者信任和安全感,并做好必要的解释。

三、健康指导要点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说明遵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避免诱因: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限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避免劳累、感染,防止诱发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护理的常规措施。

心律失常是心脏节律异常的一种情况,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稳定或心脏衰竭等严重后果。

通过正确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1. 监测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心率、心律和ST段等指标的异常。

2. 观察病情: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的快慢、节律的规律性以及是否出现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给予药物治疗,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4. 控制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应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5. 心理支持:对心律失常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应对疾病的不适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6.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要健康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心律失常患者,对病情变化进行评估和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律失常护理常规涉及监测心电图、观察病情、药物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心理支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定期随访等方面。

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管理心律失常患者,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医生紧密合作,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患者突发心率失常的护理应急预案

患者突发心率失常的护理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突发心率失常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各科室患者突发心率失常的护理工作。

三、组织架构1. 主任/护士长:负责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协调。

2. 护理小组:负责现场护理、病情观察、抢救措施实施等。

3. 医生:负责诊断、指导抢救措施。

4. 护士:负责患者护理、药品准备、设备操作等。

四、应急流程1. 发现患者心率失常(1)护士发现患者心率失常时,立即向主任/护士长报告。

(2)护士长迅速组织护理小组进行抢救。

2. 抢救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2)建立静脉通路: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做好记录。

(4)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减轻紧张情绪,提高患者配合抢救的积极性。

3. 抢救措施实施(1)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必要时进行电复律治疗。

(3)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通讯与报告(1)立即通知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及抢救措施。

(2)向上级领导汇报,请求支援。

(3)做好抢救记录,包括抢救措施、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

5. 救治后处理(1)稳定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2)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熟悉心率失常的急救知识,提高抢救技能。

2.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3.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配合抢救工作。

4.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5. 做好抢救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率失常的急救知识,提高护理水平。

2. 对突发心率失常的抢救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抢救流程。

3.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提高整体救治能力。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及护理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及护理

期前收缩(早搏)
定义: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 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是临床上最常见 的心律失常。
部 位
房性 室性(最常见) 交界性 频 率 偶发:偶然发作 频发:>5次/分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P′ 房性早搏
ECG特点: 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别 2、P’-R间期≥0.12S 3、P’波后的QRS波多正常 4、P’后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心率的检测
心 率 100 次/min
R-R间距为0.6sec,心率=60÷0.6=100次/min
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正常窦性心律
(1)频率60100次/min。 (2) P波在Ⅰ、Ⅱ直立,aVR倒臵 (3) P-R间期0.12s0.20s
窦性心动过速
ECG特性: 1、窦性P波 2、P波速率>100次/分(P-P间隔<0.6S)
第二节 心律失常 病人的护理
R
心脏除、复极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
窦房结 心房 心房除极
P波 PR间期 QRS波群
房室结
房室传导时间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除极
心律失常的定义: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 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的病因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2、药物中毒; 3、电解质紊乱; 4、生理性的原因:疲劳、紧张、饮酒等

QRS波群
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 变化。 在QRS波群第一个向下的波形就是Q波,正 常时间小于0.04秒。 R波是一个高尖向上的波形。 S波是在r波以后的向下的波形。 正常QRS波群时间为0.06-0.1秒。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ppt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ppt

(二)病情监测
3.潜在引发猝死的心律失常
室早 Ⅱ度Ⅱ型AVB
频发、多源 联律、成对 RonT现象
4.随时引发猝死的心律失常
室速 室扑、室颤
Ⅲ度AVB
(三)治疗护理
1.去除病因或诱因 2.药物治疗
房早、室上速-维拉帕米、胺碘酮 室速-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缓慢性-阿托品、异丙肾
(三)治疗护理
3.用药护理 (1)利多卡因:室性心律失常(中枢抑制) (2)阿托品、异丙肾:缓慢性心律失常 (3)普萘洛尔:减慢心率 (4)苯妥英钠:洋地黄中毒 (5)胺碘酮:室性、房性
影响甲状腺功能 肺纤维化
(三)治疗护理
4.电疗 (1)电复律 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 种类:
同步:有R波 非同步:室扑、室颤
洋地黄中毒:禁止电复律
(三)治疗护理
(2)人工心脏起博 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 术后平卧或半卧1-3天,心电监护 术侧不宜过度活动 远离磁场
(3)射频消融:顽固性(快速)
1.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2.避免诱因 3.定时定量用药 4.自我监测 5.定期随访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活动:劳逸结合,重者绝对卧床 2.休息:避免左侧卧位 3.环境:避免各种刺激 4.饮食:低热量 5.吸氧:2~4L/mi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病情监测
1.观察病情
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尿量
2.心电监护
(二)病情监测
监护内容:
室早-频发程度、提前程度、是否多源 房颤-心室率、是否伴有预激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 房扑-房室传导比例、心室率
(三)治疗护理
5.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室上速
① 诱发恶心呕吐 ② 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

严重心律失常及护理ppt课件

严重心律失常及护理ppt课件

• 5、喘息不能平卧者,应用被褥垫高背部或采 用半卧位. • 6、有水肿者,饮食宜低盐或无盐,控制摄入 水量,记录出入量,测腹围,隔日体重. • 7、经常注重观察病人,密切观察病人的征状、 血压 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 分为快速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 类.
四、严重心律的护理
1避免喜怒忧思等精神刺激,要善于做患者的思 想工作. 2护理人员不能慌张忙乱应保持沉着,给患者以 安慰. 3护理人员操作宜轻稳避免触动病人的卧床而 引起病人的情绪波动,加重病情. 4患者的衣服不要太紧,尤其呼吸困难时,应将 纽扣松开.
严重心律失常及护理
一、概述
• 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 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 的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 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心律失常常见病因
• • • • •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2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水电解质失衡. 3药物的影响. 4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 5正常人在激动、忧郁、饮酒饮浓茶等会发 生.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律、过快或过慢而导致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疾病。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稳定患者的病情、预防并发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内容,详细阐述了护理的目标、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护理目标:1.稳定心脏节律,维持正常血液循环。

2.预防心脏衰竭、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3.缓解心律失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帮助患者控制疾病进展,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护理措施:1.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以了解心律失常类型和频率,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维持心脏功能:保持患者体位平卧,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心功能不稳定的迹象。

3.药物治疗: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药物的用途、剂量和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4.危险因素干预:帮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控制体重,加强锻炼等。

同时,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5.心理支持:心律失常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困惑和痛苦,提供情绪安慰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护理注意事项:1.监测病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记录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

2.观察症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和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和缺氧等症状,及时采取措施。

3.宣教患者:向患者详细解释心律失常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增强患者的合作性,提高治疗效果。

4.鼓励行动:根据医嘱,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和太极等,以提高心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

5.定期复诊: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风险。

心律失常及护理

心律失常及护理

扑动与颤动
室颤
ECG特点 P-QRS-T波群完全消失 形态、频率及振幅完全不规则的室颤波(波浪曲线)
频率为150~500次/分
扑动与颤动
室颤
定义:心室各部分肌纤维发生极快而不协调的乱颤 结果:
☞心脏无排血(=心脏停搏) ☞心、脑等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 ☞阿-斯发作或猝死(是最危急的心律失常)
• 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 现,表现形式较为复杂。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速
起源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
窦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按发生原理
异位心律失常
被动性 逸搏 逸搏心律
主动性 期前收缩
传导异常
预激综合征 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
按心率快慢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
1、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倒置 2、P-R间期0.12~0.20S 3、P波频率60~100次/分 4、最长的PP间期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0.16S
窦性心律失常 当心律仍由窦房结所发出的冲动所控制,但频率
临床表现: 十分常见,多属生理现象心律快而规则
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对因治疗并去除诱因 β受体阻滞剂如普奈洛尔(心得安)减慢心率
窦缓 sinus bradycardia
ECG特性: 1、窦性P波 2、P波速率<60次/分
(P-P间隔>1.0S)
窦性停搏 sinus pause (sinus arrest)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多见,各种病因所致的窦房结功能低下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观察要点】1、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可能引发的症状,如心慌、胸闷、乏力、气促、头晕、晕厥等。

2、注意患者的神志变化。

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房颤等心律失常发生。

3、对于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等情况。

当患者出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RonT现象、阵发性室速、二度二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4、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1、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2、对于房颤的患者应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并记录以观察短绌脉变化。

3、伴有气促、发绀等缺氧指征时,给予鼻导管吸氧以改善因心律失常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机体缺氧。

4、心电图检查是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及监测心律失常病情变化的最重要手段。

护士应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在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应及时描记心电图。

5、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速度。

6、一旦发生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等猝死的表现,立即进行抢救,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或配合临时起搏等。

7、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用药抢救做好准备。

准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他抢救药物以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健康教育】1、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

2、有晕厥史的患者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危险的工作,有头昏、黑朦时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时摔伤。

3、说明继续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换药或停药,教会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嘱有异常及时就诊。

4、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监测病情。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无类似发作病史。

2.评估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频率和类型,有无伴随症状如脉搏加快或细弱、血压下降、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1.对某些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鼓励其维持正常规律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

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避免左侧卧位。

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伴有呼吸困难、发等缺氧者给予氧气(2~4L/min)吸入。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对服利尿剂患者多进食含钾的食物如橘子、香蕉,避免低血钾而诱发心律失常;避免饱餐及饮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而诱发心律失常,保持大便通畅。

3.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有无频发(每分钟在5次以上)、多源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注意观察血清钾值。

4.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静滴药物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5.对高危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他抢救药品及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等。

6.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三、健康教育1.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观察脉搏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指导患者避免心律失常的诱因,保持心情舒畅。

3.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督促其服药治疗。

4.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患者及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四、出院回访1.了解患者是否坚持观察脉搏变化,有无头晕、黑朦、晕厥、气短、胸痛等不适,定期复查。

2. 避免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紧张工作。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猝死
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搏量减少引起脑和心肌供血不足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护理要点】
1.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卧床休息。

2.伴有呼吸困难、发绀的病人,应给予氧气吸入。

3.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变化,发现多源室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性期前收缩、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观察病人意识状态、呼吸、血压、皮肤黏膜状况等。

一旦有猝死征象,立即抢救。

5.随时准备好抢救物品,如电除颤机、简易呼吸器、临时起搏器、抢救药品等。

6.注意粘贴电极部位皮肤,定期清洁,观察有无红、肿及皮肤瘙痒症状,如有发生,及时处理。

7.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

8.出院指导①指导病人和家属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识别危险性心律失常。

②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

③有晕厥病史的病人要避免从事危险性工作或行动。

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第三节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第三节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治疗要点
无症状无需治疗。如心率过慢而出现症状可应用阿托品或异丙 肾上腺素,若症状不能得到改善,安置心脏起搏器。
3.窦性停搏
ECG特点: ① 窦性P波或P波与QRS波群缺如 ② 出现一个较长的P-P间距 ③ 长P-P与窦律周期不呈整倍数关系
3.窦性停搏
健康史
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等病变、应用乙酞胆碱、洋 地黄类药物
治疗要点 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定期随诊观察;对有症状者应 尽早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慢-快综合征病人发作心动 过速---起搏治疗后,可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 期前收缩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又称早搏 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 而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 根据起搏点的部位不同分为 房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
临床表现 黑矇、短暂意识障碍或晕厥,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 征,甚至死亡
治疗要点
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定期随诊观察;对有症状者应尽早安 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健康史 ①硬化与退行性变、纤维化与脂肪浸润、淀粉样变性、甲减 退;②窦房结周围神经和心房肌的病变、窦房结动脉供血减 少;③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发作时间短于30s,通常 无症状。发作时间超过 30s,可出现血压下降、 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 等。听诊增快,心律轻度 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度不 一
•短暂室速无症状,处理 原则同室早;
•持续性室速,首选利多 卡因静注,或同步直流电 复律
(四) 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 ①P波消失,代之以250~350次/分,间隔均匀,形状相似 的锯齿状心房扑动波(F波)。②F波与QRS波群成某种固定 的比例,最常见的比例为2﹕1房室传导,有时比例关系不 固定,则引起心室律不规则。 ③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者QRS波群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过速、过缓或不规则,这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护理措施,以维持心律的稳定,保持健康。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律失常的护理健康教育:
1. 控制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患者需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合理饮食:饮食对心律失常的患者尤为重要,他们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尽量少食用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

3. 规律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健康,但是患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4. 定期体检: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5. 避免诱发因素: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后,患者需要尽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避免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戒烟戒酒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的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生活的规划和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避免损伤皮肤,保
持充足的睡眠等。

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只有在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合理安排生活的情况下,心律失常的患者才能够保持健康,延缓疾病的发展。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体位护理:当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时,应采取半卧位或其他舒适体位,且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和咖啡。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神志变化,定期测量生命体征,对于房颤患者应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并记录,以观察脉搏短绌的变化情况。

在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及时描记心电图并标明日期和时间。

对于进行连续心电监测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治疗效果等。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连续心电监测的患者应预防电极片粘贴部位皮肤损伤,故应24h更换一次电极片并更换粘贴部位。

监测血气分析结果、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口服药应按时按量服用,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使用时应严格按医嘱执行,尽量使用注射泵或输液泵调节速度,保证速度准确。

必要时监测心电图,注意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率、心律等变化,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瞳孔等变化,判断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5.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嘱患者穿宽松、柔软、舒适的衣物,注意保持床单位整洁,保持皮肤清洁,根据病情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必要时可使用气垫床。

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排泄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伴有气促、发绀等缺氧情况时,遵医嘱给予氧气持续吸入。

6.安全护理:对有可能发生晕厥的患者要加强安全管理,外出活动要有专人陪伴,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7.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平稳,做好心理护理。

【应急措施】1.当发生较严重心律失常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放松精神,给予吸氧,以改善因心律失常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机体缺氧。

2.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车,备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常用抢救药物,备好抢救仪器,如除颤仪、心肺复苏机等。

心律失常护理指南

心律失常护理指南

心律失常护理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传导冲动或激动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心跳速率、节律或节律规律性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照顾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以下是一份心律失常护理指南,帮助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管理。

1. 了解心律失常类型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每一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护理管理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有清晰的了解。

2. 监测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

这包括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压等指标。

护理人员还应使用心电图监测仪来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并及时发现和记录任何异常的心律失常。

3. 评估病情和症状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症状。

这包括询问患者的症状、观察患者的表情、呼吸、皮肤颜色等。

护理人员应当特别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等心律失常的典型症状,并及时报告医疗团队。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来帮助控制心律失常。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和给药途径,并及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和副作用。

5. 密切监护患者的心电图对于患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密切监护,并及时观察和记录心电图的变化。

在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疗团队并采取紧急措施,如进行心肺复苏或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6.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护理人员在给予护理的过程中,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

心律失常可能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鼓励来缓解其心理负担。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7.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复发。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

第二节心律失常护理常规一、定义: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①P波规律出现(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相差≤0.12秒):②窦P波(其形状表明是由窦房结下传的,在I导联倒置;③P-R间期为0.12~0.20秒。

频率为60~100次/分。

常见心律失临床表现与特点:期前收缩是由于异位起博点过早发放冲动,导致心房和或心室提前激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1 1 、定义:房性期前收缩(atrialprematurebeats)是指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

2 2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可能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

3 3 、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无明显症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者可感心悸、胸闷,自觉心脏有停跳感。

4 4 、心电图特征:①房性期前收缩的P 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 波形态不同;②包括期前收缩在内前后两个窦性P 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 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③下传的QRS 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少数无QKS 波群发生(称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称室内差异性传导)。

如图:(二)室性期前收缩1 1 、定义: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指房室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使心室肌除极的心搏。

2 2 、病因: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病人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正常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心肌炎症、缺血、缺氧、麻醉和手术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者。

此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等亦能诱发室性期前收缩。

3 3 、临床表现: :病人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病人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一定直接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4、V5平行
连接十八导联

右胸导联
V3R:右侧V3相对的位置 V4R:右侧V4相对的位置 V5R:右侧V5相对的位置
如何连接十八导联

重点.位置
后壁导联
V7:左腋后线第五肋间,与V6平行
V8:左肩胛线第五肋间,与V6、V7
平行 V9:脊柱左边旁开一指,第五肋间 与V7、V8平行
心电图机的操作

接通电源,功能选择静态心电图检查
横轴定标时间:走纸速度25mm/s
纵轴定标电压:10mm/mv 心电图自动描记 依次描记各导联心电图:一般是3-5个心室波 若存在心律不齐,适当延长V1或ǁ导联的描记时间


标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时间
心电监护仪的连接操作
监护仪的结构(正面)
信息区 参数区 波形区
心律失常病人的 护理
心电图机的连接操作
肢体导联
右上肢(红) 右下肢(黑)
R L
左上肢(黄)
左下肢(绿)
R
L
胸前导联
V1:红色-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黄色-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绿色-位于V2与V4连线中点 V4:棕色-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5:黑色-左腋前线第五肋间与V4
平行 V6:紫色-左腋中线第五肋间,与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症状取决于发作时的心率及持续时间 ∮大多有心悸、胸闷、乏力、心绞痛等症状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20-40岁)多见 ∮突发突止,持续数秒、数小时、甚至数日不等 ∮听诊心率快而规则,心尖部S1强度一致,心率150~250次/分
心电图特点
∮ 心率150~250次/分,心律规则 ∮ 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 常埋藏于QRS波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往往不易辩认 ∮ QRS波形态及时限正常(伴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阻滞可增宽) ∮ 起止突然,通常由一个期前收缩触发; ∮ 暂时性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二、三联律:早搏有时呈规律的出现,如每隔一个或二个正常心搏后出现 一个早搏(或每隔一个后出现二个早搏),且周而复始连续发生,即称之。
期前收缩
premature beats
ECG特点:(一)房性早搏:异位起搏点在心房 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别; 2、P ′—R间期≥0.12S; 3、P′波后的QRS波多正常; 4、P′后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即P′波前后的P-P间期之和<2个窦性PP间期)
病因 持续性房颤:绝大多数为器质性,以风心二狭最常见 其次冠心、心肌病、高心、肺心、甲亢、预激等 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在情激、手术后、运动、急性酒精中毒 部分由器质性心血管病引起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
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原有心脏病的轻重 心室率不快者可无任何症状 心室率快者可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150次/分心室率重者可心衰、心绞痛、晕厥等 听诊: ‫ ﻼ‬心律绝对不规则 ‫ ﻼ‬S1强弱不等 ‫ ﻼ‬心率>脉率,脉搏短绌 危害性 诱发心衰(是左心衰最常见诱因之一) 导致附壁血栓形成,脱落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 重要器官血供不足
P
QRS
T U
P-R
ST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1.P波 (1)方向:在Ⅰ、Ⅱ、aVF、V4 ~V6 导联 方向向上;在aVR导联向下倒置;其余导 联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2)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3)时间:≤0.11s。 2.P-R间期: 正常范围为0.12~0.20s(小儿可稍缩短, 老年人可略延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胸导联
V1 、V2 导联多呈rS型,V3 、V4 导联多呈
RS型,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

2)振幅:①R波
V1 导联的R波≤1.0mV;V5
导联的R波≤2.5mV;aVR导联的R波≤0.5mV; 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 aVF导联的R波≤2.0mV。②S波 判断,多与R波综合考虑。 Sv1+Rv5≤4.0mV(男性) 或≤3.5mV(女性)
3.QRS波群 (1)时间 QRS波时间:0.06~0.10s;

一般在V1 、V5 导联上测量。正常成人R峰时 间在V1导联≤0.03s;在V5导联≤0.05s。
(2)波形和振幅

1)波形:

①肢体导联
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的主波一
般向上;aVR导联QRS波群的主波向上;aVL与aVF导 联主波可向上,也可向下。。
按发生原理
异位心律失常
预激综合征
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
按心率快慢
快速型 缓慢性
早搏、扑动、颤动、心动过速等 病窦、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
1、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倒置(窦性P波) 2、P-R间期0.12~0.20S 3、P波频率60~100次/分 4、最长的PP间期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0.16S
窦性心律失常
当心律仍由窦房结所发出的冲动所控制,但频率过快、 过慢或不规则称之。如窦速、窦缓、窦不齐、窦性停搏
窦速 sinus tachycardia
ECG特性: 1、窦性P波 2、P波速率>100次/分 (P-P间隔<0.6S) 3、通常逐渐开始与终止
P-P=0.48s HR=60/0.48=125bpm
P′
期前收缩
premature beats
ECG特点:(二)室性早搏:异位起搏点在心室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0.12秒 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 3、ST段、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4、大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频发室性早搏
期前收缩
premature beats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室速
临床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不同而异 •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30S,能自行终止),通常无症状; •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30S,需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 常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 重要脏器血供减少症状:低血压、少尿、晕厥、心绞痛、休克、猝死 听诊HR:140~220bpm,心律稍不规则 S1强度可不一致(属高危性)
rS型→RS型→Rs型。
4.J点 QRS波群的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的交点 称为J点。 5.ST段 (1)ST段向下偏移(即压低):在任何导联 压低均≤0.1mV。 (2)ST段向上偏移(即抬高):在V1~V2导 联≤0.3mV;V3导联≤0.5mV;在V4~V5导联和 肢体导联≤0.1mV。 6.T波 (1)方向: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向上、向下或双向。 (2)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7.QT间期 其受心率快慢影响较大,一般心率越快,QT间期 越短,反之则越长。在正常心率情况下,QT间期 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其他心率下的QT间期 可查阅心电图专著。 8.U波 (1)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 (2)振幅:一般低于同导联的T波。
心电图的分析
*正常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 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许多疾病和药物 都可引起和诱发心律失常 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 同时出现,表现形式较为复杂。
心律失常的分类
起源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
窦速 窦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被动性 主动性 逸搏 逸搏心律 期前收缩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电源开关 POWER
充电灯 CHARGE
操作菜单栏
监护仪的结构(背面)
扬声器 排风口
网络接口
保险丝
等电位接口
模拟输出接口
电源接口
监护仪的结构(左侧面)
ECG接口
TEMP接口
NIBP接口
SpO2接口
内置电池
操作流程
素质要求 1. 接通电源
四准备
操作步骤
2. 将各导联线与监护仪相应接口连接
3.打开电源开关 4. 安放电极片 5. 缠绕血压计袖带 6.安放血氧饱和度探头
ECG特征: 1、很长一段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 均不出现 2、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 3、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后,下位的潜在起搏点,如 房室交界处或心室可发出单个逸搏或逸搏性心律。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传导阻滞
7. 设置监护仪各参数
1.整理用物,将导联线顺势盘绕,妥善固定 操作后处理 2.告知病人及家属注意事项
3.观察、洗手、记录
心电监护仪的连接
光洁 的导 联线 接头
润湿 丰富 的导 电糊
心电电极的位置与连接
LA(左臂)黑色 RA(右臂) 白色
V(胸部)棕色
RL(右腿)绿色
LL(左腿)红色
推荐的电极的位置
阵发性室速
尖端扭转型室速
多形室速
扑动与颤动
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速的范围时
形成扑动或颤动
按异位起搏点部位 房性:房扑(AF)、房颤(Af) 室性:室扑(VF)、室颤(Vf)(极危重)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
仅次于早搏的常见心律失常 定义:由于心房内多处异位起搏点发出极快而不规则的冲动 (350~600次/分)引起心房不协调的乱颤 房颤时心室搏动也快而不规则 心室率100~160次/分,称为快速室率房颤 心室率<100次/min,称为缓率性房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