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

合集下载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唯物辩证法相关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B、因果联系还具有时空上的相互依存性,因果联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但不是所有的相互依存关系都是因果联系。如两种现象都由第三种现象引起,这两种现象之间就有着依存 关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所以不是因果联系。例如,闪电之后必然伴有雷声,但闪 电不是打雷的原因,闪电和打雷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碰撞的结果。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 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产的发展,孕 育并推动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而科学技术 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 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①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因果联系为客观事物所固有, 它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人们的因果观念不过是客观因果关 系的反映。
•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代表 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是 谁,又带有偶然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原来是必然的 现象转化为偶然的现象,原来是偶 然的现象转化为必然的现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转化。在生 物进化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
不能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其 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 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为了把握事物 发展的规律性,在分析复杂因果联系时,一定 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存在是我们从事科学研 究、 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就是要根 据结果探寻原因, 根据原因预见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 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 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 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 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 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 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 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 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恩格斯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方法论意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

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事业单位考试之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事业单位考试之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事业单位考试之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组成局部。

其中,辩证法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考察到的一个模块。

在辩证法中,考生需要掌握三个根本词语、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本文专门针对五大范畴进行剖析。

以下,为大家了事业单位考试之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必然和偶然偶然和必然是提醒和反映事物变化开展确实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1.偶然和必然的含义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开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开展过程中符合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比方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这就是必然性;但是价格又会受到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具体的当天价格是多少,这是偶然的;再比方每个人出生就会死亡,这是必然的;但是何时、何地、何种方式死亡,又带有偶然性。

2.偶然和必然的辩证关系①两者是对立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它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②两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形式和补充;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偶然和必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根底,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充实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防止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例:“守株待兔”者犯的错误是( )。

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C.否认偶然性D.形而上学【解析】在此题中,兔子撞树是偶然的,但守株待兔者把这种偶然当作了必然,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二)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提醒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表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二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学说由一系列科学的哲学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有一系列基本范畴。

关于范畴,前边我们已经讲过,范畴,即基本的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范畴,各门科学正是通过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才构造起了学科体系,从而反映世界的本质联系,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一般是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领域里具有普遍的意义。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系列的概念。

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一般的概念,唯物辩证法哲学的范畴就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学习和研究唯物辩证法学说,必须把握它的范畴体系,除了在研究它的基本规律时所涉及的若干范畴体系,还需研究几对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范畴,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些范畴反映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联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人们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工具。

学习和掌握这些范畴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第一节原因与结果人同自然界区分开来,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主观世界,就开始了有目的的活动。

人在实践活动中时刻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即什么样的行动能引出预期的结果。

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反复,就在人的头脑里形成了因果关系的观念。

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因果观念,人们就谈不上提出和实现自己的目的。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想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紧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可见,原因和结果的范畴是人和自然界区分过程中的较早的阶段,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时最早抓住的纽结之一。

学习本节注意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因果联系?二、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果联系得复杂多样性四、掌握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意义(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中。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

矛盾对立双方存在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基本关系,也就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任何矛盾关睥事物都同时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

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只讲同一不讲斗争,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质。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处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

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实际工作中,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侧面都各有特点。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三是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恩格斯关于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观点,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整个世界这个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把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作自己学说的一个总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呢?这是因为,事物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也不是绝对静止的。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陈代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本质和规律、形式和内容、方向和道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3.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历史唯物论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

唯物辩证法范畴唯物辩证法范畴对事物、现象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矛盾、对立、统一、肯定、否定、质、量、度、质变、量变、单一、特殊、普遍、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等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客观的,它们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观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联系,具有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又是辩证的,这是由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辩证性所决定的,是区别于形而上学范畴论的关键所在。

列宁说:“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互相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7页)唯物辩证法范畴本身是确定性与流动性的统一。

它们既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事物的辩证联系,又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不断深化。

唯物辩证法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即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其中一极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一极转化为另一极。

唯物辩证法整个范畴体系也是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辩证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联系就在于,它们都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一方面,规律离不开范畴。

规律用判断来表达,范畴用概念来表达,离开概念的判断是没有的,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规律。

另一方面,范畴也离不开规律。

离开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就会变成孤立、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有明显的区别。

前者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则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揭示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方面,是对事物运动的整体性认识。

唯物辩证法范畴对于人类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内容提要: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是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都是原因和结果 的关系? 不是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 势,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 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 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告诉我们什么?
(1)、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 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 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 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 动的反映。” —— 恩格斯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 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 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 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因此,可以 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揭示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着的 事物现象先后相继、彼此制约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引起 与被引起的必然关系。

动画片
电视剧
歌曲 戏曲 绘画
(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可能性和现实性: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 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 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 取实现好的可能。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考研辅导班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考研辅导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嘴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

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人事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挂怒价值现象的人事活动;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7、社会存在的内涵: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8、价值规律的内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

9、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10、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点观点: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放在首要地位。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

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现象与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现象与本质。

第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主要表现为。

现象是露于事物的外部,是多变易逝的现象比较生动丰富,史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是相对稳定的,普遍的,深刻的。

两者统一主要表现在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第三,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

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能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并且要在不断积累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形式与内容。

第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堆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祝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第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同时活跃易变的内容于相对稳定的形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

第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

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注意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要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

三,原因与结果。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现象与本质。

第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主要表现为。

现象是露于事物的外部,是多变易逝的现象比较生动丰富,史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是相对稳定的,普遍的,深刻的。

两者统一主要表现在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第三,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

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能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并且要在不断积累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形式与内容。

第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堆范
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祝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第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同时活跃易变的内容于相对稳定的形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

第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

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注意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要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

三,原因与结果。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

第三,因果联系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预见性。

四,必然性与偶然性。

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发生的趋势,偶然性咋是不一定要发生的趋势。

必然性是有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偶然性则是有数发展过程中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的。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偶然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
过大量的偶然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区分不同的偶然性,促进工作的发展。

防止消除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危害。

五,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哲学范畴。

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三可能性和限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意义。

他是正确思维和行动的理论指导,并对可能性全面分析,尊重客观必然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反对故步自封,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必然前途,无所作为的庸人思想也要反对脱离现实条件的空想家和幻想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