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4.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4.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https://img.taocdn.com/s3/m/f3a3875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3.png)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知识图要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
对于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
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
(2)揣摩深层含意。
结合诗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诗句背后的情感(理趣)。
这里的分析技巧是为“理解”服务的。
如分析双关手法,是要把其另一层意思理解出来。
(3)答题思路:由词到句(先解释关键词语,后说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说意象再到深层情感),由言到理(由表层意思到内蕴的道理)。
【超级精美!!】最新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读懂诗歌前提:关键要素-讲透诗歌鉴赏
![【超级精美!!】最新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读懂诗歌前提:关键要素-讲透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bfb05c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7.png)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细节信息】
二、品情语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 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 ”“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 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 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 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主 观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也必须要理解 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 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大家能想到哪些词语呢?
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 ”“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细节信息】
二、品情语
(二)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 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借“风、天、猿、渚、沙 、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 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课程纲要
读懂诗歌前提: 关键要素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b01fa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6.png)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考生感觉比较困难且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考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常存在以下几种突出问题:1.读不懂诗歌,造成鉴赏困难。
1.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词句意义,造成理解不到位、不懂或误解。
诗歌的语言凝练,语言典雅,省略成分较多,再加上为了配合韵律,诗人需要将部分句子调整语序,学生读不懂有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对词句的理解不到位。
如杜牧的《山行》一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的“坐”应为“因为”之意,如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词义,那么对诗人“停车”赏看枫林,凸现霜染枫林之美,诗人的惊喜,深爱之情,这些内容很难把握到位。
又如白居易的《晚桃花》一诗中,“寒门子弟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如对“遗”和整个句子的语序不能准确把握,造成句意理解困难,就很难把握诗人借物喻人的准确感情。
1.意象的特定情感和特定含义积累不够,造成读不懂诗歌或理解不到位。
诗歌中的很多意象,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有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困难和偏差。
清孙自式的《西江月·九日》中的“何处砧声村曲,谁家笛响楼头。
”一句,如不能联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那么“砧声”和“笛响”蕴含的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盼归之情就很难准确把握。
又如唐代诗人齐己的《剑客》尾联一句“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如果不能把握“易水”这一典故义,不能联想“易水悲歌”中的人物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就很难把握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诗中剑客慷慨、豪迈的个性特点。
1.联想、想象贫乏,造成对诗境感受不深刻。
中国古典诗歌,不少作品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意象之间跳跃性大。
需要我们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8cd1cd6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4.png)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https://img.taocdn.com/s3/m/a31143d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c.png)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新高考诗歌阅读之读懂诗词
![新高考诗歌阅读之读懂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d7263a007c1cfad6185fa7c0.png)
新高考诗歌阅读之读懂诗词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向失分较多,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
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
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读懂诗。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是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
一、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诗歌大意:时、地、人、事、景、物。
二、领会深层意思。
1.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2.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3.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1.下列诗词中不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的一项是( )A.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该曲是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其主要内容是劝酒,没有写景。
答案C2.结构谋篇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
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账,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如何读懂诗歌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如何读懂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e65a652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f.png)
古代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的策略一、学生做诗歌鉴赏题存在三个问题(一)不懂答题技巧。
教师教、学生练(二)诗歌读不懂。
1、字词有障碍。
积累掌握2、意象典故不知。
3、不懂诗歌语法及特点。
(三)语言表述差。
二、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一)抓文言1、过好文言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比如【2021年乙卷】“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其实考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如(2020 年高考卷1 1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2、读懂“诗家语”,注重诗意还原:省略的要补充,倒装的要调序,理顺逻辑,合理想象。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王维“日色冷青松”“绿”“冷”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主语)后置。
①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注意诗歌的结构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定基调起,即起句,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起而续承,就是承接连贯。
通过与上下句的思路保持紧密的连贯,与起句保持延续、深化或互为佐证,起到承上启下,铺垫蓄势,提供依托的作用。
“转”开生面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避免了诗词的平直,让诗意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bfe565c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9.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二、情感主旨提炼类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读懂诗歌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读懂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046c224a27284b73f2425079.png)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讲——明确考纲,快速读懂诗歌一、明确考纲《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 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考情分析】近三年(2017-2019)高考全国卷Ⅰ、Ⅱ、Ⅲ共9套试卷的诗歌鉴赏文本选取以七言律诗为主,有七言古体诗、乐府诗和五言古体诗的节选,也有五言律诗。
这9首古诗的作者均是唐宋有名的大诗人,甚至是有某种雅号的大诗人,比如诗神苏轼、诗王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等。
从题材上看,题材非常丰富:为国选材即景,酬赠嘱咐亲人,题卷戏赠友人,未及第后即景抒情叙事,题卷抒怀,咏古抒怀,题画酬赠,投谒主考明志,劳动场面描绘等。
所选诗歌篇幅精致,情感真挚丰富,写作技法巧妙,文化氛围浓郁,语言优美流畅,风格独具,艺术价值很高。
从这9套试卷诗歌鉴赏的选材来看,可以发现所选诗歌除了少量的即景抒情诗,诗歌鉴赏作为最高能力层级(鉴赏)要求的题目,更多地注重诗歌的交际功能:酬(戏)赠、投谒、题卷、题画等。
这是高考诗歌鉴赏选材的一大特征。
古代诗歌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品位或者把玩,更多的是实用功能。
这些功能在现在来看变成了交际雅趣,让生活充满文化气息。
这9套试卷重在考查“如何写的”“怎么写得这么好”“写了什么”这三方面,“写了什么”是最新出现的趋势。
这种命题思路有效地真实地检验了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领会到诗歌的意蕴。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比答题更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f9a02a3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8.png)
古代诗歌鉴赏:读懂比答题更重要【学习目标】1.掌握读懂诗歌的“三种路径”(八读法)。
2.综合运用多种途径读懂古诗。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导学案“找准路径,精准理解”部分。
(20分钟)2.边讲边练:读懂诗歌的“三种路径”(八读法)。
(45分钟)3.强化训练:完成“即练即悟”(10分钟)4.归纳整理笔记(5分钟)【学习内容】找准路径精准理解一、找准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情语和注释1.读标题,挖信息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其蕴含信息有: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皮日休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边练边悟1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蕴含信息。
①交代写作缘由、目的(袭美抱疾杜门)②表明诗的题材或体裁(奉和诗)③暗示可能的情感(安慰朋友,希望早日康复)①表明诗的题材(咏物诗)②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苦)③暗示表达技巧(托物言志)敲黑板【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https://img.taocdn.com/s3/m/7b539c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4.png)
阅读帮
第二步,读诗歌正文 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颔联对仗工整,正常语序应是 “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曾闻”“见说”为“听闻” 之意。诗人在此运用虚写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友人贬谪之地江州的自然 风光。 2.抓意象,体悟意境。颔联中的意象有“湓浦”“庐峰”。前句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浦”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 后句描写庐峰的盛景。诗人通过写江州的美景,宽慰朋友。颈联中的
阅读帮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 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 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 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6分)(评分参考:每答 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阅读帮
阅读范例 诗1 [2021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 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阅读帮
3.读注释。 借助注释可以理解一些生僻的字词,了解冷僻的史实、典故等,扫清 阅读障碍;也可以了解一些不太熟悉的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第二步,读诗歌正文 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 诗歌语言的“变形”之处表现为:在语法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 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运用互文、列锦等手法。
阅读帮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2c9afebd1eb91a37f0115caf.png)
诗题
重要信息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 《左迁至 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蓝关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示侄孙湘》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
《梦游天 姥
吟留别》
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 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 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 法)。
例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5·全国 新课标卷Ⅱ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 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 二、读懂诗歌的一些方法
• 1、抓标题,找准理解的切入点。
•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
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
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
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显示诗歌题材,暗
• 2、抓作者,知人论世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 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 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 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 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 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 识中回忆提取。
的另心外情,很古寂人寞还有。一那个么写,作作习者惯为,通何常会在寂诗寞的呢开?头再一 两句联就系破写题、作点背题景。就这可样知,晓我们了就。可带以着依对据标标题题,的了疑解问,
开头我的们内读容。懂了该诗。
[牛刀小试]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668b860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4.png)
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
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
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六)再现情景,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设身进入
这一情景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要有再现诗词画面的习惯和能力。
练习
通过联想或想象,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这两句诗句的画面,品味其意境。
诗
歌
鉴
赏 01
2024高考专题复习
❀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一)了解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汉魏五、七言 古体诗
唐诗(近体诗)
宋词
元曲
明传奇(剧本)
清(集大成) 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从军行 杨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看如何读懂诗歌
作者:刘涛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11期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
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
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象,在高考中大量存在。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
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
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
“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
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
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二、“三看”
要读懂诗歌内容,除了抓诗歌的意象或关键词,还要做到“三看”。
一是看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点信息:时间是春日,地点是秦国,事件是怀古,由此可以推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进而可以推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怀古伤今之情。
而我们的推论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及尾联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可以得到证实。
再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由此“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了。
二是看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风格,把诗歌和作者结合,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读懂诗歌。
看到李白,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飘逸洒脱;看到杜甫,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沉郁顿挫;看到苏轼,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旷达豪迈;看到辛弃疾,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气势雄壮。
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进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如:2011年安徽卷欧阳修的《琅琊溪》,如果我们仅看到小注内容,就会认为是表达被贬后的失意之情。
但是,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尤其是我们学过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都是他写于被贬滁州期间。
而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这里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他所写的关于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
因此,我们在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时就要稍微谨慎一点,而我们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也确实是描绘的琅琊溪的美景以及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
再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第1小题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杜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人发出如此感慨,还是源于忧患之情。
再根据诗歌内容与注释,我们就可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了。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2小题要求回答“‘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结合诗人的经历及诗歌内容,
可以推知是比喻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三是看注释。
诗下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写作背景。
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分析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
如:2009年全国卷Ⅱ严武的《军城早秋》,第1题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回答第一问,则需抓住诗的前两句中的意象,描绘景象,而回答第二问,则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Ⅰ刘孝绰的《咏素蝶诗》,要回答第二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注释,便可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跟素蝶一般,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的愤慨之情。
又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回答第1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时,除了知人论世答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外,诗下注释也能提醒我们还应答出“诗人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之感”,从而答得更全面。
当然,以上“两抓三看”并非对任何一首诗都适用,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无论是运用其中一种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总能找到读懂诗歌的突破口。
再加上我们具备的关于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点以及答题规范,相信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