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氧化酶与丙酮酸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

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

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生态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防御反应和病原物的侵袭策略是相互作用的。

近年来,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在这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

一、交替氧化酶简介交替氧化酶是一种存在于植物线粒体中的酶,它参与了植物的抗逆反应,如抗病、抗虫和抗盐等。

在正常的细胞呼吸过程中,大部分的氧气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所利用。

然而,当环境条件变得不利时,如高氧、低温或营养缺乏等,植物会启动交替氧化酶来应对这些压力。

二、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作用1. 抗病反应:当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袭时,其免疫系统会触发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其中包括活性氧(ROS)的生成。

这些ROS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触发植物细胞的多种防御反应,包括诱导抗病基因的表达和激活防御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交替氧化酶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能够调节ROS的水平,防止活性氧过多对植物细胞造成伤害。

2. 调节能量代谢:在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中,能量代谢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交替氧化酶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呼吸过程,为植物提供更多的能量用于防御反应。

此外,交替氧化酶还可以通过影响糖酵解过程,提高植物细胞的能量水平。

3. 参与信号转导:交替氧化酶在植物细胞中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调节。

例如,它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植物对光、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响应。

这些信号转导过程对于植物在逆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

三、结论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调节植物细胞的能量代谢和ROS水平,还可以参与信号转导过程。

这些功能使得交替氧化酶成为研究植物防御反应和病原物侵袭策略的重要对象。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交替氧化酶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详细机制和潜在应用价值。

第四章-呼吸作用植物生理学

第四章-呼吸作用植物生理学

三、填空题1.除了绿色细胞可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外,其他各类植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ATP)都依靠__提供。

2.有氧呼吸的特点是有__参与,底物氧化降解__,释放的能量__。

3.无氧呼吸的特点是无__参与,底物氧化降解__,释放的能量__。

4.高等植物通常以__呼吸为主,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进行__。

5.呼吸作用包括__和__两大类型。

6.产生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是__和__的共同途径。

7.植物组织衰老时,PPP在呼吸代谢中所占比例__。

8.EMP途径是在__中进行的,PPP是在__中进行的,酒精发酵是在__中进行的,TCA 循环是在__中进行的。

9.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酶系统位于__。

10.组成呼吸链的成员可分为__传递体和__传递体。

11.植物呼吸作用末端氧化酶有__、__、__、__和__。

12.细胞完成有氧呼吸需经历三个连续的过程,它们依次是__,__和__。

13.呼吸作用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是植物体内__和__代谢的中心。

14.细胞色素氧化酶是含金属__和__的氧化酶。

15.能破坏氧化磷酸化作用的物质有两类,它们是__和__。

16.苹果削皮后会出现褐色,这是__酶作用的结果,该酶中含有金属__。

17.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开花时放热很多,这是因为它进行的结果。

18.真核细胞中l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时,净得__个ATP。

19.原核细胞中I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时,净得__个ATP。

20.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__。

21.如果细胞中腺苷酸全部为ATP,则能荷为__。

22.如果细胞中腺苷酸全部为AMP,则能荷为__。

23.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并完全氧化时,呼吸商是__。

24.以脂肪或蛋白质为呼吸底物时,呼吸商__。

25.对同一种植物而言,其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总是__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26.生殖器官的呼吸作用比营养器官__,种子内胚的呼吸作用比胚乳__。

27.植物组织受伤时,呼吸速率__。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六版课后名词解释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六版课后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第六版名词解释第一章水势: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

渗透势:即溶质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水势的水势下降值。

压力势:细胞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于细胞壁的压力存在而增加的水势的值。

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速度快。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通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根压: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蒸腾的水量。

蒸腾比率:光合同化每mol的CO2所需要蒸腾散失的水的摩尔数。

水分利用率:光合同化CO2的速率与同时蒸腾丢失水分速率的比值。

内聚力学说:水分具有较大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矿质营养: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的元素,亦称灰分元素。

大量元素:指N、P、K、Ca、Mg、S、Si七种元素,植物对这些元素需要量相对较大。

微量元素:指Mo、Fe、B、Mn、Na、Zn、Cu、Ni、Cl九种元素,植物需要的量极小。

溶液培养: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透性:让物质通过的性质。

选择透性:对各种物质的通过难易不一,有的容易通过,有的则不易或不能通过。

胞饮作用:细胞通过膜的内陷从外界直接摄取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被动运输:载体顺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运输。

主动运输:载体逆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运输。

转运蛋白:能选择性地使非自由扩散的小分子透过质膜的运输蛋白。

离子通道:细胞膜中由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载体:一类跨膜运输的内在蛋白,在跨膜区域不形成明显的孔道结构。

高中生物复习电子传递链练习题

高中生物复习电子传递链练习题

电子传递链1、基本概念:电子传递链也叫呼吸链,就是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分子氧的过程。

高能电子的能量是在电子传递中逐级递减的。

2. 线粒体基质中高能电子和H+的主要来源:①除糖类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NADH外,脂肪和氨基酸也会分解形成丙酮酸,进入三羧酸(TCA)循环产生NADH;NADH②在NADH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H+和高能电子,高能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③循环中产生的FADH2也含有并释放高能电子进入电子传递链。

TCA3、复合体I III IV的作用:将H+定向转运至膜间隙,起质子泵的作用。

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成为低能电子,最终被氧气接受生成水。

4、.质子梯度如何推动ATP的合成:当存在足够的质子驱动力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嵌在线粒体内膜的F0F1-ATP 合酶返回基质,推动ATP合酶分子内空间结构的变化,驱动ADP发生磷酸化生成ATP,同时H+与接受了电子的O2结合生成水。

1.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又称糖酵解,糖酵解时产生了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

在有氧条件下,NADH中的电子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O2获得。

下图为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和ATP的形成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出膜间隙的方式相同B.有氧呼吸过程中ATP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NADHC.线粒体内膜两侧H+梯度的形成与电子传递过程有关D.NADH中的电子全部来自于糖酵解过程,最终被O2获得2.细胞呼吸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供能活动,其中供能最多的阶段是电子传递链(如图所示),胞液侧为线粒体双层膜间隙。

请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线粒体的内膜两侧的pH梯度需在有氧气供应时才能维持B.好氧细菌细胞中也具备类似此图功能的膜脂和膜蛋白结构C.介导H+从胞液侧进入基质侧的蛋白复合体具有催化作用D.H+从基质侧进入胞液侧的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过程3.氰化物是致命速度最快的毒物之一,它能与电子传递链中的蛋白质结合,阻断ATP 的生成。

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

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1997,14(2):9~16 Chin es e Bu lletin of Bo tany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梁五生 梁厚果(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PROGRESS OF THE STUDY ONALTERNATIVE OXIDASELiang W u-sh eng Liang Hou-g uo(Biology Department,Lanz hou University,Lanzho u730000)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 e oxidase,AOX)是植物抗氰呼吸途径的末端氧化酶。

根据汤佩松(1979)的植物呼吸代谢多条途径理论,其底物水平代谢和电子传递链两个阶段均有多条途径存在,其中电子传递链主要有细胞色素主路和抗氰交替支路两条途径。

所谓"抗氰呼吸"是指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剂(如CN-及N-3等)以及可阻断Cy t.b和Cy t.c之间电子传递的抑制剂(如抗霉素A)不敏感的线粒体呼吸。

抗氰呼吸的本质就是通过抗氰交替支路传递电子而发生的氧吸收。

抗氰呼吸研究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已在大量的植物组织,以及一些微生物(如酵母、脉孢杆菌等)中观察到抗氰呼吸的存在(Mcintosh,1994)。

抗氰呼吸研究是近年来植物呼吸代谢领域的热门课题,对于其末端氧化酶AOX的认识近期已取得不少进展。

在此我们对AOX的研究进展作一番概要介绍。

交替途径的组成目前认为抗氰交替途径的组成比较简单,呼吸电子流从主路泛醌处分支进入抗氰交替途径,最后由AOX催化将分子氧还原成水。

至于泛醌与AOX之间是否还存在其它组分,目前仍有不同看法。

光谱学和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没有任何细胞色素类组分参与抗氰呼吸过程。

Sto rey曾提出泛醌和AOX之间可能还存在一种黄素蛋白(引自So lomo s, 1977)。

后来Stegink和Siedo w(1986)又提出AOX和泛醌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接合因子(engaging facto r)",并认为AOX只有借助于这种接合因子才能与泛醌库相连接。

线粒体交替氧化酶呼吸途径对植物叶片的光破坏防御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线粒体交替氧化酶呼吸途径对植物叶片的光破坏防御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线粒体交替氧化酶呼吸途径对植物叶片的光破坏防御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交替氧化酶(AOX)呼吸途径是植物线粒体内除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呼吸途径之外的电子传递途径,它可以直接将电子从质体醌传递到氧气生成水而不伴随跨膜质子梯度的产生。

因此,AOX呼吸途径作为一种非磷酸途径可以快速有效地消耗还原力,减少呼吸电子传递链的过还原以及活性氧(ROS)的产生,而不受跨膜质子梯度或胞内ATP/ADP的限制。

AOX作为一种耗能呼吸途径,其生理功能已经被广泛研究,它能够维持呼吸电子传递链和三羧酸循环、清除活性氧以抵御各种生物非生物胁迫。

研究指出,AOX呼吸途径有重要的光破坏防御作用。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AOX呼吸途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是:逆境下AOX呼吸途径通过快速氧化由苹果酸苹果酸-草酰乙酸穿梭途径转运出的叶绿体内的过剩还原力(NADPH)以防止光合电子传递链的过度还原从而缓解光抑制。

然而,迄今为止对AOX呼吸途径的光破坏防御作用的研究都只在C3植物中进行,而对C4植物却鲜有研究。

此外,有不少现象都无法用AOX吸途径依赖于苹果酸-草酰乙酸穿梭的光破坏防御作用来解释,如AOX呼吸的耗氧速率仅是光合放氧速率的百分之二左右,AOX对还原力如此小的消耗能力为何能起到不可替代的光破坏防御作用?此外,逆境下苹果酸-草酰乙酸穿梭途径对于光破坏防御的作用可以被其他光破坏途径补偿或替代,为何依赖于苹果酸-草酰乙酸穿梭的AOX呼吸途径却有不可替代的光破坏防御作用?作为叶绿体外部的一个重要的光破坏防御机制,AOX呼吸途径在光破坏防御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却不甚清楚。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多种C3和C4植物并且利用AOX呼吸途径缺失的突变体对AOX呼吸途径的光破坏防御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光下AOX呼吸途径的上调机制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主要结果如下:(1)强光下,SHAM抑制AOX呼吸途径后,导致C3植物(包括黄瓜(Cucumis sativus)、杂交酸模Rumex K-1和柳树(Salix babylonica)以及拟南芥)叶片的光抑制程度加重,而对C4植物(包括3种NADP-ME型的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和黍子(Euchlaena mexicana);1种NAD-ME型的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1种PPCK型的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叶片的光抑制程度却没有明显的影响。

交替氧化酶、交替呼吸途径

交替氧化酶、交替呼吸途径

交替氧化酶、交替呼吸途径
交替氧化酶是一种酶,主要参与细胞内电子传递链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它能将电子从底物(通常是NADH或FADH2)转移到氧分子或氧化剂上,从而释放能量并生成水或氧化产物。

这个过程通过不同的呼吸途径进行。

交替呼吸途径是一种在不同的条件下维持细胞呼吸的途径。

当氧气供应不足或不可用时,细胞可以通过交替呼吸途径来产生能量。

这种呼吸途径包括使用不同的氧化剂代替氧气来通过交替氧化酶传递电子,从而在细胞内生成能量。

常见的氧化剂包括硝酸盐、硫酸盐和铁离子等。

交替呼吸途径在一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发现。

在人类身体中,交替呼吸途径在肌肉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当氧气供应不足时,肌肉细胞可以通过交替呼吸途径产生乳酸来提供能量。

这种过程会导致乳酸堆积,并可能引起肌肉酸痛和疲劳感。

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用的酶

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用的酶

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用的酶
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转化涉及到多个酶和酶类别。

首先,丙酮酸被丙酮酸脱氢酶(Acetolactate dehydrogenase)催化氧化为羟丁酸,然后羟丁酸被羟丁酸脱羧酶(α-hydroxy acid decarboxylase)催化脱羧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是一种氧化酶,它在丙酮酸代谢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

该酶能够催化丙酮酸向羟丁酸的转化,通常需要辅酶NAD+参与反应过程。

这个过程是丙酮酸代谢途径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对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而羟丁酸脱羧酶是另一个重要的酶,它能够催化羟丁酸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转化。

这个酶在植物和微生物的丙氨酸合成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催化羟丁酸的脱羧反应,将其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为后续丙氨酸合成提供了重要的中间产物。

总的来说,丙酮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转化涉及丙酮酸脱氢酶和羟丁酸脱羧酶两种酶的作用,它们分别在丙酮酸代谢途径和丙氨酸合成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这些酶的协同作用使得
生物体能够有效地完成丙酮酸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转化,为生物体的生长和代谢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化学反应

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化学反应

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丙酮酸激酶是一种重要的酶,它在细胞内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二磷酸盐的化学反应。

这一反应在细胞内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包括其机理、调节以及在生理过程中的功能。

一、丙酮酸激酶催化反应的机理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是一种酶催化的磷酸化反应。

这一反应包括两个关键步骤:底物丙酮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丙酮酸辅酶A脱羧酶复合物,以及丙酮酸辅酶A脱羧酶复合物在三磷酸腺苷(ATP)的催化下将底物丙酮酸磷酸化为丙酮酸二磷酸盐。

具体来说,在第一个步骤中,丙酮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丙酮酸辅酶A脱羧酶复合物。

这种结合与底物丙酮酸的羧基和辅酶A的硫辛酸基之间的亲电性反应有关。

在第二个步骤中,该复合物在ATP的催化下进行磷酸化反应,生成丙酮酸二磷酸盐。

这个磷酸化反应中的磷酸基由ATP中的γ-磷酸基转移而来。

二、丙酮酸激酶催化反应的调节丙酮酸激酶催化反应在细胞内受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以维持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是底物浓度、ATP浓度和乳酸水平。

底物浓度对丙酮酸激酶的活性有直接影响。

当细胞内丙酮酸浓度较高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会增加。

而当丙酮酸浓度较低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则减弱。

这种调节机制能够让细胞根据能量需求来调节丙酮酸的转化速率。

ATP浓度也能够影响丙酮酸激酶的活性。

当细胞内ATP浓度较高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从而减缓丙酮酸转化的速率。

而当细胞内ATP浓度较低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则会增加,以增加能量产生的速率。

乳酸水平对丙酮酸激酶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乳酸水平升高会使pH值下降,这会导致丙酮酸激酶的活性降低。

相反,乳酸水平降低会使pH 值升高,从而提高丙酮酸激酶的活性。

这种调节机制能够保持细胞内乳酸水平的平衡,以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

三、丙酮酸激酶催化反应在生理过程中的功能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在细胞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

氧化还原相关代谢途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氧化还原相关代谢途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氧化还原相关代谢途径的功能及调控机制氧化还原反应是生命体内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学反应,其产物包括能量、热量和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如ATP、NADH和NADPH等。

代谢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氧化代谢和还原代谢。

氧化代谢通常指的是通过氧化反应来释放能量的代谢途径;还原代谢则是指通过一系列还原反应来合成和存储能量。

葡萄糖是生命体内最常见的能量来源,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葡萄糖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大量的能量被释放为ATP,并被用于各种细胞代谢反应。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内,被称为细胞呼吸。

有三个主要的代谢途径参与细胞呼吸,分别是糖异生途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糖异生途径是一种通过非糖原材料来产生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的途径。

这个途径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

在饥饿或运动的情况下,肌肉转而进行糖异生,将储备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以提供额外的能量。

而在饥饿或糖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肝脏会通过糖异生将非糖原材料转化为葡萄糖,以提供与全身需要的糖量。

这个途径需要多种酶的协同作用,并受到多种激素和代谢产物的调控。

三羧酸循环是细胞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内。

它是将碳源(例如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同时产生能量和多种代谢产物。

三环酸循环中的化学反应需要多种酶的协同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酶是异戊二酸脱氢酶、葡萄糖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氢酶。

这个代谢途径受到许多激素和代谢产物的调控,包括ATP、NADH和某些激素如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

氧化磷酸化是细胞呼吸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能释放能量的部分。

它通过将氧气与电子传递链中的NADH和FADH2结合,来产生大量的ATP。

这个途径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内,并受到多种激素、代谢产物和线粒体DNA的调控。

线粒体DNA拥有独立的复制和转录系统,可以自主地合成蛋白质和RNA,以协同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除了上述的代谢途径,氧化还原反应还负责一些非能量相关的生物过程,比如脂质代谢、胆固醇代谢、抗氧化作用和细胞信号转导等。

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

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1997,14(2):9~16 Chin es e Bu lletin of Bo tany抗氰呼吸交替氧化酶研究进展梁五生 梁厚果(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PROGRESS OF THE STUDY ONALTERNATIVE OXIDASELiang W u-sh eng Liang Hou-g uo(Biology Department,Lanz hou University,Lanzho u730000)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 e oxidase,AOX)是植物抗氰呼吸途径的末端氧化酶。

根据汤佩松(1979)的植物呼吸代谢多条途径理论,其底物水平代谢和电子传递链两个阶段均有多条途径存在,其中电子传递链主要有细胞色素主路和抗氰交替支路两条途径。

所谓"抗氰呼吸"是指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剂(如CN-及N-3等)以及可阻断Cy t.b和Cy t.c之间电子传递的抑制剂(如抗霉素A)不敏感的线粒体呼吸。

抗氰呼吸的本质就是通过抗氰交替支路传递电子而发生的氧吸收。

抗氰呼吸研究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已在大量的植物组织,以及一些微生物(如酵母、脉孢杆菌等)中观察到抗氰呼吸的存在(Mcintosh,1994)。

抗氰呼吸研究是近年来植物呼吸代谢领域的热门课题,对于其末端氧化酶AOX的认识近期已取得不少进展。

在此我们对AOX的研究进展作一番概要介绍。

交替途径的组成目前认为抗氰交替途径的组成比较简单,呼吸电子流从主路泛醌处分支进入抗氰交替途径,最后由AOX催化将分子氧还原成水。

至于泛醌与AOX之间是否还存在其它组分,目前仍有不同看法。

光谱学和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没有任何细胞色素类组分参与抗氰呼吸过程。

Sto rey曾提出泛醌和AOX之间可能还存在一种黄素蛋白(引自So lomo s, 1977)。

后来Stegink和Siedo w(1986)又提出AOX和泛醌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接合因子(engaging facto r)",并认为AOX只有借助于这种接合因子才能与泛醌库相连接。

交替氧化酶和解偶联蛋白在植物线粒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交替氧化酶和解偶联蛋白在植物线粒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交替氧化酶和解偶联蛋白在植物线粒体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徐飞, 袁澍, 梁厚果, 林宏辉*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64The Roles of Alternative Oxidase and Uncoupling Protein in Plant Mitochondria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XU Fei, YUAN Shu, LIANG Hou-Guo, LIN Hong-Hui *Key Laboratory of Bio-Resources and Eco-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 China提要: 植物线粒体不仅含有细胞色素c 呼吸途径相关蛋白, 也包括交替氧化酶(抗氰交替途径)和解偶联蛋白(解偶联途径),这些途径中的蛋白都直接影响植物线粒体能量代谢。

本文介绍了交替氧化酶和解偶联蛋白在植物线粒体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线粒体; 交替氧化酶(AOX); 植物线粒体解偶联蛋白(PUMP); 相互关系收稿2008-11-20修定2008-12-15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166和30800071)和教育部重点项目(108110和NCET-05-0786)。

*通讯作者(E-mail: honghuilin@; Tel: 028-********)。

植物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有多条途径存在, 其中包括细胞色素主路途径和两条支路途径: 抗氰交替途径和解偶联蛋白途径。

后两者与细胞色素主路途径中的复合体I 、复合体III 和复合体IV 不同,不产生质子电化学势能。

交替氧化酶介导的交替呼吸途径, 对氰化物不敏感, 可氧化泛醌, 还原氧。

交替氧化酶的名词解释

交替氧化酶的名词解释

交替氧化酶的名词解释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的蛋白质,具有氧化还原功能。

它在细胞呼吸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常在缺氧或逆境环境下发挥作用。

本文将从交替氧化酶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交替氧化酶结构交替氧化酶主要由一个包含约380-45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编码。

其分子量大约为36-45kDa,具有单亲性结构。

在细胞质膜上,交替氧化酶是以大约8个转膜α螺旋结构的形式存在。

这些α螺旋通过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氧化还原中心。

二、交替氧化酶的功能作为细胞呼吸链中的一个关键成分,交替氧化酶参与电子传递过程。

然而,与常规的细胞呼吸链底物为氧气的过程不同,交替氧化酶可以利用底物如NADH、已经氧化了的细胞色素C等电子供体进行直接的氧气还原。

而在正常呼吸过程中,由于缺乏氧气或存在逆境因素,细胞无法将电子通过正常的传递途径与氧气结合,这时交替氧化酶就会发挥作用,维持细胞的能量供应和代谢平衡。

三、交替氧化酶的生物学意义1. 缺氧条件下的维持:在果实成熟和种子萌发过程中,氧气供应通常不足。

当细胞无法通过正常的呼吸过程获得足够的能量时,交替氧化酶的存在能够保证细胞的能量供应,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2. 抵抗逆境胁迫:逆境条件下,细胞常常受到氧化应激的挑战,导致细胞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

这些活性氧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容易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交替氧化酶的存在可以通过抑制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减轻细胞的氧化损伤,提高细胞的抗逆能力。

3. 能量调节与细胞代谢:交替氧化酶能够调节细胞的代谢通路,根据细胞所需能量的不同,调节能量的分配。

这种机制可以使细胞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提高细胞的存活率。

四、交替氧化酶的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交替氧化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细胞呼吸过程,还为开发新型的抗逆境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对交替氧化酶的结构和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植物、动物以及细菌等生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提供新的思路。

糖的有氧氧化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物

糖的有氧氧化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物

糖的有氧氧化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物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物是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A。

当糖分子在有氧条件下被氧化时,丙酮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

糖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糖分子被逐步氧化,产生能量。

这个过程中,丙酮酸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它通过氧化脱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A。

丙酮酸氧化脱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酶和辅酶的参与。

首先,丙酮酸脱羧酶将丙酮酸中的羧基氧化脱羧,生成一个分子的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是一个重要的能量中间产物,它进一步参与柠檬酸循环和脂肪酸合成等生物化学过程。

丙酮酸氧化脱羧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个过程,糖分子中的化学能被转化为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

同时,丙酮酸氧化脱羧也是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机制,通过生成二氧化碳来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物是二氧化碳和乙酰辅酶A。

这个过程是生物体内糖的有氧氧化的关键步骤,不仅产生能量,还参与维持酸碱平衡和其他生物化学过程。

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能量代谢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氧化磷酸化中丙酮酸的作用

氧化磷酸化中丙酮酸的作用

氧化磷酸化中丙酮酸的作用
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能量产生途径之一。

丙酮酸是氧化磷酸化的重要中间产物之一,它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丙酮酸的合成、分解、转化等方面,探讨其在氧化磷酸化中的作用。

一、丙酮酸的合成
丙酮酸是糖原、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其合成主要源自糖酵解和脂肪酸β氧化。

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经过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和乳酸。

在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脂肪酸经过β氧化途径,分解为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

这些丙酮酸进入到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参与产生ATP。

二、丙酮酸的分解
丙酮酸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是从葡萄糖、脂肪酸等物质中产生的,其分解也是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进行的。

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乙酰辅酶A ,进而参与三羧酸循环,最终产生ATP。

三、丙酮酸的转化
除了作为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外,丙酮酸还可以通过一些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例如,在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丙酮酸可以转化为乙酸和乙醛,进而被身体排出。

总之,丙酮酸在氧化磷酸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还可以通过一些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因此,深入研究丙酮酸的合成、分解、转化等过程,对于理解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是两个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的酶。

它们分别参与着丙酮酸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丙酮酸水平的平衡至关重要。

丙酮酸激酶是一种催化丙酮酸转化为磷酸丙酮酸的酶。

该酶存在于细胞质中,并且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中。

在生物体内,丙酮酸激酶参与着三羧酸循环(也称为柠檬酸循环)的反应,将丙酮酸转化为磷酸丙酮酸。

这个反应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步骤之一,也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重要环节。

丙酮酸羧化酶则是一种催化磷酸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的酶。

这个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是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之一。

在三羧酸循环中,磷酸丙酮酸通过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转化为丙酮酸。

这个转化过程也是三羧酸循环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之一。

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在细胞内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

丙酮酸激酶催化丙酮酸转化为磷酸丙酮酸,而丙酮酸羧化酶则将磷酸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

这种转化过程不仅与细胞内能量代谢有关,还与生物体对于碳源的利用有关。

在细胞的能量代谢中,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是相互协调的。

当细胞需要能量时,丙酮酸激酶催化丙酮酸转化为磷酸丙酮酸,进而参与三羧酸循环,通过氧化磷酸丙酮酸来产生能量。

而当细胞内能量充足时,丙酮酸羧化酶则将磷酸丙酮酸转化为丙酮酸,使其进一步参与脂肪酸合成等生物合成过程。

除了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外,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还参与着其他生理过程。

例如,在某些细菌中,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能够影响脂肪酸类似物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菌的耐药性。

此外,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羧化酶是两个在生物体内发挥重要作用的酶。

它们分别参与着丙酮酸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对于维持细胞内丙酮酸水平的平衡至关重要。

它们在细胞的能量代谢中起着协同作用,同时也参与着其他生理过程。

对于进一步理解它们的机制和功能,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的代谢调控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产热斑叶阿若母中纯化的交替氧化酶与丙酮酸的相互作用关键词:交替氧化酶,作用机制,丙酮酸调节,酶的稳定性,二铁羧酸盐蛋白,产热作用摘要:植物离体线粒体的交替氧化酶活性被羧酸调控,但是反应和调控机制还不清楚。

我们的研究表明,从产热斑叶阿若母肉穗花序中纯化的AOX蛋白对丙酮酸和乙醛酸敏感,对琥珀酸不敏感。

缺乏丙酮酸时,AOX迅速的不可逆的失活,不管杜氢酸是否开始氧化,AOX 对杜氢酸不敏感。

数据表明,丙酮酸能稳定AOX的活性构象,以单独地减少底物和产物的方式增加活性蛋白的数量,这丙酮酸对酶的表观最大速率的独特作用是一致的。

1、介绍AOX是非电子激发的醌氧化酶,它位于高等植物、真菌和某些寄生虫(包括布氏锥虫和隐孢子虫)线粒体中。

虽说两个独立的电磁共振研究证明AOX的活性中心由双核的铁中心组成,AOX的结构和机制已经被全部建立。

近期具有说服力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的证据坚定地把AOX归入了膜结合二铁羧酸蛋白这类蛋白中。

一项重要的发现表明,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线粒体表明某些羧酸强烈激发AOX的活性。

在非产热物种的线粒体中,例如从大豆子叶和烟草叶中提取的线粒体AOX的活性完全依赖丙酮酸的参与。

乙醛酸和其他的α-酮酸能代替丙酮酸,同时,琥珀酸可以代替丙酮酸激活土豆和产热的莲中的AOX。

从产热的斑叶阿若母肉穗花序中分离的不仅表现出丙酮酸可促进得活性,还在产热增加过程中表现出丙酮酸不敏感的基本AOX的活性。

据推测,AOX和丙酮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出现在邻近的两个关键的Cys形成含硫半缩醛时,这两个关键的Cys在许多丙酮酸敏感的AOX酶中都是保守的。

人们推测,这个含硫半缩醛引起点位诱导的构象变化,这种构象变化对于激活AOX是必要的。

如果用Ser替代了Cys,那么这种同功酶将不会被丙酮酸激活而被琥珀酸激活。

最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对于斑龙芋AOX的研究暗示,一系列保守序列元件很可能参与丙酮酸的结合作用。

尽管,AOX和丙酮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具体丙酮酸激活AOX的机制还不清楚。

人们观察到,只有线粒体泛醌库高度诱导的情况下丙酮酸才激活AOX,因此断言,丙酮酸增强了AOX与其还原底物的相对亲和力。

自从张等发现用丙酮酸纯化AOX,人们一直争论丙酮酸对于AOX的最大活性具有专一性。

为了把这两种观察结果解释清楚Hoefnagel 和Wiskich假想了一个模型,模型中丙酮酸通过自身的氧化泛醌产物保护酶免受失活。

我们认为用实验验证这条假说非常重要。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阐明了AOX调控,我们用的是从斑叶阿若母肉穗花序中提取的活性高、稳定性好的AOX。

我们研究表明,纯化的产热的AOX的杜氢醌(DQH2)的氧化活性对于丙酮酸和乙醛酸敏感,而对琥珀酸不敏感。

这种敏感性是由于缺乏丙酮酸引起的不可逆的酶失活。

这种失活不需要DQH2氧化,而且对DQ的形成不敏感。

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丙酮酸通过单向的减少底物和产物来稳定AOX的活性,同时,也支持了a-酮酸对于AOX的表观Vmax具有独特的影响的观点。

2、材料和方法2.1化学药品N,N-Bis deoxycholamide是从ICN Pharmaceuticals购买的,其他的药品都由Sigma供应。

2.2AOX纯化如上所述,AOX是从产热的阿若母线粒体中提取纯化的。

简单来讲,AOX是从产热的阿若母肉穗花序中提取的,加入2 mM的丙酮酸,-20 °C冷冻,-70 °C保存。

纯化时,经证实,线粒体的活性在保存过程中全部保留。

通过冻融渗透震动线粒体得到亚线粒体粒子(SMPs),然后根据上述方法提纯AOX。

AOX从deoxyBIGCHAP中溶解,然后用DEAE sepharose-based色谱分离提纯。

AOX用0.5% w/v deoxyBIGCHAP洗脱。

值得注意的是,纯化介质中都含有丙酮酸和DTT。

将AOX样品分装储存于-80 °C备用。

样品至少可以保存活性一年,表现为对没食子酸辛酯非常敏感而对粘噻唑不敏感。

2.3实验AOX的活性用色谱级的氧吸收测定,或者用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定氧化、还原DQ的浓度,2-甲基氨基乙磺酸-氢氧化钠PH6.8。

所有实验都在D介质中有机酸中或缺乏有机酸的条件下完成的。

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DQ 制备DQH2。

DQH2固体要室温避光保存,使用时用酸化乙醇重悬。

储存浓度要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以下消光系数:DQ酒精溶液在259 nm 为17.8 /(mM*cm),DQH2水溶液在283 nm 为2.15/(mM*cm)。

在DQH2氧化实验中,没有用DTT作为标准物,防止DQ被DTT还原。

所有实验中AOX的共价二聚体的状态没有改变。

氧消耗是用Clark型氧电极在室温下测得的。

数据用装有Chart 3.6s版软件的PowerLab/4SP 系统进行数字化记录。

AOX被加入到1 ml的D介质中,随后有机酸从100倍的储存中加入25 mM Tes-NaOH溶解PH6.8,加入250µM DQH2后反应开始。

对于光谱测量实验,时间决定的吸光度值用Cary 400 Scan UV–Visible吸光光度计在250和290 nm处测得,像先前描述的一样,实验进展曲线是准初始速率的数倍。

250nm DQ的消灭系数7.10和0.534 /(mM*cm),290nm DQH2的消灭系数是0.334和1.62 /(mM*cm)。

所有实验都是在能用于磁力搅拌的半微量比色皿中,在20 °C恒温箱中进行的。

如图例所示,AOX的活性是在丙酮酸参与或者缺乏的情况下在700 µl的介质D中测量的。

在添加AOX 或250 µM DQH2后反应开始。

3、结果与讨论3.1纯化AOX的活性依赖各种有机酸首先,我们根据各种孵育条件下AOX依赖的耗氧量来研究纯化的AOX对于丙酮酸和其他有机酸的依赖性。

我们或其他的科学家之前的研究表明,纯化的AOX需要结合去污剂(EDT-20)和丙酮酸才能保持完整的活性,二者缺一就会降低AOX的活性。

Fig. 1A呈现出的结果证实了这一见解,在EDT-20的参与下,丙酮酸或乙醛酸是AOX介导的耗氧速率约提高8倍。

然而,琥珀酸对其没有明显的作用。

乙醛酸促进AOX的活性,不管丙酮酸和琥珀酸参与与否,往往会比丙酮酸单独介导的活性要高一点。

这表明,AOX对乙醛酸的敏感性比丙酮酸更高。

琥珀酸不会显著影响丙酮酸介导的AOX的活性。

特别有趣的是,用琥珀酸预孵化30s会阻止丙酮酸和乙醛酸介导的AOX的活性。

这个发现表明,AOX在丙酮酸或乙醛酸参与下是不稳定的;抑或表明,琥珀酸阻止了蛋白与丙酮酸和乙醛酸的相互作用。

3.2缺乏丙酮酸情况下,AOX不可逆失活,不考虑酶变化为了观察丙酮酸对纯化AOX的醌氧化活性的影响,我们下一步利用先前开发的分光光度计实验法同时测量DQH2的氧化和DQ的生成。

Fig. 2A显示在丙酮酸参与或缺乏情况下,时间决定的AOX对于DQH2的氧化。

当加入底物反应开始时,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初始AOX 活性都非常相似,再加上或减去丙酮酸的作用。

缺乏丙酮酸是,随着底物的变化,AOX的活性会显著的丧失。

DTT不影响丙酮酸的作用表明了,AOX失活不是因为蛋白氧化造成的。

总之,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丙酮酸仍旧结合在AOX上,不管是纯化时,还是在丙酮酸被洗脱失活时。

接下来,我们在没有还原底物的情况下,孵育AOX±丙酮酸一段时间,来探索酶失活的可能的原因。

Fig. 2B的数据表明,孵育后AOX的活性下降明显,不管丙酮酸参与与否。

然而,在没有丙酮酸的情况下孵育90s后,AOX的活性下降到对照的10%,而在丙酮酸参与下从来没有降到60%以下。

Western分析结果表明,孵育过程中AOX的还原状态并没有改变。

Fig. 2B中显示的发现表明,丙酮酸对于未变性酶起稳定性作用。

这个观察结果似乎与先前的预期有分歧,之前,我们企图通过脱盐作用出去部分提纯AOX中的丙酮酸,之后在厌氧性环境中用乳酸脱氢酶孵育,结果AOX的活性仅仅降低了大约40%。

但是,由于准备和孵化阶段NADH-Q氧化还原酶对于NADH的活性,或者准备工作时的不同的液态环境,这种发现可能被维持酶结合醌的还原态混淆。

由于在提纯AOX时需要丙酮酸而推断存在非结构依赖性AOX失活现象。

不考虑酶自身结构的变化,酶活的半衰期大约为30秒。

尽管在同浓度的乙醛酸和丙酮酸中,AOX对于DQH2的氧化率,前者比后者高30-40%,潜在的反应了不同的亲和力和包括a-酮酸在内的氨基酸残基的微妙的变化,但是,用乙醛酸代替丙酮酸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因此,似乎乙醛酸和丙酮酸与AOX的作用相似,目前,我们的数据不能排除这些a-酮酸再作用机制上有微小的差别。

另一方面,加入底物之前,用10mM 的琥珀酸孵育与用不加任何羧酸的缓冲液孵育相比,AOX的失活程度相同。

这表明,琥珀酸在保护酶免受失活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可以确定的是,在丙酮酸敏感物种中分离得到的线粒体中,丙酮酸对AOX的激活作用是可逆的。

但是,在丙酮酸加入AOX中预孵化30s稳定其活性之后,除去纯化AOX中的丙酮酸,AOX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失活,而且不能恢复。

因此,AOX的活性完全依赖于丙酮酸(或其他a-酮酸)。

一个非常有趣的重大发现是,产热阿若母线粒体和SMPs中既有丙酮酸依赖的AOX也有非丙酮酸依赖的AOX。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纯化样品中缺乏磷脂造成的,这暗示AOX在其自身的膜环境中是稳定的。

3.3AOX对于丙酮酸浓度的依赖性AOX初始速率对丙酮酸浓度依赖性的检测是不确定的,因为人们推断丙酮酸结合酶之后然后进行纯化,并且当移除丙酮酸之后,酶发生不可逆的失活。

AOX对于丙酮酸的相对亲和力通过以下方法估测:用不同浓度丙酮酸孵育酶2min,加入DQH2,测定AOX的活性。

通过这种方法得出,使AOX活性下降到最大活性一半(K1/2)的丙酮酸的浓度至少为0.5-1mM,不受琥珀酸的影响。

这个K1/2比从大豆和卷心菜亚线粒体颗粒中分离的AOX的K1/2高,可能又一次反应了纯化蛋白的环境不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对DQH2的浓度没有依赖性,这表明,丙酮酸不影响AOX与还原底物和产物的相互作用。

3.4丙酮酸稳定纯化AOX的活性构象,不依赖醌产物丙酮酸缺乏而导致AOX失活,这个现象有两种解释:(1)丙酮酸释放引起不稳定的构象变化,二次失活(2)产物抑制低浓度的DQ。

Fig. 3的分光光度计测定数据区别了这两种解释。

改变实验中AOX蛋白量不影响时间依赖的酶失活。

这个观察指出,产物抑制是AOX 失活的一个不大可行的解释,当蛋白质数量增多时,人们希望加快DQ积累,因此加快了AOX失活速率。

实际上,酶活的半衰期与酶量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