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一频数与频率一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问题)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B、排球C、足球D、羽毛球E、乒乓球(每小组分别请二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二、想一想(投影显示问题)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三、活动与探究(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它们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概率。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频数和频率的含义;2. 掌握如何计算频数和频率。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相关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2. 教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数是指某个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频率是指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举例说明频数与频率的应用场景,如投篮练习中命中次数的频数,随机选取卡片的某个单词的频率等。
步骤二:概念讲解1. 利用投影仪展示相关教材内容,介绍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和含义。
2. 分析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频数的计算:对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进行计数。
- 频率的计算:某个事件的频数除以总次数,用来表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步骤三:例题演练1. 提供一系列例题,引导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带领学生分析例题,确保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情景。
步骤四: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尝试根据所给数据计算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场景下,频数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步骤五:小结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场景,并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更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六、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2. 思考并记录两个日常生活中频数与频率的例子。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发学生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此概念。
同时,教师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教学效果。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频数与频率》精品教案
教案一: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频数和频率的含义。
2.能够计算数据中各项的频数和频率。
3.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1.频数的概念和计算。
2.频率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2.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例如,学生在一周内上网的时间如下:3小时、5小时、7小时、4小时、6小时、3小时、4小时。
请问上网3小时的频数是多少?5小时的频数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频数的含义。
Step 2 频数的计算告诉学生,频数是指数据中一些数值出现的次数。
对于上述例子中的数据,学生可以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3小时24小时25小时16小时17小时1Step 3 频率的概念告诉学生,频率是指一些数值在数据中出现的概率。
频率的计算公式是:频率=频数/总次数。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区别。
Step 4 频率的计算告诉学生,要计算频率,首先需要知道总次数。
在上述例子中,总次数是7、然后计算每个数值的频率,并填写到表格中。
数值频数频率3小时22/74小时22/75小时11/76小时11/77小时11/7Step 5 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1.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数值?2.出现频率最低的是哪个数值?3.频率最高的数值和最低的数值之间有什么差别?4.7小时上网的频率和3小时上网的频率之间有什么差别?【教学延伸】可以通过更多实例来巩固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计算。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数据,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通过手工计算频数和频率,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5.1.1频数与频率一教案新版湘教版
课题:5.1.1频数与频率(一)教学目标1、理解频率的概念;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2、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数学方法。
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出示ppt课件)1.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
2.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如何分析呢?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用来反映一组数据一般的、全局的性质。
3.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如何来描述它们呢?可以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
我们学了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二、探究交流(出示ppt课件)学生活动:讨论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选举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通过唱票人和计票人统计票数。
思考问题:Array(1)选票集中于哪几名候选人?(2)得票最多和得票最少的候选人各是谁?他们的票数相差多少?(3)若班上有50名同学,规定候选人的票数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时方能当选,这次选举能够产生正副班长吗?2、你最喜欢的中国篮球明星是谁?小明调查了八(1)班50位同学最喜欢的篮球明星,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A AB A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C B A A C CD A A C(1)根据上面的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篮球明星吗?(2)你认为小明的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仿上面的方法,制作统计表,总结用什么数据来分析考察对象?3、概念教学:(1)我们把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称为此数据的频数。
例如上表中23、8、13、6分别是A、B、C、D的频数.(2)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此数据的频率。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01
比较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能否光从各分数段的人数来看?怎样比较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上海(36人),杭州(24人), 北京(X人),海南(频率为0.32)
则去上海的频率为________去杭州的频率为_______
去海南的人数为_________去北京的人数为_______ 。
3、下表是某两个班级成绩情况统计表
项目
班级
优秀
及格
不及格
总人数
甲
20
455Βιβλιοθήκη 50乙18
38
2
40
甲、乙两班中哪个班级的优秀人数、及格人数多?
频数
频 率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和
三 结
1、频数:实验中,某种事件(情况、对象)重复出现的次数。
2、频率:实验中,某事件的频数与实验总次数的比值。
3、实验中,各频数之和等 于实验的______,各频率之和等于_____
四、用
1、完成P120做一做
分组实验,然后统计实验结果
2、某单位有100人五一节全外出,去旅游目的地的人数调查情况如下: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了解频数和频率的关系
2、会计算实验中某个对象出现的频数和频率
重点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及相互联系、计算方法
难点
频数和频率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引
掷一枚硬币的试验
请 你抛掷一枚硬币10次,并记录抛掷结果,填入下表:
次数
1
2
3
4
5
2在这10试验中 ,正面朝上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反 面朝上的次数占 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示范教案一531频数与频率(一)
5 .3 频数与频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教学重点]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教学方法]合作探讨法[教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下面是小亮式是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出示挂图(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如: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50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25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5013. D 的频数为6,D 的频率为253. Ⅲ . 1、做一做:(课本 P186)2.议一议:(见课本 P186)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图5-1[生]频率在0.05至0.06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0.005至0.015之间变化.[师]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生]我认为是“的”字.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例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Ⅴ.课后作业习题5.3 1.2.[联系拓广] P188 第 3、4 题[教学反思]。
频率与频数第一课时教案4
第一课时频数和频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2、能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对最喜欢的足球明星的调查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这一过程,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分析理解并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从中体会数据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能分析讨论得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逐步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表示统计数据,学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学习态度;对于数据的收集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和大胆设计的能力。
授课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平时课外活动时都参加哪些运动呢?是啊,体育运动是我们所喜爱的活动,它不仅使我们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而且同时还使我们拥有了健康、强健的体魄。
你说我们能不喜欢体育运动吗?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抽样调查数据收集时应注意的问题;样本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计初步中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和频率。
其实不仅我们同学们喜爱体育运动,可以说全世界人们都喜欢,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喜爱的体育明星,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明星呢?请说出几个来,下面我们一起在班上做个调查统计。
导入知识,解释疑难1、教材内容讲解P的例题例1:讲解教科书161分析:(1)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一眼很难看出谁是该班同学们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当数据越多就越难看出;因此必须把表中的A、B、C、D分别数出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示出来。
(2)分组交流讨论,只要能明显的看出各组数据的多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都可,让学生说出各组表示方法的优点。
(3)刚才(2)问中学生的设计方案中肯定出现了这两种表达方式,它们的优点是,上图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数据多,哪个数据少;下图直观,一目了然,除了具备上面的优点外,还可以比较出各组数据的差别有多大。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这是频数与频率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频数与频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频数与频率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频数与频率教案第3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掌握的概率模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问题没有理论概率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一般而言,它是一个纯粹的现实问题;第二类问题虽然存在理论概率,但其理论计算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第三类问题则是简单的古典概型,理论上容易求出其概率。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
《频数与频率》教学设计段村镇办一中梁晓庆3.频数与频率(一)总体说明本节是《频数与频率》的第3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对样本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过程: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通过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在小组活动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难点:运用频率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主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
2.春晚年年有,而大家年年都在看。
在那么多主持人(董卿A、朱军B、李咏C、周涛D)中,你最喜欢哪个主持人呢?如果我想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主持人,需要干什么呢?要采取哪种调查方式?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呢?(全班以列为单位,把调查结果写在黑板上)ABAABBCDAB ABCCAABBCCABCCAABBCC ABCDDABDBCCBCCDCCCCDⅡ.层层紧扣,探究新知:1.根据黑板上的调查结果,你能很快地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主持人吗?2.你认为这种数据表达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3.学生把自己想到的方式写在黑板上。
方式1:列表法:主持人学生数(画正字)学生数A 12B 14C 18D 6方式2:用条形统计图表示4.引出频数、频率的概念,并分析注意事项。
功课频数频率A 12 0.24B 14 0.28C 18 0.36D 6 0.12合计50 1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注意:各小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各小组频率之和等于1。
5.练习①一个数据个数是n的样本。
如果将所有频数相加,其和应是(),将所有频率相加,其和应是()。
②已知在一次选举班长的投票中,50名同学中有35名同学同意李强同学当班长,这个事件中,频数是(),频率是()。
频数与频率教案赵静
5.3.1频数与频率(1)教学课题:频数与频率。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统计学作为重要的数学分支,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表示、计算、分析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推断的科学。
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极强的实践性。
由于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本节课对频数与频率的探究,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的多种表示方法并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数据的集中程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知识的衔接上,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又为后面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上我将其作用定位为----承上启下。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已经有了一年多的接触,具有了较丰富的统计学知识。
他们能利用多种统计图对数据加以表示,并对利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描述数据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具备了一定的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他们乐于在交流合作中探索新知、增长才干。
3.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细化标准,将本节课的目标细化如下:(1)能说出一个事件发生的频数、频率(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会根据需要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二、教法与学法问题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三、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下几个电视栏目大家平时最爱看哪一个?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长负责记录。
(投影片2)3分钟后汇报结果并公示。
对以上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将如何处理更合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频数与频率(板书课题)设计目的:这样的设计也为这节课的内容“频数与频率”设下埋伏,而且现场统计出来的数据在新课讲授中也有很好的作用。
Ⅱ.合作探究,研究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投影片3).为了顺利完成以上目标,请同学们接着看大屏幕。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频数与频率。
3. 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计算频数与频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频数与频率,这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比如调查问卷、考试分数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频数的定义:频数是指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
2. 讲解频率的定义:频率是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3.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数据集,共有100个数据,其中落在小组1的有20个数据,那么小组1的频数为20,频率为20%。
4. 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数表示数据在各个小组的分布情况,频率则表示数据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定一个数据集,让学生计算各个小组的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处理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频数与频率来解决?3. 拓展知识:频数与频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数据分析、概率计算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频数与频率数学教案
频数与频率数学教案
标题:频数与频率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频数和频率的含义,以及如何计算频数和频率。
2.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频数和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 通过提问或者实例引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 定义频数和频率:频数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频率则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 讲解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3. 实例解析:
- 分析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理解并计算频数和频率。
4. 小组活动:
- 分组完成一些关于频数和频率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反馈:
-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
-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巩固。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频数与频率》教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22青岛版 (6)
5.1《频数与频率(一)》课题预设目标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增删教学重难点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教具准备直尺知识链接数据整理及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忆、引入新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3.69,2s=0.2749,请说明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哪个范围内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频数的概念: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体重统计表问:哪一个组别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组别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
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频数频率=(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频率频数数据总数=;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李明和张健站在罚球处进行定点投篮比赛其结果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李明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张健投中的频数是____,投中的频率是____,两人中投中率更优秀的是______。
四、随堂练习教材P150页 练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频数和频率是统计中两个重要的数字特征,它们反映了各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 书 设 计 频数与频率(一)1、频数的概念。
例12、频率的概念。
3、数据总数频数频率=学生练习作业教材P153页 A 组 第1题教学反思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李明 张健 投中数 30 25 未中数2015数的倒数。
公开课教案集《频数与频率》精品教学设计(1)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6.4频数与频率教学目标: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4、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教学法重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率的概念。
难点:例2第(3)题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引例:为了了解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对全班35名同学的出生月份进行统计分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35名同学的出生月份绘制一张频数分布表扔。
(师生共同完成,平等交流)请分析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由此引出课题。
(引例的讲解对上一课时频数、频率分布表有关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由引例归纳出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频数频率=(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频率频数数据总数=; 2、针对引例中的频数分布表,把“比值”改写“频率”,师生共同完成其他10个月份的频率计算。
3、练一练:填写右面这张频数分布表未完成的部分。
三、例题讲解1、例1 表3-3是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的频数分布表 组别(秒) 频数 频率 12.55-13.55 2 13.55-14.55 5 14.55-15.55 7 15.55-16.55 4 16.55-17.553(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每班两名运动员参加,共20名)注:不低于15.5秒是指大于或等于15.5秒2、随堂练习: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1,2,2,2,1,3,4,2,2,2,2,3,1,3,4,5,3,2,1,2,2,3,2,3,2。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1 频数与频率 教案1
第5章数据的频数分布5.1频数与频率1.理解频率的概念,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重点,难点)2.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一、情境导入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2.9、3.2、3.5、3.6、4.8、4.3、3.6、3.8、3.4、3.4、3.5、2.8、3.3、4.0、4.5、3.6、3.5、3.7、3.7.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s2=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吗?用什么方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频数将20个数据分成8个组,如下表,则第6组的频数为()A.2 B.3 C.4 D.5解析:根据总频数之和等于20,即20-3-1-1-3-2-3-2=20-15=5,∴第6组的频数为5.故选D.方法总结:求频数时要明白各频数之和为数据总数,列出相应方程求解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探究点二:频率“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快结束了,愿中考将我送达另一个理想的彼岸”,这28个字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依次是3,6,8,7,4,8,3,5,9,7,9,7,2,14,4,6,9,7,9,6,5,1,3,11,13,8,8,8,其中笔画数是9的字出现的频率是多少?解析:首先确定笔画数为9的字的个数,根据题意可得出总数为28,然后根据频率=频数÷总数进行计算即可.解:由题意得笔画数是9的字的频数为4,∴笔画数是9的字出现的频率是4÷28=17.方法总结:对频数及频率意义的考查的题目,关键是掌握频率=频数÷总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探究点三:频数与频率的综合应用【类型一】 频数、频率及数据总数间的计算青云中学某次作文比赛后,王涛将所有参赛的作文,按所得的“甲、乙、丙、丁”成绩进行了分类统计,得甲、乙、丙、丁的频率依次为0.15、0.35、0.30、x ,其中频率为x 的频数为20,求这次作文比赛中得甲、乙、丙的同学各有多少人?解析:先根据频率之和为1,求出x =0.2;再根据频数为20,求出总人数,即可求得甲、乙、丙的学生数.解:∵0.15+0.35+0.3+x =1,∴x =0.2.参赛总人数为200.2=100(人),∴得甲的人数为100×0.15=15(人),得乙的人数为100×0.35=35(人),得丙的人数为100×0.30=30(人).方法总结:各频数之和为数据总数,各频率之和为1,频数=数据总数×频率.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 【类型二】 频率、频数与扇形统计图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某学校计划举行一次“整理错题集”的展示活动,对该校部分学生“整理错题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不完整的统计图表:请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本次抽样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 (2)补全统计表中所缺的数据;(3)该校有1500名学生,估计该校学生整理错题集情况“非常好”和“较好”的学生一共有多少名?解析:(1)根据较好的部分所在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即可求得其所占百分比,进而可求得总数;(2)根据频率=频数总数即可求解;(3)用总人数乘对应的频率即可.解:(1)较好所占的比例是126360,则本次抽样共调查的学生数为70÷126360=200(名);(2)非常好的频数是200×0.21=42,一般的频数是200-42-70-36=52,较好的频率是70200=0.35,一般的频率是52200=0.26,不好的频率是36200=0.18.故表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填42,0.35,52,0.26,0.18;(3)该校学生整理错题集情况“非常好”和“较好”的学生一共约有1500×(0.21+0.35)=840(名).方法总结:对于频数分布表与扇形统计图相结合的题目,应充分分析表和图中数据,根据他们的互补信息进行数据补充.【类型三】 绘制频数分布表某校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量情况,抽查了20名学生每天做数学作业所花的时间,获得如下数据(单位:分钟):25,21,23,25,27,29,25,28,30,29,26,24,25,27,26,22,24,25,26,28.按花20.5~22.5分钟为“快”,花22.5~24.5分钟为“较快”,花24.5~26.5分钟为“一般”,花26.5~28.5分钟为“较慢”,花28.5~30.5分钟为“慢”,编制成频数分布表(包括频数、频率).解析:使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各组的数据个数得到频数,再用频数÷总数得到频率. 解:频数分布表如下:方法总结:(1)频数是该组数据范围内的数据个数;(2)在计算频数时,可以使用画“正”的方法记录该组的数据个数;(3)在计算数据个数时注意不要漏数、错数,分清数据应属于哪个组;(4)在计算完成后,将所有分组的频数相加,频数相加之和应为总数;(5)用频数÷总数,即是各组的频率,频率之和为1.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1.频率=频数数据总数2.频数=频率×数据总数 3数据总数=频数频率频数和频率是统计中两个重要的数字特征,它们反映了各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会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湘教版八下数学5.1频数与频率第1课时频数与频率(一)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数学5.1频数与频率第1课时频数与频率(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5.1频数与频率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掌握频数与频率的关系,并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频数与频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但对于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掌握频数与频率的关系,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频数与频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频数与频率的规律探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频数与频率的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频数与频率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奖等,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频数?什么是频率?频数与频率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频数与频率的实例,如抛硬币实验、骰子游戏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出频数与频率的定义和关系。
(八年级数学教案)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收集与处理数据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
《频数与频率》分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以及中位数、众数等,对本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为下节课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准备。
2、教学内容和选择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确定了你最喜欢的歌手”,“《醉翁亭记》中也而两字出现的频率”,你最想去的河南景点”,让学生体会到频数与频率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目标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数据,能读懂统计图。
2•过程方法: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分析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处理,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索、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如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的识别能力。
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
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做一做、议一议中,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决策能力,体会样本估计整体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课题
§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
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讨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师]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跳绳、踢毽子…….
[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
[生]孔令辉、刘国良、邓亚萍、李菊、王楠、贝克汉姆、罗纳尔多、巴乔、迈克尔·乔丹等等.
[师]你为什么喜欢他们
[生]我喜欢邓亚萍、刘国良顽强的斗志……
[生]我喜欢运动员在比赛时高超的技艺,他们给我们展示的一种拼搏精神风貌……
[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有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刻苦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出色.
[师]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投影片)
是什么
[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 、B 、C 、D 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位球星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
[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生]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
(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
[生]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生]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
[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absolute,frequency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
[师]分别计算A 、B 、C 、D 的频数与频率.
[生]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
50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25
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5013.
D 的频数为6,D 的频率为25
3. Ⅲ.课堂练习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
分析: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课后完成)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美体
学生数
频数
频率
[生]可以用上例中的图(三)表示的形式.
[师]这种图叫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不可以用频率分布来表示,如何表示.阅读课本P 151页内容.(利用频率绘制的图)(略)
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
图5-1
[生]频率在至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至之间变化.
[师]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
[生]我认为是“的”字.
3.做一做
(1)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158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9 156 166 164
160 157 156 160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
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66 157 151 146 151 158 160
165 158 163 162 161 154 163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
164 168 159 153
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的大小.(学生填下表)
频率分布表
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
小结: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对各种数据的统计表的处理.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例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
Ⅴ.课后作业
习题 .
Ⅵ.活动与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内、外多让学生去观察分析自己身边的事情.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写一些实习作业,逐步掌握统计里的实习作业的问题如何表述,完成的步骤、实习报告的写法.例如要了解当地初中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情况.
[过程]具体要求包括:(1)如何选取样本、样本容量多大.(2)计算哪些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频数、频率等).(3)数据如何整理.(4)如何估计总体情况.
[结果]具体步骤包括:(1)确定抽取样本的对象.在统计里,所要了解的情况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大,为了使样本对总体的估计更加精确,所确定的抽取样本的对象力求具有代表性.例如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初中某年级某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如果要选一个学校作为抽取样本的对象,那么这个学校不应是学习成绩较好或较差的学校,而应是成绩较为适中的学校.可见抽取样本对象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
(2)确定抽取样本的方法并抽取样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3)计算和分析数据,写出书面报告.为了保证所得结论具有参考价值,所以要求数据来源于实际且真实,计算准确无误.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责任心,用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身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以小见大,逐步提高自身能力.
§频数与频率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例题讲解
三、课堂练习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