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https://img.taocdn.com/s3/m/4d257b5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8.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海洋流、气候带等。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二、知识梳理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息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白天太阳照射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能量,气温升高;夜晚太阳照射消失,地表散发热量,气温降低。
因此,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呈现昼夜变化。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规律。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巨大,海洋气温变化较缓和,陆地气温变化较激烈。
三、案例分析1. 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分布亚马逊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且变化不大。
由于受到热带雨林的影响,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在一年四季中差别不大,多数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2. 北极地区气温分布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气温极低且变化较大。
冬季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夏季虽有融冰现象,但气温仍然较低,呈现极端寒冷的特点。
四、实践探究1. 观察家附近气温的变化规律,记录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2. 制作气温分布图,标注赤道、北极、南极等地区的气温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气温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气温变化,增强环保认识,共同珍爱地球故里。
六、拓展延伸1. 了解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探讨举世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 钻研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珍爱和调适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增强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地球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d5b12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e341c0e019e8b8f67c1cb9d6.png)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 降低0.6℃。
点击
气温的垂直变化(越算越明白)
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
世界、中国气温的极值
最热的地方 伊拉克巴士拉 58.8℃
最冷的地方 南极东方站 ﹣89.3℃
世界
中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疆吐鲁番 49.6℃
黑龙江漠河 ﹣52.3℃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小结)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分布
等温线: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想一想
等高线是如 何定义的?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 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分布图
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世界气温的分布1
观察
1.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世界气温的分布1
观察
2.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世界气温的分布2
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1月大陆气温低于海洋,7月大陆气温高于海洋。
模拟试验活动
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说明陆地与海洋受热和冷却的差异。
气温的垂直变化
想一想
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高处不胜寒”, 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年均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低于﹣10℃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北极圈以内。
世界气温的分布2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都呈现逐渐递减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2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的密集,7月南半球等 温线比北半球的密集。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07f2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8.png)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年级上册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c47e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f.png)
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梳理(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6℃B. 0.06℃C. 6℃D. 60℃2.如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的地区是()A. 高山上B. 高原地区C. 沿海地区D. 内陆地区4.暑假期间,一野外考察组对右侧等高线地形图所示的济宁市某区域考察。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B.①地位于王庄的正东方C.小河②河段比③河段流速快D.图中陡崖高度超过200米(2)下列四地中,最适宜考察组野外宿营的是()A.①地B.②地C.④地D.⑤地5.读“等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6.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 ℃时,海拔4 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A. 0 ℃B. 2 ℃C. 4 ℃D. 8 ℃7.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cd700a1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直观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提问和讨论问题,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3.准备板书设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让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七上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上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935a89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5.png)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气温的概念,比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
(2)能够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3)掌握气温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教师的引领下和掌握气温的有关概念,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气温学习,对后面降水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世界1月、7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
气温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具有气温变化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回答
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min
探究新知1
引入有关气温的相关概念,过渡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阅读和绘制。
2min
课外探究
结合课堂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查询资料,结合教材,加深对气温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1min
注:表内教案内容均用小四宋体,不加粗。师生活动设计要详细具体。
板书设计(可贴相片):
教 案
教学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能够掌握1月,7月世界气温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课的学习,由于有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学习的一个基础,学习气温,气温的学习,能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和世界1月、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11818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f.png)
(4)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气温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际操作。
3.教学过程:
(1)发放气温资料,让学生分析气温变化趋势;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气温概念、单位、测量工具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分析与应用: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分析并解释以下现象:
(1)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增强国家意识,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为我国气候资源利用和保护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学习其他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气温资料,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探究与发现: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气温与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3.应用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气温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e1de2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f.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初中地理_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865d5d941ea76e59fa0421.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种太阳”,思考火火兔为什么种太阳?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e8de0b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e.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气温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气温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和气候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温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气温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象资料、图像资料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例和图像资料,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2c4a912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d.png)
-15
坐标;
-20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份
比一比,看谁绘得快又好!
气温/℃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份
北半球某陆地年变化气温曲线图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 置,逐月用点标出 气温值;
北半球1月份是 南半球1月份是
A点气温 B点气温
结论:冬季气温 海洋高于陆地
世界气温的分布
A
B
7月
北半球7月份是 南半球7月份是
A点气温 B点气温
结论:夏季气温 陆地高于海洋
世界气温的分布 水平分布
1月
7月
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北半球——同纬度地带,1月海洋气温高,7月大陆气温高。
(3)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 海拔 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
降 0.6℃ 。
气温年变化规律: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正好相反!
大
陆
海
洋
最高月平 最低月平 最高月平 最低月平 均气温 均气温 均气温 均气温
北半球 7月 1月 8月 2月 南半球 1月 7月 2月 8月
根据北半球某陆地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 分别表示 1~12月,从左向右标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 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25℃~25℃, 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 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
早上上学 挺冷啊!
中午就热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3b49a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3.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气温这一重要地理概念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常用表示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3.图表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导入和分析;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准备与气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26b9c4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0.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fc7a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e.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1.日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8气温日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
最高气温约31°C,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约24°C,出现在4时左右。
气温日较差=31°C-24°C=7°C。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也就是午后2时左右。
该图表示的是夏季气温,最低气温应该在日出前后,故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左右。
教师拓展:观察下列两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差异。
A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大,气温日较差大;B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小,气温日较差小。
2.年变化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9气温年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年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
最高气温约24°C,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约-4°C,出现在1月,年较差为24-(-4)=28°C。
教师讲解:海陆性质不同,因此气温变化不同。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初一地理教案:气温地理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案
![初一地理教案:气温地理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6b92ea0b1c59eef8c7b4d5.png)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案
目标 1、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上气温的年变化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
气温
的
测定测定仪器 (放在中,离地面米)
测定方法通常一天测次,(北京时间、、、、各测一次,他们的平均数即为。
)
单位及读法记作 ,读作。
气温
的
描述日平均气温一天当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
月平均气温当中气温值的。
年平均气温当中气温值的。
气温对人们的影响气温会影响人们的穿衣、吃饭、建筑、农业及交通等。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低气温出现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2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讲精练解析
1.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4.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5.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6.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7.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加之陆地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都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地多。
8.气温值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例1】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从低纬度向极点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由于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气温差异明显。
南半球主要是海洋,北半球主要是陆地,所以南半球的海陆对比不明显,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同纬度的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O.6℃。
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例2】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20.1 -15.8 -6.0 5.8 13.9 19.7
月份7 8 9 10 11 12
气温(℃)23.3 21.6 14.3 5.6 -6.7 -16.8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
A.北半球热带B.南半球热带C.北半球的陆地上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20.1B.23.3C.16.8D.43.4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
A.12、1、2B.6、7、8 C.9、10、11D.3、4、5
【答案】(1)C(2)D(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
由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23.3℃,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20.1℃,可判定该地在北半球陆地上。
气温年较差为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为43.4℃。
北半球夏季应为6、7、8月。
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地势低平B.平原面积广阔C.海洋广阔D.受太阳光热均匀
2.读等温线图(如图1所示),已知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则该图表示的是半球等温线图,且A点气温(大于、等于、小于)B点的气温。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图1 图2
3.试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蕴函的地理原理。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4.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如图a所示),由图可得出:()〖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图a 图b
A.a>b>c B.a<b<c C.一定是7月份前后D.一定是1月份前后
5.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6.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上午11时B.中午12时左右C.下午l时D.14时左右
7.某地的7月平均气温是25.8℃,l月是一2.8℃,其气温年较差是(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25℃B.28.6℃C.27℃D.27.6℃
8.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等高线B.等深线C.等温线D.等降水量线
9.2007年春节期间,厦门迎来了大量游客,这些游客一部分来自厦门附近地区,一部分大多来自北方地区,使厦门在春节期问又迎来了一个“黄金周”。
请问,下列哪项地理因素使大量游客选择在厦门过年(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厦门地势低B.厦门纬度低C.厦门位于沿海D.厦门中心地区是岛屿
10.某地最热月为7月份,最冷月l月份,均温在0~10℃,该地可能位于( ) 〖本题考查: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A.北半球、热带B.北温带C.南半球、热带D.南温带
1.C
解析:由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海陆交汇处等温线就会发生变化。
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交错分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陆地较少,所以等温线就比较平直。
2.北大于
解析:由于该图中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可先在图边标出适当的数字,有助于分析(如图2),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越向北气温越低,可推知这是北半球等温线图。
就标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点气温高于20℃,B点低于20℃,所以A点气温一定大于B点的气温。
3.由于山地区域海拔较高,山地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低,所以当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各地植物的花期过后,山地的寺庙里桃花才盛开,可见地势的高低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解析:很多诗句都有写景状物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真实写照,都能够用地理原理加以解释,但要善于抓住其关键点。
本题就是要把握气温的变化导致物候的不同这条线索。
4.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推理和探索能力。
a、b、c等温线不确定,可代入数值:假设a:10℃,b:20℃,c:30℃(如图b)。
1点为30℃,2点为20℃,等温线向南增大为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可知一定是7月份前后北半球的夏半年。
若把a、b、c等温线换成南半球仍然是7月份前后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5.B
解析:由图可知,同纬度A地气温高于B地,因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故图中所示为夏季。
6.D
解析:虽然中午太阳高度最高,但因为热量有个积累过程,同时地面的热量向空气中传递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即地方时l4时。
7.B
解析: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当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为25.8℃一(一2.8℃)一28.6℃。
8.C
解析: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顾名思义应该是等温线。
在这条线上,每一点的温度都是相
等的。
同样的原理对于等高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也是适应的。
9.B
解析:世界年平均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厦门的纬度位置较低,因此气温较高。
春节,北方气候仍然寒冷,所以北方居民选择去南方较暖
的地方旅游欢度春节。
10.B
解析: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寒冷。
从均温上看,该地位于温带地区,从最热月的月份来看,应该是北半球,所以是北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