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史
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1、研究的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医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和应用,不同医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比较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其中,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是医学文化融合和交流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加强不同文化之间合作,推动中西医学研究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对轴心时代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不同医学文化之间异同点的认识,探索中西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2、中西医学的概况中医学,源起于古老的中国文化,其历史上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多年。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的内部失衡所引起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其在亚洲地区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西医学,在欧洲文明的核心地带诞生。
传统的西医学主要是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变进行病因及病理学研究,以便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完成医学流程的医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近年来,西医学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中发展最迅速和最发达的领域。
3、中西医学的异同点比较由于中西医学系统内在的文化和历史原因,其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医学进行异同点比较,分别做出介绍。
(1)医学观念中医学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强调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其医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草药疗法、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达到治疗。
而西医学则是一种“具体性的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化学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来诊断和治疗患者的身体病变。
(2)诊断手段中医学强调对全身的观察和望闻问切等手段,以便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依据四诊法和八纲辨证进行研判,最后确定治疗方案。
而西医学则注重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为患者进行病因诊断,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文章编号 : 6 10 7 (0 8 0 — 8 — 7 17 —4 9 2 0 )3 13 0
医药管 理 局则称 ,取消 中医”是 “
“ 科 学 的肆 意否 对
定 ” 甚 至 国 家 重 要 领 导 人 也 不 得 不 在 不 同 场 合 为 中 , 医药正 言 。其 实 , 对生 存危 机 , 医药 界在 奋起 辩 面 中
~ ~ 异, 消除差异 , 实现 中西 医学的 完美结合 。 一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起源; 差异 ~ 中图分类号 : 2 0 1 R — 3 文献标识码 : A ~ ~ ~ 近 代 以 来 ,随 着 西 医 和 西 方 科 规 模 地 传 人 学 ~大
一
至 有 些 人 以 “ 医 不 科 学 ” 由 数 次 提 出 了 “ 止 中 中 为 废
医药 ” 口号 , 中 医药 陷人 生存 的困境 。正是 在 这 的 使
种 背 景 下 , 家 卫 生 部 不 得 不 公 开 表 态 “ 决 反 对 废 国 坚
除 中 医 ” 并 称 “ 是 对 历 史 的 无 知 , 是 对 现 实 生 活 , 这 也
收稿 日期 :0 8 0 — 0 2 0 — 7 3 作者简介 : 申俊龙 (9 3 ) , 15 一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中医文化学 。
维普资讯
南京医科 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 版)
・
1 4・ 8
A T N VE l A I D C N I AN I G( o il ce c ) C A U I I T T S ME I I AL SN JN S c in e S aS
医学 界 ( 别 是西 医学 界 和学 术 界 ) 广 泛 赞 同 , 特 的 甚
中西医病历区别
中西医病历区别1.一般项目同西医住院病历,另加发病节气。
2.主诉描写病人自觉主要痛苦(症状)和发生时间。
3.现病史详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原因、演变经过,主症的性质、程度及有关兼证,疹治过程和效果反应。
4.既往史简述过去曾患过何主要疾病,时间和治疗情况,反映与本病有关的一些资料。
5.其他史包括个人史、家族史。
如系妇女,要记述月经、生育史小儿要记述喂养、生长史。
6.四诊检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叙述四诊所得的客观资料。
主要内容如下:(1)望诊:神色、体态、舌(质、苔色、湿润度、形状),其他异常现象(如口腔、耳、鼻、眼、爪甲、斑疹、白等),有关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质、数量,儿科三关指纹等。
(2)闻诊:声音(语音、气息及有关异常情况,如咳声、痰鸣声、呕呃声等),气味(包括分泌物、排泌物的气味)。
(3)问诊:现在主要症状及其他兼症。
(4)切诊:切脉(三部九候),按腹部及有关头颈、胸部、四肢、脊柱、关节等。
7.辨证分析(1)辨清病因、病机、病位。
(2)分析和确定中医病名、证型,提出类证鉴别的依据。
(3)估计病情的发展、预后。
8.体检摘要T、P、R、BP,阳性体征及有关的阴性体征。
9.理化检查列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及时间。
10.初步诊断写在右下方。
先中后西,双重诊断(确无对应西医诊断例外)。
中医:病名,证候类型和分期,并病者可填一个以上的诊断[例如:?肺痨(阴虚型);?肺痈(溃脓期)].西医:按主要疾病、伴发疾病顺序填写[例如:?肺结核;?肺脓疡]。
11.签名必须按级审查负责,签署全名于右下方。
中西医比较.ppt
进行系统的中西医发展历程比较有 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作深刻的把握, 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 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 补和融合。中西医的比较同时也有助于 扩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 元化发展。进行这样的比较是参与和更 新人类生命科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有比较才能知短长,才能见优劣,才 能辨方向。
基本意义:证是对疾病在某一阶段病理变化 实质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等内容。
意大利医学家莫尔干尼(1682-1771) 创立的器官病理学为疾病分类提供了全 新标准。莫尔干尼把尸体解剖与临床观 察结合起来,将病理解剖成为寻找病灶 的必须手段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之间的桥梁。器官病理学好似按照地理 区域划分疾病,不同器官构成不同地理 分区,因此出现不同疾病。按器官病理 学原则分类疾病,更多关注器官或系统 的疾病研究。
学习中西医各自病证发展历程的意义
(1)审视现实,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明 确医学发展方向。
(2)认识医学的发展特点,自觉地把握 科研定向与选题的背景知识。
(3)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 (4)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5)进行中西医比较,有益于中西医结
合的探索和研究。
中医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 思维,主要得出“证”的概念;西医 根据其理论方法指导辩病的思维,主 要得出“病”的概念。两者形成了不 同的治疗方法。
4、制定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发展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长期 并存
◆生物医药 ◆化学药物 ◆医疗器械 ◆中药的国际市场
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 ☆ 开放进取的头脑
☆不同体系要用不同方法 ☆区别对待不同体系各自的强项
和弱项。
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的区别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治疗方法,它们在发展历史、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应用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首先,中西医的发展历史不同。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医疗实践,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中医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
而西医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经历了长期发展和传承,在18世纪才逐渐形成了现代西医体系,以解剖、生理、病理学等为基础,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其次,中西医的诊断方法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等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而西医则注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X线、CT等,以明确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再次,中西医的治疗原则不同。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阴阳五行,通过调节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中的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多用于调理人体内部的功能和气血的流通。
而西医则主要使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通过直接干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西医的药物应用也有所不同。
中医主要使用中药,包括草本植物、动植物组成的方剂,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和多途径的特点,在调节机体功能、抗炎、解毒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同时,中药的煎煮法、取药时间等也有讲究。
而西医则主要使用化学合成药物,这些药物具有单一成分、明确靶标和独特机制的特点,能够更加精确地干预疾病进程。
最后,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以温和而稳定的方式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对于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于急性病和外科疾病效果较差。
而西医则在急性病和外科疾病的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药物和手术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上能够取得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发展历史、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应用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中西医学比较史
中西医学比较史一.希波克拉底的学说1.四体液学说认为组成人体的是血液(相当于火)、粘液汁(相当于水)、黄胆汁(相当于气)、黑胆汁(相当于土)四种体液,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
由于体液组成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先天素质。
如果人体体液比例失调,就会患病。
2.反对巫术①他对医学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论圣病》中反映出来,认为任何疾病包括“圣病”都与其他疾病一样,起于自然原因。
②强调病人发挥自身的抗病能力,而医生的责任在于促进疾病自然康复过程3.注重实际观察①强调医生要将自己的觉、听、触、嗅、味觉运用于临床实践②注重观察和经验总结,重视疾病预后。
如“希氏面容”、“杵状指”的总结③重视食疗,所用药物不多④强调精通必要的外科技术4.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希波克拉底誓言》及其他的许多著作都反应了其高尚的医德思想,1848年世界医协大会对其加以修改成为《日内瓦宣言》,后成为国际医务道德规则二.医王盖伦(了解)1 .盖伦的解剖学强调解剖知识的重要,首先将脑神经区和脊神经区分开来,对大脑的结构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著作有《论解剖操作》、《论人体各部之功能》2. 盖伦的实验生理学是西方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进一步把研究目标扩展到组织器官功能上。
3 ..盖伦在医学上的错误①灵气说②血液潮动说③二期愈合说三.阿拉伯医学1.阿拉伯医学随世界医学的贡献①保存和发展了西方传统医药学。
保存和翻译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文献,在中世纪黑暗的时期,保存了西方医学的重要著作,被称为“阿拉伯迂回”。
②发展了药物化学。
通过中国的炼丹术研究,发展了许多化学实验方法,制作了许多药物化学器材,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贡献极大。
同时也给文艺复兴后注重实验,讲求分析的西方医学意识提供了足够的实物和方法,促进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③沟通了东西方的医药交流。
阿拉伯人通过学习东西方诸国的医药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医学体系,这客观上进行了东西方医学的交流2.阿拉伯医学的两个代表医家①.阿尔·拉兹注重前人经验,强调临床实践,重视总结经验,尤其注重精神疗法著作有《医学纲要》、,《万国医典》十卷、《论天花和麻疹》②.阿维森纳著成《医典》,在里面最许多疾病做了十分精辟科学的描述和记载。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医学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史,了解它们的起源、演变和对医学界的贡献。
一、中医的发展史1. 起源与初步发展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夏朝和商朝时期。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的经典文献,它包含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秦汉时期,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2. 道教和佛教对中医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内丹修炼和草药的运用,为中医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疗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医的主要传承地,医生们开始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宋代,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医学院和医学会开始涌现。
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太医院”,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和研究。
清代时期,黄帝内经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创新。
20世纪以后,中医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
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
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医的发展史1. 古希腊医学西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和“疾病概论”,奠定了西医理论的基础。
希腊医学的精神是强调观察和实验,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2. 罗马医学和拜占廷医学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医学吸收了希腊医学的理论,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医学的研究和教育减弱,直到拜占廷时期,医学又开始复苏。
拜占廷医学主要以后期希腊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解剖学和疾病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与近代西医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西医医学史比较与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
诊 人 次 是 2 0 年 的 4 0 倍 ; 因 症 就 诊 人 数 是 转 诊 人 数 的 02 .6 6年
・
医疗 卫生管 理 ・
中西 医 医学史 比较 与 中西 医结合 发展 趋 势
邓 军 , 刘 炜
( 三军 医大 学西 南 医院 医教部 科研 科 , 重庆 4 0 3 ) 0 0 8
3 2 2 多 种 措 施 落 实 加 速 患 者 发 现 。 ( ) 合 医 院 是 肺 结 核 .. 1综 患 者 发 现 的重 要 来 源 。据 有 关 资 料 报 道 可 疑 结 核 患 者 中 , 次 首 就诊 医 疗 机 构 达 9. , 直 接 就 诊 于 结 防 机 构 的 仅 占 12 而
4 [] 1
。
项 目实施 后 加 大 了 结 核 病 归 口管 理 行 政 干 预 力 度 , 实
[] 徐 继 山 , 德 思 , 淑 贞 , . 台 市 实 施 结 控 项 目 1 1 迟 丛 等 烟 0年
效 果 评 价 E] 中 国 防痨 杂 志 ,0 4 2 ( ) 3 . J. 2 0 ,63 :0
程 , 现了高治愈率。 实 3 3 存 在 问题 及 建 议 。结 核 病 防治 是 一 个 漫 长 艰 巨过 程 。 郧 . 县经济落后 , 目前 结 核 病 发 现水 平较 低 , 留现 象 仍 存 在 , 诊 截 转
古今中西医疾病对比
古今中西医疾病对比医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医学形态各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今中西医疾病对比。
这两种医学体系在观念、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古今中西医疾病对比进行探讨。
古代医学主要以中医为代表,其特色在于“整体论”。
古代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中医强调平衡与和谐。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症状的表现来判断病因,采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古代医学注重预防和调整病体的自愈能力,强调个体的自然养生。
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古代医学在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然而,现代医学作为西医的代表,更加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
现代医学以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等科学基础为支撑,依靠严谨的实验和研究方法来揭示人体的病理机制。
现代医学具有明确的疾病分类和诊断体系,在治疗上更注重以药物为主,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也更加高效和精确,例如X 光、CT、MRI等成像技术,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病情。
尽管现代医学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突破,但在治疗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现代医学注重治疗病症本身,而不太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
与中医相比,现代医学对于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少关注,临床治疗更多依赖于技术和药物。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医疗系统有时被批评为冷漠和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因。
在古代和现代医学之间,中西医学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医与西医在疾病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将疾病视作人体内外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异常。
而西医则更侧重于病因的分析,将疾病归因于细胞、基因或病原体等。
中医在治疗上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以草本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
而西医则倾向于通过手术、化疗、放疗等技术手段直接干预疾病的具体病变部位。
古代中医和现代中西医的比较,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古代中医主张“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整,倡导“生活养生”的理念。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沿革课件
•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
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 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 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 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 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 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 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恽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爱子相继 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 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 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 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 长儿科。
• 小小的孟河古镇这里名医云集,医
事之盛,冠绝东南,形成了中华民 族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这里 孕育着当朝中医药﹙学﹚史上驰名 全国的“孟河医派”,这就是至今 仍名扬中外的孟河医派文化。常州 辉煌灿烂的孟河医派文化,孕育了 数不清的传世奇方熔炼百家自成一 体的中医药﹙学﹚世家,其渊源流 长的医术医德造就了不少中医药﹙ 学﹚名家和世家,至今仍流传不衰。
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 心:“折衷归一”、“保 存中说,西说为证”,并 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 中医岂无所短。”
• 张锡纯(1860~
1933),字寿甫。先 世原籍山东诸城,明 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 为盐山人。家道小康, 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 集,因其家训教子孙 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 随父习医。
•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
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 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 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 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 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 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 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 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 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 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 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 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 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中西医的形成历史与差异分析
中西医的形成历史与差异分析摘要:中医、西医都是人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文明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一直交相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存在着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中西医的不同态度和认识。
本文面对中西医的差异,从历史源头进行分析,解析了中西医的形成历史,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从根源上认识差异、理解差异,以期促进医疗水平的发展,除人类之病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关键词:中医;西医;形成历史;差异一、中医的形成历史生活实践对于中医理论来讲极其重要。
我们的祖先在尝试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痛,产生了中药的原始雏形;在烘火取暖的时候,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对身体作局部取暖可减轻某些病痛,通过发展和优化,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另一部位的病痛可以得到减轻,从而创造了运用骨针治疗的方法,逐渐演化为针刺疗法,演化产生经络学说。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无数医家“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广泛采集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中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并赢得了民众的信赖。
二、西方医学的形成及在我国的传播?c东方相似,在旧石器时代,西方的生产力同样十分低下,“人们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在对付疾病方面,西方诸民族也不是完全依赖巫术,他们懂得了利用夹板来进行断肢再续,懂得使用止血带,懂得敷用药膏和绑系绷带,懂得将放血作为一种疗法,还懂得灌肠疗法”。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对于改善我国人民的医疗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以其拯救生命、维护健康的宗旨和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治疗技术,逐渐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产生了中西医学地位的长期争论。
中西医逻辑差异历史溯源
21 02年 3月
科学 方法 观是 以实验 定性 和归 纳为 主 。 对科 学方 法上 使用 的数 他 学和 演绎法 采取 不信 任态 度 。 十九 世纪 , 根 的这种 定性 一 纳方 培 归 法才受 到人 们 的重视 。在评 价培 根 的方 法论 时 , 思 曾说 :科 马克 “ 学是 实验 的科学 , 学的 方法就 在 于用 理性 的方 法 去整理 感 性材 科 料 , 、 析、 归纳 分 比较 、 观察 和实 验是 理性 方法 和重 要 条件 。” 笛卡 儿 在《 法 论 》 方 中指 出 , 以将 要研 究 的 复杂 问题 , 可 尽量 分解 为多 个 比较简单 的小问题 , 个一 个地 分 开解 决 。将这 些小 一 问题 从简 单到 复杂排 列 , 先从 容易 解决 的 问题 着手 。将 所有 问题 解 决后 , 合 起来 检 验 , 否 完 全 , 否将 问题彻 底 解决 了。 再综 看是 是 在 16 90年代 以前 , 方科 学研 究 的方法 , 机 械到 人体 解 剖的研 西 从 究, 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 谈谈方法》 进行的 , 对西方近代医学的 飞速发展 , 了相 当大 的促进 作 用 。 威廉 哈维 发现 血液 循环 , 起 如 即 得益 于这种 逻辑思 维 。 医学 研究 由器 官 到组 织 , 西 由组织 到细胞 , 由细胞 到分 子 , 正是这 种逻 辑 思维 。 也 综 观此 时的西 方 医学 , 逻 辑 已经从 同一 层 次事 物 的横 向必 其 然推 理变 为整体 与部 分之 间 的纵 向分析 、 纳 、 合 。 种 医学逻 归 综 这 辑思 维一 直延 续 到现 代 , 到 医学 模 式 的改 变 , 渐 渐退 下 医学 直 才 逻辑 之首位 。 几乎 与此 同时 , 国宋 明理 学亦 开始 引人 医学 。宋 明理学 是 中 儒学 的一 种历 史 形态 , 继 魏 晋把 儒 学 玄学 化 改造 之 后 , 是 对儒 学 的佛 、 老化改造 , 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 和文 明走 势 , 医学亦 在其 中 。 明理 学作 为一 种新 的思 想体 系 , 宋 无 疑具 有多 方面 的 内容 。 其 最鲜 明突 出 的特点 是它 的思 辨性 。 但 而 其思 辨所 遵循 的逻辑 , 旧是 取象 比类 的逻 辑 。 依 如周敦 颐 、 邵雍 的 “ 太极 ”张 载 的 “ 虚 ” 二程 和 朱 熹 的 “ 理 ”王 安 石 和 二苏 的 、 太 、 天 、 “ ” 陆九 渊 和王 守仁 的 “ ” 皆是 范畴 的划 分 , 道 、 心 , 亦是 “ ”“ ” 种 、属 之 源 。 以 , 医学 中 , 使 用 的逻辑 只是 名称 上发 生 变化 而非本 所 在 所 质的改变。如“ 相火” 变成 了“ 恒动” “ 门” ,命 变成 了“ 太极” 等等 。 “ 火热 论” 之本 质仍 是 六气 、 情 之 取象 比类 ;脾 胃内伤 ” 内核 七 “ 之 亦 不过 是气机 升 降 、 阳消长 。 清 以后随 着太极 学 说 、 后天 学 阴 明 先 说 在 医学 中的广 泛应 用 ,中医 学 的逻 辑 思维 方 式 又有 了新 的突 破 。从无 极而 太极 , 极而 阴 阳 , 阴 阳而 五行 , 种从 自然 的 从太 从 这 整 体 到万物 的部分 的纵 向逻 辑思 维 , 地融 入到 医 学思 维逻 辑 渐渐 之 中 , 时 的 中 医学 者 , 但此 注重 的 不是 怎 样将 整 体 分成 各 个部 分 进行 研究 , 是将 目光 重点 关注 于 怎样使 万 物 的部分 回归整 体 。 而 所 以他们重 视 “ 天 ”重视 万物 之始 的 “ 极 ”所 以出现 了薛 己 、 先 , 太 , 张介 宾 、 可等 温补 先天 、 赵献 补益 阴阳之 根源 的 医家 。 种思 维逻 这 辑与 培根 、笛 卡尔 的逻辑 是 相 同的 ,但他 们 关注 的重 点 不 同 , 培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中医西医发展史可追溯至古代。
下面是一个简要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这时期的中医主要是以神秘的神话和宗教信仰为基础,通过术数和巫术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就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17世纪,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逐渐受到挑战。
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疫苗的发现和细菌理论的建立。
这一时期,中医面临着对传统医学的质疑和批评,但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地位。
现代:20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和研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
这一发展得到了中医的积极回应和投入。
中医开始与西医进行融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模式。
在中国,中医逐渐成为公认和广泛使用的医学体系,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医的支持和投入。
当代:现代医学领域中,中医和西医的融合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将传统医学纳入现代医学研究范畴中,并尝试将中医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
总体来说,中医和西医在发展史上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经验和智慧,而中医的发展也受到了西医先进科技的推动。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健康福祉。
近代的中医西医发展史包括以下重要事件和趋势:19世纪: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变革,传统的中医学受到了冲击和改革。
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中国,并逐渐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些中国医生开始学习和运用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20世纪: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中医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了挑战。
1930年代,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包括淘汰传统医院和中医药学校,以及禁止传统医学的实践。
这段时间,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带来了对中医的新的重视和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中医医疗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西医的百年争雄史详解
中医、西医的百年争雄史陈益南/ 文在1835年西方医学正式进入中国之前,中医在华夏大地便早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全国城乡早已遍布了大大小小、正式与非正式(游医)的中医医生,为国人诊病治病,祛疾除害,恢复维系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而,中医,其时便是中国无可争辩的主要医疗手段。
但是,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之后,这百多年来,中国的医疗领域,便开始了二元医学方法的争雄。
而且,争雄的局面竟然呈一边倾斜的态势,即西医在高歌猛进,日益发达,夺关破隘,终至雄据了中国医疗领域天下五分之四以上,成为主流。
而中医却仍停滞于历史,竟裹足不前,故而连连失守,影响只能一退再退,弄得如今几成中国医疗的边缘!据国家卫生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有关卫生资源状况披露,现在,在国内从业医师人数上,西医医生已占绝对优势:2013 年全国共有执业(助理)医生279·5 万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
就是说,现在从业医生中,西医医生占85·8 % ,而中医医生,则只占医生总数的14·2%!而且,据网上一份公开的贴子(一位曾任某省医管局负责人)说,在这些中医医生中,实际上,高达百分之九十(即有35 万以上),都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中医。
因此,全国尚是“铁杆中医”者,即仍是在完全坚守纯中医的立场、理念,只用中医学的理法诊治患者,而没有采用任何西医理念及诊治手段的中医医生,已只剩下4 万多人!这百余年来,中、西医的博奕,为何竟决出了景况如此悬殊的一消一长之局面?这究竟是现代科学的胜利,还是中医方面的自身消解?让我们回放这百余年以来的中、西医争雄历史,看看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第一个在中国正式登陆开办的西医医院,是1835年广州新豆栏街上的“眼科医局”。
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夕。
但当时,已有很多外国人到广州经商做贸易,传教士也来了不少。
为了给这些洋人看病,一个有着医学博士头衔的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看到行医既可有利,又能方便接近中国民众而益于传教,便在广州开设了这家“眼科医局”。
中外医学发展史比较
中外医学发展史比较一、引言中医和西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两大主流,它们具有自身的系统理论,它们之间存在着渊源差异。
近几年来,中国各地各级医院开展了大量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西方的内科技术和西药等对传统中医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中西医的结合,使传统的中医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主要比较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实践。
二、中医发展史中国传统医学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有许多医家的经书被保存至今,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黄帝内经》,记载了大量的中国医学知识,其中有治疗、诊断和药物治疗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医家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使中医在临床的应用和实践得到了进步,从而形成了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如中医的病机学,针灸的理论,药物学等。
三、西医发展史西医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流派,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医学研究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史。
在古希腊,有著名的医疗家苏格兰和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的医学家马克斯·泰勒多,以及近代医学家麦克斯等,他们都对西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西医学在临床实践和学术理论方面得到了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医学体系。
四、比较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但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它们存在差异。
中医的理论着重于辨证施治,强调调摄平衡,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嗅觉,舌苔面色和体温等指标,进行诊断,以此确定病人的病机,并对治疗进行定制。
因此,中医以辨证施治为主要治疗方法,并使用中药、饮食和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脏腑机能来治疗疾病。
而西医则以客观的科学原理为指导,以治疗病因为主,以检查病人的影像学,血液检查和细胞检查等客观资料为基础,进行诊断。
治疗方式以西药和手术为主,手术加上西药疗法,可以快速抗击病毒,消除症状,控制病情。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和理论来源于中医传统和西医科学,它们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结合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现代西医的检查手段,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
中西方医学的历史发展与比较研究
中西方医学的历史发展与比较研究中西方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并行发展的医学体系。
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学体系,而西医则是从欧洲传入的一种现代医学体系。
长期以来,中西医学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和特点。
本文将就中西方医学的历史发展和比较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医的历史发展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的中国古代。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草药治疗疾病了。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开始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难经”等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地位。
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气血”为中心的“气血理论”。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医的医学方法也逐渐成熟。
中医主要运用草药、针灸和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这些方法均是经过长期实验和临床验证的。
而在中世纪之前,中医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也是非常显赫的。
在跨越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不少中医治疗方法也被推广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西医的历史发展与中医不同,西医作为古代医学的一种,在远古时代和中世纪是比较小众的。
现代西医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当时医学学说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范围,并且开始产生了相应的实践模式。
正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发明了显微镜等先进仪器,开启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
到了18世纪,现代西医得以迅速发展。
德国医生Badger于1750年开始创建最早的生理学实验室,由此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的基础。
在医学研究技术逐渐改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理论开始被建立并推广到全球各地。
在现代西医的发展历程中,罗马尼亚的凯旋门医学学院和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都是非常著名的学术中心,他们的医学研究大大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三、中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学虽然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它们的根源基础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中西医结合病历模板
姓名:冯会文出生地:内蒙古省杭锦后旗市性别:男现住址:内蒙古省杭锦后旗市年龄:35岁工作单位:杭锦后旗第四中学婚姻:已婚入院时间:2011年11月18日11时30分民族:汉族记录时间:2011年11月19日08时30分职业:发病节气:教师春分病史陈述者:冯会文与患者关系:患者本人主诉:反复性双下肢紫癜伴尿检异常14年。
现病史:患者于1997年3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紫癜,伴关节痛、腹痛、便血,到当地县医院检查(具体化验不详),诊为“过敏性紫癜”,给予维生素C片、西咪替丁片、安络血等口服,住院18天,紫癜消退后出院。
出院一周后,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紫癜,到当地中医院血液科,查尿蛋白3+,潜血3+,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给予激素及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缓解后出院。
后间断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尿蛋白1+,潜血-。
1997年9月,患者就诊于内蒙古附属医院肾内科,查血肌酐高(具体数值不详),以“肾功能不全(代偿期)”为诊,住院20余天,出院时紫癜消退,查血肌酐正常。
后患者间断口服内蒙古中蒙医院中药,至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尿检持续正常。
1998年11月,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紫癜,并逐渐波及周身,伴腹痛,便血,当地医院查尿蛋白2+,给予中药汤剂及对症治疗,病情缓解出院。
患者出院后尿蛋白1+,潜血阴性,伴小便泡沫增多。
2011年3月12日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蛋白+-,潜血2+,伴腰酸乏力,纳食欠佳。
在当地应用中药治疗,患者尿检异常仍存,为求治疗,今就诊我院,病程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及口腔溃疡,无脱发、畏光、面部红斑。
现症:反复双下肢紫癜,现精神一般,纳眠尚可、腰酸乏力,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脉沉细。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对磺胺类药物过敏,否认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系统回顾无特殊。
个人史:生于当地,未到外地久居,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冶游史,个人无特殊嗜好,否认有毒物质接触史。
中西医之争
近代以来的西医,与中医有本质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方法论”。
1.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出发点不同:静态研究——活体考察 2.诊断方法不同:仪器——四诊
3.治疗观念不同:对抗治疗——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4.药物来源不同:化学合文化 6.科学方法不同:还原论——信息方法
基本概述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
门传统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 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 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 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而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 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 时中医也指“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即中医师。 广义的中医,指的是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如汉 医、藏医、蒙医、苗医等,佛医、道医等等。 狭义的中医,指的则是汉医。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 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汉医,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 代的称呼。
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 世纪50年代的临床
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 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 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 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 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 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 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 入的层次。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
(精品)中西医学PPT演示课件
第五章 殊途的临床 第一节 艺术化与科学化 一、医学与文学艺术 (一)作为科学的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特征 1.真与美是统一的 (1)美以真为基础 (2)真以美为表现 (3)真与美有共同的形式 2.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 3.科学与艺术都强调创造力 4.艺术对科学有重要作用 (二)作为艺术的医学
二、中西哲学与中西医学 (一)中国哲学与中医 1.《易》与中医 (阴阳、五行、藏象、辨证、恒动等) 2.道家与中医(道法自然、辨证等) 3.儒家与中医(仁术、实用理性等) 2.西方哲学与西医 (实物中心论、还原论、纯粹理性、逻辑实证主 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等) 三、文化的其他方面与中西医学 (一)文学艺术与医学 (二)文化的其它方面与医学
(三)两种医学体系 (四)临床与预防 (五)医学模式拓展下的比较 第二节 中西医学比较的意义 一、促进医学发展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 第一章 历史的启示 第一节 同源 一、本能救护与劳动创造医学 二、从巫医合一到巫医分家 三、轴心时代辉煌的医学 (一)《黄帝内经》与《希氏全集》的惊人相似之处 1.同处于文明的奇迹时期 2.都抛弃巫术与迷信 3.都强调整体观念 4.都注重动态平衡 5.都强调哲学指导 6.都强调临床观察 3 .
中国第一部中西医比较教材
《中西医学比较》
.
1
绪 论
第一节 中西医学比较概述
一、中西医学比较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以前 (二)鸦片战争至1949年 1、西医进入中国的双重性质 2、三种态度 3、中西汇通派及其作用(代表人物: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 ) (三)1949年以后的三个阶段 1、1949-1966 2、1966-1977 3、1977二、中西医学的可比性 (一)不可通约性 (二)可比性 三、中西医学比较的内容 . 2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二)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一,古印度医学(受宗教影响大):
早期:《吠陀经》—《梨俱吠陀》将医生分为外科内科巫医中毒救治医生四个等级《阿闼婆吠陀》
佛教婆罗门时期:外科:赛斯鲁泰“医圣”“妙闻”《妙闻集》①外科手术,器械②整形术
③生理学说:三原质学说“气,胆汁,粘液”‖内科:查拉加《阇罗迦集》
记录两千多种中药少数矿物动物药,指出良药四大特征,身体健康四要素:
营养,睡眠,饮食。
此外,发明瑜珈。
类似中国气功。
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
其学说内容:①四体液学说,在土气水火“四元素学说”基础上提出血液(火)粘液汁(水)黄胆汁(气)黑胆汁(土)。
后至二十世纪发展为“神经类型”②反对巫术,重视自然③注重实际观察④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
三,古罗马医学:1,公共卫生事业发达。
浴池,净水,公共医疗制度。
2“医王”盖仑。
五朝御医。
①“解剖学之王”《论解剖操作》《论人体各部之功能》强调解剖知识重要性。
了解肌肉骨骼神经在解剖上结构和质地上的不同。
②实验生理学:奠基人。
进一步吧研究目标扩展到组织器官上。
证明动脉含血,脊髓的阶段性功能etc③错误:灵气学说,血液潮动说,二期愈合说。
II阿拉伯医学:①阿尔。
拉兹“阿拉伯的希波克拉底”治疗方法多样,设康复室精神病房。
著作:《医学纲要》《万国医典》《论天花和麻疹》②阿维森纳《医典》记载放血疗法。
医学史上三大里程碑:盖仑,希波克拉底,阿维森纳。
III18~19C病理学的发展:①器官病理学的确立:意大利莫干尼对各种疾病的有关器官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确立了器官病理学,从此医学诊病有了明确的“病灶”概念。
(受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不了解联系其独立性是其局限性)②组织病理学的确立:法国医生皮尼尔在《哲学的病理学》中率先提出“类似组织有类似损害”的观点。
法国医生比沙受其影响将人体物质分为21种组织,经组织学原理引入到生理学和病理学中来,确立了“组织病理学”。
将“病灶”推向一个新阶段。
比沙“组织学之父”。
18C是病理学奠基时期。
③细胞病理学的确立。
德国病理学家威尔啸《细胞病理学》奠定了细胞病理学的基础。
使人们确认了疾病的物质基础(细胞),对病理状态的描述和疾病的分类和术语方面完成重要工作。
但较为形而上学忽视联系。
维也纳病理学家罗吉坦斯基在细胞病理学之前曾提出体液病理学说。
认为疾病的基本一样是机体体液不正常。
IV中西医方法论的分析比较:1,定性与定量问题: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基本上以定性的方法加以综合归纳,如八纲,脏腑经络。
西医则倾向定量,认为人体一切都定量才能把人体科学纳入近代科学规范。
定量虽精确化但定性不可坡起。
2,病因问题。
西医的病因是指实质性病因火机体实质性形态,功能的改变。
中医的病因是指从机体的外在表现火机体的反应性(症候)进行分类。
中医病因治疗侧重于调整机体自身抗病能力,间接消灭病原体。
3,分析与综合。
中医使用复方使复方的作用与纠正机体的偏态很好吻合。
但缺乏对人体细节及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的有效分析4,黑箱理论。
西医通过分析的方法逐步打开黑箱来揭示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
中医不打开黑箱,通过临证观察,张国机体症候变化。
通过对症候的分析来找出有效的治疗手段间接控制人体实质形态功能变化。
‖总之,西方生物医学理论建立在近代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研究方法侧重于分析解剖,重复性试验和数理统计。
此应用基础理论以清除组织病灶,一直体内致病菌素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临床医学技术。
中医的整体医学思想一直沿着整体论的道路发展,构成整套医学理论—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弥补现代生物医学的不足。
但是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轻视了尸体本体的研究,缺乏对人体具体细节的了解,因此中医想要提高临床效果,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其疗效,需确定客观的指标,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验证,才能摆脱偶然性和经验论的成分,真正揭示它的疗
效机制。
钱学森“从根本上看,与其说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现代科学落后于中医的实践”“中医的长处就是他的整体观系统观多层次观”(参考感受想法)
V中西医比较:文化背景,方法论,理论体系etc。
中西
自然观:有机自然观,整体,恒动,天人相应构造自然观,结构,绝不,静态,分析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经验总结实验事实
诊疗技术:中诊入纲,辩证药物,自然药物,辨病施治,化学药物,手术
养生调节
Ps:从历史发展角度比较中西医体系的差异:p70 ;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