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湿热体质可以艾灸吗湿热体质艾灸什么穴位好

湿热体质可以艾灸吗湿热体质艾灸什么穴位好一般情况下,湿热体质是可以艾灸的。
艾灸是很受欢迎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它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可以防治多种疾病。
那么湿热体质艾灸好不好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湿热体质可以艾灸吗湿热体质是可以艾灸的。
湿热体质是指湿热内蕴,表现为面垢油光、脸上多痘、身重困倦等,艾灸通过肺俞穴、足三里等穴位调理湿热在人体中的运转,达到对湿热的治疗效果。
湿热体质艾灸的好处促进脾胃化湿脾胃功能受困,水湿得不到运化,只能积聚在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中,艾灸相关穴位比如阴陵穴等,就可以达到健脾除湿的目的。
去肺脏湿热湿热藏于肺脏,则表现为口臭、痤疮,这一类可以艾灸相关穴位如肺俞穴,来清除经过肺脏的湿热。
湿热体质艾灸哪里八髎穴取穴方法:位于骶椎之上,分上次中下,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做法:可每天艾灸1次,每次20分钟功效: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
曲泉穴取穴方法:屈膝时,膝内侧横纹端上方凹陷中。
做法:以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20分钟为宜。
功效:该穴可清利湿热,重在通调下焦,另外还可调经止带,适用于湿热体质人艾灸。
湿热体质的调理小妙招按摩肺俞穴取穴方法:取正坐或俯卧姿势,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做法:用食、中二指端按揉肺俞穴,约揉15-30次,艾灸20分钟左右,当皮肤潮红时即可。
功效: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按摩该处意在去肺脏湿热。
薏米红豆粥材料:薏米100克、红豆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薏米和红豆洗净后先,用清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即可放入锅中,大火煮开,转用小火煲到薏米烂熟,加冰糖即可。
功效:薏米和红豆皆有祛湿健脾的功效,是祛湿热的好食疗方。
提示:该粥不加大米,以免影响该粥的祛湿热功效。
湿热质体质的调理

湿热质体质的调理湿热质的体质调护方案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湿热停留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麻烦:如果要是在湿热停留在关节筋脉就会出现局部肿痛,如果是在脾胃就会腹胀,恶心不喜欢吃饭,如果要是在肝胆就会出现肝区胀痛或者是皮肤、眼睛发黄,如果要是在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
如果湿热体质的人要是再加上体型又偏肥胖往往就有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危险。
一、湿热质主要表现1、形:肤色偏黄,油性皮肤居多,口苦口臭,喜食肥甘油腻之品,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臭秽难闻。
易生痤疮粉刺\黄褐斑,脱发,失眠。
2、神:性情多急躁易怒,烦闷懈怠,身重困倦。
3、舌苔:舌质是红的,舌苔是黄的。
热越盛,他的苔就越黄,最后就变成黑色。
二、成因先天禀赋,嗜烟嗜酒,滋补不当,情志抑郁、消化道慢性炎症、妇科慢性炎症等。
三、调理1.饮食调养:春季不宜进食生冷粘腻等助湿生痰,妨碍阳气升发的食物;以及动物脂肪、糯米甜点心、水分多性寒凉的水果蔬菜。
夏季尤其不可贪凉,如长时间直吹风扇,空调温度过低;宜洗热水澡;避免冰冻饮料及水果。
夏天暑湿季节是保养重点。
不可暴饮暴食,尤其不可多饮高糖饮料。
少食性热生湿、肥甘厚腻的食物。
如辣椒、菠萝、橘子、芒果、山楂、柿子、石榴、猪肉、羊肉、狗肉、燕窝、银耳、甲鱼、海参、鳝鱼、韭菜、生姜、芫荽、饴糖、胡椒、花椒、蜂蜜等甘酸滋腻之品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
应戒除烟酒。
宜食清淡、去湿的甘寒、甘平的食物食物:薏苡仁、冬瓜、绿豆、苦瓜、丝瓜、黄瓜、西瓜、芹菜、莴笋、荠菜、鲜藕、豆角、绿豆芽、赤小豆、豆腐、萝卜、田螺、鲫鱼、鲤鱼、鸭肉、海带、泥鳅、螃蟹、猕猴桃、杨桃、葫芦、大麦、蚕豆、空心菜、苋菜、芹菜、葫芦、荸荠。
食疗举例:四仁赤扁豆粥: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绿豆20克,冬瓜仁15克,白扁豆15克,苦杏仁6克,白蔻仁1克,粳米100克。
洗净加适量水,煮粥。
茵陈咖啡:茵陈10克,陈皮10克,咖啡20克,二药用清水浸泡10分钟,煎汁约150毫升,冲入咖啡,加方糖,以微甜为宜。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湿热体质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气积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药膳、针灸、穴位按摩以及运动等方式来平衡湿热体质,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湿热体质问题。
一、调理药膳中医药膳调理是一种通过进食特定的药材和食材来调节人体机能的方法。
对于湿热体质,中医药膳有着独特的调理效果。
以下是几种适合湿热体质的药膳:1.芡实粥:芡实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用来清理体内湿气。
将芡实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每天早晚饭后食用,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2.决明茶:决明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将适量的决明叶泡水,每天饭后饮用,可改善湿热体质引起的口苦口干等不适症状。
3.薏苡仁糖水:薏苡仁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将适量的薏苡仁煮沸后加入冰糖调味,每天饭前或者饭后适量饮用,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引起的水肿等问题。
二、针灸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调理湿热体质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进而改善湿热体质。
经典的湿热体质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和大椎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热气的运行,达到调理湿热体质的效果。
然而,针灸需要专业医师操作,在选择针灸治疗时需谨慎,并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疗程和疗效。
三、穴位按摩除了针灸外,穴位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理体内的气血流动,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湿气和热气的沉积。
常用的湿热体质穴位按摩有足三里、关元、大椎和中脘等。
可通过手指按摩、指压或使用按摩器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四、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湿热体质的调理也很重要。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燃烧,排出体外,达到调理的作用。
中医调理肝胆湿热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医调理肝胆湿热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肝胆湿热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怕热、大便黄短症状。
肝胆湿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中医调理来改善。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肝胆湿热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饮食调理1. 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肝胆,使湿热症状加重。
因此,在调理肝胆湿热时应忌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2. 多食清热食物:应多食用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冬瓜、黄瓜等。
这些食物以其寒凉性质,可以帮助清热解毒,缓解湿热症状。
3. 避免过食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容易导致湿热重度,因此应避免过食油腻的食物,如炸鸡、油炸食品等。
4. 适量饮用凉茶:中医中有许多凉茶可以清热解毒,如菊花茶、薄荷茶等。
适量饮用这些凉茶可以帮助清除体内湿热。
二、穴位按摩1. 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耳垂下方凹陷处。
用手指适当按摩此穴位可以舒缓肝胆湿热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2. 太冲穴:位于脚背,第一、第二蹠骨之间的凹陷处。
通过按摩太冲穴,可以促进肝胆湿热的排出,缓解湿热症状。
3. 曲池穴:位于手臂,肱二头肌与桡骨之间。
按摩曲池穴可以缓解胸闷、口苦等湿热症状。
4.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突起肌肉上方。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肝胆湿热。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1. 定期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湿热。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2.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肝胆湿热的恢复。
3. 管理情绪:情绪波动对肝胆湿热的恢复很不利。
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情绪影响身体健康。
4. 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容易加重湿热症状。
要保持饮食有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总结:肝胆湿热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但通过中医调理,可以缓解湿热症状,并恢复肝胆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按摩穴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肝胆湿热,还有助于促进整体健康。
有效祛湿的五大穴位

有效祛湿的五⼤⽳位 通过⽳位按摩与艾灸来排湿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法,且简单易学。
⾝体五⼤祛湿⽳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椎⽳、神阙⽳、阴陵泉⽳、涌泉⽳。
百会⽳按摩⽅法:⼿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
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位。
功效:该⽳若受湿⽓⼊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般的沉重感。
刺激该⽳位能帮助理顺⾏⽓,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椎⽳按摩⽅法:低头,双⼿⼗指交叉放到⼤椎⽳的部位,⽤双⼿⼤拇指同时⽤⼒来回揉擦⼤椎⽳,直⾄⼤椎⽳发热。
功效:⼤椎⽳受湿⽓⼊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
刺激该⽳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免疫⼒。
神阙⽳按摩⽅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艾灸⽳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热⽔袋温敷;或使⽤艾盒,将灸条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位受湿⽓⼊侵,则脾胃不适、腹胀、⼤便粘腻,⼥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带增多、经⾎不畅等。
腹部本⾝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体。
阴陵泉⽳按摩⽅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早晚各1次,也可⽤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位受湿⽓⼊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不畅之感。
刺激该⽳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涌泉⽳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
也可⽤温热⽔泡脚后艾灸,双⾜⽳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受湿⽓⼊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疲劳、浮肿。
常按此⽳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鸣、头痛、腰痛等有⼀定的疗效。
承山穴是去湿大穴 一

承山穴是去湿大穴一体内湿气的排除和预防双10法——承山穴是去湿大穴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
现在,全国很多人的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湿气分为以下几种:寒湿: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更重,寒邪伤人更狠。
湿热: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风湿: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肥胖: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一、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1、看大便: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
长期以肉食为主,荤素搭配不合理的人,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2)如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看手纸。
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
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3)看大便的颜色: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如果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2、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
如何去湿热最好的方法

如何去湿热最好的方法
要去除湿热最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寒凉的食物,可以增加清淡蔬菜、水果、粗粮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苦瓜、黄瓜、冬瓜、西瓜、莲藕等,同时多喝水以利于排除湿气。
2. 穴位按摩: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理湿热,比如涌泉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等,可以通过按摩或拍打这些穴位,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3. 热水泡脚:用盐水或深海盐泡脚可以排除体内湿气,还可以加入一些草药如艾草、菊花、茶叶等效果更佳。
4. 中草药调理:一些中草药可用来调理湿热,如黄芩、苦参、栀子、茵陈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草药,喝成草药茶或者煮水喝。
5. 减少湿润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的环境,可以使用除湿器、电风扇或空调来降低湿气。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如果您有严重的湿热问题,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湿气在体内积聚日久则成湿毒。
不少人都备受湿毒的困扰,出现大小便不畅、痤疮、湿疹、四肢无力等症状。
所以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去湿气最好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
1.运动去湿
水湿是湿毒的一种,缺乏运动会导致湿气加重,因此想要去除湿气自然就需要适当增加运动。
运动可以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通过排汗去湿排毒。
2.穴位去湿
按摩穴位也可以去湿毒。
脾俞穴散脾脏的湿热之气,按摩此穴具有和胃健脾、利水化湿之效。
委阳穴居于人体下部,能引水湿下行,腹胀、小便不利都能按摩此穴进行治疗。
如果湿气过重,可用艾灸治疗。
3.饮食去湿
内湿也是湿毒的一种,一般是饮食不节、脾胃损伤所致。
想要去除湿气,最直观有效的当属食疗除湿,首当其冲的就是薏米,适当吃薏米可以达到利水消肿健脾除湿的效果,如果搭配红豆来煮粥其效果更加直观。
4.远离潮湿环境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
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
湿气入侵体内。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夏季不要贪凉打地铺,易受湿气侵袭。
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也会使湿毒积聚。
去湿毒需要避免潮湿环境。
5.作息规律
中医说“思虑伤脾”,脾胃不和,也会使内湿伤身。
所以劳逸结合、不熬夜,规律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也是去湿的重要方法。
以上就是去湿气最好的方法的相关介绍,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身体湿气重 拍拍这个部位就可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身体湿气重拍拍这个部位就可以
导语:1、腋下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
2、肘窝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
1、腋下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
2、肘窝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
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
3、膝窝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
所以平时可拍打此处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一至两周拍打一次。
4、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
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
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5、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
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
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
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

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要劳记《黄帝内经》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胃,”也就是说多数的湿病、腹胀、胃胀等疾病都跟脾胃有关。
试试脾经胃经上的健脾胃大穴修正脾胃之气,除湿除热很有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用脾胃经上的养生大穴来养好脾胃,防治湿热。
循经按摩脾、胃经,扶正除邪湿热不生方法就是找到身体的脾经、胃经,从下到上循经推拿按摩五六遍,尤其是在穴位上要注意稍用力,或借按摩锤敲打使用。
重点使用脾、胃经上的除温热大穴。
方法是:借用一张人体经络穴位图,找到脾经和胃经上的祛湿热保健大穴,如: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明陵泉穴、承满穴以及关门穴和伏免穴、阴市穴和内庭穴等,然后用艾条条这些穴位,每个穴位5~1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半年一个月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大都穴大都穴:归属于脾经,能够健脾和胃,理气化温,清热解表。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属于脾经腧穴、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既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公孙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属于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归足太阴脾经。
商丘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归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硫经通络。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脾经穴。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地机。
归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健脾利温,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
属脾经穴。
承满: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两寸。
归足阳明胃经。
关门关门:健脾和胃,理气化温,利水止泻。
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两寸。
归足阳明胃经。
伏免: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
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委阳穴:祛湿利水的主要穴位

委阳穴:祛湿利水的主要穴位
我是密码君,平时常见的小毛小病,困扰多年的难言之隐,我都可以教你不花1分钱用穴位的方法在家搞定。
专家教你简易找穴法委阳穴在膝横纹外侧端,平于委中。
因穴在委中外侧,故名委阳。
该穴出自《灵枢·本输》的“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
少阳之后,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阳。
” 俯卧位,先取窝正中的委中穴,向外一横指,按之酸痛明显处取穴。
按揉委阳,治疗小便不利委阳穴居人体下部——横纹处外侧,能通利身体上部的水湿,引水湿下行。
无论是胸部胀满、腹部胀满,或是小便不利等这些水湿之气郁于体内的症候,都能取委阳穴进行治疗。
委阳穴是三焦经的下合穴,三焦可以通利人体一身之水湿,而腑病的治疗多取之下合穴,所以委阳是治疗三焦通行水湿不利的主要穴位,具有通利三焦、祛湿利水之功,主治小便不利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取委阳。
” 祛除风湿强健腰膝本穴归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温肾壮阳、强健腰膝、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主治腰脊强痛、腿足拘挛疼痛、痿厥等。
现代医学新用法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如腰背肌痉挛、膝肿痛、腓肠肌痉挛;其他,如肾炎、膀胱炎、乳糜尿、癫痫、热病。
功效指压被施术者俯卧位,施术者用拇指指腹点揉委阳穴。
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
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委阳穴交替点揉。
■ 如果喜欢,不妨点个ZAN 吧!。
人中黄的功效与作用

人中黄的功效与作用人中黄,是人体脸部中央位置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央,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
中医认为,人中黄与人体的气血流动密切相关,具有调气血、健脾胃、祛湿热、消炎止痛等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中黄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并正确使用人中黄。
一、人中黄的功效与作用:1. 调气血:人中黄所在的督脉是人体主要的气血运行通道之一,而人中黄是督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人中黄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调理人体的效果。
对于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的症状,常用按摩人中黄来改善。
2. 健脾胃:中医认为,人中黄的气血运行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人中黄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脾胃的功能,从而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3. 祛湿热:人中黄具有祛湿热的功效,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减少湿气在体内的积聚。
湿热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多表现为口苦口干、尿黄便秘等症状,按摩人中黄可以改善这些湿热相关的不适症状。
4. 消炎止痛:人中黄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当脸部出现红肿痛疼的症状时,可以适当按摩人中黄来改善。
二、使用人中黄的方法与注意事项:1. 使用方法:按摩人中黄可以通过双手握拳,用鼻唇沟中央的部位,即人中黄的位置进行按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
按摩时,可以用适当的力度在人中黄上下摩擦,或者用手指轻轻按压人中黄。
2. 注意事项:使用人中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按摩人中黄时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力过猛,避免损伤面部组织。
其次,按摩时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感染。
此外,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次按摩3-5分钟即可,避免长时间刺激引起不适。
三、人中黄的适用人群与禁忌症:1. 适用人群:人中黄适用于气血不畅、脾胃虚弱、湿热症状、红肿疼痛等症状的人群。
对于长期面色苍白、气血不足的人,按摩人中黄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面色红润。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按摩人中黄可以提高脾胃功能。
针灸治疗湿热下注的穴位效果最好

针灸治疗湿热下注的穴位效果最好湿热下注也是很多人去看中医的时候,一些中医经常说的一种病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肯定是要祛湿热了,用针灸的还是不错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针灸治疗湿热下注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灸治疗湿热下注的穴位1、八髎穴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2、肺俞穴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
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脏,俞就是输的意思。
所以,肺俞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对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
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
3、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
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湿热下注的中药薏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
《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
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
薏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赤小豆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
绿豆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这样做最能化解体内湿气(附按摩图片及手法)

这样做最能化解体内湿气(附按摩图片及手法)夏天大家都爱贪凉,降暑要吹空调、吃凉菜、喝凉饮、冲凉水澡,这些都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如此下去,当你出现浑身倦怠乏力、大便溏泄不易冲、舌苔厚腻发白或黄、痤疮、后背湿疹、水肿、腹胀等现象,证明湿气已经悄悄的侵入你的身体。
怎么去湿?如何化解体内湿气?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说三种有效且健康去湿的方法,不用花钱就能彻底赶走湿气。
快速化解湿气方法一:按摩疏通穴位去湿【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而大肠经的湿浊之气就聚集于此。
按摩手法:连续拍打约5分钟,直到感到酸胀最好。
【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走的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若此处不通畅,湿气不排出去,会导致关节炎、腰酸痛等症状。
按摩手法:按揉委中穴,每次拨动或敲打36下以上,会有很好效果。
【承山穴】承山穴位于小腿肚下方正中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承山穴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还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枢纽,能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胫骨前缘的二横指位置。
丰隆穴可以健脾化痰湿、清神志,缓解痰湿、胸腹痛、呕吐及水肿、肥胖症等。
按摩手法:按摩丰隆穴时,会有轻微疼痛感,建议每天按压1~3分钟即可。
快速化解湿气方法二:运动健体排湿进入夏季,人们湿气重除了贪凉,吹空调等引起,还因为懒。
本来就不喜欢运动,天一热,更是懒得动。
现代人动脑多、动体力少,根本没机会排汗!小编提醒大家,其实运动出汗是很健康有效的去湿方法,如果你每周坚持3-5天的适量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还能达到活络经脉、强身健体及加速湿气排除体外,如果你实在不想运动请参考方法一、三。
运动选择:室外或室内的跑步、健走都是不错的运动,但是注意不要为了出汗排湿选择在烈日下运动。
另外像游泳、练瑜珈、打太极等运动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加速代谢,排湿排汗。
一按就“出水”的神奇穴位,女人每天按一按,舒爽一整天

一按就“出水”的神奇穴位,女人每天按一按,舒爽一整天体内湿气重是万病之源,很多人以为湿气离自己很远,其实,熬夜、嗜荤、贪凉、喝酒、缺少运动、吹空调、穿的少、月子里受风、工作压力大、地处湿气重的地区或者房间不通风透气,都极易加重人体内的湿气。
湿气对人体的伤害缓慢而隐蔽,尤其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湿气不会自愈,放任不管湿邪会一步步侵害人体的健康,起初是引起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久而久之还会引起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
对女性来说,湿气会造成容貌上的损伤,头发油腻,满脸油光,长斑长痘,对自己的爱情,婚姻,事情都极为不利,没有一点竞争力。
而且湿气引发多种妇科疾病,让女性饱受折磨。
那有没有什么好的除湿方法呢?答案是有的,下面小编教大家通过按揉穴位排出体内湿气。
1、神阙穴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脐中部,脐中央,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按摩方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2、阴陵泉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刺激该穴可清利湿热,通经活络,还具有排渗脾湿的作用。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3、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走的是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
所以平时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36下。
4、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
承山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按摩方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可早晚各按摩一次。
湿气太重?只需一个动作,每天3分钟,仅一周湿气全无远离大小病

湿气太重?只需一个动作,每天3分钟,仅一周湿气全无远离大小病湿邪,可以说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十个人里有八九个人有湿邪潜伏。
加之人们饮食上偏爱辛辣、味重,还有甜的口味,这些肥甘厚腻食物过多摄取,影响人的脾胃运化功能,当脾胃没有办法把所有东西都转化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营养成分的时候,那些没有被转化的东西,就变成中医认为的湿邪,留在体内,导致浑身发沉、无力、倦怠以及爱睡觉等症状的发生。
另外,熬夜等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易损耗肾精,肾精损伤多了,肾阳就不足,从而也导致了湿邪存留在各种组织器官中。
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但若是脾虚了湿邪又会困脾。
当一个人脾虚湿盛时,水分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就造成水肿;如果湿邪停在胃肠,即导致大便稀溏、腹泻;湿邪向下发展便生成脚气,流注关节则四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湿邪还有秽浊的特点,“浊”就是混浊,例如有种病症叫淋浊,就是小便混浊不清,另外女性带下白浊,也是湿浊的体现。
因此,中医认为,现代的慢性疾病及癌症等都与湿邪有关。
湿邪是各种疾病的根本,湿气沉重对人体有长期不良的影响。
因此,除湿显的尤为重要。
体内有湿气,有哪些表现症状呢?1、早晨起床无力。
早晨起床后浑身酸痛、眼皮浮肿,头发昏,整个人特别疲劳,没精神。
浑身不清爽,像穿了湿衣服一样,这时你体内就是有湿气了。
2、舌苔赤红无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3、大便不成形。
大便后,可以观察一下,看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一箱水都无法冲干净。
再有,用手纸擦的时候,感觉始终擦不干净,这都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再者,大便颜色发青,不成形且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晒太阳祛湿吗?怎么去除呢?

晒太阳祛湿吗?怎么去除呢?
湿气是人体的一种症状表现,湿气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例如,人们的关节炎、关节疼痛等等都和湿气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祛除湿气是保证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去除湿气的方法比较多,但是晒太阳祛湿吗?怎么去除呢?下面就来看看讲解吧。
★晒太阳并不能祛除湿气,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中医专家指出,按摩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方法,常刮身
体4大祛湿穴位,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1、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
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按摩方法:用指端或掌根作用于穴位,顺时针揉按2-5分钟。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按摩方法: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此穴2-5分钟,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功效:可泄大肠湿热,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湿热按摩什么穴位1. 湿热按摩什么穴位2. 湿热形成的原因3. 湿热会有哪些表现*二、湿热的饮食原则*三、湿热的中药调理
湿热按摩什么穴位
1、湿热按摩什么穴位委中穴在膝窝的中心点上。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
屈起肘部时出现横纹的外侧段为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汇集到这里。
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
丰隆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也就是在外脚踝肩部上面大约八寸的位置。
它既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要穴。
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它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点按承山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起到解除湿邪。
2、湿热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
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
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
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
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脾胃失健、情志因素均可导致。
3、湿热会有哪些表现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
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
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饮食原则1、适宜:黑豆、山楂、猪脊骨、海带、梨、醋、羊肝、牛蒡、绿叶菜、枸杞、米粥、萝卜、山楂、桂圆。
通达肝气的同时要养护肾气和肝血,可以吃些枸杞、桂圆、米粥、绿叶蔬菜、豆芽、萝卜、大白菜等。
2、不宜:羊肉、牛肉、烟、冷饮、海鲜、葱、鸭、栗子、血、猪心。
平衡此时节脏气,咸味的食物要少吃,如:贝类、鱼、栗子、鸭、蟹、血、猪心等。
另外冬月不可多食葱,令人发疾。
触寒而回,寒若未解,不可便吃热汤热食,须稍倾方可。
羊肉大热,湿热现在不宜多吃,尝鲜即可,也最好搭配萝卜、甘蔗等凉性食物。
3、忌吃:新姜、小蒜、蓼子、野鸡肉、狗肉、霜下瓜、葵菜、胡椒、花椒、韭菜、獐肉、猪肾、羊肾、猪肉。
湿热的中药调理1、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
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
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
豆豉宣郁透热。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3、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