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牵头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分委会主席:江青艳相关学院:学科带头人:张永亮执笔人:高春起审稿人:江青艳校稿人:聂庆华王军军、彭贵青、孙少琛评议专家:凌飞、张新全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2021年6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一、学科概况“畜牧学”是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并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也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于1981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现拥有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年均到位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
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在Nature、ELIFE、PNAS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多篇,获专利授权100多件。
2015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我校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畜牧学进入全国八强;2019年,畜牧学被列入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建设的八大学科、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学科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服务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为核心,以培养高水平畜牧科技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畜牧科技人才培育基地、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制高点。
畜牧领域农业硕士是与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畜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 村 的战 略举措 是在 中共 十六 屑
五 中 全 会 上 第 一 次 提 出 , 国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的 重 大 历 我
维普资讯
l8 3
广 东 农 业 科学
20 0 8年第 6期
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盂成 民’ ,刘 零 ’ ,魏 旭 娇 ,陈 然
(. 1 华南 农 业 大 学 研 究 生处 , 广东 广 州 5 0 4 ; . 南农 业 大学 国际 交 流 处 , 东 广 州 5  ̄ 2 16 2 2 华 广 1 ;
3 华 南农 业 大 学 教 务处 . 东 , . 广 州 5 0 4 ) 16 2
摘 要 : 绍 了 农业 推广 硕 士 专业 学 位 设 置 的 背景 , 析 了新 农 村 建 设 对农 业 推 广 技 术 人 才 的需 求 及 新农 村 建 设 背 景 介 分
下农 业 推 广 硕 士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 提 出 了新 形 势 下 农 业 推 广硕 士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教 育 面 临 的 机 遇 、 在 并 存 的问 题 及 相关 对 策 。
p pr rl it d cs h ak r n f g cl rl x ni s r (ee a e A M po si a dge.t l nlzs ae sy n o ue ebc g u do ar ut a et s nmat ' hri fr E ) rf s n l ere Ias a a e i f t r t o i u e o es n t e o o y
关键词: 新农 村建 设 ; 业 推 广硕 士 ;专业 学 位 农 中图 分 类号 : 6 37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8 4 2 0 ) 6 0 3 — 3 1 0 - 7 X( 0 8 0 — 1 8 0
农业信息化095112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如下: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领域1.农业信息化技术2.农业管理信息化3.农业资源利用信息化4.农产品营销信息化5.农业专家系统6.“3S”技术农业利用7.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也可根据工作实践确定研究方向三、学习年限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集中在校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延长学习年限。
如确实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在每年4月、10月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填写《华南农业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申请论文答辩审批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学分为26学分(含参加学术交流所得的2学分、实践教学所得的3学分和撰写文献综述所得的1学分)。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时间和方式三、培养大纲1.基础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介绍农业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动态。
(2)农业生态学:深入了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3)农作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机理。
(4)农业遗传学:了解农业物种的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方法。
(5)农业经济学:分析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环境,并学习农业经济管理方法。
2.专业课程(1)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学习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创新。
(2)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生物技术:深入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农业信息技术:学习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5)农业政策与管理: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农业政策,掌握农业项目管理和决策方法。
3.科研实践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科研实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学生需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研究计划,并完成实验和数据分析。
最后,学生需要撰写一份毕业论文,并进行学术报告。
四、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估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等因素综合决定。
学生需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并达到学校规定的平均绩点要求方可毕业。
五、发展方向农业硕士毕业后可进入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们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农业科研和管理领域的专家。
六、总结农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高级农业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农业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专业的培训,学生将能够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水平。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林业、渔业)相关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方向)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因此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独立担负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相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农产品贸易与电子商务2、农业科技信息化管理3、农村电子政务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为2-3年。
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
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2年半,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负责制订和调整培养计划,协助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为必修课(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为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新型学位类型。
它是学位制度改革的新产物,是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
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实践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培养对象的学习心理上,由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更为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要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直入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能够直接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
其二,理论要具有和实践的高度贴近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而不是仅仅在宏观维度上展示实践的一般性。
其三,理论要具有向实践转换的快捷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无需经过多少转换环节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纯理性逻辑构想。
(二)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是毕业时间不同,有的毕业几年,有的毕业十几年,有的毕业二十几年;二是年龄差异大,年龄小的有二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是职业与工作单位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学员有的是来自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有的是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来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的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干部。
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职业针对性。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
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硕士)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最长年限不超过3年。
其中课程学习实践为1年,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三、培养方式(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
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
(二)故里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着和时间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
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为30—32学分(含专业实践),所有课程应全部在一年内修完。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程为必修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重修。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095132)专业学位研究
农业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09513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是与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行业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由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园艺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以及材料与能源学院等五个学院培养。
该领域农业硕士培养主要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植物保护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是我国最早(1935年)开展本学科(土壤学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
植物保护学科是我国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生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以农业生态学为优势,区域特色鲜明,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
二、培养方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学制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类型,共有以下十个培养方向:1、农业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3、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4、土壤资源管理与持续农业5、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6、植物营养7、肥料8、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9、植物病理10、农药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注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
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崇尚严谨的研发态度和务实求真的工作原则,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
2.专业素养应具有从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相关工作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崇尚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备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专门知识,掌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应用技术的研发理论与方法以及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动态,能扎实开展该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还应具备本领域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推广管理和科研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095131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09513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涵盖作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种业科学、林业科学五个大方向,培养要求如下: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种业生产、林业生产的管理与工程技术,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学位点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开设。
人才培养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实验基地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科学管理和开展有效的培养质量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实施系统化教育与培养过程。
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本领域包括作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种业科学、林业科学等方向,其中:作物科学以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宏观问题为目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理论与技术。
包括研究作物新品种选育的作物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耕作学的理论与技术等。
在热带亚热带作物生理生态、现代耕作制度与生态农业、作物高产优质栽培、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园艺科学以园艺作物安全生产、提质增效、丰富人民生活为目标,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园艺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茶)的栽培及育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旳需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重要为植物保护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较强旳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新型旳农业推广理念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政治思想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旳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遵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研究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旳事业心与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旳理想。
2.业务水平规定掌握植物保护领域旳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门知识,理解所从事旳研究方向旳研究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旳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较为纯熟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具有一定旳洞察力,具有较强旳通过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知识旳能力;具有较强旳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旳心理和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1.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旳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旳一门应用学科。
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旳原因,病原物、侵染方式和症状出现旳过程。
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旳措施,还研究形成病原旳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旳诊断法等。
本学科侧重如下6个研究方向: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植物病毒学、分子植物病理学。
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研究农业害虫旳发生、发展、消长规律及防治措施旳一门科学。
农业昆虫学不仅要以害虫为研究对象,还要研究被害植物受害后旳反应,提高其耐害力和抗虫性,并研究治理方略和以作物为中心旳综合防治措施。
其防治措施应以保护环境、人畜安全和可持续性为原则。
该学科侧重如下4个研究方向:害虫生物防治、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害虫综合治理。
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设置方案一、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开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开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决定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二、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拥护党的根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辛奋斗,##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开展服务;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根底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与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
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作实际完成学位论文,方可进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辩论。
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相应推广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表达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应是农业推广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针对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问题,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与工作量。
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表达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对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辩论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来自农业推广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整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三、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农业与区域发展领域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模式(如顶岗实践、专题调查等),研究生实践研究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三)总学分至少达到36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教学至少达到30学分,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四、课程设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其中公共课13学分、必修课1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五、必修环节必修环节主要包括校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一)校外实践研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一、适用领域:作物、园艺、农业资源利用、林业、植物保护和草业领域二、考试科目(考生可任选其中三部分作答,每部分50分):植物学、遗传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以及植物分类系统四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 诸论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
(二) 植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三) 植物组织组织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四) 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
(五) 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
(六)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的分类单位、植物命名,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点、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及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七)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叶的结构和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木兰科、樟科、大戟科、蔷薇科、壳斗科、蝶形花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有特征及区别点。
二、考试要求:了解植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理解植物学的基本观点,能够应用植物学的观点分析植物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熟悉南方常见森林树种及栽培的植物种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硕士专业培养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管理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农业推广服务机构、政府农业部门、农村发展项目管理组织等单位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农业经济学、农业统计学、农业社会学、农业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以打下学科基础;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农业政策与管理、农业科技与农村发展、农村社会组织与发展、农业市场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增强专业知识和能力;3.实践教学:包括农村调查方法、农业推广案例分析、农村发展项目实施与评估等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能力;4.学术研究:包括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学术前沿讲座、学术研究与创新课程等学术研究课程,针对当前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三、培养方式本专业采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学制为三年。
学生将在规定学制内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并参加学术研讨、科技创新等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和农村调研,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四、培养方法1.学术导师制:每位研究生将被分配一位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其进行科研和学术活动,并对其选题、论文等进行审核和指导,促进学生在培养期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课程学习:研究生将在规定学期内完成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并按要求考核,以达到培养目标;3.实践教学:学生将参与农村调查、实践教学和农村发展项目实施等实践环节,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术研究:学生将参与学术研讨、科技创新等活动,深入研究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并进行科研成果输出;5.评价方法:采用考试、论文、实习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完整的培养评价体系。
五、招生要求1.获得相关本科学历,具有农业或相关专业背景;2.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3.具备良好的学术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畜牧或水产科学与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领域
1.养殖领域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集中在校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延长学习年限。
如确实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硕士研究生
在每年4月、10月由研究生本人申请,填写《华南农业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延期申请论文答辩审批表》,经导师和所在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能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学分为26学分(含参加学术交流所得的2学分、实践教学所得的3学分和撰写文献综述所得的1学分)。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
1.学位课(10学分)
1)公共学位课(7学分)
①自然辩证法2学分,36学时
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18学时
③专业硕士英语4学分,72学时
2)专业领域公共课(3学分)
①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1学分,18学时
②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1学分,18学时
③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1学分,18学时
2.必修环节(6学分),由各导师结合毕业论文安排。
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实践教学)3学分,54学时
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学术交流)2学分,36学时
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必修环节(撰写文献综述)1学分,18学时
3.专业领域选修课(10学分)
①动物营养与饲养学2学分,36学时
②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2学分,36学时
③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2学分,36学时
④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2学分,36学时
⑤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2学分,36学时
⑥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2学分,36学时
⑦动物安全生产2学分,36学时
⑧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2学分,36学时
⑨高级动物生理学3学分,54学时
⑩高级动物生物化学3学分,54学时
①-⑦为农推硕士教指委设置的主干课程,供参考。
4.补修课
以同等学力和跨领域学科考取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
如果指定的课程已经在我校修过,可以按规定申请免修。
补修课不计学分。
六、培养环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完成规定的最低应修课程学分外,必须完成以下必修环节。
1.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研究生会及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导师要善于在学术活动中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
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
2.课程学习
所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
3.参加学术交流
(1)参加学术活动5次以上或在学院范围内做学术报告1次;
上述活动登记表、学术报告文稿,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案。
参加学术交流获得2学分。
4.实践教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
上述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案。
参加实践教学获得3学分。
5.撰写文献综述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研究文献,应撰写中、英文文献综述各1篇,每篇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案。
撰写文献综述获得1学分。
6.完成开题论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读书报告的基础上,最迟于第三学期进行论文选题和开题论证。
开题论证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的要求,主要介绍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开题报告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生产关键任务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课题)。
7.完成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
各专业学位点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或专业领域要求制订适合本学科本行业的学位论文格式与要求。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七、毕业与学位
完成学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研究生培养环节有关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通过论文答辩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申请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