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第6章【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视觉与听觉)【圣才出品】
第5章视觉与听觉一、单项选择题1.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答案】B【解析】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假定对声音A的阈值为10dB,由于声音B的影响使A的阈值提高到25dB,即阈值提高15dB。
听觉掩蔽就是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因而,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
2.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0.5秒C.0.2秒D.最大值的一半【答案】A【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
当声源位于正中面时,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时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3.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执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是因为红色眼镜可以()。
A.加快明适应过程B.加快暗适应过程C.减轻视觉后像D.消除视觉掩蔽【答案】B【解析】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
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
换句话说,戴上红色护目镜后,杆体细胞就好似进入暗适应状态了。
因此,红光可以加快暗适应过程。
4.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赫兹B.20~20000赫兹C.0~2000赫兹D.200~20000赫兹【答案】B【解析】对于声音,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这个范围叫做次声波,高于这个范围的叫做超声波。
5.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ibson)B.考夫卡(Koffka)C.惠特海默(Wertheimer)D.鲁宾(Rubin)【答案】D【解析】丹麦心理学家E.J.Rubin于1915年提出,图形是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知觉的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答案】B【解析】知觉的刺激物说即直接知觉理论,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2.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错觉。
A.月亮B.缪勒—莱耶尔C.运动D.似动【答案】B【解析】服装设计中应用缪勒—莱耶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D.B.不能________他左视觉场的刺激,但是他能________它们。
()A.意识到并定位;辨认/确认B.觉察/定位;看见C.辨认/确认;觉察/定位D.觉察/定位;辨认/确认【答案】C4.()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A.记忆;注意B.觉察;无意识C.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D.知觉;感觉【答案】C5.()是不准确的知觉。
A.幻觉B.感觉C.错觉D.妄想【答案】C6.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C【解析】深度知觉即空间知觉的来源包括:肌肉线索、物理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最重要的深度知觉线索是双眼线索。
二、多项选择题1.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诱发运动D.网像后效【答案】ABC2.间接知觉可通过()来研究。
A.不可能图形B.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C.知觉恒常性D.两可图形【答案】ABCD3.用一只眼睛就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
A.纹理梯度B.遮挡C.运动视差D.线条透视【答案】ABCD4.环境刺激为人类知觉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遮挡B.几何透视C.阴影D.运动视差【答案】ABCD5.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BC6.当判断远近不同的山时,能够很容易根据颜色浓淡来进行区分,这是()。
A.单眼线索B.辐合C.空气透视D.结构透视【答案】AC7.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引 论)【圣才出品】
第1章引论一、单项选择题1.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该著作是()。
[统考2009研] A.《定量分析手册》B.《心理学大纲》C.《实验心理学》D.《心理物理学基础》【答案】C【解析】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2.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
[统考2009研]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答案】A【解析】因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变量,它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该题中的阅读速度属于因变量,而字号大小则是自变量。
3.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统考2009研]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答案】B【解析】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消除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影响的方法;随机法是指采取随机抽取样本或者分配样本的方式,使无关变量得到控制的方法;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匹配从而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4.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
[统考2007研]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解析】实验中实验者主动加以操作、变化和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本题中,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是要加以操作和控制的变量,所以是自变量。
本题中的因变量应是识记成绩。
控制变量是指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实验发生混淆,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材料显然不是使实验发生混淆的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5.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统考2007研]B.平衡法C.排除法D.恒定法【答案】C【解析】双盲法是指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晓实验真实意图,从而排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者效应对实验结果污染的方法,属于排除法。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思维)【圣才出品】
10.2课后习题详解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答: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利的一面①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②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弊的一面①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②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Turing检验?答:A.Turing是杰出的英国数学家,1950年在其发表于Mind杂志上的名作《计算机与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
其过程称为Turing检验,用其来说明计算机是否能思维的问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加游戏的有3个游戏者——计算机、人和“试验者”。
有2个联系渠道把“试验者”跟人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计算机装有相应的程序,游戏示意图如图10-2:图10-2Turing的模拟游戏图(2)试验者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提出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作出结论,是谁回答了这些问题,是人,还是装有“思维程序”的计算机。
容许“试验者”提出任何问题。
人当然会尽可能好地向“试验者”证实他是“真正的”人,而计算机的任务则是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的思维。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功能固定化(1)功能固定化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2)在功能固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2.定势(1)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2)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3.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①实验中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②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①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②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1.出声思维(1)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2)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1)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
(2)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
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1)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种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第1章引论1.1复习笔记一、实验与观察(一)实验1.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2.实验法的特点(1)带着特定的实验目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此条件引起。
(二)观察1.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2.观察法的特点(1)能动性。
(2)选择性。
(3)客观性。
(三)实验与观察的比较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则不能。
二、心理学实验和变量(一)心理学实验1.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要求额外变量保持恒定,而仅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并且假设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实验者就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论,即因变量明显受自变量影响。
2.心理学实验框架(1)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
(2)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3.主试和被试(1)主试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二)变量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1.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2)自变量的种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如声音和光刺激、强弱不同的刺激等。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噪声、白天或晚上等。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3 / 38
圣才电子书
D.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解析】A 因素有两个水平,B 因素有三个水平,结合起来组成 6 个实验处理。
7.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 是( )。[统考 2010 年研]
13.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统考 2010 年研] A.顺序误差 B.期望误差 C.实验者效应 D.动作误差 【考点】额外变量的种类及控制方法。 【答案】A 【解析】该被试内设计采用了拉丁方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顺序误差。
A.强度差 B.时间差 C.速度差 D.周相差 【考点】听觉中方位知觉的线索。 【答案】C 【解析】人们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没 有速度差这一说法。
8.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统考 2010 年研] A.情绪特性 B.记忆特性 C.思维特征 D.需要特征 【考点】动作稳定测验仪的应用。 【答案】A
题中的阅读速度属于因变量,而字号大小则是自变量。
3.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统考 2009 年研]
A.统计结论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 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 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引论)【圣才出品】
第1章引论1.怎样理解实验心理学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答: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根本上讲,都是实验科学,实验乃科技之母。
实验心理学是将实验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各个领域的一个心理学分支,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1)认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的心理过程,只能依靠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推测内部发生的过程。
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依赖于实验方法。
(2)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都运用实验室实验法,主要研究与生理心理学相关的感觉、注意、知觉等,只是他们分别强调研究心理的构造和心理的机能。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尽管没有采用严格的实验验证,但弗洛伊德本人是个实证论者,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试图在对梦的解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4)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仅仅在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产生的,而是在做了大量调查工作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19世纪中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对于心理学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实验的方法不仅用来研究心理过程,而且用来研究个性和意识,甚至用于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
因此,研究心理实验方法的实验心理学,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也要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实验心理学也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2.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答: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
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引论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4章反应时间第5章视觉与听觉第6章知觉第7章注意第8章记忆第9章心理语言学第10章思维第11章社会认知第12章意识第13章眼动实验法第14章脑认知成像技术与知觉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 hel m Wun 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思 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答: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利的一面①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②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弊的一面①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②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答:(1)出声思维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计算机是人造出来的)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人的神经系统)的理解。
3.什么是Turing检验?答:A.Turing是杰出的英国数学家,1950年在其发表于Mind杂志上的名作《计算机与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
其过程称为Turing检验,用其来说明计算机是否能思维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六章:心理语言学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六章:心理语言学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连载之第六章: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语言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节语言获得语言获得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自然观察法儿童的电报语言:布朗,他对13个2至3岁儿童的语言记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
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电报言语”先进仪器完善自然观察法:韦尔曼和伦珀丝发现,当儿童说些什么,而听者作出了合适的反应时,只有3%的情况下儿童会重复自己的话。
而且,当儿童说些什么,听者却指出他或她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儿童会在100%的情况下重复自己说的话。
这种现象清楚地说明此儿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调查法1、学前儿童词汇调查史密斯:儿童词汇量增加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某些心理学家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戏剧性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三、个案研究法是一个人作深度研究时采用的方法。
1、朗伯格对缺陷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调查:事实证明,即使这个儿童没有发音的经验,他也能够理解语言。
2、社会隔离:格妮的情况表明,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方习得还是可能的。
四、相关法:1、纽波特:儿童词汇量与母亲言语行为的关系:母亲言语行为的几种量度和婴儿的词汇量,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
①母亲说出客本的次数愈多,儿童的词汇量愈大。
②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子刚才说过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也是正相关。
③母亲重复刚才自己说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负相关。
她的孩子的词汇量就小。
2、家庭环境:儿童的语言能力与以下三个因素是相关的。
(1)儿童母亲的复杂情况;(2)母亲的情绪和语方响应。
(3)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五、实验法1、印证自然观察的问题布朗的实验:儿童几乎总是重复名词、形容词和主要动词,他们很少重复冠词和助动词。
3、揭示隐蔽的过程莫非特利用心脏节律变化为指标,测量幼婴的谚语知觉:发现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一个新的声音,心脏节律就会变慢。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如果存在加工过程或反应之间的竞争,选择注意会付出代价。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1953)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一种听觉注意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
Cherry之后,研究者们又发展了多种双听测验的形式。
(1)实验目的双听测验的目的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那些说话者的声音的特性是否与注意有关?②如果成功跟踪一个通道,是否排斥另一通道?是否能够监控另一通道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转换通道?③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是”,什么样的高优先事件会引起这种转换?(2)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字母或数字串。
如,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数字;同时向被试左耳呈现数字、向右耳呈现音节;让被试两耳听同一段落的故事,时间上稍微错开;让被试一耳听英语,另一耳听法语等。
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3)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例如:左耳“每年……春节……”)。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1)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随后,测试被试是否注意到非追随耳的信息。
(2)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它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2)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h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二)分散注意1.分散注意的定义分散注意是指人们执行监测和搜索任务时,必须把注意分散到几个刺激上。
2.注意能量分配理论Kahneman提出的注意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1)注意能量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视觉与听觉
5.1复习笔记
一、视觉系统
(一)眼睛
眼睛的示意图如图5-1所示,其主要构成部分如下:
图5-1人类右眼的水平剖面
1.角膜
角膜是眼睛正前方的一层透明组织。
光线透过弯曲的角膜受到折射,形成视觉的屈光能力。
2.虹膜与瞳孔
虹膜在角膜的后面,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圆孔。
当光线很暗时,虹膜张开使瞳孔变大让更多的光线进来;当光线过强时,虹膜关闭使瞳孔变小挡住多余的光线。
瞳孔的大小由虹膜的两根对抗平滑肌控制。
当用极强的光线照射眼睛时,瞳孔立即收缩,
3.水晶体
水晶体在瞳孔后面。
把眼睛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半——小的前房(充满液体,可帮助维
持眼睛的形状)以及大的玻璃体。
玻璃体也充满透明的液体,它可以保持水晶体的位置并使它具有弹性。
光线透过水晶体到达眼睛后部的视网膜。
4.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是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
(1)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密集在小于lmm处的中央凹上,每个锥体细胞似乎都有自己的“专线”通往大脑。
锥体细胞主要在白天发挥作用,是明视觉的光感受器,能辨别物体的细节。
(2)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则分布在中央凹周围,很大数目的杆体细胞的活动只表现在一个中间细胞的活动上,这种“许多对一个”的关系增强了感受性,使眼睛能够觉察到很低照明水平下的物体。
杆体细胞主要是在黑夜发挥作用,它是暗视觉的光感受器。
视神经纤维从视神经乳头处离开眼睛沿视通路进入大脑。
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不产生视觉,因此这个地方又被称为盲点。
明视觉(锥体)与暗视觉(杆体)的特性如表5-1所示。
表5-1明视觉(锥体)与暗视觉(杆体)的特性
(二)视神经通路与大脑
1.眼睛到大脑的视神经通路
右视野的光线刺激每个视网膜的左侧,而左视野的光线则刺激每个视网膜的右侧。
而且,
来自每个视网膜左侧的视神经都通往大脑左侧枕叶,来自每个视网膜右侧的视神经则都通往大脑右侧枕叶。
每只眼睛同侧的信息也就被传递到了同侧的大脑。
2.视神经通路的信息加工站
从视网膜到皮层的整个传导通路保持着解剖上的点对点的传导关系。
视网膜是以一种拓扑方式投射到视觉皮层的。
视神经通路有3处重要的信息加工站:上丘、外侧膝状体和视皮层区。
(1)上丘
从视神经交叉来的神经纤维通往上丘,上丘与瞳孔反射和眼动有关。
当上丘的神经细胞受到突然的物体运动的刺激,就会导致眼动使物体的形象落在中央凹,以便看得更清楚。
(2)外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以一种排列有序的方式接受来自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并因之而产生了视网膜在外侧膝状体上的拓扑图形。
(3)视皮层区
从外侧膝状体传入的神经纤维最后终止于枕叶的纹区,即视皮层区。
在此区也可以发现视网膜上的拓扑图形。
(三)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在视觉系统中,如果视网膜某一特定区域在受到光的刺激时能够引起视觉系统较高水平上单一神经纤维或单一神经细胞的电反应,那么,这个区域便是该神经纤维或细胞的感受野。
(四)特征觉察器的概念
特征觉察器是指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时才作出反应的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
此概念是以皮层细胞孤立进行活动为前提的。
对任何复杂的刺激物,大多数皮层细胞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反应。
皮层细胞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的,它们以网络的方式交
互作用,彼此参与。
二、视觉的基本功能
(一)视觉的感受性
1.光谱感受性
(1)光谱感受性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400nm(纳米)(视为紫色)到700nm(视为红色)。
但是,即使是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
(2)Purkinje效应
Purkinje效应是指当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
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更适应于较短波长的光。
如在日光下看起来明度相等的红花和蓝花,到了黄昏时,即光照度变弱时,两种花的色调都变淡了,但蓝花看起来却比红花显得亮些。
2.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与明适应
①暗适应是指从光亮的地方进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现象。
如白天走进电影院。
②明适应是指由暗处进入光亮的环境时,视觉感受性很快下降的过程。
如白天从电影院走出来。
(2)测量暗适应的程序
①被试面对光亮的照明2~3min,其目的是降低眼睛对光的感受性并提供一个参考点来追踪暗适应的时间过程。
②关灯使眼睛处于黑暗中。
从关灯的那一刹那起按一定时间间隔(开始间隔以秒计,几分钟后按分钟计,直到大约30min为止)不停地测量眼睛的绝对阈限。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黑暗中刺激眼睛的光的波长以及视网膜接受光刺激的部位保持恒定。
③测量结果以时间为横坐标、阈限刺激值(为使眼睛看到光亮所需的最小强度)为纵坐标作图,便可得两条暗适应曲线(见图5-2)。
图5-2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阈限的变化
上面一条曲线反映锥体的暗适应过程,下面一条曲线反映杆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
在适应的开始阶段,阈限刺激值迅速下降,很快达到稳定的水平。
这意味着锥体感受性的提高远不如杆体多,而且大约在5~lOmin就完成了。
下面的曲线表明,杆体细胞感受性的提高大约持续20~30min,因而与暗适应刚开始相比,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许多倍。
(3)红色护目镜的原理
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的原理如图5-3所示。
图5-3红光保护暗适应原理
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是红滤光片允许光通过的区域,因此,几乎没有光刺激杆体。
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
戴上红色护目镜后,杆体就好似进入暗适应状态了。
(二)空间辨别
视锐度是指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表现为觉察目标刺激的存在以及辨别物体细节的准确性。
因视锐度有许多种类,其测量视锐度的方法也有多种。
1.觉察
觉察不要求区分物体各部分的细节,只要求发现对象的存在。
在暗背景上觉察明亮的物体主要决定于物体的亮度,而不完全决定于物体的大小。
人们觉察明亮背景上的暗物体的能力是很强的,这种觉察主要取决于视网膜上刺激物的投影与其周围的亮度差别,所以,在明亮背景上觉察暗物体,主要是对比的辨别。
2.定位、解像与识别
(1)定位
定位是觉察两根线是否连续或彼此有些错位的能力。
错位的数量可以变化,当观察者看不出错位时,实际错位的大小便是对定位视锐度的测量。
(2)解像
解像是知觉某一模式具体元素之间分离的能力。
图5-4中(c)是由相等宽度的黑白线条构成的。
当它离观察者一定距离时,就看不出黑白线条,也看不出线条的垂直方向,它变成了一个灰的方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