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2单元-商鞅变法(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 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 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 宗法贵族们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正好适应了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故A正确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与法家推崇、新型农民阶级无关排除BC变法的热潮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2.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二十等爵制和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②③④正确统一度量衡主要是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故①错误故B项正确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选C4.《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 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5.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与官员任职方式无关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末说明官员的任职特点故ACD均错误故选B7.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A. 齐国B. 魏国C. 秦国D. 赵国【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起初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以图施展政治理想所以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魏国故B项正确商鞅并没有投奔过齐国和赵国故可排除AD商鞅离开魏国后才来到秦国所以秦国并不是他首先的目标故可排除C8.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D.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答案】C【解析】“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表明商鞅意在强调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9.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A【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0.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其改革得罪了秦国的贵族贵族诬告他谋反商鞅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 改革户籍制度B. 奖励军功C. 推行县制D. 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规定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表现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治环境体现了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B.材料不是强调发展的多样性而是强调统一性C.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D.秦朝百家争鸣逐渐结束故选A12.电视剧《大秦赋》中秦庄襄王对少年嬴政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莫不是因分封过度世族林立臣子位高权重而悖主篡国如今天下行将一统为万民不再受裂土之苦战乱之祸须将天下权柄操于王者一人之手”此段剧情的历史依据是()A. 分封制历来是巩固统治的障碍B. 秦朝确立君主独尊的皇帝制度C. 战国后期专制集权政治的初成D.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13.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 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中央集权制度全面建立是在秦朝排除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14.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 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 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 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D. 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 能反映出商鞅主张国家控制和干预经济故B项正确这种国家控制经济的做法有利于集中财富实现富国强兵故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工商业的经济利益由国家垄断故排除D项15.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A.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B. 国家统一皇帝集权C. 社会稳定人民富裕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了“大一统”的局面因此出现了“海内皆臣”的现象因此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海内皆臣”不符故排除ACD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商鞅重农的目的和直接影响16.(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方面概括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主张的历史条件16.(3)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1)目的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影响通过变法重农成为秦的国策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和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解析】(1)由材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可知商鞅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战国时期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由材料“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知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答案】(2)主张经济方面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信仰自由政治方面强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近代科学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知经济方面是自由放任由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知宗教方面是信仰自由由材料“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政治方面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答案】(3)赞同①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增强民众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为中国进一步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赞同② 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抵御列强经济侵略但没有意识到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近代民主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解析】(3)两种看法任选一种结合史实简要论述即可17.(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17.(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可以概括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由“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概括出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不难概括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可以概括出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由“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可以概括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18.(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18.(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目的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析】(1)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的教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希望人民富裕减少阶级矛盾通过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答案】(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2)根据材料“必先禁末作文巧”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必先富民”“粟多则国富”体现的是富国富民的思想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这两大变法举措的共性是()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体现了“轻罪重刑”的理念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④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A. ②④B. ③④C. ①③D. ①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和“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前者是商鞅变法中的连坐法后者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二者的目的都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①③正确材料中是连坐法和保甲法不体现“轻罪重刑”和轻徭薄赋的理念故②④错误2.下列秦统一中国影响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②推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3.下图中的文字形体的变化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它反映了当时的()A. 书写方便B. 思想专制C. 中央集权D. 文化统一【答案】C【解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秦朝统一文字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中央集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C项正确书写方便、思想专制和文化统一不是秦朝最大最重要的“制度建设” ABD三项错误故选C4.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 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 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5.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6.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 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 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 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规定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故C正确A、B是二十等爵制的含义排除D项体现了二十等爵制的作用排除7.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A. 墨家B. 法家C. 儒家D. 兵家【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8.商鞅在《商君书》中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这一论述意在说明()A. 农工商三者间相互制约平衡B. 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C. 农商官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D. 农本商末的思想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且商鞅是倡导重农抑商的故排除A项材料说明农、商、官都是合法的谋生职业并不能说明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C9.西周时晋国史官为公族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史官一职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晋国公族史官但异姓史官不能像公族史官那样参政、执政材料中晋国史官的变化()A. 破坏了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B. 源于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C. 与人才选拔制度调整有关D. 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的史官由孙伯餍籍氏一家独揽到春秋时期的晋献公时异姓史官完全代替晋国公族史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现象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人才选官的官僚政治开始出现导致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官吏选拔未体现对晋国政局的稳定局面的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井田制的瓦解主要与铁犁牛耕出现有关与材料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10.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时颁布《法经》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权和财产权这一做法()A. 体现儒法并用的务实思想B. 促使魏国实现了社会转型C. 表明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蕴含法家的家国情怀思想【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儒法并用的思想故A正确李悝变法并没有推动魏国的社会转型排除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家国情怀的思想排除D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12.(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12.(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关于袁世凯葬礼的不同主张?请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解析】(1)目的依据材料一“欲使国家富强”、“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依据材料一“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答案】(2)论题袁世凯的葬礼之争是当时中国社会形势的反映阐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彻底摧毁旧的思想观念社会上的复古之风依然存在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葬礼问题上主张参酌皇帝葬礼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措施社会风尚有了很大改变加上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因而社会舆论反对袁世凯葬礼采用旧礼仪主张采用符合共和宗旨的新礼仪因此袁世凯的葬礼之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说明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曲折发展【解析】(2)依据材料“只可酌采皇帝葬礼斟酌损益” “其外国礼典则拟搜集德、美两国大总统国及各国元首之国葬礼互相参酌而成”可知主张有两种一是参酌皇帝葬礼二是反对袁世凯葬礼采用旧礼仪主张采用符合共和宗旨的新礼仪看待即是对这两种主张的认识主要从原因角度分析即可13.(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3.(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答案】(1)相同点具有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解析】(1)依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具有血缘色彩依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可以得出不同点是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答案】(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表现是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影响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3)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举例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解析】(3)第一小问的具体内涵依据材料“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是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第二小问的史实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思想解放的史实回答即可如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4.(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14.(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14.(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14.(4)依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答案】(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制度基础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特点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第二小问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基础有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答案】(2)依据分封制为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为军功、选贤任能方式分封制为世袭郡县制为君主任命【解析】(2)本小问的差异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依据和方式等方面比较即可【答案】(3)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解析】(3)第一小问的权限依据材料三“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得出权限是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三结合行省制度的影响解答即可【答案】(4)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解析】(4)第一小问的性质依据材料四可知性质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2商鞅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二) 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董仲舒材料二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致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苏轼(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董仲舒、苏轼评价商鞅变法是否客观,并说明理由。

(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上述评价的动身点。

(7分)[解析] 本题属材料式问答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第(1)问,留意辩证分析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观点。

二者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都掺杂了个人观点,既有确定,也有确定的主观歪曲,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第(2)问评价两人的动身点,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进行思索。

[答案] (1)董仲舒:指出了商鞅变法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后秦国存在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现象,是客观的;但董仲舒只强调变法后农夫的贫困,未相识到变法对促进秦统一全国的作用。

苏轼:看到秦国经过变法,经济发展,国力增加,成为七国中最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是客观的;但秦朝快速灭亡的缘由是暴政,苏轼归结为变法,则是错误的。

(2)董仲舒:为迎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站在儒家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苏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剧烈反对。

苏轼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认为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召怨天下”,导致秦“旋踵而亡”,以攻击王安石变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视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变法中的这一政策又可表述为()A. 废除井田B. 废世卿世禄C. 奖励农耕D. 什伍连坐【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废除了贵族政治上世袭特权也就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故B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A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措施排除B是鼓励农民垦荒排除C是奖励军功排除D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3.据记载子产对乡校议政采取“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的态度周厉王“革典” 在“国人谤之”时才怒而“使监谤者” 商鞅却将赴国都盛赞变法之民“尽迁之于边城” 使“民莫敢议令” 这表明商鞅变法()A. 汲取子产乡校议政经验B. 依靠行政力量树立权威C. 旨在集中力量发展农耕D. 注重激发民众政治热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子产对乡校议政采取‘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的态度……使‘民莫敢议令’”可知子产允许人民议政商鞅用行政手段禁止人民议政故B项正确 A项错误没有提及农耕故C项错误不利于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故D项错误故选B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A. 秦朝统一文字B. 秦朝统一货币C. 秦朝疆域辽阔D. 秦朝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从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子素朝统一文字故A正确BCD表述和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5.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这实质上()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商鞅是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买卖即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A. 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B. 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C. 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D. 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答案】A【解析】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A7.《管子》记载齐国“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即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从此劳动者“夜寝早起” “为而不倦”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这种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小农经济的兴盛D. 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B【解析】8.秦国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主要目的是()A. 革新社会风俗B. 发展小农经济C. 鼓励人口增长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9.《史记·商君列传》载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司马迁的这一评论反映了商鞅变法()A.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B. 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 重视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D. 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百姓来归附【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以判断出因为商鞅变法采取了一些列促进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错误商鞅变法重法治轻教化故C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吸引了其他诸侯国百姓的归附故D错误故选A10.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1.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 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A. 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B.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 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D. 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分家现象并形成了一种制度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家现象有利于推动古代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B两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 C项并非主要意义故排除12.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 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A【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变法还规定了相同的租税“舍地而税人” 这些做法()A. 刺激了农民对土地的追求B. 使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C. 以利益调节刺激农业发展D. 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14.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 ①④B. ③④C. ①③D. ②③【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战及“燔诗书而明法令” 故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不可能“四书五经”是宋代以后才成为官方教科书所以④与题意不符故①③符合题意15.《史记》“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A. 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B. 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C. 为征服岭南而修筑D. 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答案】B【解析】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是对秦“直道”的描述其目的是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故B项正确“五尺道”与“九原”地理位置不符故A项错误为征服岭南而修筑的是灵渠故C项错误“通道”是为防止北部匈奴族的入侵而修筑故D项错误故选B16.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指出春秋之际只有“士”才能当兵兵都是贵族而农工商不能当兵至战国则全民皆兵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四民阶层的形成B. 百家争鸣的效果C. 学在官府的打破D. 政治结构的转型【答案】D【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17.(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17.(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的权限及其影响17.(4)依据材料指出明朝内阁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答案】(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制度基础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特点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第二小问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基础有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答案】(2)依据分封制为出身、血缘宗族郡县制为军功、选贤任能方式分封制为世袭郡县制为君主任命【解析】(2)本小问的差异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依据和方式等方面比较即可【答案】(3)权限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解析】(3)第一小问的权限依据材料三“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得出权限是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三结合行省制度的影响解答即可【答案】(4)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性质的机构)作用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解析】(4)第一小问的性质依据材料四可知性质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18.(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18.(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1)侧重点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解析】(1)依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出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依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得出君民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依据“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得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或身心和谐【答案】(2)启示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实现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解析】(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可得出追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实现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19.(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为田而赋税平”概括回答【答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影响通过材料“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答案】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具有相对的公平公正性【解析】意义通过材料“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商鞅变法中,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措施包括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普遍推行县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制订秦律,以法治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④【答案】C2.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答案】C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4.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 ①②③D. ②③④⑤【答案】A5.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答案】D6.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A. 吴起变法B. 李悝变法C. 管仲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B7.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规定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 为国家增加收入B. 保障公田的地位C. 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D. 保障百姓的收入【答案】C8.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答案】A10.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答案】D1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史载,商鞅在变法失败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折射出
A.秦国民众对变法内容的遵守B.商鞅变法最终人亡政息
C.秦国社会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商鞅自身富有牺牲精神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B.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7.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进行变法改革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确立封建专制统治C.争取兼并战争胜利D.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8.《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的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 铁犁牛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B. “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推动D. 各国诸侯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答案】A【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时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就促进了生产关系改变土地私有制就逐渐的产生和发展B.百家争鸣不是根本原因C.地主阶级壮大只是经济条件不是根本原因D.各国巩固统治的需要是直接因素故选A2.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A. 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B. 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C. 推动了商业的发展D. 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政策因此该改革不可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是商鞅变法的意义不符合题意3.“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A. 城邦政治B. 贵族共和制C. 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D. 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的相关内容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D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D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4.商鞅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据此可知商鞅变法()A. 增加了秦国的赋税收入B. 改变了秦国传统的社会风俗C. 推动秦国人口大量增长D. 刺激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5.2012年10月影视巨作《大秦帝国2》的上映引起了轩然大波这部影片再现了秦国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统一六国的整个历程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 人民渴望统一B. 实力强大C. 统一策略正确D. 重视人才【答案】B【解析】A.人民的渴望是统一的背景但不是秦国能够统一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秦国能够统一是因为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这是他能够统一的根本原因故正确C.统一策略的正确是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重视人才是统一的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故选B6.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可以看出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可以看出是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 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 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 宗法贵族们的需要【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正好适应了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故A正确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与法家推崇、新型农民阶级无关排除BC变法的热潮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故选A8.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A. 保护农业的生产B. 抑制商业的发展C. 限制贵族的剥削D. 打击贵族的利益【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如果禁止雇佣工人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由此可以看出商鞅主张雇佣工人以维护农业生产故A 项正确B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9.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A. 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B.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C. 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D. 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可以判断出顾炎武认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界不关注国计民生埋首研究“天理”、“人性” 结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故D正确排除A题干是在强调孔孟思想的合理性故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D10.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 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 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A. 相地而衰征B. 焚烧诗书C. 统一度量衡D. 按军功授爵【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尊君”和“平民”的政治路线后者属于“平民”政治路线其内涵强调的是除王权之外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结合所学可知按军功授爵有利于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增强军事战斗力使得士兵通过军功进入仕途体现了商鞅变法中“平民”政治路线故D项正确A项是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主要是承认土地私有排除B项是商鞅变法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属于“尊君”路线排除C项的作用主要是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11.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12.《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3.(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不同之处13.(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的局限性【答案】(1)领域前者侧重经济后者多领域、较全面方式前者温和后者严刑厉法结果前者不彻底没有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型后者彻底实现政治制度的转型思想文化前者自由后者专制商业前者重视后者抑制【解析】(1)根据材料可从改革的侧重方面、改革方式、改革结果、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2)局限性轻教化重功利败坏了社会风气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严刑峻法易激化矛盾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局限性为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改革不完全彻底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背景14.(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答案】(1)背景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或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格局变动或者社会处于大分化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教育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答案】(2)表现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解析】(2)本小问的表现根据材料“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可以得出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根据材料“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可以得出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根据材料“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可以得出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根据材料“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可以得出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和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答案】(3)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大为提升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知识分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政府政策的支持【解析】(3)本小问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及政府政策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15.(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为田而赋税平”概括回答【答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影响通过材料“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答案】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具有相对的公平公正性【解析】意义通过材料“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16.(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6.(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措施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解析】(1)依据“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可得出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依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得出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答案】(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2.《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3.商鞅变法开始于()A.公元前3世纪初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4世纪中期D.公元前4世纪末4.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 A.顺应时代发展潮流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C.稳定农村社会秩序D.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5.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6.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7.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8.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9.“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

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10.“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 《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儒家思想受到重视C.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井田制开始遭破坏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记载了一个“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的时期,这一时期A.处于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学说C.各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权利3.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

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

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王权未完全确立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私有制逐渐建立4.西周时期,天下有道,征伐礼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天下无道,征伐礼乐自诸侯出,而到了战国时,则是征伐礼乐自卿大夫出,这反映出A.宗法制的逐步瓦解 B.自天子至诸侯势力衰微C.君主专制制度奔溃 D.五霸七雄的局面形成5.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与学术中心,这里名士云集,他们常常就时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

出现“稷下争鸣”的主要社会原因是A.齐国国王喜好结交天下名士B.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C.“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D.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家提出治国救世之道6.秦王赢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秦王赢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A.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 B.推崇削弱宗法观念C.提出了君主专制的构想 D.主张实行郡县制7.《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学派的基本文献,后来被称做“六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 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故C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排除。

2.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A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表述错误,没有消除,排除;B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不是限制旧贵族特权,而是废除,排除;C表述错误,均田制是租调制的基础,表格中表述反了,排除;市易法节省了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故D正确。

3.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

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 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 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 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4.“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

”战国时期,什么“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A. 世卿世禄B. 军功授爵C. 科举考试D. 察举征辟【答案】B【解析】世卿世禄制西周时期通行,不是战国时期的新制度,故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故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故排除C;察举征辟制是西汉时期实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故排除D。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秦孝公三年颁布了《分户令》规定一个家庭内如果“有二男以上”而“不分异”的就必须加倍课税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又颁布了《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两次《分户令》的颁布()A. 大量增加了秦国人口B. 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C. 使社会矛盾不断恶化D. 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A.“分异令”不能直接增加人口排除AB.材料与军队无关排除BC.“分异令”并不会使矛盾激化排除CD.秦国通过“分异令” 增加了小农户的户数有利于挖掘闲散的劳动力故D项正确2.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汉书·食货志》)这种“准平”制()A. 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B. 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 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D.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C【解析】管仲改革题干中所提的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3.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 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体现了()A. 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 社会权势有所变动C. 分封制度的彻底瓦解D.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表明编者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4.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这种局面()A. 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 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5.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6.日本著名汉学家仁井田陞的《唐令拾遗》“捕亡令第28”载“诸纠捉盗贼者所征倍赃皆赏纠捉之人家贫无财可征及依法不合征倍赃者并计得正赃准五分与二分赏纠捉人若正赃费尽者官出一分以赏捉人”这项法令旨在()A.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弘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答案】D【解析】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 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 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B. 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 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D. 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命河曰‘德水’ 以为水德之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秦始皇这些做法为其统治赋予了合法性故D项正确AC项是材料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皇帝制度故B项排除故选D8.云梦秦简记载“发(拆看)伪书(文书)弗智(知)赀(惩罚)二甲今咸阳发伪传(通行证)弗智即复封传它县它县传其县次到关而得……咸阳及它县发弗智者当皆赀” 这说明秦代()A. 邮传制度比较严密B. 法律制度极其苛刻C. 政令下达的速度快D. 中央对地方控制松【答案】A【解析】9.“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但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以政治道德的角度相互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 华夏与蛮夷已无差异B. 天下一统观念最终形成C. 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D. 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答案】D【解析】10.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①新型生产模式②新型官僚体制③新型意识形态④新型教育方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模式确立起来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模式故①正确战国时明各国进行变法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逐新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故②正确看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儒法道思想影响后世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影响到后世故④正确故选D11.《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故选D12.如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根据材料判断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的史料价值正确的是A. 能印证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B. 属于商鞅改革的文献史料即二手史料C. 属于反映秦国经济改革的实物史料D. 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的文物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这是商鞅变法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因此属于反映奏国经济改革的实物史料 C项正确商鞅变法在奏统一之前排除A 这是一手的史料不是二手的排除B 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指导思想是什么故排除D.13.若为“百家争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拟一个研究主题最适合的是()A. 文明起源B. 社会变革C. 帝国重组D. 南北对峙【答案】B【解析】A.文明起源是在远古时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百家争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出现在这一时期C.帝国重组说法错误排除D.南北对峙是不符合题意排除14.据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之时饥荒晏子就借景公修筑路台的机会招募一些灾民来务工“令吏重其赁(工钱)” 并且延长道路和工期这一措施的实行意在()A. 发展交通事业B. 缓和社会矛盾C. 增加财政收入D. 维护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国家有饥荒之时晏子通过兴建国家工程给了灾民就业机会灾民领取工钱生存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项正确故选B15.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 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 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 赃只“一钱以上” 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 秦律具有残酷性C. 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 秦律具有公正性【答案】A【解析】试题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内容具有残酷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该规定的目的故C项错误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无法据此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16.(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答案】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解析】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 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17.(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17.(2)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学术思想史上出现黄金时代的政治、经济原因17.(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的儒、法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孔子“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出现“百家争鸣”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奠定了基础所以是黄金时代【答案】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8.(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18.(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18.(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答案】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解析】第一小问的理论基础依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以得出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秦孝公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答案】社会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析】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可以得出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答案】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司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解析】第一小问的结局依据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可以得出原因是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司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第二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19.(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的财经思想1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财经思想的影响【答案】(1)思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解析】(1)本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尽全部努力从事耕织”、“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致贫者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将农战二者结合在一起奖励对外作战中的军功”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他认为国家应努力使人民弱如国民富了就不易驱使人民应家无储积一切余粮全部集中于国家对于工商业商鞅主张征收重税”可以得出实行国富民贫的重税政策“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彻底摧毁了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垄断特权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可以得出开阡陌封疆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断征战兼并对手所以他不能将邻国视为贸易伙伴”可以得出注重战争需要轻视货币作用【答案】(2)影响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的经济思想和措施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商鞅的财经思想指导了商鞅变法中经济、军事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维护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了统治但是这一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文侯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变动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修兴水利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 A不符合题意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 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选B2.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商鞅变法促使了秦的强大为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齐楚等国当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3.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秦采取这做法旨在()A. 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B. 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C. 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D. 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在统一过程中对所灭诸侯国采取强迁各诸侯离开原都城目的是消弱诸侯在地方的势力防止再形成割据势力故D正确秦灭诸侯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防止各诸侯国势力东山再起是重要目的和任务因此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表现故A排除材料与加快统一的进程无关故B排除材料中不是消灭残余势力而是把原诸侯迁出原都城故C排除故选D4.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 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 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5.《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属于原因排除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遏制说法错误排除C故选D6.《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商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面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 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 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 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即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度已经被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BD故选C8.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9.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指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A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措施排除B是鼓励农民垦荒排除C是奖励军功排除D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后世有何不同11.(2)依据材料说明孔子与司马迁评价管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1)不同管仲认为四民职业有区分但都是国家的柱石后世对工商业者歧视管仲重视商业以商业兴国后世重农抑商管仲认为百姓的物质利益及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后世重义轻利管仲主张顺应民心和人性制定政策后世往往空谈心性和义理【解析】(1)依据材料“四民分业士(兵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可为国家柱石的人民)也”“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结合所学后世的经济思想分析即可【答案】(2)相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同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 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解析】(2)依据材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依据材料“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知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依据材料“管氏有三归(府邸)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放酒杯的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12.(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12.(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答案】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解析】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 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13.(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13.(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13.(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13.(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13.(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这-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富国强兵郡县制【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商鞅变法在地方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解析】(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答案】(3)百家争鸣【解析】(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4)孔子“仁”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解析】(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的教育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答案】(5)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解析】(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 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政加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解析】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①符合“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④符合“知利而不知义” 商鞅变法虽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它有着材料中所说的局限性如轻视教化和道德故③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了商鞅对待商业的政策故②错误故选B2.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 民贵君轻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思想家商鞅反对保守派的观点故C项正确“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为儒家观点故B项错误“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为用人方面的主张不是要不要变法的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C3.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多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 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答案】D【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秦国商鞅变法中破坏井田制、摧毁奴隶制经济基础、奠定封建经济基础的最有效措施故选D4.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措施或政策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①奖励军功②推行县制③什伍连坐制④重农抑商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A【解析】①②是官制的变化故①②正确③是法律制度故③错误④是经济政策故④错误5.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答案】C【解析】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是才能和军功这沉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C A、B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影响排除6.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B. 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C.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材料“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专制决策失误故D正确依据材料“最后由皇帝裁决”可知 A说法片面故排除A当时不存在政治民主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故排除C故选D7.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而到了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这一变化可以说明战国时期()A. 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 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C.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 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选官用官实行世卿世禄制从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到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国政体现出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故B正确分封制度早在春秋时期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表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故排除C虽然“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 但不能表明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故排除D故选B8.云梦秦简记载“发(拆看)伪书(文书)弗智(知)赀(惩罚)二甲今咸阳发伪传(通行证)弗智即复封传它县它县传其县次到关而得……咸阳及它县发弗智者当皆赀” 这说明秦代()A. 邮传制度比较严密B. 法律制度极其苛刻C. 政令下达的速度快D. 中央对地方控制松【答案】A【解析】9.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商鞅实施的“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A. 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衰退B. 限制了商业发展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 抑制了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 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而非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与商业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因此材料中的措施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故选C10.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A. 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B. 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相对较弱C. 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 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已发生分裂【答案】D【解析】A、B、C三项皆是秦国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排除D是客观条件故D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商鞅变法中获得的启示【答案】(1)背景诸侯争霸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强大意义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析】(1)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意义可从秦国的发展和统一等方面分析【答案】(2)启示好的改革可以使国家国富民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解析】(2)商鞅变法的启示可从国家富强、改革创新、社会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等方面分析12.(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子相同的经济思想12.(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和韩非子产生相同经济思想的原因12.(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韩非子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的法治观及其形成背景13.(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的法治观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主要区别【答案】(1)法治观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法律由君主制定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法律应当因时而变法律要合乎公理民心执法必严、不徇私情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技术的产生与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生法者君也”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随时而变因俗而动” “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可以概括出管仲的法治观有君主掌握立法权法律应当与时俱进适时而变法律要符合公理和值得民众信赖统治者在立法过程中要审慎从宽执法过程中要从严不能受统治者主观因素影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法治观形成背景有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社会思想十分活跃等【答案】(2)区别①服务对象不同前者的服务对象是君主用来保证君主的权威后者的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以保障人民的权利②法的性质不同前者是替统治者制定的王法是统治者用来管制民众的工具后者是全体人民共同制定的约法是治理国家的标准③法的效力不同前者的本质是人治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后者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解析】(2)根据材料中“管仲认为只有君主能够制定法律作为维护自身权威的工具并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社会主义法治则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是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内在统一的基本法治要求”及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的法治观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主要区别有管仲的法治观君主掌握立法权法律为君主服务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君主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君权高于法权等社会主义法治观全体公民共同制定法律法律为全体公民服务保障公民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法外特权等14.(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14.(2)据材料二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力田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解析】(1)第一小问的根本目的依据材料一“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得出富国强兵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措施可以得出力田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答案】(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解析】(2)第一小问的条件依据材料二可知商鞅变法成功的条件是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第二小问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后果与影响的是()A. 秦国的边陲已有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B. 秦国的儒士盈庭C. 秦国已出现阶层的流动D. 秦国的农民勤于耕种战士勇猛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所以秦国不会出现儒士盈庭故B符合题意为本题答案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A、C、D均是商鞅变法的后果与影响故排除2.《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A. 克己复礼的重要性B. 历史进步的必然性C.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D. 与时俱进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体现了法令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是一成不变的 D项正确ABC并非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故选D3.“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君虽死秦法未亡”的根本原因是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故B正确A、C、D三个选项只是具体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4.观察《战国形势图》判断以下表述成立的是()A. 战争频繁推动商业经济发达B. 楚王问鼎严重威胁晋国地位C. 中原地带居于全国经济重心D. 长城众多说明民族关系紧张【答案】C【解析】5.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其主要目的是()A. 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 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 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 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要求是为了使秦国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从而使其强大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维护百姓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贵族世袭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6.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他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 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李悝此举()A. 终结了分封制度B. 体现了“民本”思想C. 顺应了时代潮流D. 强化了“尚武”理念【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可知李悝改革打击了贵族的特权顺应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潮流故C项正确李悝改革不是分封制终结的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尚武”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C7.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A. 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B. 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 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迁天下富豪到关中以充实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强化关中地区作为都城所在地的中心地位故C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中中央政府迁天下富豪到关中是为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协调全国经济故B排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故D排除故选C8.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下列属于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的是()A.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日益强盛B. 长期战乱使得人民渴望统一C.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D.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答案】B【解析】9.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 ①②B. ③④C. ③D. 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故①②正确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故③错误贵族如有军功仍然可以加官进爵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10.秦国史书中将本国历史上接于同样兴起自关中的周自称为“夏” 而称关东诸国为“蛮夏” 从而构建起“受命于天的秦理当继周人之业而征服蛮夏”的历史叙事秦国这一举动()A. 为兼并战争寻找历史依据B. 扩大秦国在关东的影响力C. 传播华夏认同的文化观念D. 重构历史以承继政治正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秦国史书记载本国承袭周人之业征服关东诸国目的在于为当时的兼并统一战争寻找历史依据故A正确B项扩大影响力错误C项传播华夏认同是客观作用而不是主观目的D项重构历史表述错误与材料不符故选A11.《管子》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君臣等级关系B.突出法的作用C.私法盛行致乱D.国家治乱兴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君臣关系‘皆从法’才能‘大治’ 如‘倍(通背)道弃法’就会生‘乱’” 这突出强调了“大治”或“生乱”的关键在于法是否得到尊崇和维护故选B12.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A. 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B. 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C. 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D. 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下令焚烧“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典籍是因为他认为“于国有害” 故这一措施是为了巩固秦的统治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 D正确AB项材料中未涉及排除焚烧诗书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排除C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3.(1)阅读材料一说明每次建立民主政治机遇出现的过程及其最终命运13.(2)材料二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错失机遇的原因13.(3)材料三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具体史实指的是什么?【答案】(1)辛亥革命时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答案】(2)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自然经济的阻碍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阻挠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 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解析】(2)根据材料二“1793年”、“1842—1860”年、“1957—197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自然经济的阻碍第二次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阻挠第三次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 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答案】(3)三个节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3)根据材料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期”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4.(1)指出材料一史料对于研究秦朝(秦国)的历史价值14.(2)材料二中“秦朝既是帝国的模范又是被批判的标靶”说法是否矛盾?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两则史料都是研究秦的第一手资料图一秦士兵家书能够解读出秦人尽孝道等风俗可以印证秦实行全民兵役制费用自理等历史信息图二是秦朝时期刻石能够印证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等史实但存在溢美之词两则史料分别为隶书和篆书书写为研究秦朝文字使用提供一定史料价值【解析】(1)依据“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能够解读出秦人尽孝道等风俗可以印证秦实行全民兵役制费用自理等历史信息依据“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能够印证秦朝统一、实行郡县制等史实但存在溢美之词同时两则史料分别为隶书和篆书书写为研究秦朝文字使用提供一定史料价值【答案】(2)不矛盾秦统一后所创立的一系列制度和维护统一的措施为以后各朝代所长期沿用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历史上汉承秦制就说明了秦朝既是帝国的模范秦朝二世而亡引发后世以史为鉴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解析】(2)依据“这些批评都属于服务于汉朝利益的政治宣传与秦的政策或它的灭亡没有关系事实上汉朝政府起先毫无保留地沿用了秦代的政策对少数政策做了更改比如对法律的简化以及建立分封制但都迅即被摒弃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5.(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一家的思想?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新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有哪些?15.(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15.(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15.(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答案】(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现实社会的需要)秦孝公的支持公平无私、赏罚分明【解析】(1)第一小问的派别依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派别是法家思想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秦孝公的支持依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可以得出公平无私、赏罚分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2)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解析】(2)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在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以得出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依据材料三“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以得出废井田、开阡陌【答案】(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或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旧的奴隶制度(或井田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析】(3)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的奴隶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答案】(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认识改变旧制度的变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解析】(4)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四可以得出原因是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第二小问的认识依据第一小问的原因和所学可知说明改变旧制度的变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 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解析】(1)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以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政治联系方面来分析出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答案】(2)不同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朱熹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把君主专制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劝诫君主实行德政朱熹则通过正君心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而行德政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了阴阳五行家思想朱熹主要吸收了具有思辨化的佛教和道教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加强君权是通过君权神授而朱熹加强君权是把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上升到天理高度董仲舒约束君权是通过天人感应学说而朱熹约束君权则是通过正君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D.“伐木而树谷,燔菜而播粟,火耕而水耨”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A项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瓦解,B、D两项主要指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生产水平。

答案:C2.《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根源”,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战胜而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选B项。

答案:B3.“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籍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增加了鲁国的财政收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私田的控制和管理。

也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故选B项。

A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C项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项战国时期井田制结束。

答案:B4.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5.《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商品交流与发展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

答案:C6.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①统一度量衡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实行二十等爵制④废分封,行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B7.《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军功者”“宗室”,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这样秦国原来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被废除了,选B项。

答案:B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变法者因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而惨遭杀害,而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答案:C9.东周时期(公元前8~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在诸侯国内展开变法运动,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

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汉朝时期,打通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故选C项。

答案:C10.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促进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解析:①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②③是商鞅变法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选A项。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0分,第13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请完成:(1)图1和图2中的牛耕图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你从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4分)(3)图2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4)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各是什么?(4分)(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铁制农具”、牛耕等信息可知是生产力的发展。

第(2)问由图2、图3可知是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及统一度量衡等措施。

第(3)问先确定观点,再结合“坏井田,开阡陌”的变法措施进行分析。

第(4)问可以看出材料二、材料三把历史作用、个人品质两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第(5)问要一分为二进行评价。

答案:(1)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

因为当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材料二:对历史(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材料三: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它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变革,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历史局限性。

1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请完成:(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政治理念?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

(8分)(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变法内容的主要异同。

(8分)答案:(1)公平思想(或中庸思想)。

如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

(举两例即可)(2)实行什伍连坐制,维护统治秩序;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取消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制度的确立;推行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3)同:经济上,都进行了土地方面的改革;政治上,都调整了平民和贵族的关系。

异: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思想,商鞅变法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易风移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商鞅为实现秦国“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所采取的措施。

(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10分)解析:第(1)问要紧扣“民富”“国强”的角度回答商鞅变法的措施。

第(2)问“影响”的回答要紧扣材料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答案:(1)由于变法中实行重农抑商和鼓励耕战的政策,农民积极从事生产,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物质丰富,家给人足。

因奖励军功,严禁私斗,人民“勇于公战”,愿为国家出征作战。

秦国军队数量扩大,增强了战斗力。

秦国出现了“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的局面。

(2)简朴无华的民风;恭俭敬业的官员;无私的士大夫;社会和谐安定,国家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