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

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

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2) 运动项目的性质

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

2. 动机的三个理论:

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在任何有竞争或有评价、比较的场合,成就需要程度高的人都会尽力争取比别人做的好。

2)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件事均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

关的控制性功能和与能力感相关的信息性功能。外部奖励如果能够提高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加强内部动机;外部奖励如果降低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损害内部动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人在不可能获得明显外部奖励时仍然津津乐道于某一活动的行为。

3) 目标定向理论:认为目标定向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指向活动本身并以自身进步为参照的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指向将自己同他人进行能力比较的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下降。

任务定向:强调纵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任务为目标

的心理定向。

自我定向:强调横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社会参照,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理定向。

3. 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的原则:(假如你是教练员,如何培养和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动机)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1) 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1) 满足运动员追求乐趣的需要,如允许运动员在训练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2) 满足运动员归属集体的需要,如可以利用集体成员的资格作为一种颇具诱惑力的奖励,以激励这类运动员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

3) 满足运动员展示自我的需要,如教练员必须尽可能去保护运动员的自我价值感。

(2) 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积极强化:出现特定行为时就进行奖励

消极强化:通过撤除消极的结果来鼓励特定的行为

进行强化时应注意5条原则:①明确奖励的标准;②进行没有规律的奖励;③鼓励运动员间的相互强化;④奖励不能过量;⑥奖励不是最终目的

(3)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依从方法;认同方法;内化方法

(4) 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5) 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6)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第3章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1. 应激的概念: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付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2. 焦虑的概念与分类: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1)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2)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3) 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4) 认知焦虑: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5) 竞赛焦虑:对当前的或对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

3. 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两个理论

1) 倒U型假说:来自最初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第一个理论预测涉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人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对于需要精细肌肉协调性复杂的运动任务而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可能较低一些。不足:①唤醒与操作的关系未必对称②不具备可证伪性③无法对情绪体验做合理解释④忽略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第二个理论:预测涉及工作任务性质对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重要作用。

2) 内驱力理论:最初是由赫尔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技能操作的,后来得到了斯潘斯等人的修正。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D)与习惯程度(H)的乘积,即P=D*H。该

公式意味着,在D(内驱力或者唤醒水平)提高时,P(操作成绩)是提高还是下降,取决于H。如果H为正(习惯是正确的),则P提高;如果H为负(习惯是错误的),则P下降。

内驱力的增强(唤醒水平的提高)将使优势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唤醒水平的提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提高;如果优势反应是错误的,唤醒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下降。

4. 唤醒、焦虑与运动员表现关系的4个理论:

1) 汉宁的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独特的理想机能区段。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水平较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强调个体差异。

2) 哈迪和法基的突变模型预测: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形状似一条柔和的倒U型曲线;认知焦虑较高时生理唤醒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操作成绩会呈现突然性的大幅度下降。不足:①生态学效度较低②要得到普遍的承认,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

3) 马腾斯等人的多维焦虑理论: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

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有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

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状态自信心: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多维焦虑理论对每一个维度与操作活动的关系做出了解释,并预测,认知状态焦虑与操作成绩呈负线性关系,状态自信与操作成绩呈正线性关系,躯体状态焦虑则与操作成绩呈倒U 型关系。教练员需要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运动员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特别是认知焦虑,由于它与运动成绩呈现负相关,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尽量降低认知焦虑。4) 琼斯和斯万的焦虑方向理论:运动员竞赛焦虑体验的强度不是最好的运动成绩相关变量,相比之下,竞赛焦虑体验的方向(积极性或消极性的解释)和频率对于运动成绩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第4章运动活动的归因

1. 习得性无助:由于无法控制某事件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