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说明文阅读要点

合集下载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

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沪教版说明文和记叙文考点的梳理一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加大,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二.说明文考点回顾:节约是自然界的神圣法则科学证明,节约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神圣法则。

稻秆和麦秆等植物都是空心的,其奥妙就在于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稳固的结构,草木植物在风力和果实重力的作用下,秆子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从材料力学的角度分析,实心圆截面秆子和空心圆截面秆子在外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

上海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2021届二模说明文复习)复盘要点PPT模板

上海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2021届二模说明文复习)复盘要点PPT模板
2020二模普陀卷《触摸社会的另一张脸:表情包》 第14、16、17题
2021.3复初月考卷《“谜”漫千年的西瓜雪》 第16、17题
2021一模
3月月考
杨浦《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奉贤《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2020二模长宁
嘉定《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任务:
复盘梳理层次,概括内容,把握说明内容的要点的过程,
体会借助路标词句、前后关联、整体阅读、寻找(利用)关
键句的方法,做简单的复盘笔记。
2021届二模
说明文阅读复习
-2021初中语文评价指南(考纲)-
2.1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2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提取并解释重要的信息。 2.3能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2.4能分析句子和段落的作用。 2.5能识别和运用修辞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6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2.7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
练一练:
2020二模浦东卷《蛋白质和人体健康》 第14、15题
2020二模徐汇卷《上海为何也叫“海上”》 第13、14题
2020二模松江卷《人类体温普遍降低意味着什么?》 第14题
2020二模普陀卷《触摸社会的另一张脸:表情包》 第15题
复盘任务二
篇目:
初二练习卷(可回看腾讯课堂)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大数据的应用》《扫描莎士比亚》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
《中西文化交流的瑰宝——莫高窟》《你会喝咖啡吗?》
2021一模
3月月考
杨浦《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奉贤《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2020二模长宁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说明文专题第一部分知识概要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就是其中一种) 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中、从里到外、远近、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1)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

(4)由浅入深的顺序。

(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6)由表及里的顺序。

(7)由此及彼的顺序。

(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

(9)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结构形式:“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 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三、“十大”说明方法及作用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1.分类别:这就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

其作用就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就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就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就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与它比较。

其作用就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

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六大考点分析(2)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六大考点分析(2)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六大考点分析(2)近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都是一篇说明文另外再加一篇记叙文。

如2022年《中国瓷器》、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2022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22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等等。

通过研究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答题规范,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对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考点,十二个题型。

考点一:考查基础知识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的考察。

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异同,注意搭配等。

题型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例: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③段中加点词“肥料”在文中的意思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通过上下文研究得出。

)题型2: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

例: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③段中与加点词“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丰富。

(直接文中就能找到。

)题型3: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例:2022年《中国瓷器》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

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C。

例:2022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C。

A。

丰富陶冶美化B。

美化丰富陶冶C。

美化陶冶丰富D。

丰富美化陶冶(花卉正可以美化环境,美化性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此题考查的是词语之间的搭配问题。

功夫在平时。

)例:2022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D。

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近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都是一篇说明文另外再加一篇记叙文。

如2022年《中国瓷器》、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2022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22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等等。

通过研究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答题规范,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019上海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上海是怎么来的

2019上海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上海是怎么来的

上海是怎么来的?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

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

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

哪个江?长江。

哪个海?东海。

黄浦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

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

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

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

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

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

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

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

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

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4分)(1)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2)(3)2.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3.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语文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熟练掌握说明文阅读的技巧,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是一些有关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高分技巧的建议。

首先,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一种以科学、严谨、客观、清晰的语言风格来表述事物的文体。

说明文往往会对事物的定义、分类、特征、原理、功能、应用等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多读、多写、多积累的方式,逐渐熟悉和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其次,重视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在阅读说明文之前,学生可以先阅读题目和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然后,对文章的标题、导语、开头、结尾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把握,可以提前了解到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等,为后面的阅读打下基础。

第三,注意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的结合。

在阅读说明文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上,同时也要注重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细节。

对于一些关键词语、数字、例子等,要进行仔细分析和理解,从而帮助自己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第四,善于使用排除法。

说明文中常常会出现对比、选择、判断等题型。

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可以通过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缩小正确选项的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排除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地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避免主观臆断,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第五,多做题、多练习。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和题目训练,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增加对各种类型说明文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学生每天都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说明文阅读训练,逐渐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注重方法和技巧的总结与归纳。

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阅读过程中。

同时,对于每次阅读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要进行及时地总结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果。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说明文9:段落归正、删除、调换(2)说明文阅读技巧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说明文9:段落归正、删除、调换(2)说明文阅读技巧

03 例题套练
南洋杉,见证恐龙统治地球的植物(有删改) ①在许多恐龙复原图上,经常有大片的“松林”,郁郁葱葱,是大恐龙的绝美背景。只是,你知道吗?那其实不是松 林,而是另一类了不起的植物,那就是南洋杉家族。 ②南洋杉家族在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遍布全球,向南覆盖了现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印 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冈瓦纳大陆,向北延伸到了英格兰、格陵兰和瑞典。 ③化石证据表明,如今的南洋杉森林在恐龙时代已经成型,但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南洋杉林和恐龙一道遭 受了重创。目前,南洋杉林基本仅限南半球部分地区,或者作为松树以及杉树林的附属种出现在北半球。 ④尽管有时会被当成松树,南洋杉科的球果、种子和叶子与松科有着明显的区别。松科的球果鳞屑上表面有一对带 “翅膀(翼)”的胚珠(种子),而南洋杉科成员的球果鳞屑上仅有一个胚珠。此外,与松科的典型细长针状叶子不 同,南洋杉科的叶子的尖锐程度非常多样。不同的物种,叶子的形态可呈鳞片状、锥形到线形或者椭圆状。还有一些 种类有着宽阔的叶子,就像开花植物的叶子一样。 ⑤现在,古老的南洋杉家族(南洋杉科)仅存3个小家族(南洋杉属、贝壳杉属和瓦勒迈杉属),总计41个物种。这 其中,瓦勒迈杉属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稀有的。 ⑥6500万年前,瓦勒迈杉很可能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熊熊的森林大火和行星撞击中幸存了下来,恐龙却很不幸没能 逃脱灭绝的厄运。在狭窄的砂岩峡谷里躲避了数百万年,瓦勒迈杉从至关重要的根部共生真菌那儿获得适宜的湿度和
03 设问方式与重难点 深入挖掘易错扣分细节
设问方式
某段和某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调换
多段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调换
递进式答题思路
1 把握全文,看要求段落对应文章中的哪个说明层次/内容 2 分析要求段落的说明方法和对应的说明内容(或分析段落作用) 3 抓住段落间的逻辑词作为判断点(一般考2-3个段落) 4 根据设问方式套用技巧步骤答题

说明文综合阅读-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说明文体知识精讲(上海专用)

说明文综合阅读-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说明文体知识精讲(上海专用)

说明文综合阅读知识精讲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

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说明文。

说明文知识储备: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分类别、下定义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

如在《统筹方法》中举了泡壶茶喝的例子,来说明统筹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列数字】为便于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有些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例如在《森林的作用》中,用“1米”“500至2000立方米”“2000公顷”和“100万立方米”等数字,说明了森林土壤具有很强的潜水能力。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的效果,突出强调地说明事物。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分门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XX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XX/科学事理XX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XX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列画图表: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概括说明;下定义有两种固定格式:“XX 是……”和“……叫XX”;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引资料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资料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的特征/事理;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1加点字词的原意;2加点字词在这里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事物“XX”的特征/事理;3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常常、经常、总是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5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答:不能;“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不删去”;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带有限制性词语如:“比较”“几乎”“主要”“绝大多数”“相当”“大约”“可能”“左右”等的句子;●题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五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六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XX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格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七说明语段的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A、开头: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C、结尾:总结上全文;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开头语段:①开头通过写……事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XX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或XX事理,使说明……;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标题很新颖别致时容易考;答题格式:这个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九说明文语段的中心句题型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对策: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段落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的中心句也如此;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十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对策: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2024上海初中说明文阅读例

2024上海初中说明文阅读例

说明文阅读1.面对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考查,千万不可以偏概全,把段落中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当成全文的,学会对材料的提炼和重组。

2.面对说明方法的考查,不仅仅要能识别,最重要的是要会分析其作用,理解各种说明方法各自的个性及共性,解说方法所起的具体作用。

3.说明语言是必考内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它的精确与模糊上,考查则侧重于语言的模糊性,如表概数、推测、可能的语言,“左右”“大约”“也许”“主要”“据说”等词语的作用。

4.体会句子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过渡作用、照应作用、概括中心作用、引领全文作用等。

5.对说明文科学精神、方法、创造等方面的考查,是一个难点。

但你只要平时留心就会很容易,如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等。

学会材料的再表达,就要关注生活,关注新科技。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9分)林茶互生人地和谐①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拥有距今1700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区,为世界公认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著名的“茶树王之乡”。

作为普洱产区的典型代表,景迈山上生长着目前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林,在漫长的时光中,景迈山人与茶相伴、以茶为生。

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共处的智慧,造就了景迈山林茶互生、人地和谐的盛景,堪称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

②长期以来,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森林中建村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又靠森林防护带将村落和古茶林守护起来。

禁止砍伐的森林防护带宽约40米,围绕在茶林周围;茶林之间也会保留一定面积的森林作为分隔、防护之用。

分隔防护林不仅是各片区古茶林的分隔带,也是村落重要的水源林,生活用水得以保证。

茶林和防护林中丰富的动植物物种,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

这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使景迈山呈现了“森林—茶林—村落”的空间功能景观,也构建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生态关系。

③景迈山种植的云南大叶茶耐阴、喜温、喜湿,当光强达到80%左右时,茶树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与最大产量。

上海中考说明文阅读要点

上海中考说明文阅读要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阅读在中考中的地位:现代文阅读第一篇往往是议论文或说明文,鉴于议论文自2011年起已连考三年,那么2014起考说明文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上海考题往往三四年一变。

说明文自2007年到2010年已连考四年,分别为2007年《中国瓷器》、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二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知教人。

内容上科学性;结构上有条理。

(二)说明文思路结构: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四种。

(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分为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四种。

(四)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

可以平实,也可以文艺。

三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策略:(一)说明方法及作用:1 答题模板:举例子——具体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数字——准确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图表——清晰直观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 答题要点:A 注意提取中心句。

若只问划线句,找中心句必须结合上下句,而不必段落大意或全文。

B 若问全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则需要纵观全文。

3 真题回顾:* 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第16题:第①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第18题:* 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12题:第⑤段的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二)说明顺序:1 辨别段落及全文的说明顺序:A 时间顺序:先、再、然后;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过程,演变;年代等。

B 空间顺序:一般是建筑物的构造。

上下左右、里外远近、东西南北等。

C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从概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2 答题思路:整体阅读法。

从全局把握结构脉络。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重点01 说明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析版)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备考冲刺重点01 说明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析版)

重点01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一)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的内容1.概括说明对象点拨: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能区分说明对象分为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理两类;其次是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性说明文的特征多为外部特征,事理性说明文的特征多为内在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定要关注文章中心句和段落概括句,在标题中寻找特征;用原文回答;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即,在各段段意的归纳中提取组合特征。

同时还要分清究竟,是说明对象的总特征还是局部特征。

当然,题目中所给的答题范例很有价值,要特别注意。

2.理解说明内容点拨: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筛选出段落内容的主要信息,因此一定要善于捕捉关键词句。

考题有时是对某一段落说明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对全文多方面说明内容的概括,有时是对两个说明内容的比较,有时是对多角度说明内容的梳理,同时也要注意范例的提示性作用。

3.概括说明对象,理解内容的具体方法(1)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答题技巧:捕捉煮文中的关键词,找出相对应的原文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3)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

答这一类型题时遵循两个原则,就近原则、替换原则。

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具体做法,一是回到原文,照抄原句;二是概括原文内容。

(二)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技巧:一般来说,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都要以下的形式来回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十大考点及解答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十大考点及解答技巧
(2)表达方式:运用记叙、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时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形象。
解题思路: 指出哪个词语的运用;
点出该词语起到限制性作用,表示在××(找一个近义词代替)情况下,并不是在××情况下,结合原句具体分析;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考察类型: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特点
准确性
生动性
具体体现
(1)用词讲究分寸分三类:
a)表示推测估计。如:据说、大约、差不多、可能、左右等;
b)表示范围。如:任何、只、只有、通常、之一、仅仅、全、都等;
c)表示程度。最、更、很、最主要
(2)数字的使用
(3)引用资料(确凿)
(1)修辞手法: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对策: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考察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9.考点九:中心句
考察类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考察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教学课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十大考点及解答技巧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各类说明文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记叙文阅读技巧把握
难点:记叙文阅读技巧运用
新知识梳理
【说明文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及概括。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其作用。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题要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题要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题要点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题要点(精选3篇)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题要点精选篇1一、找到“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题要点精选篇2(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

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专题讲解知识点讲解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面着重讲一下上海中考考纲里要求掌握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四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1)定义:为了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情况,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

(2)作用:①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特征,能收到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②列举两个以上的实例,或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说明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或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揭示说明对象的不同特性。

【经典范例1】生物入侵者 (节选)“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

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问题: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这类题目的答题基本步骤是:判断说明方法——分析说明内容——指出说明效果。

答题基本模式: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文章举出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具体而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本地物种造成的极大威胁,令人印象深刻。

【经典范例2】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阅读在中考中的地位:现代文阅读第一篇往往是议论文或说明文,鉴于议论文自2011年起已连考三年,那么2014起考说明文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上海考题往往三四年一变。

说明文自2007年到2010年已连考四年,分别为2007年《中国瓷器》、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二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知教人。

内容上科学性;结构上有条理。

(二)说明文思路结构: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四种。

(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分为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四种。

(四)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

可以平实,也可以文艺。

三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策略:(一)说明方法及作用:1 答题模板:举例子——具体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数字——准确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图表——清晰直观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 答题要点:A 注意提取中心句。

若只问划线句,找中心句必须结合上下句,而不必段落大意或全文。

B 若问全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则需要纵观全文。

3 真题回顾:* 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第16题:第①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第18题:* 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12题:第⑤段的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二)说明顺序:1 辨别段落及全文的说明顺序:A 时间顺序:先、再、然后;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过程,演变;年代等。

B 空间顺序:一般是建筑物的构造。

上下左右、里外远近、东西南北等。

C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从概括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2 答题思路:整体阅读法。

从全局把握结构脉络。

注意从文中提取关键词。

3 常见题型:说明文某些段落能否互换?A 不能互换。

B 这些内容是按照从……到……的……顺序排列的。

C 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照应。

从而说明了……(概括段落大意。

)4 真题回顾:* 2007年《中国瓷器》第12题: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顺序。

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到、从到的变化过程。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 常见题型: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 答题模式:A 不能删去。

B 解释词语意思:往往是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作了限制。

如:“……之一”——对数量做限制,说明是其中的一个,而不是全部。

“至少”——对数量作限制,只可能比……多,而不可能比……少。

“仅”——对数量作了限制,说明数量特别少,或除了这一种情况还有其他情况。

“最”——对程度作了限制,表示最高程度。

“以上”是约数,说明大于……“非常”——对程度作了限制,说明特别……“几乎”——对程度作限制,说明并不完全是,只是接近于。

“一般”——指大多数情况下或通常情况下,但不包括特殊情况。

“大约”——是不确定的约数,说明很可能是,但不绝对。

“左右”——说明是不确定的约数,可能比……多,也可能比……少。

“估计、也许、大概”——表示估计和推测,并不肯定。

“一部分”——对范围作限制,说明并不是所有,而是局部。

“容易”——说明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但不是绝对发生。

“平均”——说明不完全是……,只是接近于……。

C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句子具体内容或中心句。

)D 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或无法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

3 真题回顾:* 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第16题: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四)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概括:亲们,这是说明文的拉分题,分值相当大。

1 常见题型: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说明对象?不同说明角度有哪些内容要点?从全文来看,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说明内容的原因、意义等有哪些?2 答题思路:A 说明文阅读的答题原则:答案在文中,找中心句。

B 整体阅读方法:要有全局意识,圈划段落中心句的同时,注意文章结构层次。

明确说明对象——理思路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注意句首或句尾,过渡句,段意要紧扣说明对象。

)——分析题干,判断并标注考点,回原文圈划关键词。

C 一定要分结构层次:捕捉关键提示语和关键词。

如“同时、此外、另外、还有、也、首先、其次、再次……”等并列关系;“甚至、更、不止如此、更何况……”等递进关系;“可见、所有、因此、可见、由此可知、综上所述、总之……”等表结论词。

另,要注意总起句,注意段首标志性词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 真题回顾:* 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第20题:* 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第19题:本文围绕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介绍的内容有(9分)(1)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发展的原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14题: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和的特点,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是(1)(2)(3)。

(12分)* 2007年《中国瓷器》第14题: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⑴,⑵,⑶。

(9分)(五)拓展应用题:1 常见题型: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设置生活场景;图文结合等。

2 答题思路:A 一定要运用文中知识分析所提供的现象。

B 若是举例,一定不能脱离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

C 若有提示答案,一定要模仿所给例句,言之有理,条理清晰。

3 真题回顾:* 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第20题:2010年5月1日,学校为庆祝上海世博会开幕,计划在校门口摆放花卉。

请根据文中花卉装饰设计原则,从下表中选择两种最合适的花,并从欣赏的角度写出观赏效果。

(6分)花名花期花型花色菊花 12-5月较小白黄大丽花 6-8月较小红橙紫一串红 5-11月较小红紫向日葵 6-10月大黄橙郁金香 4-5月较大白黄粉水仙花 11-3月较小白黄香雪球 3-7月较大红白紫选择花卉:(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观赏效果:* 2007年《中国瓷器》第13题:阅读第⑥段,完成下列两题。

⑴用四个字概括上图“青花瓷盘”图案的内容,填入方格中,并简述该图案所蕴涵的寓意。

(3分)(六)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运用:1 常见题型:选词填空;选恰当的关联词语;文中字词的具体含义;为原文填过渡句。

2 答题思路:A 选词填空:注意词语的具体含义、特定用法、感情色彩,结合上下文。

B 关联词语:注意上下文联系,在理解文意和脉络的基础上推敲。

C 字词的具体含义:结合文章上下文内容提炼词语独特内涵;提炼组织成词句保持词性一致;返回原文检验。

D 过渡句: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

找到段落中心句,提炼相关信息。

3 真题回顾:* 2010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第18题: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3分)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 2009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第19题:依次填入第1段空格处的词语应是(3分)A. 丰富陶冶美化B. 美化丰富陶冶C. 美化陶冶丰富D. 丰富美化陶冶* 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11题:第③段中与加点词“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加点词“肥料”在文中的意思是。

(4分)* 2007年《中国瓷器》第13题: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2分)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七)其他常见题型:1 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概括……内容;引出……说明对象;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交待写作缘由;增强读者阅读兴趣;点题(如标题带有修辞)。

2 说明文句子或段落插入文中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概括所给句段的内容;分析说明文的文章结构思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关注段落开头或结尾,或与上下文……内容相呼应、照应。

更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3 说明文标题有什么作用?指出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与思考;(如某某原因造成后果,往往是告诫、呼吁、题型人们……)运用特殊手法,如疑问句、标点、修辞等,生动形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概括说明文的内容和中心。

蕴含某种情感或带有某种文字色彩。

4 分析原因题。

注意:原因常在词语之前,要求写具体、完整,尤其要分清楚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

5 给说明对象下定义:注意:定义等于内涵(特点)加上外延(性质)。

一定要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关键词,调整句式组织成文。

6 图表分析题:注意:关注图表所在段的中心;理解图表所列的项目;格外关注最两端的指数或文字;然后具体分析题干要求,按要求作答。

7 单择题:注意:选择恰当或不恰当的说法,细节题一定要回原文,找到原句细心比对,错误往往会出现在绝对化的字词上,如扩大范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等等。

【未完待续,持续更新……】四近四年中考议论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2010年上海中考: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

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

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

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

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