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为了使每位免费师范生详细了解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思路和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做如下说明:一、培养思路师范生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学位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

师范生教育硕士具有在职攻读、本硕连读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性质。

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与本科课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网络学习与指导”和“集中面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通过课程设计和环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注重使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侧重对本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始终强调将研究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实践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期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流程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流程参见下图。

教育硕士培养流程由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三个主要培养环节构成。

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等环节并行而非继时地展开,即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基本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好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主要培养环节1.关于师生互选师生互选即导师和硕士生通过相互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免费师范毕业生取得研究生学籍后一个月内需在网上完成师生互选。

具体步骤:师范生教育硕士登陆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各个专业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名导师。

在选择时系统会提示每位研究生可选导师的人数和每位导师学生已选择的人数。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完整版)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完整版)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小学教育)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

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3.课堂管理艺术(2学分)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2学分)2.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3.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学分)4.小学数学学习心理(2学分)5.小学语文学习心理(2学分)6.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1学分)7.小学教学基本技能(1学分)8.小学教育管理(1学分)9.小学科学教育专题(1学分)10.小学课外活动研究(1学分)(三),小学教育(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8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4)教育心理学3学分(5)儿童发展心理学3学分(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1)德育论(小学道德教育) 2学分(2)课程论(小学课程) 2学分(3)教学论(小学教育2学分(4)教育管理(小学管理) 2学分(5)教育史(学校发展史) 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1)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2学分(2)学校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2学分(3)学校教育评价研究2学分(4)学校环境与文化建设研究2学分(5)学校教育资源集聚与辐射研究2学分(6)校本教育研究2学分(7)学校儿童工作研究2学分(8)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研究2学分(9)教育伦理研究2学分(10)小学语文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1)小学数学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2)小学英语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3门课程,不记学分;跨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课程,不记学分。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总则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总则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教育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保证和促进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为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取得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

为此,学校规定以四年为标准本科学制,并以此制定课程计划。

但学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可根据其获得学分的不同情况在3至6年内浮动。

无论提前或延迟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时均填写标准学制年限。

6年期满,仍未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毕业学分者,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第三条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限于开设平行课堂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所有学生均可以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

部分优秀学生还允许转专业。

第四条学校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

长学期为19周,考试2周;短学期一般为3—4周。

第二章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第五条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统一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出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并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

第六条学校构建“模块化、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自主选课。

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

其中,教师资格教育课是为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课程模块。

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均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必修课是指依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选修课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性选修课是指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从若干门(模块)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学分要求之外修读的所有课程,课程计划中只作学分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修。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告记录。计 1 学分,为研究生必选内容。 3.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 8
个月。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 4.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须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报告的次数不少于 3 次,形式和
范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 5.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提出毕业申请,进入论文评阅环节,论文评阅由三位专家
128000MX002 外国语课
60
3
80
4
开课 学期

Ⅰ、Ⅱ
备注
学科 基础课
232000MX001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232000MX002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232000MX003 教育研究方法
60
3
60
3

教育学一级学

科学生必修
80
4 Ⅰ、Ⅱ
专业 主干课
232000MX314 教育史前沿问题研究 232000MX315 中外教育名著研读 232000MX316 中外教育比较史专题

教育学 一级学科
603ⅠFra bibliotek学生必修
80 4 Ⅰ、Ⅱ
专业 主干课
232000MX308 232000MX309
课程论专题研究 教学论专题研究
232000MX310 社会科学的数据分析
60
3

课程与 教学论专
60
3

业必修
40
2

232000MX618 课程设计与评价
40
2

232000MX619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附录一:课程设置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够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数字媒体研究及开发技术、从事教育软件工程和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性人才。

学生经过本科阶段学习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教学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

学生毕业后主要成为如下领域的专门人才:1.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技术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教育媒体的使用、维护和教学软件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2.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3.在IT教育领域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网页设计、制作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4.在政府和其他部门从事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5.在媒体传播系统从事各类节目编导、制作、维护等专业人员。

二、培养要求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实际和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现将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划分为以下三组:1.基础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通过本类人才的培养,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将教育技术理论、实践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人才。

3.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本专业所学到的各种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媒体与软件的设计、使用技术、教学设计及绩效技术等)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的专门人才。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最低毕业学分为15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50学分,专业基础课20学分,专业主干课21学分,专业系列课28学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0学分,其它为任意选修课学分。

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教育学学士学位。

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08)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深厚的英语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又具有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与未来教育家。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服务。

2. 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最前沿的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3. 系统掌握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英语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用英语从事教学实践的能力。

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外语教学研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为二年,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三、培养方式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采用基于教学实践平台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即实行全过程到中学的培养方式,采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体验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

2. 实行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度,聘请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学名师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并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

大学导师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侧重对学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指导。

3. 规范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以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4.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其选择专业方向的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做至少两次公开的读书报告,并上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6)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1.高等教育理论2.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3.教师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高校公民与道德教育三、修业年限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

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以及非全日制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硕士生培养中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每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阅读本专业的必读文献,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士生培养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考核方式(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学科基础课除一门课程将在学期末实行闭卷考试之外,其他主要以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并具备较高专业发展意愿与能力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1.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拥有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具备宽厚的理论素养和多角度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深刻理解与掌握执教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4.深刻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强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5.熟练掌握与运用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

6.勤于反思,善于合作,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和一定的教育领导能力。

二、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并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不少于2年,最长不超过4年。

三、培养过程1.师生互选:公费师范毕业生可在拟入学年度的4月1日至15日期间向各学院提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申请(正式入学的时间与毕业时间的间隔不得少于一年)。

经审核合格,于当年7月10日前办理入学手续,并在一个月内经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

2.学习与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在选定导师时应与导师协商制定学习与研究的初步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将学习与研究计划提交各学院备案。

3.课程学习:研究生自申请入学年度的9月份开始网络课程学习。

建议课程学习集中在前三个学期及假期进行。

4.教育实践研究:研究生除了进行课程学习以外,还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5.学位论文的开题:学位论文必须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进行论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

学位论文的开题应尽早进行,建议开题报告安排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后的暑期集中学习期间进行。

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与撰写。

6.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东北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三、培养方案
1.培养年限
“4+2”硕士生培养年限为 2 年半,其中前半年为研究生预备期, 与本科第八学期交叉学习。
2.课程计划
4+2 硕士生,在继续完成本科第八学期本专业学士学位要求的学 分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同时,修读本专业研究生部分学位课程。进入研 究生阶段后,再用两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具体课程 计划见表 1。
√ √ √ √
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1

专业外语
2

注研究生预备期为本科第八学期。
教学研究的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教学案例分析等。学位论文的开题
报告、答辩等其他具体要求参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文件执 行。
学位论文由 4+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由教育 学导师、学科教学论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或管理者组成指 导教师组。通过师生互选的方式,每个学生确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其 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 4+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经 2004 年 4 月 7 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校发字 2004 第 21 号
为进一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调整人才结构和提高学历 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新型人才和提高基础教育 水平,我校决定在部分专业实行 4+2 培养模式,即在 4 年本科师范专 业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择优选拔部分本科生再进行 2 年的研究生 教育学专业学习。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注
分 预备期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专题 2
克 必修课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 2 √
思 (8) 高级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3.扎实地掌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并熟练 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手段。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宽厚的文化艺术修养,科学的思 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为人师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具有较好的育 人素质。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文娱活动能力、音乐教育研究能力。
程 YYY255
即兴伴奏 3 即兴伴奏 4 乐队指挥 管弦乐合奏 1 管弦乐合奏 2 管弦乐合奏 3 管弦乐合奏 4 管弦乐合奏 5
YYY256
管弦乐合奏 6
YYY257
管弦乐合奏 7
YYY258
管弦乐合奏 8
YYY331
戏剧表演与作品赏析 1
YYY332
戏剧表演与作品赏析 2
YYY370
钢琴调律与维护
课程名称
学 分
教师学与教学论
2
学校教育心理学
2
青少年心理学
1
教育社会学专题
1
教育哲学专题
1
学校管理学专题
1
中外教育史专题
1
课程设计与开发
1
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研究 2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2
中外音乐教育比较
2
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2
音乐教学心理学
2
教育研究方法
1
现代教育技术
1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1
课堂管理
1
学校心理咨询
专业教育课程最低修满 80 学分。其中,专业教育基础课程 40 学分,专业教育主干课程 28 学分,
专业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修 12 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东师公费师范生教育实践

东师公费师范生教育实践

在我国,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我国实施了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

东师(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我国著名的师范类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公费师范生。

本文将围绕东师公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展开论述。

一、东师公费师范生的选拔与培养1.选拔机制东师公费师范生的选拔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选拔对象主要面向全国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拔过程包括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面试等多个环节。

通过选拔,选拔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

2.培养模式东师公费师范生培养采用“3+2”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前三年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后两年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东师公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东师公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参加教学技能竞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模拟教学,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

2.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东师公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走进中小学课堂,担任实习教师,亲身感受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完成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教研活动等,全面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3.教育调研东师公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参与教育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现状,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教师培训东师公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参加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如师德师风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5.志愿服务东师公费师范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支持。

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东师公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效果1.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育实践,东师公费师范生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外语)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版)

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外语)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版)

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外语)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9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外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系统专业理论,拥有独立从事XX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学外语教育研究人才和骨干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系统掌握中学外语教育的合理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外语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善于获取并运用教育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外语教学设计、外语教学实施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独立地进行外语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4.能熟练地阅读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具有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学术人格。

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学分(按18学时或相当学习量,计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论文写作6学分。

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前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三、培养方式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做到教学相长。

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东北师大 中文系 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大 中文系 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中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及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 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 师表。

2.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能运用所学专 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善于总结教育 和教学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 献。

二、 培养模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弹性培养方式,学制二至四年。

采取脱产、半脱产,以及 在职就读等多种方式。

其中脱产一年的培养方式为基本培养模式,脱产一年的研究生,第一 学期学习共同课,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论文。

在职就读的研 究生, 第一至四学期学完共同课, 第五至第六学期学完专业课程, 第七至第八学期完成论文。

三、应修学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应最低修满 35 学分 四、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一)课程 课程名称 类别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基础外语 公共 学位课 教育学原理 必修 教育心理学 课 非学位 课 指定选修课 学位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应用微机 语文教学论 语文发展教育史 专业必 非学 修课 位 改革研究 汉语言文学研究 60 3 语文教育与 60 3 60 54 40 60 60 3 3 2 3 3 60 3 54 3 90 180 3 4 学时 学分任课教师 开课学期 姓名职称 吴绍禹等 刘福元副教授 赵宏义副教授 刘晓明副教授 王洪禄教 授 熊 梅副教授 王 珲副教授 寇文魁副教授 刘莉萱副教授 第 1 学期 第 1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4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3 学期李晓明副教授逄增玉教授等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二)课程 课程名称 类别 任 意 选 中国文化概况 修 写作理论 课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语文教育心理学 40 40 40 40 2 2 2 2 学时 学分任课教师 开课学期 姓名职称 刘莉萱副教授 李晓明副教授 第 3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4 学期 第 4 学期开课学期:第 3 学期 学 教学 学 或教育管 内容:由我系聘任的重点中学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 理科研实 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东师培训计划

东师培训计划

东师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本次培训的目标是帮助东师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育人。

二、培训内容1、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培训,让东师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新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改革情况,对教师的角色和职责进行深刻认识,并提出合理化的教学观念。

2、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

通过专业讲师的指导,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与手段培训内容包括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与学习。

探讨交互教学、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实践经验,提升课堂氛围与学生学习积极性。

4、评价与考核帮助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评价,并在评价中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特长。

5、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本次培训,提升东师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提高教学效果。

三、培训方式1、理论学习包括专家讲座、研讨会、教学教案比赛等教学活动,使教师能够全面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政策。

2、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教学观摩等方式,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学技巧。

3、交流讨论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让教师们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教学成果,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培训支持本次培训将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购买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教学设备以及对教师的奖励和激励。

五、培训成效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摩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等方式,对本次培训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工作。

六、培训后的跟进本次培训结束后,将持续对教师进行跟进指导,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定期开展相关进修课程以及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七、总结本次培训旨在提高东师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
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交流与表达课包括写作课与大学外语。

写作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

要通过阅读、分析、写作、交流等过程来提高写作课的教学质量;大学外语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深化大学外语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数学课要使学生了解量化方法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的应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精神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课应在夯实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选课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多元性、广博性,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诸领域中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供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

学校要求学生在本学科以外的四大学科领域(社会、人文、自然、艺术)课程中选修至少1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
在每一学科至少要选修2个学分的课程。

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认识社会行动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熟悉科学探究人类个体行为的方法。

人文科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体会历史的博大精深,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在,体会哲学的深邃,探究人生的理想与意义,使学生具有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与交流思想的能力。

自然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艺术课程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专业教育课程(70-80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

其目的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系列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四个模块组成。

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实习与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为必修课(55-65学分),专业系列课为限定性选修课(15-25学分)。

在专业系列课的设置中,要有与基础教育学科内容紧密结合的课程。

(三)教师职业教育课程(25-30学分)
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课程。

其目的是一方面保证学生具有将学科教学问题放在更宽广的背景中加以思考和审视的能力,同时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学实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是由“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三个类型和“一般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两个层次所构成的“三类两层”的课程体系。

其中,必修课程为20-22学分,选修课程为5-8学分。

教师职业教育课程要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依托相近学科建设技术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等,设置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课程。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对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本硕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3 + 0.5 + 0.5 + 2”的“教育家培养工
程”。

“3”指的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前三年,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同时也要完成部分教师职业教育课程。

这一阶段要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在专业教育中,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

前一个“0.5”指的是大学本科培养第四年的前半年,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教育实习。

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初步具有将知识形态转化成教育形态的能力,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

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原则上,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或教育调查报告。

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选择与所修专业相关的研究性论文。

后一个“0.5”指的是大学本科培养第四年的后半年,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反思性、发展性学习。

学生在经过理论学习和初步实践后,对前两个阶段的理性反思,以期明晰作为中学教师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一阶段的课程既要有专业选修课程,更要增加教师职业教育课程,鼓励开设多种专题式课程、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组织学
生开展研讨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能力。

同时,做好本硕一体的课程衔接工作。

“2”指的是两年的教育硕士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高度融合,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应含有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发展课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的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具有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研究基础教育的能力,具有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四、优秀教师培养的保证条件
建立对师范专业学生培养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师范专业学生的免费培养。

按照专业课程计划,学生可以一次性免费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

在课程计划之外选修课程(如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课程)与重修课程,可参照非师范专业的标准,按学分收取学费。

配备优秀的师资进行师范生培养。

师范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由教授、副教授来承担,为师范专业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同时,学校要利用“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加强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教育教学名师和学科
带头人培养、引进计划;教师教育创新、教学团队培育计划;教师教育师资学术交流提高计划;教师教育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计划。

通过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带动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学校制定政策,激励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师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

不断优化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建设。

坚持师范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同实践教学相结合,同学科最新成果相结合。

重点建设好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与教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学士后教师教育课程。

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加强师范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注意同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开展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主要开展讲授—讨论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