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知识点提纲)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6830446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9.png)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同仁、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XXX学校的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演讲稿,题目是《走进新课程》。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新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科内涵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赋予学生更多的主体性、能动性。
一、新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的提出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新课程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新课程的实施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中,学生将更多地参与实践和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融合,通过真实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评价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批判思维、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年的试点工作,如今已经逐步向全面推广迈进。
我校作为试点学校之一,自从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教师的转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充分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提高。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ea4b07f8c75fbfc67db2da.png)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精选10篇)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精选10篇)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一):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
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日,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
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进取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我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成为他们应当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我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
仅有自我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
做教师就必须时刻给自我充电,不断更新自我,做到与时俱进。
研究者就是让自我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此刻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我编印了校本书籍。
很多校本课的资料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贴合学校的实际需求。
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aa92a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c.png)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研究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发起的研究体式格局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
改变交往的基本属性是曩昔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研究体式格局。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养。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4、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体式格局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体式格局,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4b8677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4.png)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尊敬的校领导、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想先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新课程。
新课程,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那么,新课程究竟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指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
其次,新课程倡导跨学科教学,强化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存在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跨学科的教学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次,新课程要求评价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往往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
而新课程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评价方式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项目作品、研究报告、表现等。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走进新课程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我们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
通过参加教研活动、开展课堂观摩等方式,互相交流经验和分享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亲爱的同学们,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要积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推荐3篇)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e18f2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f.png)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推荐3篇)1.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第1篇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
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
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
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
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
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
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的研读《走进新课程》,这使我懂得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并不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4f1592a2e3f5727a4e96228.png)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引言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关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有:①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②国际竞争空前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两个条件:①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现行课程所显示种种问题: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走进新课程(知识点提纲)
![走进新课程(知识点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82e34f804d2b160b4ec0be.png)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P2)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P3)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P5)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P7)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P9)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P11)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P12)8、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P17)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8)10、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P19)11、这次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P22)12、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P25)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26)1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P28)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30)16、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P32)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P34)18、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36)19、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38)20、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P40)2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43)22、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46)23、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P49)24、课程标准语教材的关系如何?(P50)2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P51)26、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53)27、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P57)28、本年度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哪些?(P58)29、各课程标准是诶和描述课程目标的?(P60)30、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P61)31、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6532、本次教学改革额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11133、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11334、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535、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11636、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118 3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2038、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223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那些转变?1244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284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04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143、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应如何重建?13544、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3845、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414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45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14848、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5149、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15650、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16051、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615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1675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1705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那些变化?17355、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556、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17757、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8158、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18459、如何改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18761、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方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62、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P 196)63、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P197)64、国家课程只是国家的责任吗?国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P200)65、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P200)66、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P203)67、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P204)68、国家有哪些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P205)69、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P206)70、教材审定制包括哪些内容?(207)71、为什么要逐步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制度?(208)7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P211)7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P212)74、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P213)75、我们有教科书,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P214)76、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P216)77、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P217)7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P219)79、怎样筛选课程资源?(P220)80、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P221)81、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26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22983、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308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3185、不是试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因该为不久的将来参与和实施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23386、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23487、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哪些变化?23688、全国有哪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些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工作职责是什么?23989、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
新课程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fff57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3.png)
新课程知识点总结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知识点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新课程知识点的概念新课程知识点是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关于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术要点。
它所包括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学科的核心知识,还包括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
掌握了新课程知识点,学生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业和工作。
二、新课程知识点的特点1. 专业性强新课程知识点是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学科性的特点来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因此,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学科的基础和核心知识,以及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2. 全面性强新课程知识点是全面的,包括了学科的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够真正理解学科的内容和本质,以及应对各种学习和考试的要求。
3. 时代性强新课程知识点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更新而设定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它不仅包括了学科的传统知识,还包括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
学生需要不断关注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新课程知识点的总结方法1. 梳理知识体系新课程知识点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梳理和整理知识体系,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脉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分析知识结构新课程知识点是有机联系的,需要学生把握知识的核心和主线,找出知识之间的主次关系和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68ba65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e.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演讲稿-《走进新课程》尊敬的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一名教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众所周知,新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
新课程的实施正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
我们不能再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不能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应该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要将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和善的力量。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最后,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不能再依赖繁重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同时,新课程还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在课堂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走进新课程(缩印版)精华版
![走进新课程(缩印版)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059d79e2bd960591c6773b.png)
1.为什么本次基础教育改革要从课程改革入手?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4.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a.知识经济初见端倪;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何时在哪第一次提出来的?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
8.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a.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b.具备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9.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a.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b.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10.我国建国以来进行过几次基础教育改革?本次基础教育改革是第几次?共七次,此次是第八次。
11.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有哪些共同趋势?a.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b.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c.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12.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3.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4.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5.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93512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0.png)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课程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注重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此外,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新课程改革还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通常以学科为核心,学生需要在各个学科之间切换,缺乏连贯性。
而新课程则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这种课程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创新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
而新课程则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项目作业、实践活动、口头报告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绩。
五、教育资源的整合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育资源分散在各个学科或学校之间,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而新课程则强调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0550e5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2.png)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包括:-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 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研究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 创新程目标,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 创新程结构,强调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创新程标准,用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 创学,强调教学与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 创新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1. 新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的促进者。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2b5e1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6.png)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倡导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3.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淡化“双基”精选则更注重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的培养。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研究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能力。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14.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的构建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应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走进高中新课程学习提纲
![走进高中新课程学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6380798d0d233d4b14e69b8.png)
《走进高中新课程》学习资料第一章高中课改的背景和目标1、高中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是: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兴起。
2、国际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一)重新界定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新型的高中毕业生,高中课程改革在总体目标上要使高中教育超越教育工具化的趋向,有机整合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功能,即:高中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即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
(二)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高中课程不能一味造就高中生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虔诚,还要强化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3、中学课程改革的历程:(一)旧课程改造和社会主义课程的构建(1949-1957);(二)中学课程的曲折发展(1958-1976);(三)中学课程政策的拔乱反正与高中课程改革(1977-1998);(四)高中课程政策的重大调整(1999年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教育部修订课程计划,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等。
4、高中教育的地位:(一)对高中阶段独立价值的认识;(二)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高中教育必须超越双重任务或单一任伤的定位,着重于形成高中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人生规划能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思的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和健全人格;(三)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高中教育是大众教育,民主的大众的价值观是高中教育的价值基点;(四)高中课程的功能。
5、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制定:(一)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符合的原则,一是时代性,二是基础性,三是选择性;(三)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面军,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和规定,首先要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其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再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最后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论互动学习提纲
![新课程理论互动学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f31d43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6c.png)
新课程知识互动学习提纲一、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
(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走进新课程概要PPT课件
![走进新课程概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9d8ad390c69ec3d5bb75f3.png)
2021
12
英语
必修
英英英 语语语
英 语
英 语
1
2
3
4
5
选修系列
系列 1
系列 2
2021
13
历史
历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
史
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
1
内容
历 史 2
历 史 3
必修模块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 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 程中的重要内容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模块
(略)
2021
10
语文
必 修: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语
语
语
语
语
文
文
文
文
文
1
2
3
4
5
诗小 新 语 文
选修系列
歌 与 散 文
说 与 戏 剧
闻 与 传 记
言 文 字 应 用
2021
化 论 著 与 专 题
11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中国古代诗词曲选读 唐诗 选读 宋词选读 元曲选读 唐宋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鲁迅杂文选 外国诗歌散文选读
教学要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充满欢乐的课堂不见得是一个优质的课堂,但缺乏欢
乐、令人 枯燥乏味的课堂一定不是成功的课堂。
2021
20
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主、合作、创新,是新时代的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学生会自发地 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P2)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P3)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P5)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P7)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P9)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P11)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P12)
8、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P17)
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8)
10、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P19)
11、这次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P22)
12、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P25)
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26)
1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P28)
1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30)
16、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P32)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P34)
18、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P36)
19、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38)
20、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P40)
2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43)
22、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46)
23、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P49)
24、课程标准语教材的关系如何?(P50)
2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P51)
26、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53)
27、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P57)
28、本年度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哪些?(P58)
29、各课程标准是诶和描述课程目标的?(P60)
30、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P61)
31、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65
32、本次教学改革额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111
33、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113
34、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5
35、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116
36、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118 37、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20
38、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22
3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那些转变?124
40、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28
4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0
4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1
43、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应如何重建?135
44、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38
45、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41
4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45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148
48、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51
49、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156
50、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160
51、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61
5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167
5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170
5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那些变化?173
55、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5
56、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177
57、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81
58、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184
59、如何改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187
61、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方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
62、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P 196)
63、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P197)
64、国家课程只是国家的责任吗?国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P200)
65、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P200)
66、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P203)
67、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P204)
68、国家有哪些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P205)
69、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P206)
70、教材审定制包括哪些内容?(207)
71、为什么要逐步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制度?(208)
7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P211)
7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P212)
74、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P213)
75、我们有教科书,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P214)
76、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P216)
77、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P217)
7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P219)
79、怎样筛选课程资源?(P220)
80、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P221)
81、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26
8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229
83、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30
8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31
85、不是试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因该为不久的将来参与和实施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233
86、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234
87、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哪些变化?236
88、全国有哪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些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工作职责是什么?239
89、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