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两栖纲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小鲵,全长87~145 mm,尾短于头体长。背面黑褐色,散 有灰褐色斑,尾背灰褐色具少数黑点。头长略大于头宽,略扁 平,吻短而圆;犁骨齿列呈""形;有喉褶。躯干近圆柱形,体 侧有肋沟11~13条。四肢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 掌跖指趾无角质鞘。尾基部较圆,向后渐侧扁。分布:我国分布 26 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双带鱼螈 主要捕食昆虫、 蠕虫、蚯蚓等。
版纳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
7 (玉林师院化生系李桂芬教授对该物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8.3.2 有尾目
水栖或生活于湿地,具有长度大约相等与 躯干成直角的四肢,终生具长尾,有侧线,一 般有上下眼睑,不具鼓膜、鼓室,心房间隔有 穿孔而不完全隔开,皮肤呼吸为主,少数无肺,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高等种类为后凹型, 具肋骨和胸骨,少数体外水中受精(小鲵科、 隐鳃鲵科),大多体内受精。本目约 500 种,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常见种类有:极北小鲵、大鲵、东方蝾螈、 洞螈和泥螈等。
16

新疆北鲵,俗名水四脚蛇,是目前新疆惟一存 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 内,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 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 升时幸存下来的孓遗动物,是距今3-4亿年前 最原始的两栖动物物种,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 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极为珍贵 的“活化石”;
4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 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 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 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 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 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 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 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 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蝾螈亚目 :椎体后凹型。较进步的类 群,有8科(两栖鲵科 、钝口螈科 、 无肺螈科 、双曲齿螈科 、急流螈科 、 洞螈科 、蝾螈科 和鳗螈科 ),分布广 泛,以北美洲为多。
大鳗螈
28
两 栖 鲵 科
三趾两栖鲵 Amphiuma tridactylum

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体细长似鳗,全长30~100厘米。眼小,无眼睑,四肢极 细弱而短小,尾短。水栖,终生保持幼体形态。多生活在低凹沼泽地、池塘 或浅水沟内,全水栖。白天隐匿,黄昏后较为活跃。常将头部和前驱从隐蔽 处伸出,伺机猎取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小鱼、蛙和蛇等为食。 体内受精,卵大,水外发育,雌鲵有护卵习性。幼鲵长60~75毫米,尾长约 10毫米,具外鳃和四肢,借雨水的冲刷或雨后水位的升高而进入水中,第四 29 年性成熟。人工饲养可存活25年。
钝 口 螈 科
分布于北美洲。体型中等。头部宽大,眼小。有明显的肋间沟。 多为穴居,不好动,仅繁殖期返回溪水中产卵。大多全变态, 有些种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可出现童体型状态。墨西哥钝口 螈(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原仅产于墨西哥城附近湖 泊,体黑色,除少数可全变态外,大多情况下终生具外鳃,现 已作为观赏宠物而饲养,并培育出白化型等色型,俗称“六角 恐龙”。 30
12
大鲵
大鲵的食物
喜栖息在水质清凉、水流急湍及岩石孔洞多的山间溪流中,白天隐 匿暗处,夜晚出来活动觅食。食性为肉食性,其食物主要为蛙类、 13 蟹类、鱼、虾、蛇、水生昆虫等。每年7-9月产卵繁殖。
大鲵 (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之 一,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身体最大者可达 180 Cm,体重可达50余kg(在湖南曾捕到过65 kg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21
挂榜山小鲵
22
挂榜山小鲵(2004年,沈猷慧教授 发现的新种 )
23
台湾小鲵,學名:Hynobiusformosanus(Maki)全长85~ 115 mm,尾长短于头体长。背面棕褐或红褐色,密布浅 褐色细圆点,圆点在体侧排列呈环纹;有的背面散有不规 24 则的小白点。
中国小鲵 分布于湖北、浙江、福建。栖息于丘陵或低山。非繁殖季 节营陆栖生活,平时多隐藏于潮湿疏松泥土、腐叶层或石 25 块下方,常可从耕地下或腐枝烂叶中挖出。
3)蝾螈科(Salamandridae):
本科为有尾目中主要的一科,种类多,有14 属60余种;在我国已知有19种(亚种)。体躯 较丰满,体形似爬行类的蜥蜴,尾长且多侧扁。 具能动的眼睑。上下颌具牙齿,犁骨上有齿2 纵列。椎体为后凹型。前后肢均发达,前肢为 4指,后肢为4或5趾,均无蹼。成体无鳃,以 肺和皮肤进行呼吸。行体内受精,雌体具受精 器,为泄殖腔外翻的囊,可以将精包纳入体内。 本科在我国仅分布于东洋界。
★蝾螈亚目:椎体多后凹型。有8科,分布广泛。主要分布 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国外产代表动物: 洞螈科 Proteidae
鳗螈科 Sirenidae 10
湖南省有尾目:
▲小鲵科:
1.黄斑拟小鲵
5
本目共5科34属,约有160余种,分布于南美、非洲 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 为本目代表。体长 约40cm,体形似蛇。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繁殖期间,雌 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 于干燥。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 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 用。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 吸空气人肺。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 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 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在广东、广西也 有分布。 6
---之分类
1
分类概述
现代两栖动物和古代两栖类的亲缘关系,由于缺 乏足够的化石证据,至今还不是十分确定的。过去较 多的学者认为无尾目起源于迷齿类的块椎类,而无足 目和有尾目起源于壳椎类。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持另一种看法,认为现存的3 目5500种两栖动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它们虽然彼此之 间区别很大,但这三类有不少共同的地方:如皮肤都 是裸露的,都丧失了头甲和腹甲,头骨的大部分膜原 骨消失,它们的中耳中有耳柱骨;它们的牙齿也有共 同之处。因此,把现存的3目合为一亚纲,称无甲亚 纲(Lissamphibia)。这样,将化石两栖类和现代两 栖类分为以下3个亚纲: 2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
18
1989年新师大教授王秀 玲在温泉县首次发现新 疆北鲵,当时该鲵的数 量约8000条,到2006年, 就剩2000多条了。
19


山溪鲵,雄鲵体长18~20 cm, 雌鲵体长15~19 cm,头部略 扁平,躯干圆柱状,皮肤光滑, 尾粗壮,圆柱形,向后逐渐侧 扁。 生态分布:国内分布于四 川、贵州、陕西和云南。
挂榜山小鲵(2004
年,祁阳县) ▲隐鳃鲵科: 2.大鲵 ▲蝾螈科: 3.细痣疣螈、文县疣螈 4.尾斑瘰螈 5.中国瘰螈 6.东方蝾螈 7.有斑肥螈 8.无斑肥螈
11
1) 隐鳃鲵科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本科包括现代 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长者可达180 cm。身 体一般为扁筒形,前后肢皆存在,成体不具外鳃, 鳃裂或不存在或仅留存一对小的鳃裂。上下颌皆具 齿,犁骨上也具横列的牙齿。眼小、无活动的眼睑。 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 ,雌鲵不具受精器,雄性无 交配器,产出的精子不具“精包”的形式。 世界上现存的隐鳃鲵科仅有两属3种:大鲵属 (Megalobatrachus)和隐鳃鲵属(Cryptobran- hus)(1种)。这两属远隔重洋,断裂分布在亚洲 东部(中国和日本)和美国东部。大鲵属有2种,在 我国仅有一种,即大鲵。产于湖南、湖北、贵州、 广西、四川、陕西、山西等省。
31
Luǒ yuán
我国华南所产的中国瘰螈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东方蝾螈 (Cyonps orientalis)和 细痣疣螈 (Tylototriton aspererrimus)的分布 较广。 此外,尚有一些分布狭窄的种,如产于云南滇 池的滇螈 (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又 名瘤蝾螈),体色暗黑,背上有一条红色纵行条纹, 腹部有红色斑块;四川凉山产的大凉疣螈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全身棕黑色,仅 耳后腺、指、趾、肛部及尾下缘橘红色。
大鲵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5
2)
小鲵科
小鲵科(Hynobiidae)体形较小(小于30 cm), 具眼睑,具颌齿,犁骨齿两长列,呈“U”或排列成左 右两短行 。椎体呈双凹型。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 无。体外受精,雌体不具受精器。有8属30余种。
除副趾鲵属Paradactylodon仅见于伊朗外,我国 其它7属均有,共18种,多为特有种,包括小鲵属 Hynobius、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极北鲵属 Salamandrella、爪鲵属Onychodactylus、肥鲵属 Pachyhynobius、北鲵属Ranodon、山溪鲵属 Batrachuperus等。
山溪鲵
20
极北小鲵
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体长 10-13 cm。犁骨齿 呈“V”字形。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为食。约在 四月中旬产卵于水池内,产卵后的雌雄个体迁到陆地上,营陆 栖生活。卵块呈带状,约30一35天孵出成蝌蚪状幼体,幼体具 3对外鳃,在外鳃前方有一对棒状平衡器。长到4cm时,外鳃渐 消失。极北小鲵的分布甚广,为亚洲东北部寒温带的代表种, 在我国东北地区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朝鲜、蒙古和西伯利亚。
3
18.3.1 无足目概述
无足目(Apoda)或称蚓螈目(Gymnophiona),为原始 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 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皮肤 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隐 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 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 感,有助于钻穴活动。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 退化。嗅觉发达。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 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脊椎 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左图示指无角质垫
西藏山溪鲵
27
蝾螈亚目
鳗螈科: 仅2属3种。分布于美国 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 体细长似鳗,前肢细弱, 无后肢和骨盆,尾短。 眼极小,无眼睑;无上 下颌齿而是角质鞘。终 生有外鳃,犁骨齿保持 幼体期状态。常于沼泽 或溪流底部泥中挖穴而 居或隐藏在水草乱石之 中,偶尔上陆地活动, 离水后能发出轻微叫声。
两栖纲(Amphibia) +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 +壳椎亚纲(Lepospondyli) 无甲亚纲(滑体亚纲)(Lissamphibia) 无足目(Apoda or Gymnophiona)
无尾目(Urodela or Caudata)
有尾目(Anura or Salientia)
17
新疆北鲵栖息地极为狭窄,目前仅生存在
新疆温泉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阿拉套山
和天山局部泉涌地区,数量稀少,有捷麦克沟
和苏鲁别珍两个栖息地约存3500—4000余尾。
新疆北鲵作为濒危动物早已被列入国际保
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红皮书,1998年,新疆
北鲵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为
“极危”,成为我国珍贵的种质资源,已列入
体呈扁圆形,尾部侧扁,头大而扁阔,口甚宽大, 上下颌均具细齿,眼甚小,无能动的眼睑。 头顶部与腹部有许多成对的疣状物。
躯干部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襞,体表光滑无鳞, 富有皮肤腺,经常保持身体粘滑,受刺激后能分泌出 白色浆状的粘液。
14
体多呈灰褐色,但 随着环境不同体色 也有变化,皮肤有 各种斑纹。前后肢 短小,前肢四指, 后肢五趾,趾间有 浅蹼,便于游泳。
8
有尾目代表动物
9
分类
★隐鳃鲵亚目:椎体双凹型。有2科。主要分布于东
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 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9属35余种,包括小鲵、北 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 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