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启示作者:毛佩玉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年第08期摘要:晏阳初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平民教育思想,主张农民也要接受教育,提高中国农民的素质。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仍然有众多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的研究,从中发掘出仍然适用于当代的教育观点,或者是将其中的某些教育观点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村教育发展。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116-02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一)“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文艺教育,主要解决愚的问题。
晏阳初及其同仁一方面重视文字的传授,具体措施有研究制定了农民易懂易学的字表;推行农民易写的简笔字等。
另一方面也注重对于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修筑乡村露天剧场,培训农民剧团等。
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民众甚至自发加入艺术组织活动和建立学校中。
生计教育,主要解决穷的问题,即帮助农民如何更好地生产生活。
它涉及的方面有:传授和训练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教育农民利用经济合作方式组织自主社、合作社、合作联合会等经济组织;提倡农民经营副业,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卫生教育,主要解决弱的问题。
晏阳初及其同仁根据农村医药卫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给农民传授保护自我的医治方法和鼓励农民自身要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另一方面,“创建农村医药保健制度,由村到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以县为单位的保健组织卫生教育的开展,避免了因贫无法治病,因病加剧贫穷的恶性循环的出现”。
公民教育,主要解决私的问题,即培养农民的道德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进一步付诸实践,落实到行动上。
晏阳初及其同仁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的力量发展来提高中国农民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
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
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
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而教育是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实现其在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的关键。
因此,在当前深入考察和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市民化转化,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赋予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古训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国家之盛衰,以平民知识为新”,“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
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晏阳初从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开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处方。
1.文艺教育。
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
目的在于发扬脑矿中的“知识力”以“救愚”。
它是平民获求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感受知识和信息的力量提供可能。
2.卫生教育。
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以“攻弱”。
晏阳初主张“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卫生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的生活,使人人成为健康的国民”。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平民教育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晏阳县在当地学子在京求学返乡后所主持的一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标,以小学、中学、夜校等形式普及教育的社会教育活动。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晏阳初平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所学校。
而在城市学习的学子也极为有限,绝大部分人缺乏知识和文化,这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造就。
晏阳初平民教育顺应时代需求,通过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向当地老百姓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这是一项伟大而意义深远的努力。
其次,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很多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到优质学习机会。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发展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在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学校和教育中心,为农民提供更加契合当地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
最后,晏阳初平民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启示。
初平民教育不仅仅是一项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社会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反映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实践。
初平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不足之处,如要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需要吸取初平民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广人性化、综合化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多元智能和运用能力的全面人才。
综上所述,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应该在教育发展中注重贯彻的一些原则,如重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多元化、独特的教育理念实践等。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3, 13(10), 8049-8055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23.13101250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乔木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23年9月22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7日摘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中国20世纪所遗留下来的珍贵而独特的精神财富。
晏阳初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怜悯放在了平民身上。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儒家思想、基督精神和苦力三方面探究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缘起,并总结归纳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核心内容,最后从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两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现实启示The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Yan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Muyang QiaoSchool of Marxism,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Received: Sep. 22nd, 2023; accepted: Oct. 20th, 2023; published: Oct. 27th, 2023Abstract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is a precious and unique spiritual wealth left over from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 Yan Yangchu put more attention and compassion on civilians.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 learning society and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fucianism, Christian spirit and coolies, and summarizes the core content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about educational purpos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Yan Yangchu’s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乔木阳KeywordsYan Yangchu, Civilian Education Thought, Realistic Enlightenment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晏阳初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化人,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人生经历,深刻影响着他对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人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对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晏阳初提出的人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角度出发,保持协调、有机、全面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充实。
这一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注重个体的价值和尊重,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晏阳初主张“教育与生活相联系,适应实际需要,注重体验性和鉴赏性”,他认为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衔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体验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这一主张与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
在农村,注重实践、实用、鉴赏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农民实践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
晏阳初认为,爱国主义是人教育的灵魂,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爱国之心为重点,教育学生要有爱国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为实现乡村振兴使命而努力奋斗。
晏阳初提出的“教育万能论”主张教育要全面,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还包括情感、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这一思想在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
农村的乡民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更需要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才能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晏阳初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发扬人类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的“实事求是,以事论事”理念,也是当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思想。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本土实践、实事求是,发扬人类智慧,解决当地实际问题,推进实际项目进展。
总之,晏阳初的人教育思想有着广泛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借鉴晏阳初教育思想,发扬人类智慧,注重实践,实事求是,以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晏阳初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晏阳初教育思想的起源、主要理念、实践以及在当代的借鉴意义和启示进行了详细阐述。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经典与实践相结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引导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和当代价值在文章中得到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当代价值、起源、主要理念、教育实践、借鉴意义、启示、重要性。
1. 引言1.1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晏阳初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倡以“立德、立言、立功”为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晏阳初还强调学习要有方法,注重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提倡“学为人师,学为己师”的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其强调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现代教育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晏阳初教育思想的起源晏阳初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
晏阳初在其教育思想中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
晏阳初受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强调“立德、修身、正心、治国”等儒家核心价值观。
他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试从晏阳初之平民教育思想看当今我国农民教育问题
试从晏阳初之平民教育思想看当今我国农民教育问题[摘要]晏阳初是国内外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其平民教育思想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从思想内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解析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浅析其对我国农民教育问题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新农村晏阳初先生(1893-1990)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奠基人和乡村改造运动实践家。
1943年在美国纪念哥白尼逝世400 周年大会上,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起被西方学界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
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认为平民教育在社会改造和“民族再造”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如今,我国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素质、农民教育问题成为制约这一进程的绊脚石。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并广泛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农民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解析(一)平民教育思想的含义。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应是“整个人的教育”、“新民教育”,它追求教育机会的平等,使每个人能在这一机会里发挥其潜能,实现其价值,它是“平等人的教育”,担负着“改造民族的整个的生活”的任务,它还是“最基本的不可少的救亡图存的教育”。
在说到平民教育的对象时,晏阳初用了“全民教育或民众教育”、“老百姓教育”、“苦力教育”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晏阳初还在多种场合反复说明,平民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不是欧美式的成人补习教育,不是以慈善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不是社会教育,也不是为少数人所专有的贵族教育,更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为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而为全民所共有的一种“新教育”。
(二)平民教育思想的内容。
在“定县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社会黑暗、民族衰颓的现实,晏阳初在推行平民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教育”思想,并以此为依据开列了教育救国处方。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读后感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著作《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对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论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就这部著作进行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1. 深入分析乡村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揭示了乡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指出,一方面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农村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2. 提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他主张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他还提出要增加对农村学生的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晏阳初还强调要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些对策的提出为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3. 探讨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加强乡村教育,才能推动乡村建设。
在这方面,晏阳初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路和方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4. 激发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思考通过《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阅读,晏阳初的思想观点不仅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著作通过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剖析,激发了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5. 总结《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一部思想深刻、观点独到的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提出了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晏阳初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深远的价值。
本文将从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涵、主要特点,以及影响与启示入手,探讨其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借鉴意义和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接。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结合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可以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也将对当代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内涵、特点、影响、启示、借鉴意义、现代教育理念、对接、启示、重要意义、推动教育改革、发展1. 引言1.1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晏阳初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经久不衰,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智慧和能力,提倡以“自得其乐、诲人不倦”为教育宗旨,强调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要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教育挑战,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与发展路径,为建设更加和谐繁荣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涵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多彩,深受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晏阳初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为先,以修身立德为根本。
晏阳初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修改版]
第一篇: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有感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
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
“定县实验”的目的是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种状态而建立的初级模型,晏阳初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建立模型,从而推广至中华大地,以达到治愈平民的四种弊病。
它同时也是平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教育施救行为。
这个观念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但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收到成效。
平民教育针对中国自身的特点,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基本观点,通过“除文盲”而达到“做新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亡”多倾向于“政治性”的“国家救亡”运动。
这样的方式却又称不上改革或变革,仅仅只是教育形式的一种改良运动。
如果不继续深化研究,去实践、去检验,最终将会面临思想枯竭。
在公立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基础性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文盲”应当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
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通过个体对群体的教育而达到“脱盲”的目的。
晏阳初比较重视现实的情况,他是从切身的调查研究中发明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同一性教育、疗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晏阳初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成人教育的启示
2006年3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Mar.2006第8卷第1期Jour nal of Adult Education of H ebei U niversity Vol 18NO 11收稿日期:2005210220作者简介:张宛(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晏阳初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成人教育的启示张 宛(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 要:晏阳初教育思想是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平民教育0思潮中颇具影响的思想之一。
本文从其思想根基、思想主体和系统化的教育观等几个方面解析了晏阳初教育思想的价值,并分析了这一思想对当今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成人教育中图分类号:G7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71(2006)0120029202 晏阳初(1893)1990)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晏阳初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走入农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推广平民教育,在河北定县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在改造农村社会的实践中,构建完善自己的平民教育理论。
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解析(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根基)))民本教育思想的光辉晏阳初幼年入塾习读5四书6,深受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认为若要治国安邦,必要爱民、教民、富民、重民、强民。
同时,他又是一个基督徒,少年时曾离家入西学堂求学,基督教的/博爱和平、舍身救人、造福人类0的教训在他心灵上留下了烙印。
[1]由于接受这样/中西合璧0的教育,晏阳初将他所受的儒家民本思想教育与基督教教育的博爱精神及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熔于一炉,从而赋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0这一古训以新的时代内涵。
在当时中国社会人民生活困苦、精神愚昧的情境下,如何才能/固本0?晏阳初认为,民为邦本,/国家之盛衰,以平民之知识为断0。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是推动农村建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文章结合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分析了农民教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策略,即用“四大教育”开启民智、激发民力、强健民质、提升民心,“三大方式”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新农村农民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服务的独特经历中萌发的,并在其开展的著名的”定县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晏阳初所谓的“平民”是指在政治上无权的百姓、没受过教育与缺乏常识的文盲、超过受义务教育年龄却未得到教育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青年、成年人,对这些“平民”所进行的教育称为“平民教育”。
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晏阳初认为当时中国存在大量“平民”,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症,相应提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体育教育四大教育和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三大解决策略。
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平民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当时中国农村积贫积弱的状况而言的,现在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放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悬、穷、弱、私”四大病症仍然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其教育问题理应受到重视。
一、当前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部分地区农民“愚、贫、弱、私”依然普遍存在。
“愚”的存在。
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农村仍有部分农民未脱盲脱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农民封建思想浓厚,相对保守,对于新知识、新观念接受能力弱,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近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并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造和农村教育的宝贵思想。
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晏阳初提出“村民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性的追求。
在当前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这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重视广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内容,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晏阳初强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使他们有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知识”。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认识:要在提高农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晏阳初强调“开办女子农学校和培修女子园丁”。
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对妇女教育的关注。
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妇女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性。
要注重开展女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第四,晏阳初提出“各地方可独创方法,依规模穷富所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农村成人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地方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找到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改革家,他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是“农村教育”,他认为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晏阳初教育实践不仅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对全球农村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实施策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1. 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教育的落后。
要改变农村面貌,首先要改变农村教育。
只有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农村人才,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都要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3. 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实用技术。
通过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二、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建“平民教育”模式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模式,即在农村设立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识字、算术、卫生、生产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2. 开展“农村教育实验区”建设晏阳初在农村创建了一批“农村教育实验区”,通过实验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这些实验区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提倡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农村教育的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 实施多元化教育模式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多样化,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农民的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现代乡村教育的启示作者:纪诗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31期[摘要]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改造实验在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科学理念,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以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为四大教育内容,以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为三大教育方式,以“化农民”和“农民化”为教育目的和途径,对目前我国根据现实条件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乡村教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乡村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现代乡村教育[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五育并举’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研究”(CSZ20013);2018年度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省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jgxmyb18042)[作者简介] 纪诗雨(1998—),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31-0021-04 [收稿日期] 2021-12-18晏阳初(1890—1990)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创立平民教育,回国后先后到达上海、武昌、汉口、济南、天津、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开展平民教育调研,为推行国内平民识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平民教育经验为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有启示作用。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四大教育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全国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总结出“愚、贫、弱、私”四个根本原因。
“愚”指平民不识字、没有文化、素质低;“贫”指百姓生产力低下,只能依靠简单的苦力劳动换取生活物资;“弱”指人身体虚弱,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治愈疾病;“私”指农民集体意识不强,不懂得团结协作的意义。
浅析晏阳初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晏阳初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实践理论与实践有诸多启示与借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称为平民教育之父。
在这套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部分并不多,但从中传达出的理念对当前的家庭教育有许多启示和借鉴。
标签:晏阳初;家庭教育;启示晏阳初出生在一个讲求实学的书香世家,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
同时,晏阳初曾接受过长期的西方教育,深谙西方文化利弊。
晏阳初自己也说他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产儿。
1920年初夏,晏阳初从美国学成归国。
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与之前为在法华工服务的经历,晏阳初决定投身中国教育事业。
在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后,开始专心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
这项事业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益良多。
一、晏阳初的家庭教育思想(一)主要内容及意义晏阳初在《乡村改造工作人员九项守则》,较为系统扼要地阐述了四大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连环推进的逻辑。
他说:“不可零碎地做,而是整体连环进行。
”这是就早期在定县推进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而言的。
家庭式教育,是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地位,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式常与学校、社会式教育结合以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缓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减少家庭中对上学青年、儿童的阻力,培养家庭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内容是针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中的四大基本问题:愚、穷、弱、私,而展开的四大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家庭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里,占据重要地位,人们与家庭的感情牢不可破,且“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而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更显密切”[1]147。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以平民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普遍利益,为平民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对于当前乡村振兴的问题,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晏阳初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前,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通过教育,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服务于农民和乡村的发展。
其次,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平民阶层,这为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着质量差、资源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教育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晏阳初的思想,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农村学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晏阳初关注教育的实效性,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这也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意义。
当前,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性课程,提高农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对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我们应该借鉴其思想,建设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教育和实践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晏阳初,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乡村建设之父”。
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实践及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的教育思想1.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在当时的中国,乡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
因此,他提出:“教育救国,乡村教育为根本。
”晏阳初主张,通过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2. 乡村教育的目标晏阳初提出,乡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道德、体魄”的乡村建设者。
具体来说,就是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生产、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体质。
3. 乡村教育的原则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普及性:乡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让每个农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实用性:乡村教育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
(3)多样性:乡村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扫盲、技术培训、成人教育等,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
(4)社会化:乡村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农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晏阳初的教育实践1. 创办平民学校晏阳初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解决农民的识字问题。
因此,他创办了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
平民学校采用“读书、写字、唱歌、做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大量农民参与。
2. 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在湖南衡阳创办了“乡村建设学院”,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他还组织了“乡村建设研究会”,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农事、家事、社会事”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使乡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 推广农业科技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要注重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他组织了“农业改进所”,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推广优良品种。
4. 开展社会教育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要关注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
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⑶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因为长期缺乏充分的食物和营养,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习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由此也落得个“东亚病夫”的辱名。
为此,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需要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创办公共卫生事业,以提高其健康力,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
⑷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散沙”。
晏阳初提出了公民教育来解决中国农民“私”的问题。
一方面,是努力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处在任何团体,皆能努力成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
另一方面要在人类普遍具有的良心的基础上,培养和增强民众的判断力,正义感。
2.三大方式与四大教育相配套,他又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三种方式,作为实施四大教育的基本平台、途径。
学校式:采用平民学校的方式,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四大教育为主要内容。
这是最普遍的教育形式,为农村子弟提供了最低限度的、最基础的教育,为他们日后接受更高等教育或走向社会谋职打下基础。
社会式:它是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各种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的读书会、演说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使毕业生按照四个方面继续受教育。
这其实类似于今天的“终身教育”,为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
家庭式:家庭式教育是中国的特殊教育方式,它主要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
这种方式常与学校式、社会式结合进行,目的是帮助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扩大家庭的责任感,减少对上学青年、儿童的阻力,使家庭社会化、增进家庭的社会责任。
3.五个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民族再造为目标。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晏阳初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为教育而教育”的作法。
平民教育要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主张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与农民相结合,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根据农民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
教育者必须将自己的知识简单易行地教给已识字和正在识字的农民,并且身体力行地示范。
第三是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
晏阳初认为,民众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而中国最大多数的民众是在农村里的农民。
农民是国家的基础,是民族生命的源泉。
第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民族的新生命,塑造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
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使仅仅使受教育者能解决生活上物质上的要求和问题,而是要通过平民教育这种手段,达到改造民族生活,使民族再造成为有觉悟有道德有公共心有团结力的新民族。
第五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晏阳初深知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智慧潜力,但近百年来,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使得他们大多数人变得愚昧无知、贪图安逸。
因此,他提出个人要与集体相结合,个人在追求自身合理利益时要兼顾集体利益,做一个“集体人“。
二: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提出的诸多乡村建设、平民教育的理论和思想,这都是当今新农村建设和和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完善和升华,这将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用之不竭的发展资源。
下面是我具体思考所得出的一些启示。
⑴深入农村,预先做好整体规划,统筹各方面资源。
我所阅读的文章中有一篇《农村运动的使命》,该文仔细分析并明确提出了农村运动的使命:民族再造,以及对象:青年男女。
此后又为农村运动提出了具体实现的方法、步骤和条件,可操作性颇强,为当时中国各农村的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指导。
例如其中明确提出:要做“教者与学者一同去历练的教育”,教育工作者们来到农村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而应当虚心深入体会村民的生活,和他们一同进步。
当下的中国尽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每年都会出台诸多文件对农村建设提出方针和建议,但放眼广大农村建设现状,仍略显絮乱,比如基层民主走形式主义、村集体财产受侵犯等,说明中央对地方农村的统筹规划仍太不到位。
我们应当借鉴晏阳初早年的经验,首先要派遣研究人员深入农村,切实体会农村种种问题,针对性的做出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诸如改革布局、经验推广体系等,并且制定更多具体可行的措施。
⑵民间组织应当获得更为包容和自由的环境参与农村建设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晏阳初所推动建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民间组织的不懈努力,它们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农村建设的青年志士,提供给他们一个交流信息与经验、互相勉励的平台,在很多国家难以顾及或忽略的细节做出难以估量的贡献。
类似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民间组织在当代社会有个正式的称呼:NGO,即非政府组织。
NGO是近10年来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的,但鉴于内地严格的民办组织规定和政府的懈怠,其实际境况并不太好。
例如专注于农村学生精神启蒙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先后在全国各地与当地学校合作建立20余家分馆并深受相当部分学生喜爱,却于今年9月被政府关闭。
其它教育类NGO亦会遭遇种种问题的困扰。
政府应当尝试做一个“小政府”,为民间教育NGO 提供更透明更开放的环境,此乃教育之福。
⑶乡村建设的实践要与理论研究密切配合在定县,晏阳初并不是仅仅和几位同事始终埋头苦干,他还注意到理论研究对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于是乎,他请来了诸多此前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来到定县,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实地考察定县的教育状况并为此后的发展提出建议真是教育实践同教育理论研究结合的最好诠释。
文中还提及了燕京大学在清河镇的教育实验,更富有学术意味,可见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取得辉煌成绩一个重要因素当属同教育学术研究的结合。
眼下中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同乡村教育实践联系不太紧密,形式多于实质。
没有专业研究的科学指导,农村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科学研究理应与农村建设更为紧密。
这需要致力于农村建设和在象牙塔做研究的学者通力合作,也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加以沟通联系,创造一个符合理论联系实践宗旨的平台以供交流。
⑷要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农村村民生活艰辛,乡村建设任务艰巨。
如何让村民们彻底摆脱赤贫而获得较为丰裕的生活的?晏阳初提出:“整个乡村改造工作的目的是发扬平民的潜伏力,要他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生活。
平民教育不是以慈悲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而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新型教育。
推行平民教育运动本身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它是发扬平民潜力的一种利器。
”也就是说,平民教育运动要要挖掘村民们的潜力,“发扬民力,开发展力,改造生活”,教给他们能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他们自己就能解决各种变幻多端层出不穷的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
中国的经济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城乡差距也来到一个新高度。
扶贫事业也由此展开,通常会有一大波人力、物资提供给贫困地区,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
的确,物质资源很是重要,它是生存基础,但是扶贫也多限于此。
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强调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但根据我对老家附近村镇的了解以及通过网络对一些贫困地区的了解,技能培训并未落到实处,多在走形式主义。
中央政令之所以在基层未获高效执行,恐怕是有不少基层官员思维过于僵化至于并没能理解到脱贫致富的真正路径(授之以渔)的原因,这种理念要逐渐为大致多接受、理解需要有识之士以及致富的携手构建,营造出一种社会氛围。
三:总结晏阳初先生以其惊人的热忱和超乎常人的能力为中国的农村建设、平民教育贡献了他的一生,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乡村建设的策略和理念。
我们要好好领悟晏阳初先生所遗留下来的道理并与当下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争取为未来中国的农村建设、社会建设和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