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故乡》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9dcde459eef8c75ebfb3f2.png)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在课文中勾画出你没有掌握的或重要型形象。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寻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
闰土这个人物虽有生活原型,但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少年闰土敢月夜看瓜刺猹,会装弶逮鸟,知道沙地有跳鱼,海边有贝壳,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20年后,少时的勃勃英气荡然无存,苦难的生活把聪明机敏的闰土变成了板滞麻木的闰土了。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作者不仅在外貌上描写闰土的变化,而且描写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压抑住炽烈的友谊,以“老爷”称呼;他不甘于自己的境遇,而不知如何摆脱,只是寄希望于香炉烛台,向渺茫的“神”顶礼膜拜。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地主的盘剥、军阀的统治,“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就是一个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的农民的典型的形象特征。表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c31b1e4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d.png)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编号:学习目标:1、学会知识。
2、学会方法。
3、学会感悟。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介绍写作背景:2、根据所学整理知识: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补充: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二、整体感知1、小说以顺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围绕一个“变”字,读完课文后请概括出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闰土二十年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用课文中的原句解释这种变化(闰土的话)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二十年同样也让她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小说的主题思想:。
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你认为这篇小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四、课下作业。
1、强化巩固知识(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基本内容等)2、完成同步训练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局部探究,合作交流。
1、细读第三部分,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2、“我”的人物形象:(描写。
主要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912f1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4.png)
故乡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故乡》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分析《故乡》这篇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3.掌握《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思考,增强家国情怀。
二、导学内容1. 《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鲁迅写这篇作品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振兴与文化的复兴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而《故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后改名鲁迅。
他是中国现代知名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鲁迅的作品以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故乡》的主题和内涵主题《故乡》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描绘作者的故乡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反差,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内涵《故乡》以鲁迅亲身经历的北京与旧时故乡之间的对比,通过揭示小说主人公因城市化的变迁而造成的思想碰撞、道德困惑和文化断层,揭露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与压抑的状况,从而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3. 《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重要词语1.故乡:指一个人生活、出生的地方,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2.草包:誓言、承诺,也可以指愚蠢的人。
3.啮齿动物:指不断嚼动的动物,暗喻着那些不断嚼动着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4.魂不守舍:形容一个人内心思想、情感或行为处于紊乱、不安定的状态。
重要句子1.“我为我那不可告人的一日做分外的准备,到了东南角上,就听到里面似乎有许多马嘶人叫的声音,令我很吃惊。
”2.“倒没有当初那样,那里都是土埔,也没有机器,也没有酒厂,也没有洋人的房子,只有些土坯草搭的小屋子。
”3.“你一个埋怨喉长,两个埋怨手短;三个埋怨什么?”4.“穷而后工,这本是我的家乡的最高赞美词。
11《故乡》导学案
![11《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5039f0770bf78a6529547a.png)
主备人:参备人:审批人:授课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认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3、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4、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5、理解作者对于“路”的认识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理解作者对于“路”的认识课前预习:1、文学知识鲁迅,原名(),是我国著名的()、()、(),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散文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故乡》就出自小说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小说《》。
2、请查找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并简略地写在下面,这有助于你对这篇小说的学习。
3、把文中你认为重点地词语写在下面,注音并解释,并挑选其中的三个词语造句。
自学指导1、看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2、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感受呢?为什么?合作交流阅读《故乡》,我们可以从“变”入手,文章着力描写了故乡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人物的、有景物的、也有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的,请把这些变化归纳出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把文中故乡的变化都找出来标志在书上,这些变化包括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故乡景物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盘点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新的认识?写下来说一说。
自我验收1、注音解释阴晦():愕然():作揖():五行():髀():惘然():瑟缩():恣睢()(): 无端:隔膜;2、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A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B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C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事像一般。
()D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推荐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影响了无数青年的思想。
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解读有很多,但误读也有很多。
请大家在有生之年多读多品鲁迅,必有大受益。
下面推荐几本书,帮助大家的阅读。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580e8680203d8ce2f24c6.png)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f1a19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a.png)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研读《故乡》,我们期望能够全面理解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中描绘的故乡景象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
其次,要深入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矛盾。
最后,我们要通过学习和讨论,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故乡》学习的重难点主要聚焦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塑造。
重点方面,需要把握作品所揭示的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以及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改变旧世界的强烈愿望。
难点则在于深入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性格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此外,还需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能更好地领略《故乡》的文学魅力,提升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故乡》是现代文学家_______的短篇小说,创作于_______年。
2.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_______年前和_______年后故乡的景与人的变化,展现了_______时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精神蒙受沉重压抑的状况。
二、选择题1.下列对《故乡》中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闰土:少年时活泼可爱,中年时变得麻木迟钝,这种变化是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造成的。
B.杨二嫂:年轻时美丽端庄,中年时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恶化。
C.“我”:作为知识分子,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和失望,但内心仍怀有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c1bc90ccbff121dc36831e.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一、掌握基础知识1.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知识链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按篇幅分类: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
短篇小说,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平均字数三至四万字的小说。
长篇小说,字数在六万字以上会被划归长篇小说。
3.重要字词音形义(1)字音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缺土(xíng)鹁鸪..(bó gū)潮汛.(xùn)瑟.索(sè)寒噤.(jìn)折.本(shé)黛.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2)词语释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cb1ed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0.png)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变化及其原因。
(2)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难点(1)探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写作背景《故乡》创作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深感社会的黑暗和变革的必要,于是创作了这篇小说。
四、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猹()五行()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恣睢()毡帽()3、解释下列词语。
(1)萧索:(2)鄙夷:(3)惘然:(4)隔膜:4、阅读小说,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变化如何?五、课堂探究1、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可分为哪三个部分?(2)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人物形象分析(1)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杨二嫂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有什么特点?(3)“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环境描写(1)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2)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4、主题探讨(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和情节来表现主题的?5、语言品味(1)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加以赏析。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d2e86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b.png)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乡》(导学案)(教师版)
![《故乡》(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79ed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7.png)
15《故乡》导学案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3课时1.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1.查找资料:关于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查找。
2.圈点批注: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点生字词,思考本文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3.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与全班同学分享,解决彼此的疑问。
同时也可以相互之间出题目相互考察。
4.质疑探究:对小组内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进行探究,或请教老师,或查找资料。
5.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与检测》的相关练习,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熟读课文。
我把课文读了遍,我知道篇小说讲的故事是《故乡》讲述了“我”冒着严寒回到故乡,见证了故乡的衰败和破旧,感受到了故乡的物是人非和陌生感。
①我查阅历史资料得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更没有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
②我查阅文学资料得知: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的背景是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接母亲到,目睹家乡村镇的和农民、市民生活的,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篇小说。
半殖民地半封建悲惨命运3.查一查写一写,一个词写两遍并给加点的词注音。
阴晦()心绪()寓所()猹()獾()五行缺土()祭祀()弶()脚踝()潮汛()髀间()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深黛()惘然()隔膜()恣睢()瓦楞()伶仃()萧索()秕谷()鹁鸪()苛税()潺潺()寒噤()【答案】阴晦.(huì)心绪.(xù)寓.所(yù)猹.(chá)獾.(huān)五行.缺土(xíng)祭祀.(sì)弶.(jiàng)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间(bì)愕.然(è)鄙夷.(yí)嗤.笑(chī)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g)隔膜.(mó)恣睢..(bó g..(líng dīng)萧.索(xiāo)秕.谷(bǐ)鹁鸪..(zì suī)瓦楞.(léng )伶仃ū)苛.税(kē)潺潺.(chán)寒噤.(jìn)4.查一查,记一记。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优选篇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优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0d7c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2.png)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优选篇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
2.能力目标:准确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
教学过程一、导学案,课前预习1、认识八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__00)预习浮点音符的。
(X.)2、常规练习,(__21)啊~~mi~~二、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一遍这首歌曲。
2.歌曲的速度与情绪如何?3.教师示范唱。
三、歌曲学唱4.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休止符的应用。
(__00)5.哼唱旋律。
6.演唱部分曲谱。
7.朗读歌词。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了爱家乡的情感。
1.小组比赛交流。
3.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课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反思对于歌曲的声音处理较好,学生基本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生对十六分音符及休止符唱得比较差,下课继续练习。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感知小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指导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教学过程: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__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__家,__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__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5e0f0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7.png)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篇1(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
《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
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
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
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
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
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
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259e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f.png)
《故乡》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找出文章中的三个“故乡”,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梳理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自学活动:一、课前自学课本:1.自主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标注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并识记、积累。
二、知识链接:1.复习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
2.复习巩固鲁迅的相关资料。
3.结合《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了解闰土少年与中年的变化。
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猹.( ) 獾.( ) 五行.缺土( ) 祭祀.( ) 弶.( ) 脚踝.( ) 潮汛.( ) 髀.间( ) 愕.然( ) 瑟.索( ) 廿.( ) 深黛.( ) 恣睢..( ) 2、词语解释:阴晦:萧索:无端:伶仃:鄙夷:瑟索:恣睢:自学质疑:我的问题(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2.小说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研究分享【探究活动一】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探究)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画出它们之间转换的语句。
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个“故乡”?2.请学生朗读(1---6)自然段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有何作用?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课前自学 课上研学【探究活动二】细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1.小说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文章每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深度构建当堂检测:①选出下列各组中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萧索(sù)阴晦(huì)篷隙(xì)寓所(yù)B.刺猹(zhā)闰土(rùn)祭器(jì)獾猪(huān)C.鹁鸪(ɡū)玲俐(línɡ)潮汛(xùn)脚踝(huái)D.鄙夷(bǐ)嗤笑(chī)愕然(è)髀间(bì)②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edb1039e31433238689397.png)
13、《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 是他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_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 而且操纵了中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愿望和坚定信念。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749e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f.png)
故乡导学案导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目标,提供思维导引,整理知识结构,明确学习步骤等,并且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内容进行逐步引导学习。
本文将以《故乡导学案》为标题,为大家介绍如何设计一份关于故乡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故乡的定义和含义;2. 掌握描写故乡的常用词汇和表达;3. 探究故乡的特点和价值;4.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描述故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学习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关故乡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第一印象。
2. 讲解故乡的定义和含义(15分钟)向学生解释故乡的概念,并列举一些国内外故乡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故乡的特殊意义。
3. 学习描写故乡的词汇和表达(20分钟)给学生分发故乡的描写词汇表,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运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的故乡。
4. 分享故乡的特点和价值(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陈述自己的故乡特点和价值观。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补充和评论。
5. 写作练习(2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或短文。
鼓励学生使用刚才学到的描写词汇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6.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文章或短文,互相学习和欣赏。
三、作业要求学生将完成的文章或短文交给老师,并结合教师的评价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2. 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4.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所设计的《故乡导学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了解故乡的定义和含义,掌握描写故乡的词汇和表达,探究故乡的特点和价值,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9课(生用)
★★★课文题目:《故乡》★★★主编教师:张晓微★★★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积累与欣赏】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自主预习】
1、作者:
鲁迅__ 家__ 家__ 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
阴晦胯下祭祀五行缺土
惘然潺潺
恣睢颧骨髀愕然
嗤笑瑟索吓寒噤黛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文中如何描写杨二嫂?
4:总结人物分析
闰土:
杨二嫂:
“我”:
(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
互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提升: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