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校本教材纲要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校本教材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2819a66e02d276a201292e1f.png)
2021-2021 学年“初、高中数学连接〞校本课程教材纲领一.课程性质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行的课程。
它是以展开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依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质开设的。
1、数学课程的学科性质:高中数学课程关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升提出问题、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想,展开智力和创新意识拥有根基性的作用。
2、所设置课程自己的性质初、高中教材内容对比,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特别在高一的必修 1 中抽象观点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必修 2 中立体几何入门难,学生不易成立空间观点,空间想象能力差,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实性和表达的完好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所以在高中教课中,要讨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二.课程理念1、搭建平台,为知足学生展开供给条件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将来展开供给更高水平的数学根基,使他们获取更高的数学修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供给必需的数学准备。
2、为学生个性展开效力高中数学课程拥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一样的学生获取不一样的展开。
〔1〕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供给选择和展开的空间,为学生供给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使学生的个性展开和对将来人生规划的思虑。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需时还能够进行适合地变换、调整。
3、表达学科之间的交融,提升学生综合思想能力〔1〕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根基。
〔2〕高中数学课程应着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4、搞好初高中连接所采纳的主要举措(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连接打好根基。
①搞好入学教育;②摸清底数,规划教课。
(2)优化讲堂教课环节,搞好初高中连接。
①立足于纲领和教材,尊敬学生实质,推行层次教课。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别,成立知识网络。
③重视展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究过程,培育学生创建能力。
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d1df7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d.png)
初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本文档旨在为初中和高中之间的学生提供一份数学衔接教材,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研究。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材内容和研究策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内容建议1. 复初中数学基础知识:高中数学研究将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因此初升高中的学生应该回顾和巩固他们在初中学到的数学知识。
2. 高中数学预备知识:为初升高中的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和概念,以便他们在高中开学前可以熟悉这些知识。
3. 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提供一些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的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4. 拓展和应用题:在教材中包括一些拓展和应用题,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题集和实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题和实践机会,以巩固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研究策略1. 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应制定一个合理的研究计划,安排每天的研究时间,并确保按计划进行研究。
2. 注重基础知识:学生应该重点关注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不太理解或不熟悉的内容,可以通过请教老师或同学来解决疑惑。
3. 多做练题:学生应多做练题,特别是那些涉及到高中数学预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题目,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4. 注意思维方式:学生应注重培养灵活、逻辑和创新的数学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数学实验等方式来培养。
5. 寻求帮助和辅导:学生如果遇到难题或不懂的地方,应及时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和辅导。
总结初升高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数学学科上的衔接尤为重要。
通过提供合适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策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16bf81f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d.png)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和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和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下面将介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材。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1. 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初中数学主要学习了整数、有理数、代数、几何等方面的知识。
作者可以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高中数学的概念,如三角函数、向量等,以提前让学生了解一些高中数学的内容。
2. 解题思路的引导高中数学在解题思路上相对于初中有一些变化,学生需要更加注重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对于初中数学的常见题型,可以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培养解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学习的内容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一些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如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
这样可以提前为学生打下高中数学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能让他们对数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编写要点1. 清晰的目标编写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时,需要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包括复习和巩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了解高中数学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等。
2. 实用的教学方法在编写教材时,要采用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丰富的练习题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难度和形式的练习题,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同时,也可以引入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学生顺利过渡和适应高中数学的关键环节。
编写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需要注意设置清晰的目标、采用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提供丰富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高中数学衔接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数学校本课程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2e434adec3a87c24128c417.png)
课程名称初高中数学衔接年级:九年级学科:初中物理姓名:目录总论 (2)第一讲:垂径定理.........................................................8. 第二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10)第三讲:因式分解(部分)与解方程(组) (12)第四讲:函数图像的平移 (14)第五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8)第六讲:二次函数c=2(c+bxy+ax,是常数,0a,ba (20)≠总论经过紧张的中考,暑期之后初三的同学们就要迎接紧张充实的高中生活。
为了迎接高中的数学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科的衔接问题。
很多同学还没有接触高中知识,我们既不谈那一个个知识点,也不谈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习方法,主要讲讲为什么要做好衔接以及从精神上、认识上如何去准备。
一、为何要做好初高中衔接?从初中升入高中,大家普遍觉得上升了一个门槛。
教学实践证明,踏好这个门槛,实现这个转折确实需要衔接。
其原因是:1.环境的改变对学生有影响。
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的教学理念不完全相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或大或小,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大家熟悉以前的校园、以前的人际关系、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纪律要求。
但进入新校园后,校园环境不同了,同学不同了,新学校有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纪律要求。
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新的学校,这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对高一新生来讲,各方面可以说是全新的,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管理措施与教育理念……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
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如初三辛苦了,在高一休息一下,待高二认真一些、高三冲刺,使得高中入学后无紧迫感。
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比较头疼数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函数、立体几何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d93eb376eeaeaad1f33080.png)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序言童永奇高一新生,你们好,祝贺大家考入临潼区马额中学!进入我校,同学们必须努力学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理由如下:一方面,由于我校是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方法在高中会经常使用。
既然学习《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提几点建议:一、“信心”是源泉。
人缺乏信心,就丧失了驱动力,终将一事无成。
二、“恒心”是保障。
人缺乏恒心,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巧心”是支柱。
人无巧心,就缺乏灵气和创造力。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请将那么成功的经验及时告诉我们,以便让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一数学校本教材童永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较差,能力较差,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特设计适合我校高一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学好数学》,二是《初高中数学衔接》。
怎样学好数学。
A.要学好数学,就应该了解数学本身具有的三大特点。
(一)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无条件的,它的概念一经产生和定义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被看作是已知的,它们与现实的比较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它的应用问题。
(二)严谨性:由于数学的严谨性,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三)应用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数学就能给出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相符合的答案,数学的这种威力恰恰是来源于它的抽象性。
B.要学好数学,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多次领悟、反复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一道题做完后,就应该进行反思,回味解题中所使用的思想方法。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本校本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本校本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c9f9c5901f69e31433294c4.png)
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前言各位新同学,欢迎来到一中,你们将在这里度过紧张而愉快的三年。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很多数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有鉴于此,特编写该读本,供教学之用,希望认真学习。
目录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圆幂定理及其应用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3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 A |+|PB |>4. 由|AB |=2,可知1A 0 C |x -1||x -3| 图1.1-1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 x <0,或x >4. 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2)(4m + 22)164(m m =++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k mx x ++21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等是无理式,而212x ++,22x y ++ 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一般地,,与,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子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a ==,0,,0.a a a a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0)a ≥; (30)x <.解: (1=(20)a ==≥;(3220)x x x ==-<.例2 (3.解法一:(3==393-=12.解法二: (3÷=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解: (11===,1===,>(2)∵1=== 又 4>22, ∴6+4>6+22,.例4 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解:(1)原式===2=2=.(2)原式1x x=-,∵01x <<, ∴11x x>>, 所以,原式=1x x-.例 6 已知x y ==22353x xy y -+的值 .解: ∵2210x y +==+=,1xy ==,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 练 习 1.填空:(1=__ ___;(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3)=__ ___;(4)若x ==______ __. 2.选择题: 等式22-=-x x x x 成立的条件是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1b a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 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具有下列性质:A A MB B M⨯=⨯; A A M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 1110=-=910. (3)证明:∵1112334(1)n n +++⨯⨯+=111111()()()23341n n -+-++-+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 ∴1n +1一定为正数, ∴1112334(1)n n +++⨯⨯+<12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 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 <1,舍去;或e =2. ∴e =2. 练 习 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322=+-y x y x ,则yx=( ) (A )1 (B )45 (C )54 (D )56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若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B 组1.选择题:(1=则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 ( ) (A(B(C) (D)2.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 ++=+__ __; 3.已知:11,23x y ==,的值. 4.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 5.计算:1111132435911++++⨯⨯⨯⨯.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1 -2x x图1.2-1-1 -21 1图1.2-2 -2 61 1 图1.2-3-ay -byx x图1.2-4(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 1x y 图1.2-5(1)221x x +-; (2)2244x xy y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221x x +-=(1(1x x ⎡⎤⎡⎤----⎣⎦⎣⎦=(11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x y =-+,1(2x y =--,∴2244x xy y +-=[2(1][2(1]x y x y +-++.练 习 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3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 x a a -+=. ①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a x =, 22a x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1;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x = 21x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22b b b bx x a a a a-+---+=+==-;221222(4)444b b ac ac cx x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1,则2x1=-65,∴135x=-.由(-35)+2=-5k,得k=-7.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的值为-7.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解得m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1,x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1+x2=-2(m-2),x1·x2=m2+4.∵x12+x22-x1·x2=21,∴(x1+x2)2-3 x1·x2=21,即[-2(m-2)]2-3(m2+4)=21,化简,得m2-16m-17=0,解得m=-1,或m=17.当m=-1时,方程为x2+6x+5=0,Δ>0,满足题意;当m=17时,方程为x2+30x+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m=17.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2)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 x +y =4, ①xy =-12. ② 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 ∴x 1=-2,x 2=6.∴112,6,x y =-⎧⎨=⎩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 2-4x -12=0 的两个根. 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 (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254+6=494,∴| x 1-x 2|=72. (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52)×[(-52)2-3×(32-)]=-2158.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1x =,2x =,∴| x 1-x 2|=||||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其中Δ=b 2-4ac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 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 . ∴a 的取值范围是a <4.练 习1.选择题:(1)方程033222=+-k kx x 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5)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 )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 (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 6.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 x λ=,试求λ的值. 7.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 先列表: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 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 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12x 2,y =-2x 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图2.2-2图2.2-1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 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a x a a-=++,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 -.(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1; 顶点坐标为(-1,4);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B 3(,0)3和C 3(,0)3-,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2-5所示). 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 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图2.2-3图2.2-4图2.2-5240,220,4bb c ⎧--=⎪⎪⎨⎪-+=⎪⎩解得b =-8,c =14.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3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①图2.2-6②③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练习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A)y=2x2(B)y=2x2-4x+2(C)y=2x2-1 (D)y=2x2-4x(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2.填空题(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n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当x=时,函数取最值y=;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1)y=x2-2x-3;(2)y=1+6 x-x2.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1)x≤-2;(2)x≤2;(3)-2≤x≤1;(4)0≤x≤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1+x2=ba-,x1x2=ca,即ba=-(x1+x2),ca=x1x2.所以,y=ax2+bx+c=a(2b cx xa a++) = a[x2-(x1+x2)x+x1x2]=a(x-x1) (x-x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x1) (x-x2) (a≠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例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y=x+1上,所以,2=x+1,∴x=1.∴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1(0)y a x a∵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2-=-+,解得a=-2.1(32)1a∴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即y=-2x2+8x-7.y x2(2)1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https://img.taocdn.com/s3/m/1017c2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1.png)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一、内容概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高中数学衔接读本》是一本专门为初中毕业生准备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读本。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1. 知识衔接:分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异同点,并探讨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通过实例,帮助读者了解高中数学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2. 方法衔接:介绍高中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节奏。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心理衔接:分析初中毕业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变化,提供应对策略,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帮助读者正确对待高中数学的学习,树立自信心。
4. 教材解读:详细解析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学习指导。
帮助读者了解高中数学教材的结构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5.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高中数学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拓展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
三、衔接策略1.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高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2. 做好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有助于理解新知识,课后复习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要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3. 掌握基本方法: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基本方法,如推理、归纳、演绎等,要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和效率。
4. 多做题: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习题,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增强数学素养。
5. 学会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建议1. 教师应当关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顾和巩固,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cfd92b6edb6f1afe001f33.png)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完整版)篇一:初高中衔接教材数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序言童永奇高一新生,你们好,祝贺大家考入临潼区马额中学!进入我校,同学们必须努力学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理由如下:一方面,由于我校是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方法在高中会经常使用。
既然学习《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提几点建议:一、“信心”是源泉。
人缺乏信心,就丧失了驱动力,终将一事无成。
二、“恒心”是保障。
人缺乏恒心,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巧心”是支柱。
人无巧心,就缺乏灵气和创造力。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请将那么成功的经验及时告诉我们,以便让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一数学校本教材童永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较差,能力较差,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特设计适合我校高一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学好数学》,二是《初高中数学衔接》。
怎样学好数学?A.要学好数学,就应该了解数学本身具有的三大特点。
(一)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无条件的,它的概念一经产生和定义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被看作是已知的,它们与现实的比较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它的应用问题。
(二)严谨性:由于数学的严谨性,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三)应用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数学就能给出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相符合的答案,数学的这种威力恰恰是来源于它的抽象性。
b.要学好数学,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41a2ef5fbfc77da269b1dd.png)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 分式1.2 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 相似形3.1.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 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五心3.2.2 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3.3.2 点的轨迹3.3.3 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 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A |,即|P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 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A |+|PB |>4. 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AC P |x -1||x -3|图1.1-1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 =242(1)(1)x x x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1)若212x m 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212x ++,22x y + 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等等. 一般地,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a ==,0,,0.a a a a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0)a ≥; (30)x <.解: (1=(20)a ==≥;(3220)x x x ==-<.例2 (3.解法二: (3)=====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解: (11===,1===,>(2)∵=== 又 4>22,∴6+4>6+22,例4 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解:(1)原式===2=2=.(2)原式1x x=-, ∵01x <<,∴11x x>>,所以,原式=1x x-.解:∵2210x y +==+=,1xy ==, ∴22223533()1131011289xxy y x y xy -+=+-=⨯-=.练 习 1.填空: (1=__ ___; (2(x=-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__ ___; (4)若x ==______ __. 2.选择题: 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1b a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 B具有下列性质:A A MB B M ⨯=⨯; 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像ab c d+,m n pn p+++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 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 (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 (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 =910. (3)证明:∵1112334(1)n n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一定为正数, ∴1112334(1)n n +++⨯⨯+<12 . 例3 设ce a =,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2e -1)(e -2)=0,∴e =12<1,舍去;或e =2.∴e =2. 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 若223x y x y -=+,则x y=( )(A )1 (B )54 (C )45(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__ __;2.已知:11,23x y ==的值.C 组1.选择题:(1)若b b =--,则(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等于( )(A ) (B (C ) (D )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 =(x -1) (y+1) (如图1.1-5所示).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行知学校校本课程)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行知学校校本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6d7ba7f689eb172ded63b786.png)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一、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目录:前言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两课时)第二讲因式分解(两课时)第三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第四讲不等式(两课时)第五讲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课时)第六讲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课时)202页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第七讲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一课时)第八讲直线、平面与常见立体图形(一课时)第九讲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高中衔接从观念开始----致即将毕业的初三同学一、初、高中的比较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的,高中不会像初中那样老师一天到晚盯着你,在高中一定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谁的自学能力强,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成绩以及你将来你发展的前途。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https://img.taocdn.com/s3/m/dab68a8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1.png)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令狐采学创作令狐采学创作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令狐采学目录引入乘法公式第一讲因式分解1.1提取公因式1.2.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1.3分组分解法1.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1.5关于某的二次三项式a某2+b某+c(a≠0)的因式分解.第二讲函数与方程2.1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三讲三角形的“四心”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2()()ababab+-=-;(2)完全平方公式222()2abaabb±=±+.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2233()()abaabbab+-+=+;(2)立方差公式2233()()abaabbab-++=-;(3)三数和平方公式2222()2()abcabcabbcac++=+++++;(4)两数和立方公式33223()33abaababb+=+++;(5)两数差立方公式33223()33abaababb-=-+-.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令狐采学创作令狐采学创作例1计算:22(1)(1)(1)(1)某某某某某某+--+++.解法一:原式=2222(1)(1)某某某-+-=242(1)(1)某某某-++=61某-.解法二:原式=22(1)(1)(1)(1)某某某某某某+-+-++=33(1)(1)某某+-=61某-.例2已知4abc++=,4abbcac++=,求222abc++的值.解:2222()2()8abcabcabbcac++=++-++=.练习1.填空:(1)221111()9423abba-=+();(2)(4m+22)164(mm=++);(3)2222(2)4(abcabc+-=+++).2.选择题:(1)若212某m某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A)2m(B)214m(C)213m(D)2116m(2)不论a,b为何实数,22248abab+--+的值()(A)总是正数(B)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第一讲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令狐采学创作令狐采学创作例1分解因式:(1)某2-3某+2;(2)某2+4某-12;(3)22()某ab某yaby-++;(4)1某y某y-+-.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某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某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某,就是某2-3某+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某2-3某+2=(某-1)(某-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某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某2+4某-12=(某-2)(某+6).(3)由图1.1-4,得22()某ab某yaby-++=()()某ay某by--(4)1某y某y-+-=某y+(某-y)-1=(某-1)(y+1)(如图1.1-5所示).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某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材
![2023年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4b0f72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9.png)
第一节 恒等变形与因式分解1、恒等:如果将两个代数式里的字母换成任意的数值(使两式都有意义),这两个代数式的值都相等,我们就说这两个式子恒等.例如:2(a+1)与2a+2恒等,(a+b)(a-b)与a2-b2恒等.2、恒等式:表示两个式子恒等的等式叫做恒等式.例如,a+b=b+a,(a±b)2=a2±2ab+b2.3、恒等变形:把一个式子变换成另一个和它恒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变形.4、乘法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2)平方差公式:a2-b2=(a-b)(a+b)(3)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bc+ac);(4)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5)立方差公式:(a-b)(a2+ab+b2)=a3-b3;(6)两数和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7)两数差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5、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ma +mb+na+nb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常见题型:(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6、十字相乘法(1)x2+(p+q)x+pq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①二次项系数是1;②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③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x2+(p+q)x+pq=x2+px+qx+pq=x(x+p)+q(x+p)=(x+p)(x+q),∴x2+(p+q)x+pq=(x+p)(x+q)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2)一般二次三项式ax2+bx+c型的因式分解由a1a2x2+(a1c2+a2c1)x+c1c2=(a1x+c1)(a2x+c2)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a分解成a1a2,常数项c分解成c1c2,把a1,a2,c1,c2写成a1a2×c1c2,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a1c2+a2c1,如果它正好等于ax2+bx+c的一次项系数b,那么ax2+bx+c就可以分解成(a1x+c1)(a2x+c2),其中a1,c1位于上一行,a2,c2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7、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其他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2)拆、添项法;(3)试根法(有目的性)8、方程根与因式的关系:记一个关于x的n次多项式方程为p n(x)=0。
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教案
![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b044d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5.png)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目录引入乘法公式第一讲因式分解1.1 提取公因式1.2. 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1.3分组分解法1.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1.5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第二讲函数与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三讲三角形的“四心”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2)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3)三数和平方公式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4)两数和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5)两数差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242(1)(1)x x x-++=61x-.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33(1)(1)x x+-=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1.填空: (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第一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2fc55cb55a8102d277a22f2c.png)
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目 录引 入 乘法公式 第一讲 因式分解 1. 1 提取公因式1. 2. 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 1. 3分组分解法1. 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1.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和性质 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第三讲三角形的“四心”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第一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x 2+4x -12=(x -2)(x +6).-1 -2 x x 图1.1-1 -1 -2 1 1 图1.1-2 -2 6 1 1 图1.1-3 -ay -by x x 图1.1-4(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以及函数语言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
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
有数学1、2、3、4、5,还有选修课,加之时间紧、难度大,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
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
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
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
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科学地进行学习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对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
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
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知识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使所学到的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同学们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
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地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 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
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一 数 与 式 的 运 算知识要点: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平方差公式:222()2a b a ab b ±=±+. 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3.4.分式的意义,繁分式。
自学评价:1.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化简:|x -5|-|2x -13|(x <5) 3.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4.已知4a b c ++=,4ab bc ac ++=,222a b c ++= 5(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6.比较大小:2-4(填“>”,或“<”).精选题型:1. 解下列不等式:(1)21x -< (2)13x x -+->4.2. 计算: (1)42(2)(2)(416)a a a a +-++(2)22222(2)()x xy y x xy y ++-+3. 已知2310x x -+=,求331x x+的值.4 化简:(1; (21)x<<. 5.设x y ==,求33x y +的值.6. 化简:(1)11xx x x x-+- (2)232396127962x x x x x x ++-+---+记住它,多想它:22()()a b a b a b +-=- 222()2a b a ab b ±=±+.2233()()a b a ab b a b +-+=+ 2233()()a b a ab b a b -++=-拓展练习:1. 解不等式327x x ++-<2.设x y ==,求代数式22x xy y x y +++的值.3. 当22320(0,0)aab b a b +-=≠≠,求22a b a b b a ab+--的值.4.设x =,求4221x x x ++-的值.5. 计算()()()()x y z x y z x y z x y z ++-++-++-6.化简或计算:(1)(2)(3) -(4) ÷7.(1)已知0a b c ++=,求111111()()()a b c b c c a a b+++++的值.(2)若2x =,8.(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 9.计算 ( ) (A(B(C) (D)10.解方程22112()3()10x x x x+-+-=.11.计算:1111132435911++++⨯⨯⨯⨯.12.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 .二 因 式 分 解知识要点: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⑵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运用公式法③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⑤一般二次三项式2ax bx c ++型的因式分解:2121221121122()()()a a x a c a c x c c a x c a x c +++=++⑥其他常用的因式分解的方法:配方法,拆、添项法自学评价:1.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和公式 完全平方差公式33a b += 33a b -=2.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3.分解因式: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4.分解因式:221x x +- 5.分解因式: 253x x -+6.分解因式:23x --精选题型:1.分解因式(1)22222b c ab ac bc ++++; (2)2235294x xy y x y +-++-.2 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3. 分解因式()22331x x xx +++-4.分解因式:x 2+x -(a 2-a ).5. 分解因式()6114(31)2a a b b b +++--6.分解因式3234x x -+7. 分解因式43223532x x x x +-++ 8. 分解因式()()22535236m m m m -+---9. 分解因式51x x ++记住它,多想它:22()()a b a b a b -=+- 2222()a ab b a b ±+=±.3322()()a b a b a ab b +=+-+ 3322()()a b a b a ab b -=-++拓展练习:1.分解因式2222()()ab c d cd a b -+-2. 分解因式22484x mx mn n -+-3.分解因式464x +4.分解因式32113121x x x -+-5.分解因式3223428x xy x y y --+6.已知2,23a b ab +==,求代数式22222a b a b ab ++的值.7.现给出三个多项式,1212-+x x ,13212++x x ,x x -221,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加法运算,并把结果因式分解.8.已知0a b c ++=,求证:32230a a c b c abc b ++-+=.9. 分解因式()()()2221x y xy x y xy +-+-+- 10. 分解因式3222(21)(21)1x a x a a x a ++++-+-11. 分解因式3292315x x x +++12. 分解因式432564x x x x ----三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要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自学评价:1.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24b ac ∆=-, (1)当Δ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Δ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Δ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定理:若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12x x +=12x x = 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其成立的前提是0∆≥.3.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 2-(x 1+x 2)x +x 1·x 2=0.精选题型:1.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k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2 . 已知实数x 、y 满足22210x y xy x y +-+-+=,试求x 、y 的值.3 若12,x x 是方程2220070x x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212x x +;(2)1211x x +; (3) 12(5)(5)x x --; (4) 12||x x -.4.若 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3)若k =-2,12x x λ=,试求λ的值.5.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6.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记住它,多想它:如果ax 2+bx +c =0(a≠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