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
1作物:对人类有用而被人类栽培的植物。
2作物生产:栽培农作物获得农产品他是植物生产的主体,最基础的生产。
3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4发育:是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他表现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花叶果实种子的形成。
5作物生育期:作物出苗到成熟的总天数,既作物的一生。
6大田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
7生育时期:作物生育过程中其外部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征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变化期间的生育过程。
8作物的物候期:只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的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便于科学的掌握作物生育进程。
9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10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
11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12经济系数:指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3作物群体:由作物个体的数量,分布生育状况和动态变化而决定其结构特征的个体总和。
14拔节期:麦苗第一节间伸出地面1.5-2cm,用于可触摸到节的时期。
15分蘖期:由麦苗基部诺干密集在一起的节所组成的节群。
16地中茎:位于胚芽鞘与分蘖节之间的节间。
17背地性曲折生长:再生育前期,当小麦倒伏时,由于趋光生长素的作用,茎秆由做旺盛的节分生组织分裂向上生长,使植株直立的现象。
18基本苗:每亩实际的出苗数。
19顶凌播种:春季当土壤表成解冻5-7cm,而下层土壤仍旧结冻时,机车即可进行播种。
20大喇叭口期:雄穗进入四分子期,形成花粉,叶龄指数60%左右。
21小喇叭口期:雌穗生长锥伸长期,叶龄指数40%左右。
22棒三叶:指植株中上部叶片尤其是果穗位及其上下各一片叶。
23叶序:叶片在茎枝上着生的空间排列顺序。
24纤维日轮:在纤维素淀积时由于昼夜温差变化引起淀积速度不同使纤维横断面出现同心轮放层。
2024版(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
机械化与智能化栽培技术的发展
机械化播种与收割
01
利用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实现小麦的精准播种和高效
收割,提高劳动生产率。
智能化田间管理
02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
灌溉与排水
灌溉
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水量。一般播种 前要浇足底墒水,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土壤墒 情及时灌溉。
排水
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应注意开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渍害。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小麦常见的病害有锈病、白粉病、赤 霉病等。应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及时喷药防治。
小麦的品质评价指标
蛋白质含量 小麦蛋白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面粉 的品质和食品加工性能。
湿面筋含量
湿面筋含量是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 一,与面团的弹性和延展性有关。
沉降值
沉降值反映了小麦蛋白质的质量和数 量,与面团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关。
吸水率
吸水率反映了小麦粉在加工过程中的 吸水能力,与面团的软硬度和加工品 质有关。
排水防涝
在小麦生长后期,如遇连续阴雨 天气,应注意排水防涝,避免渍 害。
去除杂草
及时去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对 小麦生长的影响。
收获与贮藏
适时收获
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避免遇雨造成穗发 芽或霉变。
防虫防鼠
在贮藏过程中应注意防虫防鼠,确保小麦安 全贮藏。
干燥贮藏
收获后的小麦应及时晾晒或烘干,使水分降 至安全水分以下,然后入仓贮藏。
作物栽培学
作物生产是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类栽培并利用绿色植物转化太阳辐射能为农产品中的潜能,以取得自身所需能源的过程。
作物栽培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一)作物产品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三)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四)农业的基础产业作物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季节性作物生产是依赖于大自然的、生产周期较长的社会产业。
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二)明显的地域性①自然条件不同,包括维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②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的差异,也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块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三)生产的连续性(四)技术的适宜性(五)系统的复杂性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其次是小麦和油料作物。
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主要是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①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②改善和提高作物生产中的管理水平(栽培技术) 2.可持续性目标3.食物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 2.改革种植制度 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3)可持续生产技术作物栽培的实践活动过程,包括环境、作物、措施三大方面野生植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繁衍后代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栽培作物的这些性状有利于人类而被选择的结果。
作物的传播 :(一)自然传播方式(二)人为传播方式一般将春种秋收的整个生产过程称生产周期。
在实际生产上,人们常常把从出苗到植株成熟收获看作是作物的生命周期。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一、名词解释1、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环境条件的关系,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周期:任何一种作物个体,总是有序地经历种子萌发出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种子形成及植株衰亡等生长发育阶段,这个个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4、营养生长:通常将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5、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6、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发育转变必须有一定的营养生长作为物质基础。
即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分化,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7、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8、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9、可消营养生长期:营养生长期中可受温度和光周期的影响而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可消营养生长期。
10、反馈:在群体中个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了群体内部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生长发育的反复过程叫做反馈。
1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称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12、同伸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称为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13、作物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
简单的说就是作物的收获物,它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个概念。
14、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的干物质的总质量。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二、 作物的分类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ө 按作物感温特性 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 按光周期反应特性 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 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 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 按作物感水特性 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 生化规律。 ♦ 环境变化规律
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
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栽培管理规律 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 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
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作物
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 薯类作物
甘薯(红薯)、马铃薯(土豆)、木薯、山药、芋等。
⊙ 纤维作物
棉花、红麻、黄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等。
⊙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蓖麻等等。
⊙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 嗜好类作物
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 禾谷类作物分布
♦ 豆类作物分布 豆类作物类型多,最大规模种植为大豆,而蚕豆、豌 豆、红豆、绿豆的面积较小。
全世界大豆面积7010.3万公顷,美洲占73.8%,亚洲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真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按农业区划和生产特点,我国油菜生产大致可分为_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
油菜的角果具有壳状和线状两种果皮。
2)单子叶作物属须根系,其根系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其中不定根是禾谷类作物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豆类作物根部均有与之共生,并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的根瘤菌。
4)对大多数作物来说,磷的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而氮的临界期一般晚于磷。
5)根据水稻产量的源库特征,可将品种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类。
6)环境有自然环境和 _人工__环境之分。
7)净同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8)世界四大油料作物是大豆、(油菜)、花生和向日葵。
9)水稻群体面积指数最大的时期是孕穗至抽穗。
水稻一生中对逆境最敏感的时期是减数分裂期。
10)烟叶为自花授粉作物。
11)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包括__简单引种___和驯化引种。
12)玉米的“棒三叶”是指:穗位叶、穗位上叶、穗位下叶三叶。
13)苎麻的繁殖方法有__有性繁殖___和无性繁殖两种。
14)(钾)是烟草吸收量最多的营养元素,该元素不足,不仅影响烟叶外观品质,而且影响其燃烧性。
15)铃柄离层形成引起的棉铃脱落属于( 生理脱落 )16)(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7)(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18)禾谷类作物叶片的功能期通常是指(叶片达定长至1/2叶片变黄)所持续的天数。
19)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首先是(品种)。
烤烟一般质量最好的是( 中部叶 )。
20)棉花的主产品是( 种子纤维 ) ;棉花去叶枝的时间为(第一果枝出现时)21.目前烤烟单株留叶数为( 20片左右 )。
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烟草类型是( 烤烟 )。
21)水稻的花序为(圆锥花序)。
水稻的最早播期以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 10℃)的日期为宜。
22)水稻僵苗不发、根系变黑并伴有畸形根(如虎尾状),则很有可能为(中毒)。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 作物栽培学:是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科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科学。
2. 作物: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
3.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其全生育期需要较高的积温。
4. 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获得量。
5. 生物产量:作物光合作用形成干物质总量。
6.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7. 阶段发育:植物从种子发育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的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8. 叶片功能期:从叶片定型到衰枯前。
9. 光合势:叶面积持续期光合面积与光合时间的积。
10. 小麦出苗期:麦田50%植株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幼苗长出地面2cm的时期。
11. 小麦分蘖期:麦田50%植株第一分蘖伸出叶鞘1.5—2cm的时期。
12. 小麦拔节期: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的时期。
13. 玉米拔节期:雄穗伸长,基部节间总长度为2—3cm时期。
14. 玉米大喇叭口时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雄穗处在四分体期。
叶龄指数为60左右。
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状的时期。
15. 棒三叶:果穗叶及其上位叶,下位叶统称为棒三叶。
16. 玉米穗肥:从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并以大喇叭口期为中心施用的促进穗大粒多的肥。
17. 水稻三性:水稻的生育期内具有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统称。
18. 水稻感光性:光照偏短、暗期加长,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快,幼穗分化提早;光照延长,暗期缩短,水稻完成光周期的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的特性称为水稻感光性。
19. 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具有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都不能再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的特性。
20. 早稻:在光照逐渐变长,温度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完成发育,感光性强而感光性迟钝的水稻类型。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各论(水稻和棉花)
发芽: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发芽再生稻: 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 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感温性: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所有的绿色叶片总面积,是一个比值。
源:是生产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库是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抽穗期:全田有50%穗抽出的时期。
库: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强势花与弱势花:早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强,称为强势花;迟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弱,称为弱势花。
叶片:由表皮、薄壁组织、机械组织和大小维管束组成。
分蘖节:鞘叶节、不完全叶节、各伸长节,一般不发生分蘖,只有靠近地面的密集节上的腋芽可形成分蘖.叶蘖同伸规律:水稻主茎叶和分糵存在同伸规律,即n对n-3的同伸关系。
有效分蘖:分蘖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蘖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
粒叶比:用最大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来进行的比较。
不完全叶片:是指从茉鞘中长出的第一片绿叶,只有叶鞘。
完全叶片:是指自第二片绿叶起,叶片,叶鞘清晰可见。
有效总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把从见蘖(起始分蘖)开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穗数相等的时期最高茎蘖数期(高峰苗期) :分蘖增加到拔节后不再发生分蘖的时期拔节基部节间进行居间生长开始伸长时,出现所谓拔节。
现蕾:棉株第一果枝上出现肉眼可见(3mm长)的三角形苞片幼蕾的现象。
衣分:指百公斤子棉中皮棉占子棉的比重。
籽指:100粒棉花种子的重量。
高效叶:上三叶的生长与穗分化同步,并处于受光良好的上层,生理年龄有轻,为籽粒灌浆的主要功能叶抽穗:在稻穗发育完成,即花粉粒充实完成期后2~3d,穗颈节下方的节间迅速伸长,使稻穗从剑叶叶鞘上方抽出,叫做抽穗。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真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按农业区划和生产特点,我国油菜生产大致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
油菜的角果具有壳状和线状两种果皮。
2)单子叶作物属须根系,其根系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其中不定根是禾谷类作物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豆类作物根部均有与之共生,并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的根瘤菌。
4)对大多数作物来说,磷的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而氮的临界期一般晚于磷。
5)根据水稻产量的源库特征,可将品种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类。
6)环境有自然环境和_人工__环境之分。
7)净同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8)世界四大油料作物是大豆、(油菜)、花生和向日葵。
9)水稻群体面积指数最大的时期是孕穗至抽穗。
水稻一生中对逆境最敏感的时期是减数分裂期。
10)烟叶为自花授粉作物。
11)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包括__简单引种___和驯化引种。
12)玉米的“棒三叶”是指:穗位叶、穗位上叶、穗位下叶三叶。
13)苎麻的繁殖方法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14)(钾)是烟草吸收量最多的营养元素,该元素不足,不仅影响烟叶外观品质,而且影响其燃烧性。
15)铃柄离层形成引起的棉铃脱落属于(生理脱落)16)(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7)(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18)禾谷类作物叶片的功能期通常是指(叶片达定长至1/2叶片变黄)所持续的天数。
19)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首先是(品种)。
烤烟一般质量最好的是(中部叶)。
20)棉花的主产品是(种子纤维);棉花去叶枝的时间为(第一果枝出现时)21.目前烤烟单株留叶数为(20片左右)。
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烟草类型是(烤烟)。
21)水稻的花序为(圆锥花序)。
水稻的最早播期以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的日期为宜。
22)水稻僵苗不发、根系变黑并伴有畸形根(如虎尾状),则很有可能为(中毒)。
作物栽培学
1.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2.支持根:从拔节到抽雄,近地表茎基1-3节上发出一些较粗壮的根,称为支持根,也叫气生根。
3.玉米棒三叶:果穗位及其上下各一片叶。
4.棉花果枝始节:第一果枝在主茎上着生的部位。
5.紧凑型玉米高产的原因:(1)叶片直立上冲叶向值大于35度,耐密性强,叶面积截获光能多,光合同化产物合成积累多。
(2)根系吸收强度大深层根系的根量比重大,有利于促进地上茎叶、穗、粒的生长发育。
(3)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强大表现出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等代谢活动旺盛。
(4)生物产量高,经济系数大。
6. 作物产量表达通式(1)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2)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光合时间)-呼吸消耗7.玉米棒三叶特点:叶面积大,功能期长,光合势也高,对玉米果穗增产作用的贡献最大。
8.棉花的栽培种:亚洲棉(中棉)、非洲棉(草棉)、陆地棉、海岛棉。
9.通常以花芽分化(穗分化)为界限,生长过程大致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0.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提高光合速率、扩大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提高经济系数、减少消耗。
11.玉米生长发育的三个阶段:苗期阶段、穗期阶段、花粒期阶段12.棉花纤维内在指标是:纤维长度、纤维细度、纤维强度与强力、纤维成熟度。
13.棉花三桃是:伏前桃、伏桃、秋桃。
14.棉花的盛花期:指开花后十天左右,单株开花日增长量达到最多的时期,或第四果枝开始开花,进入盛花期。
15.作物的同伸器官: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互称为同伸器官。
16.棉花的纤维日轮:次生壁为棉纤维的主体部分,几乎全由纤维组成,呈轮纹状层次,为纤维素昼夜沉积的结果,一天约沉积一层,故称为纤维日轮。
17.叶龄指数:作物某一时期主茎上已展开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
18.玉米的返祖遗传现象:在田间,有时可见到天花上结籽粒,果穗上抽出雄花,这是在不良环境下的“返祖”遗传现象。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各论题库
作物种植学各论题库一、名词解说1.棉花苗期:棉花出苗到现蕾的期间。
2.棉花蕾期:棉花从现蕾到开花的期间。
3.花铃期:棉花从开花到吐絮的期间4.吐絮期:棉铃开始吐絮到全田收花基本结束的期间。
5.棉花果枝:能直接现蕾结铃的分枝。
6.棉花叶枝:不可以直接现蕾结铃的分枝。
7.有限果枝:果枝只有一个结,顶端着生蕾铃,称为有限果枝。
8.无穷果枝:果枝有多结的称无穷果枝。
9.棉花的无穷生长习惯:在温度、肥水和光照条件同意下,棉花能够不停增添新叶、新枝和幼蕾。
10.3/8 叶序: 8 片叶恰好围成 3 周,第 9 片叶与第一片叶在垂直面上的叶序。
11.棉花现蕾:棉株第一果枝上出现肉眼可见(3mm长)的三角形苞片幼蕾的现象。
现蕾期:在生产中把集体中, 50%以上棉株开始出现第一个直径达 3mm的花蕾时称之为现蕾期。
12.盛蕾期: 50%以上棉株第四台果枝现蕾时称之为盛蕾期。
13.伏前桃: 7/15 从前开花的成铃14.伏桃: 7/16 至 8/15 期间开花的成铃15.早秋桃: 8/16 至 8/25 期间开花的成铃16. 晚秋桃: 8/26 至有效开花结铃停止期(9/15 )开花的成铃17.单铃重:是指单个棉铃的子棉重量18.衣分:指百公斤子棉中皮棉占子棉的比重。
籽指: 100 粒棉花种子的重量。
19.长势:棉株不一样期间生长发育速度20.长相:棉株不一样期间的外面形态特色21.双低油菜:芥酸和硫苷含量低于相应标准的油菜品种。
22.油菜苗期:油菜从出苗(子叶平坦)到现蕾历经的期间23.蕾薹期:从现蕾到初花为蕾薹期24.油菜现蕾:指拨开主茎顶端1~2 片幼叶可见到显然花蕾的期间。
25.油菜抽薹:油菜一般在现蕾时(或前或后),主茎节间开始伸长,当主茎薹高达到10cm时,称为抽薹26.角果发育成熟期 : 油菜从终花到角果、种子成熟为角果发育成熟期27.油菜有效分枝: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效角果的分枝。
28.油菜“早花早薹” :油菜冬前和越冬时出现抽薹和开花的现象29.冬发油菜:幼苗有 9-10 片绿叶, LAI1.5 以上,开盘直径 30cm以上的油菜。
作物栽培学
第1章 作物学概述 本章提要 主要介绍了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成分,作物生产维系着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因而,作物学被认为是农业学科门类中的核心学科,作物学及作物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力求解决人口、粮食、环境、效益等多重问题的发展进程中,十分需要了解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1 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1.1.1 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作物学(crop science)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也是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作物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及农业内涵的发展而变化。
早期狭义的农业主要是指粮食生产;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是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随着动物生产的发展,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称为小农业;后来又把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称为大农业。
其中,作物学主要是指有关大田作物(field crops)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现代作物学是与园艺学(horticulture)、植物保护学(plant protection)、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并行的一级学科,同属植物生产类学科群。
植物生产业或种植业通常是指以栽培作物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药用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花卉作物等广义作物的生产。
种植业中的作物可分为粮、棉、2第1章 作物学概述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两大类。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类、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栽培学特征: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粮、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栽培学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研究目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全生育期的三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
生育期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简称作物生育期.春化:小麦、黑麦、油菜等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现象。
作物的感温性:1.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也较长。
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
一般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
2.半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半冬性之间,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3.春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一般为极早熟、早熟以及部分中熟品种。
长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麦类作物、油菜、甜菜等。
短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稻、玉米、大豆、高粱、烟草、大麻、黄麻。
日中性作物: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并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
荞麦、豌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
定日照作物:要求相对固定的日照长度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特征,人为地制订了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必考]水稻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成熟。
小麦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完熟。
大豆的物候期(6):出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稻麦类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三节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第五节我国作物栽培学主要成就与展望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一、性质与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与之相关的学科很多。
作物科学研究领域每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都必须通过检验评定与组装配套,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用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中显示其功效和价值。
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其任务与作物、环境和措施有关。
作物本身。
研究对象是活的有机群体。
个体有自身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群体也有它结构和发展规律,必须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
不同作物、品种及生育时期和器官要求不同。
必须通过选择和改造环境来满足它。
技术措施。
作物对环境要求,如自然条件满足不了,采取相应人工措施。
如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尽量满足作物的要求,以达高产优质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二、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基础。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大田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重要的工业原料。
目前,我国约40%的工业原料如纺织、医药,70%的轻工业原料如卷烟、食品、造纸、制糖等来源于作物生产。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比重将会下降,但仍是重要出口物资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4、稳定”三农”。
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2)按收获期可分为:夏熟作物、秋熟作物(3)按栽培季节分为冬季作物——秋冬播种、次年春夏收获。
如小麦,蚕豆等。
夏季作物——春夏播种、秋冬收获。
如水稻、玉米等。
(4)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5)按耕地种类可分为: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
3.主要作物的科、用途花芽分化为二者的界限3、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地上部:茎、叶、花、果实、种子地下部:根、也包括块茎、鳞茎4.作物的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的过程。
5.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的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6.“S”型生长曲线: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生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缓慢增长期:种子内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和原生质积累时期,生长比较缓慢。
快速增长期: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对数增大,因为细胞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成更多的物质,细胞越多,生长越快。
减速增长期:生长继续以恒定速率增加。
缓慢下降期:生长速率下降,因为细胞成熟并开始衰老。
7.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8.叶龄: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一般来说,植物长出几片完全叶就称几叶龄。
9.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10.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首先,生长和发育是统一的。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又促进新器官的生长。
其次,生长和发育又是一对矛盾。
生长快而发育慢:有时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是影响开花结实,如“贪青晚熟”;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加速进行,例如在营养条件不良情况下,作物提早开花结实,发生“早衰”。
11.简述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基础。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进其协调发展。
(3)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
12. “S”型生长过程在生产上的应用。
答:第一,各种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应在生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第二,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生育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到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第三, S形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作物生育是不可逆的,在作物出苗至成熟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
四、作物产量形成1.主要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2.产量的几个基本概念生物产量: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茎、叶、花、果实)经济产量: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源: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指作物的叶、茎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
库: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3.库源关系: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和活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库、源器官的功能室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4.库、源关系对产量形成的作用①源限制型②库限制型③源库互作型5.群体: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群体结构:组成一个群体的各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自动调节P626. 试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1)培育高光效的品种。
在生理水平上——改变光合色素的组成与数量,提高作物光饱和点,改变CO2固定酶等。
在形态学水平上——理想株型选育。
如矮秆、叶片厚(2)降低呼吸消耗。
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的损失。
(3)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状况;合理密植;合理灌溉;采用间、套作和育苗移栽等措施,提高复种指数,使一年中在耕地上有尽可能多的时间生长作物(延长光合时间);补施CO2,人工补充光照等(提高光合效率)。
五、品质及安全1、品质: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了解)2、四大品质类型:①食用品质:指蒸煮、口感、食味等的特性。
②营养品质:指氨基酸组成及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等。
③外观品质:影响产品质量的外部形态特征。
④加工品质:指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征。
3.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①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的改良;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品质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②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环境条件对蛋白质的影响;环境条件对油分含量的影响;环境条件对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影响;环境条件对纤维素品质的影响;环境条件对特殊物质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③作物品质的栽培措施调控品质随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生长调节剂、病虫害、收获期的变化而不同。
六、作物与环境的关系1.简述光照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的关系:(1)光照强度对作物的生长及形态建成由重要的作用。
(2)光照强度影响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
(3)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植物发育的重要能源。
日照长短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1)日照长短是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必要条件。
(2)日照平均长短均会直接影响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光谱成分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1)不同光谱对作物的生育有不同的影响。
(2)可见光区大部分光谱能够被植物进行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3)光谱成分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七、作物种植制度1.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复种指数:是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化。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3.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4.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
5.生物学最低温度:作物不同发育时期中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
6.净同化率:指每平方米叶面积在较长时间内(一昼夜或一周)增加干重的克数(g干物质m-2叶·日-1)。
7.相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通常用g/g.d或g/g·周表示8.间作: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用“+”表示。
9.套作:是在前季节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用“/”表示。
10.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构成及配置的总称。
11.作物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作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协调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病虫害;减少田间杂草。
12.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危害: 生物因素(伴生性杂草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重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②化学原因(营养物质的偏耗和有毒物质的积累)③物理因素(土壤物理化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13.作物需水量: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
14.水分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15.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克数。
16.冻害:是指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
17.冷害:作物遇到零度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18.化感作用:植物为中心的一切有机体及环境间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化学相互作用。
(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互补等)19.间混套作的效益有哪些?试述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答:效益:增产作用,增效作用,稳产保收作用,协调作物争地矛盾。
原理: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养分与水分吸收的互补与竞争;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20. 简述农业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答:选用抗病虫品种2实行合理轮作倒茬3深耕炕土4.合理施肥灌水5.清洁田园和加强田园管理21.复种的意义?复种增产的原因。
答:意义:1.增加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年产量2.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3.利于稳产原因:1..对光能资源的集约利用2.对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3.对水资源的集约利用4.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22.合理的间套作具有比单作增产增效的作用,但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请对下列问题进行说明:(1)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哪些原则?答:1.作物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适应性大体相同2.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要相互适应,互补利用环境3.作物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2)种植密度的安排是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如果相互搭配的两种作物一高一矮,应如何确定密度?答:高杆作物的行数要少,幅宽要窄;矮秆作物则压迫多而宽(3)如何对间套作的农作物进行生长发育调控,以取得更好的产量的经济效益?答:1)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2)加强肥水管理,在共生期间要早间出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3)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底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4)及时综合防治病虫害5)及时收获23.作物田间管理有哪些内容?答:一、查苗补苗;二、中耕培土;三、杂草防除;四、病虫防治24.什么是温室效应?试述温室效应可能对作物生长发育方面带来的影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