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讲解
急性脑梗死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12e39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e.png)
急性脑梗死血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陈兴泳;张旭;雷惠新;汪银洲;张硕【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大小分成小面积脑梗死组14例、中度脑梗死组21例、大面积梗死组53例.按是否合并房颤,分成脑梗死合并房颤43例,脑梗死未合并房颤45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小面积脑梗死、中度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血浆NT-pro-BNP中位数分别为277.50 pg/mL、983.70 pg/mL、2556.00 pg/mL.血NT-pro-BNP在18例死亡或脑疝自动出院患者高于70例存活患者(中位数,3017.50 pg/mL vs.992.85 pg/mL).脑梗死合并房颤组NT-pro-BNP高于脑梗死无合并房颤组(中位数,2880.00 pg/mL vs.432.70 pg/mL).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升高,NT-pro-BNP可能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预测一个危险因子.【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1(037)007【总页数】2页(P423-424)【关键词】脑梗死;N端-脑钠肽前体;心房颤动【作者】陈兴泳;张旭;雷惠新;汪银洲;张硕【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因子过度的激活参与了血液动力学紊乱过程,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贯穿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始终。
降钙素原检测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价值(附46例分析)
![降钙素原检测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价值(附46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616be781c758f5f61f67c4.png)
Fu z h o u, Fu j i a n 3 5 0 0 0 1,C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s e r u m p r o c a l c i t o n i n( P C T )f o r e s t i ma t i o n o f s e v e r i t y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PACHEⅡs c o r e s i n a l l g r o u p s a n d e x p l o r e t h e p r o g n o s t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ma r k e r s ,a n d c o r r e l a t i o n wa s a n a l y z e d b e —
【 关 键 词 】 降钙 素 原 ;脓 毒 症 ;病 情 及 预 后 【 中 图分 类 号】 R 4 4 6 . 1 【 文献标识码】B 【 文 章编 号】 1 0 0 2 — 2 6 0 0 ( 2 0 1 3 ) 0 1 — 0 0 6 1 — 0 3
Cl i ni c a l s i g ni f i c a n c e o f t h e s u r u m PCT i n a s s e s s i n g t h e s e v e r i t y a nd pr o g n o s i s o f t h e p a t i e nt s wi t h s e p s i s: An a l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ddbe811f46527d3240ce099.png)
师 1 000余人 ,承 担医学本科 、硕士 和博士研究 生 的培养工 作 以及 继续 医学 教育 工作 ,系 国家 住 院医师规 培基 地 ,并建 有博 士后 流动工作 站 ;
拥有福建省杰 出人民教师等一大批教学 人才 、4 个 省级精 品课 程和 2个省 优秀教 学 团队 ;拥有
教学 用 房 5 723 m ,临床技 能 培训 中心面积 近 1 000 m ;拥 有无线智 能模 拟人 Simman 3G等 国
新 城 分 院 . 院 本 部 核 定 J术f 2 800张 ,职 数 3 000多人 ,其 研发 服务资源共 享平 台、8个省级研 究院所 ,32个 省级 专科分
中高级职称 人员 500多 人,字受 务院特殊泮贴 家 32人 , 会挂 靠在 医院(其 中 16个 为省医学会专科 分会 ),居福 建省首 家卫计 委 (卫生部 )有 突出贡献 【1l青年 专家 4人 ,Ⅲ家 人 汁划 位 。从 1994年至今 医院获得各类科研立项 2 100多项 ,其中 国
辑 、出版 国家级 刊物 《中华 高血压杂志》,其影 响因子位 居国家
医疗 实力雄厚 ,特色鲜明 院现有 4个 家 J术重点专 心血管专业刊物前 3位 。
科 、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12个省 疗质控 l}】心 ,,j 围家高
医院莺视 两个文明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 ,先后 荣获福
院竞争力 顶级医 院排 名 n 慢榜 。2016 成 为福 建 竹3所 高水 获 中华 护理科技进 步奖一等奖 1项 ,省级科技进 步奖一等奖 2 平 医院建设 单位之 ,同年院 长年薪制绩效考核成绩 似居省属 项 ,国家卫计委 (卫 生部 )和省级其他科技奖 160多项。医院编
同类 型公 立 医 院首 位 ..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c1c8e3e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8.png)
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相关推荐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就业的含义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相关内容。
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医疗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临床医师。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卫生法学、卫生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神经病学、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临床医学硕士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科研单位及医学院校从事医学科研、教学、管理、临床医疗等工作。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有科学的临床思维、诊疗策略等应用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具有全科医学知识和理念,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外科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级医疗、科研机构及医学院校从事医学科研、教学、管理、临床医疗等工作。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DOG1与CD117、CD34的表达及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DOG1与CD117、CD34的表达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abe3c3feefdc8d376ee32a0.png)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 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已成为诊断 GIST 的主要指标〔2〕。但 仅仅依靠 CD117 和 CD34 作为诊断与筛查靶向治疗的指标,并 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DOG1 是应用基因表达 谱技术新近发现并选择性表达于 GIST 的蛋白〔3〕,国外已有关 于 DOG1 对 GIST 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的报道,但国内甚少。 本研究重点应用 DOG1 抗体对 GIST 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标记, 结合原有的 CD177、CD34、SMA、Desmin 及 S-100 免 疫 组 化 结 果,并与平滑肌肉瘤及神经鞘瘤进行对照,进行临床病理、免疫 组织化学分析,拟在 GIST 的病理诊断和预后分析上,采用一种 简单实用、重复性好和准确性高的“标准”,以利于 GIST 的日常 病理诊断和生物学行为评价并指导治疗。
2结果 2. 1 CD117 和 CD34 在 GIST 中的表达 组织学上,间质瘤细 胞主要为梭状细胞和上皮细胞,梭状细胞居多,胞浆轻度嗜伊 红,细胞呈栅栏状、漩涡状或成片状排列。CD117 和 CD34 免疫 组化结果: CD117 抗体染色后,栅栏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区定位 于细胞质,少部分位于细胞膜; 在 80 例 GIST 中,CD117 有 73 例 ( 91. 3% ) 阳性表达,CD34 的阳性率为 70. 0% ( 56 /80) ,染色也 定位于细胞质,瘤细胞有核端空泡,均为弥漫阳性表达,见图 1。
1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病理科 第一作者: 郑 铭 ( 1963-) ,男,主 任医 师,主要 从 事 胃 肠 道 疾 病 临 床
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
![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155aee2e009581b6bd9eb1e.png)
届 别
20 0 4届
措施 ,大力促进 医学 高等 院校 临床 本 科 毕业 生 充分
就 业 , 积 极 探 索 和 研 究 行 之 有 效 的 就 业 指 导 对 策 具 有 重要 的意义 。 1 资 料 分 析
“ 益 ” 较 小 的 建 设 项 目 , 因 此 导 致 不 少 医 院 忽 略 收 了 投 人 。 因 此 , 要 加 强 计 划 生 育 技 术 服 务 基 本 建 设
救 药 品配备方 面基本 齐 全 。在计 划 生 育手 术 中 ,至 关 重要 的 B超设 备 ,5家 二级 以上 医 院均 备有 ,而 5家 乡镇级 医 院 B超设 备 还 未完 全 配 齐 。另外 ,两 级 医院 宣教 、观察 室均未 配齐 。
【 键 词 】 临 床 ;本 科 毕 业 生 ;就 业 关
许
澍 张 明 庄
瑾 肖 文
【 图分 类号 】 G6 6 【 献 标识 码】 A 【 章 编 号 】 1 0 6 0( 0 1 0 1 00 中 4 文 文 0 22 0 2 1 ) 10 3 — 4
随着 我省 医学高 等教 育事 业 的快 速 发展 ,临床
[]吴荣珍 . 1 B超 和 宫 腔 镜 在 计 划 生 育 手 术 并 发 症 中 的 应 用 E] J.
中 国 优 生 与 遗传 杂 志 ,1 ( ) 1 - 1 . 5 6 :1 51 6
是学历 偏低 ,大 专 以上学 历者 所 占的 比重偏 少 ,仅
6 . 6 ,特别是 乡镇 医院仅 占 2 . 3 ;二是 职称 3 4 0 8 结构 不合理 ,高 级职称 人 员严 重 缺乏 ,如 乡 镇 只有 2名高 级 职 称 ,仅 占 8 3 % ,大 部 分 为初 级 职 称 ; .3
福建医学基础知识
![福建医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a2837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0.png)
福建医学基础知识福建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医学领域,福建省也有着独特的基础知识和传统医学精髓。
本文将介绍福建医学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福建医学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医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早在汉朝就有福建地区的医学文献记载,包括《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这些文献为福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上,福建医学曾受到海外交流的影响,吸收了中医、蒙古医药等多个学派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福建医学体系。
二、福建医学特色福建医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之处。
1.中药材资源丰富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适宜中草药的生长。
福建省拥有诸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包括当归、人参、甘草等多种中草药。
这些中草药在福建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丰富的药材资源。
2.针灸疗法的应用福建医学注重针灸疗法的运用,认为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福建地区有着悠久的针灸传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医师,他们通过准确的诊断和精准的操作,为患者治疗各种病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3.养生文化的传承福建医学强调养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医学理论相结合。
福建人注重饮食调理、草药保健等养生方式,这些方法可以防治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福建医学对于养生文化的传承使得福建的老百姓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三、福建医学的学术研究福建医学的学术研究一直举世闻名。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唯一的本科医学院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设备。
福建的医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针灸学等。
福建医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对于促进医学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福建医学的发展前景福建医学作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发展前景广阔。
福建省政府一直重视医学事业的发展,加大医学科研产业化的力度,促进福建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福建地区的老百姓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蛋白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蛋白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acd0d4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c.png)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蛋白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林肖鹰;潘丹玲;陈小岩;陈志忠【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33)3【摘要】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NSCLC组织中ERCC1表达.结果 NSCLC组织ERCC1总阳性率为45.55%(41/90),与癌旁组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ERCC1表达及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临床Ⅱ期以上ERCC1阳性表达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4).临床Ⅰ期ERCC1阳性表达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CC1蛋白表达可作为临床Ⅱ期以上NSCLC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总页数】4页(P65-68)【作者】林肖鹰;潘丹玲;陈小岩;陈志忠【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3;R734.2【相关文献】1.Abl相互作用蛋白1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J], 王海霞;王琳;黄琰菁;陈俊民;刘富金;陈邓林;盛莉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的EGFR、K-Ras、ERCC1的表达及其预后分析 [J], 王文杰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ERCC1水平与疗效、预后的关系 [J], 刘洋;陈耀辉;刘建刚;李晓刚4.高迁移率族蛋白AT-hook2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 杜江;张林5.EGFR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J], 马建刚; 王惠琴; 任加良; 张丽媛; 陈方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毒复肾逐淤方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作用
![解毒复肾逐淤方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265b48dec3a87c24028c474.png)
1 2 1 四 甲基偶 氮 唑蓝 ( T)法 检 测解 毒 复 肾 . . MT 逐淤方对 T — GF J 导 的 HK一 3 诱 2增 殖 :参 照 文献 ]
方 法 ,取 对 数 生 长期 HK 2细 胞 ,按 每 孔 0 5 1 一 .× 0 细胞数接 种 于 9 6孔 培 养 板 。 细 胞 贴 壁 后 ,诱 导 组 加 T — J 终 浓 度 5n / ,干 预 组 在 此 基 础 加 GF 3 使 g ml
… … … ∞ … ∞ … m
抗 乙肝 病 毒 、利 咽 止 咳 、 抗 炎 镇 痛 、抗 菌 、 解 豚 鱼 中 毒 、保 护 胃肠 道 黏 膜 等 ;但 对 橄 榄 挥 发 性 成 分 提
时 间l i mn
’
图 1 橄 榄 肉 挥 发 油 的 总 离 子 流 图
取工 艺研究 甚少 ,多 采用 传 统 的水蒸 气 蒸 馏法 。本 项 目研 究 的超 临界 流 体 萃 取 法 较 之 水蒸 气 蒸 馏 法 , 具有无 分解 破坏 、无 溶剂 残余 等 优 点 ,是一 种 理想
将培养 板 置 C 。孵 箱 ,3 0 7℃ 、5 C 。条 件 培 养 % O
3 d后 ,每 孔 加 MT 溶 液 ( / ) 2 1 3 T 5mg m1 0 , 7℃
A 值
2 0 3 00 . l ± . 8 1 6 4 00 . 2 土 . 6
孵育 4h ,以翻 板 法小 心 弃 去 孔 内培 养 液 ,加 1 0 8 “ 二 甲基亚砜 ,振 荡 3 n l 0 mi,使结 晶物充 分 溶 解 。 于酶标仪 ( 9 m)测定各 孔吸光 值 。 4 0n
1 1 材 料 : ( ) 主 要 仪 器 与 试 剂 :C . 1 o。培 养 箱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附62例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附62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ea5c9edd88d0d233d46a0e.png)
临床研究与报道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附62例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350001) 林庆明 侯建明 杨志刚 潘 艳【摘 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胰岛素抵抗、高敏C反应蛋白(hs2C RP)的关系。
方法 检测T2DM合并NA FL组(DNAFL组,62例)和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组(DNFL组, 30例)患者血脂、空腹血糖(FB G)、空腹胰岛素(F INS)、尿酸(UA)、hs2CR P等指标。
结果 DNA FL组较DNFL组的体质指数(BM I)、腰臀比(WHR)、FB 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FINS、HOMA2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TG、TC、U A和hs2CR P均升高(P<0105),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1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 I、UA和HOMA2IR是NAFL的主要危险因素,优势比(OR)为2138、1101、1195,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33~4127,1101~1102,1114~3133(均P<0105)。
结论 DNAFL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NAFL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关键词】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58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2600(2008)0620006202Relat ionship bet w een nonalcohol ic fa tt y l iver wit h type2diabetes and insulin resistance:A na l isis of62ca sesLin Qingming,Hou Jianmi ng,Y ang Zhiga ng,Pan Y an.Depart me nt of Endocrinology,Fujian Provinci al Hospi tal,Provi ncial Cli 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F uji an Medical U niversit y,Fuzhou35001,China【Abstra ct】 Object ive T o inve 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nonalco holic fatt y liver(NAFL)with type2diabe te s with insu2 lin resistance and level of high sensitive C2reactive protein(hs2CRP).Methods Ser um lipids,f asti ng blood glucose(FB G), fa sting insulin(F INS),urine acid(UA)and hs2CRP wer e measured in patient s of62n onalcoholic f atty live r wit h type2dia be2 tes(DNAFL)and30nonfat ty liver wit h type2diabete s(DN FL).Results The r esults showed that body ma ss inde x(BMI), waist2hip ratio(W HR),FB G,HbA1c,FINS,HOMA2IR,triglyceride s,total c holesterol,UA and hs2CR P were higher in t he group of DNAFL,compared with t hose of group DN FL(P<0105,re spec tively).However,insulin sensitive inde x(ISI) was lower in DNAFL compared wit h DNFL(P<0105).Logistic regre 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 MI,UA a nd HOMA2IR were the mainly risk factors in patient s of NAFL.Conclusion The pa tient s of DNA FL have the insulin re sista nce.NAFL may be a component of meta bolic syndrome.【K ey w or ds】Type2diabete s;Nonalcoholic fatt y liver;Insulin r esista nce 临床上,2型糖尿病(T2DM)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常合并存在,NA FL与T2DM有很多共同之处,大多存在胰岛素抵抗(IR)。
OBL模式下《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整合课程建设
![OBL模式下《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整合课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b57ae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f.png)
OBL 模式下《常用急诊医学操作与解剖》整合课程建设宋斌,林世荣1,强华2,钱欣1,郭玮,林庆明1,赵小贞(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室,福建福州350122)【摘要】“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BL )模式”下的《常见急诊临床操作与解剖》课程,采用基础医学专业小班试点,从整合课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促进基础临床相融合、推动早期接触临床、提高整合课程实践效果和扩大科普社会效应等建设成效,为促进医学生四“早”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广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课程整合;急诊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7031);福建省2018年第一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KC18014)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急诊内科/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州350001;2.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福州350122通信作者:赵小贞,E⁃mail :***************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逐渐形成网络化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特点。
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
医学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程度越来越广泛。
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9年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指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 ,OBL )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
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精确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器官脂肪沉积
![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精确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器官脂肪沉积](https://img.taocdn.com/s3/m/702ab1a677232f60dccca13f.png)
综 述REVIEW引言随着人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长期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人体内脂质物质积累过多,超出了脂肪组织的承载能力就会发生脂类物质的异位沉积,其中肝脏、胰腺是脂类物质异位沉积的重要器官[1]。
研究表明,异位沉积在肝脏中的脂质会产生大量的脂毒性物质,胰腺的脂肪沉积可以引起胰腺的组织形态改变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体内血糖的升高[1-8]。
肥胖、高脂饮食及糖尿病等因素容易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9]。
McGarry曾提出了“糖尿病是糖脂病”[10],让更多人们认识到,异位脂肪沉积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症、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磁共振作为一种能够获得组织内水分子和脂肪分子信号的影像学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序列实现对组织脂肪含量进行更为直观、准确的定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本文以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精确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器官脂肪沉积为例,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研究的价值。
1 传统肝脏脂肪定量检测技术由于肝穿刺活检技术具有创伤性、病人依从性差(不易为病人接受,尤其是无症状的脂肪肝者)、存在标本取样误差(例如非均质性脂肪肝可能会受到取材部位的限制而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精确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器官脂肪沉积俞顺,吕洁勤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1[摘 要]对比分析传统脂肪肝检测技术、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基于化学位移的水脂分离技术在脂肪定量中的检测原理,发现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是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沉积研究的重要手段。
其中,1H-MRS 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无创性脂肪定量的方法,但其操作复杂,每次只能采集单点部位,不能反映全肝情况;MR Dixon技术随着不断的改良已经发展为成熟的脂肪定量技术,并且操作简单,扫描时间短。
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24752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5.png)
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晋龙;吴义娟;眭玉霞;陈志忠;游立圣;王丽萍【摘要】目的探讨小眼畸形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7例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FISH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肿瘤中女性4例,男性3例.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31.3岁.肿瘤细胞呈腺泡状、巢状、乳头状结构排列,胞质较丰富,胞质呈完全透明状至丰富嗜酸性染色.肿瘤内时常可见色素及沙砾体.2例TFEB易位性肾细胞癌显示特征性的双相型组织学形态,特征性小细胞成簇聚集在腺泡中央围绕粉染的透明基质呈“玫瑰花环”样排列.5例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和2例TFEB易位性肾细胞癌均分别呈细胞核弥漫强表达TFE3和TFEB.荧光原位杂交检测5例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和2例TFEB易位性肾细胞癌均存在异常分离信号.结论 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肿瘤,TFEB易位性肾细胞癌临床更为罕见,其预后比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较好,需结合患者年龄、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进行诊断.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基因易位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10【总页数】5页(P1095-1099)【关键词】肾肿瘤;易位,遗传;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作者】晋龙;吴义娟;眭玉霞;陈志忠;游立圣;王丽萍【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药学部,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WHO(2016)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1]中将小眼畸形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划分为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211213407_不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方式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11213407_不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方式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bb43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4.png)
DOI:10.16662/ki.1674-0742.2022.36.094不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方式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王力岩,郑志喜,何志强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福建福州3500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方式在突发性耳聋(sudden hearing loss, SHL)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收治的110例SH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与研究组(55例)。
对照组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纯音听阈阈值、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时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36%)较对照组(83.6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P<0.05)。
治疗前,两组纯音听阈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纯音听阈阈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4%)较对照组(16.3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0,P<0.05)。
随访6个月,研究组复发率(1.82%)较对照组(14.5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5)。
结论相较于静脉滴注全身给药方式,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SHL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听力,抑制疾病复发。
[关键词]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方式;突发性耳聋[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2)12(c)-0094-05Effect of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Modes of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Hearing LossWANG Liyan, ZHENG Zhixi, HE Zhiqiang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Fujian Clinical College of Medicine,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Fuzhou, Fujian Province, 350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 modes of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hearing loss (SHL). Methods A total of 110 SHL patients admitted to Fujian Clinical Col‐lege of Medicine from Febr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5 cases) and study group (55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e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retroauricular mastoid process subperiosteal. The clinical efficacy,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6.36%)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83.6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950,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3.64%) was lower than (16.36%)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950,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1.82% lower than 14.55%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6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作者简介] 王力岩(1994-),男,本科,技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听力学。
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发育规律
![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发育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87bd8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4.png)
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发育规律张玮;余庆华;林圣美;吴少杰;杜瑞宾;包强;邹松【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14(030)011【摘要】目的采用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CST)在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发育的规律.方法采集120名头部MRI无异常的门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颅脑DTI数据,按年龄分为10组,每组12名(男、女各6名),测量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CST的FA值及ADC值,比较不同年龄组间FA值及ADC值差异,分析FA值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间大脑脚、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CST的FA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值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ADC值先降低后升高.≤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DTI可反映CST微结构变化,未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升高、ADC值下降,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下降、ADC值升高.【总页数】4页(P1628-1631)【作者】张玮;余庆华;林圣美;吴少杰;杜瑞宾;包强;邹松【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322.81【相关文献】1.MR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人脑皮质脊髓束生长发育规律的分析 [J], 吴道清;刘耀;陈钦;李晓卿;李华灿2.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 [J], 于春水;林富春;李坤成;蒋田仔;朱朝喆;秦文;陈彪3.基于DTI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皮质脊髓束逆行性损害的研究 [J], 占雅如; 何来昌; 谭永明; 郭建强4.应用DTI探讨脑卒中后运动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 [J], 付雨桐;姚黎清5.7.0TMR-DTI评估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浸润组织各向异性分数及纤维密度指数与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J], 贾晓雄;张国斌;夏鹤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19e2080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8.png)
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临床观察戴永美;刘振华;陈峥;张桂枫;陈静波;郑建萍;崔同建【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2(000)030【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clinical benefits and toxicities of erlotinib associated containinggemcitabinechemotherapyprojecttreatingPatientswithAdvanced PancreaticCancer.Method:Clinical data of 11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was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Al patients treated erlotinib 100~150mg/d plus containing gemcitabine chemotherapyproject.Results:No patient achievedcompleteremissionorpartialremission,7patients(63.6%)hadstabledi sease,and4patients(36.4%)experienceddiseaseprogression,clinicalbenefitratewas27.3%.Thetotalincide nceofhematologictoxicity was 81.8%,including 18.2% of grade 3~4 leucopenia, 36.4% of grade 3~4 neutrophilicgranulocyte. Fourpatients(36.4%)had rash,which were al grade 1~2.Two patients had grade 1 diar-rhea and one had grade 2.Four patients had grade 1~2 transaminase elevation.No chemotherapy-related death occurred. Conclusions: Gemcitabinecombinedwitherlotinibisanef ectiveregimenforpancreaticcancerwithgood clinical tolerance.The mostcommon adverse events are hematologic toxicities and rash.%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疗效、临床获益反应和不良反应.方法:分析11例未接受过全身化疗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临床获益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无CR、PR病例,7例病情稳定,4例病情进展,疾病控制率为63.6%,临床获益率27.3%.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81.8%(9例),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均有出现.其中3~4度白细胞下降18.2%(2例)、3~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为36.4%(4例)、无3~4度血小板下降发生.皮疹发生率为36.4%(4例),均为1~2度皮疹,2例出现1度腹泻,1例出现2度腹泻,4例出现1~2度转氨酶升高.无化疗相关的死亡.结论: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总体临床耐受性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和皮疹.【总页数】3页(P14-15,18)【作者】戴永美;刘振华;陈峥;张桂枫;陈静波;郑建萍;崔同建【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9【相关文献】1.贝伐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厄洛替尼在转移性胰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 [J], 马冬;杨冬阳2.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J], 王鹏飞3.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12例临床观察 [J], 李慧艳;黄秋华;谢贤和4.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 [J], 王敏; 赵建华5.吉西他滨与厄洛替尼联合治疗胰腺癌的试验研究 [J], 张强;秦爱玉;秦玉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陈文昌
3
03.10
五
上
4-5
2
骨与关节结核
陈文昌
4
03.13
一
下
8-9
2
乳腺疾病
游振辉
4
03.15
三
上
4-5
2
胃癌、结肠癌
陈晓耕
4
03.17
五
上
4-5
2
颅脑损伤
黄绳跃
5
03.20
一
下
8-9
2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韩德韬
5
03.22
三
上
4-5
2
骨肿瘤
徐杰
5
03.24
五
上
4-5
2
泌尿系统损伤
大课内容
任课教师
1
02.20
一
下
8-9
2
胰腺疾病
林强
1
02.22
三
上
4-5
2
腹部损伤
陈志江
1
02.24
五
上
4-5
2
腹外疝
田毅峰
2
02.27
一
下
8-9
2
阑尾炎
黄良祥
2
03.01
三
上
4-5
2
骨折概论
尹晓明
2
03.03
五
上
4-5
2
门脉高压症
林强
3
03.06
一
下
8-9
2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田毅峰
3
03.08
三
上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2003级临床医学七年制第六学期《外科学》教学进度表
课程名称:外科学
学时数:理论课81学时
授课对象:类别:七年制专业:临床医学年级:2003级
时间: 2006年02月20日至2006年06月22日
教材:陈孝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周
日期
(2006)
星期
午别
节次
学时
翁国星
13
05.15
一
下
8-9
2
胸主动脉瘤(双语)
翁国星
13
05.18
四
下
6-8
3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何延瑜
14
05.22
一
下
8-9
2
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
张延榕
14
05.25
四
下
6-8
3
肠梗阻、肠炎性疾病
黄良祥
15
06.01
四
下
6-8
3
胃、十二指肠溃疡
黄若磊
16
06.08
四下6-83来自直肠肛管疾病黄若磊
黄世清
6
03.27
一
下
8-9
2
上肢骨、关节损伤
张旭鸣
6
03.29
三
上
4-5
2
脊柱和骨盆骨折(双语)
尹晓明
6
03.31
五
上
4-5
2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张延榕
7
04.03
一
下
8-9
2
下肢骨、关节损伤
张旭鸣
7
04.05
三
上
4-5
2
颈肩痛、腰腿痛(双语)
尹晓明
7
04.07
五
上
4-5
2
胸部损伤
韩涛
8
04.10
一
下
8-9
2
食道疾病
韩涛
8
04.12
三
上
4-5
2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徐杰
9
04.17
一
上
3-5
3
颈部疾病
游振辉
9
04.17
一
下
8-9
2
肺癌
韩涛
9
04.19
三
上
4-5
2
泌尿系统梗阻
黄世清
10
04.24
一
下
8-9
2
颅内压增高
黄绳跃
10
04.26
三
上
4-5
2
尿石症
黄世清
12
05.08
一
下
8-9
2
心脏疾病(双语)
17
06.15
四
下
6-8
3
胆道疾病
陈志江
18
06.22
四
下
6-8
3
肝脏疾病(双语)
王耀东
教务处处长:医学院院长:学院办主任:周瑞玲
教研室主任:游振辉总学时:81学时上课地点:新校区大学城教室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