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第一章《走近科学》复习教学案设计(知识点+练习)
走近科学复习教学案设计【概念与规律】一、探索奇妙的自然界1、观察(observation)和实验(experiment)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科学(science)的重要方式。
(1)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information)。
观察必须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有时还须借助各种仪器(apparatus)和工具。
(2) 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二、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过程包括:(1) 观察和提出问题;(2)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data);(3) 建立假设;(4) 用证据去验证假设;(5) 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2、科学探究不仅对科学家十分有用,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建立你的健康信息1、长度(length)(1) 长度的测量工具为各种刻度尺(ruler);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了长度测量中的准确程度;(2)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的关系:1km=1000m=103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3)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做到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4) 由于刻度尺本身的原因和测量时必须进行估计,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叫做误差。
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减小;减小误差的常见方法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2、实验报告(1) 每个实验都必须有一个实验报告,它是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2)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器材与装置、过程与步骤、现象与数据、讨论与结论等。
3、体重(1) 磅秤可以用来测量体重,除此以外常见的衡器有台秤、杆秤等;(2) 体重的单位是千克。
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针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地讲解,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2)讨论法:在课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视频资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科普文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保活动案例:《可持续发展在行动》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
-阅读科普文章,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使其亲身体验自然界的奇妙,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游戏:设计科普游戏,如“生物多样性大富翁”、“生态平衡保卫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小组竞赛:设置小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3.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环保责任的能力。
4.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上册的学生群体,以下从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他们对《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课程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科学上册 走近科学 1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课件2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 息。 )
实验:仅仅研究自然发生的现象还不够(bùgòu), 人为控制条件下再现自然现象。
12/9/2021
第九页,共十七页。
生活 小现象 (shēnghuó)
1、让明信片竖直(shù 下落 zhí)
一边下落,一边绕水 平对称轴翻转 12/9/2021
第十页,共十七页。
生活 小现象 (shēnghuó)
生活 小现象 (shēnghuó)
4、液体(yètǐ)的变化
12/9/2021
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生活 小现象 (shēnghuó)
5、肥皂泡 空气 压力 (kōngqì)
肥皂膜收缩 光的干涉
12/9/2021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总结(zǒngjié)
• 通过(tōngguò)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
2、奇怪(qíguài)的滚动
好象往上滚了
12/9/2021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2、奇怪的滚动
12/9/2021
重心 重心降低 (zhòngxīn)
(jiàngdī)
实际是由高向低滚动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生活 小现象 (shēnghuó)
3、植物(zhíwù)的生长
12/9/2021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探索(tàn suǒ)奇妙的自然界
12/9/2021
第一页,共十七页。
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一、观察
(guānchá)
刮风、下雨、雷雨、闪电;还有植物在生长、 动物(dòngwù)在奔跑、日出日落
这些现象你仔细观察过吗?
观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
12/9/2021
第二页,共十七页。
七年级科学上册 走近科学 1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习题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并对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页。
16.某同学将筷子放入水中见到如图所示现象,请你提出一个(yī ɡè)
有意义的问题:_________筷__子___(k_u_à_i_z_i_)在__水___中__看__上___去?为什么是折断 的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页。
12 ⑥水槽 ⑦玻璃棒
13 B
第三页,共四十页。
答案(dá àn) 显示
习题(xítí)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4 A (1)为什么熟鸡蛋比生鸡蛋转得快
15 (2)鸡蛋慢慢浮起来;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16 筷子在水中看上去为什么是折断的
第四页,共四十页。
答案(dá àn) 显示
习题(xítí)链接
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故选A。
【答案(dáàn)】A
第十八页,共四十页。
10.观察可分为两种,不需要测量具体数据的观察叫定性观
察;需要测量具体数据的观察叫定量观察。那么用放大
镜观察蜗牛属于_________定__性_,(d用ìng尺xìn子g)测量课桌(kè zhuō)高度属
D.③④
第十三页,共四十页。
7.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
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kěyǐ)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 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丁说:科
第十四页,共四十页。
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根据你的观点,最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节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教案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是针对《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讲解五个自然现象,和学生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书本上的五个活动,因为由于可操作性较强,通过讲解一些要点,留给学生课后去做。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针对初一的新生,这些学生是刚开始步入初中科学的学习,还不清楚如何进行科学的学习。
通过一起看书本,试着让他们领悟怎么看书,看书时应该注意哪些。
1、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了解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索了奇妙的自然界,也让大家一起经历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通过看书,再来进行探索一次奇妙的自然界。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举的第一个例子,“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飞向外空?”学生: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老师:很好,但是如果你奶奶问你这个问题,你也这样回答么?学生:不能。
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描述呢?学生:重力的作用。
(注: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其实万有引力指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万物都在地球的吸引下,都会受到重力。
其实是因为重力的原因,才让苹果下落的。
老师: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为什么蝙蝠能在黑暗中自由飞行,而人在黑暗中为什么会举步维艰?”学生:因为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老师:很好,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蝙蝠是怎样通过超声波来判别方向的呢?学生:……老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书本上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蝙蝠,发出超声波后,发现超声波遇到物体他就会被障碍物返回回来。
我们把蝙蝠的这种定位方式,称作是回声定位方法。
老师:讲到这里,老师又想考考大家,那么我们一些科学家利用蝙蝠的这种特点,发明什么东西?学生:雷达,声纳老师:很好,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大家,我们知道蝙蝠是通过发射超生波来定位的,那么雷达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定位的么?学生:……老师:其实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目标通过对列举的奇妙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有很多奥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难点: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教具1.多媒体课件《天文》、《海底世界》、《熊猫》、《火山》等。
2.化学实验溶液酸、碱、酚酞等。
课时2节课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
探究:1.你对宇宙了解有多少?2.海洋深处有生物吗?如果有,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人能在那里生存吗?3.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认为熊猫会灭绝吗?为什么?4.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5.让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1.你还对自然界的哪些其他现象感兴趣?2.为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感兴趣?3.让学生提出可讨论的问题。
探究: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2.怎样能发现蝙蝠的定位本领?3.有些动物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是靠什么导航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茫茫宇宙,奇妙无穷,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那里有人类及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学习科学,保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业:1.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
2.自主准备下一节课的有关实验。
(可参照课本也可自己设计)第二课时:以活动为主。
引入新课:展示科学家霍金的照片,介绍有关霍金的研究成果,提问:为什么霍金及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活动:1.让学生做明信片下落的实验,记录、讨论。
2.老师做液体颜色有变化实验、要求学生做记录、讨论。
3.参观实验室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4.学生演示自己准备的实验,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观察、记录、讨论科学的方法。
华东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走进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课件
课堂练习
4、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 于观察的是( C ) A.上网搜索资料 B.去图书馆查阅书刊 C.用放大镜看蚂蚁 D.进行人口普查
课堂练习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 于观察的是( D ) A.用直尺测量肾厥的高度 B.用金鱼藻来研究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 C.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 D.用放大镜观察葫芦藓孢蒴里的孢子
如,燃烧时,我们会观察到剧烈燃烧、产生光或火焰、 产生大量的热、生成某颜色的固体、闻到刺激性气味等等现 象。
观察
观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 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与思考
1、手持一张明信片,使它平面处于竖直面内。 想一想:松手后,明信片会怎样运动?
明信片可能会直接向下掉落地面。
1、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 亮不落向地球,不飞向外空?
大自然的奥秘
2、蝙蝠是黑暗中的飞翔能手,科学家曾将它的又眼 蒙住,但它仍能在纵横交叉的细线间穿梭飞行,而 不会碰上细线。是什么原因它具有都有迁徙的习性,哪怕是历经万里飞行,也 能准确无误地返回自己的“故乡”。是什么原因使它们 能历经万里而不迷失方向?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形成
做一做:观察并描述现象。
明信片会转动着下落。
议一议:是什么因素影响明信片的运动?
明信片会转动着下落是由于重力作用和空气阻力的影响造成的。
2、在倾斜的轨道(开口一头大一头小)上放一个滚动体。 猜一猜:释放以后它会往哪个方向运动?
向开口小处滚动。
做一做:观察并描述现象。 向开口大处滚,且速度越来越快。
课堂练习
6、下列实验器材的选用错误的是( D ) A.用毛笔挑选切下的叶薄片放在载玻片上 B.用放大镜观察桃花结构中的胚珠 C.用镊子夹几根水绵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中 D.用显微镜观察葫芦藓植株的高度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导学案《探索奇异的自然界》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探索奇异的自然界》,学生将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奇异的地方,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一、导入1. 请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大自然奇异景观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美丽和奇奥的地方。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一次美好经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倾慕之情。
二、整体阅读1. 让学生阅读《探索奇异的自然界》,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和生物。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会如此奇异?人类应该如何珍爱自然?三、重点阅读1. 选择一两个篇章进行重点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知识点和意义。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类应该如何珍爱这些奇异的地方?四、思考讨论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爱自然界,让自然的奇异的地方得以延续?五、实践应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奥。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珍爱自然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总结反思1. 结合进修和实践经验,让学生总结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珍爱自然界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更好地珍爱自然?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探索更多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2. 提供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的奇异的地方。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奇异的地方,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构建美丽的地球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然的守护者,共同珍爱这个美丽而奇奥的世界!。
《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自主学习:学生需预习《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一课时内容,了解自然界的基本概念,如生物、环境、生态等。
并搜集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或事物,如季节变化、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等,进行简要的整理。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要利用周末时间,进行户外观察活动。
可以选择学校周边的公园、花园或乡村等地,观察自然界的现象。
记录观察到的动植物种类、特点、习性等,以及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等。
学生可以使用绘画或拍照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探究:学生需在家中进行简单的自然科学实验。
例如,通过改变光照、温度等因素,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或者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等。
学生需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尝试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4. 制作展示:学生将户外观察和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制作成PPT或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展示内容应包括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以及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需认真预习课程,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成简要的笔记或清单。
2. 观察与记录阶段:学生需在户外观察活动中认真记录观察结果,绘画或拍照应尽量准确反映观察到的现象。
3. 实验探究阶段:学生需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实验结果应真实可靠,分析应合理。
4. 制作展示阶段:学生需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排版设计,制作成PPT或海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展示内容应清晰明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户外观察与记录、实验探究以及制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准确性、条理性、创新性以及展示的表达能力等。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的学习内容。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探索奇妙的自然界word教学设计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式[教材分析]一、本方案是《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二、本课时按如实际情况共安排4个实验性活动,有的涉及物质科学,目的是用生动的现象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和亲历科学探讨的欲望。
3、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踊跃参与的机缘,尽可能邀请多一点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一些实验可让学生来做),并指导学生围绕这些奇妙的现象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从而使得学生兴致昂然,陡生情趣,使学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
[教学目标]一、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了解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讨的重要方式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讨的方式和感受科学探讨进程中的喜悦。
4、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有关实验现象开展观察和讨论。
[教学方式]观察法,实验法,探讨式,讨论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进程]引言:人类对大自然的熟悉,都是一个从不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的探索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观察和实验是咱们探索自然的重要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验,咱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下面,就让咱们一路来动手做几个实验,仔细观察奇妙的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讨的乐趣吧。
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习探究活动1手持一张明信片,使它的平面处于竖直面的,松手以后,明信片将怎样运动?如果它的平面与竖直面互相垂直呢,那么松手以后明信片又将如何运动呢?A、简介实验操作B、组织部分学生完成本实验。
C、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D、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继续本实验,并讨论问题。
A、猜想明信片可能的运动。
B、完成本实验。
C、观察实验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D、讨论:明信片的下落与哪些因素有关?E、得出结论:重力,空气阻力。
激发兴趣,观察与思考。
《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中或学校附近选择一个自然环境(如花园、公园等),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然现象观察。
观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天气变化、昆虫活动等。
学生需每日记录观察结果,并绘制简要的观察记录图。
2. 科学实验学生需完成一个与自然界相关的简单实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水的蒸发实验等。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并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3. 知识点复习学生需复习本课时所学的科学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等。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小组合作学生需与小组内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共同讨论并总结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小组内需形成一份综合性的报告,包括每个成员的观察和实验内容,以及全组的讨论总结。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与记录要求观察记录需真实、详细,包括时间、地点、天气等信息。
每日记录需用简要的文字和图表进行描述,以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分析的便捷性。
2. 科学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不得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或步骤。
实验结果需客观真实,能反映出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3. 知识点复习要求学生需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相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复习过程中需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以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4. 小组合作要求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综合报告需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能反映出小组成员的共同讨论和总结。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知识点复习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综合报告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真实性、详实性、科学性以及小组合作的效果等。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走近科学2、什么是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2.初步认识科学探究对科学的作用;3.初步认识科学探究对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意义;4.加深对科学探究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加以应用有效解决问题,从而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过程㈠、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1、观看“海王星发现的过程”(教参附带的片子)2、出示讨论题,小组进行讨论:⑴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探究?⑵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问题?⑶科学家们提出了哪几种猜测?⑷最后排除了哪几种猜测,作出了什么假设,由谁提出的?⑸为了证实自己猜测,他们如何收集证据?⑹最后谁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真实的?3、在学生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小结:由于观察到天王星运行轨道反常,科学家们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天王星运行轨道出现反常现象?他们作出了各种猜测,通过收集证据排除了各种的可能,最终作出了“可能存在某颗未知行星”的假设,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亚当斯、勒威耶收集证据,查阅资料,运用数学方法亚当斯先于勒威耶提出了未知行星的运动轨预言,由德国伽勒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海王星,使假设得以证实。
4、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的,请你谈谈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学生讨论回答,师归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㈡、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肚子突然疼起来”的问题这个案例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安排学生回答平时大家碰见这种事情是如何处理的?然后教师请一位同学扮演肚子突然疼起来了,请同学加以解决,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按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提出问题:小明为什么会肚子疼?作出假设:可能受凉了、可能由食物引起、可能剧烈运动引起、可能是盲肠炎收集证据:最近是否淋雨了受冻了、最近吃了哪些食物,食物是否过期,肚子疼前做了哪些事,以前有没有这病史,验证假设:检查、化验、诊断治疗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用的,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我们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零章第1节第1课时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零章第1节第1课时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华东师大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自然界的重要现象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分析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学会提问,讨论与交流
说说自己看到的奇妙自然现象和提出想到的问题
培养对事物的观察,思考
小结
问题1:什么是科学?
问题2:学了本节课的感想。
思考,回答
知识,能力,情感深化;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作业
布置课外任务
思考,完成任务
观察生活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知识迁移
探索
提问:蝙蝠靠什么飞行的?在科学上有什么作用?
而鸟类,如候鸟又是以什么来认路的?
思考,讨论
从已有的课外知识,唤起求知欲
介绍
南极的环境特点;生物种类;中国的考察队
提问,讨论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猜想
播放影象,展现恐龙生活景象
观看,思考,分析
情景深化,拓展知识
拓展
举例:人文奥秘
玛雅人的消失;埃及金字塔;英国索尔滋伯平原上的石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学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
提问:什么是科学?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有哪些事迹?
思考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
引入
本课主题: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介绍
简介牛顿的故事,引出苹果落地
讨论:月亮为什么不落地,也不向外空飞去
激发兴趣,感知科学家对事物的留心观察
【教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华师大版七上第0章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一、教材1、教材分析:本方案是《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内容,属于初中科学教学的起始课。
这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虽然设计了众多的实验和活动,但不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现象和结论,没必要向学生说明产生现象的原因,主要目的是用生动的现象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以及亲历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的:根据初中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三点:(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自然界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猎奇心和求知欲。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以及养成细致有目标观察的习惯。
(3)使学生们对自然界保持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
本节课的设计一节课完成。
紧凑的课堂活动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科学,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本节课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共安排2个演示实验和2个学生分组活动,课外布置2个探究活动。
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实现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节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教案 华东师大版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针对《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讲解五个自然现象,和学生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书本上的五个活动,因为由于可操作性较强,通过讲解一些要点,留给学生课后去做。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针对初一的新生,这些学生是刚开始步入初中科学的学习,还不清楚如何进行科学的学习。
通过一起看书本,试着让他们领悟怎么看书,看书时应该注意哪些。
[教学目标]1、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了解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索了奇妙的自然界,也让大家一起经历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通过看书,再来进行探索一次奇妙的自然界。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举的第一个例子,“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飞向外空?”学生: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老师:很好,但是如果你奶奶问你这个问题,你也这样回答么?学生:不能。
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描述呢?学生:重力的作用。
(注: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其实万有引力指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万物都在地球的吸引下,都会受到重力。
其实是因为重力的原因,才让苹果下落的。
老师: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为什么蝙蝠能在黑暗中自由飞行,而人在黑暗中为什么会举步维艰?”学生:因为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老师:很好,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蝙蝠是怎样通过超声波来判别方向的呢?学生:……老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书本上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蝙蝠,发出超声波后,发现超声波遇到物体他就会被障碍物返回回来。
我们把蝙蝠的这种定位方式,称作是回声定位方法。
老师:讲到这里,老师又想考考大家,那么我们一些科学家利用蝙蝠的这种特点,发明什么东西?学生:雷达,声纳老师:很好,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大家,我们知道蝙蝠是通过发射超生波来定位的,那么雷达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定位的么?学生:……老师:其实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
《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华东师大12七上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奇妙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
观察对象可以是植物、动物、天气等自然现象。
观察时需记录下观察对象的特征、行为以及环境等细节,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作为辅助材料。
2. 自然现象探究:学生需选择一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可以是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研究,或是对动物行为的分析,亦或是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记录。
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方式,了解该自然现象的原理和成因。
3. 制作观察报告:学生需将观察记录、照片或视频以及探究结果整理成一份观察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观察目的、观察过程、观察结果、分析讨论以及个人感悟等部分。
4. 小组分享与讨论:学生需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分享,将个人的观察报告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自然界的奥秘。
三、作业要求1. 观察记录要详细,照片或视频要清晰展示观察对象的特点。
2. 探究过程要科学,资料来源要可靠,不得抄袭。
3. 观察报告要条理清晰,字迹工整,用词准确。
4. 小组分享时要积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友好交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照片或视频以及观察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2. 小组分享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交流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积极参与。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个别指导或全班讲解,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3.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竞赛或科学实验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观察、探究、制作和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七年级科学上册 走近科学 1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蝙蝠素材 (新版)华东师大版
蝙蝠一、简介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总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2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
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蝙蝠的翼是在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是由其修长的爪子之间相连的皮肤(翼膜)构成;蝙蝠的吻部像啮齿类或狐狸。
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动非常灵活。
蝙蝠的颈短,胸及肩部宽大,胸肉发达,而髋及腿部细长。
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盖着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颜色较浅。
蝙蝠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的。
有一些种类的面部进化出特殊的增加声纳接收的结构,如鼻叶、脸上多褶皱和复杂的大耳朵。
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福气”。
除了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外,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在昆虫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虫。
某些蝙蝠亦食果实、花粉、花蜜;热带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甚至人的血液为食。
这些蝙蝠有时会传播狂犬病。
蝙蝠呈世界性分布。
在热带地区,蝙蝠的数量极为丰富,它们会在人们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内集成大群。
二、生理形态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
最大的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
蝙蝠的颜色、皮毛质地及脸相也千差万别。
蝙蝠的翼是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
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极度伸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的踝部。
拇指末端有爪。
多数蝙蝠于两腿之间亦有一片两层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肤构成。
蝙蝠的吻部似啮齿类或狐狸。
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动灵活。
许多蝙蝠也有鼻叶,由皮肤和结缔组织构成,围绕着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动。
据认为鼻叶影响发声及回声定位。
蝙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教学目标
通过对列举的奇妙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有很多奥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难点: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教具
1.多媒体课件《天文》、《海底世界》、《熊猫》、《火山》等。
2.化学实验溶液酸、碱、酚酞等。
课时
2节课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
探究:1.你对宇宙了解有多少?
2.海洋深处有生物吗?如果有,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人能在那里生存吗?
3.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认为熊猫会灭绝吗?为什么?
4.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5.让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1.你还对自然界的哪些其他现象感兴趣?
2.为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感兴趣?
3.让学生提出可讨论的问题。
探究: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2.怎样能发现蝙蝠的定位本领?
3.有些动物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是靠什么导航的?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茫茫宇宙,奇妙无穷,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那里有人类及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学习科学,保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业:1.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
2.自主准备下一节课的有关实验。
(可参照课本也可自己设计)
第二课时:以活动为主。
引入新课:展示科学家霍金的照片,介绍有关霍金的研究成果,提问:为什么霍金及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活动:1.让学生做明信片下落的实验,记录、讨论。
2.老师做液体颜色有变化实验、要求学生做记录、讨论。
3.参观实验室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4.学生演示自己准备的实验,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观察、记录、讨论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