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三、 玻璃化
(一)定义
在组培过程中,叶片和嫩梢 呈透明或半透明水浸状的培养 物称为玻璃苗。
15
(二)玻璃化苗的特点
1、玻璃化苗植株矮小肿胀、失绿,叶片皱缩成 纵向卷曲,脆弱易碎。
2、叶表面缺少角质层蜡质,没有功能性气孔, 仅有海绵组织而无栅栏组织。
3、体内含水量高,但干物质、叶绿素、蛋白质、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
4、吸收营养与光合功能不全,分化能力大大降 低,苗生长缓慢、繁殖系数大为降低,甚至 死亡。
5、生根困难,移栽成活率低。
16
(三)防治措施
1、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 基的水势; 2、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3、增加光照;
17
4、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CO2施肥,这 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
9
二、褐变
(一)定义 在组培过程中,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 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 培养材料也随之变褐死亡的现象。
10
(二)褐化的主要原因
1、品种: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 有些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易褐变,而有 些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易褐变。 2、生理状态: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在接 种后褐变程度并不明显,而老熟的组织在接 种后褐变程度较为严重。
后才表现出来,主要症状是培养基 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 着色的孢子层。
5
(三)引起污染的原因:
1、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2、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3、操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 4、无菌室和培养室环境不清洁 5、操作设备及使用工具消毒不彻底
6
(四)预防措施
1、防止材料带菌,材料预培养。 2、严格外植体灭菌。 3、培养基灭菌彻底。 4、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5、各室保持良好卫生。
组培中常见问题 及解决办法
1
一、污染
(一)定义 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
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 长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2
(二)常见的菌源 真菌和细菌
3
1、细菌污染一般在接种1-2天后即
可发现,表现为培养基表面出现黏 液状菌斑。
4
2、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3天甚至10天以
7Baidu Nhomakorabea
(五)污染原因判断
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 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起的污染。 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 部分长起,且发生在5天以后,则说 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若从培养基以 下开始长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 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 污染。
8
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 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掉。但若是细菌 污染,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 部未感菌的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 以用。
13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氨 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有效地 避免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另外 使用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 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12~ 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 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11
3、培养基成分:如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 褐化程度增加,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过高 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化酶的活 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深。
4、培养条件不当:例如光照过强、温度过 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酚氧化 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被培养的外植 体的褐变程度。
12
(三)防治措施
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一般来说,最 好选择生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 2、合适的培养条件:无机盐成分、植 物生长物质水平、适宜温度、及时继代 培养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变现象。
5、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 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6、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考 虑加入适量脱落酸。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三、 玻璃化
(一)定义
在组培过程中,叶片和嫩梢 呈透明或半透明水浸状的培养 物称为玻璃苗。
15
(二)玻璃化苗的特点
1、玻璃化苗植株矮小肿胀、失绿,叶片皱缩成 纵向卷曲,脆弱易碎。
2、叶表面缺少角质层蜡质,没有功能性气孔, 仅有海绵组织而无栅栏组织。
3、体内含水量高,但干物质、叶绿素、蛋白质、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
4、吸收营养与光合功能不全,分化能力大大降 低,苗生长缓慢、繁殖系数大为降低,甚至 死亡。
5、生根困难,移栽成活率低。
16
(三)防治措施
1、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 基的水势; 2、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
3、增加光照;
17
4、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CO2施肥,这 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
9
二、褐变
(一)定义 在组培过程中,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 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 培养材料也随之变褐死亡的现象。
10
(二)褐化的主要原因
1、品种: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 有些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易褐变,而有 些品种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易褐变。 2、生理状态:一般来说,幼嫩的组织在接 种后褐变程度并不明显,而老熟的组织在接 种后褐变程度较为严重。
后才表现出来,主要症状是培养基 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 着色的孢子层。
5
(三)引起污染的原因:
1、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2、外植体消毒不彻底 3、操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 4、无菌室和培养室环境不清洁 5、操作设备及使用工具消毒不彻底
6
(四)预防措施
1、防止材料带菌,材料预培养。 2、严格外植体灭菌。 3、培养基灭菌彻底。 4、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5、各室保持良好卫生。
组培中常见问题 及解决办法
1
一、污染
(一)定义 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
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 长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2
(二)常见的菌源 真菌和细菌
3
1、细菌污染一般在接种1-2天后即
可发现,表现为培养基表面出现黏 液状菌斑。
4
2、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3天甚至10天以
7Baidu Nhomakorabea
(五)污染原因判断
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 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起的污染。 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 部分长起,且发生在5天以后,则说 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若从培养基以 下开始长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 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 污染。
8
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 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掉。但若是细菌 污染,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 部未感菌的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 以用。
13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氨 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较为有效地 避免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另外 使用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褐变 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12~ 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这样经过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便 会得到控制或大为减轻。
11
3、培养基成分:如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 褐化程度增加,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过高 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多酚氧化酶的活 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深。
4、培养条件不当:例如光照过强、温度过 高、培养时间过长等,均可使多酚氧化 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被培养的外植 体的褐变程度。
12
(三)防治措施
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一般来说,最 好选择生长处于旺盛的外植体。 2、合适的培养条件:无机盐成分、植 物生长物质水平、适宜温度、及时继代 培养均可以减轻材料的褐变现象。
5、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 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6、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可以考 虑加入适量脱落酸。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