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唐五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词的起源和演进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起初它只称之为“曲”、“曲子”,而不叫“词”。直到五代后蜀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才把“曲子”和“词”联缀成一个词,称为“曲子词”
[1]。而作为一种抒情诗体特称的“词”这一名称,则更为晚出,正如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所指出的:“特曲子既成为文士摛藻之一体,久而久之,遂称自所造作为词,目俗制为曲子,于是词高而曲子卑矣。遂又统称古曲子为词。”显然,曲与词的关系,在乐曲歌辞中,本来是一个事物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云的“词即曲子词,曲即词之曲”;宋翔凤《乐府馀论》也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词在产生之初,原是紧紧依附音乐的,直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一种新的独特诗体。词的别称很多,除长短句、诗馀外,又有乐府、乐章、歌曲、倚声、琴趣等名称。
词究竟起源于何时,一直是宋以来研治词史的学者争执不休的一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先秦说;南朝说;隋代说;盛唐说;中唐说五种意见。词既然是依曲填写,讲究声律的,所以在齐梁声律说未产生之前,根本不可能产生词。南朝虽产生了声律说,梁武帝曾作《江南弄》七首,全为杂言,但它是由乐府吴声西曲改制过来的,属于清商乐系统,严格说来,只是沿用乐府古题写的诗,而不是依照当时流行的乐曲节拍填写的唱辞,因而不能视为词的雏形。词在隋唐时代伴随着当时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兴起。由于隋统一了南北朝,将胡部乐和中原乐综合起来,成为当时的新乐——燕乐,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抒情音乐,词正是为这种新兴音乐的不同曲调所谱写的歌词。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中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词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张炎《词源》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均说明了词的起源和音乐的密切关系。唐沿隋制,在音乐和文学方面日益发展,词就随之而兴起。
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词最初也是在民间产生的。《旧唐书·音乐志》称:“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之曲,是指四裔少数民族的乐曲;“里巷”之曲,指来自民间的俗乐曲调。而“杂用”,当指“里巷之曲”的胡化和“胡夷”之曲的汉化。歌者综合运用这些乐曲,成为新声,即燕乐,它区别于过去的“雅乐”、“清乐”,隋唐曲子歌辞正是伴随着燕乐而产生的。在唐代,由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市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适应城市居民娱乐生活的需要,伎乐繁兴。曲子演唱的地点由贵族之家,渐次扩展到市井歌楼舞榭,以至伸向寺院变场,赢得了一般文人和市民的普遍爱好。曲子就此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日益流行起来了。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所录曲调名三百四十多种,可见当时曲子词在民间流行的盛况。白居易《杨柳枝》诗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正是中唐曲子词风行社会的真实记录。
起初,为了配合新声,乐工们往往喜欢全取或摘取当代名人现成的诗句,权充乐曲歌辞。文人倚声填词,经过了一个过渡时期。缪钺先生指出:“盖唐代以诗入乐,诗句齐整,而乐谱参差,以词就谱,必加衬字,久之,感其不便,于是或出于乐工之请求,或由于诗人之自愿,
依乐谱之音律,作为长短句之新词,以便歌唱,所谓‘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而词体遂兴”[2]。《全唐诗》中论词体构成时也说:“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中唐名家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已开始用齐言和长短句来谱写乐曲歌辞。如白居易有《忆江南》词,刘禹锡与之唱和,也填《忆江南》词,并在词下自注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迄今所知文人依曲填词最早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词在中唐以后逐步向定型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文人填词大多是为应歌而作,即满足侑酒佐欢、娱宾遣兴的需要,而演唱者又是封建社会受压迫最深的歌伎,为了切合她们的身份、经历和感受,以期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歌辞较多的是写女人、相思,题材狭仄,思想性不高。
词萌芽于隋,经过唐代三百年的培养发育,到了晚唐温庭筠时代已经根深苗壮了。接下去,进入五代,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进入两宋,它迅速发展成为一道波澜壮阔的巨流,掀开了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二节敦煌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
一、敦煌曲子词
敦煌石室藏书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绝大多数是唐代民间作品,标名作者姓名的只有六首,此外均为无名氏之作。作品产生的时间从七世纪中期到十世纪四十年代之末,上下几及三百年,而以盛唐时期者居多,它的发现,为词起源于民间这一论断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敦煌曲子词最主要的写本是《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它是我国第一部词的选本。本世纪以来,敦煌曲子词经过整理校订,已经汇集成书的主要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三卷,商务印书馆1950年1月初版,后又于1956年12月修订2版,定著为曲子词一百六十二首(内七首残);任二北《敦煌曲校录》,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版,收录敦煌曲辞五百四十五首。
敦煌曲子词的作者队伍相当庞大,题材相当广泛,风格多样。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曾指出:“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更将所校录的五百余首曲词分为二十类:疾苦、怨思、别离、旅客、感慨、隐逸、爱情、伎情、闲情、志愿、豪侠、勇武、赞颂、医、道、佛、人生、劝学、劝孝、杂俎。从中可见早期词本也是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的。敦煌曲子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男女情爱。这是敦煌曲子词中数量最多的作品,它们或抒发对始终不渝、纯洁无瑕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如《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词中叠用六种眼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作为盟誓,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这是对热烈真挚爱情的礼赞!与汉乐府民歌《上邪》异曲同工。或谴责荡子的负心背义。如《望江南》: